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

时间:2019-05-15 04:5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

第一篇: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

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高校应用型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促进经济的快速跨越发展,使得人们的经济持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所以,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要进行改革,只有不断改革,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更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各项政策,才能够促成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之路越走越宽。本文主要介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法教学改革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的立校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经济发展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的,因此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必须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以实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接轨,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当下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发展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必须要不断探索、寻求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才能够使得改革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潮流。

一、我国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可以说,经济法课程的设置是高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必须课程之一,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更应非常重视开展经济法的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济法教学发展现状依然令人担忧,存在着一些不可否认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法涉及的内容较多,比较的复杂,让学生掌握起来没有深度。经济学本身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理论知识比较纷繁、复杂,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教授理论知识不仅不能够让学生全盘的吸收和掌握,而且导致学生经济学知识链不健全,掌握起来难度比较大,尤其是经济法课程,涉及到很多法律知识,涉及到合同法、证法和票据法等诸多法律,这些法律知识太过于专业,这让经济学的学生学起来非常的吃力,既不容易产生兴趣,更不能够让学生彻底掌握。

第二,由于法律的更新较快,在教学中经济法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定有很多不当的现象出现。当下,我国涉及经济法的教材繁多,各个版本的内容相差较大,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经济学教科书的选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被广泛选用的教材更适合于法学专业而非经管类专业,这些教材在定程度上强调了经济法学的研究,而这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导致经济法课程形同虚设,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不高,课堂氛围沉闷。

第三,经济法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和“讲授式”教学模式相对落后,教学过程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经济法本身内容枯燥,知识点比较繁多,传统的说教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学习的注意力,加上教师队伍的老化,对新媒体等??用比较少,学生的上课氛围不浓厚,缺课、替课现象屡禁不止,导致了经济法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四,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有待改革。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把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学法、懂法、用法,而非研究法,所以,在考核评价中,不能单纯考察学生的“背书能力”,要通过实践的考核方法,创新考核模式,才能够起到真正的学习和评价作用。部分学校甚至把经济法作为考察科目,仅仅通过论文的形式,让学生“轻松过关”,导致经济法的学习效果较差。

第五,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人员老化,教学方式落后,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更不能培养出实用型的经济人才。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你是学生带去新鲜的知识和充实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师队伍的人员老化,单纯为了追求高职称,寻求高待遇,对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从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得过且过等现象,甚至一个教案多年来重复使用,这都不利于经济法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推进。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经过不断研究发现,为了使高职院校提高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步伐,推进高校经济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对经济法教学改革提高重视程度,并且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使得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效果。具体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高职院校本身就是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在经济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把理论变成指导实践的指南。所以,教学法的教学不能够单纯地表现为知识的灌输或者是课本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当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经济法进行解读,教授学生把理论化为实践,这样才能够实现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促进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产生具体效果。

其次,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经济法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鉴于经济法中,不断变化的条文,学校在进行经济法教学改革中必须要给予更新,及时的进行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墨守成规,要为学生解读最新的经济法政策,对于变化或者是增加的内容提高重视程度,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引导和帮助。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要有很强的预见性。坚持在当下教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增强预见性。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对经济法有个全新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最新最全的经济法内容,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知识积累。

最后,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够让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高职院校进行经济法改革必须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落后的教学思想,为经济法的教学改革提供不竭的动力。传统教学模式的经济法教学对于学生就业的帮助非常有限。这也就是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经济法教学,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经济法的精髓。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创新性的原则,让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效果。

三、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和必要的举措

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需要不断的探索,需要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在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之上,必须要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寻找更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具体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几种有效举措:

首先,提高对经济法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当下有很多院校仅仅是把改革作为一项面子工程,或者是“幌子”,经常出现声音响亮效果没有的现象,因此高校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经济法教学改革重大的支持,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也需要配备更加充足的人员,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活动资金。所以,要把教学改革实实在在的开展起来,不能只是趋于形式,不求实效。把经济法教学改革落实到行动中。

其次,加大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当下经济的发展形势,对经济法的教学不仅要有创新,而且要追究实效。老师们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充实教案,改进授课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让经济法教学过程不再枯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出真正的经济法实用型人才。要通过加强培训或者是考察等方式,增加学习机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为经济法教学改革提供动力,建立经济法教学改革的人才基础。

再次,引进实践性教学,创新教?W方法。为了使得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引入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真正掌握经济法的运用原则,了解经济法的内容,在今后工作或者发展中熟练的运用经济法的具体法律条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实现具体实效。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法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正确运用。所以实践性教学必须要引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促进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后,建立更加完善的经济法教学考核体系。为了不让经济法教学形同虚设,必须要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尤其是要完善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部分高职院校把经济法课程作为考查科目,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建立了完善的经济法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经济法的学习,而且也能够监督教师认真进行教学,从而促进高校经济法教学的发展,让改革取得实际效果。还可以设立把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对经济法教学考核的科学性,实现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总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作为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尤其是经济学的实用人才,必须要大刀破斧的进行改革,要坚决树立“实用”、“应用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与市场对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与新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马质璞.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J].装备制造技术.2015(07):37-38.[2]陈华,李宗斌.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发展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1):45-46.[3]吕庆华,郭智勇.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教学路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6(26):63-64.[4]陈勇,经晓峰.基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激烈条件下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5(22):48-49.[5]卫胜,姬云香,田春苗.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6(16):93-94.[6]崔磊,沈文,夏兆清.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02):73-74.[7]张家智,蒲松涛,高炳巡.关于高职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滁州学院为例[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5):45-46.[8]张泽一,王树兰.加强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4(Z1):15-16.

第二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要: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作用,必须明确其目标定位,改革其课程模式,充分体现职教特色,走出一条高职语文课程的生存之路、必由之路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

高职语文课程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体系中有无位置、处于怎样的位置、在一定的位置上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是在进行高职教育宏观研究和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一次课程改革,这个承载着以传授人文知识和语言文化实用工具为主的语文课程,课程计划难免压缩。客观地说,除了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也突出地反映在高职院校之外,也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

1.找准定位——高职语文课程的生存之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程与普通高校一样是《大学语文》。那么,高职《大学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对培养高职人才有何作用?它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有何区别?这是高职课程改革者和语文课程教育者首先应该深思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一上岗就能顶岗。高职教育的所有课程设置都应该以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公共基础课之一的高职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不仅需要懂得专业的生产操作能力,还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即善于将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且组织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只是一台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作机器。

因此,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应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其基础,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归宿。这种目标定位,与高职教育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知识传授目标相吻合。这种“必需”、“够用”,在语文课程可以理解为:相关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完整的思想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的文学阅读与欣赏能力,普通话达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能说会写。要达到这个目标,就目前的一本教材、一种课型、一种教法的课程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对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深入的变革。

2.改革课程——高职语文课程的必由之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只开设一学期,一周四节。仅凭这有限的课时数,要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程质量,就必须改革现有的通用的语文课程模式,突出其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高职语文课程一般采用的是大专教学计划,有的是在大学本科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压缩。即便采用的是高职统编教材,教材的内容和体式也没有大的改变。就我院所采用的高职统编《大学语文》教材中,有32篇古文,占全部篇幅的46%。所选课文与中学课本重复的竞有20篇,占全部篇幅的28%。这既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又与当前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有违。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应当遵循高职培养目标,以“高质、强能、实用”为前提,以“必需和够用”为目标,重新编写教学计划,改革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课程,按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功用将语文课程大致分为五大模块:实用口才、实用文体写作、书法、文学欣赏、中外文化。前两块作为必修课,集中时问系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必修课可结合专业特点,以培养实用技能为主旨,开设诸如《商务文书写作》、《广告文案》、《毕业论文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辩论的技巧与艺术》等课程;后三块作为选修课,供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情感、创造性思维为主旨,结合学校特色、教师专长、课程资源优势等具体条件,开设《书法的魅力》、《我读经典文学作品》、《我爱电影》、《我爱博客》等课程。既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务实性,又兼顾了语文的陶情养性的功能。无论哪一个模块,可采用不同的课程范型,以实用技能为主的课程,可采取训练中心课程,以培养专项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化运用”的形式,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必要的应用理论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可采取体验中心课程、活动中心课程,采用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操,增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3.凸现特色——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之路

职业知识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大目标。作为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语文要凸现课程特色,就必须紧紧围绕“能说会写”这个能力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和职业的需求为根本,切实增强高职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为高职生的顺利就业服务。

(1)改革传统教法目前,大多数高职语文课堂仍以“讲授法”为主。这显然不利于实现“能说会写”这种实践性很强的高职语文课程目标。高职语文课程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多上活动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实用口才类课程可以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将课程内容由易到难分成几个训练环节。从最基础的朗诵、自我介绍、互相推荐、见闻陈述逐渐过渡到即席发言、即兴演讲、节目主持、专题辩论和表演课本剧之类的训练,使学生“讲述见闻言之有物、说明事理言之有序、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其次,充分体现语文与各行各业的关联及其实用性。在教学上,强调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譬如:管理类专业,就要把“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作为训练的重点;服务营销类专业应注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忽略应用文的写作;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应着重科技论文的写作,同时拓宽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美容技术》等专业应适当增加工程美学知识,不仅能强化专业知识,又能体现出语文的美育功能。第三,结合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与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让信息类专业的学生综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语文课文内容制作别出心裁的课件;让汽车营销类专业学生为某种品牌的汽车策划一个广告文案或进行市场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让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就某项专业知识问题整理一篇小论文等。总之,与现实相联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根据所确立的高职语文课程“能说会写”的主要目标,辅之以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应建立相应的能力培养和考核评价体系。首先,采取多元化原则。即采用多种考核形式,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方法,对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实用口才》课程考核,可以准备一个或几个话题,让学生进行一次辩论比赛,以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从查找资料开始到活动结束,整个过程包含的工作量较大,各小组内部成员有分工、有协作,组之间有竞争、有压力。既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对着重“写”的课程,以小型课题研究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课题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和技能项目尽可能全面、尽可能与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是动态性和综合性原则。注重过程考核,将学生平时书面作业、作文周记、阅读笔记、课堂讨论、演讲、课外社团活动、参赛获奖等均作为语文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由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同学、学生本人一起来评定,把学生自觉引导到语文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上来,达到评价标准与课程目标的一致。

(3)采用特色教材针对改革的课程模式,选取相应的教材。同时鼓励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课程特点,编写不同课型范式的讲义。突出高职语文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易学性。教材特色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既应有传统的纸质印刷出版物,也应有新兴的电子教材。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及写作指导练习和相关知识拓展等都应包括在内。总之,应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方便易学的全方位多媒体视听感受的学习包。

高职语文课程的去留与否、发展与否,关键在于语文课程本身如何跟随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脚步,找准自身定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将特定的人文关怀与特定的工具性很好地有机融合,兼容并蓄、因势利导、灵活多样,走出一条高职语文教育的特色之路。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

摘 要: 文章通过对高职教育的正确定位、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及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高职教育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亟待改革,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外向型、复合型、实用型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目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高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客观地讲,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已基本形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依然存在三种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三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扎扎实实办好高职教育,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及早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工作上。因此纠正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偏颇迫在眉睫,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十分必要。

二、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三、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1.明确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科学实用的专业学科教学体系和提高教师授课及实习指导水平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打破一切框框,使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市场,真正能够培养出外向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2.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专业人才。所谓复合型,即英语+专业技能;所谓实用型即所有课程均强调实用性,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就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3.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1)政治理论课采用案例教学,增强针对性、系统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时事政策、特色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政治理论基础上,切实增强政治思想觉悟和政治思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按照文化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压缩文化基础课内容,减少课时比例。(3)适应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对英语能力水平的客观需要,增加英语教学课时并将其设计为通课,强化听力和口语教学训练,切实增强其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性。(4)按照专业基础课为主干专业课服务的原则,根据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对应关系,删、简专业基础课内容,确保其为专业主干课服务,增强专业基础课的实用性。(5)增加主干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课时,突出实践性教学,有条件的专业实施“订单式”教学,根据“订单”企业的需要,开设专业课程,直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能训练。(6)学生作业突出实用性和课题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理论应用和分析方法的掌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按市场要求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直接引进社会考试,校内考试考核突出应用能力。(8)按照实用性原则,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深入实践一线,收集教学素材,编写切合市场实际的实用性讲义,并保持教材内容的常用常新,待成熟后,编印成书。(9)按照培养外向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加大“双师型”和“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10)根据部分同学继续深造(专升本)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培训班,重点学习专升本课程,争取实现较高的升学率。

4.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第一,基础课。(1)“大学语文”课改为“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课改为“应用数学”,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讲解有关内容。(2)政治理论课实行案例教学,抓住精髓,突出重点,分段授课。作业和考试都不再拘泥单一形式,而以应用为主。(3)将就业创新教育课分为就业教育和创新教育两门课,实行案例教学。就业指导课第1~5学期,每学期开设一周课时,第1学期授课3天,实习2天,联系1个单位;第2~5学期联系2个单位,所联系单位不得重复;第6学期授课一周,重点讲解“应聘技巧”、“文明礼仪”、“自荐书的制作”等内容,然后进行一周的实习。创新教育要分段上课,每学期组织实习,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提合理化建议,不拘一格搞创新。第二,英语教学。(1)加大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5。(2)强调实用性,引进合适教材与自主开发校本教材相结合,注意将实用内容编入教材中。(3)组织学生统一参加英语雅思考试,达到雅思4.0的为合格,否则不予毕业。(4)所有英语教师均要达到雅思4.0,学院组织英语教师进行雅思培训。(5)参加出国培训的教师每人选择一门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在第五或第六学期选取一门专业课(课时量较少)进行外语教学,考试不及格者不予毕业。第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主干课服务的原则,在各系充分论证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对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进行分解,按照与专业主干课的内容具有的映射对应关系,重复的内容进行合并;无关或无关紧要的内容要删除;专业基础课实行分段模块教学,结合专业主干课内容,同步授课。主干专业课是专业实用性最强的中心专业课,至少开设一年。内容要继续充实,强化动手能力,突出实际操作,每章节需要培养学生哪些实际操作能力要一一列明。每节课授课时间与实际操作辅导训练时间比例为1:1。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量的2/5。第四,选修课。选修课集中在下午开设,主要为专接本学生提供教学辅导。不列入正常教学计划,但纳入学院统一管理。第五,考试考核。(1)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凡是可以进行社会化考试的,一律组织学生参加通行、规范的社会化考试,相应的校内考试取消。

第四篇:高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削弱,而是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如何改革农林院校现有教学模式,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能为新时期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是所有农林院校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特别是园艺专业,公司、基地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视,而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园艺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又相对欠缺,因此如何转变现行的教学实践模式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园艺专业教学现状

1.1 课程安排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园艺专业一般为三年制,第一、二年为学校学习,第三年为实习,因此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基础课非常多,如大学英语、政治等,大一几乎都在学习基础课,仅大二一年学习专业课。但是园艺专业的专业课也包罗万象,除了基本的果树栽培、蔬菜栽培等外,还学习如园艺产品营销、农产品加工、检验、植物组织培养等,但每门课程教学时数又不足,大部分课程都是每周2-4学时,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但什么都没有学到。

1.2 教学模式死板单一

高职院校仍存在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被动的接收信息,完全没有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积极实践的能力,这种模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园艺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条件,因此造成了社会紧缺园艺专业的技术人才,但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又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1.3 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要完全发挥园艺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关键。园艺专业涉及范围广,植物种类多,需要的实践场地大,如果有条件还需要自己的基地,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园艺专业教学缺少的恰恰是实验基地,由此造成实践教学不够,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生对田间操作更是知之甚少。高职院校园艺专业改革的主要措施

第五篇: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又有它存在的特有问题,只有理清实践教学的内涵,明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的方法,才能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实

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新方案,明确提出落实课程新方案要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教社科[2008]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要从本科思想政治

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

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

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执政党思想宣传的主渠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引导任务,在该课程中,实践环节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配套进行,具有直观性、可见性、有效性的特点,对于提升理论教学的实感体验具有较高的作用,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相区别的,在校内或校外,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

体系。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与理论教学配套进行的,内容上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重在传授理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但因为理论性强,光是理论授课显得很空洞,没有实体体验,效果不佳,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政治敏感度不高,兴趣不大,接受理论还停留在背诵和记忆程度,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实践环节的辅助和加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理论,而在于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听、看、走、谈、讲、写等方式,成为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升华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思政”课的实践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又分为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以及课外进行的校内实践活动。校内的实践活动组织的形式一般有课堂讨论、观看教育片或纪录片、主题演讲、社会调查、主题报告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各种校园活动等,校外实践主要以参观考察为主,以及学校其他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原因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各所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做出了多项改革,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随意性大,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根据要求,专科院校需设1个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怎么安排,安排什么内容,部分学校却是由老师自己说了算,随意性很大,出现了“有时间就搞,没有时间就算”的情况。除此以外,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实行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少则百人,多则几百人,很难做到全覆盖,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都不易开展,尤其是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即使开展也因为人数和课时的限制草草了事,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其余学生因无法参与就抱着“看戏”的心态,缺少认知的提升。课后布置的社会调查、撰写心得体会,更是应付了事,到网络上搜索后直接下载修改,没有进行实践活动就提交了实践报告,教师也往往因为工作量大以及文章千篇一律简单批改,根本达不到实践的效果。校外实践也要受到时间、空间、经费、安全等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因素再加上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以及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放弃或减弱实践活动的开展。

2.教师各自为战,缺少统筹安排,合力缺失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涉及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还涉及学校其他部门的一些行政人员,而这两类人员隶属于两个系列,不能很好地结合,将实践教学割裂开。比如,学校的团委、学工处、宣传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属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但是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思政”课的教师却不清楚、不了解,具体开展情况和结果反馈也搞不清,导致出现重复劳动,花了钱耗费了时间,因为缺少统筹安排,却没有收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担任组织协调、理论指导的角色,且都是单兵作战,要使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这位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掌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灵活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教师本身可能存在知识结构不全面,能力不足的情况,这就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老师也会因为顾虑而选择放弃或简化操作。

3.高职院校注重专业课实践,忽视“思政”课实践

高职院校“思政”课属于公共基础课,不是专业课,也没有专业培养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形成了一种观点,公共基础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包括学生、家长在内很多人都认为“思政”课没有开设的必要,讲的都是大而空的道理,有些道理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育,没有必要在大学再教。有些专业教师也认为,“思政”课谁都可以来讲,不具有技术性。在课程建设、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教师培训等等方面都会有倾斜,对于专业课程的实践安排、管理和考核都更加规范更加有保障,相比较“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比较逊色。

下载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要] 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需从更新观念、科学安排实践的内容及形式、健全其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以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确保“思政课”教......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

    学以致用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质量策略

    学以致用: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质量策略摘要:在当今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经济法是高等职业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高职经......

    高职院校语文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5篇

    高职院校语文模块化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处境尴尬,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探讨(5篇)

    高职院校体育课田径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高职田径教学要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目标,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目前高职......

    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的50%以上,已成为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培养的绝对主力。而作为高职学......

    高职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高职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时间:2008-12-26 22:52:50 点击:7 摘 要: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高职学院人才培养......

    广东省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会议总结

    广东省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会议总结 2013年10月11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三位老师:张全政、万颖、姜秋杰参加了广东省高职公英教指委举办的“2013年高职院校公共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