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获奖)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两点反思
双流县黄龙溪学校 任宗强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我经常在思考“怎样才能够把学生教好?该教给学生什么?”在长期的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我有很多地体会,本文针对自己几年初中教学的亲身经验,以教育学习理论、数学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进行了思考。
一、学困生对数学概念很模糊,在教学中要注意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在教学条件下,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从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推理,从观察分析一类事物中概括这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的掌握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刚参加工作时,总是认为数学概念很简单,总是一带而过,以为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可课后发现,学生总是不能灵活地运用概念来解决问题。原来学生只是了解概念的表面,并没有理解概念的实质。后来听了一位老教师的课,发现他上课时非常注重概念的讲解,很好的帮助学生落实了双基.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很注意概念的教学。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感受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般概念的学习过程,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即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其次掌握概念,第一弄清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第二能够辨别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第三能够概括这些本质属性来表示定义,第四能够辨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区别,第五能有抽象的定义回到具体对象的应用中去。
数学概念的特点:既是一类事物使的抽象,又含有大量具体内容; 数学概念的掌握学习,往往是比较困难的,要克服这个困难,就在于让学生理解概念即是一类事物的抽象,又含有具体事物。基于数学概念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尤其应该注意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同化是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矩形的学习是建立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的。
同化学习的过程有三个阶段:
⑴同化——学生必须把新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它们的共性。如学习矩形时,就可以分析:矩形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些性质和平行四边形是相同的。
⑵分化——学生必须把新概念与原有相关概念精确区分。矩形比平行四边形更特殊的性质在于:①角:四个角都是直角②对角线:对角线相等
⑶强化——通过实际操作运用,把新学习的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系统中,以达到融会贯通。
概念的同化适用于后继概念的学习,因此每一种新类型概念出现必须强化,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影响学生概念学习因素有学生的内因也有外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条件﹑学习环境等)。内因主要是:1 从概念学习的过程来看:学生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归纳﹑概括﹑抽象来学习理解新概念。因此,现代教育更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更多的接受新知识,学生生活经验越丰富,对数学空间﹑数量空间的观念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新概念越容易。2从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与数学概念学习的关系上,应让学生实际参与,或让教师间接提供,或者给学生制造信息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获取大量的生活事实和经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外因由于在教材中引入新概念,往往给学生提供的是理想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为了克服思维定势,在教学中就必须变式。怎么变式呢?通过变更所学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突出对象中的隐蔽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突出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但变式的同时也要注意事例的代表性,要有典型意义。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概念所需的事例库。这些事例最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生动形象且有趣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学困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差,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运用到许多生产和生活中,所以数学知识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停留在数学知识的本身,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培养也是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所欠缺的是面对新问题的时候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些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因此数学思维水平的培养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呢?我有以下看法 :
第一 要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
有关的研究指出,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出概念的功用性定义。例如,对“数”的定义最初就是用来记事的。第二阶段是指出概念的一些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但是在定义中不能突出本质的特征。例如,指出数是用来记事件的概念。第三阶段是在列举概念的特征中,本质特征占主要地位。例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是相等的。第四阶段是能完全揭露概念的本质特征,能给概念下科学的定义。初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正处于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在内涵上得到充实与改造,而且也要让他们在概念系统的掌握上,不断地向精确与全面的方向发展。学生掌握概念水平的提高是思维从经验向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
第二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已经有明显的提高与发展。以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为例,小学生主要是凭记忆来进行叙述或解释这种关系,而初中学生则开始能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寻找事物的各种因果关系,如“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 或“多因多果”等。在数学中就表现为“一题一解”、“一题多解”等。同样地,他们也能从结果反推原因,找出事物之间因果的可逆关系,并在复杂的因果关系中分出主次,判别出它们之间的从属或矛盾的关系等等。比如,在做几何证明题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能够先从结果推导到题设条件。
理解可以分为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直接理解是与知觉融合在一起的,不需要任何中介就可以实现的思维活动。间接理解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模糊的、未分化的认识,向明确的、分化的认识过渡。有关的研究表明,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尚处于直接理解的水平,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处于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的学生,大部分达到了较高的间接理解水平;初三以下的学生尚未达到间接理解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对他们的间接理解水平的培养。
理解既是思维活动,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在初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本质规律,以推动学生间接理解能力更快地得到提高。
第三要发展学生的判断与推理能力
小学生已经能够初步进行判断与推理,但是他们不善于发现判断与推理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原因。初中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恰当判断的能力与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有些初中学生对比较抽象或困难的材料进行判断推理时,常常有违反逻辑规则的现象,这说明他们这一方面的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据研究,在初中各年级中,归纳推理水平高于演绎推理水平。在解决归纳推理的课题时,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基本合乎逻辑要求,并得出基本正确或完全正确的结论;而在演绎推理方面,初中低年级只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高年级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达到上述水平。比如在用反证法做证明题时,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假设条件,有一部分学生证明的思路不清晰。可见,初中学生判断与推理能力的自觉性还不高。教师要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地纠正他们不合乎逻辑的推理与判断,引导他们独立地对事物和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训练与提高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
以上是我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感受颇深的两点,当然数学教学中还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多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提高,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快乐,老师教得更轻松。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为我国教育下一代的培养工作开好头。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一、“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能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跳起来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在理解概念时,学生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有现实感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创设古典知识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曾经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四、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五、创设美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教师应尽量将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课程2:《初中数学学习的诊断与教学调控》的作业: 诊断你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
我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
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不读书、不做作业,贪玩游戏、上网,或东游西逛,得过且过。有一次我找一位学生谈心,学生说:“我爸爸只有小学毕业一月挣三千元,而老师大学毕业一月挣一千多,学好有什么用。”学生没有远大理想、志向。
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 数学在中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最难的学科,也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有的学生说:“代数繁、几何难”。当学生遇到难的例题和难理解的内容时,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应用题。
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
有些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松散、懒惰的坏习惯,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学生说:“我一看到题目长的题连看都不想看别说做了”。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性。
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
有些学生懂了一点,或某次考试取得较好成绩,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一时出现“爱好数学”的感情。但由于其自我控制性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就不集中,这类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5.对教师依赖性强,缺乏主动钻研性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6.做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首先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其次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再次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最后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7.思维呆板,思路狭窄,形成了定势思维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有一句至理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热爱这个学科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去学,而且很容易学好。所以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全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不懂教懂,从不会教会,学生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教师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普遍性错误,先要自我检查,这样会使学生受感动,自觉去纠正错误。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就会使师生情感破裂,产生隔阂,他就会讨厌你,远离你,这样要学生学好你的课是不可能的。哪我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
2.挖掘数学中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尤为突出,美是数学的特性。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里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美的特有风采,激发起学习的无穷乐趣和强烈欲望。如在上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时,可出示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图形,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些美都是与数学有关的。
3.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兴趣互补
知识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即纵向联系。但是中学各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是互相渗透、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好数学这门学科之外,还要注意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融汇贯通,达到兴趣的广泛流畅。如上应用问题时,就可和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
4.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刚开始讲几何的时候讲一下几何与古埃及尼罗河水灾的关系,讲一讲数学黄金分割比与埃及金字塔,优选法,美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就来自生活。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现在的新课程回归生活,走进生活,注重用学到的数学来解决生活的实际,并在生活中去学数学,这样也极大提高的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迫切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教法上积极优化,学法上多加指导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学生实际,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如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不是简单地你教我学,你问我答,而是教学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劳动要通过学生的行动,才能收到实效。我们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并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6.注重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学生认识到,搞好学习必须靠师生共同努力。对一学不好的学生,教师应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平等,尊重,理解,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理解,信任,尊重。因此,作为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需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简单得多么幼稚,都要耐心解答,绝不能挖苦讽刺。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努力使学生觉得你这个数学老师可亲可爱,让学生喜欢和信任你这个数学老师,学生就会喜欢听你的数学课,也会喜欢数学这个学科。“亲其师,信其道也!”我们教师要多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宽容的情怀来感化学生,这样师生之间才会相互信赖。也会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起到推动作用。学生有问题怕问老师的心理障碍就会消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多和学生沟通,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7.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希望去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的保障。有资料表明:在调查中发现53%的同学认为数学难学和只有12%的同学能经常钻研有挑战性的题目。充分说明我们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毅力,没有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尤其对数学学习更缺乏信心。
碰到需要分析,思考,探究问题时,一有困难就知难而退,表现了缺乏毅力,不善动脑的懒惰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可以用科学家靠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事例来鼓励学生。如陈景润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用了好几麻袋等。通过这些事实来培养学生以苦为乐的坚韧意志,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真蒂,解决数学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总之,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人为主的成见。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来源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来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出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总是从提问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体现了提问环节的重要性。多年来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在数学的教学中,精心设计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如今,在数学课堂中还存在很多无谓的提问,我曾经听到一个老师的课堂,课中提出了很多问,如:“3的平方是不是9呢?”、“-6的相反数是不是6呢?”„„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是”或“不是”。表现出教师提问目的不明确,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一节课看上去,似乎很热闹,教师不断问,学生不断答,但由于提问技巧的缺失,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经过多年的教学,我粗略的认为,在教学中,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职欲望和思维能力。
一、让问题源于熟悉的事物
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质疑。如: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时,可让学生观察学校的护栏,提问:为什么栏杆要焊接很多三角形形状在里面?为什么不焊接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
二、让问题来得有趣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师可用教具:一个纸板剪成的部分等腰三角形,只剩下底边和其中一腰的一段,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补充出原来的三角形?学生思考并讨论,作图后归纳出方法。这样既让学生觉得有趣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更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让问题来源于已有的知识
在由复习回顾旧知识,过渡到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其间,恰当的提问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良好效果。如讲解分式的约分,学生在小学对分数的约分已经很熟悉了,教师可提问:分数约分的依据是什么?对最终的结果有什么要求?从而迁移到对分式约分的学习中来,就会让学生觉得知识很熟悉,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习也就变得轻松了。
四、让问题来源于教材重点
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应着重训练的知识,它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教师若能紧扣目标,巧设问题,可让学社在整节课中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如讲解绝对值一课,学生对概念很难掌握,教师可提问:什么是数轴?在数轴上找出4与-4对应的点。表示4与-4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有什么关系?什么叫a的绝对值?正数、0、负数的绝对值各是多少?怎样求a的绝对值?像这样将复杂的内容问题化,分解开来解决,就更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了。
五、让问题来源于作业易错点
在作业中,学生由于对课本概念、定理、公式的误解或考虑不周而导致解题的错误。教师在此处设问进行点拨,引发学生去争议,去思考,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加深印象。如完全平方公式中,学生作业中醉常见的错误就是(a+b)2=a2+b2,教师可设问:(a+b)2与(a+b)(a+b)是否一样?(a+b)(a+b)分解来是怎样一个表达式?从而推出规律。这样让学生明白这个规律的特点,通过提问点拨,让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总之,问题的提出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的源头。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将问题设于重点处,设于关键点,就可减少课堂的低效提问,无用提问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值得注意的误区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值得注意的误区
在我们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好几个年头了,我们浙江宁波的数学教材从华师大版过渡到浙教版,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删除难,繁,旧,偏等知识点,把整个初中数学分为,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几个教学的误区值得大家去思考和讨论,本文将通过对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来分析,来探寻出错的原因与应对策略,希望能得到各位教师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不恰当的读法给学生造成误区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大多数数学知识点的读法是一样的,但有个别知识点我们存在不同的读法,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读法,我们要选择最佳的读法这样会帮助学生的理解,同时减少我们学生的错误率,如我们在教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时候接触负数,如:—2我们读作:负2,也可以读作:2的相反数,但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读作负2比较恰当,而不读作2的相反数,但并不是读作负2都是最好的选择,在一次校级公开课上,上课老师上的是浙教版七年级下5.1《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件上面打出这样一个题目:计算(—2)11和(—2)12,结果分别为—211和212,但发现学生在读第一个答案的时候读作:负的2的11方,课后我们听课的老师评课时候展开了讨论是读作:负的2的11方还是读作2的11方的相反数更恰当,其实这两种读法应该都对,最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但我认为学生很容易把(—2)11和—211搞混,特别是学生有些学生对本知识点不是理解很透彻的时候,更容易把这类题目的答案张冠李戴.
二、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给学生造成误区
我们很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关注课本上面的几个题目或者课本上面的几种方法,更有很多教师自认为自己是老教师了,课本都背得去,所以往往造成上课之前备课不仔细,对教材研究不够深刻,更有老师上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上到哪里,没有遵循数学知识和思想成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对知识点也没有考虑深刻,所以上课的时候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考虑不够仔细,造成答案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今年镇海区的教坛新秀比武的过程中,一个老师上浙教版八年级下5.1《多边形》多媒体出现一个这样的题目:证明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有学生证明思路是这样:延长BA与CD交于点E,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来证明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为360°,但这位老师忽略了一点,任意四边形,如果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延长BA与CD不可能交于一点,所以说,我们教师有时候钻研教材不够深刻,也会在教学中产生误区,甚至会产生误导学生,如果该题老师能够再引导一下学生,我们还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也渗透到教学中去了,那么在这堂课的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上面起了经典的一笔,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师在编制习题存在歧义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我们学生每天都要做一些习题来巩固当天学的知识点,这样加深学生对当天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如果我们在编制习题的时候,命题的语言叙述、概念、含义、图形清楚明白,不能模棱两可,这是对命题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许多老师命题时没有再三推敲,使得命题的题意不清,理解困难,甚至无法解题,就会导致学生误解产生误区.如这么一道题: 某宾馆底层客房比二楼少5间,某旅游团有48人,若全安排住底层,每间住4人,房间不够;每间住5人,有房间没住满5人.又若全安排住二楼,每间住3人,房间不够;每间住4人,有房间没住满4人.问该宾馆底层有客房多少间?在这个题目中“有房间没住满5人”、“有房间没住满4人”这样的话是不明确的,可以理解成是一间没住满,也可以理解成是多间没住满.所以说我们编题一定要反复推敲,以免误导学生,数学要求的就是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做题而编题,而是要注意编出来的题目科学性和明确性.
四、机械记忆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我们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图简单,也没有注意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反正觉得只要学生记住就可以了,学生究竟理解没有和会应用没有,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如一次大型的考试有这么一个填空题:用反证法证明题目时应先假设,有答案大致分为这么三种,有假设命题不成立,有假设结论不成立,有假设求证不成立等等,我们改卷的几个教师也在讨论:课本上是写着应该假设命题不成立,假设结论不成立也能表达这个意思,但假设求证不成立有点脱节,至少要写成假设求证内容不成立,所以假设求证不成立的不给分,刚好我们学校有一个班老师统计他们班有一半以上的人写的是假设求证不成立,我们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给我回答是这样的:“在平时学生用反证法做题的时候,总是有学生会把已知的条件不成立,为了他们好记,我就说假设求证部分不成立,这样学生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而且基本都记住了,但没有想到这次考概念的时候考砸了”.当然这位老师的做法面对具体的题目的时候减少了学生的错误,但学生没有反证法真真的理解才造成这样的结果,所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盲目追求学生做题时候的正确率,要让每一个学生真真的学到必须的数学,数学是靠理解的,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五、教师的板书随意性给学生造成的误区
板书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我们很多老师上课习惯于徒手画,上课解题也是随便在黑板上写几句,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教学的不严谨,与数学学科所要求的严谨精准相违背,正是老师的随意性会造成学生解题格式的不规范,作图时随手画线画弧不标准,很多时候学生证明题目的时候推理不严谨,最容易失分,更有学生画图徒手画,而且用的不是铅笔,用钢笔画图,画错了再改,这样整张试卷面目全非,还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老师平时就是这样画的,所以说我们数学老师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严谨精确,容不得半点马虎.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把自己先的进教学经验、方法在课堂中得到具体体现,走出数学教学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