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数学教学中的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郧西县城关镇明德小学
兰兆兵
在自主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再是机械地教,把知识简单地通过填鸭式教学全部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学,把知识不加思考一古脑儿全部吸收。而是要最大限定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热烈的气氛中自觉地把知识内化为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在教学中小组合作这一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小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我把水平不同的前后四个同学分为一组,编好学号并选好组长。当需要进行分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学生按不同的编号顺序进行讨论。讨论时小组内可以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反驳。这样通过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分组讨论,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些原来比较难的问题原来只有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唱独角戏,现在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启发,变难为易,举手发言的人数明显增多,学生学习兴趣也比以前浓厚多了。
二、明确要求,适时讨论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答,这就不必再通过讨论这一途径来实现。而有些问题虽然学生不能独立思考解答,但也不适于运用讨论的方法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观察或其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选择适当的问题和时机,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分组讨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四年级“商不变性质”时,尝试运用分组讨论的方法教学,在出示了 6÷3=2
12÷6=2
24÷12=2
这一组算式后,请同学分组讨论:看一看这几道题目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讨论时有的说商都是2;有的说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相同的倍数,所以商才会是2。这样的讨论比起全班共同讨论来,发言的面更广,调动了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思维,起到了以好带差的作用。又如在教学复合应用题例1“王阿姨要缝320件衣服,已经完成了140件。剩下的在4天里完成,平均每天要缝衣服多少件?”时让学生讨论:320件、140件都是工作量,应该用哪一个工作量去除以工作时间4天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学例1的关键,要用对应的工作量除以对应的工作时间才能得到工作效率。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单独思考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分组讨论,学生很明确地知道320件是总的工作量,140件是已经完成的工作量,(320-140)件才是剩下的工作量,要用剩下的工作量除以剩下的工作时间4天才能得到工作效率。一道看似复杂的应用题,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就这样很快得到了正确的解答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
三、及时点拨,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分组讨论时,组内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存在分歧意见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当学生发生分歧,讨论陷入僵局时,教师的及时点拨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启迪学生积极地思维,直至问题越辩越明,最后达成成共识。如:我在教学运用除法的基本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1000÷125×8=1000÷(125×8),好多同学认为是对的,以致于认为错的同学不敢说明理由。这时,我就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反馈,让认为对的同学说理由,他们说,因为125乘以8等于1000,所以要先算。再让认为错的同学说理由。有的说1000÷125÷8=1000÷(125×8),所以1000÷125×8=1000÷(125×8),所以1000÷
125×8=1000÷(125×8)是错的;还有的说1000÷125×8=64,1000÷(125×8)=1,所以1000÷125×8=1000÷(125×8)是错的„„通过这样的讨论说理,学生不再是盲目跟从老师被动地学习,而是牢牢地抓住了学习的主动权,大胆而有目的地思维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有效而适时地进行小组合作,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运用这种手段改进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许多做法不够成熟,还需不断摸索和改进。
第二篇:论文在合作中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合作法
博白县大垌镇石龙村小学罗维贵
我们生存在一个和谐的年代,大语文教育观一直在倡导引进语文教学的和谐合作学习观,以培养能够参与未来社会竞争的心胸开阔、具有合作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作文教学需要训练,训练的过程又是由说到写,由述到做的过程,其中蕴涵着许多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和谐合作的因素。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都充分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写作文教学时间紧缺,学生写作热情、写作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这种以合作为着眼点,打破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界限,将不同起点、不同水平的学生依据“民主、平等、全面、公正、互助”的原则临时混编到一起,集思广益,共同拟题、选题,共同构思成文,互相修正缺失的合作研究法,不失为最佳选择。按照课堂作文的程序,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作文前”和“作文后”两个阶段。
(一)“作文前”合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学生所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数量与速度是极其有限的。学生较为单一的生活阅历及传统作文教学只注重个体写作而炼就的单一僵化的思维,使很多学生“怕”作文,“苦”作文,没办法时只得抄范文。合作写作策略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中的“群体优化”效应与有效“合作资源”共享,使每个参与者的思维在互助交流的气氛与互相启发影响下进入最佳状态,多个“臭皮匠”阅历、思维、思想聚合碰撞,拓宽了写作的源泉--生活的共享空间;
撞出了思想“火花”,燃烧了情感的“火焰”,作文不仅有了深度,而且创新热情、创新思维都得到全方位的加强。
作文前我根据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情况排座位、分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训练目的、作文题目展开审题讨论,然后相互口述作文,相互提意见、建议。一些学生不善于表达,在合作交流中,他的发言往往不能满足其他学生的需求。为了克服这一点,我又采用中心发言人引导式合作,从小组中选出一名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中心发言人,有他引导该组成员逐步合作完成口述任务。其间我就在各小组之间巡视,适当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作文前的合作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列提纲。可以先让学生单个列出作文提纲,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彼此提出改进意见。这种作文前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使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拓宽学生习作的思路,它彻底屏弃了过去那种作文前冥思苦想而无所得的陈旧方法。
(二)“作文后”合作
写作后的合作,体现在学生间的互评互改作文上。每个学生之间可以互调对方的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进行评改。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句子段落,甚至一个词语、一个标点,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事实证明,学生评改他人的习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能竭尽全力,反复推敲,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同时,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扩大了交流的范围,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一种好方法。针对作文批改评讲中“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我们从学生的参与与合作入手,构建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讲评中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促动关系。其做法如下:
1、分组抽作文。以四至六人为一组。分组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自愿性原则,二是互补性原则,三是可变性原则。分好组后随机抽取要批改讲评的作文,原则上不能抽取同一小组同学的文章。
2、制定标准。标准的制定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是制定共性标准,即评价修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二是围绕本次训练目的而制定的课时标准。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简明,易于操作。
3、互改习作。首先由学生按要求各自批改自己拿到的习作,然后在组内交流批改情况,互谈体会,拟写批语,给定分数。其间,教师要巡回把关,点拨指导,摸清行情,积累材料,为相关指导作必要准备。
4、互推佳作。在批改讲评后,要求每一组至少推出一篇佳作,多者不限。指定推出佳作的同学在班上朗读该文章,读后提出推荐理由,共同赏析,我在此环节中及时提出鼓励性意见。在作文批改讲评中,构建互动合作式学习模式,较好地克服了过去作文评讲中的弊端,在范围上、程度上均为其知识的内化,迁移直至运用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机遇中,学生大多能创造性地审视、评价他人以至自己的习作,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合作作文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改能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合作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方法。
第三篇:陶艺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美术修养
陶艺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美术修养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有着长足的进步,教学手段推陈出新,陶艺教学便是现代小学美术教育当中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学手段。
关键词:陶艺教学;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综合能力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说过:“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让儿童的经验变得更精确、复杂。要达到这点,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仔细观察的机会,同时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去指导他们绘画是达不到目的的。”陶艺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创新精神。
一、陶艺教学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陶瓷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美的特征,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从作品的造型、色彩及含义,明白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在学生通过双手的触摸完成一件陶艺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开动头脑,去探索美,制造美,表达美。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进行陶艺教学的过程中,陶土因其得天独厚的可塑性,在学生手中千变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寓教于乐,儿童的天性得以激发,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当中,跟随教师的思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神奇的笔筒”“杯子与茶壶”“笑脸”“小花瓶”等活动。在此教学初级阶段,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要素,虽然他们的“作品”显得十分稚拙,但因其视角与想象思维能力与成人不同,使作品散发出一种纯天然的审美观与想象力。
1.在了解历史的进程中感受美
陶艺教育和传统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异。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安排儿童观赏陶艺馆,在赏识活动中启示与引导,让儿童理解陶器最早是作为日用器皿,它的造型离不开罐、瓶、壶、碗、缸、杯等,让儿童了解到其实无论是古朴的古代造型还是洗练的现代造型,陶器都代表了当时大家的文化水平和审美取向。
2.在多媒体的展示中体验美
在陶艺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技能,将绘声绘色、琳琅满目的陶艺著作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色、光、形、声展现于儿童的眼前,更能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学习《罐和壶》的《壶》时,播放有关茶壶的视频,悠扬、深远的节奏,古拙、奇特的造型,沉稳、特别的颜色,使儿童领会到中华民族陶文化艺术的美丽与高雅、广博与精深。
二、陶艺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包含了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的交流讨论或者集体制作。在陶艺教学中有目的地让儿童进行交流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多创新的“闪光点”。小组间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如,擅长捏塑的就负责捏塑,擅长搓泥条的就负责搓泥条,擅长盘筑的就负责盘筑……制作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陶艺教学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泥土同孩子们有着不解之缘,用泥作为材料,也为儿童的自由发挥、自主创作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泥塑作品经过烧制,变成陶艺作品的过程,为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成功感,给想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势利导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独特个性的保护,在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和环境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引发儿童的创作思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艺教学内容的选编非常重要,既要将学生生活周边的因素考量在内,又要使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联系,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的猎奇感及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孔雀》一课时,除了引导学生在孔雀的造型变化上进行思考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把孔雀的生活以及拟人化的生活表现得生动有趣。
3.挖掘学生的表现方法
引导儿童用欣赏的眼光,平时通过观察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多看古代、现代优秀的陶艺作品,提高儿童美的鉴赏能力、辨别能力,激发创作的灵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儿童通过陶艺的欣赏与制作,培养他们动脑和动手的能力,使其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表现和美化。
四、陶艺教学能够锻炼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陶艺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陶技能,还应该注重学生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多种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发展,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能使儿童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儿童的情感律动,给他们以美德享受,陶冶其情操。陶艺制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儿童陶艺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
总之,陶艺教学仍需进行大量的探索,在探索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必须坚持的。
参考文献:
熊岩.浅析陶艺课的开设[J].科技信息,2009(15).编辑 张珍珍
第四篇: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安九年制学校
【关 键 词】: 培养 学生 写作 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这里我就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积累。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
1、材料的积累
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
2、语言的积累
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小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活,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在学习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3、情感的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小学生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自然会生动感人。
二、提高写作水平。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这个问题很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无数的语文教师,令语文界同仁们感到无比棘手。
1、细致观察
观察是获取一切知识的门户;也是学生直接运用感官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独立进行写作的基础。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的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认识、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所以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素。
2、积累素材
在教学中,碰到有不少的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有的甚至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课外阅读材料,很少看书读报,写作的知识贫之,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为了能改变害怕作文的现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平时要多进行阅读,多积累写作素材。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3、提倡模仿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创造性的借鉴。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开始时的机械模仿,也应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学了课文,可以模仿写作,使学以致用。例如我教了郑振铎的《猫》一课,让学生以另一动物为题模仿写作,有很多学生仿写很成功,把课文写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
4、多说多写
我们在教学中,碰到很多例子,有些学生很会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然而在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写不出多少内容来,究竟原因何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说”的机会较多,几乎不费多少力气,但“写”的机会很少。光说不写,怎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我重在指导学生说练结合,多写多练,并且,不但要说得好,而且要写得好。我每教完一篇课文,就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小作文训练题,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有时先让学生思考,下课后再让学生练习,要求写在作文本上,有一些当为作业题去做,比如,让学生写出作文题的题眼及作文的提纲,有的则写续写部分,有的进行改写训练等等,经过多方面的训练,写作水平相应地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写作的情绪也日渐高涨,并自发地开展了写作竞赛活动。
5、多些表扬,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无论写得怎样,都要对于学生写的闪光的地方首先给予肯定和表扬,在表扬之后,委婉指出不足之处,让其知道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才能增强自信,提高写作兴趣,乐于多读多写,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并不太好,但在用词、造句方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也要给予表扬和赞美,让其产生写作兴趣,能够勤读多练。如果教师在评学生的作文时,批评的多,表扬的少,那无形中象泼了一盆冷水,使之对写作文的热情倾刻间消失,失去自信,增加了畏惧感,对提高写作水平更加不利。
第五篇: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
性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堂和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正好顺应了这一要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方式更多样,形式更丰富,学生的活动性、参与性越来越强,这样,就带来了学生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转轨与转化。传统的课堂只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将学习定位于学生个体对知识的领悟与记忆,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交流。而新课程则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与合作能力,组织并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不仅强调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意发展,追求学生完整人格的形式,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创造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环境、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外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实践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对合作学习作深刻的探讨、研究,所以合作学习常常只是在一种比较浅显的表面上展开,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如没有抓住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合作流于形式,合作中学优生是小组的代言人处于权威的角色,学困生没有参与的欲望,他们处在旁观者的位置,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倾听、不分享等;没有抓住有效的合作时机,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合作气氛,顺应新课程的潮流,在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时,让进行小组讨论,造成学生无话说;有的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学”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置身事外,以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了东拉西扯的混乱局面,讨论不切主题,偏离方向,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研究内容
1.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2.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3.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三、研究目标
1.分析我校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
2.探索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3.深入研究合作学习,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4.培养学生参与、互助、合作、竞争、交往等意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合作学习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法:运用观察、访问、交谈等方式,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经验总结法:依据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
五、研究措施
1.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分组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分组时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小组的规模、分组的原则、小组成员的角色搭配、任务分工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变等。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尽量考虑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性别、性格特征、学业成绩、能力特长、学习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规模以4——5人为宜;在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应担任一个具体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总结员和汇报人等,一定时间后,角色进行互换。
2.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1)安全的心理环境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用各种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把学生当作朋友,让学生敢说。(2)充裕的时空环境
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的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说、会说。(3)热情的帮助环境
在合作中,免不了因组长组织能力偏低、组内成员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展开合作、展开讨论,教师要及时地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这个小组的学习中。(4)真情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产生合作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小组中由一人先汇报自己的见解,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在组内讨论,组长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3)学会表达
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合作交流离不开表达,合作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小组长要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更换小组长。(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不失时机地对每位学生和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情感、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该用的时候运用,在适宜的时候运用才会收到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1)动手操作、探究问题的时候
在教材中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组织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挖掘集体潜能。(2)突破重点难点的时候
在教学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时,教师一遍一遍地讲,反反复复地强调,学生总是会记不牢。如果通过组织讨论,再加上老师点拨,学生的思路就会茅塞顿开,比如,学习某些数学公式,定义的时候。(3)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
单个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经历不够丰富,思维的开阔性也有限,学习中如果让学生相互启发,问题的解决或许会变得相对容易,尤其是解决一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问题,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会很有效。(4)学生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所以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往往不同,在遇到某些问题时难免产生分歧。如果教师硬生生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有可能仍然一头“雾水”,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候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八、研究过程
1、研究时间:2014年9月-----2015年7月
2、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实施时间为:(2014年9月-----2014年11月)学习理论书籍,搜集相关资料,制定合理的实验实施方案,完成课题课题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3月)组织问卷调查,分析我校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做好前测工作。
(3)第三阶段-----(2015年4月---2015年6月)通过观察记录、实验笔记、组织研讨等形式,收集客观、现实的研究资料,并依据实际情况和资料分析,调整实验思路,使实验得以扎实有效地开展。实施第二次调查,分析数据,形成研究结论。
(4)第四阶段实施时间为:(2015年7月)课题成果鉴定、交流。
七、条件保障
1、关于本课题,在这之前许多的报刊杂志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阐述,这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2、本人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市县获奖,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同时本人还担任过县级、市级、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3、我校正开展小班化课题的研究,也为我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的许多便利条件。
八、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设计》北京〔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3.刘效萍、张承英《合作学习的取向》杭州〔J〕《小学数学教育》2005年7-8月 4.李碧锋《浅谈小组合作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05年1-2月 5.赵艺平《走出合作学习误区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