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12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浮力》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3:3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12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浮力》教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12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浮力》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12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浮力》教案 (新人教版)

10.1 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知道浮力概念及其方向;(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浮力,并能进行简单改进简化浮力测量;(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难点: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法】:启发提问、分析归纳和实验探究相结合。【学法】:实验法、推理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教学准备】

学生探究器材准备(15组):小水桶、小木块、乒乓球、弹簧秤、钩码、橡皮泥(带桶)、矿泉水瓶两个(一个去底)、小塑料袋、小一次性水杯、一瓶“鲜橙多”饮料。教师演示准备:自制浮力演示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以小学课文《皮球浮上来了》为背景,引入新课。

二、体验浮力教学

1.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形成浮力概念 首先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教师选择代表性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物理角度分析浮在水面物体受到浮力的情况。接着提出问题1: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学生通过简单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

2.称量法测浮力

提出问题2:如何知道浮力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水中物体受力情况,根据力的平衡关系总结出,即:F浮=G-F。

进一步提出问题3:能不能想办法直接从弹簧秤上读出浮力?教师借助弹簧秤示数变化反映的浮力大小规律,启发改造刻度盘,发明“浮力秤”,学生完成实际改进。

三、浮力大小探究 1.提出问题、猜想:

提出问题“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在体验浮力大小变化过程中,观察排开水多少的变化后,提出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最后教师引导提炼出探究的问题: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2.设计方案,分组探究

根据探究目的,围绕如何收集排开水和称量方法展开讨论,初步确定一个基本的方案。然后学生自选器材进行探究以期能得出满意结论。教师巡视、为部分同学提供帮助,不断鼓励学生巧妙选用器材,简化探究过程。

3.交流评估

鼓励学生大胆参加交流:A.探究结论是什么?B.选用了哪些器材,如何操作、怎样得出的结论; C.有意识地与他人方案进行对比评价。

教师首先在充分肯定学生小组探究方案的基础上,特别表扬部分有所创造的小组探究。然后借助学生最简单的实验方案,适当优化后,演示物体逐渐浸入另一未知液体的过程中的浮力和排开液体重量的实时关系;将学生“浸没”时得出的结论推广到逐渐浸入的全过程,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4.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先借助《海尔兄弟》片段进一步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接着简单介绍阿基米德;最后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适用范围并播放电影《飞屋环游记》片段加以强化。

5.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计算:

例题:现在国际上正式比赛用的乒乓球直径是40mm(即体积约为3.3×10m)、质量2.7g的乒乓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最大浮力有多大? 通过计算加深对皮球在水中要浮上来的认识。

53四、浮力的产生原因分析 1.演示对比实验,提出问题

在计算的基础上,演示小实验,乒乓球在水底不浮上来?!学生有了充分的质疑后,老师演示对比实验----乒乓球又浮上来了?

2.分析对比实验,解释本质

结合液体压强规律探究发现浮力的产生原因。以此解读阿基米德原理中“浸在”的真正含义;播放视频《小鲤鱼历险记》片段,学生回答陷入泥中的小鲤鱼为什么不能依靠浮力浮起来,以此强化浮力的产生原因。

五、总结 1.2.3.我改进了弹簧秤,发明了“浮力秤”。

我知道了:浸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受到的重力。我知道了为什么流体会产生浮力。

六、课后作业 选作下列之一:

(1)为自制的“浮力秤”写一份使用说明书。

(2)自制一个“浮沉子”,研究涉及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物理知识,并用它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1

《认识分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10

m。

m。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而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本节的学习中,更要注意科学猜想。注重猜想能力的培养。另外,更广泛的获取直观形象的材料,也是学习好本节的关键。

以学生观察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对分子概念的提出可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看图片得出。在得出分子概念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在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做过贡献,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得出分子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确实存在分子这种物质找出事实证据来,培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

(1)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3)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4)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图5-3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三)学生小结:

1、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猜想;

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4、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

-10

m。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4

《认识分子》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像,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分子特性的探究 【实验准备】

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师:很好,通过水蒸发的实验,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4:我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减少?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变为水蒸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弄清你们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力。现在同学们就通过自己的想像、各小组的讨论、猜想水变少的原因。

生6:水具有挥发性,加热后水挥发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加热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

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只不过加热后运动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太丰富了,不错,水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我们所见的其它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P47面分子的有关内 1 容。

师:通过看书,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有的是分子,而有的则是原子。(教师出示一瓶浓盐酸,小心地打开瓶盖)我这里有瓶浓盐酸,现在将它打开后,你看到了什么现像呢?(在瓶口产生了白雾),对,白雾是由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与空气中用肉眼看不见的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又变成盐酸小液滴所形成的现像。

师: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中有水分子存在,进而证明分子真实地存在,同学们还能通过哪些事例说明分子的存在?

生1:路过酒厂、化肥厂都可以闻到酒香和臭味。

生2:打开液化气瓶可以闻到浓烈的液化气中的臭味。还可以嗅到汽油的气味。汽油瓶不盖盖放在家中,过一段时间就没了。

生3:加热一壶水可以被烧干。

师:同学们通过生活中许多的现像,说明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的世界。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有关分子的课件,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哪些? 生1:我看到科学家们用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苯分子的图像、水分子的图像、二氧化碳分子的图像,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它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生2:分子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生3:分子不是静止的,是运动的。

生4:分子有不同的颜色,它不是最小的,像水分子就是由两种不同颜色的粒子组成的。生5:分子有不同的形状。同学们涌跃发言,各抒已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把各自对分子的了解进行了描述,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地来进行探究,进一步用你们掌握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来验证你的观点,然后分组交流。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生1:我们小组是将少量的品红放入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水中有红色丝状物在游动,且在热水中游动得快一些,我们验证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的运动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生2:我们小组先闻了水和酒精的气味,然后将10ml和10ml酒精混在了一起,知道了水分子和酒精的气味不一样,不同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不同分子有不同性质。酒精和水混 合后总体积小了20ml,说明分子间有距离。

生3:我们小组猜想分子是运动的,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先将酚酞溶液滴几滴在装有浓氨水的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分子与酚酞分子接触后溶液变成了红色。对比实验有一条滤纸上不同的位置滴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将滤纸放在试管中,管口用木塞塞住,我们发现纸条上滴有酚酞的地方从管口到底部依次变红,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4:我们组用注射器先抽取了一定的空气,然后把注射器封住可向内推动活塞,验证了分子间有间隙。

师:很好!同学们亲自探究出了分子的一些特征,但很遗憾的是分子太小,我们不能亲眼目睹它,你们能想像出来它吗?(能)

生5:不同的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性质。像用警犬能缉毒追踪。生6:分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生7:分子间有间隙,就像铁钉可钉入木头中而不能钉入铁块中一样。

生8:1ml黄豆与1ml沙混合,总体积一定小于2ml。生活中车轮中充灌空气能被压缩,气球可以挤压变形。

生9: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像食盐、白糖在热水中溶化快一些,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干一些。

师:很好,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现像,将微观的分子活生生地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现在,老师也有一个模型,请大家欣赏(老师展示一个用土豆、胡萝卜做的水分子模型)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呢?

生1:是一个水分子的模型,它是由二部分组成的,呈“V”字形,说明分子不是最小的,是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有创造新点,下面请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研究教材中P50页图3——12和3—13,这两个图像什么?

(下面第一小组的同学对图3——12的描述,第二小组同学对图3——13的描述略)生1:单个图像乒乓球、像桔子、像汤圆、像眼睛;

生2:前面的两个图像金鱼的身体;这一组图像我们上体育课,先集中,再分开进行单项活动;

生3:像米老鼠,人类太不友善了,他们用极端手段先把米老鼠的耳朵与头肢解,再分门别类的摆在货架上买„„

生4:其中一个 像一个新爸爸带着两个小孩,另一个 像一个新妈妈带着两个小 孩,新爸爸和新妈妈再婚以后大人到一起去玩,两家的小孩又到一起去玩。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是的,分子不是最小的,它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构成。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呢?也不是,它只不过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请同学阅读书本P50面的原子的有关知识,把你对原子的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

生1:根据书中“3—12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 3—13氧化汞分子的分解示意图”图示,我们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变,化学变化实质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生2:若分子是一座房子,则原子就是建房子的砖。生3:若分子是一个变形金刚,原子就是拼图的各个部件。

生4:若分子是一个英文单词,原子就是构成每个单词的字母。若分子是一个中文方块字,则原子就是构成方块字的基本笔划。

生5:若原子是一个汉字,则分子是一句话。每句话可分有各个汉字,各个汉字可组成一句话。

„„

师:太精彩了,老师通过同学们的描述,眼前好像看见了许许多多分子、原子,真想把它们捉住,上述两组图中的信息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生1:分子的破裂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些粒子只是形式上在变,箭头左右原子的总个数没有改变,哪么总质量也不会变,箭头两边也只有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也没变„„

生2:从图3——12中我还发现了制取绿色能源——氢气的原理,虽然它现在还没有什么经济意义,但我要告诉科学家们改进的两条思路,就是去找更好的催化剂,去找更廉价的能源代替电能,就用太阳能吧!

师:同学们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分子与原子的模型,我们能否用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物质来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请各组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西红柿、土豆、牙签等自己动手做一个分子模型,展示给同学们。

同学们纷纷做分子和原子的模型,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个个喜气洋洋。师:我们欣赏了同学们自制的分子模型。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请本班一大个(A)和两小个(B、C)上台,按老师指令行动,其他同学在下面猜一猜,他们做的是什么游戏。

生A用手牵着生B、生C三人不停地转动。生1:他们表演的是一个水分子。生2:生A代表一个氧原子

生3:生B、生C分别代表一个氢原子 生4:若A抱着B、C更像一些 „„

师:谢谢刚才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哪位同学还有更精彩的表演吗? 生1:我们可以表演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我们可以„„

第四篇:2017年春八年级物理下册10.1认识分子教案2

10.1 认识分子

【教学内容】:《10.1认识分子》 沪科粤教版 物理 八年级 第十章 第1课(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由三个段标组成,即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什么叫分子、分子的大小。教材首先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然后介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最终提出分子的概念。并同时提出一切物质都是分子组成的。

本节的后半部分又以图片和一个小活动说明了分子的大小是可测的,并用“油膜法实验”测出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书中以大量的图片以及文献资料增加学生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并以类比的方法来说明分子的大小,使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文中有关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明历史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和性质时,充分运用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这是科学家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也是学生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图片资料与物理学史料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 1 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教学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实验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如书96页图5-1所示,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你是怎么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分子”。

二、新课教学:

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96至97页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他把这种物质叫做“原子”,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我国古代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

⑴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2000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⑵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⑶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何物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⑷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请大家一起看课本图5-3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3、分子的大小

师: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

师:对,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我们不是把口扎紧了的吗?为什么气体分子还能跑掉呢?原来它们从缝隙中跑掉了,那气体分子肯定要比这些缝隙要小的多了,到底有小到什么程度呢?

师:(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1滴油酸滴入盘中的水面,让其充分展开,形成单分子油膜,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单分子油膜的厚度就可认为是油酸分子的直径,我们只要测出一滴油酸分子的体积,再测出油酸展开后的面积就可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分子直径;

观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电脑动画。

经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算出单分子油膜的厚度,也就是分子的直径为10-10m。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测其它物质分子的直径。我们看到书上98页的图5-4,这里分别是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金原子的结构图。

师: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举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1nm的十分之一。

①我们再来看看书中98页图5-6,原来1cm3的空气中,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每秒让1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9000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 ②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120km,相当40000层楼高;

③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 球。

这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小结

四、布置作业 P99 1—3

教学反思: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效果不佳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学生甚至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概念的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浮于表面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形势下,那些只会死记死背的学生不如平常不很认真听讲的学生的思维要活跃。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9《海燕》教案 新人教

海燕

3、品味文章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一、导入

二、走进作者

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2、有感情自读课文

3、朗读点评和指导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虽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1、这是一只

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

教学课件 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3、引导学生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点拨①、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

②、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理解他对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高尔基仅仅在描写海燕吗?

2、背诵课文

3、同步测试(课堂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

一、检查背诵

二、深入探讨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②、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③、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三、品味关键语句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教学课件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四、联系社会生活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练习

1、品味到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海燕》)

2、《海燕》一文中写道:“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你生活中也有“海鸭”这样的人吗?如果有,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3、破折号的作用

A、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部分;B、表示语意的转折或跃进;C、表示声音的延长;D、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是解释说明部分;E、表示强调;F、表示后面是引文

1、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2、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教学课件

3、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4、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教学课件

下载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12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浮力》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12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10.1 浮力》教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第1节《认识浮力》教案1 (新版)粤教沪版(五篇范例)

    9.1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_新课改教案.

    第九章 浮力 第一节 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浮力。 2、知道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3、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 14 大雁归来教案 新人教

    14 大雁归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本文“爱鸟者”这一贯穿文章始终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课文。 2.通过体会课文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 8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

    八年级语文下册 13 旅鼠之谜教案 新人教

    13 旅鼠之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 2.速读课文,学会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把握本文的文体特征,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

    八年级物理下: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教案(教科版)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

    八年级语文下册 26《小石潭记》教案 新人教

    小石潭记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第三部分(4):写......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大气压强的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巴彦港镇中学 赵雪莹 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掌握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