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感悟

时间:2019-05-12 22:4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与现实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与现实感悟》。

第一篇:历史与现实感悟

历史与现实感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段历史,或长或短。我们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自己和其他民族的历史呢?有句古语“以史为鉴”。

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多,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一件件事中总结一些东西,可以在现实中更好的帮助我们。

例如我们民族的重要文献《孙子兵法》是军事家的必读之书,现在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许多外国军事学校也把此书作为必修课额来学习、探讨,以提升自己国家的军事水平。再如,我们会经常提起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战役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通过分析他们,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作战的技能和方法,在战争时,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俗话说:有因必有果。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来分析这些因果关系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例如,在清朝末年,我们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犯,而且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从中分析一下原因。在清朝以前,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在世界前列。但到了清朝,为了和平,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统治者的目的达到了,但是这样做使清朝与世界脱了轨。西方国家的先进的技术、文化无法传到清朝,使其慢慢的落后于西方国家。又因为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他们不得不打开中国这个大市场。于是中国近代史就顺理成章的进行了。我们通过分析这些,总结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因此我们现在积极融入到世界这个大家庭中去,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因为我们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

历史和现实是不可分割的,有些时候,通过观察历史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也就是将来的现实。

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发生,但有一部分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人却能猜测到一些事在将来会怎样。以前的科幻书籍、现在的科幻影片中有许多我们无法想像而且想象不到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却正在慢慢的变成现实。在前人看来,机器人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有些人却把机器人想象着在以后的某天能够出现,并写成了科幻书籍。若干年后的今天,机器人出现了,他们的预言成为了现实。

综上可以看出,历史和现实是一个整体,存在着严密的因果关系。并且,历史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现实。

第二篇:爱国主义的历史与现实

爱国主义的历史与现实

学院: 外国语学院

班级: 09英教3班

姓名: 骆小林

学号: 2009154329

一、内容提要:1.爱国主义的含义

2.爱国主义者在近代史上做出的贡献

3.我心目中的爱国主义

二、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支柱、民族团结、力量源泉、鞠躬尽瘁、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李鸿章、百日维新、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同盟会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袁世凯、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民主和共和、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小事做起、马克思主义

三、正文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谈到爱国主义这个名词,我们都不陌生,它贯穿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带领着国家走向光明,对于中国来说,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辉煌而黯淡的一页,但是不管怎么样,中间却涌现出了一批批爱国主义分子,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战后又支付巨额赔款,从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广大人民不断奋起反抗。从1840年到1850年的十年间,全国发生了100多次农民起义。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洪秀全对现实逐渐不满。1843年,他创立了“拜上帝教”,用来宣传和 组织群众。他的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加入了拜上帝教,金田起义后,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定都天京,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其实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这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是它沉重打击了封建阶级统治,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鼓舞了近代中国革命人民的斗争决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洪秀全是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领袖,也是最早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对中国封建统治和西方资本侵略者的农民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引以为豪。

2.李鸿章的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加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引起了这一场继承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措施,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其中李鸿章,作为直隶都督,积极创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

然而,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了目的了,又说哪怕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虽然屈辱条约已成事实,但是,李鸿章已经奔着效忠圣上的宗旨尽了他的责任,我们更要考虑李鸿章正面的一幕,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以义和团叛乱挟持清廷为外交借口,不割地而平息事件。都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的特写!

接着是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3.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袁世凯

从同盟会到辛亥革命,到建立中华民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孙中山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袁世凯盗取革命果实,孙中山的让位,举世无双,让我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对袁世凯的信任,也展示了孙的绅士风度,更看到了人物中的对比,袁世凯映衬出的是多么渺小和受人鄙视,原因是在他身上欲望的驱使,“皇帝一梦?加上外在力量的推波助澜。而孙中山在流亡他乡的时候,曾被英国软禁,曾吃过多少苦头,始终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以天下为公,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首,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辛亥革命不能单纯用成功或失败来衡量,因为那是为人的智慧结晶,我们所持的是敬畏和爱戴,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4.陈独秀新文化运动

真正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是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斗争。发起人和主导人物是陈独秀。他创办了《青年杂志》也叫《新青年》,所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共和“。

陈独秀为新文化运动做出的第一个突出贡献,是以《新青年》为战斗堡垒,培育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国为已任的新人。陈独秀为新文化运动做出的第二个突出贡献,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率先向传统封建思想的堡垒发起了猛烈攻击。他反对封建统治,倡导民主政治。他反对封建道德,倡导伦理觉悟。他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尊重科学。陈独秀为新文化运动做出的第三个突出贡献,是发动文学革命,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陈独秀为新文化运动做出的第四个突出贡献,是锐意改革北大文科,为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他爱国,并不是空谈口号,空喊我爱自己的祖国,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和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迎来了新的一页。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经历了国共合作十年的大革命,抗日战争、土地革命、夺取红色政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多少爱国志士,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他们共事将近半个世纪,一起打造一个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

1976年,一个被泪水浸透了的年份!这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这三位叱咤风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人物相继辞世,三星共陨,是一种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无论如何,三位伟人之间举世罕见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合作终于画上了句号。也许,在十年浩劫的背影之下,这个句号画得并非完美,带着些许的遗憾,但回望历史,它却依然那么令人感动。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社会的进步,对领袖人物的”神化“固然早已不合时宜,但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对领袖人物的”庸俗化“自然也难以让人起敬,而那种怀有别样居心对领袖人物的”丑化"则令人所不齿。历史的河流终将汰除浮渣,沉淀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和几千年来我们无数英雄的祖先一样,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已经深深地汇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意志、情感和文化和象征。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即承接了理事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华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那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呢?没有战争,是否就没有必要继续继承爱国主义思想呢?不是的,依我看来,作为民族之魂的爱国精神将永恒。时至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它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高命题;毫不动摇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最集中体现;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最根本的要求;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贡献力量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最突出的体现。

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一个儿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国家遭遇他国欺负或不正当的侵犯时,勇敢站出来,不屈凌辱,积极维护国家的名誉。爱国就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些小事数不胜数,都需要我们留心发现、践行。比如说,积极宣传国家最新的大会主题内容,让国家的进步思想普及全国,争取不让国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落后于别人。比如说,关心国家最新动态,读报纸、看新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有国家这个神圣的地位。比如说......只要你留心注意身边的事情,你也许就已经在践行爱国主义了,因此,时代需要的不仅是有知识的人,还需要有关心国家,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者!

2010年12月23日星期四

第三篇:历史与现实如何有机结合

模块七

浅谈历史与现实在历史教学中的结合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总的来说,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经验变为现实财富。

但是历史不是过去,而是鲜活的现在;历史也不是分数,而是让学生体味人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把历史与现实交汇,创造出富有生气的中学历史新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真正有收获。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呢?

1、历史教材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电影电视、图片动画、民情风俗,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抓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把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应用到课堂上。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历史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肉”的。

2、历史教学方式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历史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录像、电影、多媒体等),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获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陶冶,才能真正去体验历史。初中学生一般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

3、历史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当前,中日关系紧张异常,钓鱼岛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比如,我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知道钓鱼岛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为什么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有证据吗?难道中国倚强凌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授古代史知识时,就应该讲清楚这个内容。根据国际通行准则,判断和证明一个国家对一片领土是否拥有主权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即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历史是现实的过去,而现实则历史的延续。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具有的不可逆性,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科学地预见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把握时代的脉博,抓住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活跃历史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优化历史教学的一种正确选择。

第四篇:历史联系现实

“历史联系现实”的三个“结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本文被评为2001年中国教育报“德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优秀论文

在历史课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新时代,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而历史学科的内容却有着明显的“过去时”和“既往性”特征,因此,必须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才能使德育有机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

怎样才能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优化思想教育?我想,除了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之外,还要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讲,体现了唯物史观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论”。作为一名教师,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楔机吗?例如,99年5月,“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举国上下,群情激奋。我在期末复习时讲述了“北约”成立的背景目的、“北约”东扩的过程、“北约”嚣张的原因,又让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教学已经演化为对“北约”罪行的声讨。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一定会使学生铭心刻骨、终生难忘。

第二,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学生对什么知识最感兴趣?不是考试要背的死知识,而是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活知识”。因此,要以教材为依托,广泛联系学生的课外生活,并且要使“联系”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例如,在讲授“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我问学生:大家看过香港电视剧《新龙门客栈》吗?其中的“东厂”干了多少坏事呀!学了这一节,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所谓的东厂、西厂都不是生产经营的工厂,而是明朝君主专制下用来杀人的“工厂”。学生在学习中使自己在影视剧中得到的历史表象上升为对历史理性的认识,加深了对明朝“厂卫特务机构”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有时为了联系现实,还要对知识点适当扩展。例如在讲80年代“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就必然要联系90年代后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的现实。你要是不联系,学生就想不明白:既然是“异军突起”,怎么会有“金融危机”?因此,在讲到其发展原因时,还要指出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这是其后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更要发展本国基础工业,基础扎实了,国家经济才能稳步发展。

第三,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历史教学目标的三大块: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应该是一种有机的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人们总是以高考的能力要求作为培养的目标。这是对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窄化”。“历史学科能力根本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以史为鉴”(见《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东方出版社《高考命题与中学教学关系研究》课题组编写)。“以史为鉴”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鉴史知今”。从学习历史到认识今天,这是一种认知“迁移能力”。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托教材,联系现实,“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还会不生动活泼吗?历史教学的目标还会不能达到吗?

最后,要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会因其时空的不同、形成条件的不同,导致其发展趋势和结果的不同。因此,在利用三个“结合”的方法建立“联系”时,也要注意其“区别”,不能牵强附会、简单类比。

第五篇:人性、历史和现实

人性、历史和现实

人的本性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区别两个概念: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实证分析则强调实际情况如何就是如何。有人主张人性本善。我就要问,人本来就是善的,还是我们要追求善?前者是实证的角度,后者则是规范的角度。从实证角度而言,人不是善的(假如人的本性是善的,世界便不是我们现在的样子了),但从规范角度而言,我们当然希望人性变成善的,只能说“人性本善”代表了我们一种美好的愿望。本文,我主要是立足于历史和现实进行的分析。所以,在阅读本文时,希望读者除了死记硬背了学校里的历史教科书外多少了解一些比较严谨客观的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或者当代没有被严重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读物)中的历史故事,而且还能抛开书本用心切实感受人际间的利益冲突。

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相异于自然界比较独立的精神世界。所以人性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在于人性的可塑性很强,在不同的制度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下,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本性”。在专制社会普通百姓甘于臣民或奴隶般的生活,在现代民主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比如美国(社会主义宣扬的是“真实的”民主,但事实上已经存在过和依然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方面似乎做的并不是太好,我们的言论自由只限于歌颂而不能随便表达,而且在官员更替中普通成年公民根本接触不到选票)的公民往往比较敢于向政府喊出私利,并强求满足。而且,人性不是给定的,而是我们主观意志参与其构造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己的“本性”。但是人身上还是有一些基本的特性是很难甚至不可能改变的,比如那些很强烈的欲望。构成人心的比较强烈的欲望,主要有,对金钱和权利的欲望和性欲。前两者,是为了现实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为之。性欲,从人类发展角度而言也是保存人自身的需要,而且出自人的本能,强烈持久且不宜很好满足。

一、生存下去的愿望。

生物都有保存自己的“倾向”,人也不例外。活着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当然,有的人主动选择去死,这要么是逼不得已,要么是精神幻灭,要么则出于精神冲动。逼不得已,乃是活不下去。精神幻灭,乃是精神上的混乱,是人所不愿,但终归发生的糟糕的结果。精神冲动则往往是精神受到了刺激,处于激越状态,要么难以保持长久而趋于平静,要么仅限于少数人“坚持毁灭自身”(这需要超人的勇气,不是一般人或曰正常人所能做的)。所以历史上的革命者和真正愿意为某种主义献身的人只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人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甘于“苟活”的。美国的独立宣言也说,人民是甘于忍受而不是愿意反抗的,除非万不得已,独立并不是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人民的选择。

要活着,也就意味着,我不能随便死去,我有自己的生命和欲望需要照看,也就意味着,我不是谁的附属物,我有自己的独立意志。我的一切行为需以我活着为前提进行。我要活着,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资源,也就是说,活着就意味着,我不可能大公无私。什么是大公无私呢?就是奉献一切。大公无私,奉献全部的结果只能是自我的消灭,因为你没有了生存的资源,而这并不符合人的现实本性。

二、欲望不可灭,只可合理引导。

人生而有欲,而且只要活着,就不可能摆脱欲望。对于欲望,从规范角度去看,儒家文化讲究“克己复礼”,要求限制;佛家以“空”言之,采取回避的态度。这都是对待欲望的消极态度,但实际情况如何呢?一切人类史,无不充斥着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争夺的背后,都是欲望的驱使。就近譬喻,日常和人相处中,无处不在的江湖,便是人心各异,各有所欲的明证。人要活着,就必须有所索取,否则,生命便无法继续。

从历史角度而言,要让人保持“克己”的状态很难。欲望具有自我膨胀的倾向。欲望只可被压制,而不可能永远被严格控制。人并非完全理性,所以并不可能时时预计到纵欲的后果,即使预计到了也未必管控的住。而且,人的理性常常成为了欲望的“帮凶”。聪明的人往往只是掌握了更好的满足欲望的方式,而不是更聪明的预计到纵欲的后果并且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

人心各异,个人皆有实现自身欲望的渴望。人心常不齐,根本原因也在于人的欲望各异。每个人无论聪明或愚笨,都会尽己所能的满足自身欲望,甚至会为了眼前的“金钱,权利,色诱”铤而走险。我这里分析的只是事实,而不是倡导人要这么做。我只是试图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限制人的欲望,常常不是人的自愿行为,更多情况下是被迫的,或者是自己理性管控的结果。一旦条件,发生变化,“理性的人”往往会试图采取一切措施满足自身的欲望。既然限制人的欲望不是出自人的本性,那么,限制便需要一些条件。我愿称之为成本,即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限制一部分人的欲望所必需付出的东西。当限制人的成本过高或者没有给

予被限制者足够的补偿之时,对欲望的限制便只能以失败告终。例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面包与理想、在富裕生活与坚持普遍贫困的平等主义的道德迷梦间,我们最终选择了改革。

三、对于传统文化的两点批评

限制自己的欲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大部分是倡导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把欲望当成很坏的东西,视之为恶魔。总是鼓励人都去做圣人,要无私奉献。这实际上是违背人本性的。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是人本身的欲望。那只是一定条件下的选择。所以,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官员和书生都是伪君子。满口仁义,一肚子脏水。现在动不动就“为人民服务的”也没几个是出自本心的。

限制别人的欲望

我们的文化里上级对下级、官员对百姓总是扮演着卫道者的角色。仁义道德从他们的口中喊出,其目的在于限制别人的欲望。而自下而上的限制往往是比较少的。所以,动不动就指责别人不仗义、不规矩,就显得自己在道德上很高尚了。

应当说,欲望本身不是什么坏事,甚至欲望的满足本身就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欲望的打压并不符合人性,甚至常常不利于幸福的获取。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疏导。也就是说不以限制为目的,而是对其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对其满足,只是防止它侵害别人就好。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组织或个人(人都想别人对自己好,可是一味对别人好不是人的自然需求。那些宣称无私奉献的人和组织常常拿走了更多或一切,而且还编造谎言,说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都是他们赐予的,比如时常宣称为民做主的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也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意识到,要让别人为我们服务,我们只能有所付出。没有付出便不会有回报,如果那些宣称为我们奉献的人表面上什么都不要,那么我们就需对其动机保持警惕。而且,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别人为我们付出一切的承诺而把自己的一切给别人或任何组织,赋予他们无上的权利,因为人并不是出于自然需要而去奉献的,如果其权利不受限制,那么它在暗地里必然会拿走的更多。如果一个人可以以光明正大的方式满足其欲望,干嘛要说自己是为别人而活着的呢?而且那些把自己说的无比伟大正确的人和组织真正希望得到的往往是不受约束的权力,不管它是因为贪婪还是因为对某种主义的狂热信仰,而历史已经证明集权专制的结果只能是对民众更大的伤害。

限制欲望是需要条件的。当一个人或组织无所不能之时,其欲望也必定是可怕的。因为它无所畏惧。如果它是撒旦,那么它便会毁灭一切如希特勒;如果它自诩为救世主,那么它便会自认为“高大全”,听不进民声并在道德的标杆下强奸民意。所以,如何保证一个人或组织是为人民服务的呢?(我这里不说全心全意,乃因为我已经揭示了它的虚伪性)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控制它,让它不敢不为人民服务。

四、由人性来看历史和现实

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天生为别人服务的人或组织。恰恰相反,那些鱼肉百姓,寡廉鲜耻,满口仁义的伪君子比比皆是。专制国家的君主,总是号称是为人民做主的;而民主国家的人民总是懂得,那些搞政治的人不是坏蛋就是野心家,而他们不得不为他们服务的理由很简单:他必须这么

做,否则他必须下台。

不过,我们可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官员都是社会主义的斗士,他们可都是无私无欲的人。所以,我们尽管相信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好。毕竟,西方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分权制衡基础上的,那是因为他们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性,对人性持比较悲观的态度,相信人本身是自私的,所以执政党是要在宪法的制约下行动的,president会作恶所以时不时的要弹劾几个如里根和克林顿。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我们有漫长的封建史,统治者善于用仁义道德美化自己麻痹百姓,但新中国可不一样。我们是全新的制度,我们的人民都是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你看多好啊。要什么president选举呢?多浪费钱哈!人大,政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余的,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党,搞那么多形式干嘛?只要百姓相信党,党就可以带领人民缔造人间天国,这绝对不是乌托邦,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别的优越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相信人是可以变得无私的,而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几千万党员都已经做到了。尽管历史上和现实世界里人性所表现的不是这样,但有伟大正确的党的带领,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感召下,在先进思想的指引下,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

我们对人性是积极乐观的(规范的角度),所以我们必将走向光明的未来。哈哈。

下载历史与现实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与现实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五篇模版]

    创建于195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统一高考”),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自建制以来,统一高考虽经历了“文革”的劫难和社会各界不时的诘......

    浅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

    浅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 关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问题,这里我主要就两个问题发表一下我的看法。第一,为什么历史要与现实结合;第二,历史教学中怎样与现实结合。历史应当与现实......

    中国土地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精选)

    中国土地问题的历史与现实 秦晖 土地问题在我们国家是影响很大的一个话题,而且这个话题有很多我们以前习以为常的结论,尽管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这些结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

    国企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

    国企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 国企是什么?国企改革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人注目,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处于备受争议的境地。 国......

    人工智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解读

    人工智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计科、 090213 引言 人类梦想发明各种机械工具和动力机器,协助甚至代替人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开辟了利......

    历史与现实视野中的依法治国

    历史与现实视野中的依法治国 于志刚 《光明日报》(2014年10月22日02 版)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一年后,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10月20日至23日举行......

    历史与现实中小农制分析探讨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典型的小农制国家,几千年来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但进入清代中叶以后,我国人地比率已下降至“维生型小农经济”的临界点,标志着传统小农制的破产......

    【“四风”的历史与现实内涵】

    【“四风”的历史与现实内涵】 形式主义 中国革命道路曾受其害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毛泽东在开创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曾多次受到形式主义的干扰与危害,也是他最先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