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6孤独之旅教案30
16* 孤独之旅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ɡ)....掺杂(chān)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ǐ yǔ).....觅食(mì)撩逗(liáo)..(2)词义
【厚实】①丰富;富裕。②宽厚结实。③(学问等)深厚扎实。④厚。【嬉闹】嬉笑打闹。【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①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②癔症。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课文录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阅读课文的感受。明确: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说一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顽强、不畏惧的精神战胜了困境,真正成长起来。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明确:(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2)有关芦荡的描写。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关风雨的描写。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同困难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主旨
1.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明确: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
明确:孤独。杜小康年幼时家道中落,饱尝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切。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再回首课文,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3.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明确: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敢地战胜成长中的一切艰难困苦,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2.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2)仿写。
示例: 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明确:孤独是一场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
写作 学习缩写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句幽默的小品语言“浓缩的都是精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这句话。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缩写的概念 1.什么是缩写?
明确:缩写就是在保持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压缩字数、篇幅,把一篇长文章变成短文章。2.缩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缩写训练,可以检验我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思路的把握程度,还能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二)缩写应该注意些什么?
1.对原文进行压缩,使篇幅变短小。
2.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的体裁,不能写成读后感。
3.在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内容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原文的中心意思,不能写成流水账。4.缩写成的文章要首尾连贯,过渡自然,不能写成段落提纲。(三)缩写的形式有哪些? 1.具体描写概括式。
如: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缩后:女教师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2.人物语言概括式。
如: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缩后:瑞恩说他要攒钱买钻井机,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四)限时当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2.美文共赏。(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3)自由评: 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4)自评: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 最大的失误是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
3.小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打成电子稿,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上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分享。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写作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已经明白并掌握了缩写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最主要的是掌握了缩写的技巧。同时学会了要把这些本领运用到写作中去。
第二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 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孤独之旅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
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第三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4故乡教案28
故乡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难字词
(1)字音
阴晦(huì)脚踝(huái)潮汛(xùn)...髀骨(bì)嗤笑(chī)瑟索(sè)...惘然(wǎng)恣睢(zì suī)猹(chá)....(2)词义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无端】无缘无故地。【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愕然】形容吃惊。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现在写作“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放任。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作者在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步骤四 深层探究 品味语言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交流点拨: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人感受。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明确:悲凉、悲哀。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文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
明确: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
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明确: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篇感情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蕴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2.拓展延伸
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明确:师生畅谈新农村:例:
(1)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2)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3)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4)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3)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故乡 鲁迅
少年
中年
外貌:
结实健康
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 活泼刚健 迟钝麻木 对“我”: 纯真友好 隔着障壁 对生活: 天真无虑 悲苦无奈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由闰土联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好胜的心情。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他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识虽然讲了,学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很全面。我的叔叔于勒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魏晋文豪曹植的《七步诗》。当时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内作不出诗来就要以死谢罪,所幸他才华横溢,危急关头作了一首《七步诗》出来。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关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权位引发的双方利益的对立,从而无视兄弟亲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兄弟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自幼酷爱文学,70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最佳作。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2)背景链接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2.生难字词
(1)字音
拮据(jié jū)栈桥(zhàn)...牡蛎(mǔ lì)褴褛(lán lǚ)....撬开(qiào)煞白(shà)..诧异(chà).(2)词义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褴褛】(衣服)破烂。【诧异】觉得奇怪。
【撬开】用刀或棍棒、锥等的一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使东西移动或分开。【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正音。(2)学生复述故事梗概。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遇”“躲”于勒,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盼于勒。第二部分(第5~19段):赞于勒。第三部分(第20~47段):遇于勒。第四部分(第48~49段):躲于勒。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2)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2.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纳出于勒的“简历”。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做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新变得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3.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听说于勒在国外发了财,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4.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明确: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重新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5.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明确: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写法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明确:(1)称呼:贫:坏蛋、流氓、无赖。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明确: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的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使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6.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明确: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心,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人格的答案。
2.拓展延伸
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
明确:例如:老师读完后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2)完成《名师测控》的本课练习。
(3)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开端————盼于勒 发展————赞于勒 高潮————遇于勒 结局————躲于勒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设置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质疑和释疑,在参与讨论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第四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
1秋天(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
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
个偏旁;会写“了、子”
等
个字和横撇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必备品格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难点】
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秋、气”10个生字,会写“了、子”4个字。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重点)
3.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有关秋天的图片:天高云淡、雁阵南飞。
教师口述:1.教师引导:不知不觉,秋婆婆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感觉到了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到了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秋天那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1秋天)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熟字加一加:识记“秋、叶、会”;
动作表演法:识记“飞”,就做张开双臂飞翔的动作;
找反义词:“小”的反义词是“大”;
数量词的方法:一片()、一个();
图文结合法:出示图片帮助识记“树叶、秋天”。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秋天
秋季
空气
气人
飞了
去了
大树
树枝
叶子
树叶
一片云
大片
大片
大人
飞鸟
飞走
学会
开会
一个
个人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片”,翘舌音“树”等。)
②学习新的偏旁。
复习熟字“木、口、人”认识新的偏旁“木、口、人”,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的生字中,分别有哪些字带有这三个偏旁?(“树”的偏旁是“木”,“叶”的偏旁是“口”,“会”的偏旁是“人”。)
说一说熟字变成偏旁后有什么变化?(“木”的最后一笔变成了点,“口”在“叶”中注意避让,“人”在“会”中也要注意穿插避让。
你还见过那些字带有这些偏旁?
木:林
森
棵
口:吹
吗
呀
人:合金
全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好(hǎo
hào)
练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秋天来了!
B.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这里的加点字“了”读轻声“le”,还有一个读音是“liǎo”;“会”字在这里读“huì”,还有一个读音是“kuài”组词分别如下:
了
liǎo(了不起)
会
kuài(会计)
le
(好了)
huì(开会)
②读一读:
A.爷爷是个了(liǎo)不起的人,一会儿就修好了(le)我的玩具。
B.会(kuai)计在开会(hui)。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大雁
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
天气
一种大型候鸟。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
秋天
(季节)的景色。
(2)
认识自然段。
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3)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4)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5)梳理课文思路
练
填空:
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解决生字的音、形、义,了解课文的脉络顺序,为学习课文扫清阅读的障碍。】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三、学习“会写字”
子
了
人
大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认识新的笔画“横撇”
师范写讲解:从左到右,起笔
时稍重,折时顿笔,轻轻往左下方撇。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了:横撇的撇不宜长;弯钩沿竖中线写,稍弯,弯钩注意顿笔。
子:横撇短,弯钩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略长。横在田字格横中线起笔。
人:撇从竖中线起笔;捺在撇的中上部起笔,捺脚与撇尖持平。撇在上,捺在下,捺要顿笔。
大:注意写法与“人”的区别。撇要写成竖撇,捺在横中线下起笔,捺脚比撇尖略低。横在田字格横中线偏上。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整体书写,指导细致入微,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知道了秋天到了,天气会变凉,树叶落了下来,大雁飞到南方去了。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3)
(4-5)
(6-17)
(18-22)
(23)
(24-25)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秋天到了,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介绍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板书:树叶、天空、大雁)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品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
从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秋天的变化。(板书:天气凉、树叶黄了、落下来)(2)理解“一片片”的意思。
比较: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出示图片,通过比较,读一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小结:“一片片”是说很多叶子,“一片”是说仅仅有一片叶子。
(3)仿写:
练:我也会用“一(片片)叶子”这样的叠词:
一(只)大雁
一(只只)大雁
一(件)衣服
一()衣服
一()鱼
一()鱼
【设计意图:同比较句子,理解词语“一片片”与“一片”的意思的不同,从而理解“一片片”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达到加深理解和学以致用目的。】
(4)朗读指导:“凉了、黄了、落下来”这几个词语要重读,写出了秋天的特点。
(5)注意轻声的朗读。
“凉了、黄了、叶子”这几个词语都含有轻声,轻声都在末尾,注意这几个词语中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化,读出词语的轻重来。
4.品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1)从本自然段中,找出秋天的景物和秋天的变化。(天空变得蓝、高;大雁南飞。)(板书:大雁南飞)
(2)“天空那么蓝,那么高。”可通过把“那么”换成什么词语?(很、非常)
(3)“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从“一会儿……一会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表示大雁飞行时,经常短时间内变换队形。)
(4)读准“一”的变调。
教师讲解:“一”字在单独使用时、用在词句末尾或者作为序数“第一”的意思时,读音不变,读本身的音:一声(yī),在第四声前读阳平(二声“yí”),在其他声调前读去声(四声“yì”)。
(5)画出本段的“一”字,试试读读,注意“一”的变调。
本段中,“一会儿”中的“一”读二声,“一群”中的“一”读四声。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准“一”的变调。
5.品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啊!秋天来了!”
(1)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啊!”表示明白了。联系前文可以知道这些自然界事物发生变化都是因为秋天来了。用这两句话总结了全文。)
(2)指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对秋天的热爱和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读好“一”的变调,学会正确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秋天到了,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大雁往南飞。)
2.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用手中的笔画一画,或者收集漂亮的树叶做一张有趣的树叶贴画吧!
3.推荐阅读《黄豆荚》和《落叶》。
五、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描写秋天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写出秋天的特征。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喜爱、赞美)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了秋天的特征,喜欢上了秋天的美好,学会了感情朗读,了解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写话方法
学一法:学习使用量词
量词就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数量单位的词。如本文的“一群大雁”“一片片树叶”中的“群”“片”都是量词。
举一例:我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
练一练:秋天的果园里有什么?写一两句话,注意正确使用量词。
()
示例:果园里瓜果飘香。苹果树上一个个红红的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多像一盏盏灯笼。葡萄架上,一串串的葡萄挂在藤上,像一颗颗珍珠,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3)
(4-10)
(11)
(12)
(13)
(14)
(15-16)
板书设计
(课件17)
天气
凉
秋天
树叶
黄、落下来
喜爱、赞美
大雁
南飞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秋天到了》说课稿
《秋天到了》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主体课文。作者抓住初秋季节景物的变化及特征,描绘秋季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篇描写秋景的散文,作者从整体入手,由天空到田野,由植物到动物,形象直观地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文章虽短小精悍,三个自然段共5句话,但合在一起却描绘了一幅初秋全景图。
一年级学生刚刚走入校门,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汉语拼音的直呼方法,初步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与学文。一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处于好奇状态,对于语文课亦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的养成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为重要。学生们喜欢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能让学生了解秋天、观察秋天、感受大自然,还能体验在大自然中探索、发现的乐趣,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会学习,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根据一年级学段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
4个;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了解阅读方法;
3、使学生初步了解秋天,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本课的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熟、读懂本文,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秋天的美。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段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步骤
1、激趣揭题,范读感知;
2、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3、反复读文,读熟读通;
4、指导书写,落实双基。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边解读文本边站在学生的视角思索,“秋天到了,天气凉了。”
孩子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一年有四个季节,谁愿意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接下来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示动物朋友“大雁飞飞”带来的一组图片,问道:“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了,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之时,我适时小结:“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啊,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秋天到底都有什么变化吧!”通过秋天里事物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给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过程中,我力争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板书课题时,我请学生伸出小手和我一起写,并将拼音标注,使学生在书空的同时对生字“秋”、“到”有了初步的感知。阅读过程中我尝试改变从头到尾串讲的模式,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新课伊始,借助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了秋天的美景,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中,我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秋天,投入的范读让学生仿佛也沉浸其中,从而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想读的愿望。根据课标一年级阅读要求,在学生自读前,我提出以下要求: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我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读完一遍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设计了第二遍读。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读课文,而是先出示学生的动物朋友小老虎,告诉孩子们“小老虎也想读读这篇课文,但它有几个字不认识,都着急了,大家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愿意帮帮他吗?”这时再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圈画出小老虎不认识的字,然后通过看拼音自己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本节课生字的同时,又一次感知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
一年级学生年纪小,注意力不够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两遍读后我设计了间休。让学生欣赏一曲秋天的儿歌,舒展一下身体。短暂的休息后,学生们又有了精神,这时让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第三遍读文,要求学生要注意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请学生自己发现文中几个“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注意“一会儿”一词儿化音的读法。通过三遍读文,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候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学生通过学习伙伴间的练读,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读书的方法。这时再问学生“你都读懂了什么?”自然水到渠成,理解文章内容迎刃而解。指导朗读时,我在词语上下功夫,请学生将第一自然段中重读的词语用小圆点画出来;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到大雁南飞时,我通过动画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看到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同时还向学生介绍了关于大雁的科学知识,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接着让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几遍读文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解决了会认的问题;因为低年级的字词教学内涵很多,字词、朗读、阅读、感悟理解等等,想在短短的40分钟里面把想讲的全都呈现出来,那样就比较蜻蜓点水或是浮光掠影了,在本节课的写字指导中,我重点指导“飞”字,“节”字,主要从笔画上进行指导,交给学生写字方法,其他的逐渐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相信学生会逐渐掌握写字方法,提高书写能力,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进行了深深地思索,我不断地阅读文本,揣摩从这5句话中表现出的思想内涵,思考如何通过这5句话三个自然段,落实低年级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我将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视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重新审视课标,充分的查阅资料的同时,我真的提高不少。全国小语会在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问题上提出“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凸显语文学科个性”的观点,本课的设计,我努力向此目标靠近,但我深知,我做得还很不够。谢谢各位专家、评委!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我愿意努力为小学语文教学付出,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
你知道吗
1、树木为什么会在秋天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花谢了,草枯了,树叶也纷纷扬扬地从树上飘落下来,为什么树木会在秋天落叶呢?
原来,秋天到了,气温明显下降,雨水也很少,树木的根吸收水分的能力也降低了,光合作用的效率更是大大降低了。为了保留水分、养料,维持树木的生命,树木只有落去许多树叶。
树木在秋天落叶的另一个原因是叶子里的一些细胞形状变圆,互相分开了,使叶子和树枝相连的力量慢慢地减弱了,最后,经不住秋风一吹,树叶就落了下来。
2、树叶为什么在秋天会变红或变黄?
树叶之所以是绿色是因为叶子中有叶绿素。可树叶中除了有绿色素外,还有红色素、黄色素等许多色素,只是数量很少而已。到了秋天,绿色素慢慢褪去,红色素、黄色素便露了出来,使树林变得一片金黄或一片火红,十分好看。
3、秋天的天空
凉爽的秋天,天空一片晴朗。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秋天的空气较冷,水分不容易被蒸发。秋天还常刮大风,风一来,空中的尘埃全被吹散了。因此,秋天的天空很晴朗。
4、秋天的树叶
秋天到了,山野间的树叶转眼变成很美丽的颜色,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夏天时,树叶工作得很努力,可是,天气转凉后,它就停止了工作。树叶所制造的营养也就不能送到树枝和树干上,而沉淀在叶子里。树叶的叶绿素也会遭破坏,就和留在叶子里的养分或枯萎了的茶褐色混合,这样就变成各种美丽的颜色了。
5、秋天的绿叶为什么会变色
所有的树叶中都含有绿色的叶绿素,树木利用叶绿素捕获光能并且在叶子中其他物质的帮助下把光能以糖等化学物质的形式存储起来。除叶绿素外,很多树叶中还含有黄色、橙色以及红色等其他一些色素。虽然这些色素不能像叶绿素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其中有一些能够把捕获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在春天和夏天,叶绿素在叶子中的含量比其他色素要丰富得多,所以叶子呈现出叶绿素的绿色,而看不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当秋天到来时,白天缩短而夜晚延长,这使树木开始落叶。在落叶之前,树木不再像春天和夏天寻样制造大量的叶绿素,并且已有的色素,比如叶绿素,也会逐渐分解。这样,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逐渐减少,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渐渐显现出来,于是树叶就呈现出黄、红等颜色。
三片落叶
秋天到了,大树妈妈脚下有三张红枫叶,它们聚到一起讲讲悄悄话。
一张落叶说:“我想到小溪去做一艘小小的漂亮的渡船。”
一张落叶说:“我也想到小溪去,做一把红伞,让小鱼打着我四处游玩。”
第三张落叶说:“我还没有想好,我能干什么呢?”这时,一阵微风吹过,三张落叶都落在溪水里。正巧有只小蚂蚁想渡过小溪。第一张落叶果然成了渡船。一条小鱼摆动着尾巴游到第二张落叶边上,顶着落叶游来游去,鱼儿说:“哈哈,我找到了一把多么美丽的小红伞。”
第三张落叶急了,它不知道干什么好,急得在水上漂来漂去。
一只蓝色的蜻蜓飞累了,它在溪中的落叶上歇脚。这张落叶乐了。它开心地说:“没想到我是一只红色的小板凳呢!”
五彩的秋天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
秋天的田野,农民们正忙着收割着他们一年的心血。黄澄澄的稻子、麦子,远远望去好像铺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这么多粮食,就是这些农民们经济收入的来源。红通通的苹果、紫红紫红的大葡萄……也熟透了,吃一口,保证让你流连往返。
秋天的美景,也是别具一格,树上的叶子黄了,秋风一吹,就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飘舞。但松柏却还舒展着四季长绿的枝条。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在怒放的白色、黄色、红色……的菊花,和月季花。这么多美景,吸引了广大摄影爱好者,他们用照相机拍下了这美丽的景色。
啊!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美丽,多么诱人。
2小小的船(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的、船”等
个生字和门字框
个偏旁;会写“月、儿”等
个字和横折
钩、竖弯钩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插图,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
3.仿照例子,用简单的叠词说“的”字短语,积累“的”字短语。
必备品格
4.【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感受夜空的美丽,热爱美丽夜空,热爱大自然。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难点】
1.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2.学写生字和笔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的、船”等10
个生字,会写“月、儿”等4
个字。认识“横折钩”和“竖弯钩”2
个笔画。
2.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躺在月亮上,手里拿着小灯笼,向着蓝空中的星星说些什么。
教师口述:
1.教师引导:想一想,小女孩会坐在月亮船上在干什么?
2.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坐上月亮船,去遥远的太空看星星吧!(板书课题:2月亮船)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相关图片,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星空的景色,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夜晚星空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生字,识记生字。
①注意读准前鼻音“看、见”,后鼻音“两、星
”平舌音“在”翘舌音“船、闪
”等。
②识记生字
①编字谜:“两”——一横一框,一
对小人藏中央;
“头”——一点一点大;“里”——土中长出一个太阳。
②做动作模拟字形:“看”——将一只手罩在眼睛上往远处看;
“闪”——请一个同学双脚平
开,站到门框下。
教师强调:新的偏旁“门”,谁还知道有哪些字的偏旁是“门”呢?(问、间)
③熟字组成新词:船头、两头、看见、里头、星星
④加一加:
星:“日”字加一个“花生”的“生”。的:左右结构,白+勺。
③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好的坏的大船
开船
两边
两人
上头
桥头
在家
就在里边
房里
看星星
看到
见到
遇见
闪光
闪开
星星
五角星
④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只
练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里的加点字“只”读“zhǐ”,意思是“仅仅”还有一个读音是“zhī”,意思是“量词,单独、很少”,组词如下:
只
zhǐ(只是)(只有)
zhī(一只鸟)(只言片语)
②读一读:
那只(zhī)鸟只(zhǐ)有一条腿。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闪闪的文中指天空的颜色。
蓝蓝的指夜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的样子。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并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想一想:课文共有几行,由几句话组成?(4行,2句话。)
②把自己喜欢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
2.启发想象: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预设:
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亮,闪闪的星星,一个小朋友飞到太空中坐到月亮船里面。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扫除阅读障碍,感知课文的内容,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三、学习“会写字”
月
儿
头
里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认识新的笔画认识“横折钩”和“竖弯钩”2
个笔画。
师范写讲解:“横折钩”:起笔写横略顿笔后折向下,横平竖直,横短竖长,到起钩处略顿笔后,向左上方勾出。
“竖弯钩”:弯时行笔要平,出钩时先顿笔。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月:第一笔为竖撇,中间两个短横紧靠竖撇,与右边的竖不粘连。
儿:竖弯钩起笔比竖撇略高,写在竖中线右侧。
头:三个点的位置、大小有变化,第一点略大,第二点靠左。
里:注意笔顺,先写上面的日,再写竖,最后写两横。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好两种新的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指导书写,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我知道了,天上的月儿像小船。
五、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六、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3)
(4-5)
(6-15)
(16-20)
(21)
(22-2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你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想一想,“我”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了什么?(板书:小小的船)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入课题,以问题引导,出示目标,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弯弯的月亮,闪闪的星星,一个小朋友飞到太空中坐到月亮船里面。)
三、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诗歌。
出示(图文):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1)观察月儿的图片,说说月儿有什么特点,(弯弯的,两头尖)你想到了什么?(小船、眉毛、镰刀等)(板书:弯弯的月儿,两头尖)
(2)再观察小船的图片,说说月儿和小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外形上都是弯弯的,两头尖。)
(3)这里把月儿比作了什么?(小船)这种打比方你觉得怎么样?(很形象、生动。)
出示诗歌第二行: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1)“船儿”有什么特点?(弯弯的、两头尖)
(2)这里“小小的船儿”其实是指什么?(月儿)
(3)你觉得月儿还像什么呢?
(月儿还像弯弯的眉毛,弯弯的香蕉、弯弯的镰刀……)
出示诗歌后两行: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1)这里的“小小的船”其实是指什么?(月亮)
(2)“只”是什么意思?(仅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只”指仅仅,“只看见”是仅仅看见的意思,表示除了星星和蓝天,别的什么都没看见。
(3)“我”坐在小小的船里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板书:我坐在小小的船里
闪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
(4)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如果“我”坐在“月儿”上会看见什么?
(会看到美丽的银河、流星划过……)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感受作者的感情,感受诗歌表达的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朗读。
“弯弯的”,要读出月亮的可爱。“船”的前面加上“小小的”,就要轻轻地读,把它读得小小的,美美的,轻轻的。“闪闪的”要读出星星的调皮,“蓝蓝的”要读出天空的美。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2.多媒体出示课文填空,指导学生朗读叠词,巩固识字效果。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1)师讲解:像“弯弯”这样的词语都是叠词,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这些叠词不仅让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叠词的使用
概念: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
运用:本文用许多叠词来描写景物的形状和色彩,如,弯弯、蓝蓝、闪闪,这些叠词不仅让描绘的景物更加的形象,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2)仿写:
练
(弯弯的)月儿
()草地
()西瓜
()云朵
()太阳
()大海
()小路
5.推荐阅读儿歌《看月亮》。
听读《看月亮》,了解月亮不断变化的特点,把月亮像什么说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叠词,加强运用,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五、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儿童诗。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夜空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板书:热爱、赞美)
六、写话方法
学一法:学用“的”字短语
“弯弯的……小小的……”中“弯弯、小小”前后两个字一样,重复使用,就叫做叠词。叠词可以突出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让所描绘的景物更形象,读起来更有韵律感。我们还可以这样说:白白的、绿绿的、粗粗的、胖胖的……
举一例:圆圆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练一练:的月亮大大的。
示例:圆圆的月亮大大的玉盘。
六、课堂小结
《小小的船》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里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新奇独特的想象,写出了夜空的美丽,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七、主题延伸:把你想象的夜空画下来。
八、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九、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3)
(4-11)
(12)
(13)
(14)
(15)
(16)
(17-19)
(20)
板书设计
(课件21)
弯弯的月儿
两头尖
小小的船
闪闪的星星
“我”坐在船里
课后反思
蓝蓝的天
成功之处:
1.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提出的以“朗读为主”,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最后熟读成诵,步步升入,升华情感,享受朗读的快乐。
2.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弯弯的月儿像——,以此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孩子们的想象的确丰富,不仅想出了“弯弯的月儿像香蕉”,还想出了“弯弯的月儿像镰刀”,不仅想出了“闪闪的星星像宝石”,还想出了“闪闪的星星像眼睛”。而“蓝蓝的天空像什么”孩子们更是异口同声“蓝蓝的天空像大海”。
3.在本课的写字教学中,指导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孩子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自主说明生字的占格位置,及重点笔画的写法,让他们从小养成认真写字,正确写字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低年级学生应该在间隙设计一些游戏活动,缓解疲劳,更好地完成学习。
《小小的船》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这首诗韵律协调,音乐性很强。体现了一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的喜悦心情。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唱读的现象。
三、说教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学流程
1、出示谜语,激发兴趣
本课一开始,我就借助多媒体VCD,播放谜语,让学生猜一猜,从而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培养了他们认真听的习惯,并能一边听一边想。
2、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以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宗旨,从学生的心理、思维、兴趣出发,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地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
(1)图画展示,创设情景。
(教师出示图画并用语言描述)小朋友,看这晴朗的夜晚,闪烁的星星,要是月亮挂在蓝天上,那该多美呀!(教师出示圆月),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新月)月亮有时候又是这样的?
教师趁机提问:
A 这是什么样儿的月亮?诗人把它说成什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B 课文中小朋友看弯弯的月亮为什么觉得像小船?
C 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
由浅入深的提问,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又体现了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要素,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带着强烈地求知欲去感知和领悟课文中月亮与船这两个意象的联系。特别是对“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生的发言充满了新意,充满了童趣。
(2)综合运用图画、语言、音乐,再创情境。
(教师描述)如果现在是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天上有星星,有月亮。这弯弯的月亮,它多像一艘小船呀!(播放VCD中的背景音乐)现在请大家听着音乐轻轻摆,慢慢地闭上眼睛。想着,想着,你是不是坐在月亮上了?是不是飞上蓝天了?(此时学生会情不自禁说自己已经飞上蓝天,已经坐在月亮上了。)
当学生睁开眼睛,(师播放课件)哈,小朋友现在我们已经飞上天了,已经坐在小船里了,让我们在月亮上愉快地唱起《小小的船》(播放VCD儿童歌曲《小小的船》),伴随着歌声的响起,学生就会进入美妙的境界。
教师随即出示句式:我看见了____。引导学生说出:宇宙飞船上天,航天飞机登上月球等。接着再用“蓝蓝的天”进行说话训练。例如蓝蓝的天上有什么?我在蓝蓝的天上干什么?
不难看出,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根据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往往为此而兴奋不已,学生情绪为之高涨,进入一个高潮。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读训练。
学生在朗读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始终重视让“趣”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读、想想、说说中感受美,培养想象力并进行朗读训练。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范读指导。于是我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课文朗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的夜空图,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接着进行引读激情。在这里引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采用逻辑引读。
(1)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2)小小的船儿怎么样?
(3)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什么?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小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
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上蓝天。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读。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这样学生就不只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具体做法是:a.自由演读
b.个别演读c.全体演读。
自由演读,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化的程度不一而进行。在自由演读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运用外显的,自身喜欢、掌握的形体动作,来更好地表现并体会到诗的意境。在自由演读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学生上台演读,通过评比,感情是否投入,动作是否和谐,从而让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演读较优秀的学生,边读边演,这时学生会置身于那诗的情境之中,其中在全体演读时,作为教师的我也成为其中一分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4、创作想像画
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散思维出发,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二十年后,我在太空旅游。
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
作画时,我用上音乐泻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未来世界,幻想着遨游蓝天的情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美景。
在上课时,我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五、谈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以新课标精神作指导,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情境,寓教于乐,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阅读想象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出来,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课堂带来的便利。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是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好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嫦娥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但是,有一个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被叫作月精)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月儿弯弯挂树梢
月儿弯弯挂树梢,好象一把小镰刀,我要借它用一用,割把青草喂羊羔。
月亮对我笑
月亮越爬越越高,老对着我笑。
问她笑什么,她说该睡觉。
哎,不急,还早哩,再看会电视多好!
月亮生气了
钻进云里,把天灯关掉。
我说,好,听你的话,她开了灯又对着我照。
自学成才的叶圣陶爷爷
叶圣陶老爷爷一生曾主编过很多版本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课本,有高深的学问。可他没进过一天大学的门,他的学问,完全是靠自学得来的。
他出生在苏州一个平民家庭,家无半亩地、一间屋,但他的父亲要求他很严格。3岁时父亲就教他认字,6岁时就把他送进私塾,12岁他考进了苏州第一所洋学堂——公立高等小学。当时要学三年才能毕业,由于他学习刻苦,功课特别好,一年之后他就考入了公立第一中学。
公立第一中学的老师,都是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他们倡导爱国、强国,教育学生热爱乡土,立志振兴中华,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这给叶圣陶老爷爷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会了篆刻、写诗,他还办了一张小报,自己刻蜡版,自己印刷,自己撰写稿件,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叶老爷爷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课外活动中又很活跃,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同学们都认为,中学毕业后,他肯定能考上名牌大学。
但就在这时,叶老爷爷的父亲失业了,家里断了惟一的经济收入,没法生活了。他只好放弃考大学,开始找工作。17岁那年,他当上了小学教师。
从此,叶老爷爷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自学。他请朋友寄来北京大学的课表和讲义,按照大学的课程自学,每天早晨学三小时,晚上学三小时。他认为结合工作也能促进学习。给学生讲课,得认真备课,要看很多参考书,这样就能学到很多知识。
叶老爷爷还坚持在业余时间写作,发表了很多童话、小说,在全国很有名气,于是有很多中学请他去教书,有的大学也请他去教书,他成了闻名全国的语文教学专家。
《江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江南》是部编本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学习古诗。本课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其中4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1、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
2、说设计理念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一年级学生学习更在于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辅助教学,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其中也安排了游戏学习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使课堂形式丰富有趣,也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和小伙伴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为两课时,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我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美景图片
(由于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都很陌生,一年级学生又是刚入学不久,可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为消除其紧张心理,特意安排学生欣赏美丽的江南图片,让学生放松,同时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赞美江南,过渡新课
(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
(二)趣味识字
1、游戏——摘荷叶
出示贴满荷叶、荷花的小黑板,让学生上台来采摘自己喜欢的荷叶,荷叶背面有本课的生字,该生读对了生字才能摘下荷叶。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2、巩固生字
课件出示荷叶图,荷叶上有生字,请学生依次读生字,课件发出掌声表示鼓励。本环节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认读生字。
(三)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2)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4)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有效的范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
(2)学生模仿教师练习读(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3)指名读、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
(4)齐读(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3、师生对读、赛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a、教师与学生对读;b、男、女生对读(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
(2)快慢赛读
(教师与学生赛读,通过快慢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读古诗时的快慢)
(3)轻重赛读
(通过轻重赛读,让学生感受读古诗的轻缓)
(4)快乐读
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融入到情景中,快乐的朗读。
4、背读课文,演背古诗
(1)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
(2)贴背
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
(3)读背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五、拓展、结课
1、播放更多的江南美景图片
带学生观赏,游览江南,与开课时的观赏相呼应。让学生在从开始欣赏美景进入学习,则再次欣赏美景完成学习,让整堂课都被江南的诗情画意所包围。
2、学生学着鱼儿游出教室
再次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充当鱼儿游出教室,让课堂知识融入生活。
3江南(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
和竖钩、竖弯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必备品格
美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江南美景,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难点】1.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2.学习诵读古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字,感受汉字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展示的美好意境。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江南荷塘、鱼戏莲叶间。
教师口述:
1.教师引导:江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景色如画。你们看,美丽的莲池中,莲叶茂盛,莲花飘香,莲蓬多么饱满呀!在莲叶下的水里,有很多小鱼。这些鱼可有趣了,它们在莲叶间玩耍,你追我赶,一会儿游向莲叶东面,一会儿游向西面,一会儿游向南面,一会儿游向北面。
诗人看到这种迷人的景象,把它写成了一首古诗。
2.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诗歌的节奏,走进江南水乡!(板书课题:3江南)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相关图片,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江南水乡采莲的欢快场景,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江南水乡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认读生字,识记生字。
①注意读准前鼻音“南、莲”,后鼻音“江、东
”平舌音“采
”等。
②识记生字
联系生活实际识记:想想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这个字,如“可乐”中“可”,路牌上常见“东、南、西、北”表示方位的汉字。
偏旁归类来识记:如
“莲”,草字头代表植物,说明“莲”可能指的是一种植物。
用熟字组成新词识记:引导学生巩固识字。如“长江、江水、南瓜、南京、可爱、可以、可乐、采花、莲花、西瓜、西面、北京、北方”。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长江、江水、南方、南边、可以、许可、采花、采药、莲花、白莲、鱼儿、甲鱼、东方、东西、西边、西天、北方、北京。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间(jiān
jiàn)
练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鱼戏莲叶间。
这里的加点字“间”读“jiān”,意思是“在一定空间或时间内;量词”还有一个读音是“jiàn”,意思是“空隙、隔开、拔去”组词如下:
间
jiān(中间)(时间)
jiàn(间接)(挑拨离间)
②读一读:
水从小孔中间(jiān)不间断(jiàn)的向外流。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并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想一想:课文共有几行,由几句话组成?(7行,3句话。)
②把自己喜欢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
2.启发想象: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预设:
(1)莲叶茂盛,莲花盛开,非常美丽。
(2)一条条鱼儿围绕荷叶四面游动。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感知课文的内容,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三、学习“会写字”
可
东
西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学习新笔画“竖勾”和“竖弯”。
“竖勾”从上到下行笔,到起钩处向左上钩
出,下笔处和起钩处
应在一条垂直线上。
“竖弯”起笔时稍重,从
上往下写短竖,再圆
转向右水平方向写短横,收笔稍重。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可:“口”写在竖中线的左侧,要写得小一
点;最后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右侧,笔画
要写直,不同于弯钩。“口”字要写得小一些。
东:第二笔撇折从竖中线起笔,到横中线转
折,竖钩沿着竖中线写,最后两点要左右
对称。注意撇折顿笔。
西:第一笔横较短,方框要写得宽一点、扁一点,最后一笔横封口。注意第五笔为竖弯。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在写好两种新的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指导书写,规范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读课文后,我们认识很多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了解到江南水乡,莲叶茂盛,莲花盛开,非常美丽。
五、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六、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3)
(4-5)
(6-14)
(15-18)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想一想,我们来到江南水乡,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板书:江南)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入课题,以问题引导,出示目标,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们来到江南水乡,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鱼儿嬉戏、姑娘采莲的江南风光。)
三、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诗歌。
出示(图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你知道“何”“田田”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何:多么
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美丽的样子。(板书:莲叶田田:茂盛、美丽)
(2)阅读方法解密
师:看图解词语
本诗第二句“莲叶何田田”不太好理解,我们可以观察书中的图画,看一看莲叶到底有什么特点,我们也就能理解“田田”指的是莲叶长的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江南水乡是采莲蓬的好地方,莲叶多么茂盛啊!)
(4)出示: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戏”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
①“戏”是“嬉戏”。
②读了这些话,我仿佛看到了一下景象:鱼儿在莲叶间嬉戏。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③从五个“戏”你能体会到什么?
诗中一共用了五个“戏”字,虽然较多的篇幅写了“鱼戏”,但写活泼嬉戏的游鱼快乐、自在的同时,表现的仍是采莲人的心境。
④“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表现了什么?
诗中一共用了四个方位词——东、西、南、北,表现了鱼儿在莲叶间自由穿梭、逗人喜爱的样子。(板书:鱼戏莲叶间(东、西、南、北):自由、快乐)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感受作者的表达的感情,感受采莲人的欢快心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朗读。
朗读中要做适当停顿。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2.江南的美景有什么特点?
江南莲叶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快活地游来游去,江南风景美丽,让人感到自由、快乐。
3.拓展阅读
(1)阅读古诗《小池》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听读《小池》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了解夏天的美景,并试着背诵下来。
(2)资源链接“汉乐府”。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总结全文,拓展阅读,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经典佳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阅读视野。】
五、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采莲歌,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板书:喜爱、赞美)
六、课堂小结
《江南》是一首采莲歌,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蓬的情景,反映了采莲人欢乐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
七、主题延伸
如果有人想去水乡旅游,你能给他制作一个旅游小贴士吗?
景点推荐
西塘、乌镇
最佳季节
春、秋季
必备物品
洗漱用品、换洗衣物
特别提示
不要单独外出;不要太靠近水边。
八、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九、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1-3)
(4-10)
(11-13)
(14)
(15)
(16)
(17-18)
(19)
板书设计
(课件39)
莲叶田田:
茂盛、美丽
江南
鱼戏莲叶间(东、西、南、北):自由、快乐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不论多么小的孩子,他们都有自主做事的愿望,太多的帮助就是束缚,所以教师放手让他们合作自学生字,自己找识字方法,提出自己的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词,给他们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还通过打拍子读、想象、演一演、吟唱、比赛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让孩子在充分地展现自我、释放自我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健康、快乐地学习。
不足之处:有几处觉得还有待加强,一是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提示,但是一年级的孩子控制和组织能力还不强,这样的自学如果刚开始没有落实到位,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我们的确也是刚刚开始学习生字,所以还有待教师深入地指导和监督。第二,是入学儿童的课堂常规,本节前二十五分钟左右还可以,后面就有些躁动,所以这也是教师工作的方向,必竟没有课堂纪律、良好学习习惯的保证,高效课堂是无法实现的。
《江南》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江南”两个生词。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真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教学难点:理解“荷叶何田田”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鸟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去过江南吗?去过江南的小朋友说说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
生:我去过苏州。
生:我去过常州。
生:我去过无锡。
师:对,这些地方都属于江南。人人都说江南美,但江南最美的要数江南水乡了,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边听边观看江南水乡的美景)。
师:你觉得江南水乡哪儿最美?
生: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的漂亮。
生: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师:是啊,江南水乡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叫——
生:(齐读)江南。(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江”、“南”
出示:“江”
1.谁来说说这几拼音节?(教师板书:jiang)
2.你用什么办法来记住这个字的?
3.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样一笔一画写的。
4.学生书空。
5.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在田字格中书写“江”(教师板书:江)
6.学生描红“江”
7.做生字开花的游戏。
8.谁能用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出示“南”
1.揭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
(2)看清字的形状。
(3)记住字的笔顺
(4)一笔一画照着写。
2.交流自学情况。
(评:教者在重点指导“江”字的读写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感知
师:下面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学生观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教师在黑板上贴“荷花”的图片)
生:我看到了快乐的鱼儿。(帖“鱼儿”的图片)
生: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帖“荷叶”的图片)
师: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作个介绍。
生:我知道莲花是在夏天开放。
生:老师,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的莲子。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丽的莲花吧!(学生观看课件)
四、读懂课文,入境悟情
(一)学习第一句
师:每到莲子成熟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去一一采莲了。人们撑着小船去采莲的时候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我们小朋友读读课文就明白了。下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大声地读……
师:谁愿意读?(指明读,学生评)
出示图片:
师:采莲的人看到了什么呢?
生:采莲的人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莲花、莲叶、莲蓬。
师:你们喜欢莲叶吗?说说你们喜欢它的理由。
生:莲叶碧绿碧绿,非常漂亮,所以我喜欢它。
生:莲叶一片挨着一片,很多、很绿,所以我喜欢它。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夸夸莲叶。
生:莲叶真美呀!
生:莲叶真多呀!
生:莲叶真可爱呀!
师:我觉得你也很可爱呀!那古时候的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又绿又亮的莲叶,心里非常的喜欢,就不由地称赞到
——
生:(齐读:莲叶何田田!)
在图片上出示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谁来夸夸这美丽鲜亮的莲叶?
(学生读第一句)
师:你们想听老师读吗?(老师有感情地读第一句)
师:小评委们,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徐老师读得很美!
师:谢谢!
生:我觉得老师读“莲叶何田田”的时候,好象读慢了。
师:谢谢你给我提的意见。你是怎样理解的,你就怎样读,好吗?我相信你会读得比我更好!(小朋友自由读)(男、女生赛读)
五、学习第二句
师:这么美的莲花、莲叶,把小鱼也吸引过来了,这些小鱼在干什么呢?(学生观看课件)
生: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师:小鱼游来游去好象在干什么呢?
生:小鱼好象在捉迷藏。
生:小鱼好象在做游戏。
生:这些小鱼好象在唱歌、跳舞。
师:我们小朋友说得真好,那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小河里,鱼儿有的像在(),有的像在(),还有的像在()……,它们玩得()。(出示句式)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四季(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尖、说”等
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折文
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地”的字音;会写“天、四、是”3
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丽。
3.模仿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四季景色的不同,热爱神奇自然。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
1.模仿课文说话。2.看图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3.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有关四季的图片。
教师口述:
1.教师引导:猜猜下面几幅图都是什么季节?(春、夏、秋、冬)
2.仔细观察图片,说说这四个季节各有什么特点?
春天:百花齐放
夏天:绿树成荫
秋天:硕果累累
冬天:白雪皑皑
3.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四季,领略不同的风光吧!(板书课题:4四季)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播放四季风光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四季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四季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生字,识记生字。
①注意读准前鼻音“尖、弯”,后鼻音“青、冬”翘舌音“说、春”等。
②识记生字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尖(小
+
大
=
尖)
蛙(虫
+
土
+
土
=
蛙)
图文结合识记:弯(提供弯弯的谷穗图片)
熟字组成新词识记:春天、尖头、青蛙、冬天、夏天、就是
偏旁表义识记:说的偏旁是“讠”,与说话有关。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尖尖
笔尖
说话
别说
春天
春季
青青
青草
青蛙
牛蛙
夏天
立夏
弯弯
弯曲
顽皮地说
就是
成就
冬天
冬季
认识三个偏旁。
教师引言: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记得好、问得好。有三个新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就是“讠、虫、夊”。
“讠”言字旁,这个偏旁由“言”字演变而来,表示说话的意思。
“夊”折文旁,“冬、夏”都含有这个偏旁。
“虫”虫字旁,“蛙”含有这个偏旁。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3)学习多音字:地(de
dì)
练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这里的加点字“地”读轻声“de”,意思是“结构助词,”,还有一个读音是“dì”意思是“人类生长活动的地方;地球的一部分”,组词如下:
地
dì(天地)(大地)
de(顽皮地)(高兴地)
②读一读:
爷爷慢慢地(de)走到了田地(dì)里。
(4)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5)理解词语
练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草芽
两栖动物,生活在水中或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雄的叫声响亮。吃田间害虫。
青蛙
指谷类作物簇生在一起的花或果实。
谷穗
春天刚刚发芽的小草。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阅读的障碍。】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天
四
是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天:长横在横中线位置起笔。撇捺舒展,比长横略宽。
四:第一笔竖起笔靠左,稍往右斜;第二笔横折,横要长,折稍稍左斜;第四笔为竖弯,没有钩。
是:“日”在横中线上方,要写成倒梯形,略细长;撇起笔在左下格,与横折的起笔处对齐;最后一笔捺从撇的上半部分起笔,要舒展修长。“日”写得扁一点。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出示会写字,了解生字的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指导书写,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读课文后,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我感受到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景色都不一样。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4)
(5-6)
(7-17)
(18-21)
(22)
(23-26)
(27)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四季的景色真美!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四季都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第一小节。
出示: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1)这一小节介绍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代表性的景物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春:草芽尖尖)
(2)理解“尖尖”的意思。
“尖尖”是小草的形态,写出了小草的生机与活力。
(3)指导朗读:“草芽尖尖”要读得轻细些,才能表现出草芽的柔嫩!
3.品读第二小节。
出示: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1)这一小节介绍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代表性的景物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夏:荷叶圆圆)
(1)
你从“圆圆”读出了什么?
“圆圆”是荷叶的形态,抓住了荷叶与青蛙这两种密不可分的事物来描写,写出了夏天已来临。
(3)指导朗读:“荷叶圆圆”要读得荷叶的可爱,“我”要重读。
4.品读第三小节。
出示:“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1)这一小节介绍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代表性的景物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秋:谷穗弯弯)
(2你从“弯弯”读出了什么?“鞠着躬”是什么修辞手法?
“弯弯”是说谷穗成熟时的形态,“鞠着躬”形象地赋予了谷穗人的动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3)阅读方法解密
师:拟人
概念: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人来叙述或描写,使“无”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运用:文中把谷穗、荷叶、雪人都拟人化,形象生动。
(4)指导朗读:“鞠着躬说”要读出谷穗谦虚的感觉,“我”要重读!
5.品读第四小节。
出示: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1)这一小节介绍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代表性的景物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板书:冬:雪人
挺肚子)
(2)你从“挺”读出了什么?
“挺”是雪人的动作,这是作者大胆的想象,把雪人当成人来写。
(3)指导表演朗读:“挺”要重读,可以做挺肚子的动作以表现雪人顽皮的样子。
【设计意图:找出代表性景物,抓住关键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教会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
四、读说运用,积累拓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朋友,学完课文,你能试着把课文背下来吗?
根据课件提示,试背课文。
根据提示:什么代表性事物-----事物的特点-----他对谁说-----他怎么说的-----“我是……”的顺序背课文。
2.背诵课文后,你有什么发现?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课文的语言特点:“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都运用叠词,表现事物的特点。)
课文第一、二小节与三、四小节的不同了吗?(课文前两个小结和后两个小结在句式上的不同: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说。)
3.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他对____说:“我是____。”
预设:
柳枝青青,他对黄鹂说:“我是春天。”
荷花盛开,他对小鱼说:“我是夏天。”
菊花金黄,他对蜜蜂说:“我是秋天。”
北风呼呼,他对麻雀说:“我是冬天。”
4.推荐阅读:《四季儿歌》
听读《四季儿歌》,了解四季的特点,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并试着把儿歌背下来。
【设计意图:背诵课文,在此基础拓展训练,学习课文表达方法,仿写训练,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五、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等有代表性的景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特征,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板书:喜爱、赞美)
五、学习写法
学一法:拟人(把物当成人来写)
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让它们像人一样会说、会动,有感情,能够让描绘的物更加生动形象。课文中就把“草芽、荷叶、谷穗、雪人”当成人来写,让它们会说话,会“鞠躬、挺肚子”,非常生动有趣。
举一例:柳树甩着自己的长辫子。
练一练:练习写一个拟人句。
()
示例:小鸟在枝头上唱歌。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作者把草芽、荷叶、谷穗、雪人当成人来写,写的生动有趣。语言上还运用了“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等运用叠词的句子,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我们通过理解这些词句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七、主题延伸
课文中所写的事物是每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每个季节还有哪些代表性的事物呢?
春天有迎春:花、桃花、燕子等;夏天有:知了、蜻蜒、荷花等;秋天有苹果、梨、高梁、棉花等;冬天有梅花、雪等。
八、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九、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的习题。)
(1-3)
(4-12)
(13)
(14)
(15)
(16)
(17)
(18-20)
(22)
板书设计
(课件22)
春:草芽尖尖
四季
夏:
荷叶圆圆
各有各的美
秋:
谷穗弯弯
冬:雪人
挺肚子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课始提问,激发读书兴趣
教学开始,教师先提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学生的回答引出了课题—四季。“春夏秋冬”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板书出春夏秋冬四个字,并提出带领学生去找四季,学生都踊跃地要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教师检查了本诗的生字,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再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效果很好。
二、本课主要是以读为主;
教师设计了自由读、指明读、体会读、师生接龙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如让学生示范“鞠着躬”和“大肚子一挺”的样子,从而让其体会到谷穗成熟了和小雪人的顽皮。由于读的方法多样,所以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课堂十分活跃,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三、在“读说运用,积累拓展。
”环节,出示了“春夏秋冬”四季图片、指导学生看图,自己找四季来进行学生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紧接着让学生尝试编四季诗,扩展训练。这样有梯度的练习,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获取的知识向课外延伸,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足之处:
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缺憾的艺术。课后我也进行了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课堂内容较多,有的内容设计难度较大。中途学生没有休息的时间。
2.对学生的评价还是缺乏感染力。在多读感悟这一环节中,评价语显得尤为重要。缺乏了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在教学冬天的片段时,未能通过评价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显得比较单调。
3.缺少对个人表扬。在低年级阶段,表扬是极为重要的。到位的、及时的表扬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在整节课中,缺少及时的个人表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在从一年级开始,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心理,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磨练。
《四季》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让我们来看大屏幕。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师:这4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生:第一幅图画的是春季,第二幅是夏季,第三幅是秋季,第四幅是冬季。我们从草芽、小鸟可以看出是春季;从荷叶、青蛙看出是夏季;从谷穗看出是秋季;从雪人看出是冬季。
师: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2、四季)齐读课文。
二、新课内容
(一)初读课文: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用横直线框下来。再数一数课文中有几句话,开始。
2、师:这篇课文中有不少生字,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生:“叶”、“圆”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生:“秋”、“就”的韵母是
iu,不是
iou。
3、师:不错,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来开火车读。
4、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读了生字,现在谁能说说这篇课文有几句话?
生:有4句话。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一句。(放图和第一句话的投影。)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句:
⑴师:谁来说一说(板书: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生:写了,草芽对小鸟说,他是春天。(板书:草芽[图]。)
⑵师:在这句话当中,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你问一问。(板书:问)
①生:“草芽”是什么?
师:谁来指一指课文中的草芽在哪儿?那谁来说一说?
生:“草芽”是刚长出来的小草的嫩芽。
②生:草芽不会说话,课文中为什么写他对小鸟说他是春天?
师:谁来说说看?
生:课文中,把草芽当成人了。
③生:为什么课文中写草芽对小鸟说,不写其他的?
师:谁能解答?
生:因为草芽、小鸟是春天特有事物。
(如果学生解答不上来,可以提示、帮助。)
师:那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中草芽对小鸟说:“我是春天。”(点击“是”,“是”字闪烁)谁能用“是”说一句话?
⑶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呢?我们来认一认(板书:认)
生:春天燕子飞回来了。
生:春天花开了。
生:春天气候暖和了……
⑷师;大家说得真好,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让我们带着感情把描写春天的句子读一读吧!(板书:读。)
①指名两位同学,一人读一、二行,一人读草芽说的话。
②男、女生分角色读。
③师生分角色读。
2、总结: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首先我们说一说,第一句话写了什么?然后问一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认一认,还可以从哪些事物上看出是春天。最后,我们读一读,把这句话的感情读出来。(结合板书总结。)
下面让我们用这样的学习步骤学习二、三、四句话,四人一小组,自学开始。
3、学习二、三、四句:
⑴师:谁来说一说这三句话各写了什么?
生:第二句写荷叶对青蛙说:他是夏天。
第三句写谷穗说:他是秋天。
第四句写雪人说:他是冬天。
⑵师:谁来问一问,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①生:“谷穗”是什么?
帅:谁来说?
生:是谷类植物的果实。
②生:什么是“鞠着躬”?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③生:什么是“一挺”?
师:谁能做?
④生:什么是“顽皮”?
师:谁来做个顽皮的样子?“顽皮”就是十分调皮。
⑶师:认一认,还可以从哪些事物中看出是夏天、秋天、冬天?
⑷师:夏天,热情奔放;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你能把这三句话的感情读出来吗?愿意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4、课间操。
5、分角色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几个小朋友来表演。(分配小朋友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两行大家读。第三行分别由演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小朋友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开始。
6、分组绘画四季:
师:老师再给大家一个表现的机会。我们学习了《四季》,大家能画出四季吗?现在老师给大家分四组,第一组为“春季”,第二组为“夏季”,第三组为“秋季”,第四组为“冬季”。你愿意画哪个季节,就到哪一组。(插“春、夏、秋、冬”小牌子。)
学生听音乐画画。
师:音乐停止,小朋友们也停下手中的笔,听他们说一说。
三、总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画得好,说得也好。
播放音乐和四季的风景画面。
师: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悄悄走近我们的生活,它无声无息,天空是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师:你学了这一课懂得了什么?
生:四季很美。
生:我们要保护自然,使四季更美。
师:最后让我们齐背课文,每位同学都可以尽情表演。
《四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四季》这篇课文是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4课,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用游戏形式复习本课生字
2、朗读感悟课文,体会儿歌的韵律美,激发对课文学习和防写诗歌的兴趣。
3、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感知四季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下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2、教学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准备: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首先我大屏幕出示生字宝宝,让学生来认认看,后来我采用去拼音读,师问:生字宝宝在教室里坐了下来,他摘掉了拼音帽,现在你还认识它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认一认吗?但是,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猴子摘桃”的识字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时间和机会,让生字和他们一次次见面,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识字,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这样就达到巩固识字的目标了。
(二)走进四季
和生字交上朋友后,我首先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春天一起学习这一段,采用扶的形式,在接下来的三个季节里,我让学生合作学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来学习,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字也有了初步的印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课文,但是,一年级学生唱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怎样克服呢?在这里,我采用了指名读、教师范读、表演读和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例如: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师问:同学们,你认为“草芽尖尖”应该怎么读更好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使他们体会到草芽很轻、很嫩的感觉,所以读起来就知道声音要轻细一些。再比如:雪人大肚子一挺,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怎么读呢?让学生上台做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表现雪人顽皮的样子。经过这样多方式、多层面的指导,学生读起来就有声有色了,唱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课间活动
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学习持续时间比较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我就让学生休息休息,播放课件,一起来唱首歌《春天在哪里》,用声音来表现出对四季的喜爱。
(四)再读课文
在唱完歌曲后我又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我将学生分成四组:春草组、夏禾组、秋谷组、冬雪组,通过有趣的比赛,学生学的乐此不疲。
(五)拓展练习
我们用歌声表达了对四季的喜爱,用朗诵表达了对四季的喜爱,用动作表达了对四季的喜爱,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拿出已画好的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画,给它作首诗,可以仿照课文的样式,也可以自己想怎么编就怎么编。这样就拓展了课文的学习,弘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的创新能力。
拍手歌──四季
你拍一,我拍一,春夏秋冬真美丽。
你拍二,我拍二,草芽尖尖出地面。
你拍三,我拍三,荷叶圆圆绿连天。
你拍四,我拍四,谷穗弯弯满田地。
你拍五,我拍五,顽皮雪人在跳舞。
你拍六,我拍六,一年四季轮回走。
四季歌
chūn
tiān
dào
bù
gǔ
jiào
春天到,布谷叫,tāo
huā
lǐ
huā
mī
mī
xiào
桃花梨花眯眯笑。
xià
tiān
dào
zhī
liǎo
jiào
夏天到,知了叫,shí
liu
hé
huā
kāi
de
hǎo
石
榴荷花开得
好。
qiū
tiān
dào
dà
yàn
jiào
秋天到,大雁叫,guì
huā
jú
huā
xiāng
qì
piāo
桂花菊花香气飘。
dōng
tiān
dào
běi
fēng
jiào
冬天到,北风叫,hōng
méi
là
mēi
xuě
lǐ
qiào
红梅腊梅雪里俏。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秋来夏往,冬去春回,年复一年,四季永远这样循环着。这种四季冷暖的周而复始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都有烤火取暖的体验。当我们正对着炉火时,感觉特别烤人;斜对着时,就不那么热了。此外,注意观察的同学,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朝南的房间,冬天充满阳光,而夏天阳光却射不到室内。这说明太阳的高度在变化:冬天低,阳光斜射;夏天高,阳光直射。想想这些现象的道理,与天气冷暖变化联系起来,四季变化形成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太阳高度周期性的变化,造成周期性的直射和斜射。太阳高度为什么会有周期性的变化呢?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轨道面倾斜成66度33分的夹角。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太阳高度大的时候,太阳直射,热量集中,就好像正对着火炉一样;而且太阳在空中经过的路径长,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必然气温高,这就是夏季。反之,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热量分散,相当于斜对着火炉;而且太阳在空中所经路径短,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气温则低;由冬季到夏季,太阳高度由低变高。同样道理,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响着昼夜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分别形成了秋季和春季。
由于地球永不停歇地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这个大火炉运转,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第五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写作学习缩写教案10
写作 学习缩写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句幽默的小品语言“浓缩的都是精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这句话。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缩写的概念 1.什么是缩写?
明确:缩写就是在保持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压缩字数、篇幅,把一篇长文章变成短文章。2.缩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缩写训练,可以检验我们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思路的把握程度,还能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二)缩写应该注意些什么?
1.对原文进行压缩,使篇幅变短小。
2.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原文的体裁,不能写成读后感。
3.在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内容的同时,一定要突出原文的中心意思,不能写成流水账。4.缩写成的文章要首尾连贯,过渡自然,不能写成段落提纲。(三)缩写的形式有哪些? 1.具体描写概括式。
如: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缩后:女教师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2.人物语言概括式。
如: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缩后:瑞恩说他要攒钱买钻井机,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四)限时当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2.美文共赏。(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3)自由评: 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4)自评: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 最大的失误是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3.小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打成电子稿,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
上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分享。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写作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已经明白并掌握了缩写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最主要的是掌握了缩写的技巧。同时学会了要把这些本领运用到写作中去。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提起小说,大家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天地,来重温那难忘的小说世界。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本次活动展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故事比赛试高低、形象竞猜过三关、梦想剧场展风采。第一步:故事比赛试高低
1.学生分组,在组内讲自己阅读小说的故事。
2.各小组评选出讲的最好的同学,然后参加全班的讲故事比赛。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
3.活动一:从人物的经历角度来感知人物形象:
教师激趣: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用文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下面我来给几个人物画像,同学们猜猜他(她)是谁。学生看大屏幕,教师读文字,学生以: “他是(),是()代小说家()的《
》中的人物形象,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________”为句式说话。
4.活动二: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来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经常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请学生们将自己收集到的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的句子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围绕同学提供的语句,可以竞猜、赏析或分析人物性格。
第一个人物:他家穷得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他的妻子自从嫁给他以后,一年连猪油都难得吃上两三回。他去参加考试连盘缠都要向别人借,可是他还是死心塌地地参加科举考试,当得知自己金榜题名以后,他竟然欢喜至极而导致发疯。
第二个人物:他,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冈打死猛虎,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将。
学生按照这种格式,每一个人写出一个自己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在小组进行交流。5.活动三:根据人物形象所在的社会背景,评价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由教师举出例子,学生依据例子完成其他的相关活动: 教师举例
孔乙己——科举制度造就的可有可无的边缘人。闰土——三座大山压迫而成的木头人。学生评价
教师推荐下列人物:鲁达、林黛玉、香菱、猪八戒、曹操、何大学问、奥楚蔑洛夫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另外选择自己评价的人物。全班集中展示,注意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
第三步:梦想剧场展风采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孔乙己临终》《范进审理考试舞弊案》《跟贾宝玉读书》《富翁于勒返乡记》。
7.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我们读小说,实际上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其实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尝试来获得,让我们都来试一试!
课下写作练习:
(1)改写《孔乙己》的结局。(2)为你喜欢的小说续写故事。
(3)想象当“孔乙己”遇上“范进”时的对话。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第一步:故事比赛试高低——对应1、2题 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对应3、4、5题 第三步:梦想剧场展风采——对应6、7题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小说是别人的故事,但它能帮助我们塑造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命运更掌握在我们手中。读书吧!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的精神将因此而富足,我们的人生将因此而变得更多彩。
2.拓展延伸
在掌握小说的基本写作要求和方法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写一篇短小的小说。内容题材不限。写完后互相指导,交流。
3.布置作业
(1)寻找你身边熟悉的人物,事件,把他们作为写作的素材,稍加虚构,用小说的笔法写人叙事。(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学生们学到了小说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写小说的基本技巧,再次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尤其是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同学们谈到小说里的人物时,个个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气氛相当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