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不仅仅是一位教书匠
教师,不能只做简简单单的教书匠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第80条“要保持‘水源的清洁’”有感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我读了第80条建议后,在度娘上查了一下“教师”这个词汇的一系列解释中选取的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选了这部分内容呢?因为,当下的很多教育现象和教学中的烦恼,曾经让我多次在心里默念:不管那么多,我只是个简简单单的教书匠。现在看,我以前的想法是不对的,是违背教师法的,是对自己工作责任的逃避和推卸。第80条建议读完后,让我的思想不仅有了新的转变,而且还坚定的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要勇敢地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今后,决不逃避,决不推卸。我要成为一个保持“水源清洁”的教师。
第80条是从一封信开始讲述的,信是由一个被判死刑而等待着末日的19岁青年写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他的自白用练习本的纸写了48页,写的前言不搭后语,而且态度是远非诚恳的。作者受青年母亲的要求又跟他的儿子面谈了一次。可跟他的谈话很难谈到一起……让作者震惊的是,在信和谈话里,只有慌乱和恐惧,而没有忏悔,没有对罪行的认识。这位青年是因为杀死了一个原来素不相识的16岁青年。他们在公园的一条窄小的路上面对面相遇。16岁的青年不愿让路,于是他,19岁的青年,就发了火。他口袋里有一把刀子,他懂了刀子,就把人杀死了。被害者的母亲奔上前来,他又刺他一刀,致成重伤……
可怕的精神空虚,不懂得生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作者分析这宗罪行后面隐藏的东西。不仅这些,作者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一种损失了什么似的沉重感,像一块石头压迫着我的心……这是人的损失。是这样一种想法的沉重感:这个青年,如果对他进行了正确教育的话,他原本是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读到这里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最近这几年报道的一桩桩类似事件,(2002年清华大学刘海洋,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2011年安徽16岁的周岩遭求爱男生陶某的毁容,2010年河北大学开车撞倒学生大喊我爸是李刚的李启铭,2011年西安大学的药家鑫)真的让人很痛心。不仅是这些违法犯罪的人,包括他们的父母,只有当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里的时候,他们才嚎啕大哭:怎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吁求别人对犯罪分子的同情心和人道精神。然而他们的遭遇只能在这样的程度上得到人们的宽容,就像看到一个把自己喝水的井填没而又遭受干渴的痛苦的人一样去看待他。然而,人的明智就在于,我们既然从这个水源里取水吃,那就要永远保持这个水源的清洁。家庭中的父母,学校里的教师,社会里的成年人,就是应该永远保持水源清洁的人。其实,这本来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前面我也说过,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就,不能只做简简单单的教书匠,我们还要育人。要做一个保持水源清洁的教师。“水源清洁”就是我们要保持学生的精神家园清洁。
我总结了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保持学生水源的清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注射强有力的抗毒剂,及早的预防儿童会滑入邪路的危险。就是在生活中应当明白地、毫不拐弯地告诉儿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要马上拿出公正的表态来,丝毫含糊不得!从小培养儿童的羞耻心。(例子:)
2.要造成一种对卑劣行为采取积极的不肯妥协的态度的气氛。反对懒惰、无所事事、涣散松懈、无谓地消磨时间。在学生的头脑里,哪怕有一点点在困难面前退却的想法,都是令人鄙视的:不做事情,不动脑筋是可耻的!3.让学生在通宵达旦的读过一两百本书后,在自己灵魂深处拥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启示。
4.教师跟每一个学生在一起时,为他构筑起一座健康的精神生活的大厦。
5.学校,首先是一个人与人相互接触的世界。在学校里,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是否在经常的进行?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上,要坚守这12个字:总是唤醒,总是鼓励,总是帮助。(因为,那些走上邪路的人,实际上是一些非常孤单的人。)
6.明智的和英勇的约束自己的愿望——这是一根有力的指挥棒,在它的指挥下,可以创造出人的美的和谐。
第二篇:学科教师=教书匠吗
何谓教书匠?按各种书籍的介绍,广义的说法是教师,狭义的说法则是只管教书本知识的人,笔者基于后者谈谈几点看法。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高完中,学校规模较大,有60个教学班,300余名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两年来,我致力于班级规范化管理,狠抓班风和学风建设,但是与我原来参加工作的学校比较成效甚微,在认真分析自身工作的不足之余,我终
于找到了答案—学科教师成了单一的教书匠。
近年来,农村中学的网点布局正随着学龄儿童的减少而集中,很多学校的规模在不断壮大,相对而言教师也集中了,学科教师缘何成为了单一的教书匠?这是一个普通却又耐人寻味的问题。
一、学校“庞大”,班级“杂务”使班主任避重就轻。学校规模扩大了,增设了不少部门,布置的工作也纷繁复杂:安全工作三令五申,各种表册随时要求上交,刚喘一口气,学生又要注射疫苗.....总之,班主任是在繁忙的班务中度过的,往往真正意义上的班级德育却很少,正因为这样,往往忽略了学科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辅助作用,未及时从教学上和学生思想上与学科教师沟通,也抽取时间了解和协调学科教师的工作,让他们成为了单纯的上课出现、下课“消失”的教书匠,由此,班级管理成了纯班主任化,淡化了班集体是由学生、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组成的特点。
二、学科教师未理解或未执行好“教书育人”的宗旨,工作不主动。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在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之余,更应强调育人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先育人后教书,更是我们的教育步骤。前面提到,班主任因“杂务”忘却协调学科教师,那么学科教师应该主动地协调班主任参与班级建设。事实证明,学科教师也只有与班主任一起搞好班风学风建设,才能成功实施育人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才能给学科教学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培养全面性、多能性的人才。
三、“班主任是天底下最无权的主任”的消极思想影响重,班主任未实施好管理职能。在现实工作中,难免有班主任谈到“不好意思跟某位老师说”之类的话语,究其原因,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班主任无权力,没有说服力,这是消极的,也是不可取的。诚然,这里并不是讨论班主任权力的问题,事实上班主任工作也并非以权力为象征的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一个情感工程,倘若完全理解成教师与学生间,班主任与学科教师之间是一个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班级工作势必会越来越孤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负责人,不但要管理学生,也要协调学科教师,引导学科教师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出谋划策,从这一点来讲,班主任可以采取灵活的、和谐的管理模式,组织学科教师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
另外,学科教师把自己扮演成教书匠,不但从德育上讲是不可取的,而且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也不可取,教师的教书,是一个引导学生、组织教学和参谋管理的职能,不能够理解为“教书匠”。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飞速地变革,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也趋于多能化,有知识、有能力和健康的人才是新时代教育的目标,学科教师不等于教书匠,这个道理是平凡的,但在班级德育中,这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值得我们许多教师反思,在教育的兴衰上,它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第三篇:教书匠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今天是我们读书会的第一次活动,很荣幸我是这个读书会第一次活动中第一个来跟大家分享的人,今天是我在读书会的处女秀,希望大家不会嫌我太无聊。我们的读书会是个怎么回事,等会大家就明白了。
今天我要与诸位分享的是美国作家弗兰克.麦考特先生的《教书匠》,当时我在书城买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吸引我的就是名字,《教书匠》因为我们的褚校长当初就说过“老师们不要当教书匠那样的老师”于是我就对这本书特别的好奇,拿到书以后,后面的这段话吸引了我,更是成为我买下它的原因。
(在实物投影上读封底)他一生从来没得过什么教学比赛的奖,更没有什么先进工作者或是三八红旗手之类的荣誉,对不起美国好像没有这些荣誉,而且他是个男人,我要说的是他一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高中老师,而且是职高技校哪一类的老师,他在他的书中坦言他的整个教书生涯就是与学生们得一场漫长的斗争,迈考特从纽约大学毕业后,谋到写作老师这么一个差事。第一天上课,他提前走进教室,思考着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学生进来了,第一分钟就把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等武功全部废掉:有个学生拿起另外一学生的三明治(午饭)抛将起来。三明治在教室的上空飞翔,然后降落在地上。可怜的迈考特,四年的本科,根本没有教会他如何对付飞翔的三明治。他楞楞地说:不要扔三明治。学生笑到:都已经掉地上了,是过去时了,怎么还说“不要扔”?另外一个学生说:笨蛋。童年遭受过饥饿的迈考特想了想,跑过去把三明治拿起来,吃了起来。全班一下都镇住了。那个丢了三明治的学生说:老师,老师,那是我的午饭。其余的学生全部说:“闭嘴,你没有看到老师正在吃三明治吗?”一班顽皮少年,就这样被他意外地给征服。
书中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迈考特 在书中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回顾自己几十载从教生涯中的苦涩与甘甜。中学的课堂总是暗流涌动,甚至是波涛汹涌的。中学教师这碗饭可不好吃。迈考特说,他一周上五天课,一天五节,累得像个活鬼。
诸位你们想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接下来我要给诸位读一读他上的一节课,在这里要先跟大家强烈推荐一盘CD石进的《夜的钢琴曲》因为内容有点长,而且内容可能会有点枯燥,如果你不想听我讲可以听音乐,他的音乐肯定比我讲的要好听很多。
读72~79页。
弗兰克。麦考特,美国著名作家,教师,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193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4岁举家迁回故乡爱尔兰,在贫民窟度过苦难的童年,13岁辍学,19岁心怀美国梦只身重返纽约,做过酒店勤杂工,码头工人,打字员,当过兵,后来考入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教英语写作,其实也就是美国的语文老师,前后教过12000多名学生,任教4所学校,都是公立高中或者职高技校什么的,哪里充斥着大量底层贫民的孩子,终身没当过一天教导主任之类的官职,更没有获得过任何教学之类的奖项,也没有什么论文发表,但是最后他获得美国教育界最高荣誉“全美最佳教师”奖,被誉为“老师中的老师”。作者以不动声色,辛辣诙谐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在纽约的黑板丛林中30年传奇的生涯,他真诚而执着的拥抱学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在春风化雨间教会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
读完这一篇以后,我在想麦考特先生他为什么要这么上课,很显然他肯定不知道什么事新课标,什么是新课改的精神,什么事生本等等的,我甚至不知道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他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以评课的角度来说的话,我只能说这为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足够的课堂应变能力,能敏锐的抓住有效学习的点,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什么什么的教学目标什么什么的。而事实上麦考特先生是出于无奈以及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进行当天的课程,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完全抛开了课本和教学计划的,刚好他发现这些假条有的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许他只是想找个事情打发时间混完这节课,也许他想借这个机会锻炼学生们得写作能力,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但是这节课真正的让学生知道一点他们为什么要学英语,至少你要学会写个假条,至少这个假条要合情合理。
我无意于分析作者上课的思路和目的。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有一些想法想与诸位分享。
在我准备这篇稿子的时候,我想上网搜一下关于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百度输入教书匠三个字以后,出来的结果通篇都是对教书匠的声讨,几乎每一位专家与每一位有志于成为名师的人们以文字狠狠的表达了对教书匠的厌恶。而讽刺的是全中国有几亿的学生每天都是在接受着八百多万教书匠流水线作业式的教学,就是再这种教学方式下每年为国家输送着上百万的人才,加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滚滚潮流中,其中包括着奥运冠军,公务员、神七和天宫一号的设计者、建设鸟巢的民工、商人、农民、工人等等等等,我想问问那些专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教书匠,你教了多少学生,你改了多少作业,你给多少学生教会了多少知识。你对着20个学生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占着一间教室,弄一弄,又一个什么教学理论或者是论文著作教学方法就出来了,而我们这些一线的教书匠们每天面对六七十个学生,哪怕是填鸭式的教学也要尽量多的教会学生今后可能会用到的知识和谋生的技能。我作为一个实打实的教书匠,靠教书吃饭的人,对他们表示深深的鄙视。(跟我有同感的老师们,此处应该有掌声)
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人说当老师就要当名师,就要当专家,我想如果人人当将军了,那谁来扛枪打仗,人人当专家了,谁在一线教学,所以说骗子要太多了,傻子就明显不够用了。有的人又说了,做人至少要上进要有理想和目标。我们来说说什么是理想吧!
理想于人是一种残酷的讽刺,很多人将他与梦想混为一谈。请大家来看看少林足球中的这个片段。(播放片段)周星驰用无厘头的喜剧效果对理想进行了解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强烈的讽刺,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会给人以无穷的power,像熊熊烈火一样在心中燃烧,但是燃烧完以后呢,一个馒头店的老板以泼妇骂街的姿态,用市井的街骂将众人骂醒,卖猪肉的还是卖猪肉的,拾破烂的还是拾破烂的,做馒头的还是做馒头的,老板娘其实寓意着现实,现实总是低俗的,市井的,并且张口闭口都是跟钱离不了关系的,哪怕你再有理想,再有power你吃饭也得给钱,那些看似神经的人其实就我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心中都偷偷有一个理想,有一个目标,但是在现实里都是低头吃自己的饭,然后付钱匆匆的离去。那句老话,该干嘛干嘛该吃啥吃啥。虽然片中的周星驰最后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亲爱的朋友们,中五百万的奇迹每天都有,但是那个人不是我,也不是你。中区有十几所小学只有几百个教师,但是主任校长的只有几十个,而局长只有两个。未来也许我们在坐的某一位也会成为主任校长甚至局长,但是其余的大部分,还是要在一起当这个教书匠当到老吧!未来我们还要在一起30年呢,这话听起来好缠绵。我是个悲观主义论调的人吗?我们总是将理想与梦想混淆,将理想与工作放在一起。我想问问每一位老师,从你当老师的第一天,跨进校门的第一天,是什么原因让你从那一刻到现在一直将老师这个工作做下来了,我想理由有很多,但是我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是我想教书。不要怀疑,哪怕是你不肯承认,那怕你对老师这个工作再失望再有多少抱怨,既然教到了现在,那你心中肯定有这个想法,否则一般人是不可能每天在这种繁杂噪音琐碎中存活下来的。每个人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都没想过将来自己要当主任校长什么的,都是在慢慢的成长中,自己凭着优秀的教学成绩,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或者是大胆的作风,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能力,被前辈领导发现,被表扬夸赞,被培养被提拔以后才当的主任校长,而佼佼者毕竟是少数,当我们作为大多数的那些人,争不过别人也无意去争什么的话,我们只能选择一辈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做这平凡的工作拿着平凡的工资。那么我们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还要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孩子家人等其他的事情上,我们的无处安放的理想呀!就只有将它抛弃了。我们只能被选择当一名教书匠,是!有的人也许雄心勃勃,有的人干劲十足,有的人他爸是李刚,那就让他们上吧,我们还是继续当教书匠吧,事实与世道如此,无法回避的就只能面对,否则带来的只是羡慕嫉妒恨。何必让自己那么难过呢?
面对理想是一种讽刺的残酷,面对无法回避的被选择成为一名教书匠,我们至少可以选择让自己活的快乐一点,你们可以说我胸无大志,可以说我没有理想,说我什么都行。有的时候有目标和理想是不行滴,那排再加上积极的态度和实打实的行动也是不行滴,要不然该死的中国足球就不是世界排名75了,至少能是57了。我们该怎么办,貌似有理想实现不了~痛苦,没有理想别人会说我们不上进,起码领导知道我没理想肯定会说这个娃娃再没培养的前~途了,工作努力干也不一定能得到个什么,不努力干至少也能吃上一碗饭。没有我们任何一个人,世界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套用一句恶俗的网络语言,世界不会因为我不孕不育而断子绝孙,我们该怎么办?
教书匠这本书告诉了我答案,(貌似有咆哮体广告的嫌疑)作为一名老师,这个社会比较底层的一群人,当我们无法去改变社会或者现实,甚至无法改变自己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改变一点点我们自己的心情,那就是快乐一点点,乐观一点点,生活就是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过的真实一点,离开网络和电视里那些脱序的幼稚的架空的虚构,放下所谓的理想,做该做的事情,并且稍微乐观一点,快乐一点,如果你每天微笑着,快乐着,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感染到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包括你的学生,快乐的面对工作和教学,孩子也会因你而快乐,从而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其实这比什么吃透教材,深入理解新课标,钻研生本什么的简单的多了不是吗?你甚至不用去学~~~~ 有的人说我就是快乐不起来怎么办,房贷还有信用卡,还不完的账单,孩子也不让人省心,而且那个谁谁谁我每天看了他就讨厌,最重要的是每天工作这么累!还搞什么两基,我想说的是,别装了!谁没房贷啊,那些没房贷的人还有他们的烦恼,谁都会有谁的烦恼,而烦恼不因该成为你不快乐的原因。我们现在的工作累吗?听听老教师们那时候的工作量,我们能羞死。累的不是身体,是心。我想起了我的师傅沈秀兰老师,她教了36年,退了休以后就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右胳膊已经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落下了病根,那天她到我媳妇那里去看眼睛,结果又是白内障,我媳妇没给她说的太严重,想等严重了以后再做手术,我知道以后心里特别难过。但是我和沈老师聊起来的时候,她对教学还是充满着那样的热情,给我说该怎么抓学生怎么讲分率分量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的快乐。有人说她那样干了一辈子,年年第一,现在退休了啥也不是,还落了一身的病为了个啥。我想她必定在这份工作中有她能感受到得快乐所在。她的日子过的好实在,过的真的就是日子。我像她学到怎么教学什么的都是其次,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当个老师真正的老师,每天改作业讲课备课,而且要好好改作业好好讲课好好备课,没必要把什么都提升到业务的层面上纲上线,教书匠就教书匠,教书匠并不是混日子,教好学生,自己过的快乐就好了。
不知道大家明白我想说啥了没?
不明白也没关系,我马上就要讲完了,再说说怎么快乐吧!其实快乐也不一定就是要咧着嘴大笑,或是一帮人大声小气的吊着嗓门说来说去。快乐嘛,就是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能够完全投入进去,并且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等你抬头的时候发现哟~时间过的好快,然后觉得心里满满的,挺充实挺有意思的。有的时候读书就是这样,看着别人写下的文字,感受别样的人生体验,快乐也好,忧伤也罢,你一定会有一些你自己的心情,或者想明白了什么,有一点这样的心情那就是一段快乐的体验,俯而读,仰而思,诸位,不如带着这一点心情,这一点快乐的体验,还有那本给你快乐的书,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加入我们的读书会,来真正的倾诉一番。上次褚校问道“你读书以后有没有急着想和别人分享呢”我说我没有,我不太习惯和别人分享我的心情和我的想法。但是如果我的这种快乐的体验能给更多人带来快乐的话,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和大家一起快乐呢,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你也一定想让你和大家一起乐乐吧!所以加入我们的读书会吧!(完了我又开始做广告了)
对不起了诸位,我真的要完了,回到教书匠的话题上,我以本书的结尾做为我的结尾。(音乐)此时的麦考特先生已经写到他人生的最后一节课乐,他马上要退休了。
第四篇:民办教师不是教师
民办教师不是教师?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都觉得荒唐,就好像白马非马,可在我们某些人眼里,事实正是如此,民办教师算不上教师,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
父亲是民办教师,从1962年2月开始在我的老家教书到1982年,我小学毕业。后来父亲还干了一年多社教工作。1984年后,父亲回到家里种庄稼,成为千千万万农民中的一员。父亲的经历是无数退职民办教师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仅我镇就有近三十位退职民办教师。他们当年任教的地点不一,年限不一,但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农村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又在一声令下,乖乖地从三尺讲台退回到自己的一亩二分地里。他们不知道是哪位大老爷发出的这一声号令,他们不知道索要自己该得的劳动报酬。
在2010年前后,随着社会的进步,讯息的发达,劳动者的觉醒,这些退职的民办教师都老了,有的老得带着遗憾去见马克思了,有的老得都走不动道了,但他们仿佛觉得我们这个社会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他们辛辛苦苦教了那么些年书应该得到了点什么。带着这样的希望,怀着这样的梦想,揣着这样的诉求,这些老得走不动道的老人们,一次一次地走进教委的大门,一次一次地来到区委市委,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区府市府,他们老泪纵横地讲述自己的教学业绩,他们热泪盈眶地期盼着,他们跪下了,他们因为长途跋涉晕倒了。可等待他们的是冷漠,冷冰冰的回答,冷若冰霜的态度,他们被当作无理取闹,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却被当作维稳的对象。于是,他们被当地政府派来的人员强行拉了回来,一次一次地。在去年十一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我镇在一份关于安全的文件里特别提到,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原辞退民办教师,防止他们上访,要做到一盯一,必要时多盯一。这份文件在教师会上全文传达,我为父亲感到无奈,感到悲哀。各级领导特意给我打招呼,做好父亲思想工作,这工作怎么做,我很为难,只能请求父亲不要跟着去上访,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呆在家里等着天上掉馅饼。
今年3月,阳春三月,学校李校长告诉我,民办教师的问题将要得到解决了,区教委召集各镇街教管中心和学校校长开了会,退职民办教师工作了多少年,政府就按每年600元补贴,还有医保。医保好像是每年政府代交120元医保费,由于没有下发文件,所以李校长和教管中心领导都解释不清,医保方案到底是怎样的。
今年5月,我陪同父亲到我镇完小填写了《重庆市原民办教师养老和医疗补助申请表》,交了身份证、户口本、民办教师证复印件,后来我又帮父亲补交了信用卡复印件。在填写任教服务简历一栏时,父亲被告知,1965年后的工作经历有档案可查,虽然父亲二十几年来一直都是在老家所在村小任教,由于1965年前的工作经历在档案里暂时没查到,1965年以前的工作得单独写一行,父亲还要写上两个证明人,这两个证明人必须都是现在的公办教师。
父亲托我找了退休教师协会的一个老教师,可他是1970年才参加工作,他说,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父亲在教书,但他担心上面不认可他的证明,后来我找了邓老师和唐老师,都是原来的民办教师,父亲的同事,他们后来都幸运地转为公办教师。邓老师说,证明人非要公办老师吗?难道普通农民就没有证明的权利吗?我们开始教书的时候,五几年,六几年,这些民办老师后来转成公办教师的又有几个呢?
父亲于是再一次来到镇完小,在邓老师和唐老师的证明下,完成了补充材料。这天,我没陪着父亲去。
今天,小学校长打电话来说,父亲的申报材料上面审核了,只确认了1963年后的工作,父亲明天还得再去一趟小学,1962年的工作经历需要再次核实。
晚上散步时,正好碰到教管中心主任,我说起了父亲的事。他说,医保补贴方案到底怎样,官方的说法他也没见着。像我父亲,现在还是农村户口的,也不可以买到超龄养老保险。
父亲的补贴还没发放下来,就费了这许多周折。
民办教师算不算教师?民办教师不算教师?
民办教师,你其实不是教师,因为你多了“民办”二字!
《一声叹息》
2010.9.28
今天周三,本应去学校上课,我却和学校的教导主任一起去看望父亲。
父亲以前是教师,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民办教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父亲告别讲台回到农村,我以前一直认为是父亲靠教书那点微薄的薪水无法养家糊口。现在才明白那是国家教育政策调整,像父亲这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民办教师太多太多,据我所知,本镇就有三十来位,全重庆市少说也有成千上万吧。
几年前,重庆市出台文件,解决了代课教师待遇问题,大致是代课教师按工作年限,每年补发一月工资,工作几年以上的还纳入了社保范畴。可是,对退职民办教师,没有任何政策。于是,这一两年内各地的民办教师不断shangfang,到区里市里甚至进京,找教委市委劳动局社保局,要求承认民办教师的劳动,维护其合法权益,考虑他们晚年生活的实际困难,发放退职费或者退休金。父亲也曾到区教委和市信访局去咨询过,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每到重大节日,各级政府就会对父亲这样的退职民办教师高度关注,美其名曰“做思想工作”,怕他们群体shangfang,影响“和谐社会”。我理所当然也被安排去做工作,确保父亲不再去shangfang。上学期里,我非常“荣幸”地和镇里的大领导们一起到市信访局接父亲,亲眼目睹了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者,跪在市信访局官员面前,泣不成声,这些合理的诉求似乎没有打动高高在上的父母官。老头老太太们,曾经的光荣的人民教师,没有得到一句满意的答复,没有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更加的失望,愤懑。他们也曾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如今,风烛残年的他们,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他们怎么能享受到幸福的晚年呢?
教师节即将临近,我镇领导不知从哪儿得消息,将有民办教师shangfang,昨天傍晚校长打电话给我,先是问了父亲现在的情况,然后摞下一句话,晚上赶到父亲那儿去,陪着父亲,直到今天中午才可以赶回来。
父亲今年六十有五,昨天正好是父亲的生日,我没想到会去父亲那儿,因为父亲在一个建筑材料厂里做工,虽说离得不是很远,他毕竟是去做工。去他那儿不是为庆祝他生日,而是做“思想工作”,这样的父子见面场景多少让我有些难受。
我拨通父亲的电话,祝父亲生日快乐,然后再三问他,你在厂里吗?你不会去shangfang吧?我今晚来看你。父亲说我在厂里,你说不去shangfang我就不去shangfang,你不用来,你有自己的工作。我说,我一定要来,我已经在车上了,还有学校的同事一起,打车来,这是任务,我得完成。
车开到缙云山脚下,我们买了苹果和提子,本想再买一件牛奶,夜里许多店都打烊了。车开过澄江收费站,就到了烽火山,父亲打工的高通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一个民营企业。父亲已经在公路边候着我们。路边很暗,父亲打着手电把我们领进厂里。在职工食堂里有电视可看,父亲对工友们说:“这是我次子,这是我侄子,都是中学教师,今天来厂里看看。”
父亲的工作是门卫兼清洁工杂工,工资每月一千二百元,比在家里种地收入多一点,也轻松一点。一大早,父亲就开始清扫厂区了。我和教导主任在厂区各个车间参观,这个企业生产的是下水管道,大的直径有两米,还有渗水砖和路沿,厂里实行半机械化生产,工人的工作强度因产品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强度都不算太大。父亲做完清洁就在门卫室负责为进出的车辆开电动门。他说,下午的工作是为这些水泥制品浇水保养。
中午,我们请父亲到厂区外一家饭馆里吃饭,叫了啤酒。父亲不喝酒,我和教导主任一人喝了两瓶啤酒。车上我竟然睡着了,不知是不是心累了。醒来后,回到家里,我静静地坐着,一个人,一声叹息。
《不平则鸣 》
2009.9.6
今天是星期天,我比往常起得早一些,是为了迎接一位客人的到来,她就是张老师,虽然以前我从未见过她,但我从父亲那儿知道她。
九点过,我接到电话,是张老师打来的,她说已到学校了。我刚沏好茶,一个清瘦的老人就走了进来,我想一定是她了,赶紧迎上去问候:“张老师好,今天天气实在太热,快到办公室坐坐吧。”办公室只有风扇,但比家里宽敞得多,星期天也很清静,这会儿只有一位教师在备课。张老师刚坐下,就从背包里取出厚厚的一叠文件。这是她专门复印给我看的,我昨天打电话让她带过来。里面有重庆市府发的第49号文件,精神是关于处理信访积案的措施和要求,还有一份文件好像是1993年的,内容是妥善解决退职民办教师问题。张老师说:“这些文件你父亲那儿也有,但在网上是查不到的,我为了找到这些文件还费了不少周折,你可以好好看看。我们这些退职的教师还是懂法的,不是无理取闹。”我说:“我一定会仔细阅读的,我也理解你们的苦处,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二十多年,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不要说你们想不通,就是我也难以接受。我真心希望退职民办教师的问题能尽早解决,让你们能安度晚年,无悔此生。”
我问起张老师的工作经历,她说她1960年参加合师校的短训班后就当了教师,直到1984年离开教师岗位,工作整整24年,结果在算教龄的时候,差点让粗心的领导少算6年,幸好她及时发现,办好证明材料。张老师很是健谈,思维特别敏捷,话语条理清晰,不时引用各种文件精神和总书记、总理等人的重要讲话,一点不像一个67岁的老人。我一边听她说,一边用笔记下她所提到的一些重要情况,请她喝茶。
张老师说她现在无论在哪儿,常有政府的领导打电话“关心”她,因为她常联络其他退职的民办教师,几次到重庆市和合川区上访,还曾打算到北京去上访,所以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她的一举一动。只是信访部门和教育局的官员们没有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甚至一个明确的答复也没有。
张老师此次来的目的是为她的外孙女借一套初三下期的教材,我开学后就让已经毕业的学生拿来了,她看到这些书,连忙说:“谢谢你了,黄老师!我本打算星期一才来的,考虑到你星期一上班,怕耽误工作,所以今天来打搅你。”我说:“张老师不用客气,能为你做点什么,我也觉得也高兴。”她告诉我,她有三个子女,现在都不在自己身边,她要通过努力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她的问题一天不解决,她就这样一直找下去。现在外孙女念初三,保送在重庆六中,大概在国庆节过后就要学下学期的课程,所以她请我帮忙借书。她也是从我父亲那儿知道我在中学教书。
十一点,张老师说她要回去了,我挽留她吃过饭再走,她说上午走还不算太热,下午走就更热了。我只好把她送出校门外,叫了一辆摩托车送到小垭口,她还要再坐一段客车,才能回到她的家三汇镇。目送张老师远去,我看到她那瘦小的坚强的背影,又想到了父亲。
《父亲》
2008.7.30
罗立中的油画《父亲》让我震撼:父亲古铜色的脸上写满岁月的沧桑,也透露出一位农民父亲的慈祥、纯朴、坚毅、乐观。我的父亲也是农民,地地道道的山里人。
前两天,父亲到街上卖李子,是大哥用摩托运出来的。卖完快12点了,我叫他到学校来吃午饭。刚吃完饭,父亲说他要回去了,家里还有猪要喂,鸡和鸭要管,回去后还要到屋后的坡地上摘李子,母亲在家忙不过来,我没有留他。父亲就走路回去了,他不肯坐车。
我的爷爷在我两岁时就去世了,之前还有腿病,无法干农活。父亲在十多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父亲伺弄的庄稼在村子里总是长势最好的,收成也是最好的。他干活永远不知道累,常常是放下锄头又拿起扁担,做完地里的又去忙田里的。到了农忙时节,他更是起早贪黑。“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父亲当过民办教师,我是他教的最后一个学生。他从17岁教到37岁,整整20年。我小学毕业父亲就回家种地了。那是1982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家里有六份地,母亲和奶奶两个女人忙不过来,加上民办教师工资很低,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就让父亲辞了教师工作。我每次回家,父亲都会和我谈起工作上的事。他也从没抱怨过什么。
我刚读书时,父亲背着我,有时还会牵着牛,快到学校了,父亲把牛拴在山林中。我那时最喜欢趴在父亲背上的感觉,他会用手搂住我的屁股,边走边讲故事,我们不知不觉就到学校了。父亲最喜欢诸葛亮,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失街亭,空城计,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也因此迷上了文学名著。
父亲还是一个裁缝。小时候,每到腊月三十天,一大早他就坐在缝纫机旁,为全家人赶做新衣服。直到奶奶做好了年夜饭,他还没做完。新年里,我们兄妹穿上父亲做的新衣服,高兴极了。
父亲话很少,儿女们回去了,他就忙着杀鸡鸭,洗菜做饭。他也不喝酒,我们吃完了,就陪他说说话,或者打打牌。他这时就拿出眼镜来戴上,我发现父亲老了,满头白头,牙也不太好了,吃水果都有些不便了。
父亲今年就满64岁了,但他还在坚持干农活,很重的农活。我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能停下来歇息一下。
我的老父亲啊!
第五篇:教师不是演员
教师不是演员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尚美中学 李静燕
看了吴菲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我很喜欢其中的两篇文章,让我很受教。一篇是“教师不是演员”,另一篇是“课堂有你,更有学生”。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教师不是演员,但教师同演员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他们都肩负着鼓舞人、塑造人、教育人的重任。”的确,在课堂中,教师能像演员一样给人一种立体感,那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它使人如痴如醉,流连往返。
是啊,学生需要立体美的教师。其实这无须理论论证,事实就是最有效的说明。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舞之、足蹈之,让人入情入境;闻一多先生讲《九歌》,让人们几乎分辨不出是闻先生还是屈原大夫„„这样的教师,怎不令人高山仰止?
然而,有着再精彩的表演,教师也终非演员。吴非的“教师不是演员”一文中,我同样很欣赏这样的话语:“教师非但不能像演员那样表演,更不能像某些名角那样完全不考虑观众,陶醉于自己的艺术阐释之中。名角登台,必有轰动效应;戏迷进入忘我的境界。演戏和教学是两回事。”以上的话语又在告诉我,老师不能把自己完全当成了演员。说教师是“演员”,在某种程度上,在特定的情境中,有其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在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气氛中,教师的“表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观看教师的“节目”。一节课下来,学生多少能看出一些门道,知道教师表演出彩的“戏眼”,记住“知识点”。
然而,教师的表演即使有效,也极其有限。首先,教师在台上当演员,学生都成了观众。学生在台下当观众,能学到多少知识?其次,教师依靠“表演”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有效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课堂上缺少交流,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不能在课堂上“表演”,而应该真情地投入。
新的课程需要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在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升华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主要是因为你的引导让他进入了有意思的境界,通过你的教学,他学到知识,而不是在看一场演出。
课堂有你,更有学生,一语更是道出了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关系。教育的活动不但是教学行为的发生,更有教育对象的参与。以往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课堂的主导是老师,老师为主体。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也是以教为主,我主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很少。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喂给学生,生怕学生吃不饱。不敢放手给学生,更不相信学生。现在我明白了,有些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美丽,放手也是一种爱。吴非老师的“课堂有你,更有学生”,让我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学习在于参与,成功在于实践”。应该让学生参与,应该让他们实践。相信学生,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只有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主动地学在其中,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老师的教才会有意义。老师更应该给学生一种意识的灌输“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老师更应该知道,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成绩因落实而提高,勇于质疑,勇于展示。
这看似独立的两个小故事,其实却是相辅相成:教师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吴菲老师《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很多小故事,都给我深深的启迪。我希望今后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来更新教学理论,积累教学经验,改变教学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