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案一

时间:2019-05-15 04:3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教案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教案一》。

第一篇:国学教案一

国学教案一 教学目的:

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学生的心田。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学内容: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教学重点:

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内容:让学生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弟子规——总序。齐声背诵。

二、齐诵文本

1、指名读

2、全班齐读文本

三、讲解内容

1、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呼唤我们,听到就应该马上答应,不要慢慢吞吞,半天不回答。表现出一种无理的态度,或者有抵触情绪,自己不高兴就不应声。

2、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让我们去做事,应立刻起身去做,不可拖延偷懒。或者高兴做就做,不高兴做就不做。还有的小朋友和家长讲条件,我做了你给我什么奖励?这都是不对的!

3、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应该怀着恭敬的心去倾听。不要漫不经心,愿意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否则,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4、父母责、须顺承:小朋友有时做错了事,家长会批评责备我们。我们要赶快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不要让家长生气。有的时候,家长误解了孩子,这件事明明不怨你,可家长没搞清楚就责备你。作为晚辈,也不要急于辩解,等父母平静了你再解释。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孝,而且顺。

四、结合生活实例讲解: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父母呼唤我们;父母让我们帮忙做事;你是怎样做的?请小朋友自己去思考: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够? 五、一起来判断对错

1、常常见到一些孩子,自己玩的很开心。父母让其帮助做一点家务,他马上说我还要写作业呢!找借口不去做事。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小朋友还嫌家长罗嗦,不高兴听批评。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

2、你正在看一个好看的电视,或者玩得正开心,父母叫你出来吃饭,你不答应。或者答应了半天还是不动。

六、课后小结:

有的家长会不肯让孩子去做家务,怕打碎了东西。要向家长讲清楚,我们是在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品德,不从小教育培养,懒惰的习惯养成了不好改正。适当的劳动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必要条件,他会在劳动的过程中,自己动脑筋去做。做好了他也会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不要娇惯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条件通过

七、作业布置

今天回家吃饭时为母亲盛一碗饭,或者为父亲倒一杯水。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摆放碗筷、洗碗、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洗衣服、晾衣服、打扫房间。浇花、买菜、学做饭。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脚水。可以根据情况任选一样来做。

第二篇:国学旅游(一)

国学旅游

(一)2010年8月,笔者应邀在四川雅安市举行的“中国(四川)熊猫旅游论坛”上发言。笔者发言的题目是《国宝、国学、国粹——浅谈熊猫旅游应重视深层文化挖掘》。在这里,将发言中论及到的道家文化做一简介。

通常情况下,我们开展熊猫旅游,往往都与动物园紧密相连。翠竹、漂亮的笼舍,形成一个模式化的格局,在哪里看都一样,把特色变得没有特色。我们要突出“熊猫文化,自然和谐”这个主题,就是要把特有变成特色。

熊猫大家都知道是国宝,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熊猫背后有国学,只有深层次的挖掘出它的文化,才能真正的变成国粹。

先从熊猫的形态来看,它黑白相间,体态圆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概念总是极为相似的,这里有国学。

熊猫是圆的,太极图也是圆的,太极图告诉人们宇宙的一切都要求“圆满”,追求平衡,不要伤害自然,这就是和谐。

圆的另一个概念是把人和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主张要重视生态,注意环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

看到熊猫,就会给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提示了我们很多问题。它既是旅游概念,又是文化,也是哲学概念。中国文化很讲圆,中国人的养生概念也讲圆,讲究心平则气圆,气圆则康健。这个圆的本身就是协调,就是和谐,旅游中的养生,旅游应从中得到启迪。

太极图是由黑白二色组成,熊猫也是黑白两色,它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万物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有这样才能和谐。黄帝《素向》中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力依赖于阴阳的平衡,这叫顺应自然,也叫道法自然。我们应该从观赏熊猫中去感悟道家文化中的智慧,从道家文化中去思考开发熊猫旅游的支撑。

老子很有智慧,他启示人们不要用人的主观想法去左右大自然,幻想通过一种祈告,来改变一种自然,而是要去观察和了解自然,从而作出我们的判断。

用阴阳概念是观察自然,去了解自然核心是阴阳平衡。生命是一种阴阳平衡。旅游怎样做到阴阳平衡?

熊猫憨态可掬,自然天成。关于熊猫营地的打造,可否按照“道法自然”的概念去设计,用黑白阴阳概念去构思。

周边休息的凳子是黑白围棋组成; 园区的布局可以用太极概念设计; 宾馆可以用道文化设计成主题酒店; 餐饮可以用道家养生概念来丰富它; 中国水墨画的设计概念; 中国书法的黑白相间变化;

这样整个园区是国宝与国学的结合,必然会形成国萃。这本身就 是一种文化上的和谐。

深圳市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 0755-86196178

第三篇: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日期:2011-12-12]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国学教案

第一周:《大学》之道。

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大学》之道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学》,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二周: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教学内容:《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三周: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教学内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四周:中庸《诚之者,人之道也》 教学内容:《诚之者,人之道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诚之者,人之道也》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做人要诚实。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诚之者,人之道也》,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五周:中庸《道不远人》 教学内容:孔子《道不远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道不远人》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如果人坚守的道离大家很远,那就不能称为道了,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道不远人》,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道不远人》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道不远人》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六周:中庸《兄弟既翕 》 教学内容:兄弟既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兄弟既翕》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兄弟互敬又互爱,和睦相处乐无穷。好好对待家中人,妻子儿女都幸福。”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和家人相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兄弟既翕》,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兄弟既翕》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兄弟既翕》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把你知道的古今中外《兄弟既翕》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七周:中庸《天下之达道五》 教学内容:孔子《天下之达道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天下之达道五》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孔子的《天下之达道五》,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天下之达道五》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天下之达道五》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八周:中庸《好学近乎知》 教学内容:孔子《好学近乎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好学近乎知》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修身的道理。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平时,如何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好学近乎知》,相信你能从中受到教育。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好学近乎知》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好学近乎知》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平时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九周: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教学内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平时做事情预先是否做好准备。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当你平时做任何事预先是否做好准备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十周: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教学内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所讲的故事,能背诵主要句段。

2、借助译文,了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学了,就尽力去学,不到融会贯通,不停止学习。”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交流、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下了多大的功夫呢?你是否会坚持到底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相信你能从中受到启迪。

二、学生自学,感悟文意。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3、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四、联系自己,指导行为。

1、通过这个小故事我知道了什么?

2、今后我会如何做?

五、总结背诵。

学了,就尽力去学,不到融会贯通,不停止学习。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背诵。

第四篇:国学教案

昔仲尼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令”字,了解字义。认读生字:“橐”“蒲”“囊”“辍”等字。

3.学生能够简单了解故事内容,仲尼拜师、赵普读论语、路温舒蒲编读书、公孙弘削简读书、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买臣负薪、李密挂角的十个历史故事。

4.能结合实际说说今后的做法,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诵读课文,了解故事。

三、教学难点

有些言辞比较难懂,典故数量大,不利于学生掌握。

四、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1.自从我班学习国学课,大家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下面我就把学过的《三字经》前边的内容背诵一下。

2.让我们乘上三字经的快车开始今天的三字经之旅吧——出示课件:“小火车”(三字经之旅)新授

1.出示课题:14昔仲尼(板书)2.师:先来听一遍课文朗读。

3.师:你们想学吗?课下我们进行了预习,这里有几个生字朋友你们都认识了吗?我们来读一读。

4.扫清生字障碍。橐(tuó),项橐是个人名,昔仲尼,师项橐。蒲(pú),蒲草,披蒲编,削竹简。悬(xuán)梁(liáng),锥(zhuī)股(gǔ),锥是我们的一种工具,股是大腿。囊(náng)袋子,如囊萤,如映雪。辍(chùo):停止。家虽贫,学不辍。披(pī)彼(bǐ);这个带提手旁的字读披蒲 编;这个双人旁的字读bǐ,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彼既仕、彼无书、彼不教。

5.这些难记的字记住了,看看回到原文中你 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原文:

(1)跟老师一起读,跟录音读。

(2)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快拿出课文自己读一读,看谁能读准字音。(3)开火车,每人半句,要求读准字音。

(4)谁愿意自己读:选6名学生。每人读一行。(5)同学评议他们读得如何?

5.师:是呀,他们读得不错,小顽童和大圣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老师就给大家揭开吧!放视频 《孔子拜师》(1)师:这就是大圣人孔子和小神童项橐的故事,三字经里是这样描述的,让我们来读读:(2)出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前孔子拜神童项橐为师,即使像他这样的古代圣贤,都勤于学习。

6.师:古代的圣贤居然能向一个小孩学习,不耻下问可见圣人是多么的好学呀,还有许多的贤士也是这样做的,谁知道呢?

师:让我们先来认识“令”字。——看课件“令”

师:坐在大房子里发布命令的人,是做官的人,中令就是古代的一个大官。他是怎样勤奋学习的,让我们来一起听听赵普夜读的故事吧!

师:解释一下故事。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句话——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宋代的赵普读一辈子的《论语》,他虽然已经位居高官,尚且勤奋学习。

师:我们学习了两个故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7.古代的圣人、贤士如此勤学,三字经里还有好多故事呢!让我们一齐看看后面的内容: 谁了解呢?

出示图:读——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给我们讲的就是——如囊萤这句的意思。车胤夏天借萤火虫的光亮读书,孙康冬天借雪的反光读书,他们虽然家境贫寒、没有灯,但是学习并不因此而中断。

师:囊萤映雪是一个成语,就是在说他们不管有多么贫穷,都不停止读书。(3)还有知道的吗?

出示: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师:头悬梁锥刺股是个典故,晋朝的孙敬把头发悬在梁上读书以防止打瞌睡,战国苏秦读书时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偷懒,没有人教他们这么做,但他们自己却勤奋刻苦。

虽然他们的做法我们不可取但是他们身上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4)出示图:蒲草、竹子

问:这是什么呀?“蒲草和竹子”这两种植物也包含了两个读书故事呢?有知道的吗? 师:原来古时候路温舒和公孙弘,同样家里穷买不起书,就用蒲草和竹子当书页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读,虽然没有书籍,他们却知道勤勉读书。

(5)师:让我们看最后一行: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是背着柴火,挂角是放牛娃把书挂在牛角上,古人背柴、放牛都是在劳动,他们就是这样一边干活一边读书的。(西汉的朱买臣在背柴时读书,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随时阅读,他们虽然身体操劳,但却更加艰苦卓绝地读书。)

劳动的时候怎么读书呀?你想体验一下吗?谁来试试?我们都是在课堂上学习,所以没有柴火我们用书包代替行吗?

老师采访一下你:你有什么感受?

多辛苦呀,古人就是这样边劳动边读书的。

师:了解了这些故事,让我们齐读课文,体会古人刻苦勤学的精神吧。快乐诵读

1.快乐拍手,齐读课文 2.闯关游戏 3.背诵课文

4.谈谈今后学习的做法

让我们结束今天的三字经之旅吧!

第五篇: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仇海蓉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

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

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深情朗诵全诗。

(师生同读)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

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下载国学教案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教案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力求达到......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教学内容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教学目标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1、 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

    国学教案

    序号课时授课内容 1 第1课时 人之初——名俱扬 2 第2课时 养不教——习礼仪 3 第3课时 香九龄——千而万 4 第4课时第5课时第6课时第7课时第8课时第9课时第10课时第11课时第......

    国学教案

    国学--弟子规《拒收坩鲊》教案设计 二年五班-------黄丹 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知识点让学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恶 小而为之”的做事原则 2.学会自主的小组合作学习3.......

    六年级国学教案

    六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华经典《论语》,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

    国学经典教案

    第四单元 理想 主备人:宋佳敏 11、立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感受人物的特征。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知道孔子、子路、颜渊的理想,能说......

    二年级国学教案

    17、清夜吟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五年级国学教案

    五年级国学教案 第一周:《四书•孟子•重仁轻礼》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泛爱众,而亲仁,重禮義、輕功利。正心育德,明其理,导其行。 2、正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