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故事串和问题串组织免疫调节第二课时教学五篇

时间:2019-05-15 04:1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故事串和问题串组织免疫调节第二课时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故事串和问题串组织免疫调节第二课时教学》。

第一篇:利用故事串和问题串组织免疫调节第二课时教学

利用故事串和问题串组织“免疫调节”第二课时教学

江苏省淮安中学

刘学廷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2章第4节中的内容,它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一起共同完成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使命,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重要作用。本节内容一般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涉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以及相关名词概念的教学;第二课时涉及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以及免疫学的应用。其中第二课时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佳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的环境里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听取别人对这种经验的讲解。根据这一理论,建构主义设计出情境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其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在[1]情境中,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

本节内容以小明一家的系列故事为“情境”,通过系列问题串的探讨来组织教学,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免疫失调病的类型;举例说出免疫学的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各种免疫失调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使学生形成分析、判断、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认同并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及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

三、教学重点

1、过敏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2、爱滋病的病因及预防。

3、免疫学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1、过敏反应的机理及预防。

2、免疫学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系列故事一:一天,小明感到四肢无力、咳嗽,体温达到39度,被医生诊断为病毒性感冒,由于学业繁忙,小明没有到医院治疗,而是坚持上学,大约一个星期过后,小明的感冒症状基本消失,精力又恢复原先的样子。一段时间以后,小明的父亲也出现同样的症状,而小明虽然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却安然无恙。

问题串:

(1)感冒是哪种病原体引起的?这种病原体怎么被消灭的?

(2)抗体由哪种免疫细胞分泌产生?浆细胞(效应B细胞)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

(3)B细胞在什么条件下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

(4)抗原如何刺激B细胞?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除了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外,还会分化成哪种细胞?

(5)病毒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抗体能进入到靶细胞内吗?(6)进入到细胞内部的感冒病毒是如何被消灭的? 问题串:

(1)小明父亲患感冒时,感冒病毒会传染给小明吗?感冒病毒怎么被消灭的?

(2)小明体内的抗体由哪种免疫细胞分泌产生?浆细胞(效应B细胞)主要由哪种免疫细胞分化而来?

(3)与第一次免疫过程相比,小明再次感染感冒病毒时体内产生抗体有何特点?(4)小明今后永远不会患感冒吗?

模型建构:请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参考下图)。

设计意图:目的是通过小明两次感冒的故事,将上节课所学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知识回顾一下,为下面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打下基础。[学习新知识]

一、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

系列故事二:小明的父亲患感冒后,决定到诊所静脉注射青霉素缓解症状。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的父亲突然感到胸闷气憋,浑身哆嗦以至抽搐、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手脚发凉、血压急骤下降、脉博快细而弱。经过医生迅速抢救治疗,数分钟后小明父亲明显好转。

问题串:(1)小明的父亲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什么?还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反应吗?这种免疫反应属于正常免疫反应吗?

(3)为什么别人静脉注射青霉素没有出现过敏反应而小明的父亲出现过敏反应呢?(4)同学们有发生过过敏反应的吗?过敏原是什么?有什么症状?如何处理的?(5)过敏反应特点如何?如何预防过敏反应呢?

模型建构:请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过敏反应的机理(参考下图)。

活动:设计调查表,在校内或校外随机取样,调查青少年群体中过敏反应发病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查找资料,总结出过敏反应的概念、发病机理、反应特点和预防措施等一系列知识,加深了对过敏反应的理解,并初步知道避免过敏反应的措施。

2、自身免疫病

系列故事三:小明的妈妈最近常常感到心慌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

问题串:(1)小明的母亲心脏为什么受到损伤?抗体是如何产生的?(2)正常情况下,抗体会攻击机体正常的组织器官吗?(3)小明母亲体内的抗体为什么会攻击心脏细胞?

(4)还有哪些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怎么样预防自身免疫病?

模型建构:请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参考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查找资料、教师讲解,总结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措施。

3、爱滋病

系列故事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明的父亲瞒着家人,偷偷到黑血站卖血挣钱以贴补家用,由于黑血站卫生条件很差,小明父亲不幸感染了爱滋病毒。问题串:(1)爱滋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小明父亲为何感染上爱滋病毒?

(2)爱滋病的传播途径还有哪些?你会和爱滋病人握手吗?你会和别人共用一个剃须刀吗?你会和爱滋病人共同进餐吗?

(3)你知道什么是毒品吗?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4)爱滋病的症状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是爱滋病毒直接引起的吗?

(5)爱滋病的发病机理是什么?为什么爱滋病难以治疗?

(6)你认为应如何对待爱滋病患者?我们应如何预防爱滋病?

(7)你知道“世界爱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你知道“红丝带”的含义吗? 活动:课后以“关爱生命 远离爱滋”为主题,出版一期黑板报,宣传爱滋病的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系列故事和具体鲜活的实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并通过有梯度的系列问题,了解爱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起学生对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关注,认识到自尊自爱的重要性;认同并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及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

二、免疫学应用

1、预防接种

系列故事五:近段时间,小明的同学小凯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为乙型肝炎。小明担心自己被感染乙型病毒而去医院咨询,医生建议小明注射乙肝疫苗。

问题串:(1)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疫苗是如何制成的?

(2)注射疫苗为什么会预防传染病?能终身预防疾病吗?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

(3)你打过疫苗吗?什么时候打的?知道它们预防哪些疾病吗?

(4)为什么有些传染病如AIDS、SARS的疫苗至今还没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呢?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预防接种就是把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产生对传染病免疫力。使人类逐渐摆脱对传染病只能被动治疗的状况,减轻人类痛苦。

播放:人类战胜天花的录像。

模型建构:请在坐标系中根据体液免疫的原理,画出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体内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的曲线图(参考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预防接种的原理,并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

2、免疫治疗

系列故事六:高二暑假的一天,小明下河游泳时,不小心被一只生锈的铁钉扎破脚,医生在清洗和包扎小明的伤口后,建议小明打破伤风抗毒血清。问题串:(1)破伤风是感染哪种病原体引起的?该病原体代谢类型是什么?

(2)破伤风抗毒血清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医生建议小明打破伤风抗毒血清?(3)什么时候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最有效?(4)破伤风可以预防吗?如何预防?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思考讨论进而让学生理解:需要治疗和紧急预防一般注射抗体,而提前预防一般注射抗原。让学生理解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区别以及与接触病原体先后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器官移植

系列故事七:近段时间,小明经常感到发热、四肢无力,并有进行性贫血、显著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症状,经过多次确珍,小明患了白血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医生建议给小明进行骨髓移植,经过筛选,小明最后移植了姐姐的骨髓,并获得成功。问题串:(1)白血病的病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移植骨髓?

(2)任何人骨髓都可以移植给小明吗?排斥反应属于免疫反应吗?这种免疫反应属于正常免疫反应吗?如何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3)器官移植遇到的难题除了排斥反应外,还有哪些难题?(4)你知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吗?

(5)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你家人支持你捐献造血干细胞吗?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器官移植技术存在的最大难题是器官来源少和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直到免疫抑制药物的出现,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大大提高。

然后,教师深情的表述: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却不是免疫学所能解决的,目前最需要的是更多的人唤醒潜藏于心灵深处的爱心。

播放:“爱的奉献”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珍爱生命的价值观。通过歌曲播放,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及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本故事人物纯属虚构,然而现实中却真有这样一个悲惨的人,他的名字叫“大卫·非利浦·威特”,他一生下来体内就没有免疫细胞,患有“重症免疫缺陷疾病”,没有抵御细菌、病毒的的能力,从小生活在无菌的塑料泡泡里,大家都叫他“泡泡男孩”。对他来说,泡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致命的威胁,甚至连母亲一个充满疼爱的吻或者拥抱,都可能会给他带来可怕的后果。“泡泡男孩”虽然移植了姐姐的骨髓干细胞,但脆弱的身体还是没有阻挡病毒的入侵和大量繁殖,最后医生放弃了治疗。

播放:“泡泡男孩”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故事,让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六、教学反思

利用故事串和问题串组织教学,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深入潜心思考。但问题串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目的性:提出的问题要为教学目标服务。(2)层次性:问题难度需要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3)启发性: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4)逻辑性:设计的问题串不是简单问题的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提出。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2009.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

第二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及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2)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2.能力目标:

(1)能够概括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能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身的了解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免疫调节可以杀灭病原体,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一样,对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还记得免疫的概念吗?(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异性的保护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的功能是什么?①防卫功能②监控和清除功能

根据免疫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与病原体发生作用的一般顺序,我们又将免疫系统划分为三道防线。请同学们翻到必修3的第36页,给大家1min时间预习三道防线的内容。思考三道防线如何消灭病原体? 【板书】第4节免疫调节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的功能。2.第二道防线

没有被第一道防线消灭的病原体继续攻击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的功能。【提问】这两道防线有何特点呢?

这两道防线的主要功能是杀灭侵入人体的大多数病菌。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所以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承接】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因为不具有特异性,所以作用效果也很弱,如果前两道防线被突破,就需要第三道防线起作用了。提问:第三道防线由什么构成呢?(板书: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ppt显示其组成和分类)。3.第三道防线 【过渡】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并且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又称为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就会产生特异性免疫来对付这种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又被称为抗原,而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被称为抗体。抗原、抗体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来学习一下抗原。

(板书:抗原,ppt显示抗原的概念,并讲解)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过渡】抗原与抗体有何联系了? 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板书:抗体,ppt显示抗体的概念,并讲解其特点)

抗体是一种球蛋白,抗体分泌出来后,到哪儿起作用呢?

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还存在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母乳喂养的孩子,在哺乳期间不容易生病,就是因为婴儿直接在母乳中获得了抗体。【思考讨论】:细胞中与抗体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过渡】根据抗原、抗体的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它们是如何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呢?同学们阅读课本37页第三段并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特异性免疫分为哪几种?

2、分别是由什么细胞起主要作用?

(三)、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ppt显示特异性免疫的分类,根据图片讲解)

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通过B细胞产生的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而通过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的方式称为细胞免疫。【过渡】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我们先来学习这些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的过程中如何杀灭抗原?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1.体液免疫过程(板书)【过渡】体液免疫的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敌我识别的阶段;然后就是的反应阶段;最后就是消灭敌人的阶段。

(ppt逐步显示体液免疫过程,并逐渐进行讲解)

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大部分先由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将隐藏的抗原特征暴露出来,才能进一步的发生作用。(吞噬细胞就像学校的保安人员,先抓住混进学校的坏人,再找出证据,之后交给警察处理。)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少数抗原因抗原特征暴露在外部,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这样,B细胞受刺激后就进入下一阶段。

【引导】这一阶段实现了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过程。

第二阶段,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过渡】这一阶段主要是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浆细胞合成抗体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第三阶段(ppt显示第三阶段,学生观察、老师讲解)在这一阶段,抗原成为被作用的对象,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例如,①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②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等等。【引导】第三阶段主要是发挥免疫效应。大家从这一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吗?记忆细胞好像没有发挥作用,大家思考一下,产生的记忆细胞的有何作用? 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后很久仍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就会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思考讨论】显示完整的体液免疫过程,并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1)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

(2)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哪一种细胞快速分化增殖,并形成什么细胞?属于哪种细胞增殖方式?

记忆细胞分化增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属于有丝分裂(3)吞噬细胞的作用?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物。(4)记忆B细胞与浆细胞有什么区别?

记忆B细胞:①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②能分裂,产生浆细胞。浆细胞:①寿命短,不能分裂。②能产生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 病毒会侵入机体细胞,有的致病菌寄生在宿主细胞体内,然而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那么,消灭这些病原体要通过什么途径呢?这就要靠细胞免疫呢。和体液免疫一样,细胞免疫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经吞噬细胞处理使抗原特征暴露出来后呈递给T细胞;第二阶段是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第三阶段是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抗原

靶细胞

产生效应的细胞

浆细胞

效应T细胞

产生效应的方式

抗体与抗原结合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破裂,释放抗原

相互联系

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是不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越强越好了?免疫系统还有哪些功能呢?这就是下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小结: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根据三道防线的特点将它们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学习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异同。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第4节免疫调节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特异性免疫 1.抗原 2.抗体 3.体液免疫 4.细胞免疫

七、教学设计反思

免疫调节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处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一些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但在本课中,因为活动较多,所以怎样安排教学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我特意设置了相应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主动构建地整理知识,感受获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入赏识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收放欠自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王艳江

第三篇:精心设计问题串,提高教学有效性

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体会

通过网上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本人体会颇深,对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实现。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问题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顺序,问题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问题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好提,太难学生会“蒙”,并且会让许多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太简单又成无效问题,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问题串”的形式可以让提问更加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思考,提升教学效果。问题串是指在教学中围绕具体知识目标,针对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而设计的一连串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恰时恰点且适度合理的问题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能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就本人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巧妙设计“问题串”,将“问题串”贯穿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问题串”串出新的课堂作介绍。

一、设计“问题串”的原则

1.难度的适宜性。在教学时选择一些繁简得当,难度适中的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跳一跳,摘得到”。少提质量粗糙、简单重复、无关紧要的问题。

2.层次的递进性。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问题要有层次,照顾到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对学生心中有数,课堂上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微妙变化,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思维浪花,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3.目标的指向性。每组问题串要有明确的意图,围绕某个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要能够让学生自我建构出相关的数学概念或原理。

4.设问的自然性。问题的设置要有自然性,不能过于生硬,问题与问题之间过渡要自然。

二、设计“问题串”的方法

1、课题引入中可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

新课程注重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在课题引入中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把问题串与学生实际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为问题串提供生活背景,这样不仅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案例1 椭圆概念引出的问题串

问题1 将一头牛拴在一棵树桩上吃周围的草,那么牛能吃到草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圆!

教师:很好!(用flash动画演示).1

问题2 将一头牛拴在两棵树桩之间的一根绳子(绳长大于两棵树间的距离)上吃周围的草,那么牛能吃到草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沉默

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

学生:椭圆?教师带领学生推导方程。

问题3 将一头牛拴在两棵树桩之间的一根绳子(绳长等于两棵树桩间的距离)上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眨眨眼)一条线段。(哦!可怜的牛只能吃到“一条线段”上的草!)问题4 如果绳长小于两棵树桩间的距离呢?

学生:那牛不能拴在两棵树桩间的绳子上了。问题5 能归纳出形成椭圆的几何条件吗? 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不难归纳出椭圆概念。用学生熟知的生活中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使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传授了新知识。2、知识建构中可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在实际教学中,应对问题提供的信息把问题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精细成具有一定梯度和逻辑结构的问题串,使学习的目标具体化,知识的构建层次化,思维的活动缜密化,以获得较为清晰的新知。

案例2

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教学

在函数单调性概念教学时,学生对于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描述函数单调性的特征难以理解,主要是概念中的“任意”二字用区间内两个大小不等的x1

问题1 对于一个函数f(x),如果在(2,5)上取x12,x25,此时当x1x2时,有f(x1)f(x2),能否说函数f(x)在区间(2,5)上递增呢?

问题2 如果在(2,5)上取两个x1,x2,使x12,x2是区间内任意取值,当x1x2时,有f(x1)f(x2),能否说函数f(x)在区间(2,5)上递增呢?请举例说明。

问题3 如果在(2,5)上取两个x1,x2,使x22,x1是区间内任意取值,当x1x2时,有f(x1)f(x2),能否说函数f(x)在区间(2,5)上递增呢?请举例说明。

问题4 如果在(2,5)上取无数个值,使得当x1x2...xn...,有f(x1)f(x2)...f(xn)...,能否得到在区间(2,5)上函数具有“随着x的增大对应函数值y也增大”这一特征呢?请举例说明。

问题5 在(2,5)上怎样取值,使得当x1x2时,有f(x1)f(x2)成立,即能得到函数在(2,5)上,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对应函数值y也增大呢?

教师: x1要取遍(2,5)内所有的数,当x1每取定一个数,则x2要在区间(2,5)内取遍大于x2的所有的数。

问题5是综合了问题2中,x1不变,x2取遍区间中所有值;问题3中,x2不变,x1取遍区间中所有值;问题4中,在区间上取无数个不同的值x1,xn,...,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区间(a,b)上如果不是任意取的x1,x2,即使满足当x1x2时,有f(x1)f(x2)成立,也不能得到这个函数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加深了对概念中“任意”二字的理解。

3、例习题教学中可设计具有变式性的问题串。在进行例习题教学时,可改变问题的结构、条件或设问方式等而设计具有变式性的问题串,通过对一系列“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与提炼归纳能力。

案例3 “函数的单调性”习题课 问题1:已知函数f(x)12,求证: yf(x)在0,上是减函数 x12(x0),若有f(3x6)f(x1),求x的取值范围? x教师: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问题2: 已知函数f(x)学生1:利用1122进行求解。

3x6x1教师:由问题1知:yf(x)在0,上是减函数,则有:3x6x10 问题3: 已知函数f(x)12(x0),试比较f(x22x4)与f(2)的大小? x2教师:若直接代入作差比较,计算烦琐。由x2-2x+4=x22x4x132知:f(x22x4)f(2)。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求解,可归纳出:函数yf(x)在(a,b)上单调递减。记x1,x2(a,b),x1x2为A;记f(x1)f(x2)为B;记yf(x)在(a,b)上单调递减为C。则有:

(1)A+B C,这是函数单调性的证明。(2)A+ CB,这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3)B+ CA,这是解不等式。

4、问题解决中可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串。在解决问题时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串,对问题提供的信息进行重组或深度加工,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本质特征,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案例4 “零点的存在性定理”的生成

教师:今天我们探究函数在什么条件下有零点。先请大家动手做一个实验:每位同学的桌上都有一根细木棒和一条细线,细线两端系着两个分别标有A、B的小球,如果我们把木棒所在直线想象成x轴,木棒的左端记为a,右端记为b ,把细线当成函数的图象。现在请你保持木棒固定不动,活动细线两端的两个小球。

问题1 把两个小球放在木棒的同侧,那么细线和木棒有交点吗? 学生甲:没有。

教师看了学生甲摆放的模型后点点头: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乙:可以做到有交点。教师(追问):有几个交点呢?

学生乙:可以有一个,两个,三个„„。(一边说一边摆放模型)

教师:很好!从以上两位同学的回答可以得出:两个小球放在木棒的同侧,细线和木棒的交点个数不能确定。

问题2 把两个小球放在木棒的异侧,那么细线和木棒所在的直线有交点吗? 学生1:有,因为细线的两个端点在笔芯的异侧,所以细线必定要穿过木棒所在的直线。

教师:也就是说,此时函数与木棒所在的直线一定有交点。一种特殊情况若把球A放在木棒左端a的垂直上方,把球B放在木棒右端b的垂直下方,细线与木棒一定有交点吗?

学生(众):有,教师:交点个数能确定吗? 学生1:不能确定。

教师:很好!也就是说,此时函数在a与b之间一定有交点(即零点)问题3 满足什么条件时,细线和木棒所在的直线一定有交点? 学生2:两个小球必须在笔芯的异侧。教师:如果细线断了,还能保证吗? 学生(众):不能。教师:还得加上什么条件? 学生(众):细线要是连着的。

问题4 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函数在区间[a,b]上一定有零点这一结论?

学生3:如果函数yf(x)满足f(a)与f(b)一正一负,且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不间断,那么该函数在区间[a,b]上一定有零点。

通过上述的问题串,对零点的存在性定理进行有效的探究,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展示,课堂的效能显著。

三、问题串教学实施效果的反思

通过以上问题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与练习保持浓厚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触类旁通。“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有效地避免课堂提问盲目性和随意性,使问题形成有机完整的系统,发挥整体功能,取得应有的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串中不同能级的问题可以问不同成绩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 4

喜悦,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在学生参与课堂,并在亲自参与的实践中去认识问题的本质,体验灵活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乐趣,还能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提高。在串串问题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锻炼与增强,真正达到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的目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只要我们加强研究,以“问题串”来梳理教学的脉络,在这个平台上,就一定会拓展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让“问题串”串出新的课堂。

第四篇: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设计的应用和反思

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设计的应用和反思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而采用“问题串”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达到发展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应用问题串时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些探讨。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串

原则

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素质。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归纳的出自己的答案,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作出归纳简评。“问题串”教学设计的最大优点在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答案,经历了思考的过程。

一、问题串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问题串的设计只有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为基础,贴近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才能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同化,提高教学效率。过难的问题会使他们感到难堪而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于简单的问题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失去探索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串,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去思考,去消化教材,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2.指向性原则。问题串中的每一个问题的目的性都很明确,问什么,要求学生答什么都有明确的指向。语言含糊,词不达意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茫然,搞不清题意。因此,对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即问题的目的性要很明确。

3.梯度性原则。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主动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问题串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梯度和逻辑结构的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4.过渡性原则。问题串的设计要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架设桥梁,在情境与目标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

二、问题串设计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并主动地找到答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在课堂引入时设计问题串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入新课,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建立知识联系、明确学习目标,是学生的求知欲有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作铺垫。设计片段1:用字母表示规律

如图: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问题1:按上述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问题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问题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问题4:如果用字母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问题5:根据你的计算方法,搭2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教师创设了探索规律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构建的有梯度的5个问题串引导学生体会探索一般规律的过程,并体会规律产生、发展的过程。)

2.在探究新知时设计问题串

在探究新知识时,把数学知识中所涉及的内容,通过合理精心的设计,分解成若干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在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抽象、概括,逐步学会接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其蕴涵的数学规律。设计片段2: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问题1:请你画一个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它的四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问题2: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四边形,剪下它的四个角,把它们拼在一起(四个角的顶点重合),它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配合电脑演示)四个内角拼起来成为一个周角,观察猜想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问题3:如何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已知:四边形ABCD,求证:∠A+∠B+∠C+∠D=360°.问题4:你还能用添其他辅助线的方法来说明吗? 结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3.在习题教学中设计问题串

一道好的题目不但能让学生应用新知识,理解新知识,还可以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例、习题的潜能,精心处理教材,激活例、习题的活力,打破模式化,对常规题目进行改造,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解题思维空间。设计片段3: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A D C B 问题1: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绿地,测得∠A=52°,你能求出其它三个角的度数吗?

问题2:要在这块绿地周围围一圈栅栏,测得AB=12m,BC=16m,你能算算需要围多长的栅栏吗? A D C B E 问题3:要在绿地里修一条石子路AE,使AE平分∠DAB,你能求EC的长吗?(教师创设了应用情境,利用新知解决实

际问题,问题串由易到难,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4.在课堂小结时设计问题串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有疑,有疑问就对知识有“学而不厌的追求。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核心内容设计总结问题串,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识、自我归纳和反馈的能力。

设计片段4: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索,你对四边形有了哪些更深刻的认识?你能解答下列问题吗?

问题1:四边形中若已知一对角互补,则另一对角有什么关系? 问题2: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之比可以是1:1:2:5吗?为什么?

问题3:四边形四个内角中最多有几个钝角?最多有几个锐角?外角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呢?

问题4:探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你能否发现并找出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计算规律吗?

三、问题串应用后的反思

一个好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决不仅仅在于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愤”和“悱”的境界,更重要的是,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确立了一个好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也为数学课提供了一个好的结构,使数学课成为解决“题组问题”的积极活动。在实践中,要让“问题串”成为教学中的有力助手,问题串中不同能级的问题可以问不同学力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利用“问题串”之后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问题串的延伸,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选“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能太多,太多会显得满堂问,让学生有透不过气之感;

不能太细,太细会显得没有营养,让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意境; 不能太难,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让大部分学生望而止步;

不能太容易,缺失思考性,多是记忆性问题,甚至无需回答,属伪问题; 不能太大,让人摸不着边际,不知从何答起;

不能模糊,目标不明确,零碎不系统。设计的每个问题均要能反映数学学科的本质,要能点破所要解决问题,要能“跳一跳拿得着”。语

“教无定法,更无至法”,“问题串”式教学设计更注重“问”的效果,“问”的水平。只要能把学生的情趣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学生凝聚在数学的周围,就是成功的设计,科学的设计!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第8期上出了一栏专题:2013年中考数学特色试题面面观。其中有2篇文章针对扬州卷第28题。一篇文章说这道题“建立符号意识,注重逻辑推理”,一篇说这道题“凸显符号意识,体现数学思想”,读之受益。

之前,我看到这道题,就没想到这些。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又用高中数学内容来编造中考试题了,这好像近几年不提倡这么做了(印象中好像被禁止过),为什么扬州又走进这样一条路呢?是中考题命制源枯竭了吗?

数学,告诉一些教师要提前教一些高中的数学。出题人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啊?就以扬州第28题为例,对数的概念和运算,在高中授课至少需要3个课时吧,可是,编题人给个定义、给个运算法则,就让考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程度,这是不是超要求了啊?

如果有人提前学了高中的内容,这道题就显不公平;而且,中考是指挥棒,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接棒的考生要提前学一学高中的

我读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的那2篇文章,觉得自己与这些人的差距还是很大。人家认为这道题出得好,我却不这么认为,真有点惭愧。所以,我就想在这儿听听更多人的想法,来帮助我改变认识。就连那个生造的“劳格数”,我也觉得不妥。如果数学根本就没这个概念,你定义个新的概念,那算你聪明;但本来就有的内容,你却乱定义,儿戏呀!

第五篇:《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以朗读为抓手,在读中展现画面,理解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角色形象,体会场面的气氛。学生借助课上所学的“抓关键词”“联系生活”等朗读方法,在充分的言语实践的基础上,理解语意,积累语感,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语,用朗读展现老天鹅破冰的画面,感受老天鹅勇敢奉献的形象。2.通过联系生活,用朗读展现众天鹅破冰的画面,感受众天鹅的齐心协力。3.从课内走向课外,以一篇带多篇,用朗读展现画面。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展现画面,通过关键词句体会形象,感受场面的气氛。第一课时:初步感知故事,理清脉络,学习生字词语。第三课时:回顾总结全文,指导复述,学习场面写法。教学准备:

教学ppt

朗读文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顾画面 1.指导读课题。2.指导读词语。3.回顾故事中的画面。

二、朗读

展现画面

1.学生自主读练,用朗读展现画面。2.朗读交流,师生评议。(1)指导朗读。(2)感受形象。3.总结方法。

三、迁移

再现画面 1.选择文段练习朗读。2.交流评议。

四、作业:

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朗读你喜欢的文章。

下载利用故事串和问题串组织免疫调节第二课时教学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故事串和问题串组织免疫调节第二课时教学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优雅的舞者壮美的乐章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抓住两个镜头特写:第一个镜头是写老天鹅单独破冰;此镜头突出老天鹅的英勇无畏。第二个镜头是写......

    范仲淹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仲淹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城区石林镇苗庄中心校张育红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老天鹅单独破冰和天鹅群集体破冰两个镜头的品读,感悟老天鹅的顽强和天鹅群的齐心协力......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优雅的舞者壮美的乐章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记叙了在一个寒潮突然降临,冰封湖面的春天,一只老天鹅用身体破冰并带动天鹅群集体破冰的感人壮......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优雅的舞者壮美的乐章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老天鹅单独破冰和天鹅群集体破冰两个镜头的品读,感悟老天鹅......

    争论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地点:蜀山镇张李小学 执教学科:语 文 执 教 人:蒋传琴 执教时间:2016-06-07 25.《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品味文......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读懂课后练习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第(5—7)自......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课题:天鹅的故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