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个有语文味的语文老师范文
做一个有语文味的语文老师(语文,为了生活还是考试)
---有感于2009年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
峨眉四中 叶发林
本人有幸参加了2009年10月30日—11月1日的“全国2009年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在这三天里聆听了领导专家的讲座、优秀教师的课,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在培训中,使我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通过观课、听讲座和学习交流使我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主要有以下感悟:
1、初中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立场,从学生问题出发,充分发挥教学的价值。语文教学的价值在学生身上。力图让不好的学生变好,让好的学生变得更好!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价值,避免“假、大、空、慢”的教学。语文课堂上课中始终要关注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如我们在检查预习时,不要让学生简单的搬旧知识,在课堂上背诵固有的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样理解的”。要在广度、深度上思考问题。
2、从教学价值出发,要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定位,不要空洞的没有价值的目标。要认真分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切入点和方法。一堂课的教学是要交给学生什么,不是你要教什么.有价值的课堂要让不好的学生变好,让好的学生变得更好。每堂课的价值要有侧重点,不是面面俱到,如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所选的诗文都是温情并茂的优秀诗篇,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就写作价值上看我是这样认为的《春》可以重点训练优美语言,《济南的冬天》科技侧重训练不同角度观察细致描写,《夏感》简单直白的描写语言。如果能在本单元中讲不同的写作贯穿其中,并且充分发挥文本价值,学生写作水平就一定会得以提升。
3、语文课堂要充分体现语文特色,要有语文味。语文课堂应该是有情感的、有语言魅力的,从内容上判定语文味,从教法上体现语文味、从教室内涵上体现语文味。如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程少堂老师就从“成都大排档
菜单”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菜单的文字美、语言美、文学特色、文化内涵,就会让学生感觉语文就是由味道,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吃饭,菜单都会引起他的注意,就自然而然的将语文引入了大语文课堂。
4、教师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就必须多读书,多积累。包括实践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感悟)、阅读积累(大量的看书)、写作积累(有动笔的习惯、写反思、写感悟)。教师要用全部的积累来上一堂语文课,使课堂语文味更浓。有丰富内涵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佩服的老师。
5、语文老师是需要情感的。有激情的老师才是能调动学生情绪的老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情绪。可以是哭、也可是是笑。有哭有笑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才是吸引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往往有情感的课堂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会让他们长时间记住这位老师。
6、构建和认识不同文体或者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关注学生长远发展,高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效果。初中老师要理顺初中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联系,让自己在教学中适当为学生的高中发展准备。我每每和以前教过的学生,他们都在说,你讲的知识我们高中老师一点一提我就懂了。当然这部分学生一定是初中吃不饱的学生。如现在学生进入高中后就觉得“句子成分”有问题,这是在初中不讲的。那么我们在介绍这个知识点时要认真引导。不要求全部掌握,但要让不够吃的孩子完全弄懂。
7、充分尊重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权利,把课堂权利在自己的掌控中还原给学生。这是课堂体现学生主体的最直接的一个组成。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中还给学生设问权、交流权、评价权等。就会让教师释放出来,把课堂上来又价值。
总之,这次的收获是多多的,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提高,为语文教学而努力。
第二篇:做个有语文味的老师
做个有语文味的老师
有幸在金秋十月听了两节高一的课,两位女老师温文尔雅,舒缓含蓄,节奏随和;课堂上以人为本,重在引导,交流轻松惬意。现就第一节课做些许浅陋的评价。
在笔者看来,即便是高中教学,这语文课的韵味也应该出自朗朗的书声,出自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出自教师的抑扬蕴藉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出自对文本的深究细问人文契合……
而欲使语文课有这种独特的“语文味”,其本源必是来自教师,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先有此种韵味,方能带领语文课堂走进语文之佳境。
藉此初衷,我关注了这节课上“细节的精彩”,比如,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课堂语言的美妙,整节课的环节设计的精炼,教学形式的灵活,课堂意境蕴味的优雅等等。
一
一节课的深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对教材处理得精当与否。整体观察王老师执教《金岳霖先生》这节课时,我们可以了解她整个的教学设计,导入——设问——研讨——交流,环节井然,起承转合皆备。
可是语文课堂的韵味应该是基于细节的“人、文”契合,执教者显然在这些诸多细节处理上做得很不够精致。
例:教师开始的导入取向是一个不小的败笔:
我们看中央十套的《大家》栏目,不是浙江台的“大家”……
大家的含义有两种……
一个“大家”写的另一个“大家”的故事……
这样一种靠“名”起课,将名人“圣化”的导向,意图在迫使听者不得不整肃起来,这显然和汪曾祺文笔的风格截然背反,使得文本原有的亲和幽默淡然的气韵难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实现。
这个问题凸显出来的是执教者的一个错误的教学理念,关注了“名”家,却没有关注之所以名的要义所在,不能与所教的文字保持一定的风格接近,这无疑会使自己的课堂基调定位出现偏差。二
全节课就文本解读的整体,执教者是设置了一个问题和两个活动:
第三篇:做一个好语文老师
做一个好语文教师
怎样做一个好语文教师呢?吕淑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十多年来,语文教学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改革,作为一线教师,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具体可以归纳为三大块:学生因素、教师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因素
大家都知道,也认识到,学生从来就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这里先就学生自身的情况谈一谈,像我们十多年来担任两班语文课,下课后,同课头的老师也是在热情的交谈学生的情况,比如:有的班级学生基础好,思想活跃,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班级只有十多名这样的学生,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课堂气氛就带起来了,这就给任课老师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十八般适合的教学方法、方式尽管用,加上学生的集思广益,随堂生成和发挥的空间让师生同悦。
但相反,喜好自学和回答问题小声哼哼的班级,会形成反而情况,无论老师怎样启发,会的也不举手,就是老师提名,声音也很小,照此下去,恶性循环,老师失去了发挥的空间,课堂上少了多少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点燃,我就遇到这样的一个班级,虽然我尽最大的努力去调教,鼓励,结果到月考,学生的齐答才积极些!要想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想法,展现自己的气质,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此看来,学生的本身因素是不可忽略的“活”起来的基础。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
1、教材处理要突出训练重点。
一节课时间有限,若面面俱到,就会蜻蜓点水,不能给学生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而如果简化头绪,精选内容,指出最精要的一处或几处,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训练。这样训练具体了,学生的感悟也就深刻了,收获自然就有了。如李森祥的《台阶》,文章篇幅长,只要设计两个主要问题就能完成任务:(1)、父亲的形象、(2)、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样学生就能进行上下勾联,即理解了父亲,也理解了中心。再如《观舞记》,本课最大的优点是语言美,那就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选喜欢的优美的段落反复读、品,最后仿写一个舞台片段。再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较长的课文,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第一部分,重中之重在对百草园景物描写上,其它内容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言、理解,学生明白了主人公由童年到青少年的成长是自然的、正常的,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再是教条式的理解课文。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处理,找准侧重点,学生是自由的、活泼的、兴趣盎然的,老师是得意的、笑在心里的,有的课文的深浅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达成激“活”的目的。
三、导入语的设计
语文教学,一般新手都喜欢用优美的导入法,既是一种享受,又积累了语言,美化了课堂,吸引了学生。一节课的开始,忽略了合适的导入语是有缺憾的,比如《台阶》一课,导入语很不容易设计,而有一位语文老师是用多媒体展示出生活中的不同用途的台阶,配上适合各种台阶的优美的语言,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的注意力,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和掌声,有文化内涵的导入更会使学生有好的积累,比如《故乡》的导入:中国人对故乡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思,一旦远离故乡时,往往就生出思念故乡的愁绪,你听,崔灏站在黄鹤楼上高声吟道“日暮乡关何利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你看,李白漫游祖国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走来的便是马致远,当“夕阳西下”时,他因思念故乡而“断肠”,辗转外乡多年,迅哥儿满怀喜悦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带给他的倒是满怀愁绪,那么,他的思想深处受到怎样的触动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乡》,找出原因吧,这样能抓住学生,让他们带着真情实感,投入活动,总之,一堂好课,不能忽略合适的导入语。
四、好的学习切入角度
当今时代学习语文,首推勤奋智慧的余映潮老师的理论:回归文本,赏析语言,积累语言,对于一篇课文的切入角度,余老师也是有研究的,比如《狼》教学设计八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论语十则》等就有很新、巧的切入角度,贴近文本,积累了语言,因为好的切入角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思维活动。比如奥地利作者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篇幅很长,按部就班上课会显得死气沉沉,而有一位老师就采用了抓住斯科特的日记制成幻灯片,一篇篇展示,结合联系课文,理解人物,从头至尾,上下勾联,赢得了全体学生的好评。而我认为本课还可以纵向引出,横向拓展,《伟大的悲剧》,伟大和悲剧都表现在哪些地方?表现在他的死亡,他们是怎么做的?然后就可以从全篇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赏析,达到了较好理解课文的目的。再如《我们家的男子汉》,抓住理解男子汉的形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当然,切入角度的新巧是根据不同的课文而突破的,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
读完胡明道老师的《名师讲语文》,我深深的被她的“从课文中学写作文“的独特方法所吸引,而大多数自读课文都可采用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学习,从而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教学效果,比如美国华裔女作家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设问:已是老人的两位生还者,在今天的默哀中会想到什么?就可以启发学生仔细读课文,上下勾联的联想,写出一篇同体裁的文章来。而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则可以练习写片断作文,于无中生有式的提问: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完成对文章的升华理解。
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爱默生说: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大舞台,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析的,学生可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我在教《核舟记》这篇古文时,对于船头部分的三个人的姿态、神情的理解,很多学生在反复读课文、译文的基础上还不明白,这时,我让他们小组合作来表演苏东坡三个人的位置、神情,选择表演到位的一组同学上台演示给大家看,在同学们的会心一笑中理解了课文。
以如《愚公移山》一文,写了一位“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的老愚公决定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后被山神感动,搬走了这座大山。学生在掌握实虚词含义、理解本文大意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学生评价。设计问题如下:(1)有人说:“愚公真的是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教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如何看待此言论,正方观点:愚公不愚,反方观点:愚公实愚。(2)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或“愚公精神过时了吗?”)又如《奇妙的克隆》一文,可设置如下问题: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以“我看克隆”为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再如,我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对于蔡桓公所说的“寡人无疾”这句话,让学生模拟蔡桓公说话的语气、神态,而且一连叫了好几位同学来做,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又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故事情节可一略而过,重点抓住品读课文,把握人物这一环节,设计问题,你对谁最感兴趣,找出你认为最能吸引你的片段,读一读,说一说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诸如此类很多,学习《马》这一课,让学生充当解说员,《苏州园林》让学生当导游,这一篇篇课文,在不同的教法下,就会“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说完以上三个方面,给课堂增加活力,不能不谈一谈课堂上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很重要的,魏书生老师重视学生的自学,自学成才,很少有品读的教学环节,而被批评为缺少语文味,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实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课堂,品读积累怎能忽视呢?余映潮老师在讲《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读了一百多读课文,而他也重视课堂上的教师范读,常常能做到声情并茂,确实,我在课堂教学中也体会到了朗读带给大家的愉悦,比如课文中重点段落的品读,古文的品读,理解后读一读,读出层次来,朗读抓实了,课堂气氛也烘托出来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中之重是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的好,语文课才会充满活力,才能使语文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篇:做一个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老师2
做一个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老师
环潭中心学校:王启银
何谓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有灵性,就是充满激情浪漫,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平等沟通,熟悉学生心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课堂教学得心应手,教学活动异彩纷呈;有智慧,就是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人格的魅力。
一个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教师的崇高就在于时时刻刻把学生的身心发展牢记在心,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爱心的流淌,也在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你是快乐的,你有了收获,有了发展,我就是幸福的。”这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去濡染学生、驾驭课堂,怎么能让孩子喜欢语文?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让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感染每一个学生。
一个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不说博古通今,至少要了解文学、历史、政治、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我听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教师让他们课后自己去查资料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引导的要引导。把所有问题推给学生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新课改告诉我们,在确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应忘记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教师这也回答不了,那也无法解释,是不是知识面太狭窄。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学生还会信服、还会喜欢吗?要知道学生学习可是亲其师才信其道。
一个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教学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比如,同样的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学生的兴趣与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新的,一种方法的艺术性再好,但反复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也就不能称为艺术了。一些有高超教学艺术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寥寥数语就能将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进而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一个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教师,要有教学的好“点子”,这“点子”就是教育长河里的珍宝。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一成不变,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富有个性的教学形式。如阅读教学,如果总是“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这个模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我们深入解读文本,找到学生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就能披文入境,乐于感悟,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目标。上好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更不容易。一堂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课,呈现给我们的是: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柔情绵绵;时而情景交融,时而自然流放。
灵动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智慧的语文教师,充满自信与关爱。有灵性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语言优美,风趣幽默。让我们不断学习,争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你的智慧去创造灵动的语文课。
第五篇:如何做一个语文老师文档
我们该怎样做语文老师 0 推荐我不止一次地想过: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35分钟,由于不同教师的执教,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及学习效果却迥然不同呢?走近名师的课堂,我似乎找到悬在心中已久的答案。
最近,上网查阅资料和结合一些名师的录像、报告。我从中体会到:阅读是我们成长的不二法门。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读四类书:一类是专业杂志;二类是名师们成长的经历回顾及他们写的书,如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育》,于漪的《岁月如歌》,魏书生、钱梦龙、余映潮的作品,温立三的《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史绍典的《老典说语文》等等;三类是教学理论书籍,如王楠、王荣生等的著作;四类是教育史、心理学(建议读心理咨询方面的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
从名师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该怎样做一位语文教师。窦桂梅说:“站在学生面前,我就是语文。”于漪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余映潮说:“进入教学研究,永不言迟。”这三位名师我都是近距离地感受了他们的风采,我对这三位老师的看法是:窦老师是以“美”动人,于老师是以“爱”感人,余老师是以“巧”服人。
关于窦老师的“美”
窦桂梅出生于一个小山村,非常乖巧机敏,据她讲她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她将来能嫁给大队书记的儿子。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做行政工作,但在其强烈要求下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务处,还是做行政工作。五年后在其再三恳求下终于教上了语文课。她的“美”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站在讲台上的那副神态,精神焕发。这一点我们很多人能做到。“美”的第二个方面在她的声音,那声音,抑扬顿挫,柔美情深,富于感染力。听她讲报告时,她的声音一出,我就对她的那句名言“站在学生面前,我就是语文”有了切切实实的体会,起初我还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欣赏,觉得她是个表演天才,转眼间就融入到她营造的氛围里去了,随着她的感动去感动,随着她的发现去发现,随着她的激情去激动。她的“美”的第三个方面在于她着意引领学生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已近中年的女人,她的精、气、神全在课堂上。这个美的世界,美在丰富,丰富来自于对不同人心人生的阅读;美在超越,超越在于犄角旮旯的现实世界之外,洞开了有厚度的精神世界,这点体会我来自于阅读她的一些主题教育课例,如《再见了,亲人》《游园不值》《秋天的怀念》《珍珠鸟》等等。她的课实现了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对此我不想作评说,我想说的是,让我们回首我们走过的改革之路,想一想我们超越了什么?超越是有条件的,你是不是在很多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在那儿玩超越呀,那不是超越,你那是在瞎蹦跶,自以为玩得欢,别人内行们正在边上哂笑呢。她的美的第四个方面是她的那一份痴气,她说在家里与老公说话有时都像在课堂上,没什么不自在,她真的是戏里戏外分辨不清,课里课外分辨不清,那是她本色的展示:“我就是语文!”
于漪老师的“爱”
七十九岁的老人,思维之清晰,对语文教学持继关注之切、忧虑之深,对语文教师的成长关怀之浓令我感佩。于老师说:“学生就是我的生命。”这个我们都会说,但我们不一定落实在做中。
于漪老师的名言: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我有两把 ‘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
“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 ‘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于老师从教一生,她是在不断反省中成长的,她经历的差生、差班、差年级组、差学校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事例我就不讲了,她的体会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下的话:
爱和责任是铸造韧劲的原动力。爱能锤炼人的感情,能促使人改掉坏毛病。
要教好学生,带好班级,就要学会勉强自己,千万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
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只有对学生丹心一片,情深似海,就不会言语不逊,伤学生的自尊。学生是有尊严的,岂能冷嘲热讽学生的心!师生之间要真诚相待。
于老师说:做语文教师不易,我们是在一片骂声中前进;现在语文教学局面是建国以来面临的最困难局面,在争地位、争生存、争发展。
于老师的爱集中表现在她心中始终有一个大写的“人”。她说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成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中能者为师。上课不是狂欢节,教育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是包装。教师要学会思考。做语文教师就要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教课要紧扣教材深入进去(大家有兴趣把于漪执教的《晋祠》案例读一读,你会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研读了于老师的一些案例后,我发现她的每个教例都是我们新课改追求的目标,那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课呢。谁说语文教学不能抱着打滚了,每篇课文她都是抱着打滚的,只是她滚出来的是夜明珠,别人滚出来的是粪球而已。她独特的解读,丰富的学识,精妙的技巧,对学生了解的透彻成就了这个夜明珠。)
她的教课经验是: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余映潮的“巧”
余映潮老师是有点传奇色彩的,五十岁开始上课,只要有他去的培训会场,他就做两个事,一是亲自上课,二是做报告他的报告是不讲理论的,全是他的实战体会和积累的别人的经验,对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有用,特别有启发;他上的语文课最大的特点是简约,富于技巧。他强调,一线老师多研究技术性问题。语文老师在业务上要练好三种基本功:第一功夫是读出教材的味道;第二功夫是教师的核心技术---教学设计,要不断追求创新,角度很重要,角度这个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追求创新要在六个字上下工夫,角度、精度、难度;第三是考试研究。
这里介绍他对教学创意的认识。他认为教学创意就在于新点子、新角度、新方法,表现出独特性。教学创意就在两个字上下工夫:“新”和“简”。《神奇的极光》,从全文找出10个句子,概括全文内容,最后根据找出的句子给极光下个定义。《云南歌会》用三个感叹句解决课文的学习:层次多么清晰啊!描写多么生动啊!生活多么有趣啊!《湖心亭看雪》文中是两段,把它变成四个段落来讲,把最后一句独放一段来探究其表达技巧更好明白些。《雨说》可采用摘取文中句子的办法把该诗变成微型散文。
从刚才的三位名师身上,有三点感悟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努力去做好。首先,是教师要做一个读书人,教育的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直截了当的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是从我们内心生长出来的,一个人文化的素养也是难以“培训和灌输”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孕育和浸润的土壤就是读书。其次要专,勤,善于听课和备课,再次是要学会倾听,倾听同行的声音,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我愿意做一个忠实于自己心灵的人,有时候在时间的基础上学会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促使感性认识想理性认识的提升,从下到上是一条路,从下到上也是一条路上下结合也是一条路.有道是条条大路同罗马,究竟走哪一条路却需要我们选择,走两步再走两步,人生的路上不论有多少人提点你,那路,也得用自己的脚去走。语文教学之路必须踏踏实实地走,做语文老师必须要有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有的责任,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