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白——《把酒问月》
李白——《把酒问月》
篇一:把酒问月-李白
作品原文
把酒问月⑴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⑵,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⑶,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⑷,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⑸,月光长照金樽里。[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2] 白话译文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哦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2] [3]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难定。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2]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意谓: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再接下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5]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收敛豪气,信笔写成,取其雅淡可矣。谓胜《蜀道》诸作,则未敢许。
篇二: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
抒怀诗。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 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四;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月出如明镜飞升,下照朱红色的宫殿楼阁,云雾(“绿烟”)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美。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奇,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于是 他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这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食了后羿的不死灵药,飞升奔月。嫦娥虽已获得不死之身,但也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寂寞之中。而此时月光明澈,无论天上人间,神仙凡子,皆是万古寂寞。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而今人现在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不变,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替。古月尚存,而古人已逝,人同月相比,生命实为短暂。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来来去去,如同流水一样相次逝去,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这四句上承关于宇宙的遐想,继之以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酒杯里。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对酒当歌”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而李白化用此句表达的则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情怀。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五;课堂小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自我。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六;课堂练习: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试分析它美在何处?
2、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3、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4、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感悟的内容是;
5、诗的主旨是:
6、《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 篇三:走进李白 解读《把酒问月》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诗文理解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影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来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作者介绍诗文理解李白与名月与月有关的名句欣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
第二篇: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李白《把酒问月》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
抒怀诗。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 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四;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月出如明镜飞升,下照朱红色的宫殿楼阁,云雾(“绿烟”)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美。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奇,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于是 他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这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食了后羿的不死灵药,飞升奔月。嫦娥虽已获得不死之身,但也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寂寞之中。而此时月光明澈,无论天上人间,神仙凡子,皆是万古寂寞。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而今人现在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不变,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替。古月尚存,而古人已逝,人同月相比,生命实为短暂。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来来去去,如同流水一样相次逝去,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这四句上承关于宇宙的遐想,继之以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
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酒杯里。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对酒当歌”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而李白化用此句表达的则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情怀。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五;课堂小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自我。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六;课堂练习: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试分析它美在何处?
2、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3、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4、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感悟的内容是;
5、诗的主旨是:
6、《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
第三篇: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赏析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第四篇:论文:李白与月
李白与月
古往今来的诗人中,与月亮结下不解之缘而又经常吟咏月亮者,当推李白。在太白诗集中,咏月之多达三百余处,足见诗人平生对于月亮的酷爱,乃至死后还留下采石矶乘醉入江捉月的传说。在他潦倒寂寞的一生中,最可引为知己者,恐怕就是月亮。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其实,他的诗也正如同月亮之纯洁明亮,垂辉千古,所以唐诗人郑谷《读李白集》云;“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有鉴于此,我曾为他写下这样一幅对联:“酒沃愁肠,愁结清霜寒一世;才添诗胆,诗悬明月亮千秋。”不管是李诗咏月,还是月比李诗,其间确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因此,要探索月与诗的关系,分析一下李白咏月艺术,便可悟出其中三昧。
月在诗中意趣横生,妙用无穷。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二引李仲蒙语:“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诗中之物皆为情而写,为了达情,一物可有多种用法,也可有多种写法。同样一轮明月,在诗中可以为兴,可以为比,也可以为赋,或者用现代的说法:可以作为起情的手段,可以作为修辞的手段,也可以作为描写时空的手段。李白正是采用这多种手段来写月,月亮也是以多种姿态活跃于李白诗中的。以赋法写月,值得一提的是表现时间和空间,“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是以月表现时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是以月表现空间。以月表现时空较为平常,也较易理解,这里不拟多谈。下面着重谈谈李白如何将月用于比兴。
以月起兴 兴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主要是以景物启发情思,景物成了触发读者感情的媒介。月亮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从各个角度“干预”人们的生活,所以成了一种能多方面催化人们情感的触媒,它是诗中作为起兴的一个活跃因素。月亮的起兴,虽然关联着人的主观情思,然而却保持着自身的客观形态。它能提供一种表现人们感情活动的气氛,它能牵动人们的某种思绪,它甚至能作为人们的朋侣而与之相随。在李白的诗中,月亮的起兴就发挥这多种作用。
暗夜,在人们的生活中常常带来恐惧和不安,所谓“月黑杀人夜,风高纵火天”,正是这种联想,月夜,却是迷人的,常常为人们增添了光明和欢乐的气氛,即所谓“良宵”。李白常常在月夜良宵饮酒、弹琴、起舞、行歌。在他的诗中,月夜提供了闲适欢乐的气氛。“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友人会宿》)这首诗就
/ 5
是写月夜在友人家中借酒浇愁偷得暂时欢娱的情景。诸如“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这类写月下饮酒、弹琴、起舞、行歌的诗句,在太白集中是很多的。不过,在李白的一生中,很少有真正的欢乐。所以,大凡李白所写月夜的种种闲适举止,归根到底只是反衬愁苦之情,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这哀情须深入一层才能体会得到。以月写乐,乐中寓哀,这种写法也确实收到“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
李白写宫怨诗,往往借月夜良宵以写哀情。如他的《长门怨二首》说:“天迥北斗挂西搂,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写陈皇后失宠后,在良宵美景之中枨触增愁的情况。月光在诗中是牵动愁情的重要媒介。其他宫怨诗如“玲珑望秋月”,“深宫望秋月”,“月皎昭阳殿”之类,无不是借月来烘托孤寂无聊的情怀。月光不仅有表现气氛的作用,有时还能唤起两地相思的联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不管走到什么地方,看的都是这轮月亮。在家乡看的是这月亮,在他乡看的也是这月亮,所以诗人经常借月光来表达思乡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思乡曲。古来望月思乡的诗作成千累万,却无出其右者。探其奥妙,就是以月色表达了思乡之情。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同样是借月光表现乡情的佳作。这乡情是对故乡的留恋。他出川后有“西看明月忆峨眉”的诗句,则是对故乡的思念。月亮和乡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分离两地的夫妇、亲人、朋友,他们的思念之情似乎只有明月最了解,月亮也就成了两地相思的见证。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就表达了这一层意思。正因为如此,诗中也就有了以月写相思的手段。李白诗中这种写法屡见不鲜。写闺中思夫的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这是一首借月写闺情的出色诗篇。李白诸如此类的诗句多不胜举,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等等便是。写朋友相思的,用意多如《剑阁赋》所说:“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这类诗句如“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都是借月色表现朋友的相互思念,同时融进了谢庄《月赋》和王子猷雪中访戴的典故,因而更富于情味。“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愁心寄月,这在一般思念的基础上又递进一层,更为深刻。
/ 5
至如“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虽然仍是借月写友人相思,但写法上略有改变,体现了若干哲理意味。写亲人相思的如“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李白借月表现夫妇相思之情,写法较为平常,不如杜甫“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从对面写来那样宛转有致。然而他借月写乡情和闺思却是很成功的。
李白写月喜欢借人们感觉中月的自然动态,来表现一种情趣。这种表现不是月服从于人的意识,而是人的意识服从于月的自然形态。请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中的月,以及月影,都未改变自然形态。它成为诗人的朋友,只是诗人的假想,是诗人的意识外射于自然之月,借以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他写月随人移的诗句,如“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都是写月随人的感觉和现象。这也可以称为拟人化,但不是一种意识的比附,而是借月逗引一种活泼的情趣,所以也属于“触物起情”一类。
以月作比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云:“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月作为取比之物,无声可喻,却有貌可方。其所比方,也往往切于心,隶于事。按《文心雕龙》所说的“兴义”,是包括借物“托喻”的。这种所谓“兴”,是带有象征性的。这种象征近于隐喻,亦可视为比法李白以月为比,或以貌拟心,或因喻借代,或与他物互比,手法是多样的。月亮的皎洁之光,容易使人联想到高尚纯洁的人格。李白素以孤高自许,因此,常常借月亮来表现自己超尘拔俗的性格。“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这是《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中的几句。自比万里浮云之上的青天孤月,表达了诗人被谗离开长安后的激愤心情。这孤月又是照映着清如沧浪之水的银河,更显得高洁而清白。这云中之月正是处于浊世的诗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出长安后到处漂泊,辗转来到敬亭山下。他在《别韦少府》诗中说;“洗心句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关无世喧。”这里又以宣城句溪水中之月象征自己洁白的心境。水月仍然是诗人品格的化身。这是暗喻,是象征。
月亮的象征有时直接成了借代之物,用修辞学的术语也可叫“借喻”。在李白诗中这种借代是经常采用的。人君居高位,常以日为喻;月与日并耀于高天,所以也因连类而及,借以指代
/ 5
君主。诸如“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就是写唐肃宗登基收复长安后,与唐明皇(太上皇)并为日月,双双悬挂天空,照耀乾坤“一回日月顾,三入凤凰池”,则是写宗璟的父亲宗楚客沐皇恩三度为相。在李白的笔下,月固然可以指代皇帝,更多的倒是依传统之例,用以指代美人。月亮洁白无瑕,容光焕发,多用以比喻美女的姿质和容貌,因而也多直接指代美人。如“衔杯映歌扇,似见云中月。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就是以月指代美人面容。美人衔杯欲饮,以歌扇遮掩,微露容颜,这容颜象云中之月。这样描写是十分工巧的。又如“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凝。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这里的花月就是指“花艳惊郎”的大堤女儿。李白多用花月形容女郎之貌,所谓“我妓今朝如花月”即是。后来演为“花容月貌”之类陈词滥调,但在古时以月指代美人,还是有一定艺术效果的。月代女子不足为奇,李白还把月用来指代男子。这种指代,既非取其地位之高如君主,也非取其容貌之美如女子。那么,其指代男子的相似点是什么呢?李白转了个弯儿;珠宝有光,如同明月,故有明月珠之称,李白以明月指代珠,并用以指代男子,实则是以珠宝指代才子,以其声价之高而为喻。如“贤甥即明月,声价动天门”,以明月(珠)代其从甥高五;“双珠出海底,俱足连城珍。明月两特达,余辉旁照人”,则是以明月(珠)指代崔文兄弟;“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又是以明月(珠)指代日本僧人晁衡。当时误传晁衡归日本国途中遇难溺死海中,故李白以珠沉碧海为喻。这种宛转指代,堪称妙喻。
月在李诗中,不只是用来比人,还用来与其他景物互为比喻。《古朗月行》中有广为传诵的这样几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拟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里以白玉盘、以瑶台镜比满月,以其形圆,质白、光亮;有时又用玉钩和弯弓比喻缺月,也是以其质与形取喻。如“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都是以玉钩喻新月。“月如钩”,后来成了诗人常用的比喻语。在李白表现缺月的诗中,最巧妙的还是弓与月互为比喻,这种比喻李白想必是比较满意的,所以多次采用。如“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这些比喻刁;同于“弯弓若转月”,只以月形写弓;也不同于“行歌明月弓”,只以弓形写月。其妙在于月和弓都是当时出征塞外所见之景和所携之物,于实在景物之间互为比喻,月似弓,弓如月,实而虚,虚而实,虚实之间,巧合无间。人们多称道白居易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似乎忘记了李白在弓与月之间早有如此巧妙的设喻。总之,借物写月,借月写物,在李白的笔下灵活多变,运用自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 5
李白托月起兴,借月为比,创造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后人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艺术传统。如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单以圆缺比离合,还以月的变化写人的关系的变化,比起前人就显得复杂些,丰富些。
/ 5
第五篇: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原文及赏析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原文及赏析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哦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
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赏析:
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意谓: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再接下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难定。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