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拓展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拓展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分教改”课堂模式探究
东方明珠学校
郑
蕾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同学段的学生也存在许多差异。教师如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能够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就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几年来,本人结合本校的“四分教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让不同层次的学习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旨在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拓展 模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如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尾呼应,气韵贯通; 应该如一幅优美的图画,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还应如一首动人的乐曲,音律和谐,浑然一体。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现行的班级授课制面向的是几十名学生,而我校又是一所民办学校,生源素质差异较大,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授课,既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针对我校这种生源实际,学校实施了“四分教学”教学实验,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我担任高二年级两个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来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从教学对象来分层:
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根据中等生的水平进行教学,对学困生的教学加以辅导和补课实现教学目的,而对优秀生则通过提高作业的要求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在兼顾总体的同时也强调了特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从教学目标来分层:
分层次教学要求目标弹性化,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次目标中基本要求:A层次学生最低限度地掌握教学大纲内容;B层次学生掌握全部的教学大纲内容;C层次学生掌握全部的教学大纲内容,加上拓展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一个一个地逐渐攻破目标。
从学习的组织形式来分层:
课堂要求进行层次化合作学习。具体的做法是把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一个合作小组,中等生和学困生负责讨论、交流、汇报工作,而优等生则主要担任记录、补充、总结等。这样能够在调动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挖掘优生的潜能;既能够促进个体的进步,也能保证集体合作的开展。
分层次教学最关键是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这实质上是要求教学为了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采取与学生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方法进行分层施教,从而使层次差异明显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许多探究、实践,依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品味→探究→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针对我班优秀生较多的特点,在拓展这一环节上,进行大量的尝试,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从语言品味处拓展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文本的语言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注重三个过程:一是言语感受和言语积累过程。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美词佳句,逐步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二是言语感悟和言语内化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目睹、口诵、耳闻同步进行,品味和感悟字里行句的情感与思绪。三是言语的模仿和言语表达过程。
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使之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加强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由于诗歌这种体裁本身具有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音读→意读→美读‘三个环节,让学生能过朗诵、演唱、仿写、设计鉴赏题等形式,去品味诗歌语言的特色。尤其在“美读”这一环节,指导学生从诗歌鉴赏的角度,从纵、横两个方面去联系已学过的作品,设计许多拓展题目,分小组进行互答。教学片断如下:
生问1:品读《定**》,结合已学过的苏轼作品,写一段话,评价苏轼的一生。
生答1: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东破知道,命运不济,仕途难料。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生问2:柳永的《蝶恋花》情感细腻,感受人至深,你读了以后心里也有很多感受吧?请仿写一首“蝶恋花”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生答2:看红尘,几多愁,落落杨花洒满楼。倚窗南望,孤帆碧影,伊人独立。
叹世间,心犹寒,一曲小调吟江南。临江戏雨,萧声郁抑,落满花间。课堂教学中设计演唱、仿写、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唱读中,体会诗人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音;让学生在仿写中,体会诗人对亲人朋友的真挚之恋;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诗人对国家乡土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在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的拓展,使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使优秀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形成与发展。
二、从情感体验处拓展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的——总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
学习《喀布尔人》这篇小说时,在学生自主品读、探究后,设计了一个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用演唱、小品、朗诵、哑剧、情景剧等形式体验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教学片断如下: 组1:(配乐诗朗诵)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雨中静静守侯的身影 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过马路时宽厚手掌的相牵 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半夜时轻轻掖好的棉被 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儿女不争气时低低的叹息 „„ 组2:(配乐散文朗诵)
曾经,有这样一个雨夜。父亲孤单的身影在雨中静静守候晚归的孩子,任雨点大滴大滴地打在他身上,任寒冷与饥饿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他,看到晚归的女儿远远跑来,父亲用笑脸代替了焦虑,用关切的问候代替了责备,他拥着女儿只轻轻的问了一句:“冷不冷?”„„
组3:(小合唱):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出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学生们体验的形式丰富多彩。在动情的诵读中,父爱的深沉在延伸;在专注的表演中,父爱的伟大在重现;在优美的旋律中,父爱的无私在升华。看着同学们眼中晶莹的泪花,听着同学们嘴里深切的呼唤,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刻,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也深刻理解文本的主题“一样的父爱”。在此基础上,我让每一名学生给父亲写一封信,把对父亲的理解、关怀、深爱,带给父亲。这种从情感体验处拓展的方式,使情感教育如三月春风“润物细无声”,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活力。
三、从文本空白处拓展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尤其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在延伸过程中引导他们去探究,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流程,不仅要善于引进“活水”,更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成功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在学生离开课堂时让他们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探究。教师善于在文本的空白处挖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在教学《一个文官的死》的最后阶段,我设计了一个辩题:对于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小人物是否应该同情?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明白“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辩论片断如下:
辩手1:这种小人物奴性十足,得势时,自轻自贱;失势时,摇尾乞怜,没有灵魂,没有尊严,为了一个喷嚏,反复道歉,担忧而死,对于这样的人物,我方认为不值得同情。
辨手2: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存在这样的群体,他们像切尔维亚科夫那样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低层,他们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远比大人物面临的要大,沉重的压力使他们在大人物面前十分自卑,十分害怕,导致他们出现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我认为他们这样的小人物是值得同情的。
辩手3:像他们这样处在社会低层的小人物倍受压迫的确是不公平的事,但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鲁迅先生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奴颜婢膝,逆来顺受,只能导致可悲可鄙下场。既然他们本身不愿意改变,我们又何苦自作多情去同情他们呢?
辩手4:精神上的推残比物质匮乏所带来的伤害更深,他们是不幸的,而他们同样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保护,需要我们用宽阔的胸怀以及追求和谐完美世界的精神,去同他们一起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冰冷,给予小人物同情吧,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多希望与幸福。
„„
教师小结:
《一个文官的死》的主题不仅仅在于描写小人物的卑微生活,而在于揭示小市民麻木、畏惧、奴性心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暗示人们不能再这样庸俗、无聊地生活下去。在今天,如果你仔细地照一照文学这一面镜子,我们或许不难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我们的生活也需要契诃夫,还应像契诃夫那样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弱势群体,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改变他们,让世界充满爱。
俗话说:“教无定法”,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校实施的分层教学的方法,为每一名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每一名学生架设了成才的桥梁,充分体现我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需要不断地变化和适应,虽然拓展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流行风”,但却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发出,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渐入佳境。
第二篇: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教五年,一直带的是中高年级的语文,突然之间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才发现,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多么重要。从最简单的阅读习惯上着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知识、思想方面的水平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其具体内容主要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首先要改掉学生唱读,学会有感情的读,在读的基础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训练:
一、让朗读贯穿课堂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要求学生充分的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重要过程和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教师真情范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朗读录音的时候,他会觉得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似乎那是遥不可及的,而老师站在课堂上深情并茂的朗读消除了这种距离感,老师的朗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茅盾的《白杨礼赞》时,老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就会被文章的美景所陶醉,就会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他们不由自主的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范读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的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在头脑中浮想鲁提辖和镇关西的精神风貌,然后指导他们哪些该读重音,指导他们如何把握语速,指导他们如何读出气势和感情,经过指导,教室里沸腾起来,读着读着,他们有的推出拳头,有的拍手叫好,有的神情严肃,一拳比一拳更猛,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们读得有味、有声、有色、有形、有神、有情。通过朗读,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辉形象。、教师创设情境,提倡多种形式朗读
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们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如采取自由朗读,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都要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如在教学诗歌时,就安排诗歌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就能更好领悟诗的感情;在教学《愚公移山》、《卖油翁》、《戴震难师》等课文时,就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更好感受人物形象。
二、让说话闪亮登场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话教学。
如果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造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说话的空间,让说话在语文课堂中闪亮登场,那么,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大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说话应该怎样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说话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根据文本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尽量让学生多说,让多个学生说,并让学生评议。这样的回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如我在教《小巷深处》时,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按下面的句式说话:这篇课文讲了一个 的 故事(要求:从不同角度概括)。学生说出的内容有: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盲目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2、探讨问题,对话交流
“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积极探讨、研究问题,这样在小组合作形式下,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问题,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会各抒己见,他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他们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悟了作品的主题。
如我在教《白杨礼赞》时,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它是不平凡的树,有的说它有力求上进的精神⋯⋯ 我接着问: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有的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平凡,有的说它有不平凡的外形,有的说它有不平凡的内在气质。当我再一次要求学生品读第八自然段,大多数学生说∶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在愉快的对话交流活动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领悟了作品的主题。在探讨问题中持之以恒的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既能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又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品味语言,谈感受
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我在现代文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这样,学生在领悟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如我在教《囚绿记》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有位学生说了喜欢“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因为作者在这里用了排比句的形式,表达了对绿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有位同学说喜欢“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因为这句话表面上赞扬“绿”“永不屈服于黑暗”,实际上作者借“绿”抒发了自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加强写的训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写”的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等,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如我教《白杨礼赞》时,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仿照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方法,描写一种树的外形特点。教学第八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整篇课文讲完后,又要求学生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注意了从段到篇的过渡。教完《捕蛇者说》后,要求学生把封建社会与当今社会进行对比,写一篇读后感,从而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提倡说话,加强写作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浅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商
浅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商
摘 要: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情商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情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情感指数,它是一个度量情绪的指标,也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并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语文的美质,通过多渠道地渗透情商教育来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商 教师情商 学生情商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社会评价学校和学生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学校和家庭只注重对学生和子女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和子女的情感教育。并且当今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很少有吃苦、独立自主的机会。我们历来追求培养品学兼优、人格健全的学生,可越来越多的优等生充其量只能称得上学业优良,在性格上都有依赖、自私、脆弱和被动的弱点。
从生理和心理上看,学生的情感内倾性和稳定性增强,出现了“情感闭锁”现象。也就是说,学生身上虽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却不轻易动情或表达感情。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来自社会、家长的压力,日益繁重的学习负担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状态无法回避。从而导致他们学习情绪低落,缺乏积极进取的内动力,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正如前苏联教育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所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列宁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激励着人们去创造、去奉献。”由此可见,健康积极的情绪是促使学生智力正常发挥的催化剂。
如何开发健康积极的情绪呢?确切地讲就是发展情感智商。情感智商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准确观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一种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一种调节情绪,以帮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而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阵地,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并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这既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一、营造温暖、和谐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与语文亲密接触的情商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结构诸要素中,师生关系是最为灵动、最富魅力的一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要求师生要心理相容、情感交融,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气氛活跃而适当紧张,不同水准、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适时、恰当地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尤其是注重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尽管学生认为教师是万能的,身为教师的我们仍要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例如当学生指出了一个老师上课出现的错误时,老师应心平气和地接受,在和学生的不断交流中,一些不经意的信息也许有助于找到答案,这正是新课程要求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重大变化。
当一个人了解到他人的情绪时,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教师一定要重视“言传身教”的影响力。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要加强修养,努力提升自身的情商品质。
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教师提升情商品质的基础。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人生对教学抱消极态度的教师,必然带着悲观、消沉的情绪色彩生活有社会上,走进课堂里,给教学蒙上阴影。试想,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积极乐观,怎么可能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只有对人生抱着正确、积极态度的教师,才会以乐观、振作的情绪生活在社会上,活跃在课堂里,才能在教学中要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在教学中创造积极的情绪氛围,从而感染学生。正如赞科夫说的那样:“教师也应当这样:来到学校里,他整个的人就是属于学生,属于学生的教育事业的。”一些优秀的教师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生病了,也不在学生面前表示出来。”
其次,关爱学生,在爱中提升自身情商。
爱,是我们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出自社会的需要、对教育的需要、更是一种对学生的责任。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自身的情商也能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以及学生犯错时,也要有一颗慈爱的心。
营造一个温暖的、气氛和谐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关心并了解学生。例如,教师了解一个学生之后,如果授课内容和该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之间有差距,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去弥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语文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语文。尤其要面向那些后进生。教育心理学认为,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一般有三个:学习心态、学习的方法和智商数值。三个因素中,学习心态具有支配调 节作用。学习心态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差异。如何缩小差异,将后进生转化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激励他们的斗志,培养兴趣。后进生大多对问题的敏感度不高,反应不积极。可是在他们内心深处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要学好,不想成为优秀。只是,孩子们的这个愿望被惰性和一次次不理想的成绩所掩埋。他们需要被引导和激励,需要去和惰性“战斗”,需要的是不服输的斗志。古语有云:志不立则智不达!当孩子们有了斗志,愿意一次次去尝试,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成功经验的慢慢积累孩子们对学科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强。对于个别学生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方法,如“激将法”,“游戏法”,“语言刺激法”等。
二、注重学生情商,力求以情动人
情商是人成功的要素。如果注重思维的形象性和情感释放的委曲有致,语言就会有一种隽永的情味。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积极的情感。在21世纪的今天,民族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民族的前途。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物质世界极为丰富的同时,物欲横流、功利主义也较为盛行,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荒漠贫乏,没有人生目标,情感偏激封闭,人际关系淡漠,道德滑坡。因此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需要具有高水平认知和高水平情感的人才,一个人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具有优秀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它更多的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得、情感能力的培养。教育应使学生明确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教育应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在当今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世界里,人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要成就一番事业,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依靠一支队伍、一个组织、一个群体的合力作用;要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更要认识自己。帮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因此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为了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我们需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情感,用情感去理解情感,用情感去体味情感,用情感去欣赏情感,把语言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愫挖掘出来,艺术的光辉才能照亮读者心扉。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个人情感,去体会、去揣摩、去联想、去想象,伴随着心灵的颤动、情感的愉悦,在语文的学习活动中,去构筑自己的心灵世界。
但是有人以为情感丰富就等于情商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只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不顾听众的心理需要,即使情感再浓也是情商不高的表现。所以学生与教师必须学会语言上的沟通,不管是情浓意切的散文还是议论性的文章,如果学生阅读时能体味文章的内质,那么他亦可欣赏到作者那潇洒的气质或儒雅的风度。因此,我们不能只注意学生的语言是否严密,还要使之变得优雅,洋溢着人情味。
三、找到情感激发点,形成情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善于运用好语文教学的特点,激发学生感情,陶冶学生情操。人的情感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文学作品将是各种情感 的综合。举杯对月、临风起舞、沙滩嬉戏,阳光明媚、狂风骤雨、孤身一人„„这些都会激发起人的微妙情感,用这些情感去引导学生体会作家笔下的这些情感,充分调动个人情感,去体味、去感动、去联想和想象。
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导入最佳学习心境。创设和谐、愉快、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境激情,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状态,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心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乐学的环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思考,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特殊氛围之中,同学们既受到思想教育,又提高了语文能力。这样,学生处在适宜的情境中,就会愉快地接受知识的传播,主动兴奋地投入学习。
诵读经典古诗文培养良好美感,增强学生领悟情感的能力。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象,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多读多诵能让学生体验情感美,感受到古诗蕴涵的崇高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从而让学生在感受着诗的情怀的同时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转变观念 树立提升情商的意识
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说,语文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字写字阅读等基本功知识技能的层面,更高的目标应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知道,一个缺乏知识技能的人只是次品,而一个道德沦丧的人却是危险品。社会、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应看到高情商的人在这个社会已占有越来越多的优势。李开复就说:“从我的经验和一些最近的研究结果看来,领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所谓‘情商’。据研究对个人工作业绩的影响方面,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两倍,在高级管理中,情商对于个人成败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九倍。”英国《泰晤士报》针对EQ评价说:情商是开启心智的钥匙,激发潜能的要决,它像面魔镜,令你时刻反省自己,调控自己,激励自己,是获得成功的力量来源。正如丹尼尔•高曼在《EQ》中所说:“社会过度强调智商的重要,忽略了情商当道之际,再高的智商也是惘然。”[2]因此作为一个现代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提升情商的意识,改变过去重智商,轻情商的传统观念,使智商与情商一同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提倡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提升学生情商
传统教育一般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要是大家共同完成一份作业,老师会鼓励吗,如果要求老师不要把学生的成绩排名贴在公众场合,只让与学生家长了解就行,老师会支持吗?而在美国的中小学,许多作业,必须是两三个或更多的同学合作完成,如果做不好,所有的成员都有要受到批评,荣辱与共,因此学生都有很强的合作意识。
灌输式的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改提出新的学习方法中,就包括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与同伴交流沟通,倾听他人意见与想法,为了共同的目标探讨研究,统筹规划,根 据自己和同伴的优势与弱势安排任务,处理学习中出现的争执和冲突。可见这样的过程实际上与是情商教育的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同时也让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一代人所走的人生弯路就是社会的弯路,一代人的无意义甚至是负意义的付出,就是社会的无意义或负意义的付出”。现代教育,需要智商与情商并重。我们在努力培养学生智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须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帮助学生拥有健康人生,逐渐建立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循序渐进地提高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人格素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最迫切的要求。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要提升学生的情商,必须明确提升情商的重要性,树立情商教育的意识,努力提升自身情商品质,开发教材的情商教育功能,多动脑研究,广辟渗透情商教育途径,多用心关爱,超越传统,预见未来,培养学生懂得关爱,懂得感恩,懂得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和健全人格,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这就使语文教学艺术必然打上情感的烙印。语文教材是一篇篇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弹奏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让我们用情感拉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让学生越过思维的障碍,绕过暗礁,驾着学习的航船乘风破浪。参考文献:
[1]李佳东.《情商主宰人生》海潮出版社,2005年 [2]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 [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1997年 [6]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7]叶运生,姚恩源.《素质教育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8]蒋 蓉.《语文教育新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9]《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篇:《浅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商》
梅州市 中 小 学 语 文 学 科 发 展 规 划(征求意见稿)
(2004 - 2010)
梅州市中小学自2003年全面采用语文版新课标教材教学以来,多次成功举办了全省乃至全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全面落实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课程改革和新课标教材使用的要求,推动梅州市中小学语文学科课改,在梅州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在过去一年实验的基础上,由教研室具体制订、实施梅州市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划。具体规划如下:
一、中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方针,以“三个代表”为理论指导,以国家关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文件为依据,以全国教材改革为契机,以教师素质提高和教育科研工作的促进为中心,充分利用省内外一流专家资源,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优质教育,促进梅州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努力把梅州市中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中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划的必要性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
面对新世纪地球村的形成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为提高竞争力,纷纷开展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我国掀起的课程实验改革,更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道风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必修学科,如何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发展,方能深入开展语文课改实验和课程改革。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既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教育部制订课程标准,并组织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改革,就是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第一步。广大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改革实践的主体,必须紧跟这一时代的步伐,做好
自身教学实践的改革。因此,为达到中小学语文教改目标,实施中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划势在必行。
(三)新课标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造与提高。虽然梅州中小学语文在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梅州市仍然是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课程教学与教师实际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观念同新教材的接轨与跟进显得尤为迫切。
(四)梅州市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梅州市中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就小学而言,全市共有小学语文教师
多人,具有本科学历的只有
%,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
%,具有中级职称的只有
%,高级职称的只有
%;在职特级教师只有
人;参加省级名师培训的仅有
人;专职小学语文教研员只有
人。初中教师达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
%,有中级职称的只有
%,有高级职称的只有
%。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职教师还严重缺编,因此中小学语文学科规划中的师资培训计划对语文课改发展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改变目前落后的状况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评价体系严重滞后。
目前梅州许多地方的中小学语文评价体系僵硬、滞后,语文测试题型单一,内容陈旧,知识僵化。传统考试的指挥棒依然引导着重死记硬背、轻能力考核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中的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思路大相径庭。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考试质量,仍然在大搞题海战术,盲目让学生抄几遍,甚至几十遍。大量的无效劳动,致使学生苦学、厌学、怕学,家长们也怨声载道。
总之,在新一轮课改面前,梅州中小学语文学科发展既面对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改革面前,人人都有机遇。但梅州经济欠发达,教育投资短缺,给各学科改革带来严重制约。梅州中小学语文学科发展如何保持优势,必须紧抓课改,全面规划,施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用教师素质这一能动因素,促进语文教育的全面而稳定发展。
三、中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划目标
1、完成教师职能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由过去所倡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课程的探索者、文化的传播者、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合作者、智力的开发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2、熟悉语文新课标教材的特点,使教师具有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
这次课改,教师必须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即完成调适教材内容的能力,设计地方课程的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科学设计习题的能力和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3、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打破封闭的学科体系,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做到从语文到文化、文史哲的和谐统一,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4、夯实基础,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落实“双基”,学生要通过阅读实践去整体感悟,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中小学语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
5、建立生动、活泼、开放的大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中外优秀成果,形成开放型的语文课程,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效率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6、尊重学生个性,实施人文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实施人文主义的教学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7、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倡导师生平等,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教师不再唱独脚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一个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积极推行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
汉语作为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壁垒”,“触须”于其他学科之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同时也运用实践于其他学科,形成一种学科之间的互动,用语文架起一座学科“互联网”的桥梁。
9、目标一致,分段实施 小学语文学生学习目标规划:
小学低年级(1-3年级),主要是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学掌握汉语拼音和基本字词的使用,同时以说、读、听、写、拼训练为重点,切实提高认字量和词汇量的积累,认字量应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2500个左右;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在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在要求的同时,应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50万字。
小学高年级(4-6年级),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主要应以字、词、句的运用和说、写为重点;口头与书面表述能力(篇幅)应达到600个字左右。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在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在要求的同时,应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
中学语文学生学习目标规划:
初中语文(7-9年级),抓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以培养学生爱读爱写、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形成阅读爱好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加强写作的基本技法(写作手段)、文章层次、文章艺术构思与审美、文章主题思想创新、文章想像力创新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达到一定的文字驾驭和语言审美的能力。初中生通过广泛的阅读,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使学生突破原先狭
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300万字。
四、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
(一)组织管理
在梅州市教育局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教育局教研室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组织实施。按照学科发展规划方案,积极开展教育教研活动,同时优化培训资源配臵,确保新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工作顺利、高效、有序地进行。
梅州市中小学语文学科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陈连豪
副组长:古小光
组
员:林建忠
曾桓恩
(二)具体工作安排
1、开展高效、务实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训体系
在语文新课程实验推广进程中,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主力军,为保障语文新课程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拟定发展性师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促进教师自主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观念先导,能力为本,教学相长,评价科学的目标,使教师能成为一个合乎时代需求、基本把握新课程、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型的教师。
具体的培训安排:
第一年(2004年7月—2005年7月)
通识培训:面向全体语文课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为重点,旨在促进教育工作者转变旧的教育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接受
新观念,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主要内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措施、推进步骤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版新课程教材培训:诠释语文《课程标准》,同时与语文版新课标教材结合研究,使《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和具体目标落实到语文学科的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性质与功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课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课程标准的特点、学习和运用;学习语文版新课标教材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和中学七年级、八年级的编写思想、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驾驭语文版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较快适应语文版新教材的教学工作。
语文学科教学培训:从教学中的几个基本关系入手,讨论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知识技能与整体素质的关系、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做示范课展示,或观看示范课光盘,并由专家点评。
第二年(2005年7月—2006年7月)通识培训:专家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版新课程教材培训:课程标准专题报告。学习语文版新课标教材小学三年级和中学八年级的编写思想、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
语文学科教学培训: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做示范课展示,或观看示范课光盘,并由专家点评。
以各乡镇为单位进行定期的网络培训。第三年(2006年7月—2007年7月)通识培训:专家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版新课程教材培训:课程标准专题报告。学习语文版新课标教材
小学四年级和中学九年级的编写思想、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
语文学科教学培训: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做示范课展示,或观看示范课光盘,并由专家点评。
以各乡镇为单位进行定期的网络培训。第四年(2007年7月—2008年7月)通识培训:专家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版新课程教材培训:课程标准专题报告。学习语文版新课标教材小学五年级的编写思想、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
语文学科教学培训: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做示范课展示,或观看示范课光盘,并由专家点评。
以各乡镇为单位进行定期的网络培训。第五年(2008年7月—2009年7月)通识培训:专家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版新课程教材培训:课程标准专题报告。学习语文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六年级的编写思想、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
语文学科教学培训: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做示范课展示,或观看示范课光盘,并由专家点评。
以各乡镇为单位进行定期的网络培训。第六年(2008年7月—2009年7月)通识培训:专家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版新课程教材培训:课程标准专题报告。学习语文版新课标教材小学五年级的编写思想、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
语文学科教学培训: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做示范课展示,或观看示范课光盘,并由专家点评。
以各乡镇为单位进行定期的网络培训。
2、建立梅州市地方专家和教学骨干团队
在梅州市中小语文学科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语文出版社、全国和广东省内专家的培养和支持下,初步建立梅州市中小学语文学科地方专家和教学骨干队伍,进一步推动梅州市中小学语文课改的发展。
梅州市小学语文专家组成员:(15人)梅州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26人)梅州市:梅 州 市:(6人)梅江区:(4人)梅县:(4人)兴宁市:(6人)丰顺县:(4人)大埔县:(4人)五华县:(4人)平远县:(4人)蕉岭县:(4人)
中学语文专家组成员:(10人)中学语文课改标兵: 梅州市:梅 州 市:(6人)梅江区:(4人)梅县:(4人)兴宁市:(6人)丰顺县:(4人)大埔县:(4人)五华县:(4人)
平远县:(4人)蕉岭县:(4人)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要使每一位中小学语文教师深切感到语文教学中应大力发掘课外资源,实施文学教育、情感熏陶的语文教学方式,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又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质得以提高,因此讲解一篇课文,就要精选出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美文至少三篇,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实施主要分为,小学语文由曾桓恩老师负责,中学语文由林建忠主任负责,并按各县区划分,由各县区中小学语文教研员负责。通过听课、座谈、质量调研等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反馈给专家,并共同研究解决,由此提高教学效果。
中小学语文具体教学教研活动设计: 校级教学活动:
1、每所学校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师在本学期以年级组为单位讲授一堂公开课,并评课交流,大学校由年级组长负责,小学校由科组长负责。
2、每所学校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每一单元课文集体备课一次,总结交流上一单元的经验,并开展下一单元的备课,大学校由年级组长负责,小学校由科组长负责。
3、每学年组织一次读书周或读书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诵会、作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主要由校领导负责。
4、学校组织实施“五个一计划”。即是每位教师每个学期做到:至少读一本好书,上一节好课(公开课),写一篇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论文,写一篇课堂教学教后感。
镇级教学活动:
1、每个乡镇的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每学期在镇中心中小学讲授一堂或两堂研讨课或观
摩课,组织全部的课改教师观看交流,由镇级以上的中小学校语文科组长组织负责。
2、每个乡镇的中小学语文课改教师每学期在镇中心中小学进行一次网络课例的观摩和交流评价,由镇级以上的中小学校语文科组长组织负责。
县级教学活动:
1、县(市、区)教研室组织实施“二三四评选计划”。即是每个县(市、区)每年组织评选二节优秀课例(光盘)、三篇优秀教学设计、四篇优秀教学论文上送市教研室,参加全国性“三优”评选,由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学语文教研员负责。
2、以镇中心小学、中学为单位,每一学年准备一堂优质课例参加县级评选,县教育局评选出优秀课例参评市级优秀课例的评选,并将优秀课例推荐参加语文出版社的全国性
“三优”评选,获奖课例出版发行并向全省、全国推广。
3、每一位课改教师每学期写一篇课改论文,或教学经验心得等交乡镇中心学校,推荐优秀论文交县教育局评选,评出优秀论文参评市级优秀论文的评选,并将优秀论文推荐参加语文出版社的全国性优秀论文评选,部分优秀论文可以在语文出版社的中小学《课改实验》上公开发表,同时还可以结集出版。
市级教学活动:
1、在语文社的支持下,市中、小语会每年进行教师伯乐奖的评选,将课改教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在全国公开发表较多,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教师多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学生作品可以向《语言文字报》推荐)
2、在语文社的支持下,市中、小语会每年进行课改科研先进个人的评选,将语文课改实验研究中突出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3、由教育局主办,积极开展每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倡导“书香”社会,开展读百本好书的活动,让广大的中小学生读万卷书,形成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以学校为单位,开辟读书周,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的朗诵会、作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
4、每一学年进行一次语文版教材的回访活动,利用本次活动,由教育局组织全市的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进行优质课和公开课的讲授和交流,促进中小学语文的课改,小学语文由曾桓恩老师负责,中学语文由林建忠主任负责。
5、在各县(市、区)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市的“二三四评选”和“三优”评选活动,由全市中小学课改教师参加,各县区教研员负责本县区的组织落实,最后由市教研室组织专家评选。
6、为提高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每学期举办一次新课标教材教改论文评比和一次优秀教案评比,由全市中小学课改教师参加,分县区和市两级进行。
上述成果,可以通过每学期一次的教学研讨会或课改观摩会(以上具体时间由市教育局根据工作安排来定)加以展现,组织全市课改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4、教育教学、教研考察活动
每学年由市教育局组织全市课改教学能手和课改标兵组成粤北、粤东中小学语文考察交流小组,与揭阳、河源等地进行中小语文课改交流,加强区域合作,相互沟通课改经验,实现区域联合,资源共享。
5、课题研究活动
由市教育局统一计划安排管理全市中小学语文的课题研究,组织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实行课题研究负责制。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主持: 组员:
(1)小学语文总课题:
总课题的组织、策划、实施、管理与总结主要由课题小组的主要成员负责。子课题的选题目录:(2)中学语文总课题:
总课题的组织、策划、实施、管理和总结由市教研室莫尧道负责。
子课题的选题,由各县(市、区)组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师确定实验课题。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
本系列课题研究计划是时间较长的一项实践研究性活动,计划安排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主要做好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前期理论研究准备工作。时间约三个月。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主要是展开行动研究,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内容分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时间约两年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通过反思和总结,形成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方法体系的建构。时间约四个月。
课题组织与管理形式
市教育局教研室与各级教研室在今后五年内要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监督和课题成果的推广与实施工作。
七、教改评估体系开发规划
(一)教师课改成效评价
根据新课标教材,重新建立试题库,以指导语文教学的方向;由市小语会每年组织一次教科研成果展示会,奖励教学、教大研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并出版全套《教研成果集》。
(二)学生成绩评价
语文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考试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笔试形式,要综合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包括听力测试、口语测试(含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操作能力测试(包括查字典的能力、查找课外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测试)和书面测试(含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和习作能力的测试)。其中前三项的分值分别占10%、20%和10%,书面测试占60%,口语测试可以在平时(考试前)进行,听力测试和查字典等也可以和书面测试同时进行。
要运用多种方式,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学习过程。(1)建立学生评价表——根据评价的需要,列表格对语文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专项评价(如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也可以是语文教学的综合评价。
(2)建立学生展示台——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展示(包括成果、进步情况等),例如学
生优秀习作展示,朗读、背诵课文展示,积累好词佳句展示等,以夺红旗、贴星星等形式,以学生评学生的方式公开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
(3)要建立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各个阶段的语文学习情况汇集在记录袋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含进步过程)的依据。
总之,评价要体现每学段的目标,并突出每学段的重点。同时,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语文课程评价要因地制宜,评价的标准要根据各地语文教学发展的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来制定,以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八、学科规划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中小学英语学科规划在市、县(区)二级领导的重视和直接领导管理下,分部分阶段实施,具有严密的组织保障。
(二)人力资源保障:在梅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中小学英语的省内外专家梯队和全市的教学骨干,在专家的定期指导和教学骨干的带头示范作用下,梅州市中小学英语学科课改规划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资金保障:在出版社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活动开展的经费也有一定的保障。
梅州市中小学语文学科课改规划制定课题组
2004年5月14日
第五篇:在体验感悟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体验感悟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在接触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内心需要出发,通过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人揣摩,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的过程,即古人所说“君子之学也,人乎耳,著乎心”。所谓感悟,是指学生在阅读中因受到作品的触动而有所领悟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并非只让学生体验与感悟,更为重要的是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建构并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以期提高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千张糖纸》是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生动而贴切地描述了作者和孩提时代的玩伴世香在四合院中的快乐游戏生活,描写了我们为了实现愿望而千辛万苦搜集糖纸,最后受到表姑的欺骗,希望破灭后的绝望和悲愤,充分表现出大人的欺骗对孩子造成的深深伤害。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浅显,中心也较为显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无较大的阅读障碍。但是,如何使中心不标签化,使学生通过体验、感悟真正明白表姑的欺骗对我的伤害之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自己语文思维能力,并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全局视野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学生初学新课时,必然会对有文章有一个整体认识,教师也应首先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所谓的整体感知,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作为名词而言,即学生师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对文章主要内容、布局结构或表现形式的大体感知与把握;作为动词而言,整体感知即学生对文章从头到尾进行整体的而非碎片化的阅读和体会,此时的整体感知是一种阅读文章的方法。只有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学生才能对文章内容和所表达的主旨有所了解,才会对文章有全局视野。同时,每篇文章正是由于各段之间的前后勾连才形成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全局视野下,学生才有可能明白文章各段之间的关联。因此,在教授《一千张糖纸》时,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问题正是在学生预习、初读文章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程度,也是学生对课文的最初体验。通过预习,学生基本能概括出本文讲述了我和世香因表姑说一千张糖纸可以换电动狗而奋力收集一千张糖纸,等攒够了糖纸发现自己被表姑欺骗了,最后绝望低扔掉了所有糖纸。2.“梳理文章行文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所写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为,本文1-6段是故事的起因:表姑嫌我们两人太吵影响她养病,因此想出让我们攒糖纸的方法,7-10为故事经过:我们千方百计积攒糖纸的过程,11-13段为故事结果:我们把糖纸给表姑,表姑骗了我,那剩下的14-16段属于作者的议论。3.“阅读全文后,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本文中心显豁,学生基本可以找到中心句,即“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4.哪段文字直接写出了欺骗造成的“伤害”“最深重”?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然明白本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两个大问题。这也是学生最初体验感悟的结果。
二、关注语言形式,优化学生体验感悟过程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最终由其语言的敏感性决定,而这种语言敏感性的培养需要学生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真正沉入到语言的内部,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对语言的运用都首先建立在对语言的敏感性上。所以,为了优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将学生引入文本,带领学生关注到语言的敏感点,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构建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这样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切实的阅读感受,也才有可能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从而渐渐建立起对语言的敏感性,渐渐优化自己的体验感悟的过程,慢慢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一千张糖纸》中,教师将原段“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表姑’这个词。这两个词是如此紧密地在我意识深处挨着,岁月的流逝也不曾将它们彻底分离,让我相信大人轻易之间就能够深深伤害孩子,而那深深的伤害会永远地藏进孩子的记忆。”改为“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看见‘欺骗’这个词,就联想起‘表姑’这个人。它和她在我意识深处挨着,岁月的流逝不能将彼此分离,让我相信大人轻易之间就能够伤害孩子,而那伤害会藏进孩子的记忆。”通过改句,在初步的朗读体验中,学生很轻易地辨别出两段话的差别所在,但是,这还并非学生体验感受的最佳结果。为了更好地体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每逢”“总是”表示频率非常高,而且每一次看到“欺骗”“马上”脑袋里第一反应就是想起“表姑”这个词;“永远”形容长久以来都不会改变,直到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生命终结这个欺骗的伤害还藏在记忆中;“深深”一词说明程度非常深,直接把欺骗伤害的程度写出来;“两个词”不说表姑这个人,而是说这个词,因为表姑和“我”之间已经少了亲人之间亲情与依恋,因为欺骗让我感受不到表姑的人情味,仅仅成为一个词。有了这样的体验感悟,学生更加明白这种欺骗给“我”带来的最深重的伤害。改段的形式,优化了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体验感悟的结果,同时,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语言形式的差异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将这种认识迁移到日后的阅读学习中,这本身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提升。
三、关注文章内部关联,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所写的内容都是相互勾连,为中心服务的。作为教师,经常抱怨学生答题时仅仅局限于所考某句或某段,不能联系前后文,甚至不能考虑全文,这其实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并未能关注到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内部关联,也没有意识到文章所写材料与主旨、与中心句的内在关联。教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关注这种内部关联,明白作者为何写这段内容,将这段内容放在这一段而不放在另一段的意义所在。在《一千张糖纸》中,直接写出表姑的欺骗带给我们的伤害的是在故事的结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10-13节文字,从事件的结局中体会表姑的欺骗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的伤害。从“我”和世香非常恭敬而且庄重地将糖纸“献”给表姑,而表姑却“不解”“一愣”、不停地“笑”中,“我们”感受的“满是”、“悲愤”、“绝望”。这些糖纸承载着“我们”的快乐、希望和对大人的信任,在一夕之间全都付之一炬,所以对于这些糖纸只剩悲愤和绝望了,即使这些糖纸如此美丽,如此来之不易,但“我们”也不想留着了,不想看见了,可以说绝望到极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7-9节,从事件的经过里分析“我”和世香面对表姑的欺骗,会如此悲愤和绝望的原因,明确这部分文字详写的作用。“表姑说一定要透明玻璃糖纸,每一张都必须平平展展,不能有皱褶。攒够了交给表姑,然后表姑就能换给我们电动狗。”对那个新奇电动狗的梦寐以求,对表姑的信任,使得“我”和世香在炎炎夏日,成天跑在外面,想尽一切办法在各个地方奔波,就是为了收集糖纸,收集好糖纸,还要精心地整理。这这一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糖纸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明白文章的主旨是“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但文章详写搜集、整理糖纸的过程并非与主旨无关,反而写出了我与世香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突出这些糖纸的来之不易,所谓期望越真切,失望越深切,更为后文“我们”的极度绝望做铺垫,从而突出中心。由以上两个问题,学生便可理解以上两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联,但是文章还有1-2段,因此,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第1-2节,再次从事件的起因中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从第1、2节中与第8小节的“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或者与第7小节“我们再也不,我们再也不,我们再也不”一组排比句遥相呼应的一组排比句“我们在院子里跳皮筋,把青砖地跺得砰砰响;我们在枣树下的方桌上玩‘抓子儿’、‘羊拐’撒在桌面上一阵又一阵哗啦啦啦、哗啦啦啦;我们高举着竹竿梆枣吃,青青的枣子滚得满地都是;我们比赛着唱歌,你的声音高,我的声音就一定要高过你”入手,让学生从句中的拟声词、动词中感悟到“我们”在外婆的院子里尽情玩耍,不觉得累,非常吵闹,同时,这两段又交代了表姑的身份――是养病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而“我们”却在院中非常吵闹。因此,“我们”的吵闹与表姑所需要的安静形成了一组矛盾冲突,正是有着这样的矛盾冲突才使表姑有了想要支开“我们”的念头,因此,这一部分详写的内容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至此,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却由学生自己体验与感悟,当学生真正能够明白文章各材料、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联时,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如此安排各??材料的用意。
课文学习至此,教师又引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体验感悟的过程,即先通过全文的整体把握找到文章的中心句,然后从事件的结局中体会表姑的欺骗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的伤害;接着从事件的经过里分析“我”和世香面对表姑的欺骗,会如此悲愤和绝望的原因,明确这部分文字详写“我们”积攒糖纸的辛苦是为了后文“我们”的极度绝望做铺垫,从而突出中心;最后从事件的起因中分析这部分内容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分析文中的素材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只有当这种感悟的过程转化为一种阅读文章的路径与方法,学生才会在阅读其他文章时进行知识的迁移,才不至于在阅读或答题时产生肤浅的或片面的理解,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体验感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体味、内化的过程,是真正浸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将体验感悟的过程形成一定的方法或策略才是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彭万侠.关注体验过程,培养阅读策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J].基础教育.2003(8).[2]张达红.段篇分析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7(5).[3]李媛.体验营感悟式的阅读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