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22

时间:2019-05-12 19:2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2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22》。

第一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22

23* 三顾茅庐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2)背景链接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纶巾(guān)殆(dài)拜谒(bài yè)....(2)词义

【拜谒】 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贯,贯穿,进入。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理清课文脉络。

三顾

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 的鱼水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2)见面前:从“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重点细节描写可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

3.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确: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谈论天下大事,让刘备顿开茅塞。“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等对话描写与文中议论均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诸葛亮。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2.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

明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三顾茅庐》是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赞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以及诸葛亮的雄心大略。

2.拓展延伸

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前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如鱼得水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建议让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故事,在班里开场三国故事会,希望以本课为契机激发学生读三国的兴趣,再利用阅读课,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朗读方法去读《三国演义》。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

(1)字音 蓼溆(liǎo xù)

撮弄(cuō)...发怔(zhèng)岔气(chà)..促狭(cù xiá)筵席(yán xí)....(2)词义

【调停】安排处理。【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明确: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3.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贾母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善良纯朴、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又趋炎附势、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刘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过刘姥姥这位形象,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明确: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凤姐、鸳鸯设局取笑 刘姥姥装傻上演笑剧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明白了在写人物时,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第二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2范进中举教案21

范进中举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美梦成真的,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而有些人也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的命运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2)背景链接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2.生难字词

(1)字音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醺(xūn)

阎王(yán)....紧攥(zuàn)带挈(qiè)腆着(tiǎn)啐(cuì)....嗑(hé)兀自(wù)..(2)词义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明确:(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既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又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功名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明确: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癫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步骤四 深层探究 分析人物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2.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明确: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明确: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明确: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变化,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被奉承、被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5.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明确: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2.拓展延伸

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背景——中秀才,丈人“贺喜” 开端——借盘缠,范进遭骂 发展——断炊烟,范进卖鸡

高潮——中举人,喜极而疯,丈人打人,丈人趋炎 结局——送礼物,张乡绅附势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只有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让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3* 三顾茅庐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2)背景链接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纶巾(guān)殆(dài)拜谒(bài yè)....(2)词义

【拜谒】 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贯,贯穿,进入。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理清课文脉络。

三顾

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 的鱼水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2)见面前:从“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重点细节描写可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

3.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确: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谈论天下大事,让刘备顿开茅塞。“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等对话描写与文中议论均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诸葛亮。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2.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

明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三顾茅庐》是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赞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以及诸葛亮的雄心大略。

2.拓展延伸

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前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如鱼得水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建议让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故事,在班里开场三国故事会,希望以本课为契机激发学生读三国的兴趣,再利用阅读课,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朗读方法去读《三国演义》。

第三篇:[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23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

(1)字音 蓼溆(liǎo xù)

撮弄(cuō)...发怔(zhèng)岔气(chà)..促狭(cù xiá)筵席(yán xí)....(2)词义

【调停】安排处理。【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明确: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3.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贾母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善良纯朴、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又趋炎附势、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刘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过刘姥姥这位形象,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明确: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凤姐、鸳鸯设局取笑 刘姥姥装傻上演笑剧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明白了在写人物时,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写作

学习改写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当我们阅读课文时,是不是有一种拿起笔来,自己创作的欲望呢,《杨修之死》能不能不让杨修死?《皇帝的新装》的结局中骗局被揭穿后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一切都期待着我们这些“大家”来创作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改写”。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改写的概念。1.什么是改写?

明确: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2.改写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有助于培养文体、语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3.改写有哪些常见的形式?

明确: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二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把书面语改写成口语;三是还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

(二)怎样才能写好改写?

明确:(1)首先要深入体会原作,把握其内容、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认真构思,根据改写的目的,确定内容增删和结构安排。

(2)还要注意两个“一致”。一是文章风格要一致,不要各种文体、语体混杂。二是叙述方式一致,避免人称不统一和叙述上的混乱。

(3)要以原作为基础来写作。(三)结合例文,指导技法。1.明确内容。

请从你学过的寓言中任意选取一则,改写成一篇故事。300字左右。2.提出要求。

(1)细心体会原作,不要改变主要内容和寓意。

(2)不要逐字逐句翻译,适当发挥想象,增添必要的细节。(3)将原文附在改写的文章后面。3.例文导航。

《夸父逐日》改写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却很短,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山头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又匆匆从西边落下去了。夸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天空,不断地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他的名字就叫“夸父”。

夸父被推选出来,心中十分高兴,他决心不辜负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阳赛跑,把它追回来,让寒冷的北方

和江南一样温暖。于是他跨出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他追了九天九夜,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的眼前,他是多么地激动、多么地兴奋,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双巨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顷刻间就喝干了,但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渴太累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就是“夸父山”。他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有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坚强勇敢、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了,惩罚了太阳。从此,夸父的部落风调雨顺,万物兴盛,他的后代在那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名师点评】

此文的改写,发挥了联想和想象,补充了若干细节,丰富了故事内容。文采飞扬,笔下生花,把夸父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4.限时当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2.美文共赏。(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4)自评:围绕以下四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3.小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打成电子稿,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上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分享。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习作的练习,学生们明确了改写的基本概念,了解了改写的要求,掌握了改写的技巧、方法,基本能做到不改变原作内容,只改变表达形式,就能改写出任意一篇古诗、寓言、童话。

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同学不愿动笔,一说写作文,就感觉头疼,为难的不得了,这是平时练习得较少,或是平时看的东西少,脑子里空空的缘故。今后,要加大训练的力度,培养写作的兴趣,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第四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

5影子(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影、前”等

个生字和宝盖头、女字旁、月字旁

个偏旁;会写“在、后”

个字和斜钩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影子与人形

影不离的特点。

3.借助情境,辨别前、后、左、右

个方位,并用这

个词来表达方位。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识记“前、后、左、右”,在生活情境中辨别这

个方

位,并用这

个词来表达方位。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理解影子与人形

影不离的特点。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难点】

1.辨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2.我是用方位词表达意思。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影、前”等11个生字,会写“在、后”等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谜语:有个好朋友,跟你不分离,你走他也走,你停他也停。

教师口述: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猜出来了吗?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影子)

2.导入:你对影子感兴趣吗?让我们到课文中去认识一下吧!

(板书课题:5影子)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入课文的教学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影子

背影

前方

门前

背后

后面

黑暗

黑夜

花狗

黄狗

左手

左边

右面

右手

它们

打它

好处

好吃

朋友

高朋

友谊

朋友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前”,后鼻音“影、朋”,平舌音“左”等。)

②学习宝盖头、女字旁、月字旁

个偏旁

“宀”,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宀”的字多与“家、房子”有关,含有“月”的字多与“肉、身体的部位”有关。含有“女”的字,多和“女子”有关。指导写好偏旁“宝盖头”、“月字旁”和“女字旁”。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④多元识字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例如:

形象的方法识记。如,“黑”,就像一只小黑猫,睁着两只眼睛,四条腿并拢蹲在那里。

熟字相加。如:“月

+

=

朋”“女

+

=

好”等。

编口诀。辨析“左”和“右”的字形,可以利用口诀“左下有个工,右下有个口”。

熟字组成新词:黑影、前天、后来、大狗、左耳、右手、好朋友

(2)学习多音字:着(zhe

zháo

zhāo

zhuó)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影子常常跟着我。

这里的加点字“着”读轻声“zhe”,意思是“助词,动词后面”,还有一个读音是“zháo”,意思是“感受、受到”。还有一个读音是“zhāo”,意思是“办法、着数”。还有一个读音是“zhuó”,意思是“穿、接触”。组词分别如下:

zhe(看着)(听着)

zháo

(着急)(着凉)

zhāo(着法)(着数)

zhuó(穿着)(着想)

②读一读:

他做事这么慢,看着(zhe)都让人着(zháo)急。

:为人民利益着(zhuó)想。

这真是一着(zhāo)儿好棋。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朋友

物体挡住光线后,映在地面或其他物体上的形象。

文中指自己的影子。

影子

(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

且时间相隔不久。

常常

彼此有交情的人。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鼓励学生多元识字,为学习打下基础,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在后

我好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认识新的笔画“斜钩和卧钩”

师范写讲解:从左到右,起笔

时稍重,折时顿笔,轻轻往左下方撇。

注意“斜勾”的写法:起笔后向右下弧直行笔,弧度不宜过大,到起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

本课新学笔画斜钩,与卧钩比较相似,两者的主体部分都是斜的。斜钩取纵势而弧度比较小,卧钩取横势而弧度较大。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在”,撇在竖中线上起笔。“土”的一竖靠近竖,中线,第一横靠近横中线。

“后”横稍长,写在靠近横中线的上方,在第二撇的上部起笔。

“我”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稍往上斜。斜钩在竖中线上起笔,略高于左边。

注意“斜勾”的写法:起笔后向右下弧直行笔,弧度不宜过大,到起钩处向上钩出,收笔要出尖。

“好”左边略高于右边。“女”做偏旁时横变提,右边不出头,从横中线上起笔,稍往上斜。“子”中的横稍长,要写平直,写在横中线上。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细致入微,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读课文后,学会了生字新词,记住它们的音、形、意,会正确书写;还知道了影子和“我”经常在一起,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4)

(5-6)

(7-18)

(19-23)

(24)

(25-26)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2.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的生字宝宝,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影子是怎样与人形影不离的?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出示,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第一小节。

出示: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狗。

(1)

在这小节里,影子在什么位置?(前、后)(板书:前、后)

(2)

为什么说影子像一条小黑狗?(说明影子和我是好朋友。)

从“小黑狗”,你读出了什么?

(既写出了影子的颜色,又写出了影子的调皮可爱。)

仿写:()常常()。

示例:我常常在上学的路上遇到胡老师。

(3)指导朗读:朗读时,可以想象影子像小黑狗一样在自己身边跑前跑后地情形。边读便动作,读出活泼、俏皮地感觉来。

3.品读第二小节。

出示: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1)在这小节里,影子在什么位置?(左、右)(板书:左、右)

(2)为什么说“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说明影子与人相伴相随,形影不离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辨别了方位,了解影子和人互不相离的特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影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因为光的关系,光在前面,影子就在后面;光在后面影子就在前面……

2.上课间操时,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

以自己为中心,身体正面所对的方向为前,后背所对的方向为后,左手一侧的方向为左,右手一侧的方向为右。

3.推荐阅读《影子》。

听读《影子》,了解儿歌内容,明白小猴子的烦恼和喜悦,试着读一读,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深入探究影子的由来,巩固对方位的认识。】

五、阅读方法解密

认识方位词

概念:方位词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准确使用方位词,能清楚地描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能清楚地交代物体、景物的方向。

运用:学校在我家的前面。

六、学习写法

学一法:学用方位词

方位词是指表示方向和位置的词。如:东、西、南、北、左、右、前、后等。本文的方位词前、后、左、右使用恰当,概括性强。使用方位词时,要明确是以什么物体为“点”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文中是以“我”为点描写的。如果没有这个点,影子的位置就不固定了。所以使用方位词时找好点是关键

举一例:走进校园,前面是教学楼,左边是办公楼,右边是多功能大厅。

练一练:选择两个方位词练习写一句话。

示例:小弟弟一会儿跑到东,一会儿跑到西,活泼极了。

七、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影子和“我”形影不离,说明了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板书: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八、课堂小结

《影子》这篇课文采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影子和“我”形影不离,说明了影子是“我”的好朋友。

九、主题延伸

仔细观察,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前?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后?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左?什么情况下影子在右?然后画一画。

示例:光在前,影子在(后);光在后,影子在(前);光在左,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左)。

十、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一、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2)

(3-9)

(10)

(11)

(12)

(13)

(14)

(15)

(16-17)

(18)

板书设计

(课件19)

影子

我右

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趣味识字,激发兴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然而识字过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教学时,学生自读课文后,要学习生字,出示生字,便说:“谁能读准它们?”孩子们一听,学习生字的热情高涨,大家纷纷举手,要认读生字。识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孩子们兴趣盎然,学得愉快,学得有趣。在识字形式上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找识字的规律:如形象的方法、熟字相加、编口诀、熟字组成新词等。小老师带读,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生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高效识字。

2.拓展训练,辨别方位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分清方位“前后左右”,我提问:“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然后同桌说一说:“我的前面是__________,我的后面是____________,我的左面是____________,我的右面是____________,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学生们很兴奋,马上左看看,右瞧瞧后,同桌就互相进行说话训练,然后指名说。学生说的都不想停下来,每个人都想说,在玩中,学生分清了方位词语,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也为课文的背诵奠定了基础。

不足之处

1.在朗读方面要下功夫,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达到抑扬顿挫。

2.自己在课堂评价语方面还需要加强,评价语还需要更丰富,更有特色,更让贴近学生。

《影子》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则谜语。(每个学生桌上发放好谜语的纸)上面都有拼音,你来自己拼一拼,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猜出来了请举手。读一读,猜一猜。(生拼读谜面)

师:猜出来了吗?

生:猜出来了。

师:告诉盛老师。(指名)

生:影子。

师:是影子吗?

生:是。

师:没错,就是影子。

(评:采用小朋友很感兴趣的谜语导入,能激起学习的兴趣,进入课文情境。可是,才学完拼音不久的学生,不可能个个能借助拼音把谜语念正确。既然劳师动众地把谜语打印出来了,可以把这则谜语当成很好的课外拼读材料,老师指导学生一起拼拼读读,让部分独立拼读还有点困难的学生跟着练习,读懂谜语到底在写什么。或者,就不用拼读谜语这一环,让老师自己直接背诵谜语,让学生猜,简单又干脆地揭示课题。)

师:看老师来写“影”字。你看,右边有“彡”,就像是影子。昨天我们玩了踩影子的游戏,有趣吗?

生:有趣。

师:这“彡”是影的偏旁,叫做三撇,跟我读。

生:三撇

师:伸出手,写一写。

师:“影”是后鼻音,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影

师:好的,你读得很认真,还有谁愿意读?

生:影

师:今天你的声音特别响,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影

师:跟“子”连起来怎么读?谁先来试一试。

生:影子

师:读得快一点,影子

生:影子

师:轻一点

生:影子

师:好,再来一次。

师:再请一位同学

生:影子

师:你觉得影子有趣吗?

生:有趣。

师:那怎么来读?女同学来一遍

生(女):影子

师:男同学来读

生(男):影子。

师:小朋友,你知道影子是怎么样跟着一个小男孩的?总是跟着他的吗?我们到课文当中看看。请你们打开课本,看一看,读一读。课文里有很多生字,把这些生字从课文中圈出来,这是第一步。第二步,看看有什么方法把它记住。

(评:每次读书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初读课文应该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

(生没有自由读,在齐读了)

师:你们都一起在齐读,刚才要求没听清楚,课文中有很多生字,请你们看小小诗当中一个一个圈出来。你我们学《四季》一样。圈一圈,读一读,再记住。待会儿要把这些生字请出来,考考你是否还会读。(生自由读课文,圈生字。)

师:老师来报,大家来圈,第一个生字“影”,第二个“前”。(逐个报好生字)

师:你们圈好了吗?没圈好的赶快补一补。圈好的小朋友,马上把它们来读一读,再用小眼睛看看把它们记在心里。(生自由读)

(评:大多数学生都忘记要圈出生字。老师的用意可能是:让学生圈圈找找文本中的生字,也是让学生与生字多见了一次面;在课后读课文的时候,看到圈着的字,也会提醒他们更注意认。可是,此操作过于急,违反了学生识字的规律。才读一遍课文,还没来得及好好认一认,马上要学生听着字音,看着字形,在那么多鱼龙混杂的字里跟住老师报的速度找到字并圈起来,是不容易的。的确,有几个学生无从下手。建议这项工作要么在预习的时候做好,让学生慢慢认慢慢圈。要么,在做这一项工作之前,让学生看着生字卡片,好好拼一拼,读正确读音;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学学新偏旁,说说记忆小窍门;有些字还要顺便渗透一下它的大概意思,比如“前、后、它”等。)

师: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带大家一个一个把生字读完。

生:影、前。

师:第二声要读得干脆点,前(范读)

生:后、长、跟……

师:好的,谢谢小老师,读完了,你自己连起来把它读一遍好吗?每个小朋友自己读。

师:我听出来一遍已经读完,请你再读一遍,这回不但要把样子记住,待会盛老师拿出卡片把拼音去掉,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把它读对。(生读)

师:好了吗?

生:好了。

师:(用卡片指读)谁来试一试,谁来授受挑战,没有拼音了,能把它认出来吗?

生:(一时读不出来,“常”)

师:这是什么字呢?他要翻一翻才能念。

生(其余同学齐读):常

师:你常常会念就会把它记住了。

师:“跟”前鼻音,一起来。

师:“朋”后鼻音,再来一次。

师:刚才几个同学读得非常好,全班一起来。(生齐读生字)

师:老师把拼音去掉(指读)

师:不要把声音拖那么长。(范读“后”,不要拖。)

生:后

师:着  跟着  看着  穿着

(领读)

师:长,第二声。

生:长

师:这几个字里有两个偏旁是今天新的要学的。“狗”字的偏旁有个名字叫反犬旁。有3笔跟老师一起书空。

师:它叫什么名字?

生:反犬旁

师:看谁最快拼出来,fǎn

quǎn

pánɡ

师:fǎn

quǎn

pánɡ记住了吗?在桌子上写一遍。

师:还有一个偏旁是在上面,我们是叫什么头?叫宝盖头,像盖子一样。

师:它怎么写呢?bǎo

ɡài

tóu(范写),手伸出来写一写。

师:叫什么名字?

生:宝盖头。

师:狗狗狗它的偏旁是谁呀?

生:反犬旁

师:狗的偏旁是——这样回答

生:狗的偏旁是反犬旁。

师:它它它的偏旁是谁呀?

生:它的偏旁是宝盖头。

(评:识字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能化大力气,让学生读准字音,教给新偏旁,帮助学生识记字形。但是,在识字方法的指导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引导学生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师:请小朋友看,它是一只小黑狗,用“它”来表示小黑狗。小动物用这个“它”来表示,植物用这个“它”,桌子呀,椅子呀都用这个它来表示,你记住了吗?

师:还有两个他(她),以前学过,(指卡片)这个也是他,这个她,他——你知道,这个他是——?

生:男的。

师:她呢?

生:女的。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影子一直跟着他。这个小朋友叫他是哪个tā,应该是哪个tā送给他呢?这个小男孩。(生上台贴“他”)

师:对吗?

生:对

师:他是男的,所以用“他”。

师:这个小朋友下面还有个影子,影子是哪个tā?(生贴“它”)

师:对不对?

《影子》片断赏析

拓展创新,发展语言

1、游戏激趣

师:同学们,咱们来放松一下吧!看,这是什么?(师在屏幕上投放手影)

生:是大燕在飞。

生:是小鸭子。

生:是小狗在叫。

生:小兔在蹦。

师:刚才的手影游戏有趣吗?想不想学?

生(齐):想学!

(学生跟着教师学习玩手影游戏。学生兴趣浓厚,兴致勃勃。)

2、拓展思路

师:手影游戏真好玩,你还看到过影子的哪些现象?

生:我发现有太阳的时候,上午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生:河边柳树的影子倒映在水里,风吹过水面,影子就动了。

生:晚上,我走在路灯下,看到了自己长长的影子。

生:我在照镜子时,镜子里也有我的影子。

生:人的眼睛里也有影子。

……

3、编写谜语

师:小朋友们真是有心人。是啊,生活中的影子可多啦!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影子的现象编个谜语?

(生思考后交流)

生:有个小黑人,全身穿黑衣,不哭也不闹,默默跟着我。

生:有个好朋友,整天跟着我,和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

生:我不走,它不走,时时刻刻陪着我,掉进水里淹不死,摔在地上它不痛。

生: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常常跟着我,就是不说话。

生:月下伴我走,沉默不开口,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

……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学会了《影子》这篇课文,而且还编出了这么多有关影子的谜语,回去后把谜语说给你的好朋友和你的爸爸妈妈听,让他们猜一猜,你一定会得到夸奖!

点评:

教学此环节,教师胸怀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课堂方寸天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内容,把语文学习营造成培育创造力的土壤。教师先用玩影子游戏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然后趁势拓展思路,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再运用语言创造性地描述生活经验,编成谜语。最后在课外猜谜语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创编的乐趣。

《影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影子》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儿歌形式出现,借助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影子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读书的一年级学生,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求知欲比较强,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三主要设计理念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影子是黑色的这一特征。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在教室里做“找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读准确课文,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激发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力系统,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学习完了课文之后,出示不同站姿的小狗图片,并在小狗的前后左右放上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说说:小狗最喜欢它左边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与动作尝试。虽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很明确地弄对,但至少这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形式的运用,对于他们分清方向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现实生活情景,使学生见景生情,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主动发展。

《影子》和我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我认为影子就是“隐行人”,但要在阳光下、灯光下才会出现。

《影子》是一首童诗,也可当成儿歌看待。它的内容、形式都很简单,文字也很浅自,又押韵;但它的押韵,不是我刻意安排的,应该说是语言的自然流露。

这首诗,参加第一届洪建全儿童文学创作奖征稿,获得佳作奖。

回想这首诗的写作。已经是33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写现代诗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基础,基本上已养成随时想诗、写诗的习惯。当时,我的大女儿、大儿子已上幼稚园.我会送他们上学。接他们回家,有时是早晨,有时是中午,有时是黄昏。中午或黄昏有强烈的阳光照射。影子比较明显。带着孩子走路时,我喜欢牵着他们的手.一方面避免跌倒或被往来的车子撞伤。一方面也能感受亲情的温馨。我会在走路的时候,跟他们讲话,尤其正午大太阳底下走在发烫的柏油路上,为了鼓励他们加快脚步。消除他们疲累厌烦的心理,我便利用机会为他们寻找一些轻松的话题。记得这首《影子》,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和他们边走边说,随口念唱,唱唱玩玩下完成的。纯粹是为了好玩。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机,也无特别的用意。不过,事隔三十多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用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接着又有广西、山东等省份及香港地区的出版机构选编为教材,我自己再仔细审视它,的确发现了它的一些“特别意义”。

我前面提到,这首诗内容、形式都很简单,文字也很浅白,又押韵,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要件。正适合低幼儿童学习语文时作为教材使用。尤其是诗中有“前”“后”“左”“右”等方位词.有“朋友”“小黑狗”的形象语言,对小朋友来说。也正是他们这个年龄所应该学习和认识的。

我说《影子》也可以当儿歌看待,不仅因为它可以琅琅上口,还应该是它可以拿来做游戏的。让孩子认识影子的存在.孩子们可以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玩,也可以和别人的影子玩,而且玩的方式很多,“踩影子”就是其中一种。会玩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玩法,教师们可以动脑筋设计相关的教案.以“游戏”为前提,把学生带进快乐学习的情境中,体会感受“朋友”的情意之美。

《影子》和我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引以为荣的一部分,特别是它能让我回忆起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想到有千万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会读到它.我就会感到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会激励我更努力地为孩子们写诗。

小纽扣

小时候,我喜欢弄脏衣服,要常常换洗;

妈妈缝在我身上的那些小纽扣,就一颗颗地脱落。

哦!童年

已经找不回来了,像妈妈缝在我身上的那些小纽扣。

夜晚的天空

夜晚的天空,藏着好多好多的小猫咪;

他们好像很怕冷,躲在妈妈的怀里。

只露出小小的眼睛。

我很喜欢看看他们,他们也喜欢看看我。

6比尾巴(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尾”等

个生字和提手旁、八字头

个偏旁;会写“长、比”等

个字

和竖提

个笔画。

2.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形式做问答游戏,积累语言表达。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喜爱动物、保护动物。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的语气;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笔画“竖提”。(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几张有关动物的图片:

教师口述:1.教师引导:小朋友,上面的小动物你认识吗?

2.导入:说一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6比尾巴)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导入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入课文的教学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尾巴

嘴巴

谁的谁家

长城

长江

长短

短了

把手

扫把

雨伞

打伞

白兔

兔子

最高

最好

公鸡

公共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短”,后鼻音“公”,平舌音“最

伞”,翘舌音“谁、长”等。)

②学习提手旁、八字头

个偏旁

“公”的偏旁是八字头,上面是个小八。容易和“伞”的人字头混淆。注意“伞”的偏旁是人字头。

“把”的偏旁是提手旁(扌),带有这个偏旁的字和手有关。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④多元识字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例如:

字族识字:“把和巴”

找反义词:长——短

组词法:“巴、伞、兔”分别组词为:尾巴、雨伞、兔子

熟字相加的方法:“尾”是“尸+毛”;“谁”是“讠+隹”,“最”是“日+耳+又”。

(2)学习多音字:长(cháng

zhǎng)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谁的尾巴长?

这里的加点字“长”读“cháng”,意思是“长度大,与‘短’相对”,还有一个读音是“zhǎng”,意思是“生长、增加”,组词分别如下:

zhǎng(长大)(长高)

cháng(变长)(长处)

②读一读:

等他长(zhǎng)大了,腿就变长(cháng)了。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好看

有些像;像。本文指松鼠的尾

巴好像一把伞。

好像

看着舒服;美观。本文指孔雀的尾巴好看。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新词,鼓励学生多元识字,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为课文的学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认识新的笔画“竖提”

师范写讲解:书写时,注意与“竖钩”的区别。(“竖提”的“提”的方向是向右。)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长”,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竖提略靠左,在竖中线上收笔。

“比”左窄右宽。短撇略高于短横。竖弯钩从竖中线写起,起笔略高于竖提的起笔。

“巴”横折收笔靠近竖中线。短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略上扬。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把”左窄右宽。“巴”要写得略小些,横折起笔略低于提手旁的横,竖弯钩从竖中线起

笔。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写好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细致入微,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课我们解决了生字新词障碍,初读课文后,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特点。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3)

(4-5)

(6-15)

(16-21)

(22)

(23-2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2.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的生字宝宝,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的导入,学习目标的出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第一小节。

出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在这小节里,是三个什么句?(问句)

(2)什么是问句?(就是带问号的句子。)

(3)找出本小节的一对反义词。(长-短)

(4)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读好问句

疑问句就是带问号的句子。读这样的句子时,表示疑问的词(如:谁、什么等)要重读,最后一个字的语调要上扬,声音适当拉长。

3.品读第二小节。

出示: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1)这个小节的内容和上一个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本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板书:猴子:长

兔子:短

松鼠:一把伞)

(2)“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

4.品读第三小节。

出示: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1)和“弯”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弯-直)

(2)“扁”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还可以说“鸭子的嘴巴扁”)

(3)指导朗读:朗读时,语气要上扬。

5.品读第四小节。

出示: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这个小节的内容和上一个小节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本小节回答了上一小节的三个问题。)

(2)本小节分别写出了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的什么特点?

(公鸡的尾巴是弯弯的,鸭子的尾巴是扁扁的,孔雀的尾巴最美丽。)

(板书:公鸡:弯

鸭子:扁

孔雀:最好看)

(3)你从“最”字读出了什么?

(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超出了其他的动物,是位居第一的。)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做问答游戏,朗读时注意读好问句。

背诵时可以认真看图,想象动物尾巴的样子,这样背起来就轻松多了。

2.照样子做问答小游戏。

谁的尾巴最好看?

谁的样子最可爱?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兔子的样子最可爱。

示例:谁的手儿巧?丽丽的手儿巧。

谁的字写得最好看?明明的字写得最好看。

3.仿照课文写一写,你也是小作家。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松)?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桨)?

(老虎)的尾巴(长)。

(小马)的尾巴(松)。

(小鱼)的尾巴(好像一支桨)。

4.推荐阅读《比嘴巴》。

听读比嘴巴,了解动物的嘴巴的特点,试着把儿歌背诵下来,给爸爸妈妈或者别的小朋友听。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仿写课文,训练学生说写的能力。】

五、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告诉我们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

(板书:动物们的尾巴

各具特点)

六、学习写法

学一法:问答式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采取三问三答的形式,写出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让我们仿佛看到两个小朋友正在做拍手游戏。运用这种问答形式写作,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举一例:谁的鼻子长?大象的鼻子长。

练一练:练习用一问一答的句式说话。

()

示例:哪里景色美如画?西湖景色美如画。

七、课堂小结

《比尾巴》这篇课文讲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点,我们知道了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不一样的。

八、主题延伸:

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你知道它的尾巴有什么特点?画一画,写一写。

猫的尾巴是保持其身体平衡、调整体位、配合身体其他部位完成某些动作的器官。猫尾巴的动作也常常表达某一感情,如乞食时,尾巴向上笔直翘立,尾尖向一旁或向前微弯;尾巴温和轻柔地摆动,是亲昵和高兴的表示,亦是思考时的动作;如尾巴猛力地拍打,则表示生气;当尾巴出现痉挛性活动,则大多表示愤怒和受惊。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3)

(4-10)

(11)

(12)

(13)

(14)

(15)

(16-17)

(18)

板书设计

(课件19)

猴子

比尾巴

兔子

一把伞

松鼠

动物们的尾巴

公鸡

各具特色

鸭子

最好看

孔雀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以读为本,《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本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就好像两个小朋友在一问一答,做猜谜游戏。因此,在安排全文的朗读时,除了让每位学生自由读外,还安排了同桌、师生问答、小组等不同形式的对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中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说话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体现“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注意体现读书的层次性,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不足之处

1.学生的主动性还是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学设计上缺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2.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比尾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比尾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小动物是孩子们最亲近的朋友。这篇课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全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课本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读准“比、尾、巴、长、短、伞、鸭、鸡”11个生字,并能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认识部首鸟字旁,指导书写生字“把、比、巴、长”。

2、朗读课文,做到借助拼音读正确,不加字、不漏字。读好一问一答的语气。

3、知道动物的尾巴各有特点;练习看图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把话说完整。

4、引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感情。

三、说学法: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朗读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朗读,大组赛读,既是展示孩子们才能的时候,也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导入课题时,我创设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比尾巴的比赛,让小朋友也去参加。这既导入了课题,又很好地引领了接下来各环节情境的创设与展开。

(二)随文识字,降低识字难度。

我把生字分散在各个语言环境中,学生在读课题、读课文、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降低难度,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先出示图片与小动物的名称请小朋友说说参加比赛的小动物有哪些?学习生字。又让学生在读文中找出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语,通过学生的回答,随即识字。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然后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集中复习生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巩固识字。

(三)抓住重点,读中探索。

问句的教学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老师范读。范读前,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2、领读问句。提醒学生我们读这样的句子时声音向上扬,就像问读第二声一样。接着让学生自由练读。3、练说问句。同桌互相交流说问句。4、对答练读。分男女生对读、同桌两人对读,小组比赛读。最后鼓励学生看板书试着背诵课文。分步骤使学生在对读中掌握问句的读法。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在课文结尾,我让学生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特点,模仿课文的格式编一编儿歌《比尾巴》。这一作业的设计从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使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整节课的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兴趣为前提,游戏为载体,朗读为主线,层层推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和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动物尾巴的功能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尾巴,它们的大小形状有巨大的差别,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多千差百异、形态不同的尾巴呢?那就是动物为了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更好的生存,于是就演变出各种各样形态的尾巴,并且,不同的尾巴也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 大多数鱼类,为了适应水中生活,尾巴的形状都有点像扇子,用力摆动时,好像推进器一样,推动身体向前游,同时,鱼类的尾巴还能够控制方向,起着舵的作用。

□ 袋鼠的尾巴用处很大,运动时能使身体保持平衡,休息时,大尾巴支在地上,与两条后腿组成一个三角支架,稳稳地支撑住身体。

□ 在生在南美洲热带森林中的蜘蛛猴,有一条比身体还长的尾巴,用处比四肢还大,因此人们管它叫第五只“手”。在吃东西时,蜘蛛猴缠绕长尾,把身体稳稳悬在树枝上,和脚并用地进餐。休息时,它常常倒挂着睡觉,即使睡熟了,尾巴也不会脱落。在树与树之间跳跃游荡时,具有极强卷握力的尾巴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 号称“百兽之王”的老虎,除了有尖牙利齿之外,身后那条又粗又长的尾巴,是它另一个有力武器。当老虎攻击猎物扑空时,会抡动尾巴,像钢鞭似的扫向对方,把猎物击倒。

□ 松鼠有条特别大的尾巴,能起到的作用就更多了。由于松鼠经常在树上跳来跳去,很容易从高高的树上摔下,有了这条大尾巴起平衡作用,它就安多了。当然,万一有留神摔下来,大尾巴上的毛会蓬散松开,好像一顶降落伞,使下落速度大大减慢,保护它不容易受伤。寒冷的冬天,松鼠夜晚在树洞里睡觉,蜷起身于缩在大尾巴内,这样,大尾巴又成了御寒保暖流“被子”。最近科学家还发现,松鼠把摆动尾巴的变化,当做它们互相交流的“语言”呢。

狗什么时候摇尾巴

感情丰富的狗,用来传达内心想法的唯一工具,就是尾巴。根据尾巴,我们可以了解狗的心理及危险状态。比方说,它遇到喜欢的异性时,尾巴会竖立成直角,并且微微振动。生气时,尾巴就会下垂。而快乐时,尾巴会向左右做大幅度的摆动。恐惧时就把尾巴卷到腹下,就是俗话说的夹着尾巴而逃。一般的狗身体状况良好时,通常尾巴都卷的很紧,生病时就松松地垂下来。此时当猎犬闻到猎物时,尾巴笔直地伸展,指出猎物的所在。狗的尾巴是如此重要,为什么有些犬种却要遭到断尾之恨呢?这点非常不好。狗尾巴大约有二十个尾椎骨,周围是六条粗血管,并有无数的神经纤维分布着,通过脊椎直接和大脑联系。因此脑的感觉完全通到尾巴上并显露出来。如果纯粹只是为了外表或轻便的理由而替狗断尾,那你不过是封闭了狗表现感情的工具而一无是处啊。

《比尾巴》片段赏析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比尾巴》教学案例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认识了许多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觉得十分有趣。现在,我们也来举行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们准备好自己带来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还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能用“长”来生动形象地介绍老虎尾巴的特点(板书:长)。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也能用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还可以发挥想像,用上“好像”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们想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

生:四人小组交流。

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生a托着小鱼缸上台:这是我养的小金鱼,金鱼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生b举着图片上台:这是我昨晚在电视栏目《动物世界》上看到的一只长颈鹿。我把它画了下来。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根毛笔。

生c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作椅子坐。

生d带着一本《动物小百科》上台,翻开其中一页:锦鸡的尾巴五颜六色,非常美丽。

【评析】

这个教学片断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凸显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初步培养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长、短、扁、弯”等,让学生出示材料进行介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教师用富有童趣的过渡性语言,把学生带入“动物尾巴展示会”的学习情境;教师运用鼓励性评价,激起了全班学生上台交流的欲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处于良性动态交流之中。

师:在没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音节(出示音节,指名读)

师:同学们对音节掌握得很好,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齐)喜欢。

师:今天,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想请咱们的同学参加当小裁判,你们想去吗?

生;(齐)想去。

师:那么,它们要比什么呢?老师来好诉你们(板书:比尾巴)。

(指名学生读课题)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呢?先听老师读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有哪些动物来参加比赛?他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汇报,教师随学生汇报随机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图片、名称及生字。)

师:黑板上有一些字是红色的,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生:因为这些是生字?

生:看看这些字,你你最想先学哪个字?

生:我想先学“把”字。“把”字的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巴”字,合起来就是“把”。

师:你的方法很好,谁还有其他方法?

生:比如我把文具盒打开,要用手,所以“把”字的左边是提手旁。

生:我发现“把”字和“爸”字很像,因为它们里面都有尾巴的“巴”字。

生:我给“把”找个朋友,车把。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其他生字,同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记得快?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及时点拨,并及时指导新偏旁:矢、八、鸟。)

师:(装做听小动物说话的样子)刚才小动物告诉老师:咱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把生字记住了。小动物还说:谁能根据这些生字把我们尾巴的特点再说一说呢?

(学生自由汇报)

师:课文是怎么问的,又是怎么答的呢?谁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节?

(指名读,指导问句的朗读方法,再指名读)

师: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想给每一个同学的机会,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读一读,谁读的好,就请谁为大家表演。

(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起劲,老师也想参加,你们欢迎吗?

生:(齐)欢迎。

(师读问句,生读答句并不自主的加上了手势)

师:(装做小动物的说话)刚才,小动物们又夸奖同学们啦!它们说,咱们班的同学不但生字学得快,而且课文也读得好,不过,不知道你们生字写得怎么样,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把生字写好吗?

生:(兴奋地)有。

师:请同学们看书后生字表,有几个生字是需要我们写的?你们能读一读吗?(生读)

师:这三个字里都有一个笔画,也是一个新笔画:“”(撇折)

师;(指导书空)

(师逐个指导生字,先书空,再指导书写)

师:小动物对同学们写的字非常满意,他们想请你们参加一个游戏:安尾巴。

(把六种小动物的身子与尾巴的分割图片分别发给12名学生,其它学生朗读课文,当读到“谁的尾巴长”时,拿猴子的图片的学生上台,拼成一个整体,其他以此类推。)

师:请拿着动物尾巴的同学向前走一步,同学们看一看,拼一拼,评一评,谁的尾巴最好看!

生: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师:我们完成了小裁判的任务,让我们和小动物说再见,回到课堂中来吧!

师: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生:小猫的尾巴很长。

生:我观察到小狗的尾巴总是翘着。

生:马的尾巴也很长。

生:鱼的尾巴扁遍的。

师:除了你们说得这些,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种小动物。同学们可以看看《人与自然》这个栏目,或是到动物园中去看一看,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给同学和老师。

评析: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并且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一样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整个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尾巴的功能

牛儿牛儿告诉我,你的尾巴有啥用?

我的尾巴常甩动,就像拍子赶虻蝇。

袋鼠袋鼠告诉我,你的尾巴有啥用?

我的尾巴当条腿,支撑身体保平衡。

非洲鳄,告诉我,你的尾巴有啥用?

我的尾巴是武器,挥舞起来力无穷。

响尾蛇,告诉我,你的尾巴有啥用?

我的尾巴能发声,引来田鼠和小虫!

你们的尾巴真正行,可惜我们没一根。

假如我也有尾巴,嘻嘻!你说多带劲!

动物们一听哈哈笑,你真是个小机灵。

人的手脑最灵巧,比长尾巴更有用!

尾巴的妙用

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0余万种动物。动物身上大都长有一条尾巴,动物的尾巴形状各异,妙用多种。

鸟把尾巴当作飞行器。鸟的尾巴上,长着又长又宽的羽毛,这些羽毛展开时好像扇子,能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飞行方向。鸟尾在飞行时起着舵的作用。

鱼把尾巴当作游泳器。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摆动,促使身体向前推进。鱼的尾巴还能控制方向,并随不同的摆动方向而转向游泳。

牛把尾巴当作平衡器。牛有长长的尾巴,末端长着丛生的毛。当它奔跑时,尾巴竖起,起着平衡身体的作用。

鳄鱼把尾巴当作武器。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非洲鳄,见到牛、羚羊、鹿等动物在河边饮水时,便突然将尾巴一扫,把这些动物打入河里,然后张开大嘴,饱餐一顿。

狐猴把尾巴当作仓库。在食物丰富的雨季,狐猴就在尾巴里储存起大量营养品;在食源缺乏的旱季,狐猴靠消耗尾巴里储备的营养来度日。

松鼠把尾巴当作交际工具。美洲松鼠在合力对付蛇时,用尾巴来传递信息。尾巴猛挥三下,表示总攻开始;挥两下,表示继续进攻;挥一下,表示停止进攻。此外,它们还用尾巴的不同摆动状态,来表示威胁它们生存的蛇的种类、大小、距离和运动方向。

猫 爬树上墙时,利用尾巴左右摇摆可以保持平衡。捕鼠时可以靠尾巴的晃动积蓄力量,增加捕鼠的准确性。

狗 狗尾巴的主要功能是表达心态和情感,比如它在主人面前摇尾巴是表示亲昵。而在两狗相斗时,败者便会神情沮丧地夹起尾巴逃跑。

猪 猪的尾巴是其健康与否的标志。健康的猪,一边用嘴拱地,一边不停地晃动小尾巴;而生病的猪则耷拉着尾巴呆立。

绵羊 绵羊的尾巴是营养的储藏库,当食物充足时,它会把脂肪贮藏在厚实肥大的尾巴里;而青黄不接时,它又能靠尾巴里的脂肪度过饥荒。

牛、马、驴、骡 它们的尾巴具有奇妙的甩打功能,夏日牛虻、蚊子叮咬时,便可用尾巴把这些毒虫轰走,或将其抽死。

袋鼠 袋鼠的尾巴又粗又大,能和2条后腿形成一个三角支架,支撑住整个身体,便于休息。

由于地球永不停歇地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这个大火炉运转,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1、响尾蛇的尾巴摆动时会产生“嘎嘎”的声响,不但可联络同伴,还可威吓敌人。

2、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非洲鳄,尾巴又长又粗,它们见到牛、羚羊等动物在河边饮水时,就会突然将尾巴一扫,把动物扫入水中,然后饱餐一顿。

3、袋鼠的尾巴不仅能保持身体远跳时的平衡,而且在休息时和两条腿形成三角形支撑,可以坐得稳当;当两只袋鼠打架时,则用尾巴支撑身体,空出后脚来踢打。

4、鱼在水里是靠尾巴的左右摆动得到水的反作用力向前行进的,鱼的尾巴还能起到舵的作用,在游动时控制方向。

5、鸟的尾巴长着又长又宽的羽毛,展开像一把扇子,能灵转动,掌握飞行方向。

6、老鼠又细又长的尾巴不仅是良好的散热器,还可用来偷油。偷油时,它用四肢攀登板壁,再把尾巴插进油壶拉出来,然后把尾巴弯进嘴里慢慢享受。

7、狗的尾巴可用来表示感情。高兴时不断摇摆着;恼怒狂吠时伸直翘高;当狗感到恐惧时,就把尾巴夹在后肢中间逃避。

8、狐狸的尾巴大而蓬松,在跳跃、急转弯时可用来稳定身体的重心;冬季睡觉时用它来暖身子;走路时用尾巴扫掉足迹,使追赶的敌人无迹可寻。

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长满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时支撑袋鼠的身体,又能在袋鼠跳跃起帮助袋鼠跳得更快更远。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袋鼠在尾巴的帮助下能跳出10米多远。

鹿的尾巴又小又短,然而它却是重要的报警器。当危险带近鹿群时,首先发现敌害的鹿会竖起尾巴,露出下面的亮点,向同伴发出警报。鹿群一接到警报就会马上逃离。

人们常说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其实,兔子的短尾巴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兔子逃命。当兔子被猛兽咬住时,兔子立刻使用“脱皮计”,将尾巴的“皮套”脱下,从而赢得逃命的刹那间。

鸭嘴兽的尾巴毛茸茸的,并用又粗又壮,里面积蓄着很多很多的脂肪。当冬季来临时,充满脂肪的粗尾巴能帮助它御寒,并提供必需的营养。

草原上奔跑的骏马,尾巴向后飘逸,神气极了。在奔跑时,马的尾巴起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平时马儿又将尾巴当作“苍蝇拍”,左抛右甩地驱赶对它发起攻击的蚊子、牛虻和马绳家鼠的尾巴是爬行的好帮手,可以帮助它沿着墙壁从这儿爬到那儿。家鼠甚至还能用尾巴勾出瓶子中的糖浆或奶油,然后收回尾巴品尝这些美味佳肴。

最有趣的是猴山上的猴子,尾巴是它的“第五只手”。猴子利用尾巴在树上窜来窜去,有时又用尾巴攫取食物。

小松鼠睡觉时用尾巴当作棉被盖在身上,啄木鸟用凿子样的嘴巴寻觅树干中的害虫时,用结实的尾巴作为重要的支撑物。最没有用的当数猪尾巴,又短又小,只能作为小摆设而已。

看了以上这些动物尾巴的故事,你对动物尾巴的用处能概括出几条来呢?

7青蛙写诗(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写、诗”等

个生字和秃宝盖、四点底

个偏旁;会写“下、个”等

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3.借助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和句号。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认识逗号和句号。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3.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青蛙写诗呱呱呱,标点符号来帮忙。

2.导入:青蛙要写诗,大家来帮忙,快去看看写了什么诗。(板书课题:7青蛙写诗)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的好奇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入课文的教学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识记生字。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写字

写信

诗歌

写诗

两点

一点

不要

要钱

路过

过桥

给你

不给

当家

当官

烤串

一串

我们

你们

可以

以为

变成成为

(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点

们”,后鼻音“当”,翘舌音“诗

成”等。)

②学习秃宝盖、四点底

个偏旁

“冖”,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冖”的字多与“家、房子”有关,含有“灬”的字多表示火的意思,“点”的字形就像在火的上面放了一口锅,有人拿着勺子在搅拌。

指导写好秃宝盖、四点底

个偏旁。

③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④多元识字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

例如:

运用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如,可以出示一串糖葫芦的实物,让

学生建立“串”的形象,从而识记字形。并启发学生说说看到这个“串”字,还会想到什

么,可能会想到一串鞭炮、一串项链、一串灯笼、一串葡萄……让学生从图片和生活实际

中了解“串”的字形和字义。

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识记。如,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写字,回忆一下写字的过程,就可以理解“写”的意思。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就能

体会“诗”的意思。

组一些词识记。如“写诗、诗句、只要、人们、我们”。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元识字,自主识字,激发识字乐趣,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学习多音字:笼(lóng

lǒng)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

这里的加点字“当”读一声“dāng”,意思是“充当、担任”,还有一个读音是“dàng

”,意思是“合宜;吃亏、受骗”。组词分别如下:

dāng(当时)(当家)

dàng

(上当)(当铺)

②读一读:

狐狸用花言巧语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乌鸦当(dāng)时非常喜欢听狐狸的奉承,就上当(dàng)了。

【设计意图:多音字的学习,从字音、组词、造句,对多音字进行了非常前面的教学,使学生很快掌握“当”这个多音字。】

(3)摘苹果游戏。

每读对一个字,就得一个苹果,看谁摘得多。

(4)理解词语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蝌蚪

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较浅。

池塘

蛙或蟾蜍等的幼虫。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下”,横要长,竖写在竖中线上,点从竖的中上部起笔。

“个”撇捺要舒展;竖写在竖中线,对准撇与捺的交叉点起笔,但不能碰到。

“雨”第四画的竖写在竖中线上,要为中间的四点留出足够的空间;四点要分布

均匀。

“们”左窄右宽。点的起笔要略低于撇,第四画的竖收笔要略高于第二画的竖。

第四画的竖靠近竖中线。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写字的指导,实行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细致入微,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后,我知道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叫着写诗,小蝌蚪、水泡泡、水珠都来帮忙。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3)

(4-5)

(6-15)

(16-21)

(22)

(23-2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2.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特点,通过课文中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青蛙写诗,水珠、水泡泡、小蝌蚪都帮了什么忙?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7青蛙写诗)

2.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

看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品读第一小节。

出示:

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青蛙说:“我来写诗啦!”

(1)用“

”画出表示下雨声音的词语。(淅沥沥

沙啦啦)

你还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哗啦啦

叮铃铃……)

(2)第二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青蛙是不会说话的,在这里把它们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我要写诗啦”从青蛙所说的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青蛙很高兴)

(3)指导朗读:要读出小青蛙兴奋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酝酿感情,进行朗读,使感情朗读变得那么生动、自然。】

3.品读第二小节。

出示:

小蝌蚪游过来说:

“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

(1)说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小蝌蚪)

(2)小蝌蚪想怎样帮忙?

(小蝌蚪想把自己放到青蛙的诗中,添加逗号。)

(3)小蝌蚪有没有帮上忙?为什么?

小蝌蚪帮上忙了,因为小蝌蚪的头大大的,甩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非常像逗号(,)的样子。

4.品读第三、四小节。

(1)说说青蛙写诗的时候又谁来帮忙了?(池塘里的小泡泡、一串小水珠)

(2)小泡泡、一串小水珠想分别怎样帮忙?

(小泡泡想把自己放到青蛙的诗中,添加句号;小水珠想把自己放到青蛙的诗中,添加省略号。)

(3)小泡泡、小泡泡有没有帮上忙?为什么?

帮上忙了,因为小泡泡圆圆的,非常像句号(。)的样子;一串小水珠,非常像省略号(……)的样子。

5.品读第五小节。

出示:

青蛙的诗写成了:

“呱呱,呱呱,呱呱呱。

呱呱,呱呱,呱呱呱……”

(1)青蛙写了什么,诗的内容是什么?用“

”画出来。

(2)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

6.朗读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课文的学习把朗读指导和内容理解可以结合起来,通过讲、扶、放的方法,把句子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从小培养学生正确、感情朗读能力。】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朗读课文,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

(小蝌蚪、小泡泡、小水珠都来帮忙了。)

2.它们分别充当青蛙诗中的什么?

(小蝌蚪当逗号,小泡泡当句号,小水珠当省略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蝌蚪:逗号,小泡泡:句号,小水珠:省略号)

3.推荐阅读

听读阅读《青蛙歌》,了解青蛙的特点,试着把儿歌背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拓展阅读,巩固对逗号、句号的认识。】

五、阅读方法解密

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本文通过蝌蚪、小泡泡、水珠等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

六、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叫着写诗的情景。我们从中直观地认识了逗号、句号、省略号的写法。

七、学会写法

学一法:学用abb式叠词

本文在写雨的时候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如“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中,通过“淅沥沥,沙啦啦”两个abb式的两个词语描写了事物的具体状态。

举一例:天上的星星笑咪咪,亮闪闪的。

练一练:下雨了,雷声,雨点。

示例:下雨了,雷声轰隆隆,雨点哗啦啦。

八、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知道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叫着写诗的情景。我们还认识了认识了逗号、句号、省略号的写法。

九、主题延伸:

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与逗号、句号、省略号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用自己的小手画一画。

十、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一、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3)

(4-8)

(9)

(10)

(11)

(12)

(13)

(14)

(15-16)

板书设计

(课件17)

小蝌蚪

逗号

青蛙写诗

小泡泡

句号

一串小水珠

省略号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和学生互动自然,和谐。课堂上尊重了每一个学生,尽力体现了教师的爱,以情感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2.识字教学落实得较好,巧妙地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朗读,创设多情境体验、想象、感悟,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读得有感情。

不足之处:

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我认为合作学习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可以让同桌互相考考认字情况,也可以共同讨论识字方法

《青蛙写诗》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4个生字字,认识2个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认识“逗号、句话、省略号”。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写字纸

教师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件;生字卡片;词卡。

[教学过程]

一、以“诗”入境,激趣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语文课。上课之前老师要认认真真地写一个字,请你们仔细看。(板书:诗)谁认识?(指读)我们把音注上。(注音)诗是整体认读音节,翘舌音,再读。(指读)你们都读过哪首诗?(生)给“诗”找个朋友吧!(生组词,师板书“写”字)今天,有一只小动物也写了一首诗,它是谁呀?(板书:青蛙)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音

1、范读:老师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听准字音。

2、自由读:自由读文,一边读一边把生字圈出来,再借助拼音把它读准。

3、同桌互读:同桌之间对一对圈画的字词,然后再互相读一读,要把字音读正确。

4、课件出词:①指读②强调“串”“珠”“泡”“省”“略”的读音③齐读。

5、课件出字:①指读②找到句子读

三、学文识字,指导朗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字音都读准了。下面,我们把字宝宝送回到课文当中,看看能不能把课文也读正确。(指读)

师:现在我要提高要求了。这一次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还要读得通顺、流畅,自己试一试吧。(自由读)

师:谁能行?(指读检查)

师:老师还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回请你一边读一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并思考)

师:读懂了吗?我可要检验一下了,在你的桌子上有词卡,请你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要把它读正确,读完击掌坐好。(同桌齐读词卡)

师:同桌两个人结合课文内容把词卡按一定的顺序摆好,摆完击掌坐好。(同桌合作摆词卡)

师:找同学上黑板上摆词卡。

师:你们摆的和他们一样不?

生:一样!

师:为什么这样摆?(指第一行)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指读)说一说想法。

生:小蝌蚪游过来说:“我来给你当个小逗号!”

师:怎么从这句话就能知道要这样摆呢?

生:因为小蝌蚪和逗号长的象,所以把蝌蚪和逗号放一行。(生说理由)

师:见过蝌蚪吗?什么样?说说。

生: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师:看,是这个样子吗?(指板书)

师:所以小蝌蚪游过来说——(生接句子)

师:看“蝌、蚪”这两个字都带有虫字旁,表义。科、斗分别表音。它们都是形声字,一起读。(生读词)

师:孩子们,现在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向我们游过来了,它们多可爱呀!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谁想读?(指读)

师:你就像小蝌蚪真可爱呀!

师:再看这一行(指板书),把“水泡泡”和“句号”放一起,你是从哪知道的?谁找到这句话了?给大家读一读。

生:池塘里的水泡泡说:“我能当个小句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吧。

生:水泡泡和小句号很像,所以把它俩放一起。

师:看(指板书)它们像吗?(像)所以,水泡泡说——(生接句子)

师:水泡泡,水泡泡,所以,“泡”是三点水旁。

师:水泡泡能当小句号,它多自豪啊,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自己试一试。(生自己练读)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指读)

师:你是自豪的水泡泡。

师:把“一串水珠”和“省略号”放一起,谁找到答案了?

生:荷叶上的一串水珠说:“我们可以当省略号。”

师:看(指板书)它们像吗?(像)

师:“串”字还有来历呢(课件演示“串”的字理演变)把东西从中间穿起来就是“串”。这是一串水珠吗?(课件)

生:不是,一颗水珠。

师:现在呢?(课件)

生:是一串水珠。

师:很多的水珠连起来才是一串水珠。

师:看,这又是一串什么?(课件出示“一串灯笼”)这又是什么?(课件出示“一串项链”)

生:一串项链。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项链,这是珍珠项链,像珍珠一样珍贵,像美玉一样美丽的事物常常用“王字旁”来表示。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串什么?

生:一串肉。

生:一串糖葫芦。

生:一串葡萄。

师:大家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能)

师:老师也想读,咱们来比一比吧。(师范读,生齐读)

师:现在,看着你们自己摆的板书说说吧,青蛙写诗的时候都有谁来帮忙了?(指导用“有…有…还有…”有条理地说话)帮了什么忙?(生接说)试着背一背(生自己练背)和老师一起带着动作背。(带动作背诵)

师:这是青蛙写的诗(课件出示)里面有了逗号、句号、省略号来帮忙,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指读并练读)。

小结:刚才,我们不但读懂了课文还试着把课文背了下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和这么多生字宝宝成了好朋友,现在字宝宝跑到老师手里了,你们能叫出名字吗?(抢读字卡)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句”:①观察②书空“勹”③生描一个④范写⑤生写两个

2、“泡”:①对比观察②生描一个③生写一个④范写指导⑤生再写(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指导学生认真书写)

3、给“泡”字找朋友。(生扩词)

五、扩展积累,总结延伸

1、师:“珠”带着它的朋友也来了,我们来认识一下吧!(课件出示“珠”的图片及词语)

生:读

2、师:这是谁的朋友?(出示“省”的词语)谁来领读?

生:(1人领读)

3、师:刚才,你们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其他字宝宝都着急了,也想请同学们带他们找朋友。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方法)

4、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给字宝宝找朋友的任务完成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

这节课参加市里举办的长春版教材竞赛活动的课堂实录,荣获了特等奖。教学充分地展示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方法,初读圈画在文中词里感知读音,强调读音重点,回文再现;放手理解课文进一步识记生字突出字形和义的重点,音形义结合体现了汉字的特点,同时指导感情朗读背诵课文,非常符合低年级的特点。反馈巩固适当拓展,水到渠成。写字指导具有实性。现场上课时,教师优美的语言,像一条流动的小溪,使教学流程充满灵动性,有缓有急,变化适中,让在场听课人享受其中,受到大家的赞誉。

《青蛙写诗》说课稿

一、依据特点说教材。

《青蛙写诗》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共有五小节。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地如作诗一样鸣叫的情景,形象地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比作了诗歌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十分适于天性活泼、充满好奇的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这首儿童诗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很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对于训练孩子的想象、朗读的能力有一定的意义。依据儿童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

2、感悟诗歌内容,拓展思维,发展语言、想象力和创造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增强热爱自然的感情和审美情趣。

在这篇课文中重点是识记生字,难点是通过对逗号、句号、省略号不同语气的感悟,从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课文。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图在两方面有所体现:一是营造轻松识字、快乐识字的课堂学习氛围,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多种方法识字。二是围绕我校的大课题“学、交、导、测、评”生本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此,我进行了随文识字教学,在课堂中创设了一个小青蛙写诗,它的好朋友“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来帮忙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识字、学文、感悟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我主要运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在上课的开始就以谈话的方式引出课题,而在课中不断的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蝌蚪、水泡泡、水珠、青蛙的角色,感悟语言的优美。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在本课的教法中是用的最多的,在每一个层面都要求教师精心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读书感悟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的能力,低年级的孩子的合作探究能力较差,在此课中我设计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合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以生为本,说程序。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以生的学为主,以教师的导为辅的教学策略。

(一)谈话激趣随题识字。

上课的开始,我以上半年学习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小青蛙为主人公问:当时谁没参加啊?学生马上就会想到小青蛙。进而我接着谈话激趣。春天到了,小青蛙呀,从洞里钻出来了,它经过一冬的修养啊,本领变大了。它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和你们见面了,它还做了一首优美的小诗《青蛙写诗》送给你们。你们看和它打个招呼吧。师板书课题,并教学生字“诗”。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并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并且要特别关注你书中划三角号的生字。

2、自由读文,学生练习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3、指读反馈,检查学生读文情况,纠正字音。

(三)设境学文,随文识字

1、练读诗歌的第一小节,感受小青蛙愉快的心情。

2、学习第二小节:

学习生字蝌蚪,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自己拼一拼,并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蝌蚪两个字是形声字。并且发现小逗号和小蝌蚪长得非常像。运用儿歌识记“逗号”两字。并让学生带着蝌蚪帮助别人的自豪心情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小节

出示课件水泡泡,让学生观察思考,看到这水泡泡,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认识“泡”字。点明圆圆的水泡泡就像小句号。认识“句”认识包字头,并运用写字的四步“一看、二描、三写、四对照”引导学生进行书写“句”字。最后引导学生读好水泡泡的话。

4、学习第四小节

运用动画字理图学习“串”字,并进行“一串”什么的量词训练。学习省略,重点强调“略”字的读音。同样指导读好一串水珠的话。

5、学习第小节

重点发现省略号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逗号、句号、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并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发现不同标点的停顿。

(四)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五)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五、简洁明了,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我力求简洁明了,以故事中的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以及与它长像相近的逗号、句号、省略号一一对应。让学生对本课的课文内容能够一目了然。更好的理解本课的内容。

青蛙的本领

1、捉虫能手

我家前面有一个水塘,周围长满了庄稼和野草。每年夏天,青蛙就在塘边安家,成了我的邻居。我常常去塘边看青蛙,慢慢地就熟悉了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青蛙爱吃小昆虫,它捕虫吃的动作真有意思。有一天吃过晚饭,我蹲在塘边看青蛙捉蚊子。一只青蛙趴在一个小土坑里,后腿蜷着跪在地上,前腿支撑,张着嘴巴仰着脸,肚子一鼓一鼓地等待着什么。突然有一只蚊子飞过来,在青蛙面前一晃,只见青蛙身子猛地向上一蹿,舌头一翻,又落在地上。蚊子不见了,它又原样坐好,等待着。听农民伯伯说,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灭一万只害虫,它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2、歌唱家

青蛙嘴边有个鼓鼓囊囊的东西,能发出声音。它什么时候最爱放声歌唱呢?

炎热的夏天,青蛙一般都躲在草丛里,偶尔喊几声,时间也很短。如果有一只叫,旁边的也会随着叫几声,好像在对歌似的。青蛙叫得最欢的时候,是在大雨过后。每当这时,就会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青蛙“呱呱——呱呱”地叫个没完,那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像是一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仿佛在为农业丰收唱赞歌呢!

3、运动健将

瞧,一只青蛙正在草丛中,蹒跚地爬着。

它的眼睛鼓鼓的,头部呈三角形,加上爬行动作那么迟钝,也许你会以为它有点傻乎乎的。可是,当你稍一走近,它就猛地一跳,跳到那飘着浮萍地池塘里。这一跳,足足有它体长的20倍距离呢!

然后,它以最标准的蛙泳姿势,向对岸游过去。

呵,青蛙竟是跳远健将,游泳专家!

4、伪装高手

青蛙除了肚皮是白色的以外,头部、背部都是黄绿色的,上面有些黑褐色的斑纹。有的背上有三道白印。青蛙为什么呈绿色?

原来青蛙的绿衣裳是一个很好的伪装,它在草丛中几乎和青草的颜色一样,可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青蛙看海

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苍鹰对它说:“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天哪,这么高的山!”青蛙吸了口凉气,“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

“是啊,这山是太高了。不过你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苍鹰说完就展翅飞走了。

青蛙很失望。这时,一只松鼠跳到它面前:“你想看海吗?”

“是啊,可是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

“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松鼠说着,跳上了一个台阶。

“这有什么难的!”青蛙跟着也跳了上去。

“再跳一下!”

青蛙又上了一个台阶。

“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说。

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

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

青蛙上天

有一只青蛙,在池塘里住得厌烦了,想到天上去逛逛。于是,它请求大雁把它带到天空去。

青蛙伏在大雁背上,在蓝天上漫游,穿过了一片片白云。

“咦,天空中还有波浪哩!”青蛙看到云层稀奇地叫了起来。

“你说什么?”大雁莫名其妙地问道,“这是云,天上哪来的波浪呀!”

“云?对,我知道,你们叫它作云,可我们把它叫作浪。反正一样。”青蛙很自信自己的见解。也许是因为客气吧,大雁没有再和它争论下去。

天色晚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

大雁望着那清辉皎洁的月亮,对青蛙说:“你看,天空的月儿多么美呀!有了它,黑夜就变成了银色世界。”

“你说月亮,那有什么希罕①的。我们池塘里也有。”青蛙不以为然地说。

“不对!”大雁纠正它的说法,“池塘里只有月亮的影子。”

“影子?我敢赌咒②,池塘也有月亮。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一拳就能把它打碎。”青蛙不服气,固执地坚持它的看法。说到最后一句,还做了一个手势,好像真要把月亮打碎似的。

大雁着急了,不得不阻止它:“你别胡来,这不是在池塘里,当心自己摔死!”

“你真胆小。我不吹牛,我一拳就能把它打碎。我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一口气打碎了十五个月亮。对,十五个,一拳一个,一拳一个……”

我们的青蛙这时候神气十足,越说越来劲,它终于站了起来,捏紧爪子,纵身向月亮扑去。可是,当它刚跃起的时候,就不能再控制自己,像流星一样,一溜烟地摔了下去……

词语解释

①稀罕:稀奇。

②赌咒:发誓。

为什么青蛙会改变体色?

陆宁宁

蛙类善于改变体色,巧于隐蔽自己,实在令人称奇。

不是吗?当你漫步池塘、溪边时,鸣叫的蛙类没声了,仔细寻觅也见不到蛙的踪影。其实,它们很可能就在你的眼前,只是它们的体色和周围和谐默契,融入环境之中,使你难以发现罢了。你看活跃于池塘的金线蛙和荷叶、浮萍一色;栖身树上并能借助有粘液的吸盘吸着在叶片上的大树蛙、雨蛙,其色和树叶难分彼此;蹦跳于地上的泽蛙,如同土色相仿……蛙就是利用体色的变化来防止敌害、捕捉害虫,保护自己的。

那么,青蛙为什么会改变体色?追根究底,那是皮肤上的“魔术师”──色素细胞玩的把戏。

蛙皮肤上的色素细胞有多种:有黑或棕色素颗粒的黑色素细胞、黄色素颗粒的黄色素细胞、红色素颗粒的红色素细胞、许多具有反光性的晶体小板的虹色素细胞等。这几位“魔术师”登场变色,蛙的皮肤就会显得非常精彩。

你也许会问,体色是怎样变的呢?原来,皮肤有表皮、真皮两层组成。几种色素细胞在真皮层中全有,而表皮层中只有较小的黑色素细胞,由于表皮层较薄,真层中的颜色可以透出。在变色中,黑色素细胞“魔术师”为主角,它简直可以掀起“呼黑唤绿”的风云,再加其他“配角”的配合,就会变出令人们称奇的颜色来。你看,当一只颜色绚丽的蛙到了深色环境中时,眼睛所感知的环境现象通过神经传递到脑下垂体中叶,使它分泌促黑色素,促黑色素起着“导演”的角色,它让黑色素扩散,红色素和黄色素收缩,这样一来,红、黄色就隐退了,黑色素却十分注目,蛙就是暗色的了,青蛙体色的改变,主要是由真皮层中较大黑色素细胞参与活动的结果。

当然,环境温度和肾上腺素等,也会导致蛙改变“时装”。温度升高,颜色变浅;温度降低,颜色变深。同时,体色浅,吸热少;体色深,吸热多,这对它们体温的调节是有利的。若将肾上腺素注入蛙体,随着血压升高,体色也会变浅。

蛙的变色,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活动。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要下雨了

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天气很闷,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小燕子从他头上飞过。小白兔大声喊:“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燕子边飞边说:“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兔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了。

小白兔跑过去,问:“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

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

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他看见路边有一大群蚂蚁,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一只大蚂蚁说:“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他一边跑一边喊:“妈妈,妈妈,要下雨了!”

轰隆隆,天空响起了一阵雷声。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雨点儿》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以及电脑演示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这一科学常识。

2、运用电脑网络学生自主认读十二个生字,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词。

3、在识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相应课件、《小雨点》伴奏带、录音机、生字卡(七套)、蘑菇生字卡、森林背景、装饰课题、“点”生字卡、找朋友游戏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老师知道你们最近新学了一首歌《小雨沙沙》,我们一块儿来唱一唱、表演一下好吗?(配乐唱,可加上动作)

师:你瞧雨点儿多么可爱呀!种子喝了甜甜的雨水,直嚷道:“我要长大,我要发芽。”田野里的禾苗,森林里的花草树木,草原上的小动物都喜欢雨点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雨点儿。(出示课题)这哪一个字是生字呀?(点)请大家认读。(学生读,读好第三声)它的部首是:四点底。雨点儿可爱极了,所以我们加上个“儿”字,读起来既亲切又可爱,这叫儿化音,请大家跟我读(可加手势指导:读完点舌头往上一卷就行了)。

(二)初步感知课文

师:雨点儿有大有小,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从空中落下来时说了些悄悄话,你想知道吗?请你听一听,看一看。(电脑演示并配有课文朗读)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自由答)

师:大家说的真好,可以看出你们对雨点儿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请大家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生字画上圈,再读一读、认一认。

师:大家都找到了吗?(找到了)

你都找到了哪些字?(我找到了清、飘……)

你找的真多,还有呢?(我找到了数,半、空……)

你真棒!……

师:瞧,我们刚才把生字都找出来了,现在请各小组组长带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

学生小组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三)在游戏中识字、学词、读文。

1、识字

(1)出示课件(摘苹果,带拼音生字)师:我想你们应该学的不错,那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跟老师到果园里摘苹果。你们看,苹果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想吃吗?只要你能带大家拼读出苹果上的生字,就能摘下苹果。谁来试一试?

(2)师:刚才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那现在请组长再带大家读一读、认一认生字卡,看一看是不是每一位同学都会念了,都认识这些字了,大家可以互相帮助。一会儿我们还要去采更大更红的苹果。

师:都读完了吗?走,我们去采更大的苹果。

(3)出示课件(摘苹果,不带拼音的生字)师:你看看这棵树上的苹果真大呀,苹果上的生字没有了音节,可有点难摘,你还会吗?

(4)巩固:老师出示不带拼音的苹果图,指名由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

生:请大家跟我读“清”(直呼)

师:你太厉害了。

师:这个“清”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呀?

生(指名答):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青字。

师:好,我们接下去摘。

生读(直呼)。(读对了苹果就掉下来,及时纠正发音。)

依此类推。(当读到“清”、“飘”、“空”、“问”时,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记的?)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摘了这么多的苹果,高兴吗?(高兴)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件更开心的事。

(4)游戏巩固。师:今天,我还邀请了许多雨点儿来和大家做游戏,谁要?老师先把雨点儿分给大家。(雨点:大雨点12个,写生字;小雨点12个,写音节。把雨点儿分发给学生。)

师:请拿到雨点的同学都读一读,认一认手上的雨点儿。好,我们来玩找朋友游戏。

师:请拿到大雨点儿的小朋友快快站到讲台上来,(全班拍手唱找朋友歌,直到站好)好,开始找朋友。

生1“清”:(按顺序)我是“清”,我的朋友在哪里?(师拍手)

生2(小雨点):在这里,在这里。

生1、2:请大家跟我们读“清”

师:真好,请你们先下去,接下去找。

师:他们都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找到了)今天,老师发现大家认字的本领真棒,记字的方法也真不少。

2、学词

(1)师:大家还想玩游戏吗?(想)那我们去森林里的草地上玩游戏吧!看,草地上长满了什么?(蘑菇)老师把刚才学的字组成许多词藏在这些蘑菇里,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把他们找到。(出示蘑菇词卡,森林背景)

师:老师请8位同学上来采,采到的也要带大家读一读。

生采

生:请大家跟我读“数不清”。(全体跟读)

师把蘑菇放回原地。

(词:雨点儿、数不清、云彩、飘落、半空中、回答、问、地方〈轻声音〉)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亮呀,老师把字都藏在词里了,还能找到。

3、读文

(1)师:现在,我再把这些词藏在句子里,看你还能不能找到?

生:能。

师:请大家看课文,你能找到由“数不清、雨点儿、云彩、飘落”这些词组成的句子吗?(师摆蘑菇)

生读第一段

师:你读的真好,谁还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1—2名。

师:你还能找到由“半空中、问”这些词组成的句子吗?(师摆蘑菇)

生读第二段

师:“空、中”是后鼻音,跟我读。不错,大家一块儿来读一读这一句吧!

师:(师摆)那“回答、地方”在哪呢?

生读第三段

师:他的问句读得真好,哪一组同学愿意像他这样读一读。

1—2

组同学读

师:课文中哪里还有“地方”这个词呀?

生读第四段。(读好轻声音)

师:你读的真不错,男女生来比一比谁念的好。

分男女生读

师:念的真好。还有没有找到“地方”这个词?

生读第五段。

师:你读得真好,这一次我也想和大家一块儿读一读,我们一起来吧!

(2)师:你们可真是厉害的小侦察兵呀!眼睛可亮了。那我们来连贯地朗读一下全文。(生读)

(四)学习生字“半”

1、指导书空。

2、老师范写。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简单评价、展示。

(五)总结:今天我们很高兴认识了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我们不仅识了字、学了词、还读了句子。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写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希望大家回去去找一找,查一查雨点们有什么本领、作用,下一节课我们在网络共享。

《雨点儿》设计说明

执教老师:福建省福州市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蒋春静

设计理念

一年级的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它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诠释着全新的教改新理念。今年的课程标准对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阅读的愿望。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本课教学设计在新教改思想的指导下,以识字教学为主,指导学生认读十二个生字,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词。在识字的基础上能正确、连贯地朗读全文。同时学习一个生字“方”,并让学生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这一科学常识。力求新的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予他们充分学习的自由空间、挖掘潜能的机会,以促进他们高效、愉悦地学习。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导入部分。这一部分我让学生配合动作表演唱歌曲《小雨沙沙》,同时通过老师的语言描述,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入童话般的世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备有饱满、激昂的情绪。

2、课文范读。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相应的动画课件(如:下雨的情景,雨后的美景。)。生动的朗读,逼真的画面,将课文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3、自主学习。本课教学设计给予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自然段,找生字,自学生字。其次以小组长带读的形式巩固生字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自己控制学习的过程,自由讨论、自由交流,使他们的学习更主动,更灵活。

4、游戏辅助。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那当属“游戏”了。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学词--读文为主干,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例如:摘苹果游戏,苹果上写有生字,学生会读后,苹果就掉下来,以此来学习生字;找朋友游戏,一部分学生拿写有生字的雨点,一部分学生拿写有音节的雨点,然后找相对应的朋友,以此来巩固生字;摘蘑菇游戏,创设森林情景,草地上有许多蘑菇,蘑菇上有要认读的7个词语,学生摘到蘑菇后再带大家读一读,以此来学习词语。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生字、学会了词语。

5、读文感悟,有感而读。以读促思,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再思考相关问题。如,课文最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雨点儿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更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又如,教学中我提出:除了雨点儿数不清,你还知道什么东西数不清吗?让学生发散思维,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从而去体会这一句该怎么读?

6、生字教学。一年级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要任务,因而在课程的最后学写一个生字“方”,采用学生观察后教老师写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知道:我现在是老师了,我不仅要教得好,也要写得好。这样使写字教学更有效率。

总之,给予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是我们所希望达到的。

《雨点儿》片段赏析

《雨点儿》是一篇科普文章,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回家去向家长了解天为什么会下雨?学生大都去了解了,有部分学生能说出一些道理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知道雨点儿云妈妈的孩子,雨点儿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以下是我在教学这一课第五自然段时的课堂实录及反思。

1.师:过了不久,大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看,这是一片有花有草的地方,下了一场雨……。(CAI课件演示雨前到雨后的情景)

2.师:在没有花没有草的沙漠上,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渐渐的,雨停了……(课件演示情景)看着图画,你能说说下雨后的美丽景象吗?

3.书本是是怎么说的呢?学生自读课文。

师:为什么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答1:因为雨把花草身上的尘洗干净了。

答2:因为下雨后花草的心情很好,所以更漂亮了。

师:为什么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会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答1:因为花和草长出来要浇水,雨就是水。

答2:因为人长高要喝水,小花小草长高也要喝水,所以没花没草的地方就长出花和草来了。

4.谁愿意美美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他读得怎样?你能自己找对手比赛读吗?一起加动作表演读读。

5.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你喜欢雨点儿吗?

6.我们这儿有一首好听的雨点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欣赏乐曲《小雨沙沙》。

师: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会对雨点儿说什么?

答1:我会说可爱的雨点儿,谢谢你给水我喝。

答2:你帮助我长高了,谢谢你。

答3:你不但帮我洗干净身上的灰尘,还让我长高,你以后会经常来看我好吗?

答4:雨点儿,我想和你交朋友好吗?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教后反思]

在本段教学中,我运用CAI课件的动画效果,再现雨前雨后情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通过CAI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对这问题有了一定认识,虽然是一年级刚人学的小学生,很也容易就悟到了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但语文教学不能像常识课那样教学,我觉得学生能有这样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已达到了目标。在课上关键还在于朗读的指导。美美地读一读,比赛读一读,由于学生课前对本篇课文不是很熟悉,读起来不能很好的表现他想要表现的感情,有些唱的味道,这是以后的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雨点儿》说课稿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这精辟的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

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在就《雨点儿》一课,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我把说课内容分成六个部分:

一、说教材

二、说目标

三、说学情

四、说教法、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六、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雨点儿》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告诉学生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点,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

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情节性强,便于学生阅读。

2、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

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3、课时建议: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可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识字、写字,读通读顺课文,粗知文章大意。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感悟,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说目标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而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紧扣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的。为此,我按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条线,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制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为: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科间的综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即一至二年级)的孩子,在阅读方面,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由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水,而更美好。

三、说学情

如今,班上的学生已入学三个多月,学习了汉话拼音,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但读书时有唱读、断词破句的现象,轻声读得较重,朗读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年龄小,记忆力较强,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还较差,有意注意的时间还较短,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说教法与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老师之

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课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在此,本课我采用情境法、发现法、质

疑法、朗读法,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拼音知识,指导学生自学、锻炼其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字形记忆方

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同时,倡导从老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不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为充分激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学开始,我先播放歌曲《小雨沙沙》,让学生跟着音乐唱一唱、演一演,并说一说自己对这首歌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一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在导入新课后,我马上提了自读要求:读准了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读通全文后,我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带有拼音和去掉拼音的生字。反馈检查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读。样做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他们去发现它们,去独立掌握他们”。教学识字最终是为了让学生独立识字,为实现这个目的,紧接下来,我就让学生自主识字,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三)自主探究,朗读感悟。

在第1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结合课件理解“数不清”和“飘落”,并依据课后作业的安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用“______从_______”的句式练习说话。

课文二至四自然段,是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在学生读通读顺的基础耻,我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质疑,用“为什

么”提个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小雨点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为什么大雨点要到没花没草的地方?等问题在学生反馈时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朗读。并通过学生

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解疑,学生明白了,干旱的地方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点去了那儿,相信小雨点长大后,也会去帮大雨点的忙,使那儿长出更红的花、更

绿的草。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关心、友爱的情感。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进而取代了教师繁锁的讲解分析。之后,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现学生的个性,又一次得以张扬。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此,我积极挖掘教材,确立第五自然段,为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点段。

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变化?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用课件再现美景。媒体创设了情境,而情境又助燃了感

悟。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再读:……。学生读出了意境、读出了韵味,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此时,不生的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从而获得了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书写生字

识字要和认识事物相结合,和写字相结合,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识好字,所以在最后环节,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本课的生字都是独体字。教学时,我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高低长短,把字写匀称。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即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龄儿童的审美情趣。具体的板书如下:

花 红

绿

世界上两个多雨天的地方

智利有个地方名为巴西亚.菲利克斯,平均每年下雨325天(1961年更甚,全年只有18天无雨)。印度阿萨姆邦有一乡村,平均每年下雨10871.2毫米。该省是西南季风的通道,而该村则位于季风集中地一处狭窄山谷的谷口,故雨量特别多。夏威夷的维阿利阿利的山区更多雨,年平均降雨量是10344.4毫米,每年下雨的日子约有325天。

为什么说“春雨贵如油”

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雨量稀少、干燥。春季,在严寒的冬天几乎停止生长的农作物,开始进入“返青”时期,茎和叶由黄逐渐变青,有许多农作物开始播种。因此,春季特别需要充足的水分。这时,如果能多下几场雨,当然特别宝贵。

但是,春天暖空气的势力尚不能北上到黄河以北地区,冷暖气流多在长江以南地区交汇,导致主要的雨区在长江以南地区停留。而黄河以北地区下雨机会不多,雨量仍然很稀少。所以下一场春雨是非常可喜的,所以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至于南方,春天下雨的机会较多,这种说法就不适用了。

阳光

金波

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雨是怎样形成的地球的表面,特别是江海湖泊里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升温变热,其中有一部分水因受热而变成水汽。这些水蒸汽随风飘拂进入空中,当上升到高空时,因为周围的空气温度比较低,此时水蒸汽就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

打个比方,在煮饭的时候,锅里的水受热后变成水蒸汽,水蒸汽上升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锅盖时,便变成水滴依附于锅盖上。

许多微小的水滴集中在一起,并悬浮在空中,这便是我们日常看到的云。由于空中温度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所以,当水蒸汽被气流携带到比较高的高空时,它会变成冰晶。从地面上看,冰晶构成的云通常比较白、比较疏松,而水云的透明度就小得多,颜色也暗一些。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在气流起伏的作用下,通过凝结、碰撞和合并,使其体积越来越大,到了空气的浮力再也承托不住它的时候,就会降下地面。同样,大冰晶在下降过程中,随着气温的变高而融化为水滴,降到地面也成为雨滴了。从空中下降的雨滴,它的直径一般均大于0.2

毫米。直径0.2—0.5毫米的雨滴称为“毛毛雨”,在中国曾观测到7.9毫米的雨滴。雨滴中常溶解有盐类。在工业发达地区,有时雨滴还是酸的,即酸雨。有时还带有一定的电荷。

第五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篇略读课文组成。《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老》写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森林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茫茫青山中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三黑和土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素材确定主题与角色,阐述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习作《学写倡议书》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学习园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2.单元重点:

(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我们知道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或表达观点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到关键句,我们就容易提取关键词。文中主要观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阐释自己的主要观点,我们往往利用题目直接点明中心。《只有一个地球》的题目简洁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通俗易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表现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2)学写倡议书。学写倡议书时,首先要注意格式。标题要鲜明,正文写清倡议的内容,最后要署名并写上日期。其次观点明确,抓住内容:(1)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最后抓住结尾,表明希望。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人类如何做才能长治久安,作为六年级学生虽然对环境以及环境的破坏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因此在学生本单元的文章时,是有一定困难的,我们的做法是:1.利用互联网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世界,2.教师紧扣训练点进行有效指导。

【教法建议】

1.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展开阅读,在课堂情境中习得阅读方法,注重文本解读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增强问题意识,从揣摩写法与创作意图出发设计阅读教学,精心选择优质信息进行有效补充和拓展,以读促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不同,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3.本次习作难度不是很大,需要注意几点: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倡议书的内容要具体,不能泛泛而谈。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古诗三首

只有一个地球

青山不老

三黑和土地

口语交际

意见不同怎么办

习作

学写倡议书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17.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簸”。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学习一组写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大地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增删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政治家、改革家。其诗作,诗中寓理,敢于直面人生,树立思想之风标;其诗风,刚直豪放,短小精干,清新自然,与同期伟大诗人白居易齐名。《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三、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四、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簸”是多音字,在这里读(bǒ)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方法指导:了解诗中的典故,古诗中运用典故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果不知道所用典故,势必影响对古诗的理解把握,所以要加强平时的阅读,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六、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增删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的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古诗

(一)学习《江南春》

1.导入: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1)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3)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4)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5.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3)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可指名让学生说(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6.后两行——雨景、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的补充背景知识(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7.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1)小组交流探讨。

(2)汇报交流成果。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1)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A.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静:干净。

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B.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4)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3.诵读诗句,感悟诗境

(1)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教师出示问题)

A.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B.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C.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

A.“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B.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C.“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5)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三、总结与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四、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浪淘沙》《钱塘江春行》。

五、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六、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10)

(11)

(12-14)

(15)

(16)

(17-18)

板书设计

九曲

万里

浪淘沙

浪淘风簸

自天涯

气势雄伟

直上银河

同到

向往美好生活

千里

绿

晴朗明丽

江南春

水村

山郭

酒旗

生机勃勃

春景优美

令人神往

楼台

烟雨

朦胧迷离

净无苔

院内

花木成畦

洁净清新

书湖阴先生壁

一水

护田

将绿绕

追求自然

门外

两山

排闼

送青来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学习作者围绕主要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一步一步得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围绕主要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一步一步得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

2.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教具准备】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增删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有关地球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

2.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1)为什么题目说“只有一个地球”?

(2)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地球?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晶莹

包裹

摇篮

和蔼

资源

慷慨

贡献

滥用

基地

目睹

(重点指导生字“资”为平舌音;前鼻音“蓝、滥”;后鼻音“莹、慷、贡、”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指导读以下的词语:晶莹

摇篮

慷慨

滥用

注意读准“晶、篮、慨、滥”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处(chù

chǔ)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读一读:垃圾经过分类处(chǔ)置后,原来脏乱的小乡村发生巨大变化,处(chù)处都给人留下清新洁净的印象。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遨游

光亮而透明。

晶莹

漫游,游历。

资源

大方,不吝惜。

慷慨

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文中指地球能够向人类提供的一切可供利用的东西。

枯竭

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威胁

干涸,断绝,用尽,在本文中指资源用尽。

映入眼帘

和蔼:

和善,态度温和,容易亲近。

和蔼可亲

进入视线。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主要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三、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慷

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莹

基”,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慷”和上下结构的字“裹、蔼”,学生练写。

裹:中间的“果”要写的扁一些,下部是衣字底。

蔼: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注意下部右边里面是撇、点。

慷: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中间一横要拉通拉长。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地球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五、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六、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3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认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增删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解读,明确中心

同学们,请看,此刻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球,你会用什么词语?(看来每个同学对地球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到的词语也不一样,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

对,那么在宇航员心中,地球又是怎样的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告诉我,第八段)

非常好,说明你认真地读了课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宇航员用了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地球,这两个关键词分别是:可爱、容易破碎。

那么问题来了,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地球可爱,又为什么说地球容易破碎?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用直线划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波浪线划出地球容易破碎的句子。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你这样划的理由。讨论出结果的小组可以安静地举起你们的手,让老师知道你们讨论好了,老师看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讨论完后老师反馈哪个小组讨论最高效。)

可爱的原因:

1.地球的美丽(第一段)

2.读一读具体语句——具体哪些描写,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可爱美丽呢(颜色,比喻,引导看课文的图片)

3.朗读:地球是如此的可爱和美丽,如果让你们读,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有没有同学自愿起来示范读一下的?再全班读一读,指导朗读)

容易破碎的原因:

1.自然资源容易枯竭,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造成生态灾难(第三、四段)

2.读一读具体段落语句

3.在这里提到了两类自然资源,分别是什么?不可再生与可再生资源

4.哪个同学给老师解释一下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都有哪些?

5.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来齐读一遍第三段最后一句“但是……”有同学知道“不可节制”的意思吗,能否联系实际理解?

6.对于可再生资源,是否就可以无条件再生?不是!为什么?举手告诉我具体的句子。“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去掉行不行,本来就是“原本原来”,原来可以也就是说——现在不可以,原因是——因为人类……

7.所以:如果人类没有恰当的利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我们的资源必将会枯竭并且造成一系列的灾难

8.第三、四自然段,如果让你们读,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轻柔的还是强烈?)——两段都有一个转折词语“但是”,语气加重和强调!特别是“但是”后面的句子,下面我们进行接读,老师读前面,你们从“但是”开始读起,我看哪个小组读出了强调的语气,各自反馈)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在这两段中,作者就举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例子来说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你们还知道其他常见的说明方法吗(: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引用),请同学们看看前面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一段:打比方;第二段: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这一段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什么——地球的渺小)

是的,地球是渺小的,而且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它是那么的容易破碎!如果它破碎了,我们能否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是的,请同学们看课文五到七自然段,就讲了这个问题。留意老师的手势,我读第五段,你们读第六、七自然段。提出设想——推翻设想,表明了我们除了地球,别无去处!

方法指导: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议论性的文字,议论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中,常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以起到揭示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呼吁人们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点明了主题。

三、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同学们,如果地球遭到破坏,我们别无去处!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了!然而,这些年来,人类究竟对地球做了什么!请看资料!

看完,我们来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出示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看一看)

分享1:写下你的感受,跟同桌交流一下。

分享2:谈谈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

四、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题目点明中心,亮出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阐释自己的主要观点,我们往往利用题目直接点明中心。

2.举一例:

本课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简洁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通俗易懂。

3.练一练: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垃圾箱上的有不同符号,你知道它们的意义吗?是的,倡导大家自觉进行垃圾的分类。请结合自己平日观察到的现象,拟定一个题目,亮出自己的对人们的做法的观点。然后试着写一写

示例: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交流知道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学会联系实际去谈谈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本单元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孩子们做得很好!

最后让我们回到题目,题目是什么?“只有一个地球”,你从“只有”读出了什么?

1.“只有”的含义理解,没有第二个、无法移居、独一无二

2.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板书)

3.就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提出了呼吁,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保护地球的坚决和热情!

同学们,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希望你们都能用实际行动去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

六、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地球万岁》《自然之道》。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

(4)

(5)

(6)

(7)

(8)

(9)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可爱:晶莹球体、人类母亲、生命摇篮

珍惜资源

保护地球

易碎:范围很小、资源有限、难以移居

课后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本文是一篇比较生动的科普作品,同时紧扣环保主题,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在教学新课之前,我比较重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搜集了相关资料,学生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透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完美,对地球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透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因为预设学生在理解“太可爱“与“太易碎“中会偏向于后者,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努力让学生体会地球母亲的“可爱“。从多媒体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从文本,从生活实际,从图片去充分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以及她的慷慨无私。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情积淀,在后文的教学中透过理解“不加节制“、“滥用““随意破坏“等重点词语才更强烈地比较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多么地贪婪,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需要可加以改善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朗读第四自然段的时候,“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要强调“但是“后面人类的行为,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资料,“不但……还……“可强调,人们的行为是在走向自我毁灭。在朗读训练中,虽然我有各个层次的安排与预设,期望透过文本,透过交流生态灾难,看视觉震撼的图片,看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深入地感受,朗读好文本,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情绪没有随着教学的深入而高涨,使得学生的朗读也没有质的飞跃.由于学生初读课文用时比较多,交流地也比较充分,之后的写话就显得个性匆忙,最后梳理课文用的小结也没有完成。

总之,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这次上课的经验积累,也激励着我在将来的教学中留住精华,摒弃糟粕,努力做得更好!

19*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增删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吧!

二、介绍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肆虐

盘踞

淤泥

劲挺

荡漾

绿洲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五、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圈点勾画,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过渡: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3)大环境——险恶

出示句子: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艰苦。

(1)学生交流,师归纳: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5.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六、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七、课堂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大瀑布的葬礼》。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30)

(31-33)

板书设计

景观引入

参天杨柳

绿色波浪

粼粼波光

大环境———险恶

背景状况

小环境———艰苦

生命的意义

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

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五、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要是能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环境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学生可以会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

20*

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观点,了解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感受土地与生命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增删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农村吗?谁知道农民赖以生存的是什么吗?(土地)

2.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苏金伞(1906-1997),1906年2月17日生,河南睢县人,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多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词语

咸盐

耙子

荞麦

蝈蝈儿

蹚坏

闺女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围绕“三黑和土地”,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小节)总写热爱土地。拥有土地的农民无比喜悦,将土地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4-8小节)精耕细作。三黑极其高兴地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同时突出三黑的勤劳。

第三部分:(9-14小节)美好憧憬。三黑对明天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第四部分:(15小节)心如蜜甜。三黑高兴地耙地。

五、品读释疑

(一)自由读诗歌,想一想诗歌塑造出三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形象。)

(二)默读诗歌,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诗句,将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读一读。

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1)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统领全文,开宗明义,表现出拥有土地农民,对土地的炽热之情。)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将农民面对土地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扑进土地怀抱的激动地举止表现出来。)

2.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給细细打碎。

(1)这一小节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感?

(作者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先概括写出三黑这样翻地,然后围绕这一层意思,运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三黑翻地的样子,一举一动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3.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今天准备好了,叫麦籽儿睡上。

(1)为什么说“三黑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经过自己的劳动,土地变得平整,松散,在三黑看来“简直是一张软床”,为麦籽儿准备“这么好的床”,是幸福的,“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舒服地躺在自己的土地上,赶快发芽,“赶快钻出来吸收雨露”,用肌肤体验快乐。因为三黑不曾拥有自己的土地,三黑不曾用自己的劳动改变自己的生活,虽辛勤劳作而不曾拥有这份幸福,如今自己的土地赋予了三黑新的生命活力,所以三黑感慨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以后会睡更好的“床”。)

4.三黑耙过地,坐下来歇一歇。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1)

这句话是三黑渴望丰收,似乎看到了成片绽开的荞麦花,强调土地是农

民的希望。

(2)

通过想象,由主人公三黑眼前的待种的松软的土地,想象到麦花雪白的美丽景象,表现三黑的对丰收充满希望。

5.阅读方法解析:

虚实相生,这是诗歌意境的结构特征。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6.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烟蝈儿也叫得更欢。

(呼应开头,突出翻身的人儿无比喜悦。)

(三)主题延伸: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想一想,广袤的土地还会承载谁的幸福,请仿照第13--14小节写在下面,然后与同学交流。

示例:他又在打算:

明年要继续开发,把树栽得壮壮的,让荒原变绿洲。

再买个无人机,陡坡山洼细巡逻,防虫害,除隐患,凤凰孔雀,向东飞。

六、总结课文主旨

这篇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7)

(8)

(17-29)

(9-12)

(13)

(14)

(15)

(16)

(17-29)

(30)

(31-33)

板书设计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三黑和土地

三黑翻地耙地

精耕细作

热爱土地

勤劳快乐

三黑在地头憧憬美好未来

憧憬未来

三黑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浪淘沙》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江南春

师:谁来读一读今天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生读《江南春》。)

师:由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江南。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景色非常美丽。

生:我想到了江南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到了山上的小树披上了嫩绿的颜色,遍野的油菜花全部开了,金黄金黄的。”

师:哦,在你心目中,江南的春天是这样的美。是吗?还有发表的吗?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能不能将它给读正确读流利了。(生开始读。)

师:有人说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这样一首诗把标点符号,题目都算进去,总共的字数是——35。可是,这35个字组成的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意思是很丰富的,你能读懂多少呢?它里面的一个词可能要用一句话来解释。下面请你试着解释解释。(生自学,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师: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不用解释了,剩下的你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都可以来说。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有四百八十座寺庙。

生:五百座的。

生:在南朝修建的几百座寺庙中还有多少座存在在这烟雨之中呢?

师:你说的是几百座,他说的是大约四百八十座……

生:大批佛教寺院。

生:这四百八十寺不是真的是这么多,是夸张。

师:其实也不是夸张,是虚指。据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南朝时候建造了五百多座寺院,这里的480其实是大概的数字。所以刚才有同学用大约,有同学用大批,有同学用几百,这些都是可以的。

师:那么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意思是?

生:在南朝的时候,大约建造了480座寺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朝的意思吗?

生:一个朝代。

师:南朝是一个朝代。

师:是什么时候的一个朝代呀?

生:宋、齐、梁、陈。

师:对,宋、齐、梁、陈这四个王朝总称南朝。现在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干吗要说南朝呢?

生:干吗不叫北朝呢?

师:是呀,为什么呢?

师出示资料:

从公元420年至589年,在我国长江以南先后存在过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师:读完,你明白为什么是南朝了吗?

生: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在长江以南。

师:大家都懂了吗?现在,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诗是精练的语言,就南朝这个词语就有这么丰富的意思,这是精练呀。咱们一起来读读这精练的句子。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

生:最后一句我来解释。有多少楼台存在在这烟雨中。

师:楼台是指什么?(生说不上来,示意和上句联系起来理解。)

师:楼是——楼房。

师:楼是楼阁,台是亭台,联系上面的寺院,其实楼台就是指——寺院。

师:整句意思是?

生:长江以南的江南他们存在过,过了这么多年。

师:解释哪个?

生:烟雨中就是说没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城什么地都没有了,可春天依然存在!

师:我看到过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么多的寺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另一种是说有多少座寺院隐没在烟雨中。两种解释,你赞成那一种?选哪一种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理由。大家来看,我们将诗的下面两行理解了,那上面两行你理解吗?

师:上面的两行中有什么不懂吗?

生:酒旗风不懂。

师:酒旗与风分开来解释。酒旗是什么意思。(大家乱说,气氛有些乱。)

师:以前啊,酒家门前都挂一面旗帜,上面写这酒字,大家看书上有图呢!看一看。酒旗其实是一个招牌。它是用布头做的,看到这样的旗帜,我们就知道这里有酒喝,有酒店。哦,以前叫酒家,还不能叫酒店。你想啊,以前喝酒的地方,一般是在自己家里开的,所以叫酒家。

生酒吧。

师:还酒吧呢,什么网吧、书吧、氧吧,等等都是现在才有的。记得还有首诗中曾经提到过。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估计诗的作者没有看到酒旗,所以就向牧童借问。现在我们来看,酒旗风是什么意思呢?

生:酒旗在风中摆动。

师接:好象是在招引客人。过来过来,喝点酒吧!(众笑)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

生:绿映红

师:由绿你想到了什么?

生:绿柳。

生:绿叶映衬着红花。

师:你由绿想到了绿叶,由红想到了红花。你理解映就是映衬的意思,很好!

生:绿树和红花互相映衬

生:在辽阔的绿地上,隐隐约约露出几朵红花。

师:绿映红,其实我的理解是绿草和红花,绿叶和红花都可以。绿树和红花好象不太和谐,这三个字妙在这个映字上,光有绿草或者光有红花我们都不觉得很美,只要两样在一起相互映衬才感觉到美。现在还有理解的吗?

师:有的同学不理解莺,其实莺是一种鸟。莺啼就是黄莺在啼叫,如果用拟人的手法来说可以说成——黄莺在唱歌。对了,还有一个成语叫莺歌燕舞呢。多美呀,黄莺和燕子都是美好春天的象征。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莺啼千里,而是千里莺啼呢?

师:如果是莺啼千里那就是说莺的歌声传遍千里了。(众笑。)

师:那么千里莺啼是什么意思?千里怎么解释?有的同学认为这是夸张。其实不然,这个千里就是指江南。

师:这个千里就是指千里江南,可是诗中为什么不说江南莺啼而说千里莺啼呢?这个千里有什么奥妙吗?

生:千里,千里马。

生:千里是到处。

生:江南有千里。

师:千里其实就是指江南的每一个地方。那为什么不直接用江南呢,而用千里来代替?

生;这样是为了诗中的词语与题目不重复。

生:这样写写出来江南的大,而江南两字我们感受不到大。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其实就证明了诗是最精练的语言。

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诗,你能解释这精炼的诗句吗?自己在下面好好说一说。

(生练习)。

师:我请两位同学说。

生:千里江南,处处都是莺歌燕舞,处处都是绿草红花,相互映衬着。南朝一共修建了大约四百八十座寺院,现在又有多少存在于这烟雨之中啊?

师:很好,前面两行还是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怎么到了后两行感觉不是写春天了,前面两行是写眼前的春景,后面两行写的是什么呢?——以前的。

我们来看,杜牧(803-853),而南朝(420-589),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说南朝,也就是说几百年前的朝代了。说他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啊,题目是江南春,怎么写着写着春景不写,倒写起什么寺院来了呢?

生:春天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今年来,明年不来了。

师:不会今年美丽,明年不美丽了。

生:那个南朝修建了那么多寺院,但是他们却经不起岁月的考验。

师:同学们,是呀,南朝时候的皇帝和大官都特别相信佛教,于是修建了许多寺院,为什么修建这么多寺院呢?原来是他们以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众笑)南朝的皇帝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从420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杜牧心里想,你看看你们修了这么多寺院不是可以保佑你们的江山吗?杜牧想说什么呢?

生:杜牧想对皇帝说修建寺院还不如多关心关心老百姓。

师:是呀,修建寺院希望佛主保佑江山永固,还不如想办法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有了小家庭的牢固,才可能会有大国家的牢固呀。

生:皇帝呀,你只知道修建寺院,难道你不留心身边的美景吗?现在的大自然中到处是美丽的景色,难道你不知道欣赏吗?

师:皇帝,大官们都应该来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请大家下课后写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一首诗。(生背)

《江南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这首七言绝句共四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一丛丛的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这是多么睛朗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啊!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喜悦之情。在前两句“扬”的基础上,第三、四句一变为“抑”,诗人的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濛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的帝王都好“佛”,为此大兴寺院,弄得农田锐增,百姓不堪重负。虽然大批寺院耸峙,蔚为壮观,也不失为江南一景,但每一座寺院要耗费农民多少血汗!诗人显然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反对态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默写《江南春》。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对如何学懂古诗已有一定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学生不感兴趣,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感到累、烦。

苏霍姆林斯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说教法

漫画大师丰子恺有一幅题为《教育》的漫画:一位先生把一块块泥放进模子里,印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泥娃娃。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千人一面,抹杀个性。

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干这种“做泥人”的蠢事了。那么,在遵循教学共同规律的同时,应让语文教学展示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教材的特点,运用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老师从旁组织、指导、点拨、激励、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学法

1.课前认真预习,记下疑难问题,课前查询诗人简况和写作背景材料。

2.学生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每个学生教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所以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彻底放开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合作探究理解意境,读中感悟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程序

(一)师用言语表扬激励,树立信心。

(绝大多数人的失败是由于缺乏自信。)

(二)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感悟诗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爱学、渴望学习的境界。先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写景方面的诗),并给予奖品表扬激励,设小组奖、个人奖。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情趣盎然,紧接着把学生带进新课,点击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接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每一上新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后让学生尝试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所说的和所提的,老师归纳总结出有价值的内容和问题,以便在学习古诗中深入渗透探究解决问题。

(二)知诗人,介绍写作背景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对诗人进行简介及介绍写作背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其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做好了准备,同时帮助其获取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品质。

(三)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

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感知——重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感知得具体,才能理解得深刻。因此,我先从整体入手,点击,出示景——诗——配乐朗读。让学生认真听,仔细观察图像后,说说对这首诗的总体感觉。再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由于学生理解特点及机能的差异,所受家庭教育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因此采用的学习方法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适于自己的方法,决不强求一律,厚此薄彼。)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字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然后抽读,齐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教学更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性。

(四)明诗意,入境悟情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我将随机指导学生通过看图、想像、朗读,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比如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借助工具书,找自己要好的伙伴进行探讨研究等等,尊重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在唐风古雨中尽情沐浴,潜能在读情画意间从容释放。

小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意识,以往的小组活动成员大多是由教师分配指定的,学习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通过实践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使他们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使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2.汇报自学成果,进一步解诗明意。

学生个性生理要素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心理潜能在学习之初不可能充分发挥。让学生随时表现这些潜在的能力,能促进其潜能的开发。因此,我主张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权利(如前面的诗歌朗诵赛、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等等,现在的自学后的汇报都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3.提疑、释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而,在教学中,我交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课前,问学生预习时发现了什么问题;课中,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课后,问学生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

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直接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这就要求朗读者立足于诗的总体,把诗人倾注于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融会贯通起来。所以我在这里先让同学们回想诗人杜牧和写诗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让诗人的情来激起自己的情。我先出示大屏幕投影——江南春天美景,再配上一段优美的乐曲《春江花月夜》,接着让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全诗,把诗人喜爱美好春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师读生评价。

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然后,因势利导,激发其写作动机,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使其想象得以再现。

5.展开想象,化诗为文。

想像和联想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古诗中的许多句子都充满着神奇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一首诗往往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学生此时已充分理解了诗意,能用口头语言表达。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把诗歌的语言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练笔机会。

6.欣赏、积累知识。

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五)扩展延伸,旨在打破课堂的界限,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展示欣赏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课后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小结下课

六、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直观教法的体现,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本篇板书我依据作者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展现文章内容,从而有助于学生调理结构,强化理解,这样做是依据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件性原则进行的。

古诗三首

《浪淘沙》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创作背景

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只有一个地球

一、创设情境,感知地球

师:(播放地球图片。)自古以来,地球就让我们人类感到那样神秘。直到20世纪,科学家们才揭开了她那美丽而神秘的“面纱”。在茫茫宇宙中,只有我们这个星球上存在着生命,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请看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师手势强调“一个”,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就跟随宇航员一起到太空中看看我们的地球吧!

(出示地球在太空中旋转的图片。)

师: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就是她孕育了万物生灵,喜欢吗?请用一句话,夸一夸我们的地球!

生:地球,你太美了!(语气平淡。)

师:你们一次深情地赞美地球,如果她听到了,会热烈地鼓掌的。

生:(大声、深情地再次朗读。)地球,你太美了!(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

师:谁还愿意来赞美地球?

生:地球,你太可爱了!

师:好极了!谁再来?

生:地球,你太伟大了!

师:你的赞美可真深情。记得曾经有一位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被破坏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宇航员的感叹。

师:读后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们的地球怎样可爱?

师:你很会提问题,谁还有疑问?

生:我们这个地球这么可爱,为什么容易被破坏?

师:你可真善于发现问题。

生:宇航员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们都想知道地球怎样可爱,又为什么容易被破坏是不是?请同学们打开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生自读课文。)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地球非常可爱。

生:我知道了我们的地球很渺小。

生:我知道了地球遭受了什么破坏。

生:我知道了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师:你们读得很认真。读了一遍课文,你们了解到了课文怎样描写地球可爱,怎样说明地球容易被破坏了吗?请同学们再一次快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描写地球可爱的内容和描写地球容易被破坏的部分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生读课文,做标记,师巡视。)

二、读中感悟,赞美地球

师:课文中哪部分写出了地球的可爱?简单地说说。

生:第1自然段。

师:谁愿意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生:“据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我喜欢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地球的美丽。

师:谁来评价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

师:你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谁再来?

生:她读得没有感情。

师:其实,她平时感情也挺丰富的,只是今天没表现出来。谁能说说,要想把地球的美读出来,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

生:“薄薄的”应该轻声读。

师:你体会得不错。

生:“纱衣”应该轻轻地读。

师:你理解得挺好。你读读这个词。

生:(轻柔地读)纱衣。

生:“晶莹透亮”应该强调。

生:“相互交错”也应该重读。

师:你们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地球是那样的晶莹,那样的缥缈,怎样读才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来呢?谁愿意试试?(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读得太出色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地球的美!

师:谁还愿意读出你喜欢的句子?

生:“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和蔼可亲。”我喜欢这句的原因是这句写出了地球的可爱。

师:老师想问问你读得这么出色,是带着什么感情来读的?

生:带着对地球妈妈的赞美与喜爱来读的。

师:我们就像她那样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读到这里,你们看见地球妈妈了吗?闭上眼睛想想,她长得什么样?长着什么样的头发?什么样的眼睛?穿着什么样的衣服?

生:地球妈妈长着一头绿色的长发,美丽极了!

师:你可真会描述。

生:地球妈妈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可美了!

生:地球妈妈穿着一件水蓝色的纱衣,漂亮极了!

师:孩子们,我们心目中的地球妈妈是那样美丽迷人。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亲眼看一看地球妈妈美丽的容颜。(播放地球美丽风光短片。)

师:孩子们看过之后,你们为能有这样美丽、可爱的地球妈妈感到自豪吗?那就来读读这句话吧!想必此时你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体验。(生齐读宇航员的感叹。)

三、合作探究,痛惜地球

师:可是,地球是那么容易被破坏,这多么令人感到痛心呀!书上哪部分写了地球容易被破坏?

生:第3自然段。

师:有补充吗?

生: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

师:第2自然段描写了地球渺小,我们一会再学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3、4自然段,了解人类是怎样破坏地球的。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看哪组学得最主动。(生学习,师逐组巡视、指导学习。)

师:孩子们,你们学得真主动!老师要检查你们的学习情况,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情况?

生:我们小组通过“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这句话,知道了人类是怎样破坏地球的。

师:还有补充吗?课文中还怎样介绍人类破坏地球的?

生:还有“地球是无私的……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这句,说的也是人类破坏地球的。

师:刚才,他们小组通过读课文了解到了人类是怎样破坏地球的。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通过读课文画重点语句来了解人类有哪些破坏地球的行为。

师:那么人类的破坏行为究竟有哪些?

生:(读)“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师:老师注意到你不仅读出了人类破坏的行为,还读出了人类破坏地球的后果,能不能只说人类的破坏行为呢?

生:不加节制地开采。

师:真聪明,继续。

生: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师出示三个句子:不加节制地开采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师:当你们读到这些破坏行为的时候,你们的心中有什么样的体会,能用一个词来说说你现在的心情吗?

生:难过。

生:愤怒。

……

师:谁愿意把这些句子再读读,注意你这次的任务非常重,因为你代表了这么多同学的心情呢!(生带着强烈的感情读。)

师:老师强烈地感受到了你此时的心情,就像他那样,我们齐读。

(生齐读,读得更有感情了。)

师:人类这样的破坏会导致怎样严重的后果呢?哪个小组愿意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时采用了结合学习资料来读课文的方法。我们收集的资料是:黄河每天要被迫“喝下”500万立方米污水;长江每天被迫接受3 600万立方米污水;鄱阳湖已被围湖造田“吃”掉了一半,如今每天还要“吞下”2 100万吨泥沙,湖底增高了3厘米。

师:请问你们的资料在哪里收集的?

生:在网上查找的。

师: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接着汇报资料。

生:南极臭氧空洞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增大,使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生:由于人类不顾后果地排放温室气体,地球表面迅速变热。例如:飞机起飞时就能看见尾翼的后面有两条长长的尾气。科学家已建议让飞机调整飞行的高度,可是也不能挽回破坏。

师:你在哪查找的资料?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师:你真是个有心人!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到知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课后继续交流手中的资料,好吗?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地球母亲遭受的破坏。被破坏的资源也会伤心,会愤怒。

(播放地球遭到破坏的短片。)

师:(配乐解说)地球遭到了人类的破坏,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灾难。水资源短缺,人们只能饮用受污染的水,黑烟笼罩在大地的上空,无节制地采伐树木造成森林被毁,土地荒芜,多少人饱受着干旱和洪水的折磨。随着人类破坏的加剧,江河泛滥,酸雨连绵,臭氧层减薄,地球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地球已是千疮百孔,地球母亲在哭泣!

师: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看完短片后,我心里太难过了。

生:我想说的是,人类太残忍了。

生:我们不能再这样破坏地球了!

师:孩子们,想一想,在人类无休止的摧残之下,地球母亲现在变得怎么样了?她美丽的绿色长发呢?水蓝色的纱衣呢?

生:地球母亲的头发已经大面积减少了,光秃秃的。

生:地球母亲美丽的纱衣已经破烂不堪了。

生:地球母亲的眼睛已经变得无神了,流出了黑色的泪水。

师:老师知道你们还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我们怎么忍心再说下去,因为这是我们的地球母亲呀!请再读读这句话。

(出示:生读宇航员的感叹。)

师:地球那么容易被破坏,除了3、4自然段,课文还有哪写出来了?

生:(读)“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 300多千米的星球……就像一叶扁舟。”

师:还有补充吗?

生:(读)“同茫茫宇宙相比……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师:刚才他们所读的都是说明地球渺小的内容。课文采用什么说明方法突出了地球的渺小?

生: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你能把数字找出来读读吗?

生:(读)“6300多千米”“5亿多平方千米”“五分之一”。

师:你很会读书,谁来补充?

生:还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把地球同茫茫宇宙相比。

师:这就是地球,她是这样渺小,这样容易被破坏。

四、理解体验,保护地球

师:同学们可曾想过,假如有一天地球被破坏得再也无法让人类生存了,我们能到哪儿去呢?

生:我们只能在太空中流浪。

师:太可怜了!

生:我们没地方去,只能死亡。

师:更悲惨!

生:我们可以到火星或月球上去居住。

师:你很有想法,你的想法真美好,可它能实现吗?下面请默读5~7自然段,看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为什么?(生默读。)

生: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因为“科学家已经证明……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师:看来,失去了地球这个家园,我们别无去处。

师:“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被破坏了!”宇航员发出的感叹值得我们深思。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宇航员说的这句话再读读。然后试着联系全课,联系“可爱”与“被破坏”说一句话,用上“如果……就……”的句式。

生:如果人类再这样破坏地球,我们的地球就会灭亡。

生:如果我们再不保护地球,我们就无处可去了。

师:看来,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地球面临的严竣现实。不过,事在人为,你能不能向积极的、美好的方面假设一下呢?

生:如果我们精心保护地球,地球就会越来越美。

生:如果我们给地球母亲擦去了泪水,地球母亲就会更漂亮。

生:如果每个人都不往地上乱扔垃圾,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会更好了。

师:你能结合身边的实际来谈,说得真好!谁再来谈谈?

生:如果我们每个人多种一棵树,地球妈妈的头发就会越长越浓密。

师:是呀,如果非要给地球母亲的这份美丽加上期限,我们就希望是永久……孩子们,精心保护地球,刻不容缓!

师:来,为了我们仍然有生存的家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自然段,用我们的声音,我们的力量来呼吁人类保护地球!

(生齐读最后一段,越读越有力量。)

师:你们的呼吁真有力量,我想全世界都听到了你们的呼吁!

五、回归整体,珍爱地球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懂了课文。请结合板书,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生:课文先写了地球既美丽又很渺小;接着写了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然后写了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最后告诫了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师:我们来看课题,作者为什么用“只有一个地球”为题?请把下面一句话补充完整,“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

生: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不能再破坏地球了。

生: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地球。

师:(师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洪水肆虐,沙尘成灾,地球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来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时刻警示世人:(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本设计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主线,围绕文本,构建开放而又具有生成空间的阅读话题,挖掘文本价值,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给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在读中引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思想和教材产生共鸣,师生共同亲历发展认知、陶冶情操、引发创造的成长历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网络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重难点说明:

引导学生利课本和资料,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四、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导入

我先出示了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力,从感官上感受地球的美丽壮观,导入课题。

(二)选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

“6300多公里”“同茫茫宇宙相比”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作比较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通过阅读资料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进入相关的段落,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让学生观看地球妈妈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3.地球的唯一性

当选择这一部分学习时,引导他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接着,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再推荐相关网站让他们上网查阅,然后引导下载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太可爱:

美丽而渺小,慷慨无私

太容易破碎:资源枯竭、不可再生

精心保护地球

六、教学小结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只有一个地球

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又称为非耗竭性资源,如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等。可再生自然资源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一旦种源消失,该资源就不能再生,从而要求科学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物种种源,才可能再生,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土壤属可再生资源,是因为土壤肥力可以通过人工措施和自然过程而不断更新。但土壤又有不可再生的一面,因为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比再生的土壤自然产生更多新过程快得多在一定时间和—定条件下也就成为不能再生的资源。

《只有一个地球》

青山不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迹

请大家先自读课文,概括地表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读文

生:交流

师:小结

师:(引)肆虐的风沙抵挡不住老人坚定的信心,满坡的翠绿是老人恒久相守的理想。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变化带给人们的震撼吧!

(演示)1.晋西北环境恶劣的沙尘场面

(画外音)在我国的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的村庄,每一、二十年就得被迫搬迁一次.很多人忍受不住,含泪扶老携幼,背景离乡,那金黄的沙土成了此地人们心中隐隐的痛

(演示)2.(改造环境)

虽然环境是恶劣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仍有一部分人站了出来,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家园。这位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即使肆虐的风沙把他们的劳动一次次毁掉,即使干旱、霜冻不时冲击他们本已贫困的生活,但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绿意无限眷恋,使他们义无反顾,终于,一片绿波荡漾、松涛阵阵的绿洲屹立在黄土之上,出现在世人眼前。

师:同学们,看了这几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如此恶劣的地方会变为绿洲,太不可思议了

生:老师,我觉得太神奇了!

(三)品析重点词句,解读奇迹

师:是啊!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亲勤劳的双手描绘了美好的家园;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属于大家的奇迹,这个奇迹是什么呢?(读文用——画出来)

生:(读、画、说)

(出示3)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生: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教室不过60~70平方米,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

(引)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老人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伟岸、高大。

生:值得尊敬、学习。

师:(结)老人用他不屈不挠的毅力在风沙面前竖立起一道天然屏障,也在我们的心中竖立了高大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用赞美的声音读一下吧,来表达此时的心境。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能读一读,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悟,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概括?

(提示)

绿意()

翠色()

郁郁()()葱茏

师:作者写出了绿渊的如此美丽,他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比喻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生:读比喻句(师加以品评、指导)

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生:大环境,风沙肆虐

生:干旱、霜冻、沙尘暴

生:环境异常险恶

师:(结)这里可称作穷山恶水,这里可称作荒无人烟,这里也可称作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生:早出晚归

生: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生: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

(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畅谈感想

(出示图片)巍巍青山常绿

白发老人沉思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生汇报(舒缓的音乐起)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

一、说教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说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青山不老》

《三黑和土地》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写出三黑得到土地后,视若珍宝、爱不释手的情感。认真地侍弄土地:仔细地翻地,来回地耙地,把土地弄得非常松散,简直像一张柔软的床。非常适合种子在上面生长。第二部分介绍三黑把荞麦种子播种到地里,看到麦苗的良好长势,听到地里的蝈蝈叫,想起心酸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向往美好的生活。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三、说教法

自主朗读感悟法: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时一分为5个环节: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

恨不得

土疙瘩

顺溜

松散

麦籽

白霎霎

荞麦

耙地

痒抓抓

蹚坏

闺女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B.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板书:热爱土地

憧憬未来)

(五)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翻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展望未来

三黑和土地(相关资料)

《控诉太阳》

五点二十分,这残暴的时间,从世界上

拉走了我们的闻一多先生!

擦干眼泪

我要提起控诉。

--但控诉谁呢?

呵,太阳,我选定了你!

五点二十分,正是你,太阳,辉煌照耀的时刻,为什么眼睁睁地

看着卑鄙的谋杀,在大街上公开地进行!

你怎么不早点落下去,或者索性不出来!

让那些暴徒们

把中国的人民杀光,你都可以不作见证。

也或者,七月十五日

又是下雨的日子,跟李公朴先生死的那一天一样?

--哎哎,霪雨的昆明

霪雨的中国呵!

然而五点二十分,究竟还是白天,是应该由你管束的。

谁叫你带来与黑暗不分,而又同样可怖的白天哪!

1946年7月

下载[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2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2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