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教学大纲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学时、学分及分配
课程总课时:54
周学时:3
学分:3
开课学期:4 2.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
3.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的历史,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的最新趋势,了解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如经典测验理论,了解测验误差的来源,以及能够根据测量误差的来源较好地减少测量误差。了解影响信度、效度的因素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来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学生理解有关项目分析的理论,理解测验误差的概念和种类,理解各种信度和效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运用这些信度和效度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理解原始分数、导出分数、常模、离差智商等概念。要求学生掌握项目难度和区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对测验进行项目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信度和效度的概念,能够运用信度和效度对测验进行比较和评价。此外,通过常用的测验的介绍和各种心理测验的使用实验,使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心理测验的使用技能,了解心理测验主试应该具有的资格,测验的选择、施测、评分和解释等一系列测验使用的知识,了解建立心理档案的意义和如何建立心理档案等。
4.参考教材与参考书目
参考教材:《心理教育测量》
戴海崎
张锋
陈雪枫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中文参考书目:
林崇德主编:应用心理学书系。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著:《心理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第四版)[美] 吉尔伯特·萨克斯 著 王昌海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
4.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编制的一般程序、项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信度和效度的概念和理论、分数的解释和合成以及心理与教育测验量表的使用,试图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能够对心理与教育测验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能正确地选择测验和使用测验。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心理测验的理论,主要是有关信度和效度的内容。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有:
(1)通过讲授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的历史,把握心理与教育测量发展的最新趋势;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从理论上通晓心理和教育测验的编制和使用方法,以及心理档案的建立等。
(2)通过开展对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的社会调查、心理测验实验、SPSS数据处理的应用,初步掌握心理与教育测验的适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对外语参考资料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心理与教育测验发展的最新动态,让学生掌握心理与教育测验方面的专业词汇,培养学生阅读外语资料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使学生与时俱进,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大胆清楚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善于吸取别人意见中的合理部分,明辨是非,提高对客观现象的洞察力。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总评成绩由几个部分成绩决定,期末考试占70%,平时分数占30%。
7.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利用网络资源(心理测验网站)和已经购买的心理测验工具箱、心理测验量表安排学生实验课,全学期24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各种心理测验量表的使用和特点,巩固所学的心理测验的理论知识。
8.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后续课程为心理咨询和治疗。
二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测量的基本性质及其要素;掌握测量量表的四种水平;了解心理与教育测量及其理论基础;掌握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和测验;了解心理与教育测量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意义;了解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与道德准则。
第一节
一般测量概述
一、测量及其种类
二、测量的基本要素
三、测量量表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性质
一、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定义
二、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
三、心理与教育测量的量表
四、编制心理与教育测量中的测验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种类及其功能
一、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种类
二、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功能
第四节 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及道德准则
一、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二、、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者的道德准则
第二章
心理测量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了解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心理与教育测量
一、能力测量
二、教育测量
三、对测验理论的最初探索
第二节 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起源
二、心理与教育测量的早期探索者
三、心理与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
四、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当代趋势
第三节
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中国的发展
一、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建国前的发展
二、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建国后的发展
第三章
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什么是心理测量的误差及其种类;了解真分数的含义;了解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
第一节 心理特质及其可测性假设
一、心理特质的含义
二、心理特质的可测性
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其来源
一、测量误差的含义
二、测量误差的种类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第三节
真分数及其有关的假设
一、真分数的含义
二、数学模型及其假设
第四章
测验信度(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信度的概念;理解信度的作用;了解影响测量信度的主要因素;了解提高信度的方法;掌握信度的几种估计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科研中的应用。
第一节 信度概述
一、什么是信度
二、信度的作用
第二节
测验信度的估计方法
一、重测信度
二、复本信度
三、分半信度
四、同质性信度
五、评分者信度
第三节 提高测量信度的方法
一、影响测量信度的主要因素
二、提高测量信度的常用方法
第五章
测量效度(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效度的概念及其与信度的关系;了解效度的种类,掌握各种效度的估计方法;了解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
第一节
效度概述
一、什么是效度
二、效度与信度的关系
第二节
效度的估计
一、内容效度
二、结构效度
三、实证效度
第三节
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
一、影响测量效度的因素
二、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
第六章
测验的项目分析(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测验项目难度的意义,难度指标的计算及项目难度对测验的影响;掌握测验项目区分度的意义,区分度的求法、区分度对测验质量的影响;了解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了解猜测率的计算方法;掌握项目难度受猜测影响的校正方法;了解测验猜测问题的纷争;掌握多重选择题的项目分析方法。
第一节
测验的难度
一、难度的意义
二、难度的计算
三、测验难度水平的确定
四、难度的等距变换
五、难度对测验的影响
第二节
测验的区分度
一、区分度的意义
二、区分度的计算
三、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
四、区分度的相对性
第三节
猜测问题与猜测率
一、客观测验题中的猜测问题与猜测率
二、项目难度受猜测影响的校正
第四节
多重选择题的项目分析
一、多重选择题的作用和优点
二、用多重选择题的项目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
三、对选择项的反应模式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七章
测验常模(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常摸的编制方法和常模的使用方法。理解各种导出分数及其相互关系,并掌握其计算方法。理解各种测验分数合成的方法。
第一节
分数转换
一、原始分数与导出分数
二、百分等级分数
三、标准分数
四、标准分数的变式
五、标准九分数
六、几种导出分数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分数合成
一、分数合成的意义
二、分数合成的方法
第三节 常模编制
一、常模团体与常模
二、制定常模的过程
三、几种主要的常模参照分数
四、呈现常模资料的方法
第八章
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实施(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心理测验的编制的程序及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理解并把握测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掌握心理评估的方法与过程。
第一节 编制心理与教育测验的基本程序
一、确定测验目的
二、制定编题计划
三、编辑测验项目
四、预测与项目分析
五、合成测验
六、测验标准化
七、鉴定测验
八、编写测验说明书
第二节
测验的实施
一、测验的实施过程
二、测验分数的解释
第九章 目标参照测验(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目标参照测验的特殊意义,掌握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以及合格分数分界点的确定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目标参照测验的产生
二、目标参照测验的定义
第二节 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
一、内容范围的确定
二、测验项目的内容效度分析
三、测验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
第三节 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一、信度及其估计
二、效度及其估计
第四节
测验分数的解释--—分数分界点的确定
一、专家评定法
二、效标组预测法
第十章
学绩测验(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学绩测验的性质、作用和分类,掌握教师自编课堂测验的特点、编制步骤和注意事项,熟悉标准化学绩测验的性能、编制方法以及题库的建设方法。
第一节
学绩测验概述
一、学绩测验的性质
二、学绩测验的作用
三、学绩测验的分类
第二节
标准化学绩测验
一、标准化学绩测验的基本要求
二、标准化学绩测验的编制
三、国外常用标准化学绩测验简介
四、标准化学绩测验的题库建设
五、我国高考的标准化试验
第三节
教师自编课堂测验
一、教师自编课堂测验的特点
二、教师自编课堂测验的步骤与方法
三、教师自编课堂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一章
能力测验(上)(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传统智力测验所依据的各种智力理论及存在的若干问题,熟悉书上所列举的几种个体智力测验和团体智力测验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第一节 智力测验的一般问题
一、关于智力实质的理论研究
二、关于智力评估的实践探索
三、传统智力测验的若干问题
第二节 个体智力测验
一、比内量表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第三节 团体智力测验
一、陆军测验
二、瑞文推理测验
三、认知能力测验
第十二章 能力测验(下)(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能力倾向测验的性能和编制;了解典型能力倾向测验的性能;了解特殊年来测验和典型能力测验;了解创造力测验理论和典型创造力测验;
第一节 能力倾向测验
一、能力倾向测验的产生
二、能力倾向测验的特点
三、具体能力倾向测验介绍
第二节 特殊能力测验
一、音乐能力测验
二、美术能力测验
三、机械能力测验
第三节 创造力测验
一、发散思维研究与创造力测验
二、吉尔福特发散思维测验
三、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第十三章
人格测量(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格测验的性质、分类,熟悉人格自陈量表、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的使用方法。
第一节
人格测量的一般问题
一、人格与人格测量
二、人格测量的真实性问题
第二节
人格自陈量表
一、自陈量表的编制及其特点
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的使用
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的使用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使用
四、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的使用
第三节 人格投射测验
一、投射测验及其理论基础
二、罗夏墨迹测验
三、主题统觉测验
第十四章 其他心理测验(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焦虑及其测验方法;了解兴趣及职业兴趣测验;了解态度和品德的常用测量方法。
第一节 焦虑测验
一、焦虑概述
二、焦虑测验
一、兴趣测验概述
二、常见的职业兴趣测验
第三节 态度和品德测量
一、态度测量
二、品德测量
第十四章 测量的综合应用(1学时)
第二节 兴趣测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测量在心理咨询、人事测评和教育评价中的作用
第一节 测量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一、心理咨询概述
二、心理测量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第二节 测量在人事测评中的应用
一、人事测评概述
二、测量在人事测评中的应用
第三节 测量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
一、教育评价概述
二、测量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
第二篇:《大地测量学》教学大纲(最终版)
《大地测量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大地测量学基础”是测绘学科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对学生建立测绘基准(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和测绘系统(包括:大地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地心坐标系统和重力测量系统)等测绘学科的基本概念,了解大地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和大地控制网的建立技术,掌握大地测量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业务作风,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注重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坚持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将大地测量学理论学习与测绘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为主线,以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需要和工程实际应用为主导,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从大地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入手,逐步引入各类测绘成果处理过程中所必须依据的各种基准和系统,并安排相应的计算实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本课程是近年我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新产物,要力求避免原有多门课程知识的简单拼凑,按照21世纪人才培养对大地测量学基础知识的要求,针对大学本科生的知识基础,明确课程主旨,合理选取课程内容,贯彻“少而精”的方针。因此,本课程并不完全遵循已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也不受限于以往的课程设置范式。大学专业基础课程与适当介绍学术热点、学术前沿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恰好可以成为激励学生热情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的画龙点睛之处。因此,本课程在重视基础内容的经典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酌情安排一些关于学科新进展的窗口,以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并作为测量工程后续专业课程的接口。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地测量学的基本概念,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的基本理论。对大地测量控制网的构成及规格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理解大地控制网的作用、布设方案和建网方法。初步掌握地球重力场理论,明确各类高程系统的概念。熟悉地球椭球的有关数学性质,掌握地面观测元素归算到椭球面的计算方法。掌握高斯投影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理解大地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和我国的各种大地坐标系。熟悉主要常用公式的推导并学会使用这些公式。
三、内容标准
(一)大地测量技术概论
1.基本内容: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作用、分类和发展简史;大地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包括: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天文测量、GPS测量、重力测量、人造卫星激光测距、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大地控制网的建立,包括:三维控制网的建立、水平控制网的建立、高程控制网的建立、重力网的建立。
2.学习要求:理解大地测量学的任务和作用,了解大地测量学的学科分类,了解大地测量各类野外观测仪器,理解角度、距离、天文经纬度和方位角、伪距、相位差、重力、时间延迟等观测量的定义。对三维控制网、水平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重力网的构成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理解大地网的布设方案和建网方法,对我国大地网的精度仅作一般性的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建立对大地测量技术概况的总体认识,逐步体验与归纳测绘科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培养对测绘科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要求:本单元共安排4学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实施教学。针对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整个大地测量技术概况和技术内容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内容的宏观性,清楚阐述基本概念。充分利用仪器照片和电子模片,力求将技术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建立大地测量技术的整体概念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测绘专业和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基本方法的了解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大地水准面与高程系统
1.基本内容:地球重力场理论;各类高程系统;不同高程系统间的关系。
2.学习要求:掌握大地水准面、正常椭球等基本概念;理解重力位、地球重力场模型、扰动位等基本概念;掌握大地高系统、正高系统、正常高系统、力高系统、重力位数系统的定义及其数学表达式,明确水准闭合环理论闭合差的产生原因。了解不同高程系统间相互转换的关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达到初步掌握地球重力场理论,理解高程基准和高程系统的目的。
3.教学要求:本单元共安排4学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实施教学。本单元讲授是从地球重力场理论入手的,而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是本课程的难点之一。针对该特点,要从学生已有物理学知识出发,讲透位函数概念,以此展开本单元内容的讲授。高程系统讲授时,要与水准测量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从实用出发理解各高程系统的意义。根据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
(三)参考椭球面与大地坐标系
1.基本内容:参考椭球;大地坐标系与大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关系;法截线与大地线;地面边角观测元素归算至椭球面;大地坐标系与大地极坐标系的关系。
2.学习要求:掌握参考椭球、赫尔默特投影、毕兹特投影、大地坐标系、法截线曲率半径、平均曲率半径、子午线弧长、相对法截线、大地线、大地极坐标系、归化纬度等概念;学会以下公式的推导:大地坐标和大地空间直角坐标的互换公式、大地线微分方程、平行圈弧长公式、归化纬度与大地纬度的关系式;理解以下公式的推导思路:法线自椭球面至短轴和自椭球面至赤道的长度公式、卯酉圈曲率半径公式、子午圈曲率半径公式、平均曲率半径公式、子午线弧长公式、大地线克莱劳方程、按勒让德定理解算椭球面三角形的公式、垂线偏差改正公式、标高差改正公式、观测天顶距归算公式、斜距归算公式、垂线偏差公式、拉普拉斯方程、贝塞耳大地问题正反解公式;掌握以下公式的实用计算:大地坐标和大地空间直角坐标的互换、三差改正计算、斜距归算、贝塞耳大地问题正反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理解椭球的数学性质,掌握以椭球面为基准的大地坐标计算、大地极坐标计算、大地元
素归算等问题,并具备编程计算的能力。
3.教学要求:本单元共安排2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计算实习6学时。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实施教学。针对本单元主要解决椭球面数学解算问题的特点,讲授时应先补充球面三角学的基本知识。本单元数学推导较多,公式形式较复杂,讲授时应重点讲清思路,使学生能从实用出发理解各公式的意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作图表达概念和公式的分析能力。计算实习每人独立进行,要求完成大地坐标和大地空间直角坐标的互换、贝塞耳大地问题正反解的编程计算,注重把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根据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
(四)高斯投影与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1.基本内容:地图投影;椭球面到平面的正形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高斯平面坐标系与大地坐标系的关系;椭球面元素归算至高斯平面。
2.学习要求:掌握投影变形、长度比、等量纬度、分带投影、邻带换算、坐标方位角、子午线收敛角、方向改正、距离改正等基本概念;学会方向改正近似公式、方向改正检核公式、坐标方位角计算公式的推导;理解柯西-黎曼微分方程、高斯投影正反算公式、高斯投影邻带换算、长度比公式、距离改正公式、平面子午线收敛角公式的推导思路;掌握高斯投影正反算公式的实用计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以平面为基准的大地测量元素的计算以及椭球面到平面的归算问题。
3.教学要求:本单元共安排1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计算实习2学时。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实施教学。本单元数学推导较多,公式形式较复杂,讲授时应重点讲清思路,使学生能从实用出发理解各公式的意义。应注意分析各公式结构的特点,并通过公式分析使学生对公式理解形象化、具体化。计算实习每人独立进行,要求完成高斯投影正反解的编程计算,注重把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根据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
(五)大地坐标系的建立
1.基本内容:大地坐标系中的欧勒角;不同大地坐标系的转换;椭球定位的经典方法;协议地球参考系;我国的大地坐标系。
2.学习要求:掌握欧勒角、尺度比、大地起算数据、椭球定位等概念;理解国际协议原点、协议地球参考系与协议地球参考框架等概念;学会布尔莎模型的推导;理解大地坐标微分公式的推导思路;明确椭球定位的条件和原理;理解地球参考系的建立原理;理解ITRF和WGS-84坐标系的定义和实现;明确我国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年西安坐标系、新1954年北京坐标系、1978年地心坐标系、1988年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概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经典大地坐标系和现代大地坐标系的建立原理,明确国际上几种大地坐标系和我国已有的大地坐标系。
3.教学要求:本单元共安排8学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实施教学。本单元内容理论性强,是本课程的难点之一。讲授时应重点讲清概念和原理。根据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
四、实施建议
1.预修课程
本课程应在《现代测量学》课程之后开设,与《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同时或之后开设。
2.教材选编与使用
教材内容应能反映测绘各专业课程所需的大地测量基础性内容,包含大地测量技术概论、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理论两部分内容。
3.课程考核评价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为主,计算实习和平时学习情况评价为辅的考核评价方式。卷面成绩占90%,实习报告和平时学习占10%。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已开发完成的《大地测量基础网络课程》实施课外教学,展示大地测量学有关模型、图片,提供电子教案、教材,模拟考试,网上交流、回答问题等。
5.教学保障条件
本课程教学应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计算实习课应保证每人有一台计算机。
五、附录
1.基本教材
《大地测量学基础》,吕志平、张建军、乔书波,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2.参考书
(1)《大地测量学基础》孔祥元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椭球大地测量学》熊介,解放军出版社,1989
(3)《军事工程测量》吴晓平等,解放军出版社,2001
3.主要专业术语解释
(1)地球重力场模型:以球函数级数式表示的地球重力位。
(2)正常高系统: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的高程系统。
(3)平均曲率半径:椭球面上一点所有方向法截线曲率半径的平均值。
(4)大地线:椭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线。
(5)归化纬度:贝塞耳大地问题解算中,在辅助球上引入的大地纬度的对应量。
(6)等量纬度:高斯投影计算中,引入的大地纬度的对应量。
(7)欧勒角:不同大地空间直角坐标系变换中,围绕坐标轴旋转的三个角。
(8)国际协议原点:1900年至1905年平均地极位置。
(9)协议地球参考系:以协议地极为基准点的地球参考系。
知识点
平差模型
法方程的制约性
大地测量学的作用
垂直角
测量的基准线
总地球椭球
导线测量法
国家控制网布设原则
高程起算面
折光差
方向观测法平差结果的统计性质 大地测量学的任务水平角测量的基准面参考椭球垂线偏差三角测量法国家控制网布设方案水准原点水平角观测基本规则全圆方向法
归心改正
自由导线
资用坐标
大地水准面
水准测量理论闭合差
正高系统
相位法测距
天文测量
天文坐标系
相对重力测量
国家重力基本网
重力位
正常椭球
扰动位
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
球面三角公式
椭球几何参数
空间直角坐标
任意方向法截线曲率半径卯酉圈曲率半径
子午线弧长
梯形图幅面积
大地线
大地线微分方程
椭球面三角形解算
归算的意义与要求
标高差改正
观测天顶距归算
垂线偏差公式
大地问题解算的概念
大地问题解算的分类
贝赛尔大地问题解算
贝赛尔微分方程
贝赛尔问题反解
投影方程
主方向
长度变形
角度变形
正形投影
柯西-黎曼微分方程
投影分带
高斯投影正算
邻带换算归心元素符合导线精密水准测量作业方法正常重力位水准面大地高系统正常高系统电磁波测距天球坐标系重力测量GPS 三维控制网地球重力场重力场模型正常重力水准测量高程球面三角形地球椭球大地坐标法线长子午圈曲率半径平均曲率半径平行圈弧长相对法截线大地线性质大地线克莱劳方程椭球面归算垂线偏差改正截面差改正地面观测长度归算大地极坐标大地问题解算的类型归化纬度贝赛尔大地问题解算基本原理贝赛尔问题正解投影的意义长度比变形椭圆方向变形地图投影的分类等量坐标高斯投影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高斯投影反算三角网投影
平面子午线收敛角
欧勒角
广义垂线偏差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转换
大地起算数据
弧度测量方程
地心坐标系
国际协议原点
协议地球参考框架
世界大地坐标系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1978年地心坐标系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坐标方位角的计算坐标变换广义拉普拉斯方程大地坐标系转换椭球定位参心坐标系极移协议地球参考系国际地球参考框架1954年北京坐标系新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8年地心坐标系
第三篇:《控制测量学》-教学大纲
控制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控制测量学/Control Surveying 学时/学分:30+20/2+2 适用专业:工程测量技术 开课单位: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简介
1.《控制测量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2.课程目的、任务
《控制测量学》是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主要讲述了控制网的布网方法,精密控制测量的施测方法,控制测量的内业概算及平差处理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建立工程测量控制网、国家测量控制网的原理、方法和仪器,包括水平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技术设计、精密测角、测距及测高程的方法和仪器,掌握控制测量的内业数据处理过程、方法。初步具备进行整套工程控制测量工作的能力。
3.课程安排
学时34,学分2分,第三学期开始上课,教学方式以课堂教授结合校内测量实习的方式。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8学时,所涉及的仪器设备包括全站仪、精密经纬仪、精密水准仪等,具体实验内容参照《控制测量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启发式教学。教学形式是全班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多媒体教学与试验教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的训练。
四、考核办法
考核方式:考试。考试方式:开卷。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1.重点掌握控制测量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2.了解控制测量的发展概括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1.1 控制测量学的任务及其基本内容; 1.2 控制测量学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1.3 控制网到布设形式; 1.4 控制测量新技术到发展状况;
第二章 水平控制网的技术设计(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 2.掌握 3.重点掌握
二、教学内容:
2.1 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 2.2 工程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 2.3 三角锁推算元素到精度估计; 2.4 工程测量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2.5 工程测量水平控制网技术设计书的编制 2.6 选点、建标和埋石
第三章 精密测角仪器和水平角观测(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2.3.二、教学内容:
3.1 精密测角仪器——经纬仪
3.2 经纬仪的视准轴误差、水平轴倾斜误差及垂直轴倾斜误差3.3 精密测角的误差影响 3.4 方向观测法 3.5 分组方向观测法 3.6 偏心观测与归心改正
第四章 电磁波测距(2学时)
一、教学要求:
21.了解 2.掌握 3.重点掌握
二、教学内容: 4.1 电光调制和电光转换
4.2 电磁波测距仪分类
4.3 脉冲法测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4.4 相位法测距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4.5 干涉法测距的基本原理 4.6 光波测距仪的合作目标 4.7 光波测距仪的检验 4.8 电磁波大大气中的传播 4.9 测距成果的归算
4.10 光波测距的误差来源及精度估计 4.11 微波测距概要 4.12 多波测距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高程控制测量(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 2.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六章 GPS卫星定位技术基础(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2.3.。
二、教学内容: 6.1 6.2 6.3 6.4
第七章 椭球面上的测量计算(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32.二、教学内容:
7.1 地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及其相互关系 7.2 椭球面上的常用坐标系及其相互关系 7.3 椭球面上的几种曲率半径 7.4 椭球面上的弧长计算 7.5 大地线
7.6 将地面观测值归算至椭球面 7.7 大地测量主题解算概述
第八章
椭球面元素归算至高斯平面——高斯投影(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2.
二、教学内容:
8.1 地图数学投影变换的基本概念 8.2 高斯投影概述 8.3 正形投影的一般条件 8.4 高斯投影坐标正反算公式
8.5 高斯投影坐标计算的实用公式及算例 8.6平面子午线收敛角公式 8.7 方向改化公式 8.8 距离改化公式
第九章 控制测量概算(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2.3.二、教学内容: 9.1 9.2 9.3 9.4
第十章 参考椭球定位和不同坐标系直接的换算(4学时)
一、教学要求:
41.2.3.4.二、教学内容: 10.1 10.2 10.3 10.4
第十一章 工程控制网条件平差(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2.3.
4.5.
二、教学内容: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第十二章 工程控制网间接平差(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2.二、教学内容: 12.1 12.2 12.3 12.4
第十三章 工程控制网近代平差和数据管理(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52.3.二、教学内容: 12.1 12.2 12.3 12.4
第三部分 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孔祥元,梅是义,《控制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沈桂荣,吕安民,《控制测量学》,测绘出版社,2008年
二、主要参考书
1.潘正风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杨国清,《控制测量学》,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年
执笔人:梁立恒时间:2013年01月
第四篇:扬州大学测量学教学大纲(土木)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Engineering Surveying)课程编号:071001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 后续课程:建筑施工
学 分:3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16 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工程测量》是土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测量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要求:
(1)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2)能正确使用常用测量仪器和工具;
(3)了解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成图原理和方法;
(4)在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中具有正确应用地形图和有关测量资料的能力;(5)能进行一般工程的施工放样。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章节 学时 章节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七章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2 第二章 水准测量 8 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4 第三章 角度测量 8 第九章 地形图应用 2 第四章 距离测量 2 第十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 4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3 第十一章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施工测量 2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6 第十二章 测绘新技术简介 2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一节 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 第二节 测绘科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地面上点位的确定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面上点位的表示方法
三、地面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及测量的基本工作 第四节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第五节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本章重点介绍:水准面、大地水准面的概念,地面点位的表示方法,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难点为: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及高程的影响。第二章 水准仪及水准测量(8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第一节 水准测量原理 第二节 水准仪及其使用
一、DS3型水准仪的构造
二、水准尺和尺垫
三、水准仪的使用
第三节 水准测量的一般方法和要求
一、水准测量的实施
二、水准测量的校核方法和精度要求
第四节 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调整与高程计算
一、闭合和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调整
二、支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调整 第五节 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一、圆水准轴平行仪器竖轴的检验和校正 二、十字丝横丝垂直于竖轴的检验和校正
三、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检验和校正 第六节 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
一、仪器误差
二、观测误差
三、外界条件的影响 第七节 自动安平水准仪 第八节 精密水准仪
实验一:水准仪认识与使用实验
通过实验,了解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及其主要部件的名称和作用,初步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
实验二:水准测量实验
通过实验,掌握水准测量的一般方法,熟悉记录、计算和检核。实验三:水准仪检验与校正实验
通过实验,了解水准仪主要轴线间的几何关系,知道其检验校正的方法。
本章重点介绍: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的一般方法和要求,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调整与高程计算;难点为: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调整与高程计算,水准仪的检校。第三章 经纬仪及其使用(8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第一节 水平角测量原理 第二节 DJ6型光学经纬仪
一、DJ6型光学经纬仪的构造
二、DJ6型光学经纬仪的读数方法 第三节 DJ2型光学经纬仪
一、读数装置
二、读数方法
第四节 水平角测量
一、经纬仪的安置
二、水平角测量方法 第五节 竖直角测量
一、竖直角测量原理
二、竖直度盘和读数系统
三、竖直角的计算
四、竖直角观测
第六节 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
一、照准部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的检验和校正 二、十字丝竖丝垂直于横轴的检验和校正
三、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验和校正
四、横轴垂直于竖轴的检验和校正
五、竖盘水准管的检验和校正
第七节 经纬仪测量的误差及其消减方法
一、水平角测量误差
二、竖直角测量误差
实验四:经纬仪认识与使用实验
通过实验,了解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及其主要部件的名称及作用,并学会其使用方法。
实验五:水平角、竖直角观测实验
通过实验,掌握水平角、竖直角的观测方法和记录计算。实验六:经纬仪检验与校正实验
通过实验,了解经纬仪各主要轴线之间应满足的几何关系,知道其检验校正的方法。
本章重点介绍:测角原理,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难点为:经纬仪检校和误差分析。
第四章 直线定向及距离测量(2学时)第一节 直线定向
一、标准方向
二、直线方向的表示方法
三、罗盘仪及其使用 第二节 距离丈量
一、丈量距离的工具
二、丈量距离的一般方法
三、丈量距离的精密方法
四、钢尺的检定与尺长方程式
五、距离丈量的误差及其消减方法 第三节 视距测量
一、视距测量原理
二、视距测量方法
三、视距测量误差
本章重点介绍:方位角的概念,钢尺量距,视距测量;难点为:视线倾斜时的视距测量原理。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3学时)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其分类
一、测量误差的定义
二、测量误差的来源
三、测量误差的分类 第二节 偶然误差的特性 第三节 衡量精度的标准
一、中误差
二、相对误差
三、允许误差——极限误差
第四节 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误差传播定律
一、线性函数
二、非线性函数
第五节 测量精度分析举例
一、有关水准测量的精度分析
二、有关水平角观测的精度分析 第六节 等精度观测的平差
一、求最或是值
二、观测值的中误差
三、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本章重点介绍:偶然误差的特性,衡量精度的标准,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误差传播定律),等精度观测的平差;难点为: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误差传播定律)。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6学时,其中实验2学时)第一节 国家平面控制网和图根控制网 第二节 经纬仪导线测量
一、经纬仪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二、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第四节 角度前方交会法 第五节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一、观测方法
二、计算与校核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成果整理 第六节 三角高程测量
本章重点介绍: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和内业计算;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难点为: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前方交会定点。实验七:四等水准测量实验
通过实验,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熟悉记录、计算和检核。
本章重点介绍: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与检核;难点为: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与检核。
第七章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2学时)第一节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一、平面图和地形图
二、地形图比例尺
三、地物的表示方法
四、地貌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一、国际分幅法
二、正方形分幅法 第三节 地形图的图外注记 第四节 地物符号
一、比例符号
二、半比例符号
三、非比例符号
第五节 地貌符号—等高线
一、等高线的概念
二、典型地貌的等高线
三、特殊地貌的等高线
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4学时,其中实验2学时)第二节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一、图纸准备
二、绘制坐标格网
三、展绘控制点 第三节 视距测量
一、视距测量的原理
二、视距测量的实施
三、视距测量注意事项 第四节 碎步测量的方法
一、极坐标法
二、直角坐标法
三、角度交会法
四、距离交会法
第五节 经纬仪测绘法
一、施测方法
二、碎部点的选择
三、等高线的勾绘
第六节 地形图的拼接、整饰、检查与验收
一、图幅的拼接
二、整饰
三、检查
四、验收
实验八:经纬仪测绘法测图实验
通过实验,掌握一个测站上用经纬仪测绘法测绘地形的方法。
本章重点介绍:经纬仪测绘法测绘地形图;难点为:等高线的勾绘 第九章 地形图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 地形图的识读
一、图外注记识读
二、地物识读
三、地貌识读
第二节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一、在地形图上确定一点的平面位置
二、在图上确定直线的长度和方向
三、在地形图上确定点的高程
五、在地形图上确定一直线的坡度 第三节 图形面积的量算
一、明方格纸法
二、行线法
三、解析法
四、求积仪法
第四节 在地形图上绘制某方向的断面图 第五节 在地形图上按限制坡度选最短线路 第六节 在地形图上确定汇水面积 第七节 地形图在平整土地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介绍: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地形图在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应用;难点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第十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2学时)
第一节 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测设
一、线长度的放样
二、水平角的放样
三、高程放样
第二节 点的平面位置的放样
一、直角坐标法
二、方向线交会法
三、极坐标法
四、角度交会法
五、距离交会法
第三节 已知坡度直线的放样 第四节 圆曲线的测设
一、圆曲线主点的测设
二、圆曲线细部的测设 实验九:测设的基本工作
通过实验,掌握测设已知水平距离、已知水平角、已知高程的方法。
本章重点介绍: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放样,测设放样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难点为:放样要素的计算,曲线测设。
第十一章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施工测量(2学时)第一节 施工测量概述
一、施工测量的目的和内容
二、施工测量的特点
三、施工测量的原则
四、准备工作
第二节 建筑场地上的施工控制测量
一、建筑方格网
二、建筑基线
三、测设工作的高程控制 第三节 民用建筑的施工测量 第四节 工业厂房控制网的测设 第五节 工业厂房构件的安装测量 第六节 高层建筑物的施工测量
第七节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和倾斜观测 第八节 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
本章重点介绍:施工场地上的控制测量,建筑基线与建筑方格网的布设。第十二章 测绘新技术简介(2学时)第一节 数字水准仪 第二节 电子经纬仪 第三节 光电测距仪
第四节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 第五节 数字化测图
第六节 全球定位系统(GPS)简介 实验十:新仪器认识实验
通过实验,了解新仪器的构造,初步掌握使用方法。本章重点介绍: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 合肥工业大学等四校合编,《测量学》(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2、主要参考书
(1)顾孝烈、鲍峰、程效军主编《测量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2)过静珺主编,《土木工程测量》,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3)杨俊、赵西安主编,《土木工程测量》,科学出版社,2003年
第五篇:高中心理教学大纲
高中心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
2、课程类别:高中常规课
3、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4、总课时:17
二、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指导要求,更好地做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我们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在高一年级开展了“高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系列指导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在保证自己心理健康的前提下还能够有所成长,对自己即将经历的阶段和即将面临的挑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应对技巧和战胜的信心。
三、教学目标
1、总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平衡。
2、分目标
(1)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2)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调节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
四、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认识心理学(1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讲述心理学在大学的课程设置,纠正以往大家对心理学的认识误区,对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第二部分 人际交往指导(3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使其明白现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烦恼都是源于人际交往,进而讲授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学效应及文明礼仪,帮助学生培养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教学法,现场调查法 第一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理论的讲解
每个层次的含义;自己的层级确定;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层级解释。
二、该理论在各行业的应用
第二、三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三、刻板效应
第三部分 学习方法指导(8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业,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 第一节 记忆力训练
一、记忆力规律的讲解
二、记忆力规律的利用
三、记忆力训练 第二节 注意力训练
一、注意力规律的讲解
二、注意力规律的利用
三、注意力训练 第三节 思维力训练
一、思维力规律的讲解
二、思维力规律的利用
三、思维力训练 第四节 观察力训练
一、观察力规律的讲解
二、观察力规律的利用
三、观察力训练 第五节 科学用脑
一、大脑规律的讲解
二、大脑规律的利用
三、大脑各规律的训练 第六节 树立合理的目标
一、自我目标分享
二、合理目标的特征
三、自我不合理目标的更正 第七节 制定合理的计划
一、自我计划的分享
二、合理计划的特征
三、自我不合理计划的更正 第八节 考试心理调节
一、考试心理规律的讲解
二、考试心理规律的利用
三、考试心理规律训练
第四部分 自我认识(4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并且在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第一、二节 我是谁
一、佛洛依德人格三我结构的讲解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讲解
三、自我认识的游戏体验
四、自我认识的全班分享 第三节 九型人格 一、九型人格测试的施测 二、九型人格测试的讲解
第四部分 情绪调节(2课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情绪波动剧烈的年龄。心理健康课希望帮助学生认识情绪产生的原因,帮助其找到情绪应对的技巧,给学生一个平和的心态。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第一、二节 我的情绪我做主
一、艾力斯的情绪ABC理论
二、情绪ABC理论的训练
三、调节情绪的方法
四、帮助他人解难题的游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