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3:0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第一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熟读成诵。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教学重点 :

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浩然正气。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四、讲解本文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盂子·膝文公下》

依然是靠的这种气。

甚至如文天祥所写千古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歌》)

也仍然是源于这种气。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我们听:地里庄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人的身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时,老师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是勉励我们要勤奋学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着老师不拨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可我们当时哪能体会出这些呢?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五、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分小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注意文中的一句话“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耕云先生曾经指出:“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做,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浩然正气。

六、布置作业: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历史上、现实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教学反思:知识积累、技艺学习如此,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需要浩然正气呢?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第二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堂实录

执教:徐可佳

整理 仪庆林

上课预备铃响,老师精神焕发的走上讲台,打开多媒体,大屏幕上显示的字幕是:挑战自我,走向成功。

大屏幕字幕转换:魅力是秀出来的。同时显示: 课前3分钟 1.激情背诵,《雨霖铃》 柳永 2.词语天空,7、9、10、11组B 师:请同学们课前激情背诵。生:激情背诵

寒蝉凄凄,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好!现在是词语积累阶段。

生(1):我今天积累的词语是“良莠不齐”,良莠不齐是指好人和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使用对象限于人。(学生1坐)

生(2):我今天积累的词语是“言行如一”,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生(3):我积累的词语是“作鸟兽散”,像鸟兽一样逃去,含贬义。生(4):我积累的词语是“横行霸道”,意思是仗势胡作非为。(学生认真迅速的整理在笔记本上。)(上课铃声响起)

师:同学们,请坐好!大家想知道两千五百多年前,孟子认为的浩然之气是什么呢?我们这堂课就跟随孟子去追寻他所说的“浩然之气”。

大屏幕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选读

大屏幕2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正、以、拂”等词语的义项,提高敏感捕捉文言现象的能力。2.能正确翻译重点语句,进一步归纳翻译文言文的方法。3.能正确理解“大丈夫”的含义。同时屏显:目标引领方向 激情点燃生命

师:现在请看学习目标,为了把学习目标记得更好,我们已请学生写在黑板的右侧。大家看一下,重点把握学习目标里的这三个词语,(教师边解读学习目标,边勾画三个重点词语,分别是“能力”、“方法”、“大丈夫”)

师:好,现在大家打开课文,我们请三名同学来读这篇文章,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请

同学们注意:你在疏通文意的时候,遇到的疑难是否都已解决,不能解决的请快速的标注一下。好,哪三名同学?

三名同学随着老师的声音站了起来。

学生1(男)读第一节:“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元若 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学生2(女读第二节)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学生3(女)读第三节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个学生在朗读时,感情充沛,口齿清晰,句读准确,顺畅流利。)师:好,这三名同学读得十分流畅。请看大屏幕(师读大屏幕的要求)

一、读(个别读)课文,看一看在疏通文意时标注的疑难是否能解决,不能解决的,请再次标注。

生:认真梳理疑难问题,并进行标注。(约1分钟)

师:好,请您打开你的自主学习园地,看上面的问题是否能够自主解决,也进行标注。

大屏幕:

二、查一查学案“自主学习园地”部分是否还有疑难,如果有疑难,请标注。生:认真标注。

师:走下讲台,依次到学生1(男),学生2(女),学生3(女),学生4(女),学生5(男)跟前,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实况。这一环节约2.5分钟。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思考学案上的讨论题三。(1、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

2、怎样做现实社会的大丈夫?)

大屏幕:

三、讨论下列问题,请听一听小组成员的看法。1.何谓“浩然之气”?

2.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 3.怎样做现实社会的大丈夫?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同桌研究一下,第一第二第三题放在一起,开始。生:同桌之间展开交流(认真,专注,激烈)。

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其中仔细观察了9个组的学习情况,并偶尔进行指导。(同桌讨论用时约3分钟)

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击掌,学生安静。

师:现在小组长组织组内讨论,并把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现在开始。生:小组讨论。全员起立,小组成员迅速的集合在一起,进行热烈的交流。小组成员一边讨论,一边整理讨论结果。

师:巡视于各小组之间,观察学生的交流状况,倾听学生的交流内容,时而作简短的指导,有时又参与到小组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到每个小组询问任务完成情况,在明了学生都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走到教室前面,击掌叫停。

生:迅速回到原位(这一环节耗时从13分钟——19分4秒,约7分钟)师:现在请各组把刚才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生1(男):我们组有:“空乏其身”里的“空”和“乏”。师:把话说完整

生1:是什么意思?(生坐)师:大家听清楚了吗? 生(众):听清楚了。

师:“空”和“乏”。是什么意思?

生2(男): “空”就是“空”„„“空”„„“空”„„ 师生:善意的笑。

生2:不好意思的挠头。接着说,“空”就是肚子饿,“乏”是疲惫。“空乏其身”就是让他肚子饿,让他疲惫。

生3(男):举手示意有不同的看法。

师:哦,这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那就请你站起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看法。生3:站起补充:我认为“空”“乏”都是使动用法,使„„空,使„„乏的意思。

师:使动用法,使„„空,使„„乏,那你说说“空”和“乏”是什么意思? 生丙: “穷困”的意思。

师:“穷困”,在这里是“使„„穷困”的意思。那“穷困”这个词是从哪个字解释出来的。

生3:乏

师:同学们都清楚了吗? 生众:都清楚了。师:好!继续。

生4(男):自主学案的第六个特殊句式里的4,“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这个句子里,哪个字可以看出是定语后置句?

师:好!哪位同学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生众:思索讨论。(约半分钟)

师:这是一个挺难的问题,看哪一个组能解决,刚才大家讨论的时候,是不是有漏洞啊。有能解决的吗?

生5(女):“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是定语后置,它应该在“宋人”之前。师:请你按语序给大家读一下。

生5:读: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人。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 生众:听清楚了。

师:听清楚了,这种表述是否正确? 生众:不正确。

师:站起来说明你的观点。生:无人阐述观点

师:(见学生5还站着,师示意其坐)可以再考虑,同桌再次探讨一下。生:同桌再次探讨。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查,回到黑板前,板书。(共用时间1.5分钟)板书: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师:(击掌叫停)停,谁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用正常的语序,用你的话应该怎么说。生众:各自表述。

师: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总结(借助板书表述):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有一个什么样的宋人呢?有一个这样的宋人。随即勾画板书中“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是复指“人”的。“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这个定语被置于宾语“人”的后面了。这就是定语后置。明白了吗?

生众:明白了。

生1:站起来,老师,翻译成“宋国有一个什么什么的人”可以吗? 师:同学们说可以吗?

生众:可以!

师:是的,可以。把“宋人”放在最后或者把“宋”放在前面,“人”放在后面都是可以的。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众:没有了。

师:好,那我们就通过展示来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果。屏显:让我们翻译得更准确

师:现在有四个句子,大家看好这四个句子,请快速在书上梳理一下这四个句子。师:出示大屏幕: 精彩舞台 展我梦想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以为无益舍之者,不耘苗者也。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梳理PPT中展示的四个句子。师:好了,现在下面这些组的同学来展示 屏显:

精彩舞台 展我梦想 让我们翻译得更准确

展 示 点 评 1. 3组 B 1组A 2. 7组 B 4组A 3. 11组B 5组A 4. 12组B 6组A

生:3、7、11、12组的B层次同学板演翻译。

师:在他们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一起读1、2自然段,现在开始。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完毕。

师:我们现在共同看一下黑板上的展示。点评的同学注意第一时间点评,其他同学准备补充点评。

师:点评开始。

生1: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借助板书开始点评:我善养吾之浩然正气,浩然,他翻译成盛大的样子,这是正确的,他把这个“善”翻译成“善于”。“养”是培养,“善”是修饰“培养”的,所以,他达到了“信达雅”里的“信”字,他的翻译是“我善于培养我的盛大的正气”。“信达雅”这三个字都达到了。

师:第二名同学。

生2(女):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借助板书开始点评:“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

者也”,“以为”应该翻译成“认为”,他翻译出来了,“益”解释为“好处”,也正确,“舍”是“放弃”,“耘”是“除草”的意思,“者也”表示判断。

师:从哪看出是判断句?找出关键的一个字。

生2:“是”字。判断句翻译的也很好。做到了“增补替,信达雅”。学生2回到座位。学生3(女):在座位上站起来质疑,“以为”没有翻译出来。学生4(男):不翻译也可以的。

师:在古代汉语中,“以”和“为”组成固定结构,翻译成“认为”。耿敏捷同学是很细心的啊。好,继续。

学生5(男):借助板书,面向学生点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代表一种礼仪,“命”是“训导”,“丈夫”,古今异义,在古代,是指“男子”,今意是指“女子的配偶”。他的展示做到了准确、通达,符合翻译的流程。(回到座位)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勾画“冠”),本是名词,现在用作动词,点评的时候,应该把它指出来,好,继续。

生6(女):拿起粉笔,借助板书边勾画,边点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个是“使其痛苦”(勾画“苦”),这个“使其劳累”(勾画“劳”),这个“使 其饥饿”(勾画“饿”),都是使动用法。他翻译的较好,达到了“增补替删留换,信达雅”

师:整体来说,同学们的点评,展示都是比较不错的,现在我们进行讨论提升。大屏幕展示:

讨论、探究、提升: 1.何谓“浩然之气”?

2.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原文)

3.怎样做现实社会的大丈夫?。释放青春激情 实现人生梦想

师:现在开始口头展示。练你的思维,练你的口才。

生1(男):(在老师还没有说完话的情况下抢先发言)我说第二个,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师:好,和他意见相同的同学请举手。生众:(举手)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众:齐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师:好,第二题就完成了,现在同学们看一和三题。两学生争着发言,生1(女)争得话语权。

生1(女):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应该像文天

祥一样具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有孟子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屈原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懈的精神,这些人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真善美,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真的大丈夫。

生1发言完毕,坐。

几个学生争着阐述,学生2(女)获得话语权。

生2(女):我说第三题,我认为真的大丈夫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不为浮名绊此生”,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要即使“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能能直面挫败,笑看人生。

生3(男):我回答第一题。

师:我先插一句啊,以上同学讲的都非常好,看来对课后的练习题的研究都比较深刻。张浩然,你回答第一题吗?

生3(男):是。师:哦,浩然之气啊?!生众:笑。

生3:我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责任心,要敢于担当,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流而不妖”。浩然之气,就是一种正气。

师:好,刚才你说这么多,我相信你有浩然之气,你最突出的浩然之气是什么? 生众:大笑。

生3:(亦笑)正„„正直。

师:比较正直啊,咱们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见证了他的正直。好,请坐。其他同学继续。

生4(男):我说第三个,大丈夫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丈夫就是“责己甚而薄责于人”,大丈夫就是“爱人”,大丈夫就是“于己甚弱”。成为大丈夫很难,但也很容易,成为大丈夫需要坚守,坚守培养浩然正气,坚守正直本性,坚守行正直之事,大丈夫不做有损于人之事。大丈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丈夫常怀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慈悲之心,总之大丈夫就是“仁者爱人”。

师:不错,把《孟子》研究得很深刻啊,好继续。

生5(女):我说第三题,大丈夫就是有志气、有所作为的人,不会因为富贵权势而改变自己的志节和操守,纵观古今,古有苏武牧羊,誓死不屈的坚守,今有朱高亚,坚持不懈地的奉献,一个爱国,不为富贵动摇,一个奉献,不畏困难而放弃,在他们的脊梁中,刻有铮铮的傲骨,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生6(男):我说第三题,这里的大丈夫,可以和孔子所说的“君子”相提并论。孔夫子说“君子坦荡荡”,这里的“君子”要光明磊落,有一句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应该像宰相一样,有容忍之心,包容之心,不斤斤计较,这就是大丈

夫。

师:哦,容忍之心,包容之心,这也是大丈夫所为。好,请坐,继续。

生7(女):我也说第三题,现实中的大丈夫,我觉得当今社会中的大丈夫,应该经得起磨难,经得起安乐,经历磨难时,把磨难当做人生向上的基石,在享受安乐时,要居安思危,不能骄奢淫逸。这就是现实中的大丈夫。

师:经得起磨难很多人能够做到,经得起安乐,很多人未见能做到。但是,“经得起安乐”这个词,再稍稍修改一下。好。

生8(男):我回答第三题,大丈夫可以与英雄媲美,像黄继光,董存瑞,他们能够牺牲自己,舍己为人,正因为有了这些大丈夫,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哦,那我们怎么办?

生8: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师:那的有机会,是吧? 生众:笑。

生9(男):我说第一个,何为浩然之气?我认为有节操就是浩然之气,对权贵不阿谀奉承,对黎庶不颐指气使,;我还认为,有作为,有志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种气概,也是浩然之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种宽广的胸怀,也是浩然之气。

师:好。说得非常好。

生10(男)我说第三题,大丈夫应该品行端正,刚正不阿,处事诚实守信,讲义气,行事大度,不斤斤计较,要温文尔雅。

师:好坐下,你的概括能力比较强。我看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因为时间关系,咱们先讨论到这里。你自己还有什么看法,下课之后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把它写在咱们今天的笔记里。下面呢,咱们开始小组比赛。大屏幕:小组比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无是,馁也。馁:萎靡不振。

B.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确实。C.今日病矣。病:疾病。

D.非徒无益。徒:仅仅。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非徒无益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戍卒叫,函谷举 各小组纷纷抢答,得出正确答案。师:转换大屏幕:

3.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D)A.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B.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助。C.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横塞。

D.行有不慊于心 慊:通“歉”,歉疚。

得出正确答案,师“转换大屏幕:

4.从词类活用看,加线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 A.居天下之广居 B.必先苦其心志

C.威武不能屈 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B.助之长者,揠苗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大屏幕:我思考 我进步 课后练笔: 参考题目:

1.由孟子的“大丈夫”看现代人 2.我眼中的“大丈夫” 下课铃声响起。

师: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第三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主备人:马丽

授课人:

授课时间;【考纲要求】: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比如:“义”、“病”、“是”“闵”“发”等重点实词和“而”“然”“则”等重点虚词以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这些特殊句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

②积累、拓展写作素材。

2、过程与方法:①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 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孟子所谓“大丈夫”的基本内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拓展写作素材

【教学难点】把握孟子“大丈夫”的内涵

【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情调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谈论一个话题:何谓大丈夫?(学生议论纷纷)

我们先请一位男同学来发表一下他作为男孩子的看法。(男生代表发表看法)

现在让我们看看站在女性的立场又会怎样认为呢?(女生代表发表看法)

对于“何谓大丈夫”,同学们众口不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歌又是如何唱的。

播放林子祥《男儿当自强》这首歌唱出了一个“好汉子”就该有“傲气”,“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而这种正气正是孟子首倡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是如何来界定这股“正气”的。

二、讲析选文1(详)

1、梳理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检查预习)

① 学生提出疑难

② 找学生解答,我作必要的补充

2、梳理文意(问答设计)

⑴本文开头用了一段对话,引出了本文的论点:何谓浩然之气?它有何特点?

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⑵这股浩然之气如何产生?

答:①“以直养而无害”; ②“配义与道”

⑶如何使“义”培养出浩然之气?

答:①“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积累 ②“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内之

⑷培养浩然之气不能做哪些事?

答:“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⑸为了说明培养浩然之气,“勿助长”的道理,孟子在此举了一个例子,请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故事。

答:揠苗助长

⑹“揠苗助长”的结果将如何?

答:“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小结:因此,要培养浩然之气,根本在于“集义”。只管使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义”,不必急于求成,自然能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前面孟子主要从理论上阐释“何谓大丈夫”,下面我们再通过实例来看看他是如何理解“大丈夫”的。

二、讲析选文2(略)

1、设计问答,梳理文意,并点出重点字词。

⑴、对于公孙衍、张仪两个人物,景春是如何看的?

答:“岂不诚.大丈夫哉?”(反问句,表肯定,原因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⑵然而孟子对这两个人却持否定态度,哪句话可以证明?

答:“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

⑶孟子否定这两个人的理由是?

答:“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公孙衍、张仪是通过阿谀苟容、顺从统治者来窃取权势的,(参看注释⑾)这根本就不是大丈夫所为。

⑷那么,怎么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注意标点的提示作用)

答:①“居天下之广 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践履仁礼义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进取精神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定意志

2、小结:本课我们分别从理论和实例上了解了孟子对“大丈夫”的界定,他所谓的“大丈夫”应具有浩然之气,此外,还要积极地、坚定不移地践履道义,修养道德。

三、材料拓展活动

1、分4人小组讨论记录

2、主题:找出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的“大丈夫”,并简介其“大丈夫”的言行举止或精神品格等。

3、巡视并加入学生讨论

4、活动成果展示

四、作业

完成导学上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践履仁礼义

浩然之气

进取精神

大丈夫

坚定意志

课后回忆:

第四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二选修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1.作者图片

2.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家喻户晓。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3.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四、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

(1)“浩然之气”分析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放眼观世,红尘滚滚。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2)“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服,贫贱不能移”分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总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析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说服力强。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用讲道理的方法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才能造就,说理透彻,振聋发聩,有强烈的鼓动性。

第3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课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明确: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3.联系实际

下面,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老师先给大家提供几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六、布置作业:

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历史上、现实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第五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B.‚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2)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为后来学者所阐发。北宋苏辙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苏辙观点的理解。(3分)

1)B(‚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2)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文: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1分)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1分)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1分)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春认为大丈夫应该是那种叱咤风云、声震宇内的如公孙衍、张仪一样的英雄人物。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所为不过是‚妾妇之道‛,只知道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而不应该只知道顺从君命。可见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概括了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所为,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异曲同工。

2、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3分)

3、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1)C(孟子并不反对臣子对君王的顺从,只是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

(2)孟子的这句话意在讽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曲意逢迎之辈;孟子反对臣子对君王的绝对顺从。

(3)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执著于践履仁义道德,在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时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充满浩然正气,绝不为贫贱、富贵或权势的压力改变自己的志节操守。

下载《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分析教材 “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它对后代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本课将会加深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领悟“养气说”在......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古有训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义”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仁义道德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成仁”“取义”才能在心中萌发光明正义之气。 古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修改)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师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师版) 编者:郭智审核:陈忠章 高二 姓名: 【温馨心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七年级传统文化《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篇范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 副本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杜桥中学 陈双丽 设计指导思想: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选读的内容。先秦诸子的散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