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胶体教学案
胶体的说课
一、学生分析
1.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2.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3.经过第二单元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材分析
1.学习分散系内容,首先要突出分类方法,教材将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放在物质的分类中介绍,与过渡教材相比,其功能和地位有明显的不同。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确实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理解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的科学性”,而不是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2.教材设计两个实验对三种分散系的特点进行探究,虽然能达到教学目标,但还没充分运用对比实验研究方法,稍作改变,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通过实验探究熟悉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实验、思考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分类方法后知道,科学的分类方法对我们熟悉和研究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有重要的作用,那今天我们尝试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熟悉混合物。【活动1】请阅读课本第15-16页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分散系?分散系的组成?
2.分散系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投影】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分类依据。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 溶液(d<1nm)胶体(1nm<d<100nm)浊液(d>100nm)注:1nm=10-9m 【活动2】展示三种样品,分别是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提出问题:你能根据肉眼观察分辨出哪种是浊液,哪种是胶体,哪种是溶液吗?(学生观察,大多数能指出浊液,但无法区分胶体和溶液。)
【讲解】我们用肉眼很难区分溶液和胶体,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别它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跟着教师操作】用激光笔照射FeCl3溶液、Fe(OH)3胶体。【讲解】出现这条“光路”的效应叫丁达尔效应。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较大对光有散射作用才看到光路,而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则说明分散质较小。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1)分散质粒子大小:溶液最小,浊液最大,胶体介于两者之间。(2)稳定性:溶液最稳定,胶体较稳定,浊液不稳定。
(3)丁达尔效应:溶液无,胶体有,此法常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过渡】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去熟悉这三种分散系的特点。
【活动3】实验1:取两个烧杯,第一个加入40mL水,第二个烧杯加入40mL热水(并继续加热至沸腾)。在第一个烧杯中逐滴滴入饱和的FeCl3溶液12滴,待第二个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快速滴入12滴饱和FeCl3溶液,同时撤去酒精灯。观察两个烧杯里的混合物,分别用激光笔从烧杯外侧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观察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1。(见下表)
【讨论、分析】学生讨论回答上述表格内容,然后整理得下表(投影):
【活动4】实验2:把实验1中的FeCl3溶液倒掉一部分,留下约10mL,往其中加入一滴管NaOH溶液,摇匀,观察现象。把实验1得到的Fe(OH)3胶体和实验2制得的Fe(OH)3悬浊液进行过滤,观察过滤后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表2。(见下表)
【讨论、分析】学生讨论回答上述表格内容,然后整理得下表(投影):
【小结】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活动5】家庭小实验:在一个用半透膜(肠衣或鱼膘)做的袋子里装入半杯食盐和淀粉的混合液,将袋子悬挂在一大杯纯净水中,一段时间后,检验大杯中的水是否含有食盐和淀粉。(如何检验?)
问题: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结论是什么?怎样解释?
要求:本实验在家完成,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建议用数码摄像机或数码相机把实验过程拍下来,让同学们分享你的成果。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4人以下组成小组完成。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整个过程以下几点较好: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2.突出了教学重点──分类方法。
3.运用对比实验,围绕着“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进行探究。
4.让学生初步把握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的新课程理念。5.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合作能力。过程中的几点不足:
1.预备不同类的胶体样本太少。
2.时间比较紧,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
3.关于胶体与生活、生产等方面联系的知识介绍较少。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胶体
1.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分类依据。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 溶液(d<1nm)胶体(1nm<d<100nm)浊液(d>100nm)注:1nm=10-9m 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1)分散质粒子大小:溶液最小,浊液最大,胶体介于两者之间。(2)稳定性:溶液最稳定,胶体较稳定,浊液不稳定。
(3)丁达尔效应:溶液无,胶体有,此法常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巩固作业:
1.制取Fe(OH)3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下面正确的是
A.Fe+3H2OB.Fe3+ +3H2O C.Fe +3H2O D.Fe3+ +3H2O 3+3+
()
Fe(OH)3+3H
Fe(OH)3(胶体)+3H+ Fe(OH)3(胶体)+3H Fe(OH)3↓+3H+
()D.Fe(OH)3胶体
()
+
+2.既能透过半透膜,又能透过滤纸的是
A.NaCl溶液
B.淀粉溶液
C.酒精溶液
3.用饱和的FeCl3溶液制取Fe(OH)3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A.将FeCl3溶液滴人蒸馏水中
B.将FeCl3溶液滴人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
C.将FeCl3溶液滴人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
D.将FeCl3溶液滴人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
4.将淀粉和KI的混合溶液装在羊皮纸制成的袋中,将此袋下半部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
里,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半皮纸袋一定有破损的是
()
A.加入碘水变蓝色
C.加入AgN0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B.加入NaI溶液不变蓝色 D.加入溴水变蓝色
()5.下列各组中,可用相同的方法除去混有的杂质的是
A.淀粉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蔗糖中混有少量NaCl B.Fe(OH)3中混有少量盐酸;淀粉溶液中混有少量KI溶液
C.Na2SiO3胶体中混合有少量NaHCO3;NaHC03中混有少量Na2CO3 D.CO2中混有少量SO2;CO2中混有少量HCl 6.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胶体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B.胶体粒子的大小决定了胶体丁达尔现象的产生 C.胶体能透过半透膜,所以可用渗析法提纯 D.制备胶体必须在加热条件下进行
D.F(OH)3溶胶 7.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是
A.食盐水
B.碘酒
C.淀粉溶液
8.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等体积混合,在室温下激烈振荡,静置后,能够形成均匀溶液的是
()A.四氯化碳、碘水 B.甲醇、水
C.汽油、水
D.乙酸乙酯、水
9.在半透膜袋里盛有淀粉和溴化钠溶液,将半透膜悬挂在蒸馏水中。
(1)如何用实验证明淀粉未通过半透膜?
(2)要求只检验一种离子,就能证明钠离子、溴离子通过半透膜,写出检验该离子的实
验方法?
(3)如何用实验证明两者已完全分离?
(4)如何证明半透膜破损?
(5)如何证明两者已部分分离?
(6)如何操作能使两者完全分离?
教育教学案
第一节胶体的教学案
单位:迁安一中
姓名:王艳丽
任教学科:化学
第二篇: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
第三篇:教学案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3、能通过学习掌握变奏曲的概念,并能初步进行变奏的改编。重难点:
1、聆听中能分辨出作品的变化。
2、在欣赏中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摇滚的不同风格。
3、掌握变奏曲的特点。教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的主题部分。
1、用哼鸣的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2、用wu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二、新课学习
师:回忆刚才唱过的旋律是哪一首乐曲? 生:《铃儿响叮当》
师:原曲是什么样情绪的?你听过哪几种不同的版本?
1、介绍《铃儿响叮当》背景。
《铃儿响叮当》是圣诞歌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从十九世纪的英国开始,后来传入美国。进入二十世纪后,他起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开启神奇的旅行,再次体验这一广为流传的乐曲的历史变迁。
2、聆听乐曲,第一遍 师:你听到了什么?
介绍《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创作背景。《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由美国作曲家彼得彭特所作。1987年杨鸿年听后进行部分的缩编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
3、聆听乐曲,第二遍。师:找一找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八次或者九次(引导这八次变化是围绕主题发生的,所以是八次)
4、分小组聆听第三遍
师:注意听自己的部,和主题对比找出三个特征。分组聆听乐曲——讨论总结——分小组说明。
5、分部分聆听,完成游戏:领贴纸。
教师出示不同变奏的对应曲风贴纸,由各小组认领。
6、再次完整,聆听全曲。
由小组将各部分特征在聆听过程中进行展示。
三、了解变奏曲
1、在音乐声中分组讨论变奏曲特点。
2、教师总结变奏特点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
四、拓展:创编《小星星》
1、出示《小星星》主旋律
2、视课堂时间,改编华尔兹和爵士风格
第四篇:教学案
班2010---2011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
第五篇:教学案
天上的街市
预习
一看
1、作者简介及其文学成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他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在中国文坛上骁勇地驰骋了60多年,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
2、时代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3、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的其他相关的人或物。联想必须有相似点或想关点。
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想象必须合理,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二做
1、读三遍课文(出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标小节号。
2、读课文,圈划诗中的 生字、新词,并注意使用工具书,掌握音、形、义。
3、整体感知:
你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诗中想像“浅浅”的天河并不宽广,牛郎织女来来往往,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思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双翅”,本诗联想自然、想象丰富,试概括诗中运用的联想、想象之处。
《天上的街市》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一次。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生活啊。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在天河中自由地骑着牛儿来往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80多年前(1921年10月)就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四、朗读诗歌
1、初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把握诗的感情基调
朗读要求:
1、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2、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再读文章,注意本诗的节奏和重音(听录音,再齐读)
五、自由朗读、自主思考: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
2、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
3、诗人看到了明星景象产生了遐想,天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美好、幸福、自由、光明)知识点链接: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 想象:在一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此诗哪一节是联想的内容?怎样联想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哪几节是想象的内容?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六、合作探究
1、文中也提到了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文中他们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但是传说中的与作者笔下的却不一样,作者为什么改动传说呢?
对比:传说——诗中 人间现实——诗人愿望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例:第四节)
(1)“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2)这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3)你觉得还有哪些词用的较好?请找出来,并说一说为什么。
七、归纳总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富足、自由、幸福、光明、美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八、拓展延伸
读完了诗人的美丽诗篇时,当你仰望苍穹,你又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