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运用好小组合作教学5.18
如何运用好小组合作教学
----听焦兆辉《教学改革----学生小组建设》有感 2015年5月18日,在校领导的组织和带领下,我有幸到华龙区高中四楼报告厅听取了金太阳教育研究院院长焦兆辉的讲座《教学改革—-学生小组建设》,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使我茅塞顿开!
焦兆辉院长的讲座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当前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小组建设的起源
三、合作教学的意义
四、与常规授课制作比较
五、合作教学的概念界定
六、如何进行合作教学
七、如何评课
听了焦院长的讲座,我知道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我们中国学习运用这种模式是因为合作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消除学困生,有利于促进学生交流、表达、思维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共同成长,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一句话,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情商的培养教育。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教!
焦院长的报告重点是如何进行合作教学,这也是许多到会的教师最迫切想学习的精华所在。焦院长是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一、合作从形式走向内涵
二、发挥小组合作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高合作教学的教学质量
合作教学的主题是学生,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焦院长从合理分组、培训组长、提炼流程、建立机制、合理评价几个方面进行训练,让合作教学从形式到内涵,真正让学生收到素质教育,让学生的交流,表达,沟通的情商教育真正的培养并成熟起来,合作教学的主导是教师,因此要充分发挥老师的课堂掌控作用。这里的掌控课堂包括课堂的协调作用,激发作用,参与作用,控制作用,点拨作用,评价作用。因此,所谓的把课堂放给学生,其实只是从形式上放给学生,真正掌控课堂的还是教师。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的掌控主导作用,提高合作教学的教学质量,小组合作教学就有了许多讲究和注意的地方:教师和学生准备要充分,学生预习到位,教师备课具体;小组合作学习要适度,不能多,也不能少;合作的内容要适量,不超过两个问题;合作问题要合理,只合作学习重难点内容;合作思维要碰撞,降低教学层次,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学有所得,找到学习的感觉;小组合作要有序,合作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有所收获,秩序要井然。
而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焦院长所讲述的“如何进行合作教学”。前一段时间学校进行公开课讲授,我运用学校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思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突出的是我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内涵。因为是接班的第二周讲的公开课,虽然教师已尽快适应学生,但因时间只有一周,对学生的很多了解都比较片面,且学生对老师的适应确实也需要通过时间来考验和验证的。周二讲公开课,周一晚上布置的预习作业。早读检查,将近一半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顺,课后生字没有注音组词,更没有圈出偏旁,画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了。虽然教师对课文的内容很是熟悉(曾经带过四年级的学生),但学生的学情实在不容忽视。回想自己备课,设计问题时从教学重点到教学难点,都有涉及,小组合作时教师也有分组询问和指导,但汇报学习时,学生积极性不大,参与度不高,特别是赏析课文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本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开花之处,学生因组织语言的能力差很不自信,不敢发言,结果冷场了。让我很受打击,倍感无力。
听完焦院长的报告,重新来看我的这一节失败课,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原因。是我对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只流于形式,而没有注重内涵。学生语文课堂根本不会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我一个幻灯片方法指导就能领会其内涵和精髓的。而我明知道学生基础弱,成绩差的前提下,还运用以前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来备课,忽视了学生的学情。说是让学生合作学习,既没有教会学生学会倾听,也没有教会学生学会表达,更没有所谓的“培训组长”和“建立机制”,只是流于形式的按讲课流程分组合作,设计问题,种种不到之处注定了讲的只能是一节失败的公开课。
痛定思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学习和钻研,特别是小组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从形式走向内涵,合理分组,培训组长,建立完善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争取我班的合作教学的教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的运用
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捆绑评价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要求我们将课堂还给学生,绝非从前教师侃侃而谈学生匆匆笔记的填鸭式教学。经过一年的摸索与实践,不断反思和改良,我想跟诸位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并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点。
一、新授课中的小组合作捆绑评价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力水平各不相同,而在有四十多同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不错的制度,将课堂教学细化到小组中,小组内互相帮助检验学习成果,并且学生和学生的高度相似,平时相处甚笃,讲解问题的效果可能比老师还要好许多。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授课的预习资料汇总,一个组的动力比一个人要大的多,再加上有其他小组的对比和竞分,学生有了“组织荣誉感”也会格外认真。
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老师抛出问题,学生思考答案,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提问题,组内答疑,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问题,就汇总起来由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集思广益,问题和答案都由学生来组织,真正做到了还课堂于学生,并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备课压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老师所无法预料的,孩子们有时候会给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尤其是当我们在讲完《卖油翁》之后留给学生揣摩卖油翁形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表演,孩子们非常热情认真。
二、习题课中的小组合作捆绑评价
由于孩子们在新课讲授中的优秀表现,让我不由得冒出一个新的念头——何不将习题课也还归学生。
计时做题,小组间比赛,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最先完成习题任务可以全组加分,习题做完后一体机出示答案,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同学对答案,督促学困生认真对待自己的答卷,并且组内答疑,时长视习题内容而定,十分钟到二十分钟不等,之后汇总无法解答的问题,组间回答或者教师点拨,效率远比老师一道一道题讲下来要高得多。
三、作文课中的小组合作捆绑评价
作文课大概是学生们最头痛最害怕的了,曾经有人戏说语文课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写作文之难,无非是不知道写什么,知道写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写,写完了又怕写不够,写够了还怕写不好。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往往在第一步“写什么”就能阵亡一大片,所以我决定给出题目后由小组讨论,审题、审材、定提纲,不会写的同学有会写的同学帮助,会写的同学在帮助其他同学时也得到了灵感的激发和锻炼,互相启发,效果甚妙。
批作文也可以交给学生来做,小组间交换作文,一文两批,做到公平公正,批完小组内选出写得最好的文章,由小组长作公开点评,优点、缺点都要谈,教师在黑板进行症结优点的总结,然后总评。
给别人批作文就是反思自己作文的过程,学生在批阅作文时还要对其他同学负责,决不可轻易作评,最开始并非所有学生都可以做好这项工作,但是经过两三次交换批阅,已经很像回事,并且双方进步颇大。
四、阅读课中的小组合作捆绑评价
阅读课是最容易上“歪”的课堂,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有了手机更不喜欢读书了,利用小组合作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即便有小孩没有真正阅读,在参与小组成果制作的过程中也可收获许多,还能激发其好奇心与阅读欲,虽慢亦非无用功。团体合作的作用比老师的指令大许多,这是我经过一年的观察和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除去小组合作本身,组长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一个好的组长,负责的组长,组内学习氛围是非常好的,组员表现也不会差到哪里。几个组的学习氛围好了,整个班的学习氛围也会自然而然地带动起来,这些“副作用”反倒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孩子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的学校不该像普鲁士人一样抹杀孩子的创造力,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一剂良方,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爱上学习,这是我为人师感到最骄傲的一件事。
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捆绑评价的应用
张璇
第三篇:5.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谈“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阳光雨露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要实施目标,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
一.构建这种教学模式的三维目标
1.培养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小组或群体中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并在讨论,辩论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发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他们一起猜想,争论,操作验证,互相补充,通过他们自己的操作和探究,不仅找到了书上说明的角所具有的特征,还发现了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或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究,并在探究中通过自身的观察,猜想,操作并加以验证的过程。小学数学学科有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果我们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那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种很强的主体参与意识。
2.培养合作意识。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机械地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没有合作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将受到限制。例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我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去看书,并进行小组讨论。几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交流,台上同学讲,台下同学不时补充,提问,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或得了最精炼准确的答案。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许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3.培养创新意识。传统教学一问一答,一题一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具有研究和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可以大胆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与老师,课本不同的看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和诱导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由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第四篇:《养好小金鱼》教学反思
小金鱼是学生们喜爱的小动物,但在饲养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小金鱼莫名其妙死亡的情况,是孩子们深感惋惜。就是以这样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来引出主题,并以此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去访谈经常养小金鱼的人,或者上网查询有关养小金鱼的有关资料。
首先引导学生观看一组有关小金鱼自由自在游弋的图片,问问学生看后有什么感受。接着又创设一个情景(案例),小琳同学刚养的小金鱼在几天后死了,小琳很伤心,引发学生对小金鱼之死的原因进行猜想。接下来要验证猜想正确与否,就要经过查资料,实地调查等,让学生先看看书上的有关资料卡片,获取相关的知识,再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老师巡视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了解学生的交流调查的情况,然后安排各小组对全班的同学交流汇报。接着出示科学结论来验证学生交流调查的结果是不是到位了。(这里的小组在全班交流调查的情况,如果是实地调查的,会很明显不同于网上和课本上的资料知识的,这正是本课生动有趣的地方,俗话说的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虽说网上也能查到一些资料,但网上说的也不是全对的,不如实地调查可靠。)
最后教师引领学生,找出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可能因素,并以图片概括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从诸多因素中提炼出一个可供研究的主题出来,以此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成就感。
养小金鱼实地调查,是学生走出校门的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大力帮助,通过课堂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能够获得许多养小金鱼的真知。开始很担心学生不能顺利的进行这次活动,后来看到学生的表现,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学生用心去做,收获还是挺多的。
第五篇:5.《童趣》合作学习教案
第5课.《童趣》合作学习教案(预习课)
任课教师
尤国兴
备课时间:2011.9.28 授课班级:4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三、学习难点 目标2
四、学习方法
识文断句、划分节奏
五、教学设想
短文精教。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读——译——析——悟——展几个步骤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联系生活,激发兴趣。(2分钟)
(二)板书课题。1.教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可以让我们领悟古代先贤的智慧,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库。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多读,多背,以培养语感。板书——识文断句、划分节奏 2.作品、作者简介。趣——物外之趣(4分钟)
(三)读——诵读积累,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2分钟)指导学生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8分钟)
如:(1)见/ 藐小之物/ 必/ 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 物外之趣。(2)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4)昂首/ 观之,项/ 为之强。(5)作/ 青云白鹤/ 观。(6)果如/ 鹤唳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 与台齐。(8)见/ 二虫斗草间。(9)盖/ 一癞蛤蟆。
2.明确这些朗读停顿后,利用自由读、齐读、指读三种方式放声朗读, 要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读好停顿。同时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15分钟)
板书: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冲(chîng)烟而飞鸣、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ng)然大物、虾(há)蟆(ma)
(四)合作探究:课文大体讲了个什么内容?(学生探究环节,6分钟)
(五)教师小结(2分钟)
七、板书设计
题目、作者 重点字词
识文断句、划分节奏 趣——物外之趣
八、课外作业
课后练习二
九、课后反思:
第5课.《童趣》合作学习教案(展示交流)
任课教师
尤国兴
备课时间:2011.9.28 授课班级:4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此课的文言词语和句式;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点
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三、学习难点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四、学习方法
发言交流、合作探究、理解背诵
五、教学设想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一)发言交流:课文大体讲了个什么内容?(学生口述交流环节,6分钟)
(二)译——合作学习,尝试口头翻译课文,师引导、汇报(12分钟)
(三)析——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12分钟)1.文中哪个词总领了全文?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提示]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4.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四)悟——分组探讨二选一问题。(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8分钟)1.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参考: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参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五)教师小结。(2分钟)
七、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2.背诵课文。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