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语文教学,现在承载着无限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者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人格理想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理论上虽这样理解,但涉及到具体的课文怎样教,这不是光从理论层面理顺了就行的。进入课改以后,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课文教学走什么样的路径?这个问题明确了,我们才能进行教法的优化,去研究怎样教、怎样教得更好。
我经常到学校听语文课,也跟语文老师有不少的交流,发现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还是蛮先进的,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认识是到位的,但在语文教学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中,难以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教学中看不出多少新思维的痕迹,较多的同志还是按部就班的“以本为本”,捧着教材和同学们进行着分析,同学们一读就懂的东西还在讲,需要精雕细琢的地方并不去花大力气,也就是说,对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并没有搞得十分清楚,这样下去,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所谓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举的语文教学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最迫切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我以为,学生一看就懂的老师无需教,学生少动脑筋就能理解的老师稍作点拨即可,教了学生也难理解的老师不要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的问题老师也无须花太多的精力。那么,语文教学,老师应该教什么呢?
学生不懂的东西,老师要让学生懂。魏书生曾经说过:“一般的教材都有这样的编写规律,让80%的学生能看懂80%的内容。”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学语文,是完全能够自学的。那为什么还要教?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换句话说,“导读”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备课,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要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高中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首先是要让学生读懂,里面那么多典故,不让学生搞懂,而要让学生分析、赏析,显然是不行的。教《失街亭》,文本中诸葛亮有“皆你之过也”、“此亮之过也”的感叹,那么究竟是谁的过失,这应该是学生不大懂的地方;同是立军令状,关羽华容道放曹操,马谡失守街亭,为何前者被赦,后者被杀,这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诸如此类,教学中,这就是重点,就要通过老师的讲,让学生努力的搞懂,不能让学生吃“夹生饭”,或似懂非懂。
背景性的材料,老师要介绍。语文教学有个通病,就是老师讲得太多,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也讲,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其实,文章的美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浙江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徐社东老师提出一句口号,“不要惊动文本里的美”,非常有意义。文本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揣读,优秀文本之美随时都能感觉到。作为语文老师,即使对文本体悟得非常到位,也不能霸占讲台,而应该教给学生一种解读的方法和态度,让学生去理解读、记忆读、熟练读、情感读、角色读、演读,给学生留下理解的空间,保留他们对文本的初始印象,保留他们对文句的好奇心,让他们感性地接收文本现实,让同学们多向多维地解读课文。为此,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尽可能的保持原作的内在体系、形貌、神韵,不轻易的破坏它,同时,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性的东西,比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的背景,作品中涉及到的知识性的东西等,为学生的阅读尽可能地扫除障碍。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视角去接触作品、理解作品、感悟作品,读出作品的韵味来。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般的,老师总是抓住文本中的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分析描写的方法,理解形象的特征。其实,这些如果学生自己去阅读,也能感受到。因此,教学中,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少花些力气,而侧重于向学生介绍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背景性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理解和把握,更深刻地认识形象的特征和悲剧意义。比如要让学生了解贾府的特殊地位和显赫,了解林家的变故与遭遇,了解林黛玉的出身与特殊经历,了解《红楼梦》中那些女性的性格特征: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等等。把这些背景性的东西让学生了解清楚了,他们自然就能理解林黛玉在“进贾府”时的心理和言谈举止,对其自卑的内心有深刻的把握。
作品怎样写的技术,老师要点拨。我们的母语是表意文字,读字面而知字义,读连片的字面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只要识字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作品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不是识字的人都能搞明白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写什么的问题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搞清楚,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搞清楚;而中国文学侧重于感性抒情,解读是要用心灵去领悟、探索和发现,包括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所以应该在“怎样写”上做文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揣摩,以真正悟出作品的“真谛”,提高阅读的素养和写作的水平。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晚明小品佳作,借美丽的西湖雪景寄托无限的故国之思。老师们教这篇作品,一般是侧重于内容的分析和价值判断,而这些恰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并能进行理解分析的,这样的教学就是浮于浅表,老师这样教,必然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低谷中徘徊。我们应该教什么?应该带着学生去追问“怎样写”。本文在写的技法上有两点很值得深究:一是景物描写的剪裁独具匠心,作者不写现实的景、物、人,而写景、物、人的“影子”,“上下一白”,“雾凇沆砀”,长堤是“一痕”,湖心亭是“一点”,舟是“一芥”,舟中人是“两三粒”,又极具变异和夸张,营造了一个梦一样迷蒙、梦一样迷糊的西湖雪景。何以如此?张岱前半身生活在明末,那时是贵族子弟,后半生生活于清初,茅屋葛衣,国破家亡的现实使他如陷梦境,梦醒后要减轻痛苦,他找出了一条途径就是营造梦。这就是作者之心,也是文章构思之由。只有带学生体悟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读出文章之妙,并得到文思的培养;二是遣词造句的功夫深藏不露。文末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心中的痴是指赏雪的行为方式十分独特,悠然脱俗,其实,同样一“痴”,意蕴不一:两人之痴,是在赏雪中寄托故国之思,凭雪和酒以消愁,而作者之痴痴在毫无心绪,与两人完全不同,他无心绪看雪,无心绪谈话,无心绪饮酒,无心绪到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而无心绪的源头正是故国之思,思之极则生痛苦,痛之极,美景不能排遣,美酒无法浇灭,甚至不愿交流,这种思痛,要比两人不知强烈多少倍。教语文,就是要这样抓住“怎样写”,带学生去探究文心的真相,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想象,让学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领悟深层的话语艺术奥妙,在语文学习的绿野上诗意栖居。
文本独特的亮点,老师要提醒。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载体,都会体现其独特的艺术慧眼,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就有许多的不同一般之处。这些,并不是学生都能充分领略的。作为老师,就是要以自己的“机心”引领着学生去品味,去汲取,让文本的魅力充分地刺激我们的学生,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首名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曲意境深邃、手法独特,堪称绝唱。但“碧云天,黄花地”两句并不是王实甫的首创,而是化用了宋代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中的句子。苏词原文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含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王实甫把苏轼词中的“黄叶地”改为“黄花地”,这一改其实折射出此作的亮点。老师教学,就要把这一亮点让学生充分的领悟。“亮”在何处?从作家创作风格的角度,苏轼胸襟比较开阔,词风比较豪放,用“叶”,体现出词作阔远的意境,而王实甫是元代“文采派”代表剧作家,用“花”体现出他“花间美人”的词曲风格;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后面有“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子,描写对象是“叶”,前面写“黄花”,就避免了重复;从作品意象和情感的角度,《端正好》通过碧云、黄花、秋风、北雁、霜林等意象绘出深秋艳丽而凄清萧瑟,表达离别悲苦的相思之情,《苏幕遮》则通过碧云、黄叶、秋波、芳草、斜阳等意象创设出凄清阔远的意境,表现作者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情,黄叶意象便于表现思乡苦,黄花意象便于表现相思情,所以王实甫一改,就显得非常的贴切,就能较完美地传达出整首曲的情感和意旨了。让学生了解这些,无疑是在滋养他们的文学素养了。
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老师要归纳。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学科规律是隐藏在一篇篇具体的作品之中,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慢慢地领悟、不断地积淀、渐渐地抽象,从而语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语文的意识越来越自觉,语文的素养越来越提升,语文的水平越来越丰满。教学中,语文老师一定要非常关注学科那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文本的教学不断地给学生以强化,使学生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出浓浓的语文味,成为语文学习的自觉者。比如古代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鉴赏又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们老师要教上百首古诗词作品,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把每一首作品读懂、理解透彻,而要通过一首首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从而按照这种规律自能阅读鉴赏。教学中,我们要从以下一些方面渐渐地给学生一些规律的提示:一是阅读作品要注意结合背景,知人论诗。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结合写作的特定情境去理解作品;二是阅读作品要重视意境,知境论诗。一定要搞清楚诗歌写了一些什么景,寓了一些什么情,通过意象有什么寄托,通过意境有什么兴会,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三是阅读作品要注意掌握技巧,知法论诗。诗词写作,都有一定的手法,按照诗歌创作的常用方法去鉴赏,才会走进诗歌深处,体味诗意之美,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比如诗歌创作中虚实相生、渲染烘托、动静互衬、活用典故等;四是阅读作品要思维跳跃,知情论诗。诗歌的跳跃性很大,情感的流淌逶迤曲折,鉴赏时就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运用想象,以诗意的眼光、形象的思维来解读,既体会生活的真实,又理解艺术的真实,“精骛八级,心游万仞”,既闻曲调又有情;五是阅读作品要善于踩点,知径论事。阅读诗歌作品要有好的习惯,注意阅读标题、阅读作者、阅读内容、阅读注解,这是理解作品的“径”,由“径”入诗,才能真正读懂。
能激活学生学习生成的,老师要抓住。教师的教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备课时或者教学中,要把精力较多地投入到如何激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成上。心中装着学生,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才算是目标明确。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教《阿房宫赋》,将课文压缩为一段百字左右的短文,空下一些关键词,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填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在这里,学生填空的过程就是熟悉课文的过程,老师不一定追求学生所填的内容和自己的预设完全一致,关键是激活学生去阅读文本,而学生填什么,反映的是对课文理解的差异,或者是同一种理解的不同表达,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情,培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填空以后,黄老师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关键词的句子,引导学生考虑用一个词可以概括的内容,课文却用了一组句子,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生成,学生自然能深入课文内部,而不是浮于表面,对作品获得真切的感受。
第二篇:小学语文到底该教什么
小学语文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
———姚立军工作室
提起这个话题,心情不免有些沉重。看看当下的小学语文,各门各派可谓五花八门,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孙双金倡导“情智语文”、薛法根提出“智慧语文”、窦桂梅高举“主题教学”、盛新凤提出“和美语文”······说实在话,几年前,我是顶礼膜拜这些名师,一有讲课任务,我就迫不及待的搜索名师的教学实录,时间久了,便养成了一种依赖的心理。有事没事,都要看看。不仅如此,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上,一有杨再隋、王尚文、周一贯等老先生的文章,我便手不释卷,读之又读,每每都会有新体会,新感悟。
但是最近,在名师博客中我无意间看到了特级教师滕衍平的教学实录,引发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任何教学问题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总觉得让王崧舟老师用诗意语文的思路去讲《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薛法根老师用“智慧语文”的思路去分析《长相思》,效果是不会太好的。古诗文教学侧重于“情”,说明文教学侧重于“理”。所以,我想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有文体意识。而不能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风格里,一味的激情,或一味的理智。我们应该把握好文体特点,将激情、理智有机的融于教学中,使学生得言、得意、得法。
当前,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对小学语文教学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缺少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我有肤浅的理解:“字、词、句、段、篇”抓好了,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提升了,便是语文味。语文教师应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一节语文课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内容是课文内容和补充资料,形式是言语形式、文章的表达方式。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文体特点、作者思路、编者建议,学情,争取让学生一课一得。想到这里,我便又想到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里即要有重要的教学内容,又要有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三项是不能随意分割的,应有机融合在一起,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状态。
再谈谈我的评课观。以往,我在听课时,总是感动于教者的激情澎湃的话语,感慨于教者的精彩的教学设计。但是如今,评课时我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一节课上完,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学生听课时的表情、回答问题时的语言其实就是整堂课的晴雨表。整堂课如果都如行云流水般,那这节课一定有问题。在课堂上,我很欣赏出现问题时,教师真正的点拨和引导,因为这是教师执教能力的最好体现。
第三篇: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读后感
写作教学到底教什么
实小西校区 侯海红
“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是我最欣赏的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先生的话,虽然这句话多少让一线语文教师感觉有点不爽,或者不满,但确实道出了当前作文教学混乱与无序的状态。看一看当前作文教学的套路:题目+范文,情境+活动,教写作技法,就可以知道这个结构模式何其僵化与无效,其弊端非常明显——缺少写作过程的指导、缺少写作思维的支架、缺少写作技术的解密。原因在哪里?王荣生先生认为是体式问题,即百年的“散文写作”的问题,而散文只能触发,只能培育,只能去触发、培育学生的写作热情,从本质上说散文是不可教的,而长期以来所谓的“写出真情实感”也是一个伪命题,老师只能用形式的、规范的办法去教,那么学生在此条框下写出来的东西势必违反真实感,所谓的技法与指导自然就失去了效能与意义。那作文教学该怎么教,该教什么?《写作教学教什么》做了最好的诠释!《写作教学教什么》是根据国培标准设计的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教材,在教材结构上有所创新,包括理论、课例、共同备课这3个工作坊,以及光盘资源,设计了读者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材的立体化,体现了培训的案例式、情境式和参与式,堪称“纸质版的在线教育”。
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
本书作者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全国课程资源专家工作委员会语文分委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等。
这本书取材于上海师范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系列培训课程,是在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实践中逐渐积累的优质课程资源。这是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
书中将培训现场的情境性元素,在纸质的书上加以体现,“参与式”的编排方式,引导你始终“在场”,就像是培训中的一员。聚焦“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针对“教学内容的合宜性”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这两个核心问题。内容由三个互补的“工作坊”组成。带着诸多的疑问慢慢地读完了这本书,掩卷深思,真的收获颇多!
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用写作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写作教学致力于用语文,能发表作品,能用写来丰富生活,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用写与别人交流。这是写以致用观的核心。
把写作教学定位于写以致用的老师,都是非常重视读写迁移的,他们能把课文当着例子,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么选材、怎么安排材料,用什么技法表达观点。一句话,重视课文的形式教学,重视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读写结合是这类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写作教学策略就是形式先于内容,为形式而填充内容,学生的真情实感很难流于自己的笔端,也很容易滑向写以致法的教学轨道上。其原因是老师教学过急,以为一学就能用,或学了就要用,否则就容易忘记,因而在从读转化为写的进程上,步伐过快,忘记知识在学生的内部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还有一个反刍顿悟的时机,即学即仿往往会使所学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入心就反馈给老师,实际的结果当然是夹生饭。用语文不是一学就能用的,而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积累中消化,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量后才起作用的。
写以致用的发表作品观,认为发表就是一种应用,发表也是写作的原动力,叶老先生就这么论述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这个发表可以是范围大的发表,如在报纸杂志上,也可以是小范围的发表,如在本校、本班里发表。确实,发表文章是学生持续写作的最大动力,但是发表在报刊上,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并非所有的同学都有这样的幸运,当稿件一次次石沉大海时,伴随而来的失落感也是极强的,足以抑制一个人的写作欲望。而小范围的发表,开始动力强,可是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动力会减退如初。因而,这项动力源的作用很有限。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上并没有广泛得到认可,并进而在老师教学中普遍使用,大家都是抱着可遇而不可求的心态对待,在广大的乡村学校基本上没有老师有这样的作文教学观。
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把作文的应用,指向对生活的应用,即用作文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文的写作,不把应用文写作当做是一种练习,而是把这种写作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写有所用的实战演练,让学生切实地看到写作文的好处,写作文不是铺开一张纸做没意义的纸上谈兵,交一份作业,而是可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通过应用作文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这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没有多少老师能找到这样的好途径,也没有多少老师能把课文的应用转化到这点上来,所以,实际教学中限制大,致用没能很好展开,大多限制在说明文和应用文的教学上。
教语言技术,即制造句子的技术。让句子成为可以自制的产品,让生产技术成为句子的动力。在分析一些常见的有思想、有观点、有文采、有手法的好句子时,让学生学着分析,学着积累,学着使用,慢慢提升对句子的操作能力和敏感度。比如对“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句的体会与感受,分析其技术类型与表达效果,近似于诗歌中的练字、炼句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积累观点和高级词汇,从基础上提升对句子的认识与变换能力,以保证句子背景的广阔与丰富。
作文教学,如此复杂,如此之大,谁都想去看看,是谓读书笔记。
第四篇:论文《小学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该怎么教
利州区北街小学 吴玉
薄薄几本书,美美几篇文,读起来或朗朗上口,或发人深省。这么些文章,我们的教育专家一次又一次呼吁教师们:你们要带领学生反复读,要把每一本书读厚,把每一个问题剖深!每每此时,我就羡慕古时候的教书先生,不用给学生不停地讲。也很赞赏古时候的孩子,看似囫囵吞枣地读,也不用练那么多题,照样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出了那么多还那么优秀的文学作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由得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该怎样教?
闲暇之际,总不忘去翻翻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标》,它是我们教学行为的总舵手。其实课标给小学语文教学分了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主要是识字教学; 第二阶段,三四年级主要是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比如教学叙事课文,教给它们什么是六要素,教学游记,教给他们写游记的顺序,教学写人的课文,教给他们怎么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人物的内心,品格等;第三阶段:到了五六年级,就是一些综合性教学,主要是培养一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了。可现实中的语文教学,是异彩纷呈,各大流派施展浑身解数,争奇斗艳,煞是热闹。但平静过后,往往有如我的凡人们在思考,语文真是这么教的吗?
本人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并非“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的一堂课教学目标必须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度。本人以为教师在实施教学目标时虽然是有意识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无意识的渗透,否则,那不叫语文教学,那叫生吞活剥。
有时我们也深感,教材中为了完成某一个主题教学,编者们会牵强附会地把一些类似教材放在这一单元组,殊不知有些作者的文章有其个性内容,勉强地按这些要求去做,就失去了教材本身应该带给读者(学生)的个性的享受。况且,一本《教参》,很多时候左右着教师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内化,有时候甚至充当标准答案的角色,难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教这些东西?教师的教学也要个性化,应该不仅仅指教学方法或风格,也应该包括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理解、处理、内化。
纵观成功的教育经验,大的方面就是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至于怎么解决则是学会发现问题后的另一个教育目的:学会独立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正是如此,会学习的人要会思考,其中包括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所以孔夫子就说:“学而不思则罔。”本人认为,处理教材,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考虑的并非怎么去教,教师自己首先要去读懂这篇文章,哪怕只懂一点!只有懂得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编者的编组意图,明白了应该教什么,才能着手思考怎么教。否则,手段再高明,而后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没能提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读写层面或会做几个语文试题的初级阶段。
其实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的。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使疲乏的学生重新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同时,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也至关重要。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当然,一支粉笔的教学时代虽渐去渐远,但我们也不能让它完全走出我们的课堂,现代教学手段再先进,教学资源再丰富,它也代替不了简简单单做学问的那份惬意。这份惬意老师需要,学生需要,我们的教育更需要!
第五篇:小学英语到底该不该教音标
小学英语到底该不该教音标
认读单词不一定需要借助音标。如果先教音标,学生根据单词的音标去读单词,那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认读了。
音标是认读能力的基础的说法不准确。真正意义的认读能力就是看见单词时知道单词的意思;如果要把单词读出来,也应该是根据字母发音的基本规律来直接读出单词,而不是借助音标。当然,对一些发音较难的单词,有时也可以借助音标学习发音。
孩子们不会读单词并不是因为不会音标,即便是学习了音标也并不等于能运用音标拼读单词,而且也未必能运用音标读准单词。因为音标只是一种标音体系,就像程老师说过的:“音标符号本身并不长声音。”。因而我们要分析孩子不会读单词的真正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建议老师们尝试自然拼读法帮助学生拼读单词。
音标与汉语拼音有不同之处。汉字是象形文字,需要借助汉语拼音帮助发音;英语语言是一种拼音文字,单词本身的拼写就能基本上或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这个单词本身的读音。小学生可以借助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规律拼读单词,音标对小学生来说是增加了记忆的负担,而记忆甚至默写音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音规律,这种做法很好,也是为实现《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能根据拼读的规则读出简单的单词”的要求做了铺垫。但要认识到:总结发音规律不一定要借助音标。语音(发音)不等于音标,发音规律也是不能等同于音标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读单词的习惯确实很重要,但这不一定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音标的渗透。如果学生养成必须借助音标才能读准单词的习惯话,那么离开音标后学生就不敢读,也不会读了,这就影响和制约了学生认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好的认读习惯是需要学生不断地根据一些发音的规律,去大胆地尝试着拼读,加之在语境下对单词意义的理解,才能发展单词的认读能力,进一步养成独立拼读单词的习惯。
老师所说的学生学习音标后认读单词的能力得以加强,要分析是哪方面加强了?是学生拼读单词的能力加强了?还是对单词的意义理解能力加强了?学生会拼读单词不一定就能理解意义,因而拼读单词的能力加强并不等于认读单词能力的加强。
我们老师总是设想如果学生学会音标,那么他们的拼读能力,他们自学单词的能力就会提高,我们教师也就不用使太多的劲来不断教他们读单词,还可以节省课堂的有效时间。其实不然,音标对于我们学英语专业的人来说,使用起来是很容易的,我们可以很好的用它来拼读单词,记忆单词,因为我们对英语的音调,语调有很强的敏感度,也就是所谓的语感。但是小学生却缺乏这样的敏感度,所以当他们使用音标来拼读单词的时候,音调往往显得很生硬机械,遇到复杂的音标的时候,通常不知所措,从而产生厌恶的心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在花大量时间专门学习音标之后还是用不好音标,甚至废弃音标的原因。
要不要教音标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决定,不能因为学生和家长希望教就教。我们在专题里不主张教音标,并不是说一点也不教,永远不教。比如在小学中高年级或初中适当教授一些有利于解决发音困难的音标,也未尝不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产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初学外语的第一大障碍就是发音问题。发不好音,会给进一步学习外语造成一连串的困难。发音不准确就听不准,读不好,更谈不上用英语交流,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词汇的记忆和积累。随着学习上拦路虎的增多,学生学习成绩会逐步下降,甚至会对外语学习失去信心。因此,语音教学对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年来,音标的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也有一部分教师反映小学生不仅能学好音标,而且能学得很好。
目前,各地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为小学生培养兴趣,语音语调、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生由于没有过好语音入门关,他们对音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随着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全面衔接,小学英语的重要性已今昔非比。许多教师更加重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背课文,默单词,做训练等各种方式也象初中一样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许多教师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教学环节:音标教学。如何有效地开展音标教学将会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改的深入,小学英语课设置音标教学有无必要性和是否具有可行性,历来是小学英语课程争论的焦点。新课标全面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留意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等教育教学理论。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外语能力划分为9级,其中各级的要求都是相互衔接、连贯的。在英语教学中,音标是英语语音学习入门的要害。学生把握了它,除了能准确发音外,还能实现预习、自学、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小学阶段,音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方面:
首先,音标是英语中的“汉语拼音”,是学生单词拼读能力的基础。音标的作用就是给单词注音,这就如同汉语拼音一样。学会音标可以避免学生在句子读音中标注汉字。以往有些学生因记不住句子读音就在单词或句子中标上汉字。若是硬用汉语语音去比附英语的语音,只会造成发音错误,会使将来的学习步入误区。因此,学习英语应先把音标把握好,应该把音标教学放在英语教学的第一位。只有让学生纯熟地掌握音标,才能为单词的拼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音标拼读规则是学生识记英语单词的好帮手。音标拼读规则是英语中字母及其组合读音的变化规则学习。学习英语,就不可避免地要识记英语单词。通过拼读规则识记英语单词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若掌握了音标,学生们就可根据音标读出单词,然后再反复认读,在拼读的乐趣中徐徐形成记忆。这样,就省去了学生死记字母读音的辛劳,重点只需放在字母的书写上,从而把字母的认读和书写分作两步走,分散了难点。学生纯熟地掌握和运用教学拼读规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识记英语单词的能力。最后,掌握好音标能提高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北师大李树杰博士认为:“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不可偏废。而正确的发音是基础,音标的学习更是基础的基础。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英语成绩高,但是往往没法开口,就是因为发音不正确,音标的基础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好。”他认为:“音标是很有必要学习的。音标学习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则”。教师大多希望集中学习音标,而且一定要学好。学好音标,学生就可以在课后自己复习单词、课文。在预习新课时学生也可以自己通过查词典根据音标掌握生词的读音。这就为培养正确的语音创造了条件。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句型和查字典的方法后,学生还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学阅读量。这也帮助了那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提高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综上所术,小学英语抓好音标教学很关键,它是保障整个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孩子们将来能说上一口流利的英语的奠基石。因此,我们在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时,必须把握好语音关,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小学英语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为孩子们将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课改下的小学英语音标教学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音学习,特别是音标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了在新课程改革下音标教学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从教学形式、教学目标两个角度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细致的阐述了作者在小学英语的音标教学上的独特见解。给在新课程中进行音标教学的老师们一个及时而且有效的帮助。[关键词] 新课程 英语 音标 拼读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也展开了新的一页。如何有效地普及小学英语教学、提高小学英语课的质量,为中学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提出:“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要让学生读好、读准英语,我们不能让他们只是通过图画或动作来机械地识记,应该教给他们方法,逐步地学会自己拼读单词,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一、存在问题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语音、词汇、语法是学英语的三大要素,音标的学习又是语音学习中的重点。学好了音标和拼读,那么学单词、拼读单词和记单词就容易了。但是目前看来我们的小学生由于没有过好语音入门关,对音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给英语学习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一)阻碍了学生及时运用拼读基础知识学习单词: 英语单词的读音与拼写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小学生因为不知道音标,没有相应的语音认知基础,所以经常用汉字或拼音标注单词的读音。如Good morning,标成“guo de mao ni”,two成“兔”,am标成“爱母”等等。这些汉字及拼音都是学生通过教师的读音经粗略的辨析标出的,语音不准确,学生在拼读过程中容易出现走音,以致在朗读句型与对话时,语音语调生硬,不准确,而且并不能长久有效的得到记忆。
(二)形成单词识记障碍:
不懂发音规则,记忆单词就慢,遗忘率高。完成单词练习时,学生常凭机械记忆回忆单词,而很少是联系单词发音,利用读音规则来完成。例如“breakfast”这个单词,如果学生按照读音规则来记忆便很容易记牢,如光是死记硬背就很难完全记牢了。
(三)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阻碍了他们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懂音标,预习与课外学习难度就会很大,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对将要学到的新内容都很有兴趣了解。但是由于学生未掌握音标,无法通过词典掌握读音,给新课预习带来了困难,而且一部分学生会养成“等着老师来教”的依赖心理。但反之,学生就会象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那样兴奋异常,他们会主动尝试所有的拼读机会,运用刚掌握的本领去尝试读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体会到尝试成功后的欢乐。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应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以发音及拼读技能为主的语音能力这把“金钥匙”交给学生,如何通过入门阶段规范有序的语音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音标教学的方法
音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听准、辨清、观察、模仿、练习、运用48个音素和学会拼读音标、记住读音规则,但是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为了使音标教学寓于趣味,生动活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形式多样性、趣味性,摆脱枯燥
48个因素本身无兴趣性可言,传统方法教授语音是在领读之后,给学生讲解发音方法,讲解舌位、颚位、齿位等,教师费劲口舌,学生却如坠五里云雾中,搞不清到底该如何做,使本就枯燥的知识更加乏味。因此老师在备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增强语音知识的趣味性和可学性,使知识“活”起来,即在教学中穿插些趣味活泼的游戏,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加快认读,促进记忆,熟练拼读;通过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例如游戏“which one is missing?”:让学生先读一读老师手中的音标卡片,然后随机抽掉一张,问“which one is missing?”学生们一定会大声的说出这个音标,而且是积极踊跃的。虽然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朗读音标,但改变了一下方法却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又如听音辨音游戏: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听力反应是相当重要的。听音辨音游戏可以是书面练习,如 Listen and circle(圈出你所听到的音标),Listen and tick,Listen and number,Listen and connect等;也可以利用音标卡片来举一反三地做出许多种游戏,如“听音举卡片”、“听音举音标排队”,BINGO”等等。小学阶段是儿童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在音标教学中采用教学比赛这一形式,比起单纯模仿的形式,学生的注意力显得更为集中,情绪更加高涨。
还可以借助于CAI辅助教学,对英语单词进行形象的记忆。CAI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效等多种媒体技术于一体,交互或共同出现,能较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耳、眼、口、手多种器官并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由于它可以随意控制播放进程,从而在需要重复观看时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多样性、趣味性的练习。音标教学易落入单纯模仿跟读、机械练习的枯燥单一的俗套中。因此所以老师精心设计练习题非常必要。可充分利用电视幻灯、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与自制卡片、挂图、小黑板等教具交替使用,让音标类的练习变的生动、有趣、简便、针对性强。
(二)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音标的目的不仅是认识48个音标,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音标的拼读来学习英语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国际音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自学能力,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首先要教会学生拼读音标词,一开始,把音标词的拼读与汉语拼音相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最简单的拼读。如[t]-[i:]→[ti:],[b]-[I]-[g]→[bIg]等等。逐渐的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查字典来自学新单词了。课堂上教学新单词时,就让学生自告奋勇的来教其他同学说新单词。好表现的小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己会拼读英语单词的成功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加高涨。这与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促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成绩的提高。尤其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时间大大缩短了,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更多的情景操练,会话表演,教唱歌,做游戏等等活动。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是一种促进英语教学良性循环的好措施。
三、严格要求,常抓不懈,持久运用
音标教学绝不是仅仅为了认识48个音标而已,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在教会学生音标的认读及拼读之后,注意培养学生按照读音规则,把单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迅速反应的能力。每次教新词时,不仅要会发音、会拼读,还要与旧词联系,进行一些归类性的训练。用这样的方法,能培养学生自觉地把单词、音标作音、形比较,直至掌握一些规律,逐步学会听音知形、见形知音的本领。这样的训练,也能培养学生速记单词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学生。不断正音,不让语音退化。句子的语调、会话、朗读的感情,都做到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学生在这种训练下,语音才会越来越好。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更容易形成习惯的定势”。所以,学生一旦养成靠音标读准单词、靠读音想音标拼出单词、自动运用把音标和单词进行比较的方法记单词等习惯,那他将终身受益。事实上,学生越早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将越大。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英语教师更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运用音标能力,提高运用的水平,使他们及早养成自动运用音标的习惯。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英语单词的强有力的武器,为他们扫清了英语学习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提到儿童英语教育,我们总会找出各种游戏,各种方法对其进行单词,句型等的操练,而往往忽视系统的语音教学。我们都了解语音学习的重要性,也知道 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搞好语音教学是英语入门阶段教学的关键。但 我们常常只片面的认为只要教师的语音流利准确,就是在进行语音教学了。殊不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枯燥的“传道”和乏味的“授业”上,学生就会对英语产生畏惧感。甚至是厌学情绪。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是“学”会知识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教师教授语音时应努力让学生会独立思考,使他们具备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进而具备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将语音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主体,传授给学生。
那么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语音教学?成为小学英语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孩子们在学习英语时靠的是鹦鹉学舌,背诵单词也是靠死记硬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刚刚背过的单词很快就忘了,索性不背了,既而产生了恶性循环,对英语渐渐失去了兴趣。不少学生单词不会拼读造成词汇记忆困难,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过拼读关,而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拼读能力,最终导致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
2.大部分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能表达其实际意义,只是机械地把每个词读出来,读完后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效果不佳;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很被动,懒于动口,如果老师不叫到其名字,自己绝不会主动朗读。
3.英语课上,老师或孩子都更注重游戏性,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却常常收效甚微,孩子们只能记住少量的几个单词或巨型。
4.中国学生的害羞心理很严重,在他们眼中所谓的“面子”比学到知识要重要得多,他们担心如果读错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且不知要想学好英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完美主义者,没有足够的把握他们绝不回答问题。他们认为,如果主动回答但是回答的不好,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总之一句话,是虚荣心在作怪。
根据我们学校自行创设的一套“英语语音”教学系统,我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改变音标教学模式,进行“自然拼读”教学。
提到语音教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国际音标,但是小学生易动,思维跳跃等特点,遇到一串串 单词的同时,如果再加上一套国际音标,无疑 会给他们 增加记忆上的负担,从而令他们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怎么办?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何必要学生去记忆这么枯燥的国际音标,我们不妨使用一下汉语拼音的拼写方法,把每一个字母(或几个字母)看成读音即可,既然fa在汉语拼音中就读f-a(发),我们又何必强调它是f-a〔ef,ei〕呢。英语也是一样。教dog时,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学生,d读“得”,元音o共有三个音,g念轻辅音“隔”,然后像拼音一样直接拼读即可,何必又要去强调它是d-o-g呢。
二.运用各种方式反复练习拼读能力。
小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习完一个语音后,他们能迅速记住,却不会运用。因此“单词家族”则对他们的语音拼读训练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如:我们学习了语音igh,学生便会很自然的读出light,might,night等单词。他们无须知道这些单词的具体含义,只要能熟练拼读即可。
三. 多种教学技巧综合运用
常言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音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而提高语音教学的效果,我们应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如:演示法、对比法、手势法、辨音法、口形定位法、模仿法,甚至编造儿歌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一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应用范围,教师应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伴随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语音课堂,这必然能起到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四.把语音教学与听力、朗读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关键。语音教学事实上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其音素的发音技巧及其理论均可运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把语音教学用在听力、朗读教学中,从一开始便让学生注意到发音与语境和内容的联系,注意到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敏感度,还可以使学生对于一系列发音技巧更加熟悉。通过朗读,自觉地运用这些语音技巧,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能准确生动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将语音与听力、朗读相结合进行教学,能使枯燥的语音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能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所传达的主要信息,克服只注意音素的准确性而不注意连贯语中发音技巧的“见树不见林”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正发音上的毛病,并学到更为地道的英语。我们可以借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英语故事,教学生拼读单词,读句子。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系统的语音教学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发音,而且能让学生主动的学单词,记单词,从而 让学生会独立思考,使他们具备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进而具备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