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

时间:2019-05-13 03:2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

第一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忙农镇东洼子蒙汉联合小学

摘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阅读教学中“对话”,很多学者与老师的理解并不完全,他们说的与文本对话,只是在倾听作者的“独白”,却很少会有对作者观点的质疑与争论,更没有学生与老师自己的思考与表达。真正的对话应该应该包括正确解读文本、师生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这几个方面,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语言的训练,更应该是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对话 文本解读 正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包括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三种关系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不能把自己或权威的解读直接灌输给学生,而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进行对话。这种理念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有些老师对传统单向式的教学矫枉过正,凡是学生提出的意见都一概尊重,一概肯定,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导致对文本的任意解读;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只局限于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只引导学生去揣测作者的意图,却没有鼓励学生自己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中,有且只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却没有老师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虽然很多老师可能会觉得他们已经是在和文本对话了,实际上却不是真正的对话,是这些老师还没有充分理解对话的实质,他们说的与文本对话,只能说是在倾听作者的“独白”,却很少会有对作者观点的质疑,没有学生与老师自己的思考与表达,这样的“对话”还能算是对话吗?

对话与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对话”式阅读教学也涉及学生观的改变,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既有历史性的又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都很容易理解,因为学生与老师都是在场的,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却很容易给忽略,因为在课堂中作者是不在场的,于是便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揣摩作者写作与独特表现方式的意图就是已经是在与作者对话了,而没有与作者进行更深一层次的交流,这显然不是全面的对话,也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人格的发展。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师生与作者以平等的地位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老师与学生要正确地解读作者的观点,更要对这一主题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与观点,然后才可以与作者一起切磋切磋,探讨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正确解读文本是进行深度对话的基础。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表达,并不是就可以随意任意解读文本,反而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正确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呢? 首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区分开来,有些学生很容易用自己对客观事实的理解来取代作者的观点,例如在上《田忌赛马》时,有学生提出意见说,田忌这个人很狡猾,他不守承诺,不守规矩,本来大家已经约定,要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他却没有这样做,他胜之不武!面对这个出乎意料的观点,老师应该怎么对待呢?如果直接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把大家公认的田忌善于应变,足智多谋的观点灌输给学生,或者批评学生说他歪曲英雄形象,这样肯定把课堂搞砸了,以后学生再也不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许很多人会批评这位老师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相反有些老师可能会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说他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似乎也无可厚非,不过我们都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在于此,但学生说的也是事实,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面对如此情况老师应该怎么处理?我以为,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文本所呈现的客观事实,哪些是作者本身对这个事实的看法与态度,虽然有时候作者没有直接表态,但也是可以从文章的行文与措辞推测出来的,还有哪些是学生自己对这个事实的看法。正确解读文本是指对文本所呈现的事实和作者态度的解读,而不是读者对这个事实的解读。让学生把这些内容都搞清楚就可以既不扭曲文本,也能让学生充分表达。

然而,很多时候学生很难可以一下子就能正确理解文本所呈现的事实和作者的态度,人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误解往往就是这样产生的。有一位老师在上柳宗原的《江雪》时讲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有同学问,“这么冷的天气,江面都结冰了,他为什么还去钓鱼呢?”,对于这么一个问题,有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也许这位老人很久没吃东西太饿了,尽管下雪还要出来碰碰运气。显然,这位学生不是不理解文本呈现的事实,而是不能理解作者的内心。一个老人在冰天雪地里出来钓鱼,这首诗的语言并不深奥,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背后蕴含的深意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一种怎么的情感态度,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这是很正常的。他们一般都会回忆自己的经验,想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为什么去钓鱼,或者是从看过的故事书里寻找经验,这样通常就会得到为了去玩、去探险、去找吃的这些答案了。如果老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也不会理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当学生与作者有同样的或相似的经验时再回味这首诗就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就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切身体会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让学生经历作者同样的经验,至少让学生对作者创作时的情境有所了解。

第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本身的洞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对任何事实的陈述里,总会透露出作者本身对这个事实的主观态度与情感,这是可以从文章的措辞看得出来的。当然有些比较明显,有些比较隐晦。语言这东西本来就是这样,同样的客观事实,个人的主观态度不同,就会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所以才有词语的色彩意义,如果排除人的主观态度,“狡猾”与“聪明”也是同义词。老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不仅仅可以正确解读文本,而且还能不自觉地学会在自己的语言与文章中也用这样准确地使用词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通过以上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上面提到的《田忌赛马》中的出现的矛盾就不难解决了,我们很容易知道作者对田忌的机智聪明是很赞赏的,他想通过这篇文章教育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要懂得随机应变,合理组合做事情的顺序可以优化结果,达到1+1>2的效果。对于田忌的不守信用,这说法也很有道理,只是作者没有看到这一点,或者这不是作者表达的重点。读完文章,我们至少要尊重作者的原意,而不是任意曲解。

如果语文课只是一个文本解读的过程,如果语文课只有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只有师生对文本的倾听,没有师生对作者的质疑与反问,没有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自由的表达,这样的课堂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这样的教育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有效的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会思考有独立思想的人,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培养思想者的重要场所,应该有意义朝着这个目标发展。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老师应该让学生对文本所呈现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与思考,不要受到作者态度的影响,更不能唯作者马首是瞻。只有在思想与思想的撞激中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潜力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老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策略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引导学生找出事实的矛盾点,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每解决一个矛盾,学生都会有成就的喜悦,同时他们的思维水平也会慢慢地发展。

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发散性地去思考问题。还是《田忌赛马》这个例子,作者的观点是从机智这个角度出发,学生的意见是从诚信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从比赛规则等角度来谈,让学生对此开展讨论或辨论:田忌的行为可不可取,比赛规则应该如何制定,如何合理安排做事情的步骤„„让学生独立思考确立自己的论点、搜集资料、寻找论据,还可以尝试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或者改编故事,这不仅仅是思维的训练,更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表达的工具,脱离了思维,语言本身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符号。一个完整的对话理论,应该包括正确解读文本、师生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这几个方面。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对话(精选)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阐释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师生对话应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学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话把握得好的话,对师生双方都会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1、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毫无兴趣,学生在毫无生机的氛围中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至于厌倦上语文课,对语文学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师生对话式教学则营造了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为教学过程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对话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能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就这一观点与老师、同学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在对话

中感受汉语言的文化韵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会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乐事,是一件可以自己掌控的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教学追求固定、统一,追求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限制,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对话教学则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不同的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同一问题而得出的不同结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师生对话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风格等得到尊重,从而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而民主的氛围是创造力形成的沃土。

3、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跟他人交往沟通,只有这样人才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生存、立足。师生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过程本身是一个交往过程,作为学生为了能更好地跟老师对话,体会老师的感情和观点,首先必须认真做好一个听话者,认真倾听;其次要理清自己的思路,用准确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老师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4、师生对话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跟学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思维方

式和出乎意料的答案,使教师在交流中扩大知识面,获得新的经验、信息,使教师修正、完善自身的观点,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炼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同时,在语文课堂的师生对话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需要教师在知识储蓄上有更多的准备。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也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语文师生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对话教学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中产生了对师生对话教学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

(一)问答式对话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并没有真正吃透对话理论的内涵,由于理解的偏差,有些教师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谈话”和“说话”,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不假思索立刻举手。然后教师指名回答,再补充讲解,再提问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往复。

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范进中举》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这篇课文作者是谁? 生:吴敬梓

师:吴敬梓是哪个地方的人? 生:安徽全椒人

师: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

生:清代

师:吴敬梓的出生年月是什么? 教学的展开全部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问答的延续过程。问题回答完了,对话也就宣告结束。这是典型的一问一答的“浅对话”,而且常常是无疑而问,或者是简单地向学生再现“是什么”等显性知识。这种问答式对话,缺少视界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二)强制性对话

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依据,分析阅读文本,拟定对话思路,预设若干对话陷阱,在教学过程中以强制的方式请学生做出回答。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定的思路一步步走向老师的结论。

有位教师上《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

“深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下面有同学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

这种以预设的答案硬拽学生入“彀”的对话,失去了对话的平等性和独立性,是教师独霸式的对话。

(三)脱离文本的对话

与文本对话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是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最重要的形式。各种对话的着力点应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发现意义,实现自我的精神建构。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读书还没有几分钟,老师就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的老师一味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甚至任由学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或无关痛痒地无谓争辩。

例:某教师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个学生问:“„邹忌修八尺有余‟中„八尺‟是多高?”这位老师马上说:“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于是,一节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置文本于不顾,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主题。这种缺失文本的对话,是一种“空对话”。阅读教学既然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过程,就不能仅有学生的发言,而教师和文本却话语

缺失。读者的主体作用不是无限和万能的,它理应受到作者、作品的制约。

从以上种种误区来看,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相当普遍。语文教学要产生真正对话还需要再向前走一步。针对当前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反思与剖析,廓清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并探讨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策略,以达到正本清源,促进教学之目的,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方法

(一)充分预设

在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对话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科学的回应,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因此要提升对话的质量,智慧的教师还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1、预设学生的“疑问”

教学片断:(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生:“„兴,百姓苦‟,国家兴盛,百姓怎么也苦呢?”

师:我给大家讲一组数据。当初修建咸阳宫,秦始皇动用了四、五十万人,经历了几年才盖好。但是不到一百年时间,就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不久汉朝又开始了,又建了宫殿,然后又变成土。就这样宫殿毁了又毁,百姓建了又建。……

老师在这个环节积极理答,彰显深厚的教学功力。我想,教师之所以能泰然处之,是因为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全面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而且认真“备了学生”,预设学生的“未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对他们的疑问作了很好的预设。

教师的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教师在每一堂备课中都要考虑和参考一些相关的教学材料,比如:到网上进行理论知识的查询、在教学参考书中吸取不同的教学建议和方法等、翻阅一些相关书籍、有时借鉴别人的教学备课等等,在备课中预设一些教师认为适合学生的问题和环节。

2、预设学生的“答案”

教学片断:(宗璞《紫藤萝瀑布》)

师:有人说,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也是可以的,你觉得可以吗?

生1:可以。师:为什么?

生1:因为既然是精灵嘛,头发想必就是彩色的。而且在微风的吹拂下,也是动态的。

生2:不对。头发不会从上往下动,只会左右飘散,而紫藤萝花是从上往下的。而且头发很没有气势,显得小家子气。

师:分析得不错,同学们还要注意“一绺”这个词,字典上解释,“绺”: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从这我

们知道“一绺”让人联想到得是物的长,而没有宽的感觉,而紫藤萝不仅长而且宽,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不太恰当。

针对“你觉得可以吗”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前已经预设学生的“答案”会有肯定否定两种,课前从字典上查到“绺”字的意思,抓住“绺”字,智慧理答,引导学生从形态上分析”紫藤萝“不能喻以”一绺儿长发”。

我们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常为他们在课上与学生巧妙的对话折服。这种境界是我们的课堂梦寐以求的。我想,这些看如信手拈来的潇洒背后是一遍遍地学习教材、研究学生、揣摩教法支撑着的。长期的研究积累了课感,才会有课堂上高质量的师生对话。

(二)善于倾听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认为,倾听学生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练习。那么要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对老师来说就是要准确地接住孩子的“发言”,这一素质的基础就是学会倾听。倾听,听懂学生的心是老师的特殊本领。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与学生的有效对话。

由于诸种原因,面对一个新的文本,学生的理解有时是不到位的,甚至是比较肤浅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智慧,认真倾听学生比较肤浅的见解,了解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间对话鼓励学生进行完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事物的关键,说到点子上来。

教学片断:(《桥之美》)师:你认为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学生立刻说是“桥”,教师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课文理解是不到位,需要引导。)师:那么,文中提到哪些桥呢?

生:(再读课文后):江南水乡的桥、威尼斯的桥、赵州桥、乌镇小河上的桥……

师:作者是为了介绍这些桥吗?

生:(思考讨论后):不是,作者提到这些桥式为了说什么样的桥美。师:那么,课文的说明对象是—— 生:(齐)桥之美!

面对《桥之美》一文,学生初读后,比较肤浅的认为说明对象是“桥”,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进行了启发式的师生对话,鼓励学生进行完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事物的关键,说到点子上来。

(三)巧用追问

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通过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创设一些问题。追问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可以说,追问是纵向深入式的,它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教学片断:(杜甫《石壕吏》》)

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幽咽”是什么意思?

生:压抑的哭,哽咽。

师:为什么不敢大声哭?谁在哭?为什么?

生:不敢大声哭是因为官吏的粗暴。

生:儿媳妇在哭。丈夫战死、婆婆又被捉,儿媳忍不住地哭。

生:老头子在哭。偷偷回到家的老头子,看到老伴已经被抓走,想想将来的生死也不可知,忍不住为老伴的命运为全家的遭遇而哭。

生:老妇人在哭。想到连自己这样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太太官吏也不放过,想到家人,老妇人也不能不哭。

生:小孙子在哭。

师:还有可能谁在哭?(生沉默,老师追问启发)在这个事件中,就这一个抓人的官吏吗?官吏抓人就抓这一家吗?

生:还有可能是其他人家的大人孩子在哭。因为,在安史之乱中,遭难的应该不仅仅是老太太一家。

生:我认为诗人也在哭。杜甫目睹这一切又无能为力,诗人的心在因百姓的痛苦而幽咽。

师:为平定安史之乱,朝廷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老妇人一家只是一个代表——三男应征,两儿战死,家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昼夜难安。最终老妇自请应役,一方面是老妇为保老翁、儿媳,迫于无奈,一方面从官吏连老人也抓,可见当时壮丁已抓尽,家家户户“室中更无人”。而此夜,官府依然蛮横抓人,再次遭难的又何止老妇一家?因此,此处的“泣幽咽”不仅是儿媳为丈夫出征、婆婆被抓而低声哭泣,还有千千万万个失去丈夫、失去婆婆公公的儿媳,失去儿子、失去媳妇的老人,失去父母、失去爷爷奶奶的孩子在低声哭泣……诗人一路走来,他看到了太多苦难。正如那个

同学所说:诗人的心也忍不住为这一家人,为战争中遭难的千家万户、为广大的苦难的百姓而哭泣。

学生在理解诗歌时,往往喜欢直奔中心,没有真正的感受。我们老师也都希望学生能切中要害,然而更多时候,学生的回答并不能一下子答到关键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引导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追问。学生在教师刨根究底的追问中,深入思考,逐渐明晰。这种追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课文,推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综上所述,师生对话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方式,语文教师只有纠正对话教学中存在的偏差,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对话

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对话

【摘要】

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话”这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重视。于是“对话”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对话式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交往、互动。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运用生活化的教育教学语言可让师生间产生平等对话,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更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对话式教学

【正 文】

一、现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一种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教师和学生去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师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然而,仔细审视当前的教学现状,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对话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现象。

(一)漠视差异的“偏对话”。

现今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停留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观念认识上,未认识到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很少探索其培养方法,因此,往往不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课堂上常常好学生独领风骚,其他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沉闷已久,然后形成一种自然沉闷的状态,多数学生甚至沉闷一生。尤其在在我们一年级,孩子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缺乏丰富的词汇,缺乏语言表达的技巧,缺乏缕清条理进行不断思辩的能力,而我们老师的语言又往往不够生活化,不够儿童化,时时让他们云里雾里,不能明白其中奥妙,因此孩子们常常是有话说不出,甚至无话可说。

(二)教师主宰的“假对话”。

许多人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如“会不会?”“会。”“行不行?”“行。”„„这些问答,并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扣击学生的心扉,并非一种真正的对话。

(三)琐碎问答的“浅对话”。

课堂上,往往许多问题的提出引起一片小手如林、热闹非凡,但是,实际上这些问题常常只是文本的再现。如“春雷打来,小柳树怎样了?”“醒了。”“春雨下来,小柳枝怎样了?”“软了。”“春风吹来,小柳絮怎样了?”“飞了。”„„这样的一问一答,并没有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师生间并没有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没有获得精神上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儿童这种灵性,可是却因为语言的缺乏使他们无法去表述他们内心世界,让我们大人很多时候“交流”中触摸不到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创设一定的情境,让“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对话”可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对话式”教学的概述

(一)对话式教学的界定

对话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克林伯格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标识。”钟启泉先生对此解释道: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的阐述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目标在理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对话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传统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与承接,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自主性发挥极少。现代教学注重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启发学生心智,挖掘学生潜能。这意味着教学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向知识的建构,教师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积极、主动思维的前提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与合作的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

(二)“对话式”教学的特点

1、对话是平行的交流

在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性的相互交流,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地被激励去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

2、“对话式”教学有助于促进民主平等

人类社会在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教育民主与平等是教育发展的主流。在教学中强调提问、对话和交流充分显示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民主与平等。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改变了其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平等为导向的价值观激励师生共同探索科学文化知识。

3、“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相互合作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情感交流融洽的朋友关系,是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不存在哪一方为主,哪一方为客。而教学是双向性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而只有双方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合作的前提是要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这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对话是一种平等地交流。对话产生交流,交流产生合作,因此“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密切师生关系。

(三)“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话式”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践

(一)课堂教学中对话情境的创设

1.创设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气氛之中,他的生理机能将会大大地弱化,思维、语言、表情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

(1)课始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畅所欲言的对话氛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我们就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的氛围,使他们明白可以“想说就说”。如,“哇,大家都坐得那么好,一定是准备好认真学习,打算多学点知识吧!真聪明!”又如,课前问好后,老师说:“你们声音怎么那么响亮?是想跟我比赛谁更认真吗?”„„这些话其实都很简单,但却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因为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是平等的,你尽管可以说自己想说的。(2)用充满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敢说。现在许多所谓的幼儿园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孩子们都变的特别懂事、听话。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们也特别怕自己说不好,因此刚入学时都不知道举手。这时,我们要都鼓励他们,如“你真的好聪明哦,连这个都知道”,“呀,你怎么这么棒啊,回答得这么好”,“你太厉害了”„„这些生活化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来说,可谓是玉露琼浆,学生听了肯定会觉得透心儿凉。

(3)用儿童化的、口头化的语言使学生会说。一年级小朋友的思维比较直观、形象,为了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尽量用一些儿童化、口头化、语言,使所教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教生字“游”时,我对学生说:“啊?这个字怎么这么难啊,我都记不住他,谁来帮帮我吧?”这时,学生就会非常活跃,想尽一切办法来帮你,如:“游泳是在水里游的,所以是三点水旁。”“把三点水旁加一个方再加上他右边的部分就是了。”“老师,我有一个谜语,这个谜语是我爸爸教我的:一个大人,带着他的孩子到方方的池塘里游泳。这样就记住了。”„„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引发对话。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演演、说说、画画等方式让学生“不说口痒”。尤其用语言渲染情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精彩片段,着以浓墨重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松鼠和松果》一课时,教师选中“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到哪儿去住呢?”为特写镜头,然后配上音乐加以描述: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也没有了——(也没有了小花,没有了小草,没有了小鸟动听的歌声,没有了小动物们欢快的笑声。)家没有了,他们只好打起行囊,拿起背包,带着孩子,四处流浪„„这时,纯真、善良的孩子们已热泪盈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小猴子,你太可怜了。”“小松鼠,你来我家吧!”之后的朗读,更是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二)作业中对话情境的创设

以前,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以“√”或“×”以论正误,或者全对者打个五角星、画朵小红花以示鼓励,但这些给予学生的仅仅是一种符号上的刺激,只是教师一相情愿的做法、“掌管意志”的表现。作业批改或寄语等,若要真正能对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有所触动,光有符号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充满人性与人情的语言去启迪其智慧,滋润其心田,磨练其意志。记得一个小朋友在他的日记中给我提了个建议,我很真诚地在他的日记本中写了个“谢谢”,那个小朋友开心得不得了,回家还跟父母说“老师在日记本上跟我说谢谢了”。作业本也是师生心灵对话的途径之一啊。

(三)走进学生生活,创造对话。

因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权威、道德的楷模、社会的代言人,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就必须不苟言笑,讲究师道尊严。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失去了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取而代之的只有教育与被教育、传授与被传授这样的不平等交往。于是,一站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戴上了“神圣的面具”。但是,正是这样的交往,让师生间莫明地隔上了一堵墙,隔开了学生与教师,让他们彼此见不到真面,摸不到真心,触不到真情,因此根本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对话。教师常常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规范执行如何,不如意就拉到讲台边或办公室进行“教育”,然而这样的教育往往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所以师生交往中,应更多地融入一种“生活语言”,可以是关心彼此的身体,关心彼此的心境,也可以是相视一笑,却可以让彼此间更多一份亲切,多一份信任。

四、实施对话式教学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表示为: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多元对话,交流共享-----自我对话,创造生成。这一流程完整而有序,环节分明又不乏灵活性。首先是由教师或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平等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其次,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倾听文本,根据学习或训练的既定目标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三,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议并界定各个问题的性质、思维程度以及研讨意义等等,从而确定他们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或学生独立地感悟学习文本,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与体验,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者是运用个人的丰富体验来理解问题。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的新问题,那么,就要反复循环地产生问题,或合作研讨,或独立感悟文本,再集体交流并讨论问题的解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要总结所获得的语文知识、人文信息和思维方法是如何对解决问题发挥作用的。至此,学生方可算完成了一次对多元的人文思想和灵活的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

(二)课堂教学更加和谐

在对话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下,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习惯于形式上的一问一答,现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成了教学中的资源,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大胆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生生之间或相互提示,或共同探讨,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教师幽默而老练,学生积极且大胆”,这正是课堂教学变化的最好写照。

(三)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学习,领悟之源广开,记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对话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第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它主要体现在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和推断能力的不断提高。

第二,探索能力不断提高。它包括:审美能力——对文本所包含的美所具有的一种感受、鉴别与欣赏的能力;评价能力——对文本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进行有根据的评价与判断;创新能力——能够超出本文给定的有限信息,从文本中引申出新的思想、观念,对原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颖见解,或者受原文的启发,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作品。

对话教学的实施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置身于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之中。通过教师的鼓励、赞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他们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尤其是出现了学生敢对话、爱对话、能对话的可喜变化,使语文阅读教学步入了一个活跃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教师的改变

对话教学的探索实践,使教师们原有的教学观、师生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具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激活了教师的教研风气,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专业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1.转变了教学观念。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

2.提高了专业素养。教师通过探索实践,不断丰富了教学智慧,提高了驾御课堂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较好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问题,应对课堂中的复杂局面,甚至能有效的将一些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科研水平得到提升。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课题研究活动,不仅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还积极主动的去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使得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理论素养仍有待提高 我们的研究,缺乏多层次的理论支撑,尤其是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材料较少。平常,我们虽然安排时间自己上网或看书去找资料、看消息,也有安排时间集中学习、交流,但由于大家的理论知识都不够丰富,碰到问题有时经过激烈讨论但最终也得不出个所以然。如,对于课堂上,我们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话,但往往重视文本解读的“生成意义”,忽视了文本本身的特点,也就是顾了这头忘了那头。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理论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迫切需要领导、专家的指导,以便让我们茅塞顿开。

2.对话式教学需有效推广

在对话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自然地运用“对话教学”的理念,有时仍会不自觉地重新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对话教学”理念的深入与推广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这不仅有赖于 “对话教学”课堂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加强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与教学反馈的反思,提升教学理念,将其内化为日常自我的主动性实践研究活动。3.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在备课时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目标定位应各有侧重,内容选择也应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才能有所针对,通过学习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对话,使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则需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进程,适时点拨、鼓励与指导,所以构建起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与建立一个多维的、开放的学习评价机制,是我们下一个需要思考与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

4.与家庭的联系有待加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条件、环境,家长的态度等各方面因素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要想真正的与学生展开“精神开放”、“完全接纳式”的对话,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有全方位的立体的了解。这需要我们与家长及时交流、共同探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服务。因此,我们觉得,与家庭的联系还应更勤些。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J].2007(10)

[2] 语文毒化教学的误区及有效对策[J] 科学大众 2007(9)

[3]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对话教学[J]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4] 郑金洲.对话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 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评述[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 [6] 靳玉乐 对话教学[M] 四川教育出版社

[7] 米靖 马丁·布伯对话教学思想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3(2)[8] 刘庆昌 对话教学初论[J] 课程.教材.教法 2001(12)[9] 叶圣陶 叶圣陶文集[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第四篇: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摘要】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而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是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最主要的的任务是能过各种手段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中的一篇课文《检阅》为例,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文本阅读,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其重要性在于,文本解读到何种层面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对话空间及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说,文本阅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本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教师若是自己对文本未曾了解或是一知半解,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教学《检阅》一课中,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放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这一层面上,这也是文章直接呈现给大家的。文本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

“同学们为什么让博莱克参加这次检阅?” “作者和编者想弘扬的是什么?” “博莱克该不该参加这次检阅?” “艰苦的训练会不会带给他其他的伤害?”

“同学们讨论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时博莱克在哪里?” “队员们为什么让他站在第一排?” “为什么没有人征求博莱克的意见?”

“博莱克自己什么想法?为什么文章一字没有?” “博莱克参加不参加这次检阅应该由谁来决定?”

“博莱克在检阅中应该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应该有什么来决定?” 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看到了文本呈现的意义上的缺失,尊重残疾人绝不仅仅是“给他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更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在教学《检阅》引号的应用时,有这样的几个句子:

(1)“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

(2)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到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3)“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三个句子,三种不同用法:第一句,因为队里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在当时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怕说这个事,一说就是得罪人的事,队员说这事是显得很是犹豫,既然犹豫,所以说话的时候就不是那么顺畅,理所当然就把说话的人放在了中间了。第二句,队长显然是对博莱克的肯定,是对博莱克的信任,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所以把说话人放在了前面了。第三句,是观众从心底对儿童队员们的认同,赞美,因此把引号放在前面。这样一剖析,引号的使用就一目了然。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让课堂更加鲜活,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武凤霞《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福建教育》(小学版)2010.1.

第五篇:认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认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摘要】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包括四个方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对话欲望;提高对话能力;鼓励创新,提升对话价值。对话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升华。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从而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对话教学对话欲望 对话能力 对话价值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更好地把对话教学引向语文课堂?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要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教师要做忠实听众,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补充他人的发言,才能将蕴藏心中的疑问、想法毫无保留的向老师、同伴倾诉。总之,要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对话中。在学习《七律 长征》时,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历史知识贫乏,生活环境优越,学生体会不到当时长征的困难,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让他们有话可说,上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长征组歌》的一系列的歌曲,同时播放长征的影视,学生立刻被怔住了。此时,我提出让他们评说红军。学生在了解了具体的历史后,感觉有话要说,纷纷举手发言,表现相当踊跃。对他们的表现我又大加赞赏,夸他们头脑灵活。他们一改往日的“沉闷”,纷纷发表对红军的看法。

二、创设情境,激发对话欲望

有情感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学生只有情感融入其中,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对话欲望,实现文本思想的碰撞、灵感的引发和火花的绽放。《最后的葬礼》以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警醒世人。可学生对于赛特凯

达斯瀑布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怎样缩小学生与文本的差距?怎样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怎样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产生对话欲望?我在上这一篇课文时,首先展示了赛特凯达斯瀑布的录像资料,惋惜之情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再由图片进入文本,通过抒情性语句的朗读感染,学生发出了“救救瀑布,„„”的急切呼吁。良好的情感铺垫,更激发了学生的对话欲望。为了激发每个学生的对话欲望,我用了想说就说的上课方式,此时的学生妙语连珠、字字含情、句句愤慨。情感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对话欲望,我们的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默。

三、提高学生的对话水平

教师既是课堂对话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对话的推动者。在课堂的瞬息万变中,教师要进行引导,不动声色中对学生对话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指导,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对话能力。

1、在质疑中提高对话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对自己不懂的地方质疑,然后通过对话展示自已的独到见解,解决疑难。这样不仅突破了重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了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2、在拓展中提高对话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审美情趣、性格、学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不同,误读与停留在问题表面是难免的。教师要认真倾听,善于抓住学生对话中个性化思维主张和火花思维灵感,在保护学生对话激情的前提下,从不同的层面加以引导,拓展课堂深度,让对话向深层次推进。

3、在合作中提高对话能力。

合作与对话密不可分。生生在合作中往往会产生奇异的火花,作为教师要抓好、抓实这一环节,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碰到问题与分歧,既要尊重对方,又要彼此争论,提炼出更有价值的观点。

四、鼓励创新,提升对话价值。

对话教学的最终是要让学生实现知识与应用的对话。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实践与创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展对话的内涵,从而提升对话的价值。在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小组编课本剧,课堂上进行分组表演。学生积极性高,在表演中,学生能紧紧抓住文本语言,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服饰、语言,表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为人。既加深了对课堂分析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又从中融入了自己的新的情感体验,对话的内涵得以拓展,对话的价值得以提升。

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提出新颖的观点,打开思路,从而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对话,不断探索,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参考文献:

1、郭思乐,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l.教育研究,2002(2).3、华卜泉,王明宾。构建活动课程评价的协同自评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2)

4、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

5、高伟,课程文本:不断扩展着的“隐喻”[J].全球教育展望

下载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文本的对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教学心得(5篇范文)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教学心得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生生师生对话的基础。美国数学家哈默顿说:“阅读的艺术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

    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者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做文本对话的先行者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卫宇兰(21418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现状与对策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要】在我国大环境教学指导下,新课改成为现在学校改革的潮流,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对话教学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观......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现状与发展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现状与发展 摘 要:新课改中提出将“对话”应用于教学中,这一新型教学方式不仅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讲述了小学对话教学的发展现状......

    语文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共五篇]

    与编者对话 一、教师如何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谷俊华 【摘要】本文从创设情境,在平等互动中对话;优化预设,留出“空白”让学生对话;静心阅读,重视生本“对......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崇礼小学:崔俊峰 新课程人文化的趋势告诉我们,现代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现代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