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方案(共5篇)

时间:2019-05-13 01: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又是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个方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直在考虑当前的课堂实施是高效,还是低效?于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便被凸现出来,现行的课堂教学现状在经过多年来教改洗礼之后,虽然有所改观,但仍然令人担忧。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次考虑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同类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设法发展和巩固儿童对克服困难,特别是智力性质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信念,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在集体中创造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竞赛的环境。”因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晓霞对计算教学进行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口算和笔算各有特点,互有区别,但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应以口算为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三、支撑性理论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一些基本的计算

2.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规律。要求我们以整体和辨证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因而,理解“计算教学”应该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一方面,整体认知是部分认知的前导,人们在认识分析事物之前,对客观对象总要有个整体观念,人们正是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的,否则分析无从下手。另一方面,部分认知又是整体认知的基础,只有对客观对象进行周密分析,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事物的每一部分,对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形成清楚的认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达成共识,进一步升华理解。当然,无论是整体认知还是部分认知,总是整体中有部分,部分中又含有整体,二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从整体上建构计算教学,将有助于学生辩证地认识世界。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支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如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索、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从整体建构计算教学,要求教师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要任务交给了学生,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四、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重点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促进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率,使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的合理和灵活。

五、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进一步探索有关计算教学的教学有效方法,并通过大量的错例分析,对小学生计算失误成因进行系统归类,采取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减少、避免计算中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2.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以及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学生在计算中的一些不良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计算数感。

3.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及数学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群体,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六、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小学生在计算中错误的原因,特别研究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2.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烦计算改变为爱上计算和乐于计算,形成持久的计算兴趣。

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途径。

4.研究不同形式的口算训练方法。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的关系。

5.调查分析我校各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现状。寻找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捷径及训练形式

6.观察、调查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

2.聆听专家讲座

3.走进名师课堂

4.撰写学习体会 促进理论的内化和吸收

5.调查研究、现状分析、采取措施

通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调查问卷研究,结合我们实际教学的观察发现,我们认真分析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从教师教学方式上看

1.关注解决问题,却忽略基本训练

2.关注计算数量,而忽略了计算质量。

3.关注计算教学,却缺乏思维训练。

4.关注计算准确与速度,却忽视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二)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上看

心理方面原因:

有老师常说:学生计算“马虎”,其实“马虎”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

(1)初步感知不正确。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外显形式简单,这更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3”写成“8”,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

(2)注意力不集中。如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时,不是抄错数据,就是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运算的部分抄下来,或漏一部分计算导致错误的现象。

(3)短时记忆出错。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前一位退1,可忘了减1;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在草稿纸上的竖式,计算正确,等抄到作业本上,数位不但不对齐,而且计算结果也错,尤其做小数除法竖式,不是忘了点小数点,就是忘了写余数,记忆出错非常严重。

(4)情感不稳定。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三)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看

1.基础知识不扎实。

2.对算理不理解。

3.口算能力不强。

(四)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看

1.学生情感脆弱。

2.学习习惯的影响。

3.学习品质的影响。

4.思维的惰性。

5.学习态度不端正。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分析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计算的速度变慢和计算正确率下降的原因。

第二阶段

探索能够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的突破口,形成教学的策略。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学习中出现的障碍,我们立足于课堂,以课例研究为着眼点,教师以研究者的角色从合作备课、授课、互动评课全过程的参与下,使问题逐渐清晰得以解决,并最终形成计算教学的模式。

第三阶段

小课题研究成果评价、整理阶段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采用谈话,问卷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后期进行效果调查,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教师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错例和课例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实质,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际进行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

(1)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引领作用。

(2)彰显辐射,资源共享。

(3)丰富课题活动,推动研究深入。

(4)加强案例反思,提升科研能力。

(5)加强资料整理,规范课题研究。

九、课题成果形式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2.通过研究,教师能够较好地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情境展开计算教学,做到计算教学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在计算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相关课件的制作。

4.教学案例、随笔、教学设计的撰写,论文发表或获奖等。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教案

简便计算•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加减法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2、灵活地掌握计算技巧和策略;

3、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简便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我们每天在学习,在看书.小明有一天在看《格林童话》,他对我说:“这本书我昨天看到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你知道他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吗?

学生汇报:要知道还剩下多少页,就必须知道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如果老师告诉你这本书有234页,你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列式. 汇报:234-66-34

二、自主探究

1、揭示课题: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你能说一说你列式的理由吗?

3、这道题你可以怎样计算呢?

4、学生自由地计算.

5、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法尝试:一般先用234-66,再用差减去34,顺着依次计算.我发现66和34是互为补数的数,所以,66和34都要减去,我可以将它们一齐减去,也就是用234-(66+34)=234-100=134,说明小明已经看了100页,剩下134页.针对这道题,因为234和34是同尾数,如果将它先减去,会得到整数,再减去66,也很简单,也就是234-34-66=134.]

6、你总结出了同尾数,大家举例说一说哪些数是同尾数.如果是同尾数,若做减法,可以简便,若做加法就不能简便了.

7、在加减简便运算中,如果两个数是互为补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将是一个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就是互为补数的数做加法,会使计算简便.但如果是两个补数相减,就不能利用补数凑整.

三、实践应用

四本书的价钱分别为56元、31元、19元、24元,哪三本书的价钱在100元左右?

引导学生分析有几种可能性.如果用A、B、C、D分别表示四本书,取三本的可能性有如下四种:A+B+C、A+B+D、A+C+D、B+C+D.这四种里面分别是取三种书,不取A、不取B、不取C、不取D的情况,因此用总价分别减去A、B、C、D,也可以求出三种书的钱数.

1)、引导学生分别计算,看哪些数接近100.

2)、如果小明只买48元和47元的两本书,付出10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钱?

[学法尝试:我可以列出以下几个算式:100-48+47,100-48-47,100-(48+47),50-48+50-47.] 同学们相互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该如何添括号?如何用符号连接两个算式?50-

48、50-47之间为什么用“+”号连接呢?

四、课堂小结 学生看书,质疑.

[学法反思:我刚才的列式中100-48+47是错误的,47也应该减去.在加减的简算中,注意补数和同尾数的处理.在符号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学会带符号搬家.]

五、创新拓展

一列火车从A开往B,途经C、D、E、F、G五站,其中AC间距离为1800米,CD间距离为2100米,DE间距离为3700米,EF间距离为2300米,FG间距离为3200米,GB间距离为1900米.你能算出AB间的距离吗?

第三篇:论文在合作中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合作法

博白县大垌镇石龙村小学罗维贵

我们生存在一个和谐的年代,大语文教育观一直在倡导引进语文教学的和谐合作学习观,以培养能够参与未来社会竞争的心胸开阔、具有合作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作文教学需要训练,训练的过程又是由说到写,由述到做的过程,其中蕴涵着许多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和谐合作的因素。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都充分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写作文教学时间紧缺,学生写作热情、写作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这种以合作为着眼点,打破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界限,将不同起点、不同水平的学生依据“民主、平等、全面、公正、互助”的原则临时混编到一起,集思广益,共同拟题、选题,共同构思成文,互相修正缺失的合作研究法,不失为最佳选择。按照课堂作文的程序,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作文前”和“作文后”两个阶段。

(一)“作文前”合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学生所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数量与速度是极其有限的。学生较为单一的生活阅历及传统作文教学只注重个体写作而炼就的单一僵化的思维,使很多学生“怕”作文,“苦”作文,没办法时只得抄范文。合作写作策略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中的“群体优化”效应与有效“合作资源”共享,使每个参与者的思维在互助交流的气氛与互相启发影响下进入最佳状态,多个“臭皮匠”阅历、思维、思想聚合碰撞,拓宽了写作的源泉--生活的共享空间;

撞出了思想“火花”,燃烧了情感的“火焰”,作文不仅有了深度,而且创新热情、创新思维都得到全方位的加强。

作文前我根据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情况排座位、分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训练目的、作文题目展开审题讨论,然后相互口述作文,相互提意见、建议。一些学生不善于表达,在合作交流中,他的发言往往不能满足其他学生的需求。为了克服这一点,我又采用中心发言人引导式合作,从小组中选出一名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中心发言人,有他引导该组成员逐步合作完成口述任务。其间我就在各小组之间巡视,适当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作文前的合作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列提纲。可以先让学生单个列出作文提纲,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彼此提出改进意见。这种作文前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使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拓宽学生习作的思路,它彻底屏弃了过去那种作文前冥思苦想而无所得的陈旧方法。

(二)“作文后”合作

写作后的合作,体现在学生间的互评互改作文上。每个学生之间可以互调对方的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进行评改。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句子段落,甚至一个词语、一个标点,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事实证明,学生评改他人的习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能竭尽全力,反复推敲,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同时,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扩大了交流的范围,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一种好方法。针对作文批改评讲中“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我们从学生的参与与合作入手,构建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即在作文批改讲评中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促动关系。其做法如下:

1、分组抽作文。以四至六人为一组。分组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自愿性原则,二是互补性原则,三是可变性原则。分好组后随机抽取要批改讲评的作文,原则上不能抽取同一小组同学的文章。

2、制定标准。标准的制定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是制定共性标准,即评价修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二是围绕本次训练目的而制定的课时标准。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简明,易于操作。

3、互改习作。首先由学生按要求各自批改自己拿到的习作,然后在组内交流批改情况,互谈体会,拟写批语,给定分数。其间,教师要巡回把关,点拨指导,摸清行情,积累材料,为相关指导作必要准备。

4、互推佳作。在批改讲评后,要求每一组至少推出一篇佳作,多者不限。指定推出佳作的同学在班上朗读该文章,读后提出推荐理由,共同赏析,我在此环节中及时提出鼓励性意见。在作文批改讲评中,构建互动合作式学习模式,较好地克服了过去作文评讲中的弊端,在范围上、程度上均为其知识的内化,迁移直至运用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机遇中,学生大多能创造性地审视、评价他人以至自己的习作,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合作作文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改能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合作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方法。

第四篇: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识谱视唱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识谱视唱能力

摘 要:随着教育的改革、社会的发展,音乐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处于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识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识谱视唱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很有必要,这也是现今众多音乐教师关心的话题。通过对识谱学习的研究,进一步阐述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希望对广大读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音乐教学;小学生;识谱视唱能力;识谱

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教学核心的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需要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对音乐进行全面的欣赏,在欣赏的基础上用乐器进行演奏,表达出音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实施“双基”教学,识谱视唱也是“双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识谱视唱能力的培养,也是学习音乐的重点之一,识谱教学是学生进行演奏和唱的基础。因此,加强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

一、小学生如何学会识谱

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前提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音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让小学生在识谱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只有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了,才能促使学生在音乐上不断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乐谱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自我学习音乐乐谱的能力,是目前音乐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时期,音乐塑造性非常强,但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在学习中懈怠,不能长期地坚持。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毅力的培养。

1.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学会识谱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辅助作用,对于小学生音乐课堂的学习也不例外。老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学习音乐这门课程的学生,很大部分是喜欢唱歌的,对唱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歌谱的学习成果直接关系到学生音乐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对歌谱的学习,也会爱上歌谱,激发学生学习歌谱的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分析自己已经熟悉的歌词,分析歌词在节奏和节拍上的组成规律和特点,教师可以播放不同的歌曲,让学生感受不同歌曲的不同旋律带来的不同音乐效果。在学生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识谱,培养学生的识谱意识和识谱能力。

2.让学生在乐器演奏的过程中学会识谱

学生通过对乐谱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掌握和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对谱表和音符的学习。教师让小学生学习乐谱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会识谱,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表面东西的理解,以演奏的方式,表达出音乐本身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营造出作者制作歌曲时要表达的音乐氛围,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创作音乐所要表达的心情,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乐谱,这样就可以慢慢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演奏技巧的培养,要让学生在理解音乐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演奏技巧的讲解,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3.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学会识谱

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播放一些音乐,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聆听,留下一些无意识的印象,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播放几遍后,就把乐谱给学生看,让学生把实际的乐谱和自己想象中的乐谱进行对比,纠正自己不对的地方。然后由老师进行视唱,让学生通过识谱视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进行识谱学习。老师视唱几遍之后,可以让学生跟唱,让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识谱视唱的培养

1.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第一阶段的培养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节奏教学是音乐中的精髓,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对于音乐的发展而言,节奏是先于旋律和声音产生的,旋律依附节奏而存在,节奏在音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唱歌、跳舞、器乐、视唱以及欣赏等许多学科中,节奏都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因此,学生要想学好音乐,掌握好对音乐节奏的学习是关键。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学习,按照先易后难的学习方法,第一步学习由单纯的音符所组成的节奏,第二步学习带有符点音符和休止音符的节奏,第三步学习各种不同节拍的节奏。

第二阶段是让学生进行模仿跟唱。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先进行模仿,再去认识音乐的曲谱。让学生通过模仿,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音乐的技能。因此,在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音准和节奏感之前,让学生进行视唱是不合理的,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唱,而且难度太大,学生不能接受,从而厌倦对音乐的学习。

第三阶段是让学生听辨学唱。“听”是学生识谱的准备阶段,是让学生接触认识音乐的过程。如果学生在一个听不到音乐的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唱歌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大量的音乐语言,而这些语言的积累,为学生唱歌和识谱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学生识谱创作了必要的条件。唱歌是学生由识谱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识谱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向学生示范视唱,学生通过教师的视唱,掌握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试唱,进而让学生学会识谱,最后学会视唱。

第四阶段是让学生通过看谱唱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歌和军歌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视频视唱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表现力

识谱视唱要求学生对音乐进行准确的把握,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要认真地理解,从而完美地表达出音乐的思想内涵。但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仅仅要求学生唱准音调,掌握音乐的节奏,这样的教学使得识谱视唱显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知识储备足够充裕,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音乐家的风格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的音乐家具有的不同风格。教师在对学生的视唱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视唱习惯,让学生掌握准确的节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感知能力和准确表达音乐思想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音乐。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学生学会识谱的基础上进行视唱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情感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所营造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现美和感受美,并对感受的美进行表达和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新闻.融入乐理基础知识的视唱练耳教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2]陈曦.中小学合唱训练中的识谱视唱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0.[3]张茜.视唱练耳共同课依据专业需要进行改革的设想[D].西安音乐学院,2012.[4]王莉慧.谈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2.[5]孙鹭.关于高职高专音乐院校视唱练耳课分类、分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2.[6]周彦冰.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编辑 温雪莲

第五篇:浅谈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方法

浅谈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盘龙区滇源镇麦地冲小学:朱勤荣)

科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共同发现问题、进行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各种策略方法,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和保持儿童好奇心是引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学生对探索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应从教师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的提出为出发点。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小魔术、小竞赛、小实验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如:在教学五年级《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开始上课时设计一个小实验——“奇妙的喷泉”进行导入,让学生观察到由于空气的热膨胀使水从玻璃尖嘴中喷出的奇妙现象,进而引发学生探究空气热胀冷缩的兴趣和欲望,营造一个探究氛围很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近科学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行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提出更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课题就是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要组织学生针对这一主题,寻找一些具有价值的子问题进行探究。如,学生会问:岩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下游河床上的岩石是圆的、滑的?岩石每时每刻都在经历风化作用,为什么校园里的石碑没有碎裂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具有很强的探究性,也有利于学生亲身走进科学,进而完成科学活动的探究。

三、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科学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索活动组成;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去参加,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和探究活动。所以,科学课更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激发思维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

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教学《动滑轮和定滑轮》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想、预测动滑轮和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再分组讨论怎样开展实验,最后进行动手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

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课的活力所在,探究教学也就自然成为科学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活动作为科学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创造”。如:在《种子的发芽实验

(一)》一课中,学生根据原有生活经验猜测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肥料,这就是一种质疑、一种发现、一种再“创造”,学生有了质疑,才会自主动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经过观察、记录、分析,最终发现种子的发芽是不需要肥料的,这也是一种走近科学的再“创造”。

五、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科学

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掌握所学到的知识,感悟科学学习的价值所在。要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象身边的事情,拓展科学学习的领域。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

2、用科学的知识去说明

3、用科学的方式去分析

4、用科学的思想去处理。例如,学习了《斜面的作用》后,组织学生解释:为什么山区公路要修建成“S”形的?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科学学习的价值。

在科学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这些策略、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小学生的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多分析、多思考,总结出更有用的科学教学策略。

下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方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方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策略研究

    摘 要:科教兴国是国家为了应对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小学生教育如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律能力不足,导致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报告

    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报告 凤城四中 黄秀君 一、课题背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培养学......

    2018《学生计算能力培养》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课题》课题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又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

    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

    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艺术学科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过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此类型的课外活动是以班和校为集体的,......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大全5篇)

    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临洮县洮阳镇 旭东小学 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题计划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的提出背景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

    浅谈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正式)

    浅谈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摘要】: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1、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2、要让学生弄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3、要让学生弄清运算......

    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课题研究方案(共5篇)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课题研究方案 漳河新区杨店小学小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