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和创新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和创新的途径之一。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差别等因素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有计划地给学生发下导学案,指导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启发,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由积极地心态,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组织及独立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出现高耗低效现象。那怎么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
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第三册的《快乐的动物》时,创设了小动物邀请同学们去参加它们聚会的情景;在教学《儿童乐园》时,创设了带孩子们去游乐场的情境;在教学第二册《回收废品》时,创设了我们去捡塑料瓶的生活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是队活动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游戏,到底安排哪些游戏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
在学习《数学好玩--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时,我让孩子们分组证实我们身体上有哪些数学“秘密”,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有的拿笔做记录„„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记得我在教学第四册《加与减—买电器》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
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电视机比电风扇多多少钱?一个学生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问法你们知道吗?那个问:你们能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还有的说:假如我们想买别的电器呢?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学习小组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否,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组内讨论时,要分工明确,一开始可以有老师给小组分工,如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进行科学的评价。
学习过程结束之后,根据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的表现,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大脑活跃程度高,及时的总结和评价,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评价的形式要多样,针对低年级的年龄特点,除了平常奖励的五角星、小红旗,我还设立了一、二、三等奖,为获奖的小组准备一些小礼物,这样就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要全面,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另外,在学习中出现学习态度认真、团结协作的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也要及时表扬。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相互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有效性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有效性探究
[摘要] 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的,教师与教师之间也需要合作,要重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2、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时机。
3、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4、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
5、小组合作注意抓住课堂主阵地,扎实进行“小循环”式研究。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 有效性 探究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着课堂教学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要去重新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要求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教法和学法进行有益的摸索和探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合作交流;知识的应用过程、升华创新的过程更离不开学生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探究。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要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本人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深深地感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过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探索,正是从失败中让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现状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协助,师师、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学生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教师在吸收新知,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均会投入相当多的精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教师也由于小组互动的机会能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并能以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缩短了师生在课堂上的距离。
2、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近来,在课堂上,我们都不难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堂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声“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费时多,成效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的,教师之间也需要合作,要重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1、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的,教师与教师之间也需要合作。
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合作式学习教学的目标。
在合作式学习的大环境下,我们狠抓了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每个备课组每周专门拿出两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用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统一例题和达标题、统一学案。集体备课,每位老师对新授课的设计,对前一节课的反思,对教材的重新组合处理进行讨论交流。新教材给老师们留出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空间很大,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很大,创新的空间也很大。在集体备课中,同组教师各抒己见,踊跃发表自己的所察所思,所感所悟。通过扎实有效的集体备课真正达到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我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了数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小组合作是开放的,要重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1)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主张“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中等生。每名学生担任的职责是在变化的,每种职责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小组讨论学习往往变成一些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同学的“一言堂”,其他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发言的机会。(b)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愿意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或者认为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讨论的必要。(c)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接受者,逐渐丧失了讨论的信心和兴趣。有时能根据学生兴趣相近,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不同适当进行一些同质分组,比如学习任务较开放,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内合作十分融洽,组内讨论十分热烈,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结论,学生的合作效果会更好。这时就可采用同质分组,这样更利于发挥积极性,更利于交流。
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在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可以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择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合作、课内合作、课后合作三种。
课前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讨论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课内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通过课内合作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会听: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地听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精力集中。勤思: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的解答情况,要在学习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边观察边思考。敢说:上课要大胆发言,敢说话,敢大声说话,敢于反驳别
人乃至老师的意见。善问:没听懂的内容和在练习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要善于问。老师退到幕后,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探讨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应把握好时机
合作学习不是单单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在教师精心设计下要解决知识的难点。对有疑难的问题,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在创设适当情境和引导后,让学生去合作、探索,运用集体的智慧去攻克难关。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教师放了一段在街日子人们买菜的录像,要求同学们统计分别选择买青菜、白菜、西红柿、黄瓜的人数,并制成扇形统计图。放完录像后,老师问:统计好了吗?学生摇头。老师又放了一遍,学生还是摇头,说:人太多,记不下来。老师说:可以想想办法呀!没有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开始自发的结成小组,有的当记录员,有的数买青菜的人数,有的数买白菜的人数,有的数买西红柿的人数,有的数买黄瓜的人数,再放录像,顺利完成了任务。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处。如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探究长方形的性质,并自己设计方法来验证。学生如果独立探究的话,学有困难的就无所适从了,其他同学也很难把性质探究完整。这时运用集体的智慧,全班同学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好带差,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就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此外,在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二种情况: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冷场。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3、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等。
五、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从评价功能看,主要有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
上进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小组合作活动中;激励功能:通过评价,肯定和鼓励被评价者,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学习统计图时,有这样一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如何收集全校三个年级的差生人数。一位组员说可以到各班进调查然后累计人数,其他组员马上反对,这个方法费力较大且不一定准确,因为有些碍于面子不说实话。又有一位组员说可以到各班班主任那里去调查,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并鼓励这个小组还有没有更巧妙的办法。受到鼓舞,组员们又得出了到教导处看各班段期考成绩等方法。可见,同伴评价,小组自评,教师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导着、激励着每一位学生。
六、小组合作要重视抓住课堂主阵地,扎实进行“小循环”式研究。
小组合作的主阵地在课堂,而深入开展“听评课活动”是扎实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课题组成员扎扎实实进行了“说课—上课——评课—反思——重建”循环式研讨。说课是基础,评课是关键,反思提升是目的。课题组有的放矢地开展讨论后,发动成员互相听课,听课者要做到“三个一点”:找出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个金点子。在研讨与反思的基础上,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敢于超越传统,挑战自我。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课题组在“小循环”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小组学习中的“六会”要求:
学会重与倾听;学会质疑与求异;
学会接纳与放弃;学会宽容与帮助;
学会评价与创新;学会求助与提升;
经过研究与探索,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的风采时时在课堂上闪现。
如在教授的三角函数综合课上,有的合作小组提出了“为什么没有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的比对应的三角函数呢?”这一很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解决如下系列问题: 原题: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1,2;第三边为x,求x的取值范围? 变式一: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求x? 变式二: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求x?
以上问题逐一解决后,老师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类似的变式问题: 有的合作小组提出了变式三:若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求x的取值范围? 有的合作小组提出了变式四: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求x的取值范围? 有的合作小组提出了变式五:能否找到x使得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而将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得更深入、更彻底。
七、小组合作学习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小组合作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研究课题还处在学习、实践、探索的阶段。客观的说任何一种学习方式的运用都与授课内容有直接的关系,有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可能就有些勉强。因此决不能搞“一刀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王金龙的
“尝试教学”,刘丽杰的“先学后教”,都有一些精华值得去学习、去吸收,但不提倡刮大风似的照搬照学。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在学生有了交流的需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2、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在合作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八、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
1、在进行小组合作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分组和分组后的管理我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2、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发现许多学困生大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的掩护下随声附和,这样小组合作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更好的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解决个别学生身上存在的思维依赖性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自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我将继续边实践边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明生,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吕世虎,初中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332课改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浅谈“332”课堂改革中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改革是为了老师能充分的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332”课堂的教学模式,既“三个提出,三个回答,两个反思”。要想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设必不可少。在这里,我主要谈谈,课堂改革一年来小组合作学习的得与失。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我校的老师总是反映一节课的内容上不完,学生讨论了很长时间也不能解决问题,教师又要从头再讲,这样又费时效果又不好。这主要是教师的方法不对。部分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2、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
合作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学习的能力,现在却成了学习优秀学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的滥用。
在上课时老师只要一提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而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不适合讨论,该不该讨论,一律不管。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解决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1、合理安排合作对象。
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最好由4人组成;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工,组长一名,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操作员一名,负责操作;记录员一名,负责整理和记录。汇报时遵循弱者先行的原则。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人人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讨论也是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要制定合作制度,而且也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安排一次小组讨论。
一个小组的讨论:
组长: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怎么推导呢,请大家先想一想?
大约一分钟后。
组长:想好了吗?(有两位同学点了点头,另一位同学却没有表示。)“你知道怎么推导吗?”
那位同学迟疑了一下说:“可不可以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
“对呀,我们上节课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时学到了‘转化’法。我们可以用啊。那位同学立刻露出了一丝笑容。”其他两位同学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位同学说:“可以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得到三角形的面积。”组长马上让大家拼一拼。
另一位同学说:“我发现,只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都同意他的意见,还夸他聪明。
讨论完后,组长叫记录员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了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获得了阵阵掌声。
这样,组内同学分工明确,每人都积极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充分遵循了弱者先行的原则。
3、给学生留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习是个体直接面对材料,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对语言的感悟来解读读物,有很强的独立性,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不能代替的,同样,任何小组合作形式也无法代替。所以,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就为学生的畅所欲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教师不应出示问题之后,便要求学生立即展开合作、讨论,而应留一定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当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是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最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也给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4科学的运用评价机智。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心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在我校“332”课改中的最后还有三个评价,既:学生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5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在“332”课改的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反映课堂时间不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精心设计问题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耽误了有效的学习时间。
如教学“三角形”时,我首先组织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我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三角形的面积应怎样算?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促使学生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孩子们胆子更大了,发言更积极了,课堂也更活跃了。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优化小组学习过程,避免走入误区,才能让学生从中受益,教学从中受益。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变旧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的弊端,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中都是一个亮点。因此我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使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1、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2)学会讨论;(3)学会表达;(4)学会组织;
(5)学会评价
(四)、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索学习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四六一小学 赵德庆
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我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合作探索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我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自主探索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
— 1 — 探索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我听过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过程这,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探索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个别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探索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要
— 2 — 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我听过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数100根小棒,要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数出10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多交流,说一说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理解为什么把10根拥成一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知100的大小,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学生6个人一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后,成员间没有什么交流,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数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汇报自己是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探索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探索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学生没有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探索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 3 — 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我最近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探索学习。
(二)处理好自主探索学习与合作探索学习的关系
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自主探索学习与合作探索学习的关系。在合作探索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4 —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探索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探索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三)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探索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教师合作探索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探索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探索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探索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
— 5 — 面。
1.合作探索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探索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探索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探索学习,合作探索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探索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探索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探索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探索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 合作探索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
— 6 — 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对学生合作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探索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探索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探索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探索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探索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探索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探索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探索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
— 7 — 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探索学习。
7. 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除了我论及的问题外,就小组合作探索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怎样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