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渗透核心价值观教学反思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段时间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做了回顾。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要求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正如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倡的民主、平等。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
地理课要在学习乡土、中国、世界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二篇:学科教学渗透社会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
学科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
施
方
案
小东镇大兴小学
学科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总书记关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承、融入课堂教育教学、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原则,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二、目标与途径
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在思想感情上认知认同,在学习生活中遵循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最终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发挥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充分开发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洗礼。
三、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3月)
1、制定学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
2、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学习氛围;
3、加强学科备课的指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点的挖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4月至7月)
1、根据实施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
2、组织开展与学科相关的比赛竞赛等课外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7月1日-10日)写出活动总结,收集资料图片归档。
四、具体措施
(一)、教师备课应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育人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应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自然地进行。
(二)、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特别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应努力体现并不断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内容。
1、语文课要充分重视课程的人文内涵,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尊重人类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
(1)、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和汉字听写大赛。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积极组织经典诵读、汉字听写等活动,在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尊重人类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2)、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挖掘整理的语文课本教育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在诗歌阅读教学中,选取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诗词,通过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和报国情怀。
(3)、在作文写作训练中,引领和指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写作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实际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好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去亲身体验,增加学生的信心和认同感。如开展感恩教育,通过自身亲自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升起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开展社区调查活动,感悟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好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数学课要引领学生通过各领域数学知识的学习,在逐步培养抽象、推理、想象、创造等能力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体会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坚强的意志源于崇高的理想。”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以及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知识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数学本身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脱离了生活实际,数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就如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可举些生活实例来加大思想渗透的力度。
(3)、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行为示范的指导。
教师解决问题的时候,除了要学生理解算理外,还应及时地渗透思想教育。此时教师要寓情于理、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行为示范的指导。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能做学生的榜样,以严谨的治学,公正的板书、美的语言,美的行动、美的心灵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自生其心”,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4)、结合生活实际,渗透环保教育
环境教育是当今社会关注的最热点,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中渗入环境教育是非常必要且行之有效的。
3、英语课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要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
英语不是母语,而是学习现代先进知识和与外界进行交往的工具,但英语是一种文化,在接触外部文化的过程中,却能发现文化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而这特性也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相吻合。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渗透相关的优秀美德教育。
(1)、在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渗入品质礼仪教育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具体单词与故事激发学生的优秀品质培养,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讲述人们应该具有哪些美好品德。
如在学习“true;believe”等单词时,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学习“stop;station;office;class”时,可以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学习“help;wrong;state”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在英语课上一定会遇到礼貌用语的课程。如,学习“Exercise me.”、“Good luck!”、“ See you later!”、“ So long!”、“Have a nice day.”等礼貌用语时,更能渗透礼仪教育。让学生们懂得如何与他人用礼貌用语进行交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细节发掘美德
英语本身和汉语不同,但在翻译为汉语的过程中,却差别巨大,因此需要把握教学细节。
例如“The old man got into the car.”,我们不译为“老头进了小汽车”,而是译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辆小汽车”。另外,在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应尽量多选取尊老爱幼,扶危助困,奉献爱心题材的素材让学生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勤以立志,俭可美德”。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许多孩子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穿名牌,高消费的坏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增多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等于铺张奢侈,更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孩子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英语课学习“water”时,应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因为水是世界宝贵的财富,万物离不开水;当学到“apple;banana;cake”时,可以教育学生不要浪费水果和食物,浪费是可耻的行为,节约才是一种美德。此外,还可以进一步讲述它们的食用场所,以及不合适的场所,例如,在地铁里食用apple、banana是否合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友善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4、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等基本内容的教育。在发展道德认知的同时,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 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逐步树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志向。
其中的历史部分要在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其中的地理部分要在学习乡土、中国、世界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 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形 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5、科学课程要在引领学生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中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学习猜想与假设、观察与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总结与评估等科学方 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6、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和参与、欣赏、鉴赏 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公平竞争、规则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培养崇尚美好、热爱生活、尊重创造和热爱祖国艺术、尊重世界各国艺术品质。
7、地方和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生动直观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各科任课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各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认识课程的内在规律和育人价值,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直观而鲜活,更易于学生接受,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第三篇: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11-03 15:24:5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而厚重的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也全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心骨”。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建设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辩、笃实,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总书记这一讲话,不仅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指导意义,对高中学生也同样适用。
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地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中学生的思想又不成熟。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分析 1.整个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电视节目、互联网等给青年学生带来了巨大信息的同时,也冲击给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迫切需要用正确的价值体系来引领,消除他们在娱乐消遣中不自觉形成的不良社会价值观。
2.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当前,应试教育理念还未退出历史舞台,在单纯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理念影响下,中学德育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倾向,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想要求和生活实际相脱节;在方式方法上,简单粗暴,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也未能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如何结合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营造有利于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需要从各个角度和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中学生自身特点的要求
高中学生总体上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处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变革中的他们,其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状况都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特点和烙印,在他们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西方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他们时常遇到现实与课本的价值冲突,心中难免产生疑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根据时代的特点,引导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学校教育承载着巨大重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应该努力塑造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在教学实践中把“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借助生活主题,以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1.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依靠价值观自身具有的真理力量,又要依靠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一言一行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学生做出榜样。例如,敬业、平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思想政治课,同时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学生一视同仁。如果对知识一知半解,讲课敷衍了事,教案几年不换,自以为是高出学生一等,或者根据成绩好坏、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学生实行差别待遇,必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高中一线政治教师具有完美的人格,浓郁的爱国情结,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并能不断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种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原则性、教育性和广博性的统一,是由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交织凝聚而成的一种教育情操,具有强烈的感化、引动、调节和激励的功能,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2.抓好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
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多种渠道并行,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专题单独来讲。《文化生活》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节,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来展现的,同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各个模块中,要把价值观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一手抓知识讲解,一手抓思想和行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以理服人,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但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动之以情。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切合点,善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第七课“永恒的中华民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可以给学生讲岳飞、邓世昌、钱学森等人的故事,以及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用身体保护火炬的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事迹等。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讲自己身边感到我们的爱国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以为质”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它们的传承和升华。政治教师要注意对这些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挖掘阐释,讲清其内涵和源流,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到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当然,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需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进行整理过滤,需要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需要“古为今用”和“时代精神”相统一。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场文化盛宴。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所以,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没有空洞地宣扬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独辟蹊径地采用“纪录片”这一国际通行的传播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传递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思想,这样引入有利于让学生把中华文化“内化于心”,从而自觉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升到文化担当的高度,并通过具体的践行将其转化为有影响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自然而然植根于学生心中。
3.结合生活主题,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首创培养“人中人”“真人”“真善美的活人”“长久的现代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他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每天四问”进德修业,可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而有着大大的进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的四个模块,名称里都有“生活”一词,这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个人实际生活。而且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效果,要看到受教育者是否认同并践行。那么,政治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中所采用的生活元素,无论是生活事件的呈现,还是真实观念冲突的诱发,其最终目标都要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情感认同,并且在实践中践行。例如,我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没有立即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点的学习和总结,而是请学生就自己平时所见所闻,说一说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学生立即激烈地议论开了,并争着发言,列举的不文明行为包括了一些在校学生的校园不文明行为。我将学生的发言要点列在黑板上,在知识点学习结束后,又请学生谈了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认识,使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一些不经意的不文明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那节课后,我发现学生在校的一些诸如乱丢垃圾、讲脏话行为真的大大减少了。甚至之前天天丢在水池里容易造成堵塞的擦手纸也彻底消失了。可以说,这次授课的结果,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悟,通过生活主题,使学生获得超越书本知识之外的更深刻的东西,深度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政治理论由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象,从而使学生由感而动,由感而通,由感而化,达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浸润和情感的投射与转移,以不经意的方式达到了不言之教、不言而喻的教学效果,带给学生从内到外的收获。正好恰逢我县进行文明卫生创建活动,借助“文明卫生城市伴我行”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当前中学政治教学的必经之路。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东街小学 杨丽萍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第二部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分3条专门作了重要阐述并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概括为24字,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认为,中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对进一步促进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更加重视语文学科和更好地学好语文意义重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抓好语文教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贯彻和落实的情况怎么样,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教学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一、培育学生爱国意识,是语文教学追求目标之灵魂。什么叫爱国?简单解释为热爱祖国,即对祖国有深厚感情。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什么叫语文?语文简称语言文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也作过解释,他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众所周知,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语文作为认知汉字和传递、表达、理解汉语、汉文化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大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自觉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自己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时刻牢记新课标要求,紧扣语文教学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比如通过讲授汉语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华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了解当下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学习汉语在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进而使学生明白汉字和汉语的重要地位,明白祖国语言的优秀,产生对汉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本学期通过讲授《一面五星红旗》、《詹天佑》、《怀念母亲》、《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华少年》、《彩色的翅膀》、《索溪峪的“野”》等描绘祖国史上杰出人物英雄业绩和如画自然风景、反映历重大科学成就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远大的学习信念,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从而使他们树立报国之志,并将爱国热忱转化为爱国行动,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履职尽责敬业躬耕,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什么叫敬业?敬业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人们在某集体的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条对爱岗和敬业作了明确规定,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差生。不得敷衍塞责。”这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千百年来教师职业精神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根、立教之本。敬业是一种精神。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假如没有这种可贵的敬业精神,便无法安于教育工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历史重任也很难担当。要做到敬业,一要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教育是百年大计、立国之本,教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阶梯。为此,要对自己投身教师职业感到无上光荣,要把教育兴国视为己任,主动将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与自己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淡泊名利,对工作兢兢业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二要潜心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注意发现实际教学工作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不断探索新世纪、新时代的教学规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主观学习意识。三要关爱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要实施信心教育,利用各种时机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他们多褒扬、多鼓励,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深化养成教育,通过严格执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监督学生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纪律、日常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等;要突出自主发展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开展有自主品牌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活力;要注重加强学生感恩教育,通过开展“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主题教育,激发学生的进取动力。另外,通过教学和教师示范,让敬业从小在学生思想中深深扎根,使他们认识到敬业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成就事业,而且会感染和引领团队和社会风气。
三、做好学生诚信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什么叫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两个字分开解释:“诚”即诚实、真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欺人;“信”即守信,一言一行遵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兑现。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顾炎武说:“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俗语也都是讲“诚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一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失去别人的信任。相反,守信的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使人产生敬意。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面对不良社会环境与道德氛围对一些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冲击,致使诚信缺失。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清诚信教育在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始终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担起诚信教育的重任。通过课文《钓鱼的启示》等,把诚信教育渗透在教育工作中。在诚信教育工作中注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丰富诚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收集诚信格言,遴选诚信誓词,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级研讨会、辩论会和演讲、歌咏比赛等活动,设立无人监督“诚信考场”、“诚信阅览室”等诚信场所,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四、培养学生友善意识,是教育教学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何为友善?简单解释为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友好和善。友善是拉近人的距离、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前提,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很多圣贤之士都非常重视友善教育。孔子从研究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并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即“性相近,习相远”。一直以来,国家对加强公民友善意识培育问题十分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友善”与其他11个价值观一道列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也都对“友善”作了明确和强调。开展友善教育,是一件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件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本学期我将通过课文《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实施友善教育,在教室张贴教人为善、催人奋进的宣传画,开展“爱心天使”和“善心大使”评选活动,在黑板报开设“校园德育新闻”或“友善教育新闻”专栏等,使学生耳濡目染置身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二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老师要做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学会换位思考,用学生的心理来理解学生,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善于捕捉闪光点,抓住学生向上向善的心理,多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三是要开展一些有益的互动教育。积极开展优秀生结对帮扶后进生、“建设友善校园”、“友善在我身边”活动,关心困难学生及家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校园爱心捐助慈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精诚合作、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良好品德。
综上,语文作为认识、研究和传播汉语及汉文化的一门学科,终极目的是让国人认知汉字,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探索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而促使公民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之所在。所以,我会一直践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学。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身体力行 示范引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段存伟
内容提要: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素养。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学 国民教育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多年从事语文教学,我认为中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融入国民教育,对进一步促进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热爱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意义重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几个要求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在语文教学中抓好践行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教学水平。结合实际教学,我有四点体会。
1、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爱国是一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语文作为认知汉字和传递、表达、理解汉语、汉文化的一门学科,对国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同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大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一定要具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自己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在平时的教学中,践行新课改理念,紧扣学科特点,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讲授汉语知识,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识到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让学生了解当下汉语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汉语热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重要地位和祖国语言的优秀,激发爱国情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祖国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化遗产等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报国之志,引导他们将爱国热忱转化为具体行动,让自己成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履职尽责敬业躬耕,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敬业是人们在集体的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条对爱岗和敬业作了明确规定,即“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差生。不得敷衍塞责。”这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千百年来教师职业精神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根、立教之本。如果没有这种敬业精神就无法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
要做到敬业,一要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要把教育兴国视为己任,将国家教育事业与自己的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淡泊名利,对工作兢兢业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二要潜心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加以研究和解决,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真正做到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三要关爱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褒扬、多鼓励,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深化养成教育,严格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开展“知恩于心,感恩于行”主题教育,让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个人素养。另外,通过教师举手投足的示范,让敬业精神在学生思想中深深扎根,使他们认识到敬业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成就事业,而且会感染和引领团队和社会风气。
3、语文教学中要做好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顾炎武说:“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俗语也都说明了“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诚信是立身之本,一个不守信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失去别人的信任。相反,守信的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使人产生敬意。
当前一些不良社会环境与道德氛围对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产生了冲击,致使部分学生诚信缺失,出现了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
一、欺骗他人的行为。这种教育现状强烈呼唤诚信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诚信教育在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始终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中,担起诚信教育的重任。在诚信教育工作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丰富诚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收集诚信格言,遴选诚信誓词,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级研讨会、辩论会和演讲、歌咏比赛、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设立无人监督“诚信考场”、“诚信阅览室”等诚信场所,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每年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的诚信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4在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对友善意识的培养。
人与人之间亲近和睦、友好和善是拉近距离、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前提,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很多圣贤之士都非常重视友善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友善教育,是一件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件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尽力营建一个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通过设置标语牌,张贴宣传画,开展“爱心天使”和“善心大使”评选活动,开设“校园德育新闻”或“友善教育新闻”专栏等活动,使学生耳濡目染置身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二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互相尊重,学会换位思考,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统一;捕捉闪光点,抓住学生向上向善的心理,多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三是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互动教育。积极开展优秀生结对帮扶后进生、“建设友善校园”、“友善在我身边”等活动,关心困难学生及家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校园爱心捐助慈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精诚合作、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良好品德。语文作为一门集传承文化与工具性于一身的学科,在传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传承教育和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塑造结合起来,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自己的人生航标,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接受历史的使命和重托。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是当前教育环境下提升全民素质最科学最合理最现实的决策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