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呼唤生命与生命的对话201205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生命一起开始的。”可见,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也是教育的一个焦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加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可以说,语文是进行生命教育有效的载体之一。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高尚呢?
一、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座丰富的文学矿藏,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涵“生命情感的信息”。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教材中有三类与生命相关的内容。
1.有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敬畏生命》(严有春),《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荒岛余生》(笛福),《再塑生命》(海伦·凯勒),《谈生命》(冰心),《人生》(勃兰兑斯),《女娲造人》(袁珂),《真正的英雄》(里根),《孤独之旅》(曹文轩),《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等。
2.有关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
《海燕》(高尔基),《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我的母亲》(胡适),《社戏》(鲁迅),《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行道树》(张晓风),《散步》(莫怀戚),《丑小鸭》(安徒生),《音乐巨匠贝多芬》(何为),《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紫藤萝瀑布》(宗璞),《愚公移山》,《背影》(朱自清)等。
3.有对自然及他类生命的关注的作品
《春》(朱自清),《马》(布封),《济南的冬天》(老舍),《绿色蝈蝈》(法布尔),《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珍珠鸟》(冯骥才),《斑羚飞渡》(沈石溪),《华南虎》(牛汉),《大雁归来》(利奥波德),《敬畏自然》(严春友),《那树》(王鼎钧),《地下森林的断想》(张抗抗)等。
二、言传身教,教师做学生的榜样
1.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如果希望学生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自己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尽量少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或某个阶段的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在教育上,这些情绪化的感悟,带给学生的将是最直接致命的影响。
2.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教师要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三、以课堂为阵地,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生命教育
1.情感激发法。如在阅读教学中,选择补充了一篇课外阅读《窗》,通过对“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使学生明白“靠窗的病人”尽管自己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折磨,但依然把美好的东西带给自己和病友,相比之下“不靠窗的病人”为了能够看到窗外的“美景”,对自己的病友深夜发病见死不救,装聋作哑,因个人私欲而葬送良知。当“不靠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得到靠窗的位置时,他发现的竟然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煎熬,结局会怎样呢?假如此时病房里再住进一个病人,他会如何做呢?同学们经过多种结果的设计、讨论,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憾,明白了人生必须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的道理。
2.联系实际法。如《故乡》结尾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品中的“我”对闰土和自己不同的人生际遇的思考,表达作者对旧中国未来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只要不断地努力实践,“路”是肯定可以走出来的。对学生来说,如何认识人生,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是实实在在的问题,通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失败是必须面对的,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振作精神,勇敢地走下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3.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求知欲,从而提高辨别能力。如通过《愚公移山》《香菱学诗》的比较,学习坚持不懈、终有所成的拼搏精神,懂得树立坚强的意志对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散步》《藤野先生》的比较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情怀;通过《背影》《我的母亲》《金色花》的比较,培养学生的骨肉亲情;通过《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通过《松鼠》《绿色蝈蝈》的比较阅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4.评价赏析法。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体会。然后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在学习课文内容和表达方面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当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语文课也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必须在实现语文学习的工具价值中去体现人文性,如春风化雨般地渗透在语文活动中。如果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努力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认识并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假丑恶;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包容性人格,养成丰富的健康的情感,使之能够笑对人生,就实现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目的,从而达到新的教学理念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热爱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在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
1.以生命问题为话题进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字里行间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启迪对生命的思考。在一次写作训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3年4月1日,被称为“大哥”的香港影星、歌星张国荣从所住的酒店楼上跳下去,结束了年仅46岁的生命,在愚人节这天跟他的歌迷、影迷,也跟他珍贵的生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雪灾地震、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
这些沉重的话题一次次警示人们:生命是多么的珍贵。
你对生命的认识有多深?你对生命的关爱有多重?请以“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结果,许多学生在习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发生在身边的事,写出了对生命的不同程度的感悟,收到了预想的教育效果。
2.坚持写日记,关注周围生命的状态。日记,是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自然植物的观察、对家中动物的关爱,还可就某一生命过程进行考察,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又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意义。
3.勤写读后感、观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影视作品中的焦点,都可以成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在畅谈中回味,在点评中探寻。通过这种读后感、观后感的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学生在读后感、观后感中闪现出了对生命思考的火花。
4.开展大量课外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中的点滴都离不开语文的身影,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①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影视作品。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中去读书,无异于与作者生命的碰撞,在碰撞中激发出生命的火花,那是课堂上所无法达到的一种“水到渠成”的自我教育的状态。
②让每一个学生观察一棵草、一棵树或养一盆花或饲养一只小动物,精心照料并经常跟别人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知晓生命的萌发、发育、成熟,体会生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
5.开展以“珍爱生命”为课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①指导学生策划并参与一次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珍爱生命的意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②让学生搜集摘录有关热爱生命的名句格言。
③让学生搜集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未成年学生认真解读和剖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结合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经历,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普及到珍爱地球,珍爱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的生命。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谁也不希望残害生命的悲剧重演。让我们在实践中探求,让学生用生命来感悟生命,用生命来诠释生命,用生命来撞击生命。
第二篇:与生命对话
与生命对话
——珍惜拥有的一切!
各位领导、同志们:上午/下午好!
当我第一次看到演讲题目《与生命对话》时,感觉心情特别沉重。因为与生命对话,立意太高,我踮起脚跟似乎有些够不着;意味太深,我通过字面似乎读不透它深邃的含义。但同时又犹如一粒石子投入大海在心底激起层层涟漪,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曾深深感动过我、触动过我、激励过我!
相信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留恋着我们童年时光,那时的我们是真正的为自己活着,我们所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开心与不开心”,从不为自己家里的柴米油盐所困,因为在那时的我们看来,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情。除了对生命的来源感兴趣外,估计很少有人能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生命的含义了。
长大之后,有一件事情让我对生命有了第一次感悟:一位大学的同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久便迎来了工作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他是一位孝子,因为他的父母在四十多岁时才有了他这个宝贝儿子。国庆节一放假他就回老家探望父母,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了个开心的假日。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返回的途中,在去火车站的路上,这位同学发生意外交通事故而死亡……当我听到此消息时,一下子惊呆了,我不敢相信刚刚走入社会的他突然就远离人世,一个活生生的人突然消失在我们的世界中!因为我们正当年华,我们的一切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对未来的计划需要我们去执行,有很多的蓝图等待我们去描绘,可是一切因为生命的终止而永久地停留在那一刻。我不禁感叹:人的能力、聪明才智可以是无限的,我们可以把飞船送到月球,嫦娥奔月不再是梦寐难求。可是在面对天灾人祸时,我们人类又显得那么脆弱,那么渺小,那么无助!我虽体会不到生命消失会是何种情形,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也就是从那件事起,我从真正的意义上开始渴望生存、学习珍惜生命,感觉活着真好!痛苦算得上什么?磨难又算得上什么?只要活着就好。
人们常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时间会抚平心中的伤痕,时间还会把那些幸福的、痛苦的记忆冲刷得一干二净。没错,人的确很能遗忘!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与生活中,日子一天天的流逝,我们依旧会抱怨生活中那些不开心的事,依旧会为烦恼所扰,却很少能想到抽出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找一把椅子以一种舒适的姿势坐下来,静心地与自我、与生命进行一次对话,通过这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话来反思人生,来拂去心中久积的灰尘,让阳光照亮心底,让身体里面的每一个细胞都跳动起来、让热血沸腾起来,让我们去激发、去珍惜生命、去珍惜拥有的一切,包括曾经历过的喜和悲。而正因为我们的健忘,我们更需要提醒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反醒、自我提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在他看来,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自由。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不是所有的人愿意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另外一种信仰或者价值观。在5.12的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光亚学校的教师范美忠在地震发生那一刻,弃学生不顾第一个跑出教室,而后又自称“只有为了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我也不会管的,”,因此被网友称为 “范跑跑”。而在同样的地震中,另外一位老师却做出了与范跑跑截然相反的举止,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在地震中坍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范跑跑被许多人唾弃为“最无耻的老师”,而谭千秋老师被评为地震中最感人的教导主任。为什么同样作为老师在面对天灾人祸时,会有不同的反映呢?那就是因为人的思维中所追求的价值观不同。人是很自私的,作为老师的范跑跑也不例外,这也是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反对范跑跑的做法,但是他不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还是一名教师、要承担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受着道德、法律的约束,如果我们不能以身作责,道德、法规就没有存在的意义,那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就会成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的社会需要高尚品质的人,忠于职守的人、乐于奉献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来引导更多的人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
那么作为**银行的一名员工,无论她处在发展初期、发展中期或者发展的辉煌时期,我都会以**银行为荣。**的文化深深的感染着我,这是何等宽广的胸襟。我不会因为她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还未完善而抱怨她,而会从自我做起,严格的要求自己,尽职尽责履行自己的承诺,对**银行的承诺、对生命的承诺,因为**银行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同样我也不会因为**银行的辉煌业绩而骄傲自大,因为山外有山,一味的沉醉于自我的成功中,我们就看不到远处那更美丽的风景,也就缺乏了前进的动力。
除了是**银行的一名员工外,我们还是一位母亲、父亲、女儿、儿子、兄、弟、姐、妹等等,是社会链条中关键的一环,我们肩负着不同的责任,那么就用心演好每一个角色吧,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需要帮助别人,社会就是由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来支撑起来的,社会也因平平凡凡的我们而多姿多彩。
在即将止笔之时,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这种感觉是很美妙的,如甘泉般滋润了我的心田;同时又有一种荡气回肠的豪壮,让我充满了力量,或许这就是与生命对话后产生的奇迹吧!
谢谢大家的倾听!
第三篇:感悟生命,与生命对话
感悟生命,与生命对话
我是一名工作了十年的英语教师。在这十年里,我与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收获着快乐,收获着幸福。在课堂之外,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十年里我的每一天虽然很平凡,但是却有太多收获,有太多感动。这感动来源于对读书的感悟,这感动来自于与书为友的日子。
参加工作后,自己一直力求做一个充满智慧充满书香气的教师。从小就热爱读书的我,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专业水平,更是把读书当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记得我读的第一本教育专著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由于以前从没读过类似的教育类书籍,拿到书我一连读了好几章,但是却一点感觉也没有,那时的我感觉自己的文化底蕴是如此的低。为了能继续读下去,为了能找到感觉,我又将看过的内容重新读了一遍,有的文章甚至读了两遍、三遍。当读到25页的时候,我突然悟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秘诀就是阅读和书籍。在他的前27条建议中,几乎每条都提到过阅读。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了更强烈的读书欲望,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学生要想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必须培养起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当然,这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慢慢的渗透。于是,每当我读到好的文章,我总是试着和我的学生们共同分享。自己虽是一名英语老师,有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读给同学们听。大家都听得特别认真,课下还经常主动找我交流读书感受。良好书籍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在我教的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越来越少,一些女孩子更是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所带的班级在兄弟班级中是各项活动参与最积极、学习氛围也最好的。后来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更体会到此方法对于“后进生”教育的可行性。是读书,带给我不断创新工作的动力;是读书,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这是周弘在《赏识你的孩子》中的一句话,它让我感触很深。回顾自己经历的教育历程,再反思我的教育方法,我更加体会
到学生需要的不是抱怨和批评,而是赏识,是用一颗真心,让学生知道老师心中有他,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可平时的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就拿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这件事来说吧!很多情况下,我们做教师的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学生批评一顿,甚至还加上对学生加倍的惩罚。批评完学生,学生委屈的走了,自己也觉得批评的语言很乏味无力,就可想而知随后带来的教育效果。可是,如果我们心中充满对学生的赏识,换一种教育方式: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作业做好,期待着你的按时完成,好吗?我们在课堂上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句中肯的建议,课外一次真诚的谈心、一句关怀的问候、一次耐心的倾听„„这些无形之中都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地震颤。时间久了,就会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他们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他们也就会以轻松愉快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这样我们的教育不就成功了吗?
真的希望热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不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热爱读书,更应把读书当成学习、工作、生活甚至是享受。读书是心灵的对话,读书让灵魂慢慢成熟。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在书中复活,超越时空,得以永生,向后人款款诉说。阅读,是聆听,是感受,是吸纳,也是生长。用心工作,自然会用心生活,也便会用心读书。我认为每一本书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读书过程中,我们感悟着生命,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行着时空的对话。读着,思考着,于是也就有了人生的积淀,更有了厚积薄发的契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静下心来读书吧!因为一个不读书学习的人是一个思想不完整的人,一个不读书的家庭是没有希望的家庭,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做一个终生的读书人,成就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人生吧!
第四篇:呼唤生命教育
洗礼
——学习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
前一段时间参加泉州级的骨干班主任的培训,聆听了有关课程专家们的讲座,以及学习了师德师风的有关文件,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要做一个怎样教师?要怎杰做一个老师?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通过思考,我觉得自己有种新生的感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要做一个怎样的教师?过去我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就是教好每个学生,做个家长信赖、学生尊重、同事佩服的好老师。如今,我觉得这种答案只是从技术上去考虑,是从表层上去回答。如果今天回答,同样用这句话,内涵一定深刻得多。做教师,不能将这个职业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教育是个事业,它具有前瞻性,一位希望有所作为的教师,他的目光不仅盯在自己的一尺讲台,仅局限于自已的校园里,应学会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放眼世界,在世界各国的大背景下,了解教育科研最前沿的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祖国的责任和使命。曾几何时,我还为自己取得过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这与那只井底之蛙多么相似。因为观念的落伍,造成眼界的狭窄。比如,对教材的认识,我总认为它是神圣的,都是“名家名篇”,甚至推及对“教参”的态度,哪里有想过它的合理性与否呢?这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尤其是我已为人师,将这种主观、武断的学习方法传给学生,将是可怕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渗透在各个领域。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尊重学生,应将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自主、自动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教育要从屋顶教学走向阳光、土壤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学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应是有效的、双向的、多向的互动的交流。无论在课堂,还是在生活中,追求永远比拥有更重要。比如教学生学会查字典,比之于教学学生字哪个重要的问题,是不言而喻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事业的追求要执着。要怎样做一个教师?回答是,要做人师,不做经师。面对稳中有降识爆炸的年代,教师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海洋”的渴求了,教师除了加强学习外,已别无选择。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才能率先给学生以人格发展需要的指导。老师的作用是在教学中,示范如何获取知识,讲出自己对知识的感知、情感、信念及价值观,实现人格化的教学,才会有震撼力,老师的生命力才能在课堂上得以展示,每天升起的太阳才会是新的。
“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千求万求学会求真。”老师的人格魅力首先应体现在诚信、进取上。只有具备了它,魅力才能永恒。爱事业要“真”,不是凭嘴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阳光、空气、水,时刻在我们身边。老师爱事业的基础就是爱学生,老师应学会赏识学生,让学生在充满上进、激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老师,要学的太多了。我会情着虔诚跪着的去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观念、理论,继而带着批判的精神去学习,最后是将其踩在脚下,以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勇气去学习。是的,时不我待,我相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境界是水到渠成之必然。
大堡小学:谢丽玲老师
第五篇:生命的呼唤
遵守交规------生命的呼唤
英雄小学六(1)班张李斌
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观看了一部仅三分钟的微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讲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小朋友们以《我的妈妈》为题作画。然而,当别的小朋友都兴高采烈地画着心目中的妈妈的时候,小女主人公却无从下笔,最后撕心裂肺地哭起来。原来小女孩儿的妈妈在过马路的时候,一位司机无视交通法规,驾车时,竟然一边接电话,一边抽烟,并闯红灯撞上了她。从此,可怜的小女孩失去了最亲爱的妈妈。影片的最后,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放学的时候,都幸福的拥入妈妈怀抱时,小女孩儿拿起粉笔,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妈妈,然后带着无限的悲伤与期待,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中,仿佛要妈妈再次拥抱她。看到这儿,很多人都鼻子酸酸地,既在为女孩难过,又痛恨这个无视交通法规的司机!
就在这时,影片播放了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忧伤的音乐与孤独的小女孩躺在地上的那凄凉画面相互映衬,令人心碎,所有人的眼泪都夺眶而出,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抽泣声。
生命只有一次,而一次对交通规则的轻视与疏忽,就使一个鲜活的生命丧失,使一个美好的家庭破碎,使一个年幼的孩子失去母爱,从此饱尝痛苦。如果这个司机能注意交通安全,谨慎驾驶,那么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如今,即使再多的后悔与补偿,对这位司机的再严厉的惩罚,也无法挽回失去的生命,无法弥补失去的爱。
亲爱的驾驶员们,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的负责;这是整个社会的呼唤,是生命的呼唤,大家没有理由,只有责任。
指导老师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