第一篇:浅谈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潜力2
浅谈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潜力
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池州分校 查正杰 学号:067150311
【 摘要】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这一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利用对话型策略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关键。本文从调查访谈中发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话”,确实有挖掘潜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文本、本质。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概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不少一线教师的眼里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很少思考“对话”的隐喻意义,于是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不少违背对话本质的现象。本文试着对于“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潜力”作些探讨。
1、对话的本质
对话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海德格尔哲学语境中的 对话是探究本真实现本真的过程。姚斯、伊塞尔接受美学语境中的对话则是理解文本创造意义的过程。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论中的对话到底应具备怎样的性格?笔者以为不在交谈言说之形,而在开放反思之质。对话不是“讨论交流”的时尚名词,本真的,高品质对话具有其本质属性:开放之态、理解之境、反思之核。
1·
1、对话应当表现开放之态。这种开放首先表现为对话主体间彼此心灵的开敞,没有开敞就没有完整的言说,没有开敞就没有俯望聆听,而没有言说与聆听,对话也就不再有前进的动力。其二,话题开放,向学生基础、兴趣、人格成长开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其三,对话过程的开放,为学生认识、境界、情意、思想不断上升开辟更多路径。
1·
2、对话必须呈现理解之境。如果对话仅停留在形式上的问与答,而与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无缘,这实际是变异了的“独白”。真正的对话不是单纯意义的传递,而是对话者之间心灵开敞,相互唤醒与启迪的过程。对话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对话中被突破,改组与重建,形式了此境下的视界融合——理解产生了。这不是被动的服从,机械的复制,而是一个个生命体的自主生成与创造。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看到了对话带给生命体的唤起与激发,并由此表现的活力、热情。“师生关怀问辩、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1 使师生浸润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朗、博大的氛围之中。”这样的理解之境,难道不是美之境吗?
1·
3、反思是对话的灵魂。在开放的对话中,对话者自我、文本、他人的有效互动必然依赖于反思。不仅文本,他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自我也成为反思的对象。可以想象,没有反思、对话必定流于空泛和肤浅,理解之境也必难成就。所以,只有对话成为反思性对话时,对话直抵人心,对话才真正具有了改善心灵的深刻意义。
2、紧扣文本把握话题
2·
1、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展开对话的话题。
课堂上,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必须紧扣文本。由于受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互相作用的影响,不可能百分之百按照教师的教学设想运行,常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况、新概念,尤其当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对话过程肯定比预想的生动、活泼、丰富。正是由于对话的过程有着明显的动态生成特征,所以教者要时刻注意把握好对话的过程,使之始终紧扣文本,以免造成语文本体的缺失。一教师在《珍珠鸟》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以“为什么‘信赖’就创造出这种境界呢“为话题展开对话。在学生结合文本谈了各自的领悟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并提示可从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去举例。这里,话题的确立和拓展都是正确的,可是在学生举例谈例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时,教师即兴发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爱护鸟类”为主题开展了“实话实说”,学生纷纷列举人类伤害鸟类的例子,并发出保护鸟类的呼吁。一时间,课堂成了单纯环保教育的场所,学生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似乎也没得到训练,教师却在无意中渐渐远离了文本,使语文课堂成了德育教育课堂。“视界的融洽”、“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是对话成功的标志。这是一种开放之态。这是对话主体间共同参与、相互影响并相互造就的佳境。我们当然期望这样的对话成为课堂每一个生命的自然存在方式。但这样的理想与现实还有许多差距。走进课堂,我们总会发现有学生离群读居,一脸漠然;也常常听到教师“严就死,放就乱”的抱怨„„很明显,对话的合作性学习需要教师以新型课堂文化来引导、规范、通过组织建设、行为指导、奖惩激励、心理沟通培养学生课堂言说与倾听的习惯,构建成课堂“学习的共同体”。这是对话的前提和保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内,彼此心理相容,共享的机制让错误也是资源成为共识。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成为可能,对话于是才能呈现活泼的生命质态。
2·
2、对话的深入与展开需要教师的引领。
课堂上,要使对话过程不偏离文本,教师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语文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才能迅速地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出现偏离文本的苗头并及时引导;有了这个意识,才能敏锐地捕捉师生对话过程中生成的紧扣文本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使得师生间的对话不但精彩,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一夜的工作》,文章给人一种很“平”的感觉,平白、平实。应当说学生在阅读理解上不存在什么困难,但如何让阅读走进心灵,在作者的平静叙述中体验周总理人格的伟大呢?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探索:先映示“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画面,在低回的音乐声中,我和学生一起回忆这个难忘的情景,然后话锋一转:“周总理的离去为什么让如此多的人为之垂泪呢?总理以什么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心?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一夜的工作》能否给你些答案呢?”于是课堂围绕此话题有情有意地展开:读文、写思、交流、分享、对话催生了智慧,也话也生成了情感与价值。
需要指出,在对话的现场,作为对话首席,教师还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当学生话题偏向时,引一引;当学生思维不深时,挖一挖;当学生情绪不高时,鼓一鼓。当然这种引、挖、鼓需用方法,讲求艺术。比如有时我们可以装装糊涂,“就教”于学生,把学生推到前台“面临问题”;有时可以卖卖关子,话只讲一半或旁敲侧击,让学生受到暗示去“亲自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亲自发现”,成为“知识的主宰者”时,学习才有了持久的兴趣源泉。
2·
3、巧妙把握话题
课堂上,巧妙地把握话题是课堂对话的灵魂。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为此我们要选择有价值、易开展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这些主题应是值得研究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对话话题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事先准备的,二是随机获取的。事先准备即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合理把握教材。从而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次为导向获取相关语言单位作为课堂上对话的主题,引导学生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对话,逐步深入,直到解决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随机获取即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下,暴露的个性化思维主张,它往往不是教师预先能估计到的,但只要引导得当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达到教学高潮。这两种话题各有特点,把握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前者有很强的导向性,但教师要避免导得过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与参与。因此要注意淡化既定主题、适当分散,尽量贴近学生实际,从而产生共振。后者有很强的随机性,往往稍纵即逝,教师要有较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机智,及时捕捉信息,在第一时间,作出仅应并加以合理调控或发散、或集中、或导向,努力在不经意间达到教学“融合”。高品质对话重视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接触,仅对那种“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它内容或安排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为保证这种接触的开放性,我们需要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毫无羁绊地进入文本,感受中思与思的碰撞,体验中情与情的交流。初读中本对话的扎实也就意味着师生对话的可能深入。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状态存在差异,也就造成了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师生“你——我”间开展本质对话的丰富资源,并为本质对话的张开提供了无限可能。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参与课堂对话,同伴的思想与情意对自己不仅是补充,有时也是催发二次阅读的情感因子,思想引子。这时的阅读不光是读文本,也在读自己。“正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自我对话中,产生了一个‘新我’,‘我’不同于过去的我,也不同与他人,我成为我自己。不仅知道我成为我自己,而知道我为什么成为我自己。”
3、如何挖掘“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潜力 3·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就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阅读教学就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将课文的学习以一次有趣的郊游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快来看,我们的小火车已经来到田野了,生字宝宝睡在草地上,谁已经和它们成为朋友了?”学习课文时,我说:“刚才我伞和生字宝宝玩了一会儿,现在我们去和可爱的小鸟交朋友,看看它们眼中的春雨是怎样的。”(多媒体展示不同的美丽的春景图)„„这样,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中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
3·
2、抓语言文字,感悟品味,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阶段,对于抽象的东西不易接受,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乐读、美读、品味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身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学生才能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如《秋天的图画》一课,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声情并茂的多媒体画面:如红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梨,金黄的稻子、火红的枫叶、南飞的大雁等。然后,我让学生开展自读,与同桌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的读,并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想象;在这样的丰收季节中,你有什么新发现?有的学生说“我看到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我看到了大雁排成行往南飞。”有的学生说 “我看到了松鼠和蚂蚁正在准备着过冬的食物。”也有的学生站起来自豪地说:“我看到北京香山公园的枫叶一片火红,人们正走在这条火红的大道上。”班组的气氛活跃极了,我趁机进一步引导:“这么个美丽在心的秋天,你想赞美它?”学生纷纷准备起来,有的学生用表演的方式,有的学生则画出了一幅幅富有生机的秋景图,还有的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这一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的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共鸣的过程,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3·
3、拓展迁移,实践运用,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在教学《颐和园》一方后,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让学生说说去过的旅游景点;二是写写自己最喜欢的旅游景点。让学生把阅读、观察与表达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了大语文观的 学习方法,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加强语言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我在学生表达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达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也就是实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国才《阅读教学的传承与创新》﹝2006年第16期周报《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2、陆青春《课堂“有效对话”的基点在文本》﹝2006年第18期周报《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3、朱瑛《要构建大的“对话”话题》﹝2006年第16期周报《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指导教师 储著青
第二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 “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通过近年的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二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学生“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然而,从目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挤掉了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结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常常出现啼笑皆非的谬误,甚至出现一篇课文教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怪现象。这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既包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也包括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景象等方面内容的对话。然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知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靠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如果这些阅读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学生对阅读将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阅读将会失去自信心。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例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如阅读小说,可以抓住线索和环境理解人物形象;阅读散文,可抓住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科技作品,可抓住作品中所反映的科技内容,体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可抓住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等等。
3.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就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第三篇:诗意在对话中生成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
——《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 “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
(欣赏红叶图)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如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第四篇:对话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对话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火车头
(永靖县川城学校 张静)
农村初级中学中,英语教学是个顽疾。随着教材的改革,农村英语教学面临着极大地困惑。新教材容量大而课时少,农村学生学习英语起步晚,教学任务重而教学时间紧,部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差距,同时,由于没有真实的语言训练环境,渐渐地我们所学的英语变成了“哑巴英语”。然而,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笔者在一次全校公开教研活动课上,按照示范课和素质教育课堂的要求,大胆的在课堂教学中,让部分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简单的口语对话练习,顿时,激起了学生们展示自我的欲望,争先恐后的纷纷到讲台上相互进行口语对话。起初,有的同学不敢举手,有的同学即使走上讲台也表现的不够大方自然,看上去很羞怯很不好意思。可是慢慢的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走上讲台的同学也很落落大方,甚至有些同学不止一次渴望走上讲台展示着我。看到这一现象我欣喜若狂。于是乎,心里萌生了一种想法:既然学生这么喜欢做口语对话这么喜欢到讲台上展示自己,何不把对话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更多的展示机会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因为感兴趣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心动不如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话教学,明显发现,现在课堂参与度比以前高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更积极了,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更活跃了,甚至连一些平时从不举手的“钉子户”也勇敢地举起了手。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就农村学生自身而言学习英语的能力略显滞后,开口说英语更是难上加难,如发音标准害怕说错闹笑话、胆子小没有信心张口等综合因素。为此,我们教师要多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正确看待错误问题,让他们意识到即使犯错误也没关系不必害羞,慢慢地勇于张嘴“说”英语。这个环节中,多听多练是关键。
二、“撬开”嘴巴“说”英语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想办法、找时机,“撬开”学生的嘴巴,尽量做到最基本让他们自读单词、短语、句式等。以便迫使学生被动“张嘴”。我们可以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逐个的读单词,例如1-10的英语单词,可以指定某个学生读one,然后依次轮流two、three、four等等,接着还可以倒着读ten、nine、eight…这样可以同时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将语法教学和口语教学融会贯通起来。以一般过去时为例,I went to a park yesterday.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变为否定句、一般疑问句、或特殊疑问句等各种句式,然后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双管齐下,在学习语法的同时也间接地训练了英语口语,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过程中不苛求读的多么准确,即使发音不标准,也要多鼓励,教师应竭尽所能地给学生创造练习听、说的机会。笔者所担任的是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而七年级又是衔接小学和初中的关键枢纽,是一个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和转折点。在教材内容、容量以及知识点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将会为整个初中阶段乃至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从事七年级英语教学的每一位教师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如何取得“开门红”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深思的。三.培养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培养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之一。采用多样化、形式不一的教学方法,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培养他们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简单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感受英语的魅力,或者带学生观看原声英语电影,耳濡目染之余激发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想办法让学生进行模仿。只有大量的训练学生主动开口“说”英语,才能真正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的进行学习,注重师生之间互动合作交流,逐步提升教学水平,耐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刻不容缓。
第五篇:对话描写教学设计2
《对话描写》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你们一起学写过一次对话,还记得吗?对,我们写的是“小白兔采蘑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对话由哪两部分组成?(板书:提示语)。
2、我们还知道要想写出精彩的提示语,我们就得变换提示语的位置,那提示语有哪几种不同位置呢?
小结:提示语的位置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中间。(板书:提示语 在前 在中间 在后)提示语变了,记住标点符号也要改变。这提示语在前,在中间,在后的三种形式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了,我们要学以致用。
其实,写好提示语是一门艺术,提示语的精彩还不仅仅是变换位置这么简单。今天我们要来继续学习《对话描写》,进一步来学习提示语的精妙。板书:对话描写。
二、分析例文,掌握方法。
1、我们先来看下面一段对话出示片段1(1)请同桌配合读一读这段对话。
(2)你看,魔术师把这段对话变成了这样。出示片段2我们还是同桌配合读一读。(3)(出示对比片段)其实这是情境一样的两个对话剧本,如果你是演员,你会选哪个剧本来进行演出呢,请你说理由?给时间大家讨论。
2、指名回答。预设如下:
(1)“说”的变化
①片段1中每句提示语里面都有“说”太呆板。那不用“说”是用什么代替的?
②片段2中有没有出现“说”字,用上了与说意思相近的词:大叫 回答 宣布 反驳。
③谁还能说出与说相近的词语。(课前搜集)齐读。板书:不带说的提示语就是我们这节课训练的重点。咆哮、嚷、嘟囔、吼、喊、问、吟诵、唠叨、回答、劝说、商量
④我们来看这句提示语,里面有说吗,有与“说”意思相近的词语吗?可以直接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来代替。
(2)加神态、动作、语气等。
①片段一加上了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
②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神态、动作、语气。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总结得也很准确。看来要把人物的对话写好,光会写人物说的话是不够完美的,我们要让人物动起来,表情丰富起来,神采飞扬起来,那就要在提示语里用上——(动作、表情、神态)等词语(板书:动作、语气、神态)
3、师小结方法:你们看,这提示语写精彩了,人物对话就变得“鲜活”了,这就是我们汉语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呀!(指板书)要写出精彩的提示语,我们要运用动作、神态、语气的描写,要变换提示语的位置,段落要分明,而且提
示语可以不带“说”字。
三、为对话描写的语段加提示语的训练
说了这么多,咱们来练练笔,小试下牛刀,请你为下面的对话加上精彩的提示语。
妈妈: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 红红:没及格。
妈妈:没及格,不也有个数吗?说!红红:我说了你别告诉我爸爸行吗?
1、我们来想象一下两人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这段对话,(我们一起来给这个对话加个情境:放学后,红红拿着一张试卷回家了。)当时妈妈的语气、动作、神态会是怎样的,红红的呢?
2、刚刚我们说了,精彩的提示语是可以演出来的,那我们在写的过程中就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开始写吧,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作品展示,互评。(1)他的提示语有没有变换位置。(2)有没有带“说”字,是用哪些字词来代替的。(3)他的提示语生动吗?一句句分析,修改。
4、好文章都是通过改出来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让我们的对话都可以演出来。
四、总结、课后作业:
教师总结:同学们,经过咱们得努力,提示语的精彩就在于写提示语时要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段落要分明,要变换提示语的位置,还会写不带“说”字的提示语。掌握的这些写作技巧,相信同学们的作文一定会锦上添花。老师期待你们写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课后作业
写一个人物对话描写的片段,要求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突出人物的个性,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参考题目:
老师教育学生
板书设计:
对话描写
神态 在前
动作 } 提示语 {在中间
语气(可以不带“说”字)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