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加索教学反思
《毕加索》课件设计教学反思
本课件从毕加索的和平鸽带入教学,学生都熟悉的这个绘画作品,倍感亲切。下一步进入毕加索的简介,了解其生平。
再从毕加索的作品深入了解他和他的艺术:几经变化的画风和风格
各时期及其作品: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分别赏析《生命》、《女子头像》《持烟斗的少年》《亚维农少女》《保罗肖像》《吉他与啤酒瓶》作品。
再重点欣赏《公牛》的简化过程,理解毕加索的多变风格与精炼的线条表达。最后赏析代表作《格尔尼卡》,分别抽历史背景、立体主义、局部、意义上讲析。
在整个的流程中,从全面了解到步步深入,让学生了解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突破对艺术的理解层次,不再停留在形象上,而是思想与深刻的含义上。
在本课件展放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学生通过网络先行了解毕加索,收集资料进行交流,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课程内容多,难点突破方面要用时较多,建议2课时完成。
第二篇:学学毕加索
第9课《学学毕加索》教学设计
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 王文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发现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
创意与表现:临摹毕加索的作品,并加入自己的创意。
欣赏与评议:能说说自己对毕加索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教学重点:感受和理解毕加索画人物独特的表现风格。教学难点:人物正侧面组合表现的协调感。教学准备:
学具:记号笔、油画棒等
教具:学生优秀作品、教师范画等
作业内容:临摹毕加索的作品,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临摹毕加索的作品。
拓展层面:在临摹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
探究层面:创意表现一个有毕加索风格的人物半身像。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播放课件。出示毕加索的人物绘画作品,请学生感受欣赏。
师:大师画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师:大师作品中的线条与色彩特点。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3.播放课件。教师简介毕加索独特的表现风格。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艺术家。一生创作风格多变。大家称他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不满足。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与体验
1.添画游戏:请学生为正面的人物头像添画几笔,成为具有毕加索风格的人物画像。
人物头像:
估计添画后的效果:2.教师点评并示范,把正面与侧面进行组合的时候,注意画面的协调性和给人的美感。
3.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发现多种组合表现方法。三.临摹与想象
1.欣赏大师的作品,在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特色。大胆、肯定、流畅的线条;
单纯强烈的色彩以及画面的装饰感极富表现力。2.播放课件。用多种涂色方法来表现大师的作品。
3.学生绘画。
①提供大师的作品(线描稿)。事先打印、复印好稿子。学生人手一份。
②学生根据提供的线描作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和花纹。③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形、色、动态、背景等方面的创意表现。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业。
2.谈谈自己作业过程中对大师表现人物独特风格的理解与感受。3.介绍自己作业中的的创意。4.发现他人作品中的闪光点。5.教师总评。
第三篇:毕加索 教案
疯子般的世界大师——巴勃罗.毕加索
教学课题:疯子般的世界大师————毕加索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教 科 书:自编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毕加索的作品及整体的艺术价值及其风格特征,并引入相应背景资料。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
3、情感目标: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与主题的表达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5分钟)
1、大家知道,这幅图上,是一些什么内容吗?(出示幻灯片)
资料“9·11事件”又称“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911事件”等,指的是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历史事件。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2、看完这两张图片后,那么大家有什么感想,或者说你是怎么看到这两件事件的呢?(阐述想法)
教师点评阐述钓鱼岛与美国911事件,战争后的影响,美国911事件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及精神上损伤。
3、新课内容:板书课题
引出话题
毕加索 简单的介绍下《格尔尼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幅著名的油画,就是画家在亲历战争后的绘画作品,现在感受下这幅作品。回答
一、谁画的?第二、与911事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没?
毕加索的油画。与911有一定的雷同性。
二、背景资料:(3分钟)
简单介绍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三、简介不同时期的毕加索
了解下不同时期的毕加索的相貌,初步认识毕加索的作品,每个不同时期的变
化,让学生观察每一幅自画像的变化。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四、毕加索几个不同时期有哪些?其中的代表作又是哪些?(板书每个时期的特点。)
童年时期(1881-1900年)1889年完成第一幅油画作品《斗牛士》
蓝色时期(1900-1903年)1900-1903年的人生的低潮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
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作品中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这一时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
蓝色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 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粉红玫瑰时期(1904-1906年的)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 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那种 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马上的姑娘》)。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
黑人时期(1906—1910)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观察,示立体主义的来临。
立体主义时期(1910——1917)
古典时期 1917—1924年《欧嘉的肖像》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5—1932年 正面与侧面的缝合体
五、作品赏析:(30分钟)
相关背景资料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被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
1939年4月1日,战争结束。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1、人物造型:
相关思考提示:
(1)这幅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反映了什么主题?
它是反映了战争题材的一幅画, 充满了死亡、恐怖和呐喊。
(2)画面中出现了哪些形象?
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3)分析画面物象的各自内涵。
(1)马的表情怎样?代表了什么?被刺伤,发出嘶鸣。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2)牛的表情是怎样?它代表了什么?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3)抱孩子的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表达了什么?发出了哀鸣,表达失去孩子后内心的痛苦。
(4)灯表达了什么?像眼睛似的,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黑暗的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5)奔跑的女人,形成了怎样的氛围?惊慌失措,惊恐.....(6)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人,向上呼救,却无助。(7)断臂倒地的战士,手边的花是指什么?战士死不瞑目,花是指对死难者的哀悼。(8)举灯的女人是指什么?可以联想到什么?希望。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象征和平,象征希望。
2、补充故事:
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副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的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通过对毕加索《格尔卡尼》的欣赏,我们可以发现,在这幅画里,没有飞机,炸弹,硝烟,但是整幅画布满了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黑暗、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靥紧紧的笼罩着。而画家之所以这样来表现,也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3、总结评析:
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一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基础。
六、总结毕加索:
毕加索从不执意拒绝接受当代人类文明事件的压
力,也从不否定不论是来自他的内心世界还是来自他的家庭感情的推动和激励;他从不对他同时代的人在文化和语言方面提出的主张视若无睹,也从不对古老的历史文明或者所谓原始文明的深邃而富有魔力的启示视而不见,这也正是这位艺术家的特点之一。但是,他既不乔装打扮,也不改变本色;他永远是他自己,永远保持着他那猛禽般狂暴的豪情和那紧抓现实不放的作风,永远保持着他那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和巨大热情。有了毕加索,绘画破天荒第一次在表现形象方面不仅得以再现现实的外表,和通过现实来表达情感,而且还表现有关对现实本身的感觉的思想内涵。正因为如此,表现就变为讲述,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家所具有的全部经验在每一幅绘画中都能发挥作用。
绘画不再是形体美的抽象理想或是用诗情画意的手法来体现视觉表象,绘
画成为艺术家面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有感而生的思想的客观叙述。
肉眼可以看到的现实的外表形式与绘出的形象二者之间的那种外部相似性,已经不再有任何价值了,艺术家也不必再在自然的广阔天地中去闯荡,去寻找“图式”和“印象”;
因为艺术家本身就带有自身丰富的认识经验和感情经验。因此,从不临摹实物作画的毕加索就曾说过:“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对于每一幅作品都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画的含义
七、作业:(5分钟)
以美国911事件,大家画一幅类似于《格尔尼卡》
内型的画。可以是铅笔画,彩笔画,油画棒画,大小4开左右。
第四篇:走近大师毕加索 教学设计
走近大师毕加索 教学设计
一、概述
课程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课题简析:本课题选用了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亚威农少女》、《梦》、《公牛》等代表作,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毕加索的创作手法和绘画风格演变,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立体主义绘画的魅力。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对他的作品不十分了解,不知晓画家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对于作品的构成、重组和变形难于理解;但对于毕加索画面的独特视角还是有非常强的兴趣,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大师毕加索的绘画的作品,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初步了解立体主义绘画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构成方法,学会简单的评价现代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毕加索不同阶段作品的特点以及与相关其他大师作品对比。
教学难点:教学组织及学生兴趣的调动,如何让教学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让他们能接受比较专业的美术知识而不厌烦。
四、教学资源:BBC《艺术的力量》,各主要艺术网站搜取资料,微信公众账号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这是谁的作品同学们知道么?(图一)
同学们:看风格猜测:野派马蒂斯的、毕加索的、塞尚的„„ 教师:再看这幅呢?能确定是谁的作品了么?(图二)同学们:毕加索的。教师:很好,同学们都知道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作品,根据以往的知识我们记得毕加索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斥责法西斯,用艺术的力量对抗暴行。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位大师并不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大师毕加索。(板书)
(二)毕加索的成就:
课件展示: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同学们惊叹毕加索是位高产作家。
大师之间的对比:梵高的作品为800多幅,且命运多舛。毕加索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 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作品对比:《多拉 玛尔德肖像》与《蒙娜丽莎》仿佛是镜面反射,只是表现语言不同,可以看出毕加索的反传统观念。(此处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三)毕加索出现之前的绘画主流是什么样的呢?
回顾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的绘画主流:(板书)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圣母画》
鲁本斯的 《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伦勃朗的《夜巡》
委拉斯贵支的《纺织女》、大卫的《马拉之死》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回顾以上作品由学生总结作品的表现方式:都是具象的表现方式。
(四)毕加索的现代美术创作产生的背景(教师逐一引导归纳)
1.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局面给人们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骚乱和不安。悲观情绪、反抗、灾难融入了美术创作。
2.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贫富两极分化,生活节奏加快,追求安乐椅式的艺术取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流派丛生。
3.科技引入美术创作,立体主义多维的观察方式诱发艺术新的现象。4.哲学思潮影响.5.原始文化、东方文化被吸收。
(五)毕加索的探索
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早期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逐步探索,初期“塞尚风格”形成了立体主义的宣告:《亚威农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亚威农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六)视频欣赏:《毕加索与公牛》
学生总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毕加索独特的画风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原来抽象作品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和没有规律。毕加索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是因为其不断地探索和艺术信仰。
学生们懂得了原来毕加索抽象而概括的作品并不是随笔涂画而来的,也是经过从具象到较概括再到抽象的演变过程的。来看看两者的对比,感觉是非常强烈的。
(七)小结:“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毕加索的成就并非只是机遇,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部分毕加索的作品,大家对他及作品应该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吧,今天我们从立体主义打破、重组的手法和其观察视角走近了他的作品,我们课堂上看到的作品只是他众多作品中的冰山一角,除了在绘画上独树一帜,他还是剧作家、诗人、雕塑家。我们可以更多方面的去了解他。
(八)课后作业“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
伴随着欣赏我们身边的立体主义绘画和拼贴创作结束课程。
六、教学效果及反思
课堂时间为40分钟,铺垫时间应进行控制,视频内容十分恰当且吸引学生注意力,同学们通过学习都对毕加索有了新的认识,对立体主义、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基本达到了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
第五篇:跟毕加索学画画教学总结
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学习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之上进行造型实践的课程,目的是进一步学习画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他们在艺术作品中丰富的表现方法,感悟艺术多元化,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愿望。
二.教学设计构思
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理念。欣赏、分析、评论到动手实践都是在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通过小组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立体主义创新的精神,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了解艺术多元化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画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画家毕加索的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多元化的绘画形式,并能模仿大师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作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立体主义的造型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绘画风格的把握及运用。
五、教学环节设计
“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动手实践——评价总结——课后延伸”。
《跟毕加索学画画》教案
授课教师:蒋瑞芳 授课对象:初一(3)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画家毕加索的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对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多元化的绘画形式,并能模仿大师的表现手法创作一幅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立体主义的造型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绘画风格的把握及运用。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视频欣赏《格尔尼卡》
2、提问:视频中的人物来自于一幅画,猜猜它是谁的名作?
引出课题:板书“跟毕加索学画画”
二、新课讲授:
1、思考:《格尔尼卡》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感受是什么?画家画的是什么?
2、历史背景:(结合现代战争图片)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提问:1.画中的颜色什么特殊意义?
2.毕加索为什么要这么画?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小组讨论:画中各形象都有什么表情和象征意?
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派代表回答)
4、介绍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画派:
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特征 :打散形体,再按几何图形将它们重新组合与画面上。
5.欣赏《多拉·玛尔肖像画》
提问:你知道这幅画中人物的各部分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不同角度的人物头部五官特征)
分析立体主义风格特点:组合法、分割法。
毕加索肖像画的色彩特点:色彩明快,对比鲜明,与现实生活相
异。
三、作业练习:
大师画我也画:请你学着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表现手法画一幅肖像画。
四、课后拓展:
思考:所有美术作品都是美的吗?美术作品可以丑吗?
五、课堂小结: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我们“异想天开”,用不同的表现手
法创作出属
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大师可以,我也可以”。
案例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立体主义创新的精神,在认识了毕加索的绘画特点基础上,鼓励学生灵活的运用不同的绘画风格,尽量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学习艺术多元化的特点。
本节课是由 “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动手实践——评价总结——课后延伸”五部分组成。一.激趣导入阶段:
在讲授本节课时,我采用视频导入新课,一来为了让学生快速的集中注意力,二来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趁热打铁,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阶段:
本阶段主要讨论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面对陌生的画面,我从学生初识此画的第一印象,提出问题,讲解历史背景,带入战争的气氛,到再提问,组织设计小组按随机获得的图片形象,探究讨论此画的颜色,创作手法,各角色的象征意义。学生能够快速的积极探讨,并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回答到点子上。有效的分析了解了毕加索的绘画表现手法。三.动手实践阶段:
我以毕加索的肖像画《多拉·玛尔》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身边同学的头部特征,直观的了解人的头部在不同角度的观察结果,再到分析毕加索的肖像画的特征,把不同角度的不同部分重新组合在同一画面当中。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功的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为接下来的创作提起了欲望。学生动手积极,思维丰富,但不够大胆,构图太过小气,色彩不够突出。
四.评价总结和课后延伸阶段:
在学生作业展示的环节,我采用互评、师评的方法,学生发言积极,评价中肯。但前面环节浪费时间比较多,评价显得有点仓促。课后能够引伸到让学生大胆创新,发挥“异想天开”的创作手法,创作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教育教学反思总结
一、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造型表现手法和绘画风格的把握及运用。怎样将不同角度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讲授这一部分时,我采用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大师表现手法的风格特点,这样使学生了解了毕加索绘画风格中奇特的造型是怎样形成的,水到渠成的解决了学生的困难。
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分析、交流、创作,整节课都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不过在分析毕加索的绘画风格时,时间用得太多,再后来学生作业时时间不是特别充足,但还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很快速的创作出作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把课堂的每个环节设计得再紧凑一些,再加强学生的绘画训练。
本课虽是模仿学习大师的绘画风格,但在了解其特点之后,学生的作业表现形式确是极其丰富的,美术,关键是不技法,在于创新,那孩子们的这个阶段正是激发创造力及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我们以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不要让孩子们的思维成了定性,我们鼓励“异想天开”。
二、教学借鉴:
“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在教学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吸收别人的长处。我的设计亮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得出答案,使学生处于一个探究的学习氛围。而张老师的亮点比如在导入部分,直接让学生接触毕加索的自画像,直入主题。难点的解决方法中利用了视频结合讲解,把作品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教学重建:
在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本课的设计中有许多值得修改的地方,例如探究分析环节,可以除了让本小组代表发表观点以外,还可以让其他同学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多交流多发表不同观点,说出自己的疑问。动手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不同角度学生时就开始动手创作,这样可以多次尝试,不断的探讨修改,还能为创作增加时间。总之还需要更多的指导,更需要多方面的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