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并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反思我们的教学反思,却不能否认,我们的教学反思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浅层化现象。这里面有态度上的原因,也有理念上的原因。那么,我们如何来避免教学反思的浅层化呢?囿于篇幅,本文仅从价值观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造成教学反思浅层化的原因简析
1.反思态度不够严肃。我们应该承认,部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态度不够严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反思只为应付领导检查,所以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其二,教学反思也搞预设,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公开课”、“研究课”,课还没上,教学反思就已经早早“精心设计”;其三,教学反思无病呻吟,明明不是这样想的,却要这样去说,只为哗众取宠,不实事求是;其四,缺乏主动寻求同伴帮助的合作意识。
2.反思理念不够科学。教学反思应该受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要反思和反思什么的问题,这需要科学的理念支撑。部分教师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理念支撑,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上就表现出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教学反思思路不清晰,抓不住要领,看不透问题的本质;其二,即使看到了问题所在,但对问题的解决缺乏有针对性地探究,拿不出改进教学的方案;其三,教学反思甚至出现原则性错误。
二、对教学反思性质的理解
1.教学反思的任务性。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因而它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我对教学反思的任务性的理解是:教学反思应该是以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实践后的反思,来查找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改进措施,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学反思的任务性决定了教学反思应该具备的价值观。
2.教学反思的实践性。教学反思与备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备课更多的是预设,而教学反思则是直接针对教学实践的,所以它更具有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学反思必须特别强调实际操作,注重根据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对教学预设进行深入的剖析。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反问自己:我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得如何?我预设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实际吗?我预设的教学活动效果如何?教学中出现了怎样的生成性(非预设)问题?我是如何解决的?我的问题在哪儿?我应该如何改进„„
三、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反思
笔者以一堂地理课的教学反思为例。来说明什么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反思。在我校举行的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有一位地理教师上了一堂课“我国的人,口”,大家听完课后,聚在一起评课。按照惯例,首先是由这位教师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谈谈自己的教学反思,最后是大家发表各自意见。在这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即把全班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两个组进行课堂辩论,正方观点是“人多好,人少不好”;反方观点是“人少好,人多不好”。授课教师在反思时针对这个活动设计进行了重点阐述,且看她为自己整理出的以下几点不足:
a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太好,学生辩论的时间稍长,影响了后面?容的教学,课堂练习没有来得及做。
a我应该把正方、反方提出的论点写在黑板上,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本方和对方的观点。
a有一个学生话还没有说完我就打断了他,其实应该让他把话讲完。
a我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
接着其他几位教师也纷纷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轮到我发言了,我只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认为这个辩论活动有必要吗?你设计这个辩论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包括授课教师本人在内的所有教师的反思都没有谈到点子上,仅仅是浮于表面而已。诸如“我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之类的话有必要说吗?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于这个辩论活动设计的本身,而不是在于活动的过程。严格地讲,这个辩论活动设计是一个教学失误。道理很简单,这堂课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即“人口发展应该与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们怎么可以让学生就“人多好,人少不好”和“人少好,人多不好”这两个都是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呢?这岂不是非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反而阻碍了学生对正确人口观的构建吗?真正有价值的反思,应该是意识到一个问题,进而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反思:课堂活动的设计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发展,切不可本末倒置。针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思考我们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以“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为话题,来组织学生针对“人口过多会带来哪些问题?人口过少又会带来哪些问题?”列举实例,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是有价值的教学反思,才能够真正改进我们的教学。
综上所述,若要避免教学反思的浅层化,首先就是要以“我们的教学是否具有价值”为教学反思的核心。只有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反思才能将教学反思引向深入,从而真正达到改进教学、服务学生的目的。
第二篇:以核心价值观为青春导航
以核心价值观为青春导航 凝聚正能量
湖南城市学院全力打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按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及习总书记对青年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和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在校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台多项政策、强化学生干部的带头引导作用、开展各类大学生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以及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系列主题明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导大学生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舆论宣传,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院校作为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负有重要职责。一是注重校园宣传,校园的舆论宣传在传播核心价值观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校通过广播、报纸、杂志、微博、微信等舆论阵地多层次、多角度地广泛宣传,并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我校团委宣传部、各二级学院宣传中心等机构也在宣传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创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机制,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并将其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使得大学生在舆论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自觉地受到感染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扩大社会宣传。这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社会影响,《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重要媒体大篇幅地报道我校好的做法,如2014年9月30日,《中国青年报》以《湖南城市学院3800余名新生签署“诚信承诺书”》为题,报道了我校在培育大学生诚信中值得在全国高校推广的做法。
二、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工作,我校领导认真关注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认真研讨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根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把上级的工作指示和校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3月,我校校长李建华专门组织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召开了《湖南城市学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在会上,他特别强调我校要从顶层设计、分工合作、项目成效和立体推进四个方面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把我校建设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范校。2014年6月,团委牵头出台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内容涵盖实施内容、实施原则、实施目标等方面,成为了我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南。
三、干部率先垂范,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作用
我校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提高干部们的素质和能力,以此来引领示范其他的学生。学校为此举办第二十二期和二十三期团校培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举行学校领导授课、青年专家讲座、教授讲座、学生新干演讲比赛、微电影等活动,其中邀请团省委组织部部长开展的《把握时代特点,争当青年表率》、党委书记李建华教授讲授的《依法治校,着力推进学校各项改革》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夏建文教授主讲的《何为文明礼仪》以及各优秀老学生干部的经验分享会、团校培训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大赛等一系列有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新干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培养新干们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其中要求各学生干部踊跃参与演讲和表演,与此同时,要求新干们在每一次活动中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来更好地保证团校培训的高质高效,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干部们的服务意识和带头作用,率先垂范,了解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明确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更好地带动其他的学生参与到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来。
四、走进学生主体,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实践活动
1、我校围绕“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要求,以校、院及团支部的各类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建设,营造奋发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引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和政治学习。同时在活动中结合中央领导对“三走”活动的批示精神,进一步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校团委组织开展每周一升旗仪式。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每周一早上举行升国旗仪式,全体在校学生均需参加,并且按学院的出勤率进行考核评比。同时,我们还采用“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选出优秀学生发表时政要闻、国家大事向全体学生宣传爱国思想。
3、我校各二级学院及其团支部利用平时节假日及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到广大社会基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宣讲教育、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等实践活动,以及爱心义卖、无偿献血、探望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服务活动在干部群众中普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引领社会文明新风。
4、在团委的组织发动下,新生自愿签订”诚信承诺书“。为了让学生守信用,我们经过宣传教育,2014级3846名新生自愿签署了“诚信承诺书”,这份诚信承诺书包括学术诚信、考试诚信、奖助贷诚信、就业诚信、网络诚信、生活诚信、缴费诚信等七个方面共20条内容。我们的目标是”将诚信教育作为新生们的入学第一课,就是要使诚信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5、举办湖南城市学院第二届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比赛。这次比赛以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文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管理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艺学院大二年级2000多名学生分组参加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创作,共计创作约500个作品。经过展示、投票、专家评审,共有51个微视作品获奖。其中特等奖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9个,三等奖26个。本届微视作品比赛学生参与面广,作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弘扬了主旋律。
6、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无手机课堂“活动。为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开展了“营造良好学风,课堂拒绝手机”活动。活动中,我们在每个教室配置手机收纳袋,上课前10分钟倡导学生们将手机关机后放进标有编号的收纳袋,手机统一保管;课后,大家自行取回本人手机。同时,根据手机上交情况,任课教师方便开展课堂考勤检查,团学干部对学生课堂出勤状况进行记录,并及时上报学院学生工作教师。
7、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一帮一”是我校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方式与手段的有益探索,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桥头堡”作用的重要渠道和平台。经过开展这种活动,许多后进学生在优秀学生党员的帮扶下获得了成长的”蜕变“。
8、在校团委的带领下,各二级学院结合本院团委、团支部及团员发展情况,认真总结,民主评选,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本院在开展思想教育、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实践服务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和评选出来,并按要求将相关资料上交至校团委进行考核评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
五、加强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大提升,内在的核心力量不可估量。它不仅是实现中国特色梦的重要精神力量,更是个人的前进方向,是个人行为准则的标尺。因此,我校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工作,提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大学风采。我校坚持“品学兼修、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特色活动相结合,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我校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助残,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意志并奉献爱心;动员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养成主动为别人服务的意识和助人为乐的品质;鼓励青年创新创业,不断追求理想,树立道德典范;开展“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以榜样的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校的大学生们受益匪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标尺,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校2014级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 我校召开《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
第三篇:以诚信为基础夯实核心价值观
以诚信为基础夯实核心价值观
内容摘要:“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具有内生外化的结构和效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应该成为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必定会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创造更新的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诚信不仅是对个人道德涵养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倡导和培育诚信的核心价值观,既是党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的重要举措,也是通过社会伦理规范对接主流价值体系以凝聚社会共识的一次尝试。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诚信不仅是一个基本的伦理概念,更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品质。诚信之义要求人们待人处事真实诚恳、以信取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诚信缺失呼唤诚信的价值回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人也走上了富裕之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一些人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比如有人无视基本商业信誉,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发布虚假信息;有人违背经济活动基本准则,言而无信,视合同为儿戏,甚至订立虚假合同;还有人罔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食品、药品生产中丧失道德良心,偷工减料,谋财害命。一些政府部门和干部,也出现政出多门,令行不止,主观随意,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现象。社会上也有一些人造假成瘾,办假文凭、假证件,提供假发票、假彩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假球黑哨等等,不一而足。这说明,在社会转型期,诚信的缺失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诚信的缺失给经济生活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如果造假能获得利益,诚信者却处处吃亏,往往会引发人们效而仿之,造成社会诚信度失衡;因为诚信不再,失信成风,就会导致人们互不信任,相互提防,相互欺骗,造成社会诚信度下降,社会道德风险加大,最终使人们对政府失去信任,对社会丧失信心,影响和谐社会的建构。更为重要的是,诚信缺失还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声誉和国际竞争力,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沃尔芬森曾说:“中国加入WTO后,如果不严格遵守诚信、透明的原则,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将会丧失。”这段话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呼唤着诚信的价值回归。
诚信价值观的多维结构分析
从价值主体来看,诚信价值观的主体表现为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的多主体综合。诚信不仅指个体要求、企业准则和政府信念的综合,更是指由这些主体共同建构的社会诚信氛围。首先,诚信是个人主体的基本素质。古人尚且坚持以诚待人,以信立世,将诚信视为社会交往的准则,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更应将诚信视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不守诚信、弄虚作假者或可得逞于一时,但终究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其次,诚信是企业主体的经营准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对企业而言,诚信不仅是无形资产,也是有形资产;不仅意味着较好的信誉,更意味着更高的竞争优势。当今许多跨国大公司、知名企业之所以非常重视信誉,其原因盖出于此。三是诚信是政府主体的执政信念。荀子早就指出“诚”为“政事之本”,诚信为政,可以取信于民,从而政通人和。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不是依法执政,取信于民,而是自行其事,忽悠老百姓,政府诚信的缺失对党的领导和政府执政能力将产生致命的影响。
从价值演进来看,诚信价值观的发展表现为市场规则、底线伦理到主流价值的多层次历史演变。在历史的长河中,诚信首先表现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彼此约定和相互认可形成的市场交易规则,其目标是寻求相互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对等,我们经常提及的“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市场约则就是体现了这一要求。其次,诚信也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认识和道德追求,成为社会公众和企业必须遵循的底线伦理和职业道德。诚信要求真心待人、诚实无欺,要求企业讲求信用、信守合同,这就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推己及人的底线伦理和职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职业道德。最后,诚信还在当今时代被纳入主流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从价值呈现来看,诚信价值观的呈现形式表现为个体约束、人际约定和社会氛围的多维建构。首先,诚信是个体对自己的基本约束和规定,即希望通过个人的以诚立身,以信立世,获得基本的社会认可,这就使诚信成为人们立身济世的道德底线。其次,诚信也是一种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道德约定,即诚信是人与人交往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人际交往必须做到以诚为本,两不相欺,彼此公平。最后,诚信还是一种对社会氛围的要求,换言之,要通过人的个体约束和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交往来建立社会的诚信氛围。总之,从诚信作为个体约束,到彼此的道德约定,再到社会诚信氛围,原本的民间伦理规范和社会底线伦理逐渐纳入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既是民间伦理规范提升为主流价值观的逻辑路径,又凸显出诚信家族在当今社会价值谱系中的突出地位。
积极倡导和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社会各个领域诚信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诚信危机。积极倡导和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有效途径。诚信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建立一个诚信社会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而言都可谓意义重大。从宏观方面讲,诚信是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基石,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诚信的支撑;从中观方面讲,诚信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催化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形成离不开诚信的引领;从微观方面讲,诚信是人际和谐的润滑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离不开诚信的保障。
“民无信不立”,道出了中华民族崇尚诚实守信的真谛。即便是在俗称为中国“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中,诚信也是作为道德底线和道德基石存在的。
一个自古以来就崇尚诚实守信,并将之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民族;一个注重提升文明素养,并将之视为社会和谐发展基石的民族,为何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从企业到个人都会出现屡见不鲜的失信案例呢?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失信的根源就在于失信的制度约束不够,失信的代价过低,失信的主体“见利忘义”,以至放任造假、欺诈、违约的故事不断上演。更有个别利欲熏心者,为了点蝇头小利,不惜出卖道德良心,违法经营、制假贩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诚信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是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令人可喜的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加快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协调、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相一致的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也坚信,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了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建设诚信中国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坚定地迈下那诚信的第一步就是辉煌的开始。认识到了问题,去发现解决便是新的开始。现在的确有不少大学生是敏感的,看到社会种种问题便对学习生活将来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前途无望、希望渺茫便从此一蹶不振。那么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迈下诚信的第一步,社会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黑暗,诚信于人,人必信于己。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人言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四篇:渗透核心价值观教学反思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段时间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做了回顾。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要求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正如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倡的民主、平等。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
地理课要在学习乡土、中国、世界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五篇:浅谈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
浅谈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企业价值观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主基调,成为企业文化中不可复制的内容,影响和决定着其他文化内容的形成,指导着员工的行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
创新对于社会国家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将创新落实到实处、转换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并非易事。例如很多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早已经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诸多困难:如创新投入资金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社会服务措施不到位等,使企业面临不搞技术创新是在“等死”,而投入大量人财物去搞创新又是“找死”的尴尬境地。但笔者认为,以上所列原因决不是阻碍创新的根本性的原因。其与创新活动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协调统一的,从归因角度分析它只能算作是阻碍自主创新的外部原因,它只是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程度及速度。而影响自主创新的根本性原因是企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创新行为的内因,它激发着创新的愿望和动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曾因战败导致经济一蹶不振,虽然不具备自主创新的外在条件,但是由于以松下、索尼等为代表的企业,凭借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支撑,开创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独特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创新之路。海尔曾是亏损百万元以上的街道小厂时,就引进了德国先进的生产线,生产中十分注重优秀文化的培育,张瑞敏一把大锤砸出了海尔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自此“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观扎根于海尔人的心中,落实到了行动中。企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如果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没有形成,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深层次的问题。
二、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自身在组织特有的内外环境下,自觉地长期积淀的结果,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此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抓住创新型企业文化生长的契机。
企业具有文化主体的资格,有了自由选择文化要素构成的权利和自由。但要使文化扎根于企业,成为企业员工自觉地行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契机。契机来源是多方面、多时段的,但多发生在企业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就为我国企业培育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提供了不容错过的政策契机。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领导人的素质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领头羊对于员工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家是企业文化主旨的设计者;是企业文化的塑造总结者;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是企业文化更新和转换的积极推动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是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创新精神的综合反映。从企业文化创新过程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创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企业高层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强化员工的认同。
企业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一旦创新文化被企业家所认同,同时又具有了传播文化的良好契机,就应该将此文化通过一定的强化灌输方法使其深入人心,强化员工认同,使企业、员工及社会在文化认同上共同协调发展,才能产生自主创新的协同效应。
具体做法:
(1)更新员工价值观念,使之认识到创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2)与新闻媒体密切合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创新文化,使之家喻户晓,以创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3)注重宣传形式。只有员工普遍认同和接纳了创新价值观后,才能产生自主创新行为。所以宣传时要结合受传者的特点采用大家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方式。
(4)沟通渠道顺畅。创新理念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阐释,企业内刊、板报、宣传栏、各种会议、研讨会、局域网,都
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工具,要让员工深刻理解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怎样做才符合公司的文化。
4.企业内部的制度保证。
企业制度属于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企业制度和企业核心文化二者在实际运用中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只有文化没有制度是不行的,无法使每一位成员都能自觉主动地按照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去行事。
5.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保障体系。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及企业多方联动,形成有效的国家创新保障体系。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形成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外部条件。政府应通过制订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为企业的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工作不能脱离市场需求,一味追求高精尖,而应研究出有较大市场潜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需要政府、社会及企业自身多方合作,提供创新文化生长、发育、成熟的基础条件,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保障体系。中国管理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