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与历史对话中感悟
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感悟
——《田忌赛马》课堂教学构思
作者:邱宜川
《田忌赛马》是小学四年级一篇写历史故事的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场赛马,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用调换马出场顺序的方法,最终转败为胜。在组织这堂课教学之前,我首先认真学习了新课标,并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为了能够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我确立了本堂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历史对话。其着眼点在于,《田忌赛马》一课尽管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故事,对于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小学生来说,是陌生和遥远的事情。但是,故事内容通俗易懂,其中蕴涵的智慧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当然也包括小学生)学习的。
怎样做到与历史对话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注重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赤壁之战》等历史故事,对其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并不陌生。上课伊始,我的开场白是:我们在上一课刚刚学习了《赤壁之战》,从中了解了我国古代的著名战例,以及军事家们的谋略。今天这一课,我们通过了解《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来认识我国古代又一位军事家的聪明才智。我注意利用知识的迁移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使学生有一份信心和一种获取知识的愉悦感,历史并不是遥远而不可及的。
二、注重文本的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要做到与历史对话,就要认真阅读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人物心理。这堂课我采用了多种阅读方式:自由朗读理解文本内容,默读加深对文本的感语,分组朗读提高对文本的欣赏,指名朗读培养对文本的评价,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的心理。所有的一切,旨在通过朗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阅读的好坏直接影
响着语文学习的质量。所以,这堂课在阅读教学方面,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多阅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文本或段落,大胆地说出自己感受来。
三、注重活动的开展,创设教学情境
与历史对话,光有平面的无具像的思维是不够的,历史本来就是立体的鲜活的。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田忌赛马》的内涵,突破“为什么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仅仅是出场顺序的不同,结果却截然相反”的难点,在学生读议第一次赛马时,由学生双方上台按上、中、下先后顺序在黑板上演示,使学生明白了:田忌赛马失败的原因在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在学生读议第二次赛马,我先是采用分角色朗读,启发学生运用“展开想象,深入了解人物心理”和“注意变化,全面了解人物的表现”两种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由朗读出色的学生上台与老师共同表演课本剧。如此,学生借助于活动领悟人物心理,了解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
四、注重能力的培养,张扬学生个性
历史从来就具有鲜明的个性。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群雄纷争的战国,还是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开放的中国,都无一例外的突出了自己鲜明的时代个性。因此,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1.鼓励提问,大胆发言
我主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当体现学生的个性。那就是敢于提问,大胆发言。学生的提问,不但表明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为此,这堂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既可以对文本的字词句提出问题,也可以对文本内容、思想等提出问题。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当然,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老师只是在关键地方,关键时候给予帮助。2.大胆想象,换位思考
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展开想象。当学生以田忌的身份、齐威王的身份、孙膑的身份、百姓的身份尽情演绎历史的活剧时,他们就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这种对话的实
质已经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就不仅是和文本对话了,而是在与历史对话中,实现了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融合。当学生的思想融入历史的交汇点上时,才能真正体验与感悟到文本充满智慧的魅力。
3.自读自悟,以学为主
语文学习应当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堂课,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文本诱人的内在魅力,体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我根据课堂进度和不同内容,采取多种阅读方法。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当打破过去那种万马齐喑的局面,学生既可以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一边读一边议,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不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篇:在历史对话中解读感悟文本
在与历史对话中感悟文本
课程改革赋予了语文学科更为重要的使命和更丰富的内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明确的教学要求,又是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得是否精彩决定了语文课堂演绎得是否精彩、呈现得是否顺利。纵观苏教版语文教材,不乏描写人物故事的文章,这一类文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感悟呢?语文是“时空性”的,有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就有语文,所以“存在”就是资源,我们不凡将历史与现今联系,走入浩瀚的历史长河,畅游于中华文化的空间中,慢慢地与历史对话,宛如“润物细无声”般感悟文本的内涵与真谛。
一、走入人物时代,构建解读文本空间 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我们因根据教学的实际,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所用教材进行增删调整,做到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在历史人物这一体裁文本中,对人物时代背景的补充与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它能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空间距离,让师生穿越时空,共同走入灿烂、瑰丽而遥远的历史画卷。
如执教《清平乐 村居》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醉”字,通过品词析句充分感悟了词人辛弃疾陶醉于清平祥和田园生活之后,呈现了辛弃疾中年时期的一段经历:辛弃疾生活在战乱年代,大半生的征战生活见到的总是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42岁时,辛弃疾被奸臣陷害,贬到江西达20年之久,看着人民饱受战争苦难,联想到自己无力回天的窘况,含泪写下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听老师读一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随后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借助注释自学,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本首词中辛弃疾因何而醉? 学生自学后汇报。生:因愁而醉。
生:因战争没有结束,父老乡亲还在受苦受难而醉。
师:这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呀。此时,他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他最渴望战争早日结束。
生:他最渴望人们过上《村居》中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是呀,这里的“醉”与《清平乐 村居》的醉原因是截然不同的,此醉非彼醉,但表达了相同的情怀:那就是对村居、对安居乐业的热切向往呀!
如此呈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的南宋时期,更真切感受诗人内心对安宁平静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把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有兴趣涉猎更多辛弃疾创作的词,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可见让学生充分感悟时代背景,构建文本空间,更有利于对文本的解读。
二、挖掘人物典故,拓宽感悟文本视域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孕育了浩瀚悠远的华夏经典。人物典故犹如文化长河中点点璀璨的光芒。由于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时代背景久远,人物差距甚大的文章,文本与现实的差异性和文本内部的空白点,都给学生体悟文本带来了难度,这就需要进行有效适度地拓展,将人物典故融合在文本中,使学生在文本的相互交叉融汇中拓宽感悟文本视域。在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中,引导学生理解“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句话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万民得福”,引进了两则有关李时珍治病救人的典故:
故事1:在古代,很多药书中记载水银吃了可以变成神仙,所以在六朝之下,很多想长生不老的人吃了水银之后都死去了。《本草纲目》批判了这些说法,指出水银有很强的毒性,不能服用。
故事2: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
从人物典故中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更正错误的药性和药效,挽回更多的生命,确实是万民得福,帮助了久医不愈的病人找到对症的药方免受病痛的折磨,确实是万民得福。“万民得福”这一教学重点便于生动的历史人物典故中迎刃而解了。学生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拓宽了文本的视域。
三、碰撞人物心灵,孕育体验文本情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亲近人物的思想,体验人物的心灵,进而生发情感、拥抱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碰撞人物心灵,用情感触摸学生的情感,用心灵同化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共同感悟人物心灵,在情意徜徉、智慧牵引下,孕育体验文本情怀。例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中,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公仪休心灵深处真正的想法,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感悟拒鱼原因。师:鱼,公仪休不收,山珍海味他会收吗?(不收)绫罗绸缎他会收吗?(不收)古玩字画他会收吗?(不收)
师:公仪休为什么不收这些礼物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
师:因为公仪休知道收了礼便会犯法。在他的心中深藏着一个大大的“法”字,正是因为知法、守法,所以他拒收别人送来的鱼;正是因为对“法”的尊重、敬畏,所以他才提出“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公仪休担任鲁相以后,规定鲁国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真正是一个公正廉洁的好官。同学们,一个“法”字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矛盾至此也迎刃而解,戏剧冲突达到高潮。
2.回读拒鱼对话段落
师:当子民读懂师傅话中的深意,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回想师傅拒绝接受鱼的情景,心中是不是已经有了别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好吗?(朗读拒收鱼的对话段落)
3.创设角色体验情境
师:子明,你现在还迷惑不解吗?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明白了,不再疑惑不解了。
师:你明白老师为什么说“一闻到鱼腥味便要呕吐吗?” 生:他其实是不想收礼,所以找个借口假装呕吐。
生: “老师你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您的样子去做。” 4.拓展练习。
我们不难想象,当子明入仕为官,有人给他送礼时,他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子明为人之师,学生疑惑不解时,他还会教导。(生依次回答)5.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这就是公仪休人格的魅力,这就是榜样的示范。事实上,公仪休对“法”的尊重、敬畏不仅影响着他的弟子——子民,也影响着后人,直至今天。建国以来,我们一直把“依法治国”作为我们的治国理念,新时期,胡锦涛主席也提出了(幻灯出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应当成为办事的纲领,行为的准则,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剧本的意义所在。
通过对史实资料的整合,由古及今,在体验文本的同时,碰撞人物的心灵,孕育体验文本情怀由然而生,使学生体验人物内心,感悟文本内涵,不再是纸上谈兵。
如何将散落在外界、存在于不同时空中的资源移植到课文和课堂中来,是需要有一定的“嫁接”功夫的。嫁接功夫好的教师,课的“成活”率极高;反之,课就“死”了。这种技术,以“和谐”为衡量指标。也就是说,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要跟文本材料所表达的主旨相一致,并且能够为课、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增值”效果。如果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能不断地在历史文化中寻找与文本对话的基点,以历史文化的眼光解读并处理文本,借助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性情,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意蕴,让我们在与历史对话中,深刻地感悟解读文本!
第三篇: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
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历史
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是生动的,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
将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历史的课堂也充满现实的魅力,不再仅仅是讲过去一些东西,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理解历史中的情和理,还可以用历史这面镜子认识社会,由此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具体生动再现,在认识和评价中渗透着真挚深厚的情感,从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激励人们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如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探讨“笑”的含义。有的学生说是充满母性的笑;有的说是洋溢爱情的笑;有的说是表示感谢的笑;也有的说是固定模式的笑等;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愉悦、亲切之感。》、《最后的晚餐》耶稣与门徒犹大心理变化反映了人性善恶。把耶稣的镇定自若和叛徒贪婪、懦弱、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总之,学生从“细节”中感受到文艺复兴注重“人”这一情感。
再如讲抗日战争时举了两个典型的细节,一是在南京大屠杀时,展示了一段感人至深《我与75岁的父亲有关南京大屠杀见证的通话》。一位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幸存的老人用他南京地方口音的讲述过去那段残酷而又真实的历史:“一晃都快过去69年了,当时我才7岁,你四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南京人到处都逃难。有亲的投亲,有友的投友,我们提前跑到江北农村你姑奶奶家去躲了。当时你四叔太小,便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但是怎么也没想到,日本人进了南京城之后,烧杀抢劫,林老人、小孩也不放过。他们砸开我们家大门,见人就杀。把王老太杀死后,对你四叔开了一枪,那一枪正好打在你四叔右腿上,当时你四叔昏死过去,不然恐怕就没有命了。日本鬼子抢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连藏在屋梁上的家谱也抢走了。后来是邻居张大伯冒死带你四叔出来,找了位土大夫把子弹取出来,才保住了性命,可你四叔那条右腿永远残废了。那时侯,我们在农村,白天藏在庄稼地里不敢出来,天黑才敢回家。经常看到被日本鬼子砍掉头的,开枪打死的,用刺刀刺死的,有的妇女肚子都被日本人剖开了,看到老老少少的尸首,真是残不忍睹。”这段口述历史,真实而又具体,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课堂上一时一片寂静,而学生的思维却积极地流动起来。二是讲到百团大战时插入了一件事:聂荣臻救日本孤儿。就这两个细节在班上展开讨论:聂荣臻该不该救日本孤儿?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指出:“两军激战,八路军勇救敌人的遗孤,权衡利弊,聂荣臻送还日本孤儿,是对生命的虔诚和爱护。八路军也好,聂荣臻也好,都是有血有肉、顶天立地的英雄,正是他们的存在,才使凶残无比的日寇感到自惭形秽,感到中华民族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在抗日战争这段所有人都熟悉的话题里,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角度去反思历史和感悟历史,除了传承世袭的恩怨仇恨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使命,那就是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伟大。在历史教学中用“细节”说话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也可以质疑历史知识细节。特别是那些稚气未脱的初中生。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是喜欢张扬个性的,当老师在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活动的讲述中不那么具体详尽,出现细节上的“灰色地带”时,他们往往会关注到这一地带,想知道更具体的情况。而他们的质疑,往往会带动了课堂的生动、成功。教学中学生提出这类知识细节的问题,老师应该给予加以鼓励和赞扬。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个性化。
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的细节,老师不可能都运用上。只有恰到好处的使用精彩细节,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随意拼凑细节则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所以历史课堂的细节使用要科学、筛选,用在关键处。抓住细节,就抓住了课堂生命的全部。让新课改的理念内化在一个个教学细节中,让历史的魅力有一个个细节迸发,让学生的心灵感受真意与生动、关爱与智慧,健康成长。
第四篇:感悟生命,与生命对话
感悟生命,与生命对话
我是一名工作了十年的英语教师。在这十年里,我与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收获着快乐,收获着幸福。在课堂之外,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十年里我的每一天虽然很平凡,但是却有太多收获,有太多感动。这感动来源于对读书的感悟,这感动来自于与书为友的日子。
参加工作后,自己一直力求做一个充满智慧充满书香气的教师。从小就热爱读书的我,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专业水平,更是把读书当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记得我读的第一本教育专著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由于以前从没读过类似的教育类书籍,拿到书我一连读了好几章,但是却一点感觉也没有,那时的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底蕴是如此的低。为了能继续读下去,为了能找到感觉,我又将看过的内容重新读了一遍,有的文章甚至读了两遍、三遍。当读到25页的时候,我突然悟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秘诀就是阅读和书籍。在他的前27条建议中,几乎每条都提到过阅读。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了更强烈的读书欲望,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学生要想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必须培养起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当然,这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慢慢的渗透。于是,每当我读到好的文章,我总是试着和我的学生们共同分享。自己虽是一名英语老师,有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读给同学们听。大家都听得特别认真,课下还经常主动找我交流读书感受。良好书籍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在我教的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越来越少,一些女孩子更是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所带的班级在兄弟班级中是各项活动参与最积极、学习氛围也最好的。后来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更体会到此方法对于“后进生”教育的可行性。是读书,带给我不断创新工作的动力;是读书,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这是周弘在《赏识你的孩子》中的一句话,它让我感触很深。回顾自己经历的教育历程,再反思我的教育方法,我更加体会
到学生需要的不是抱怨和批评,而是赏识,是用一颗真心,让学生知道老师心中有他,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可平时的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就拿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这件事来说吧!很多情况下,我们做教师的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学生批评一顿,甚至还加上对学生加倍的惩罚。批评完学生,学生委屈的走了,自己也觉得批评的语言很乏味无力,就可想而知随后带来的教育效果。可是,如果我们心中充满对学生的赏识,换一种教育方式: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作业做好,期待着你的按时完成,好吗?我们在课堂上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句中肯的建议,课外一次真诚的谈心、一句关怀的问候、一次耐心的倾听„„这些无形之中都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地震颤。时间久了,就会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他们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他们也就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这样我们的教育不就成功了吗?
真的希望热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不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热爱读书,更应把读书当成学习、工作、生活甚至是享受。读书是心灵的对话,读书让灵魂慢慢成熟。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在书中复活,超越时空,得以永生,向后人款款诉说。阅读,是聆听,是感受,是吸纳,也是生长。用心工作,自然会用心生活,也便会用心读书。我认为每一本书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读书过程中,我们感悟着生命,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行着时空的对话。读着,思考着,于是也就有了人生的积淀,更有了厚积薄发的契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静下心来读书吧!因为一个不读书学习的人是一个思想不完整的人,一个不读书的家庭是没有希望的家庭,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做一个终生的读书人,成就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人生吧!
第五篇:探索与感悟——和青年教师对话
设计:感悟与规划,自由发言与点名发言,上下互动交流,为应合“教育民主与教育科学”,今天上午的培训会改为研讨交流会,我不搞一言堂,不搞大讲堂,要搞大家言、大家堂,在研讨过程中,我随机点名互动。要求各位听好、思考好、互动好、充分展示个人智慧!
探索与感悟 ——和青年教师对话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一起共叙教育和教育改革,相互分享教育幸福和改革快乐,共同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无穷趣味。
在座的各位幸福,适逢教育盛世,且没有茫然转出。由此可见,大家都很智慧。与智者聚,很快乐,但又深感不安:不知说什么、怎么说。而今天有机会,我很珍惜,斗胆说起,说对了共勉,错了请大家赐教。占用各位一些时间,我很不安,努力研讨好,争取在互动中能给我,给大家一点启示,若此,我们算达到了目的。共说三个方面:一是解读教育,二是适应教育,三是规划无悔的教育人生。
一、智慧的教师对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对教育形势的解读)(解读教育)
-******8192021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