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23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
(1)字音 蓼溆(liǎo xù)
撮弄(cuō)...发怔(zhèng)岔气(chà)..促狭(cù xiá)筵席(yán xí)....(2)词义
【调停】安排处理。【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明确: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3.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贾母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善良纯朴、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又趋炎附势、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刘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过刘姥姥这位形象,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明确: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凤姐、鸳鸯设局取笑 刘姥姥装傻上演笑剧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明白了在写人物时,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写作
学习改写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当我们阅读课文时,是不是有一种拿起笔来,自己创作的欲望呢,《杨修之死》能不能不让杨修死?《皇帝的新装》的结局中骗局被揭穿后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一切都期待着我们这些“大家”来创作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改写”。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改写的概念。1.什么是改写?
明确: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2.改写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有助于培养文体、语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3.改写有哪些常见的形式?
明确: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二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把书面语改写成口语;三是还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
(二)怎样才能写好改写?
明确:(1)首先要深入体会原作,把握其内容、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认真构思,根据改写的目的,确定内容增删和结构安排。
(2)还要注意两个“一致”。一是文章风格要一致,不要各种文体、语体混杂。二是叙述方式一致,避免人称不统一和叙述上的混乱。
(3)要以原作为基础来写作。(三)结合例文,指导技法。1.明确内容。
请从你学过的寓言中任意选取一则,改写成一篇故事。300字左右。2.提出要求。
(1)细心体会原作,不要改变主要内容和寓意。
(2)不要逐字逐句翻译,适当发挥想象,增添必要的细节。(3)将原文附在改写的文章后面。3.例文导航。
《夸父逐日》改写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却很短,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山头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又匆匆从西边落下去了。夸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天空,不断地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他的名字就叫“夸父”。
夸父被推选出来,心中十分高兴,他决心不辜负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阳赛跑,把它追回来,让寒冷的北方
和江南一样温暖。于是他跨出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他追了九天九夜,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的眼前,他是多么地激动、多么地兴奋,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双巨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顷刻间就喝干了,但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渴太累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就是“夸父山”。他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有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坚强勇敢、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了,惩罚了太阳。从此,夸父的部落风调雨顺,万物兴盛,他的后代在那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名师点评】
此文的改写,发挥了联想和想象,补充了若干细节,丰富了故事内容。文采飞扬,笔下生花,把夸父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4.限时当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2.美文共赏。(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4)自评:围绕以下四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3.小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打成电子稿,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上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分享。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习作的练习,学生们明确了改写的基本概念,了解了改写的要求,掌握了改写的技巧、方法,基本能做到不改变原作内容,只改变表达形式,就能改写出任意一篇古诗、寓言、童话。
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同学不愿动笔,一说写作文,就感觉头疼,为难的不得了,这是平时练习得较少,或是平时看的东西少,脑子里空空的缘故。今后,要加大训练的力度,培养写作的兴趣,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第二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刘姥姥进大观园》学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分析,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3.通过节选部分的学习,了解《红楼梦》,加深对传统名著的热爱。
教学重点:
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训难点:
体会作者这场“笑剧”的用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三顾茅庐》。在这个片段里,我们认识到了求贤若渴,雄心壮志的刘备,也认识了有着神仙之姿和雄才大略的诸葛亮,今天让我们走进位列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去其中的一个小小片段看一看,封建社会,大家族和普通平民之间的别样故事。
二、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看一下本科的学习目标,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出示)。
三、预习汇报
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充分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还是像以前一样,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去谈一谈,一字词,二作者,三相关资料。(出示)
通过刚才的预习汇报,老师看出大家的确是在预习时花了大功夫,我们把赞扬的掌声送给每一个人。接下来我们就跟随刘姥姥正式走进大观园。
四、赏读课文
(一)走进大观园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小说,完成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老师提醒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
学生自由朗读。
2.好,老师看同学们都已经读完了,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呢?
学生概括。
3.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写的是刘姥姥在大观园上演的一场笑剧。
4.既然这是一场剧,那么就会有导演,演员和观众,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导演,演员和观众分别是谁?
学生汇报,明确:导演是王熙凤和鸳鸯;主演是刘姥姥,贾母等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5.你认为刘姥姥主演的这场笑剧是否成功?去文章中找找理由。
学生明确:成功
赏读“笑的场景”。刘姥姥通过自己的卖力演出让大家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了欢乐,无疑,她主演的这场笑剧是成功的。
(二)认识刘姥姥
1.这场笑剧的主演刘姥姥你喜欢吗?去文章中找一找描写刘姥姥的句段,读一读,画一画,做出批注,写出你的理由。
2.学生自由读,通过赏读人物描写的语言概括刘姥姥的个性特征。
3.要了解一个人物,就要从他的一言一行入手,我们从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中,看出了一位又可爱又可恨的农村老妇人的现象。那么她知道大家在捉弄他吗?你从何得知?那她为什么要去配合这场笑剧的演出。
学生通过跳读,找出凤姐和鸳鸯捉弄刘姥姥的句段,明确刘姥姥的生活所迫,逼不得已,只好配合笑剧的演出。
教师总结:还是生活的压迫贫富的悬殊,使这样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为了生活扯下了自己的尊严,带上丑角的面铺,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这多么让人可怜呀!
(三)了解《红楼梦》
1.在红楼梦塑造的400多个人物里,刘姥姥只是草芥一样的人物,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与大观园的环境人物都极不协调的刘姥姥呢?请同学们在这小小的选段中试着找一下原因,在小组没讨论交流,一会儿我们找小组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2.同学们讨论,交流,通过文中一些句段(尤其是笑的场景描写)明确刘姥姥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存在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刘姥姥是《红楼梦》中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人物;二、刘姥姥对其他人物的衬托作用;三刘姥姥升华了《红楼梦》的主题。
3.同学们,我们从刘姥姥这个人物身上看出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的同情与怜悯,看出了封建社会贫富的悬殊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五:拓展延伸
你们能从刘姥姥身上读出这么多,真了不起,不过讲述这一切的曹雪芹是不是更了不起。我们看到的这个片段只是《红楼梦》的冰山一角,却能从这样一篇文章中感受到曹雪芹的如椽巨笔和深刻思想,我想这便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曹雪芹曾经说过:“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身前身后漫评量,今世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
同学们,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去曹雪芹“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里去感受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对经典多一些热爱,多一些亲切,多一些深入,让我们向经典致敬,向中国的传统文化致敬!
板书设计:
刘姥姥进大观园
人
物
描
写
可爱
可悲
可怜
贫富差距
地位悬殊
第三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22
23* 三顾茅庐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2)背景链接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纶巾(guān)殆(dài)拜谒(bài yè)....(2)词义
【拜谒】 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贯,贯穿,进入。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理清课文脉络。
三顾
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 的鱼水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2)见面前:从“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重点细节描写可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
3.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确: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谈论天下大事,让刘备顿开茅塞。“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等对话描写与文中议论均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诸葛亮。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2.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
明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三顾茅庐》是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赞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以及诸葛亮的雄心大略。
2.拓展延伸
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前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如鱼得水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建议让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故事,在班里开场三国故事会,希望以本课为契机激发学生读三国的兴趣,再利用阅读课,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朗读方法去读《三国演义》。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
(1)字音 蓼溆(liǎo xù)
撮弄(cuō)...发怔(zhèng)岔气(chà)..促狭(cù xiá)筵席(yán xí)....(2)词义
【调停】安排处理。【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明确: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3.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贾母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善良纯朴、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又趋炎附势、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刘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过刘姥姥这位形象,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明确: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凤姐、鸳鸯设局取笑 刘姥姥装傻上演笑剧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明白了在写人物时,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第四篇: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蓼溆、肏攮、敁敠”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了解作者及《红楼梦》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3.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借鉴刻画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其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1)字音
蓼溆(liǎo xù)
撮弄(cuō)...发怔(zhèng)岔气(chà)..促狭(cù xiá)筵席(yán xí)....(2)词义
【调停】安排处理。【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明确: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
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3.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贾母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善良纯朴、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又趋炎附势、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刘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过刘姥姥这位形象,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明确: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凤姐、鸳鸯设局取笑 刘姥姥装傻上演笑剧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明白了在写人物时,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第五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2范进中举教案21
范进中举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美梦成真的,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而有些人也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的命运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2)背景链接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2.生难字词
(1)字音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醺(xūn)
阎王(yán)....紧攥(zuàn)带挈(qiè)腆着(tiǎn)啐(cuì)....嗑(hé)兀自(wù)..(2)词义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明确:(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既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又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功名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明确: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癫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步骤四 深层探究 分析人物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2.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明确: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明确: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明确: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变化,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被奉承、被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5.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明确: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2.拓展延伸
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背景——中秀才,丈人“贺喜” 开端——借盘缠,范进遭骂 发展——断炊烟,范进卖鸡
高潮——中举人,喜极而疯,丈人打人,丈人趋炎 结局——送礼物,张乡绅附势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只有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让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3* 三顾茅庐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2)背景链接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纶巾(guān)殆(dài)拜谒(bài yè)....(2)词义
【拜谒】 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贯,贯穿,进入。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理清课文脉络。
三顾
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 的鱼水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2)见面前:从“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重点细节描写可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
3.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确: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谈论天下大事,让刘备顿开茅塞。“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等对话描写与文中议论均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诸葛亮。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2.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
明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三顾茅庐》是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赞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以及诸葛亮的雄心大略。
2.拓展延伸
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前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如鱼得水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建议让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故事,在班里开场三国故事会,希望以本课为契机激发学生读三国的兴趣,再利用阅读课,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朗读方法去读《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