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4:1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近代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

本课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234学时。第一学期90学时,周学时5;第二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三学期72学时,周学时4。

二、课程内容

第一编 先秦文学(40学时)

概述(1学时)

(一)社会历史概况

传说中的古代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代诸侯兼并,互相攻伐,长期分裂,战争造成人民极大的灾难。合纵连横,激烈斗争,战国后期七雄并峙,人民迫切要求统一。

(二)文学发展概况

文学起源于劳动。原始劳动歌谣和原始神话是原始时代最初的文学样式。

殷商开始初步定型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学。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封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最早的散文萌芽。

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开辟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历史教育和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

战国后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它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第一章

上古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上古文学的概貌 学时分配:4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原始歌谣

(一)文学的起源

文学起源的种种解释:神灵赐予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都未能对文学起源作出科学解释。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

(二)原始歌谣

一些古籍中保存下来的少数质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看,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分析《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易经》中的《归妹》、《礼记·效特性》中的《蜡辞》。它们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产生于生产劳动,集体口头创作,语言淳朴、节奏短促,以二言为主,具有诗、乐、舞综合性。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一)神话的起源、性质、类型

马克思说过: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又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也即:神话是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神话中的“神”,是人们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神话的产生是由于人们企图借助幻想形式来征服、支配自然力;神话产生于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幼年时期,一旦生产力发展了,科学发达了,神话也就消失了。

根据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可把神话分为关于自然神的故事;英雄神的故事;异人异物的故事三种类型。

神话和迷信、传说的区别。

(二)几个著名神话的讲解分析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反映了原始人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及大胆想象、探索。《女娲补天》: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斗争,概括了人类智慧和对自己力量的自信。

《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后人的美德。

《精卫填海》:以悲剧的方式反映和赞颂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百折不回、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后羿射日》:不仅反映出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还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天体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人类伟大发明――弓箭的赞美。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与自然斗争时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

(三)古代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神话是原始人类社会意识的最初记录。神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表现出强烈的悲剧和崇高美。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思考题:

1、简述先秦文学发展概况。

2、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文学艺术是怎样起源的?

4、原始歌谣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什么叫神话?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

6、举例说明古代神话的内容、性质和意义。

7、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主要影响?

8、背诵:《弹歌》、《归妹》;熟读课堂讲过的几个著名神话。

第二章

诗经

教学目的: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 学时分配:10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诗经》概貌

(一)《诗经》名称及产生的时代、地域和分类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是乐曲、乐调的意思。国风是指15个诸候国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王畿之地的音乐,计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计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二)《诗经》的作者、收集、编订和流传

《诗经》作者多不可考。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订者是太师。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存仅“毛诗”一家。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第二节

《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农事诗

讲解分析《豳风·七月》。《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展现了周代农业生活的风俗画面。《周南·芣苢》反映了劳动者愉快的劳动生活。

(二)徭役诗

讲解分析:《小雅·采薇》,这是一首反映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小雅·何草不黄》是长年服役者的痛苦和怨愤的写照;《豳风·东山》更是深刻动人,反映了征人还乡途中悲喜交集的复杂心理。

讲解分析《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启盼久来归丈夫的思妇诗。

(三)爱情婚姻诗

讲解分析《周南·关睢》男主人公大胆、真率、健康的爱情追求;《邶风·静女》中青年男女幽会的情趣;《郑风·溱洧》中青年男女相伴游春时相互戏谑的主动、热情、亲昵、开朗、大方;《秦风·兼葭》则表现了相思者寻觅和苦恼;《鄘风·柏舟》是少女怨恨反抗家长对婚姻的干涉。

讲解分析《卫风·氓》,它反映了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邶风·谷风》也是一首弃妇诗。

(四)爱国诗

讲解分析《秦风·无衣》,它反映了人民团结一心、反抗外敌的情景,洋溢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精神。《小雅·采薇》交织着士兵的爱国热情和诉说战争生活劳苦悲伤的复杂情绪。许穆夫人的《鄘风·载驰》也是一首爱国诗。

(五)讽谕诗

简介《邶风·新台》、《陈风·株林》、《鄘风·墙有茨》、《秦风·黄鸟》等诗。第三节

古老的民族史诗

(一)《大雅·生民》:叙述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

(二)《大雅·公刘》:叙述公刘率周人由邰迁豳垦荒造屋情形。

(三)《大雅·皇矣》:记述古公禀父率众迁岐创业史。

(四)《大雅·皇矣》:歌颂文王伐崇、伐密战绩。

(五)《大雅·大明》:赞颂武王伐纣成功。

这五篇史诗,较完整地勾勒出周人发祥、创业、建国史。第四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题材广泛, 真实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民歌作者以淳朴自然的语言、形式,自然流露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淳朴自然,一片天籁。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描写陈述。比就是打比喻。兴一般是在开头用两句话写一下周围景物,以引起下面歌词。大量而成功的运用比、兴手法,确为《诗经》民歌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也构成了它的浓郁风土气息。

(四)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

(五)动词、形容词的恰当运用,用重言叠字拟声状貌,穷形尽相,声情毕肖,双声叠韵使声调更趋谐美。

声音和谐自然“动乎天机,不费雕刻”而自然成韵。第五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二)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三)《诗经》中的优秀民歌,在艺术风格、手法和语言技巧方面也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思考题:

1、何谓“风”、“雅”、“颂”、它们是怎样划分的?

2、《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诗经》是怎样编订成书的?

3、举例说明《诗经》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

4、《诗经》中的“史诗”如何记述了周人发祥、创业、建国史?

5、举例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

6、《诗经》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及影响?

7、分析《东山》、《君子于役》、《氓》、《采薇》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背诵《硕鼠》、《何草不黄》、《伯兮》、《君子于役》、《关睢》、《柏舟》、《无衣》、《芣苢》、《十亩之间》等作品。

第三章

先秦散文

教学目的:掌握春秋战国思想的发展动态和散文艺术 学时分配:15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文字的发明和书面文学的萌芽

(一)殷商时代甲骨卜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易经中的卦爻之辞,代表了散文萌芽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尚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都是官方文告。

(四)介绍《盘庚》和《秦誓》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逐步变为封建地主所有制。

(三)旧制度、旧思想、旧传统的解体和“学在官府”,士阶层的壮大,各种社会思潮的高涨,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散文勃兴,出现了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说理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历史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散文。

第三节 叙事散文

(一)《春秋》和《左传》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但记事过于简略。《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

《左传》的思想观点及政治倾向:在天人关系中比较强调人的作用;在君、民关系中,比较重视民的作用;对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持“不隐恶”的态度,赞扬了有志之士,但也宣扬了迷信思想及某些宿命论观点。

《左传》的艺术性:长于描写战争,善于在矛盾斗争中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语言精练传神;善于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左传》对后世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讲解分年:《晋公子重耳出亡》或《殽之战》。

(二)《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主要记言。作者:相传为左丘明。

讲解分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等

(三)《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国别史,记言为主,作者无可考。

《战国策》思想复杂,主要反映战国纵横家的思想,对游说之客的活动和他们的奇智异谋、策略,作者真实记载,也予以颂扬。也对某些有远见、正义之士作了颂扬。

《战国策》文笔生动、清新流丽,又善于把人物活动故事化,尤善渲染气氛。叙事说理,辞采绚丽。又长于比喻,艺术技巧比以往历史散文有新的提高,对后世散文有相当影响。

讲解分析:《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第四节

说理散文

(一)《论语》

《论语》主要是记述孔子言谈行事的一部书。它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于战国初编纂成书。

孔子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和“礼”。

《论语》散文的突出特点:吸收和灵活运用大量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语气、性格得以逼真地表现,且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

讲解分析:《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二)《墨子》

《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对他的言行记录,也有一部分是后学者著作。墨子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和“非攻”,另外主张“尚贤”、“节用”、“节葬”、“非乐”。

《墨子》散文特色:“三表法”注重对客观事理的剖析,注意用事实论证,注意实际效用;以逻辑严密著称。

简析:《非攻》、《公输》等篇。

(三)《孟子》

《孟子》一书是记述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基本是一部对话录集,但无论篇章结构和言辞文采上都较《论语》有很大发展。

孟子思想是“性善”论,政治主张核心是“仁政”,有较强的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暴政作了激烈的揭露批判。

孟子思想激烈,性格刚烈,胸襟博大,构成《孟子》散文特点:高屋建瓴,锐气逼人,酣畅雄肆,喷薄有力。论战性文字,善设机巧,选纵后擒,步步进逼,使对方理屈词穷。《孟子》中的叙事文字,已具有小说雏形。

《孟子》已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详细论述,已接近完整的议论文。《孟子》风格: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犀利,痛快淋漓。讲解分析:《齐桓晋文之事》、《齐人有一妻一妾》、《鱼我所欲也》等。

(四)《庄子》

《庄子》一书中《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出于门人和后学者之手。全书思想相同,风格一致。

庄子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理想境界。

《庄子》散文艺术;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描写声形毕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讲解分析:《逍遥游》、《疱丁解牛》等。

(五)《荀子》

荀子是儒学大师,但对当时各家学派都批判吸收,成为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哲学上主张“人定胜天”,思想上主张“性恶”论,政治主张礼治为主又兼法治。

荀子散文,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于类比,不乏文采。

荀赋是后来盛极一时的汉赋的渊源之一。《成相》篇采用说唱形式,对后世弹词、鼓词有影响。简析:《劝学》

(六)《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严刑峻法,提出“法”“术”“势”政治理论。韩非子散文特色;严密的推理,犀利峻峭的风格;善用历史故事和寓言进行说理。简析《孤愤》。

第五节

先秦寓言文学

(一)“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它是社会经验和人们智慧的集中和概括,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化、故事化。

(二)“寓言”最早为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被春秋战国思想家和游说之士用来表意明理,逐渐发达起来。

(三)保存最多的是《孟子》、《庄子》、《韩非子》和《列子》;以及《战国策》和《国语》。

(四)艺术上故事短小,构思精巧,含蕴深刻,写人状物生动传神。思考题:

1、试述我国古代书面文学是怎样萌芽和发展起来的?

2、《尚书》是怎样一部书?它的文章有何特点。

3、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的原因。

4、《春秋》是怎样一部书?“《春秋》三传”是指哪三部书?

5、《左传》一书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左传》在记述战争和描写人物时表现了哪些思想、艺术特色?

6、《国语》是怎样一部书?以《召公谏弭谤》说明《国语》一书的艺术特点。

7、《战国策》是怎样一部书?以《冯谖客孟尝君》为例,分析说明《战国策》在刻划人物上的艺术特色。

8、简述《论语》语言特色。

9、简述《墨子》散文的特色。

10、试述《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1、《庄子》一书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庄子思想与其散文风格有何联系?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12、《荀子》和《韩非子》散文各有何艺术特色。

13、什么是寓言?试述先秦寓言发达的原因和思想艺术特色。

第四章

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

教学目的:掌握楚文化的特征和楚辞的艺术特色。学时分配:10 教学环节:讲课、讨论

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来源及其它

(一)楚辞,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楚的一种新诗体。其名称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有浓厚地方色彩。刘向汇集屈原、宋玉诸作和汉人仿作,编成专书,名“楚辞”。楚辞又称“骚”或“骚体”。

(二)楚辞的产生,与南部民歌有密切关系,对其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楚地民间“巫歌”;其产生也受到北方《诗经》的影响;楚辞也受到当时散文的影响;更归功于屈原的创造。

(三)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第二节

屈原的时代、生平、思想

(一)屈原名平,楚贵族,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当战国后期,各国间兼并战争剧烈的时代,“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二)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改良楚国内政,明法度举贤能,对外联齐抗秦,实现统一大业。

(三)屈原的才能和革新政治主张遭到贵族旧势力的猜忌反对,楚王两次把他放逐,屈原终于自沉汩罗,以身殉志,表现了高洁人格,强烈的爱国主义。

(四)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第三节

屈原的作品

(一)《离骚》

《离骚》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逸响传辞,卓绝一世”。是作者再放江南时的作品。《离骚》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伟大艺术成就: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体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创造,诗句加上“兮”字运用,增强诗的咏叹抒情气息和音乐美。

讲解分析《离骚》。

(二)《九歌》

《九歌》是屈原吸收楚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九歌》有对天神的热烈礼赞,也有描写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爱的情歌。《国殇》赞颂了楚国卫国将士的英雄气概。

《九歌》艺术特色:情景交融的意境;浪漫主义的手法。讲解分析:《山鬼》、《湘君》、《湘夫人》、《国殇》等。

(三)《九章》

《九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非作者一时一地之作。《九章》主要是记实之辞,用直接倾泻方法表现复杂心曲和奔放感情,优美情感与记实之辞相结合是它的主要特色。

讲解分析:《哀郢》、《枯颂》等。

(四)《天问》、《招魂》

《天问》对天命、自然提出了大胆疑问,气势磅礴,奇气逼人。

《招魂》以幻想手法,曲折表现对楚国,对家乡无限眷恋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招魂》吸取许多古代神话材料,构成一篇浪漫主义奇文,排比铺叙,辞藻华丽,对汉赋有不小影响。

第四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屈原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骚体”。

(二)屈原的艺术影响,他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开辟了我国文学的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发展了《诗》的比兴;“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直接影响汉赋形成;为五、七言诗产生铺平了道路。

第五节

其他楚辞作家

(一)宋玉是屈原之外楚辞最重要的作家。

(二)《九辩》是宋玉作品最可靠的一篇,表现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秋情绪。

(三)《九辩》在艺术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结构巨丽,文辞秀美,音韵谐美,情味悠长。简析:《九辩》 思考题:

1、试述楚辞的来源和它的主要特点。

2、从《诗经》到楚辞我国诗歌表现出哪些发展变化?

3、屈原生平和思想概述。

4、试论屈原《离骚》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5、《九歌》和《九章》的名称是怎样来的?《九歌》和《九章》各包括哪些作品?

6、《九歌》性质如何?以《湘君》、《湘夫人》和《山鬼》等篇为例,说明《九歌》的艺术特色。

7、概述屈原的《天问》、《招魂》的基本思想、艺术特点。

8、简述屈原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9、简述宋玉《九辩》的艺术性。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 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上海艺术出版社 金开诚《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 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 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第二编

秦汉文学(20学时)

概述(1)学时

(一)社会历史概况

秦王朝的暴政与农民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

(二)文学概况 秦代的《长城歌》。李斯的散文。

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司马迁的《史记》。其他散文。

第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

教学目的:掌握汉乐府艺术精神

学时分配: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于乐府及乐府诗

“乐府”涵义的演变。汉代乐府机关的设立和任务,汉代乐府民歌的采集、整理、流传。《乐府诗集》的分类和对民歌的保存。

第二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社会生活的实录

(二)人生问题的探索

第三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二)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的独白。

(三)形式比较自由。

(四)语言质朴、简炼。

第四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精神。

(二)新诗形式。

(三)艺术技巧。第五节

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东门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略讲《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平陵东》、《妇病行》、《古歌》、《悲歌》、《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等。

思考题:

1、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2、简述乐府是怎样由一个官署名称变为诗体名称的。

3、举例说明汉代乐府民歌是如何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

4、汉代乐府民歌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巨大影响?

5、《东门行》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6、《陌上桑》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它有何艺术特色?

7、分析罗敷的形象。

8、《孔雀东南飞》取得了怎样的思想、艺术成就?

9、比较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

10、背诵《东门行》、《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从开头到“二情同依依”)。

第二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与《古诗十九首》

教学目的:了解五言诗的发展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东汉末年五言诗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题目、作者、时代。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四)《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及影响。

(五)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和《迢迢牵牛星》。略读辛延年的《羽林郎》。思考题:

1、简要说明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和它在我国五言诗史中的地位。

3、试述《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和《迢迢牵牛星》各有何艺术特色?并背诵这四首诗。

第三章

汉代的辞赋

教学目的:了解汉赋的体式及影响 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于汉赋

(一)赋的起源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赋和诗经、楚辞的关系。

(二)汉赋的发展变化

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新体赋、抒情小赋。汉赋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三)汉赋的特征及其影响

内容贫乏,文词繁琐,极尽铺张扬厉,以歌功颂德为主旨是大赋的基本特征。大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逆流。

第二节

作品选读

重点介绍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为例,比较说明汉代大赋和抒情小赋有何不同之处。

5、如何正确评价汉赋?

第四章

汉代的政论文

教学目的:了解汉代政论文的特征 学时分配:1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汉代政论文概说

第二节

贾谊和晃错的政论文。

简析贾谊的《过秦论》(上)

思考题:

1、汉代政论散文和先秦政论散文有何不同之处?

2、贾谊《过秦论》(上)有何艺术性?

第五章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教学目的:掌握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汉书》传记文学的特征。学时分配:1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绍出游和“李陵事件”及《史记》的写作过程。重点介绍出游和“李陵事件”及《史记》的写作过程。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某些真实情况。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揭露鞭挞了最高统治者的凶残暴虐、贪婪狡诈和庸俗无赖。

(三)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德予以热情讴歌。

(四)在一定程序上否认天命,同时也强调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重大历史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表现了人物性格。

(二)善于运用“互见法”。

(三)善于通过琐事来刻划人物。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五)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第四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史记》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鲁迅先生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第五节

作品选讲

重点分析《项羽本纪》 选读《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魏其武安候列传》等作品。

第六节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生平和《汉书》的创作。

(二)选读《苏武传》、《李夫人传》、《霍光传》。思考题:

1、在司马迁一生中,主要有哪些事件与他的《史记》创作有密切的关系?

2、举例说明《史记》表现了怎样的进步倾向?

3、举例说明《史记》传记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4、简述《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评述项羽其人,谈谈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是如何塑造项羽形象的?

6、简述《汉书》写作过程。

7、《汉书》体制怎样?它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8、分析《苏武传》思想性、艺术性。

两汉文学参考书目:

郭茂倩《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大中文系《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费振刚《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三编 魏晋文学(15学时)

概述(1学时)

(一)社会历史概况

魏、蜀、吴三国鼎立,司马迁建立西晋。十六国混战东晋。南朝和北朝。杨坚建立隋朝。南北朝复归统一。

(二)文学概况

建安文坛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正始文坛的阮籍、嵇康基本继承了“建安精神”。

两晋诗坛的形式主义诗风。

陶渊明的“田园诗”开辟了一代诗风。

七言诗的确立。

新体诗的产生。

南北朝乐府民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汉赋之后,这一时期辞赋有新的发展。

骈文的盛行。

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轶闻锁事小说的产生。

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

第一章

建安文学

教学目的;掌握建安文学的特征,体会建安文人建功立业的精神。

学时分配:5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第二节 三曹

(一)曹操

曹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曹操作品选讲

分析《步出夏门行》二首《观苍海》、《龟虽寿》和《短歌行》(对“酒当歌”)。

(二)曹植

曹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曹植作品选讲

分析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和后期代表作《野田黄雀行》

选读《步登北邙坡》、《美女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

(三)曹丕

曹丕的诗歌创作

曹丕作品选讲

简析七言诗《燕歌行》其一

第三节

建安七子

(一)王粲

1、王粲的生平和创作

2、王粲作品选讲

分析《七哀》其一(“西京乱无象”)

选读《登楼赋》

(二)陈琳

陈琳的生平陈琳作品选讲

分析《饮马长城窟行》 第四节

其他作家诗文

选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蔡琰的《悲愤诗》 思考题:

1、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2、建安文学有哪些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3、曹操在诗中如何反映了汉末社会现实?他的《观苍海》、《龟虽寿》、《短歌行》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三首诗各有何艺术特色?

4、曹丕的《燕歌行》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

5、曹植的诗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曹植一生的诗歌创作前期和后期内容和风格上有何不同?《白马篇》和《野田黄雀行》各自反映了曹植什么样的思想?它在艺术上各有何特色?

6、试述“三曹”诗歌风各有何差异?

7、“建安七子”是指哪些作家?他们的诗主要有哪些方面内容?

8、王粲的《七哀》、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和蔡琰的《悲愤诗》各有怎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

9、背诵曹操的《观苍海》、《龟虽寿》、《短歌行》、曹植的《白马篇》、《野田黄雀行》。

第二章

正始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正始文人的苦闷情怀。

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关于正始文学

第二节

阮籍、嵇康

(一)阮籍与稽康政治态度及文学创作

(二)阮籍与嵇康的作品选讲

分析阮籍的三首《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一日复一夕”)。

选读嵇康《幽愤诗》、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三章

西晋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西晋文学的概貌,掌握西晋文学雕琢的特点。

学时分配: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西晋文学概说

第二节

陆机

第三节

左思

第四节

刘琨

思考题:

1、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以《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例说明嵇康散文的特色。

3、西晋有哪些重要诗人?他们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第四章

东晋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东晋文学玄言的特征。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东晋文学概说

第一节 郭璞及其《游仙诗》

第三章 陶渊明

教学目的:掌握陶渊明淡泊情怀和诗歌淳厚平淡的特征。学时分配:5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生平和思想

(一)陶渊明生在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

(二)在黑暗动荡时代,陶渊明怀着济世壮志,从二十九岁步入官场,之后十三年仕隐无常,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官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中。

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诗作主要写于归隐之后。

(二)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主要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也以幻想“乐土”表示了对战乱贫困的封建社会的抗议;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四)陶诗也表现了一定的消极思想。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了平淡与淳美统一的艺术风格。

(二)情、景、理的合谐统一。第四节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二)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三)“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第五节 陶渊明作品选讲

分析《归园田居》三首(其

一、其

二、其三)、《饮洒》二首(其

五、其九)选读《移居》二首(其

一、其二)、《乞食》、《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桃花源记并诗》

思考题: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简述陶渊明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分析《田园田居》(其一)、《饮洒》(其五)并背诵之。

第四编 南北朝文学(15学时)

第一章

刘宋文学

教学目的:掌握刘宋文学孤傲的情怀和山水诗风格特点。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晋宋之际诗文风气的嬗变 第二节

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 第三节

颜延之谢庄 第四节

鲍照

第二章

永明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永明文人重亲友之情的特点和永明诗风。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永明体的兴起

第二节 谢眺和他的新体诗 第三节 沈约和他的文学主张 第四节 孔稚珪和齐代其他作家

第三章

梁代前期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梁代前期儒学中兴的时代特点,文学的风格特点。学时分配:1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何逊、吴均、柳恽 第二节 萧统与《文选》

第四章

教学目的:了解宫体的特点,理解宫体的文化内涵。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宫体诗的出现

梁陈宫体诗 第二节 宫体诗代表作家

第三节 徐陵和《玉台新咏》 第四节 宫体诗的评价

第五章

由南入北的

教学目的:掌握庾信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变化及心态的转变。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庾信

第二节 颜之推和《颜氏家训》

教学目的:了解北朝文学概貌 学时分配:1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北朝文学概说 第二节 北地三才

作家

第六章

南北朝文学

第七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及其差异 学时分配:1 教学环节:讲课

(一)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南朝乐府民歌多是情歌,反映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生活,反映了恋爱和婚姻的不自由。

(二)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体裁短小,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广泛运用双关隐语。

(三)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生活,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歌咏北方民族尚武精神,反映爱情生活,描写北国风光和游牧生活。

(四)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题材广泛,语言质朴,表情直率,风格豪放,句式多样,和南朝民歌风格大异。

(五)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地位和影响

形式主义的对立面,五言绝句的源头,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南朝情歌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六)作品选讲 分析《木兰诗》

选读:南朝《闻欢变歌》、《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丁督护歌》、《读曲歌》、《那呵滩》

北朝《企喻歌》(“男儿可怜早”)、《隔谷歌》(之

一、之二)、《雀劳利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企喻歌》(“男儿欲作健”)、《李波小妹歌》、《地驱乐歌辞》(“驱羊入谷”)、《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健儿须快马”)、《敕勒歌》

第八章

南北朝的骈赋、骈文、散文

教学目的:了解南北朝骈赋、骈文、散文的特点。学时分配:1 教学环节:讲课

(一)南北朝的骈赋、骈文

(二)南北朝的散文

(三)作品选讲

选讲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自三峡„„泪沾裳”)选读鲍照的《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江淹的《恨赋》、《别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庾信的《哀江南赋》。思考题:

1.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怎样?什么原因造成了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单一化?其艺术上有何特点? 2.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怎样?其艺术上有何特色?它在风格上和南朝乐府民歌有何不同? 3.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对后世的影响? 4.简述南北朝文人诗文创作概况。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概况。学时分配:1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中国古代小说溯源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

(二)历史传说向小说的过渡。第二节

志怪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干宝的《搜神记》

(三)其它志怪小说 第三节

轶事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其它轶事小说

第四节

魏晋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为唐宋传奇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开导了笔记小说的先路,为后世戏剧、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第五节

作品选讲

选读《列异传·宋定伯捉鬼》、《搜神记·三王墓》、《世说新语·王蓝田性急》。思考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产生这些小说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2.简述这一时期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参考书目:

逐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颜之推《颜氏家训》(王利器集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 陆保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葛晓音《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大《中国小说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编 隋唐五代文学(36学时)

概论

隋唐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特别是唐高祖李渊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唐太宗李世民,继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很大作用,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外因。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内因。

第一章

初唐四杰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四杰生平:“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之浪漫,遭遇悲惨。”(闻一多语)重点介绍王勃生平;重点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两条感情线索的交互发展,决定了此诗健康、向上的基调。杨炯与《从军行》。

骆宾王与《在狱咏蝉》。

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远眺》。

四杰诗作虽未能脱尽六朝绮靡文风,然而,能初步突破诗歌只描写宫庭、贵族生活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诗歌的领域,开始具有唐诗的气派,五律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初步定型。

思考题:结合四杰诗作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研读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第二章

陈子昂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陈子昂的创作和理论主张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四杰之后,正式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以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表现了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

陈子昂的生平:早年“任侠使气”,中进士后,上书论事,曾两次随军出塞,因受主将压抑而去职还乡,后遭政敌迫害死于狱中。

陈子昂的思想:政治上的远大抱负。“请息兵”,“请措刑”的政治主张。陈子昂的创作:感遇诗《丁亥岁云暮》。重点分析《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的理论:《感遇诗》“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思考题:陈子昂的诗作为什么写得质朴、苍劲、平实、无华?从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上简述之。

第三章

山水田园诗派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价值。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山水田园盛行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

孟浩然生平:早年在家隐居读书,四十岁后到京求仕,未如愿,经过一段漫游后又回乡,一生清淡寡居。

孟浩然的创作:分析《过故人庄》,串讲《春晓》。

王维的生平:早年关心社会现实,向往开明政治,由于张九龄的罢相,李林甫擅权,他在40岁以后就过上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更加消极。“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其处世哲学。

王维的创作:也以40岁为分界线,划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分析前期作品《观猎》。分析后期作品《山居秋暝》。选讲篇目: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春晓》。

王维《观猎》、《少年行》、《送元二使安西》、《老将行》、《山居秋暝》、《渭川田家》。

思考题:

如何认识山水诗的思想性?

第四章

边塞诗派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边塞诗兴盛的原因:盛唐社会,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新的局面吸引着有志之士,跃马边疆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应运而生。

岑参生平略述;分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岑参的诗,气势磅礴、雄奇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特点。

高适生平略述;分析《燕歌行》。

王昌龄与王之涣:生平简介。分析王昌龄《出塞》,介绍王昌龄的创作特征,“深情幽怨,意旨微茫。”分析王之涣《登鹳雀楼》。

选讲篇目,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高适《燕歌行》、《封丘作》。王昌龄《出塞》、《从军行》、《闺怨》。

第五章

李白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学时分配:6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生平:李白出身富而不贵。学习从方术入门,博涉百家,未受过正规的儒学教育,习辞赋,好剑术,慕神仙。二十六岁离乡远游。胸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其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

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巡。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4.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漫主义这一流派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1.主题的现实内容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2.很少详尽地描写生活过程。3.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重点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串讲:《古风》“西上莲花山”、《行路难》、《月下独酌》、《赠孟浩然》、《赠汪伦》、《嘲鲁儒》。

选讲篇目:《古风》“西上莲花山”“大车扬飞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永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第六章

杜甫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时分配:6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杜甫生平和思想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长安十年(35-44岁)。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4.“漂泊西南天地间”(49-59岁)。

重点讲述杜甫的生活道路对其创作的影响。杜甫的创作,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艰难坎坷的生活,玉成了杜甫,使其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创作,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广度”从略,参见文学史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概述部分。深度:剖析社会现实的尖锐性;对时局的敏感与预见;对战争的清醒认识。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介绍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成熟、高超的艺术技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现了杜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生命线,正是这条生命线,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批判现实的力量,具有真正的思想价值。《三吏》、《三别》表现了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特征:1.深刻、冷峻的解剖现实。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3.选材的典型性与真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五律《春夜喜雨》,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表现了“律中鬼神惊”的高超技巧。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甫继承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推向一个比较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对中晚唐的新乐府运动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一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思考题:简评古今李、杜优劣论。选讲篇目:《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第七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宗旨及创作实际。学时分配:5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原则,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加者。概括地说:乐府诗,自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文人的摹拟创作,再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写时事,三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其间,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他与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共创新乐府,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曰讽谕诗,二曰闲适诗,三曰感伤诗,四曰杂律诗。以白居易44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划分前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后期志转消沉,“独善其身”,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其中,白居易最重视的是讽谕诗。重点介绍讽谕诗。

重点分析《上阳白发人》,串讲《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第三节

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篇脍炙人口而内容又极为复杂的叙事诗。

(一)古今岐说述评。

(二)《长恨歌》的基调是婉而讽。

(三)回答几个问题:1.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评价,为什么说“时之所重,仆之所轻”?2.白居易为什么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3.“一篇长恨有风情”该如何理解?

思考题:

《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选讲篇目:《重赋》、《杜陵叟》、《轻肥》、《卖炭翁》、《上阳白发人》、《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

第八章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古文运动的内容及韩愈、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作用。学时分配:3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中唐社会中一部分地主知识分子为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唐王朝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

古文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由秦汉的古文到魏晋南北朝的骈体,再到韩柳的古文,走了一个由散到骈再到骈散结合的过程,恰巧走了一个“之”字。古文运动不是重复秦汉古文而是一种新的发展。

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古文运动的成就及影响 第二节

韩愈和他的散文

(一)韩愈的生平、思想、创作

(二)重点讲述《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第三节

柳宗元和他的散文

(一)柳宗元的生活体验及其创作。

(二)重点讲述:《永州八记》,具体分析《小石潭记》、《小丘记》,综合介绍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选讲篇目:韩愈《师说》、《原毁》、《讲学解》、《送董邵南序》、《杂说·马》、《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捕蛇者说》、《三戒》、《蝜蝂传》、《小石潭记》、《小丘记》、《小石城记》、《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

第九章

中唐其他诗人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唐其他诗人的创作实际情况。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刘禹锡的生平与创作

重点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二节

李贺生平及创作 重点分析《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选讲篇目: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竹枝词》、《浪淘沙词》。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

第十章

杜牧、李商隐及晚唐现实主义诗派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晚唐现实主义诗派的创作实际。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杜牧生平及其作品 第二节

李商隐生平及其作品

第三节

唐末社会概况及现实主义诗派 串讲皮日休《橡媪叹》、聂夷中《田家》、杜荀鹤《山中寡妇》、黄巢《不第后赋菊》。

第十一章

唐传奇与唐五代词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唐传奇及唐五代词的作品特色。学时分配:2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唐传奇繁荣的原因及思想、艺术简介

兴盛原因:1.都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丰富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科举考试“温卷”之风的盛行。3.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普遍繁荣,诗、文、小说出现了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倾向。4.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及轶事小说的传统。

传奇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初盛唐是兴起时期,中唐为鼎盛时期,晚唐时传奇创作仍很丰富,但开始脱离现实,艺术上趋于粗俗。

传奇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爱情主题的作品,如《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描写仕途坎坷、官场黑暗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河太守传》;反映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传》、《长恨歌传》;描写侠义刺客的《聂隐娘》、《无双传》、《谢小娥传》等,还有描写鬼怪、神仙的《古镜记》等。

唐传奇作家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现实生活精细描绘,注重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细节真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采用散文古体,也吸收民间口语及骈文的技巧,并插入大量诗词。

第二节

唐、五代词 温庭筠与花间词派: 温庭筠生平。怀才不遇,生活放浪。其词内容狭窄,多写妇女,寄寓自己失意情怀。艺术上描写细腻,真切,善于创作意境。如《望江南》(梳洗罢)等篇。

花间词派:晚唐五代时,西蜀少蒙战乱,统治者淫乐成风。西蜀的一批词人,把温庭筠词封为正宗,极力推崇、仿效,形成花间词派,主要写男女相思、离别,绮罗香泽,内容空虚,追求词藻,形成唯美主义词风。

李煜和南唐词:

李煜是南唐后主,是一个屈辱图存、苟安享乐的风流天子。前期词作,近花间派;亡国被俘,有故国之思,写了一系列感情真挚、沉痛的词,如《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等。

隋唐文学参考书目: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四册 岑仲勉《隋唐史》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 马茂元《唐诗选》 余冠英等《唐诗选》 萧涤非《杜甫研究》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施鸿葆《读杜诗说》 复旦大学《李白诗选》 詹瑛《李白诗文系年》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顾肇时、周汝昌《白居易诗选》 苏仲翔《元白诗选》

苏寅属《元白诗笺证稿》 白居易《白香山集》 《唐诗研究论集》 《杜甫研究论文集》 《李白研究论文集》

黄云眉《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 蒋之翘《柳河东集》 《刘禹锡集》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缪铖《杜牧诗选》

安徽大学《杜牧诗选》 辛文房《唐才子传》

第六编

宋代文学(36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概况。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概述

(一)社会历史概况

宋代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宋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恢复,工商业繁荣,都市兴起;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促使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也促进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变法革新;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理学盛行,书院设立,书籍大量刊行。

(二)文学发展概况

宋代是一个在文学上多方面丰收的时代,又具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作用。重点介绍诗词的创作在宋代获得长足进展的原因,以及主要流派和成就。介绍宋代诗文创作成就;文言小说趋于衰落,白话小说的兴起及成就。

思考题:

为什么宋代成为词的创作的黄金时代?

第一章

宋初文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宋初文学概况,了解西昆派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介绍西昆派的诗文。

(二)介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概况。

(三)王禹偁及其作品。1.生平简介。

2.为反对西昆派而提出的有益的文学主张及其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滥觞”作用。3.讲解《对雪》。

串讲全诗。与白居易《村居苦寒》进行对比。本诗反映了宋代社会现实,作者进行了恰切的自责;在表现手法上着重分析其布局、具体描绘及用词、造句。

第二章

北宋作家(上)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北宋范仲淹、晏殊等作家的创作情况。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范仲淹

(一)生平简介。

(二)讲解作品

《渔家傲》(塞下秋来):串讲全词;把边塞生活引入词作;写景与抒情既有侧重又紧切结合。《岳阳楼记》:串讲全文;忧国忧民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从不同季节、不同角度写洞庭湖景色;骈散兼行的语言。

第二节

晏殊

(一)生平简介

(二)讲解作品《浣溪沙》(一曲新词)。串讲全词;简要介绍历来对此词的评价;着重分析其内在哲理;句子安排别致,语言自然流畅。

阅读篇目:《破陈子》(燕子来时)。思考题:

你对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如何理解? 第三节

柳永

(一)生平简介:与社会下层人们的交往,仕途失意,死后的凄凉景况。

(二)讲解《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串讲全词。此词感情抒发细腻曲折,善于用“领字”。

(三)简介柳永“慢词”发展上的作用。简介柳永词的传播及影响。

(四)简介柳永描写煮盐工人生活的诗篇《煮海歌》。阅读篇目:《雨霖铃》(寒蝉凄切)、《望海潮》(东南形胜)。思考题:

体会柳永词“领字”的艺术效果。

第三章

欧阳修与王安石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欧阳修、王安石等作家的创作情况。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欧阳修

(一)生平简介:刻苦学习,从政谨慎,晚年政治进取心减弱。

(二)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1.理论上的建树;2.创作上的典范;3.提倡革新、提拔后学。

(三)讲解《画眉鸟》(略讲)。着重体会其诗歌意境及作者情趣。

(四)讲解《踏莎行》(候馆梅残)。串讲全词。与李煜词比较,着重体会其写愁名句之特色:眼前实景;表现愁思之无穷无尽;用词形象、秀丽。简介对此词的两种不同体会。

(五)简介其富有现实意义的诗篇《食糟民》。阅读篇目:《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蝶恋花》(庭院深深)。思考题:

1.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的贡献;2.欧阳修诗词的艺术特色。第二节

王安石

(一)生平简介:简要经历;对变法的简单评介

(二)进步的文学主张。(《与邵学士书》及《上人书》中的主观点)。

(三)讲解《答司马谏议书》。串讲全文。此文起了宣传革新、反对保守的作用。着重分析在论辩上的一些特点:1.组织严密、层次清楚;2.掌握主动权;3.繁简得当;语言上针锋相对、句式多变。

(四)简介王安石议论文的成就。

(五)讲解《书湖阴先生壁》。着重分析其表现手法。阅读篇目:《河北民》、《泊船瓜州》、《桂枝香》(登临送目)、《游褒禅山记》。思考题:

1.王安石议论文及政治诗的思想意义的局限。2.抒情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苏轼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创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生平和思想:少年时的教育,对变法革新的态度和转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幸遭遇,任地方官时的德政,儒道佛杂揉的思想,旷达的性格。

(二)文学史上的地位:北宋第一位大作家,词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开创了豪放词风,开拓了抒情小品的写作领域,文学理论上也有建树。简介老一辈革命家对苏轼的喜爱,简介当前苏轼研究情况。

(三)苏轼的词

《江城子》(老夫聊发):串讲全词。这是作者第一首豪放词;全词充溢豪壮奔放的情感;其中隐含苍凉之感;首句为全词“张本”。

《江城子》(十年生死):串讲全词。作者把死者作为有“知”的对象来描写;现实、梦境、遥想错综地交织在一起;抒情婉转、细腻。

《念奴娇》(大江东去):串讲全词。豪放词之代表作;豪放表现在写景、写战争场面上,也表现于格律的突破。

《定**》(莫听穿林)(略讲):重点介绍其双关语的运用及格律特点。《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略讲):此词体现了苏轼思想感情中孤独、寂寞的一面;介绍古代对此词的不同理解,说明不可穿凿附会。

(四)苏轼的诗 《荔枝叹》:介绍背景,串讲全诗。着重分析其思想意义及战斗性;使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语言平实口语化。

《望湖楼醉书》(略讲):从诗题理解诗意;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景色的急剧变化。

(五)苏轼的文 《前赤壁赋》:介绍背景、串讲全文。此赋表现了作者理想、追求和苦闷;通过主客问答方式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写景、记游、怀古、伤今、抒情为一体;全文围绕水、月、风展开;比喻的运用。介绍《赤壁赋》的影响。

阅读篇目:《水调歌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簌簌衣巾)、《游金山诗》、《吴中田妇叹》、《饮湖上初晴后雨》、《答谢民师师书》。

第五章

北宋作家(下)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北宋家贺铸、秦观等的创作特色。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贺铸

(一)生平简介。

(二)讲解《青玉案》(凌波不过):串讲全词;分析上下片的关系;结尾三句是写愁名句,分析其特色。

第二节

秦观

(一)生平简介

(二)秦观的词

《踏莎行》(雾失楼台):简介背影及串讲全篇;抓住第七句理解全词;运用多种手段写愁. 《鹊桥仙》(纤云弄巧);此词突破了传统之见;充分利用格律特点为内容服务.第六章

李清照

教学目地: 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前后期创作的异同.学时分配: 3学时 教学环节: 讲课

(一)生平事迹: 生活情趣爱好;不幸的遭遇(结合串讲《金石录后序》片断)

(二)一位难得的女作家: 创作成就;前后期不同风格;后人的评价;对后世的影响.(三)前期作品

《如梦令》(昨夜雨疏):串讲全词.词本韩渥之《懒起》,但大大超过了它;特点是句子间的跳跃性;格律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炼字。

(四)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串讲全词.如何理解李清照的愁,个人凄苦又带有一定的社会性.重点分析其叠字的运用特色,语言平易如流水,含不尽之意.四处用反问.(五)具有豪放词特征的《渔家傲》(天接云涛).(略讲): 串讲全词.关于此词写作年代的两种看法;看出李词风格之多样化.阅读篇目: 《醉花阴》(薄雾浓云)思考题:

1、李清照是怎样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难得的女作家的?

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社会意义及局限。

第七章

南宋作家(上)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张孝祥、杨万里等南宋作家的创作情况。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爱国词人张孝祥、张元干。

1、生平及创作情况简介。

2、简析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二)杨万里、范成大。

1、杨万里生平及“诚斋体”简介。

2、略析杨万里的诗《闲居初夏午睡起》。

3、范成大生平及其田园诗简介。

4、简析《后催租行》。

第八章

陆游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陆游诗歌的特色。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生平:刻苦学习,科举受挫,积极主张北伐抗金。

(二)文学史上的地位:多产作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及浪漫色彩;取得成就的原因(爱国思想、丰富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对前人的继承借鉴);对后世的影响。

(三)陆游的爱国诗篇

《三月十七日醉中作》:串讲全诗。诗歌抒发了报国无路的悲愤;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对比性;全诗起伏曲折,善于用气氛烘托心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略讲):串讲全诗。通过诗题理解全诗;全诗感情深刻动人。

《书愤》(略讲):串讲全诗。重点分析第二联(内容、对仗、名词组句)。

(四)陆游的抒情写景诗

《游山西村》:串讲全诗。别具一格的农村诗;各句间安排巧妙;第二联是传诵的名句一流水对,强烈的对比性和概括性、典型性,对前人的借鉴。

《剑门道中遇微雨》(略讲):串讲全诗。“不是风神跌宕诗”――从创作背景及同时期的作品来理解。

(五)陆游的散文。

《跋李庄简公家书》(略讲):简介李光,串讲全文,简介陆游的散文。

(六)陆游的爱情词

《钗头凤》(红酥手):介绍陆游的爱情悲剧:串讲全篇;利用词调格律特点来表达难言之苦衷;反衬与双关的手法。串讲《沈园》二首及简介《十二月二日梦游沈氏园亭》。

阅读篇目:《诉衷情》(当年万里)、《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梦从大驾亲征„„》、《临安春雨初霁》、《示儿》。

思考题:

陆游爱国诗篇的社会意义及艺术成就。

第九章

辛弃疾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特点。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生平:幼年时家庭的教养,青年时期的抗金准备;组织义军、捉拿叛徒、投奔南宋;报负不得施展;任地方官;镇压茶商军;编练飞虎军;退隐。

(二)爱国词

《水龙吟》(楚天千里):串讲全词。表现了忧怀国事、年华虚抛、路无知己的感叹;感情含蓄、沈郁、深厚;步步深入地揭示自己的情感;多种句式的运用。

《清平乐》(绕床饥鼠)(略讲);串讲全词。重点分析格律与用韵如何服从于内容和主题。

《破阵子》(醉里挑灯):串讲全词:特点是“壮”;结构布局上的特点;简介旧时对此词的歪曲。

(三)农村词

《西江月》(明月别枝):串讲全词。此词既写景又写人;写景包含叙事、抒情;动词的省略,名词大量运用,数词、量词、方位词的运用。简介辛弃疾农村词的成就。

(四)以写山水景物见长的词

《沁园春》(叠嶂西驰):串讲全词。着重分析其写景特色(写出了景物的生命、感情、风格);写景手法(个人与景物的结合,比的手法等)。

(五)别有寄托带有婉约风格的词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串讲全词,由词题来理解词意;分析词的寄托;以婉约的风格写对国家大事的感慨;全篇使用借喻;词中虚词的运用。

《青玉案》(东风夜放)(略讲):串讲全词。并非爱情词;词中的寄托;写景绮丽,写变化中的动景。

(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开拓了词的境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多样的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南宋词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

(七)简介辛派词人陈亮、刘克庄。

阅读篇目:《菩萨蛮》(郁孤台下)、《丑奴儿》(千峰云起)、《清平乐》(茅檐低小)、《鹧鹄天》(壮岁旌旗)、《永遇乐》(千古江山)。

思考题:

1、辛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

2、辛词的艺术成就。

第十章

南宋作家(下)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姜夔、文天祥等南宋作家的作品。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第一节

姜夔

(一)生平简介。

(二)简析姜夔词的特色。

(三)姜夔的作品。

《扬州慢》(淮左名都):串讲全篇;“词序”的作用,用典的独到之处。

第二节

文天祥

(一)结合《指南录后序》介绍生平。

(二)文天祥的作品

《过零丁洋》(略讲)。串讲全诗。至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地名的巧妙运用。

第十一章

话本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话本的产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话本的产生:由民间文学发展起来,它产生的社会根源;上承唐代讲唱文学,下启明清章回小说。

(二)话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描写爱情的作品反抗封建压迫,公案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也有消极成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故事性强,人物性格突出,语言朴实、亲切。

(三)略析《碾玉观音》

第十二章

金代文学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金代文学的概况。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环节:讲课

(一)元好问

1、生平略介

2、元好问的诗《外家南诗》,(略讲);家国兴亡的身世之感,抚今追昔的手法。

3、略介其论诗绝句。

(三)《西厢记诸宫调》简介

注:有关词的格律常识在每个新词调出现时介绍。宋代文学参考书目:

人民出版社:《中国通史》

(五)(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续集)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宋词部分。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 胡云翼:《宋词选》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 钱钟书:《宋诗选注》

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话本选》 陈迩冬:《苏轼诗词选》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

朱东润:《陆游选集》、《陆游传》

邓文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传》

龙榆生:《唐宁词格律》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第七编 元代文学(20学时)

概述

金与南宋对峙之际,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强盛,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起,中经窝阔台灭金,到忽必烈(元世祖)灭南宋,其祖孙三代,历七十余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大统一之帝国。

元王朝统治的近百年中,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一)经济方面

蒙古族以游牧为业,不事农业生产,故入主中原之初,不懂恢复和发展农业,到处圈占土地,改为牧场,任意驱赶农民,严重破坏了农村经济,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农民被迫流入城市,弃农学工,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工商行业不断扩大,而元代统治者由于军事上的和生活上的需要,又比较重视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繁荣。

(二)政治方面

元代的政治极端黑暗,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政策,对汉人严加防范,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最高为蒙古人,其次为色目人(最早被征服的西域各部族人),等次不同,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规定了极不平等的待遇,蒙古贵族可以为所欲为,政府要职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汉人和南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受到种种歧视和压迫。

伴随各族歧视,元代统治者又将民众依其不同身份,分为十等,有“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将文人列入九等,仅在乞丐之上,反居娼妓之下,其如此受鄙视,社会地位之低下,可想而之,加之,元代又长期废弛科举制度,堵塞了文人进身仕宦之路。

由于元代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和实行森严的等级制度,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元代特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以及文人地位的急剧下降,对元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文化思想方面

经过长期的社会大**,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儒学(特别是理学)的力量被削弱,使作家的思想有所解放,敢于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大胆的见解。这为文艺领域的开拓,提供了思想基础。

少数民族文化和音乐的输入,与汉文化交融,给元代文学带来不同于其它时代的新特点。

(四)元代文学:以元杂剧的成就为最高,其次为散曲和南戏,后面将列专章具体讲述,元代诗文的成就不高,不作重点讲述。

第一章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

第一节

杂剧的简述

(一)元曲的名称及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元代,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元曲开始兴起和繁荣。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散曲无此成就。

(二)杂剧的名称及渊源:杂剧之名,早在唐代即出现,但当时所谓杂剧,盖泛指各种技艺,并非纯粹之戏剧。迄至宋金,杂剧以诙谐调笔为主,杂以歌舞与滑稽之表演,犹不能视为正式之戏剧。直至元代由于各种条件已趋成熟,杂剧始成为一种固定的比较完备的文学体裁(戏剧)之专称。

(三)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古代戏剧起源甚早,然发展缓慢,其滥觞于先秦之歌巫、优伶,中经汉代之百戏,唐代之歌舞戏(大面、钵头、踏摇娘)与科白戏(参军戏),到宋杂剧始成为带有调笑性质之短剧。金代院本(亦名杂剧)已初具戏剧规模,至元代则完全成熟,中国戏曲发展缓慢有各种原因,其中最主要者乃士人向以诗文为正宗,文化传统思想颇为固守,视戏剧、小说为“小道”,予以歧视。

第二节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一)元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对文学的重大影响,现实为杂剧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并赋予杂剧积极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人民性。

(二)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市民对文化娱乐的要求,为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演出场所)和群众基础(大批观众)。

(三)元代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汉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民分十等,儒居末流,又长期废弛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迫使很多“门弟卑微”、“职位不振”而又“高才博识”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投身杂剧创作,形成了有才能的作家群,并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经过长期的社会大**,儒学(特别是理学)文化传统力量削弱,遂使一向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戏剧,蔚为大观。

(五)唐宋以来各种戏剧因素的发展,为元杂剧的产生、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传统上的借鉴,特别是金代的院本和宋金时期的诸宫调,在戏剧和乐曲两个方面给元杂剧的兴起以最直接的影响。

第三节

元杂剧创作发展两个时期的总况

(一)元杂剧创作的前期,大致包括元代初期到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年间,在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成为杂剧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主要地区,这个时期,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元、白朴等大剧作家,并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有才能的作家群,给后代的戏剧创作以巨大深远的影响。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元杂剧创作的后期,大致包括元中叶至元代末期,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中心由大都转向临安(今杭州)。这个时期,没有再出现可与关、王比肩的大作家,虽然此期的郑光祖被称“元曲四大家”之一,其实逊色多矣。这是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期。

(三)元杂剧作家与作品总况:有元一代不到百年,有姓名可考之杂剧作家约有二百余人,有记载可查之作品约有七百三十余种,于此可见一代文学之盛。但流传至今天者,杂剧全本仅二百零八种,残本二十九种,一并算来不过二百三十七种,佚失大半,令人叹惜。

第四节

元杂剧的体制

(一)“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二)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用北曲演唱。

(三)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和“旦本”(由男主角唱者为“末本”,由女主角唱者为“旦本”)。

(四)杂剧演出的三要素:科、白、唱、综合歌唱、舞蹈、念白一体,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

(五)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六)杂剧体制的规范性及其束缚。思考题:

1、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2、元杂剧的体制。

第二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2学时)

(一)关于关氏在籍贯、官职、出生年代等问题上的不同说法,及目前较通行的看法。关氏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所表现出来的自己的风貌和性格。

(二)根据关氏创作实践、生活特点可以认为他在当时就是一个颇负盛名的职业剧作家,他不仅是个多产的作者,而且还在丰富的舞台演出实践,和当时戏剧界有广泛的联系,有公认的领袖地位。

(三)关氏作品的现存状况,由于作者生平事迹和作品年代的不可考,对研究其思想和创作所带来的限制,无法具体说明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对创作的影响,无法探讨作家创作思想变化的历程。

第二节

关汉卿的代表《窦娥冤》(4学时)

(一)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

1、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

2、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

3、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

4、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三)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四)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所获得的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五)结尾清官断狱,所表现的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第三节

关汉卿其他杂剧 简述《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杂剧。第四节

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一)关杂剧塑造了众多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不同阶级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和现实斗争,体现了充分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关杂剧歌颂了被压迫者的优良品质,赞扬了他们坚强不屈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企图掌握自己的命运、渴望战胜社会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使杂剧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关杂剧艺术的完整性、独创性、戏剧性,和语言的质朴自然、本色当行,都是杂剧创作的典范。

复习题:

1、窦娥的性格的特征。

2、《窦娥冤》的悲剧意义和浪漫主义手法。

3、关汉卿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4学时)

第一节

王实甫以前崔张故事的演变

(一)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二)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完全保存了《莺莺传》的内容的倾向,只是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

(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否定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确立了崔张故事反对封建的进步主题,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否定父母包办,否定以妇女为玩物、维护男子特权的封建婚姻。

第三节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

(一)王西厢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二)王西厢充分发挥了戏剧艺术的特色和长处,使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的性格更丰富、更充实、更典型。

(三)王西厢克服了董西厢在作品的前半部单线描写张生的倾向,细致地描写莺莺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突出了崔张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对立。

(四)张君瑞这一人物改变了前代文学作品中男子多负心汉的形象。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张生在爱情上始终如一的多情重义的性格,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五)《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所获得的“天下夺魁”的美名,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2学时)

(一)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二)篇幅长而结构严紧,剧情虽系单线索而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三)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讽刺的喜剧气氛。

(四)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思考题:

1、王西厢对董西厢反封建主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

前期其他杂剧作家和作品(2学时)

第一节 白朴和马致远

(一)白朴的代表作《墙头马上》。故事的来源及在宋元时期的广泛影响。在描写婚姻爱情剧中的特色:女主人公李千金在要求婚姻自主方面更主动、热情、泼辣、自信和坚定。

(二)白朴的名剧《梧桐雨》。作者立意不明,思想混乱。历来称道这一作品,主要是因为它的词曲优美及长于抒情。

(三)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关于民族感情的主题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艺术特色:悲剧气氛的渲染,文辞优美,强烈的抒情性。

(四)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所表现的消极创作倾向,及其中透露出来的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和对官场黑暗的指责。神仙道化剧盛行的原因和马致远的创作在元剧同类作品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其他作家

(一)关汉卿的“莫逆之交”杨显在当时戏剧界的重要地位。他的《临江泽潇湘秋夜雨》所描写的男子富贵易妻,反映了封建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二)创作力极为旺盛的青年作家高文秀。他的《黑旋风双献功》对李逵的形象的描写,具有粗人而细心用计的幽默特色。《保成公径赴渑池会》所塑造的蔺相如的形象,具有不畏强暴、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私仇、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封建政治家的特色。

(三)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所表现的进步主题,肯定和赞扬梁山义军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李逵性格体现了梁山英雄的共性和他独特的个性。作品中用误会性的矛盾,刻划人物性格,既真实又具有喜剧特色。以《李逵负荆》为代表的水浒戏,对长篇小说《水浒传》成书的影响。

(四)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所极力描写的受迫害者的复仇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作品颂扬了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正义精神,使作品充满了悲壮气氛,表现了壮烈的悲剧美。

(五)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和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是元剧中两个较好的人神结合的爱情戏。以浪漫主义手法批判了家长制婚姻,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幸福的大胆追求。

复习题:

1、白朴《墙头马上》人物形象的塑造。

2、马致选《汉宫秋》的现实意义和艺术特色。

3、马致远神仙道化剧所表现的思想倾向,以及盛行的原因和影响。

4、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悲剧意义。

第五章

后期杂剧作家和无名氏的剧作

(一)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二)郑光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题材来源,作品用“离魂”这种幻想的形式发展了西厢故事的“私奔”的情节,强调了“形”、“神”的矛盾,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的胜利,《王粲登楼》抒发一知识分怀才不遇的愤懑,在元代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三)宫天挺的《死生交范张鸡黍》,歌颂了生死不渝的友谊和信义,对不学无术而又追逐名利、卖友求荣之辈的指责,具有明显的讽刺现实意义。

(四)元杂剧中无名氏作品的现存状况。无名氏作品对现实的广泛反映和表现出来的复杂倾向。《陈州粜米》在现存无名氏作品和元代公案戏中的代表性。《陈州粜米》对权贵势要之家和人民尖锐对立的深刻揭露,作品塑造了不避艰险、决心为民除害的包公形象,在现存元代包公戏中是最真实、生动和富于个性的。封建官府昏暗和大量冤狱,使包公戏和公案戏盛行一时。

思考题:

1、元杂剧衰微的原因。

2、郑光祖《倩女离魂》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3、《陈州粜米》的思想意义和包公形象的塑造。

第六章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简介

(一)南戏的兴起和发展。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地方性剧种。北宋末年始流行于浙江温洲一带,故称温洲杂剧或永嘉杂剧。至南宋则盛行一时,元灭南宋后曾一度衰微,至元末再度复兴,并流传到江西、安徽等地,形成各种不同的声腔,而后逐渐发展成新的地方剧种。南戏上承宋词,下开明代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南戏艺术形式的特色;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每本戏开始由副末开场,说明全剧大意,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有下场诗,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三)宋元南戏现存状况:可以考见的宋元戏文名目共一百六十七种,其中有传本者十五种,全佚三十三种,辑得零星曲词者一百一十九种。

(四)最早的南戏戏文:只留下剧目的有《赵贞女》、《王魁》二种,现有剧本流传下来的以《永乐大曲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最早期剧本。早期南戏中男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心汉,是对封建社会中由男子特权和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的反映。第二节 元代四大传奇(2学时)

(一)元代末期,南戏复兴,大型剧作相继问世,《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

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被称为“四大传奇”,又称“古戏四大家”。艺术性虽不甚高,但故事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

(二)《拜月亭》为四大传奇中之佼佼者,艺术成就较高,此剧系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背景下来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对王瑞兰的形象塑造,亦相当成功。

(三)其他三剧:《荆钗记》在思想倾向上和《本厢记》的异同;《白兔记》对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的再现以及作品所表现的浓厚的因果报应思想;《杀狗记》对“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的充分揭露,作品具有一定的劝戒作用,有极富表现力的说白,又杂有令人生厌的封建说教。

第三节 高明的《琵琶记》

(一)作品保持民间创作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倾向;蔡家的遭遇说明科举取士在民间所造成的家庭悲剧;赵五娘对公婆的孝行,她的行为体现了普通平民妇女善良、勇于自我牺牲的好品质。

(二)作者从宣扬封建教化出发,改编民间创作,加强了作品的封建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蔡伯喈的形象,为他开脱罪责,硬把他写成全忠全孝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赵五娘的性格越来越不真实,牛女的性格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是作者封建概念的图解;牛相专横逼婚有典型意义,但他的转变没有根据,作者对人物的改造设置,都是为了达到一夫二妻和一门孝义受旌表的大团圆结局。这种脱离现实的虚构和封建说教没有任何说服力。其思想内容比起早期戏文《赵贞女》来,相差甚远,此剧被称为南戏复兴之祖,历来评价过高。

(三)作品的艺术特色:根据人物的地位和处境不同,有的曲辞朴素、本色,具有感人的悲剧气氛,有的华丽、典雅,具有富贵气;关目安排双线进行,起到了对比作用,突出了戏剧冲突,加强了悲剧气氛,对南戏结构的日趋完善,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思考题:

1、南戏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2、南戏的体制。

3、南戏复兴后有哪些大型剧作?

4、《拜月亭》的艺术特色。

5、《琵琶记》的思想倾向、艺术成就和评价问题。

第七章

元代散曲及诗文(4学时)

第一节

散曲――元代诗歌的新样式

(一)在宋、金民间俗俚和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元散曲的兴起。

(二)散曲的种类:以一支曲子为单位、每支独立、形式短小、使用方法方便的小令;至少以两支同宫调的曲牌相联缀,结尾处有尾声的套曲。

(三)散曲在形式上的特色:句式上增加衬字,极尽长短句之能事,使句法活泼、生动、接近口语,语意也复杂;在用韵方面平、上、去三声通押,一韵到底,可重复用韵。

第二节

元代主要散曲作家和作品

(一)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的散曲。

(二)马致远散曲的现存状况。《天净沙――秋思》用色彩暗淡的萧索秋景来衬托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思,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效果。《般涉调·借马》用讽刺、诙谐的笔调,塑造了一个爱马如命者的形象,开拓了散曲反映生活的境界。《双调·夜行船――秋思》套曲,将咏史、叹世、归隐几种内容自然结合起来,表现有志难伸的悲哀,对争名夺利的厌倦,对人我是非的逃避,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是他散曲创作的主导倾向。思想虽有消极的一方,但艺术性甚高。马致元为散曲中的大家,对后世影响颇大。

(三)睢景臣的“制作新奇”、立意新颖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套曲,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的揭露,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是散曲中别具风格颇为少见的佳作。

(四)散曲发展到后期,许多作家的作品内容既远离现实,语言也愈来愈追求典型工丽,逐渐丧失前期散曲朴素自然的特色。张可久、乔吉的散曲创作,是这方面的代表。

第三节

诗文概况

(一)元代诗文内容贫乏,题材狭窄的总趋势。

(二)元代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和民族歧视,在个别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故国之思。元末社会动荡,危机加深,少数作家所写的暴露现实和讽刺时政的作品。

思考题:

1、散曲的种类和特点。

2、散曲的成就为什么逊于元杂剧?

3、马致远散曲的成就和特色。

4、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曲有何新奇?

元代文学参考书目:

明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版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版

顾学颉:《元人杂剧选》,作家出版社版

《新校元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版,徐泌君校

吴晓玲:《关汉卿戏曲集》,中国戏剧出版社版

元·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吴晓铃注本,中华书局版王季思注本

金·董解元:《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凌景廷校注本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戏剧出版社版

元·钟嗣成:《录鬼薄》,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版

元·夏庭芝:《青楼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版

严敦易:《元剧斟疑》中华书局版

谭正壁:《元曲六大家略传》,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版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出版社版

(日本)盐谷温:《元曲概说》,隋树森译,商务印书馆版

(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大纲》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上册),中华戏剧出版社版

钱南杨校注:《永东大曲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版

钱南杨辑录:《宋元戏文辑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版

冯沅君:《南戏拾遗》

赵景深:《宋元戏文本事》

元·高明:《琵琶记》,中华书局版钱南杨校注

明·毛晋编:《六十种曲》,文学古籍刊行社版

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

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版

陈乃乾辑:《元人小令集》,中华书局版

章荑荪:《辽金元诗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版

第八编 明代文学(26学时)

第一章

明前期文学

教学目的:介绍明代前期文学概况,评介明前期诗文。学时:2学时

第一节 明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学概况

(一)朱元璋统一国家,建立明朝封建政权后,在经济上采取一些休养生息的措施,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改革吏制,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以高压手段,残酷屠杀文臣、武将;以严酷的文网,迫使文人就范。

(三)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钳制文人的思想,网罗组织知识分子编纂大型类书,以加强文化思想统治。

(四)明前期文学突出的成就是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经过长期流传而加工创作成书。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戏曲和诗文则成就不高,出现了一些宣扬封建道德、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杂剧和诗文。

第二节

明前期诗文

(一)明初三大诗文作家:宋濂、刘基、高启 宋濂:《秦士录》 刘基:《卖柑者言》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二)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三)于谦和他的诗

第二章 三国演义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学时分配:4学时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

(一)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及南朝宋人裴松之的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二)唐宋以来民间“说三分”,舞台上演出的三国戏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大量的素材。《全三国志平话》从内容到结构已比较完整。

(三)罗贯中在已有史料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三国通俗演义》。

(四)三国演义的修改和版本。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二)作品集中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尖税复杂的斗争,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阴险狡诈的反动本质。

(三)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战争,比较客观地揭示了战争规律,读者可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四)作品表现出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历史唯心主义的天命观,英雄史观和封建的忠义观念。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人物分析

(一)曹操:这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奸雄”的典型。这一形象既表现出作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汉末斗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又概括了地主阶级贪婪的权势欲和奸诈、阴险、残忍的本性。

(二)刘备:这是一个“仁厚爱民”的好皇帝典型。他深怀治野心,同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三)诸葛亮:这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贤相”的典型和智慧的化身。作为“贤相”他有着浓厚的忠君观念;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政令严明,知人善任,在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出超人的智慧。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作者在安排人物的出场,在刻划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人物的个性上都有创造和独到特色。

(二)战争描写:作为描写战争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汉末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战争的规律,作者着重表现了战争中策略和智慧的斗争,变化多端的战争场面,从而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

(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三国演义既注意了历史真实的原貌,又不受历史人物、事件的限制,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加工,使情节丰富,人物更典型。

思考题:

1、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两个形象的异同。

2、《三国演义》描写封建统治阶级之间军事斗争的特色。

第三章

水浒传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水浒》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学时:4时

第一节

水浒传的作者和成书

(一)《宋史》等关于宋江起义军情况的记载为《水浒传》创作提供了一些资料。

(二)南宋时说话有说水浒英雄故事的。元朝的《大宋宣和遗事》中的人物、故事已勾勒出《水浒传》的轮廓。宋末元初画家龚开为宋江三十六人画像写《宋江三十六人赞》,元代杂剧水浒戏的演出也都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施耐庵在已有史料和民间创作及传说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水浒传》。

(四)《水浒传》的版本,版本的两个系统,金圣叹删改本。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一)深刻揭露了以高俅为首的封建官吏、地主豪绅贪赃枉法,期压鱼肉百姓的罪恶,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揭示出“乱由上作”,“官逼民反”的客观真理。

(二)热情歌颂了粱山起义军英雄的斗争精神和他们由个人反抗、最后走上梁山造反的战斗历程。

1、李逵:这是一个出身很苦,造反最彻底,作战最勇敢的英雄典型。

2、林冲:这是一个有社会地位,由安分守己,对强权忍让,而遭到迫害,最后走上造反道路的典型。

(三)《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作品既歌颂了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又肯定了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活动。同时还通过梁山义军受招安投降后的悲剧结局,揭示出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军必然失败的规律。

宋江这一形象就具体体现出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完整、严谨的结构:《水浒传》以人物传记式的连绵起伏的布局,由挥写一个个英雄的造反,而前后聚义梁山,表现了农民起义斗争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展现了起义斗争的广阔背景和画面。

(二)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作者善于紧扣人物的社会地位表现其思想、个性;善于在对比中表现人物的个性差异;善于在传奇式的矛盾斗争中来展示人物性格。

思考题:

1、分析《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

第四章

明中叶文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中叶文学,并对这一时期文学现象作出评价。

学时:4学时

第一节

明中叶政治、经济和文学概况

(一)1435年英宗继位,明朝进入中衰时期。蒙古族入侵,英宗被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农村破产,农民纷纷起义。

(二)明中叶后政治腐败,皇帝昏庸荒淫,宦官专权,特务统治加强,统治阶级内部党派斗争尖锐、激烈。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市民斗争的兴起。

(四)明中叶诗文创作中提出许多主张,但成就不大。复古主义文风占了统治地位。戏曲和小说又有新的发展,除了历史的、神话的题材以外,还以现实斗争为题材,及时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斗争,对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束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

第二节

明中叶诗文

(一)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他们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反对“台阁体”盲目的从形式上模拟古人。

(二)唐宋派:以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反对复古文风,主张“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公安派:以袁宏道等“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与复古派针锋相对,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李贽也提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进步主张。

(四)民歌等民间文学的繁荣和采集、编选,冯梦龙的《挂枝儿》和《山歌》。第三节

明中叶戏剧

(一)杂剧、明中叶后由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而形成南杂剧。康海的《中山狼》,徐渭的《四声猿》。

(二)昆腔的兴起,传奇的大量出现。王世贞的《鸣凤记》以时事写传奇,开创了用戏剧反映当代政治斗争、政治事件的先例。

(三)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戏剧理论主张。第四节

明中叶的长篇小说

(一)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大量涌现,但有文学价值的不多。

(二)神魔小说创作风靡一时,《封神演义》的思想成就和局限。

(三)《金瓶梅》的认识价值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西游记》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已熟悉的西游记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并结合明中期思想解放思潮来分析。

学时:4学时

第一节

吴承恩的生平思想

(一)吴承恩出身于一个仕宦世家没落的小商人的家庭里,少年就以文鸣于乡里,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二)一生坎坷不平,童年即爱搜集奇闻神话,为他创作神话小说做了准备。第二节

《西游记》的成书

(一)唐太宗贞观二年(629年)玄奘和尚独自一人去天竺国取经的历史事实,记载这一经历的《大唐西域记》。

(二)由历史真事逐渐神异化,玄奘弟子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三)取经故事流入民间,宋、元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明戏曲舞台上演取经故事,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

(四)吴承恩在史实、说话和戏剧流传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西游记》。第三节

《西游记》的思想

(一)通过神话英雄孙悟空这一形象大闹三界、降妖除怪的斗争,歌颂了追求自由、强烈反抗、大胆叛逆、向一切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通过对天宫、冥府和妖魔的描绘,曲折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和残暴。

(三)通过对花果山这块自由地和取经路上经过的理想王国的歌颂,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四)《西游记》中的宗教迷信思想和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说教。第四节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

(二)神话人物的塑造突出的特色是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真实动物的特性结合起来,既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又有着神奇色彩。

(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结合起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

思考题:

1、《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形象。

2、《西游记》塑造神话人物的主要特色。

第六章

汤显祖的戏剧创作

教学目的:结合李贽的思想讲《牡丹亭》。学时:2学时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创作

(一)出生在书香之家,因不阿庾权贵而造成科场失意,因弹劾权室而遭贬降,最后弃官家居。

(二)接受泰州学派思想家的积极影响,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追求“有情之天下”。

(三)汤显祖的诗文和“四梦”。第二节

《牡丹亭》

(一)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的叛逆精神和他们对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

(二)杜丽娘:这是一个在严格封建教养下长大,对封建礼教不满,热烈追求爱情的具有叛逆思想的典型。她的死而复生是作者赋予她的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表现了“情”的胜利。

(三)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运用抒情诗的手法描绘的有浪漫气息的画面在表现理想和现实矛盾上所起的作用。

思考题: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时代意义。

第七章

明中叶后的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学时:4学时。

第一节

冯梦龙和“三言”

(一)冯梦龙的生平著作和进步的文学观:强调通俗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主张文学作品通俗化,重视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

(二)“三言”的成书:宋、元、明三代说话艺人的话本和文人加工整理或创作的作品,冯梦龙的汇总整理。

(三)“三言”的思想内容

1、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在爱情、婚姻问题上表现出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2、歌颂尚义任侠精神的作品:《施润泽滩阙遇友》、《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刘小官雌雄兄弟》等歌颂朋友的信义和患难相助的市民阶层的道德观。

3、反映正直官民与权奸宠臣斗争的作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罪恶。

4、关于神仙怪异题材的作品:《灌园叟晚逢仙女》、《大树坡义虎送亲》等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5、《三言》思想的复杂性和糟粕:有的宣扬荒诞迷信、因果轮回思想,有的充满淫秽的色情描写。

(四)“三言”的艺术特色:运用巧合、悬念等创造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注意细节和心理刻划,塑造了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凌濛初和“二拍”

(一)凌濛初和“二拍”的创作:以“古今杂碎事”为题材“演而畅之”,缺乏创新精神。

(二)“二拍”的基本思想是消极的,充满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和猥亵淫秽的色情描写。

(三)少数作品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迭居奇程客得助》等反映了城市平民的生活和思想。

思考题:

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异同。

第八章

明末文学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明末文学的复杂现象。学时:2学时。

第一节

明末社会情况

(一)明神宗时战乱不断,日本和清兵屡屡侵犯,国势衰落,政治上腐败,经济上剥削的加重和严重的灾荒,促使农民大起义。

(二)继明中叶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更加激烈,阉党魏忠贤专政,东林党反对阉党的斗争。

(三)很多作家积极参加现实斗争,对**现实的不同反映。第二节

明末文学概况

(一)爱国作家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人的诗对现实的反映,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抗清的决心。

(二)小品散文作家张岱、王思任等继承公安、竞陵派的风格,以诗为文,反映了明末现实的一些侧面。

明代文学参考书目

1、清·钱谦益编:《列朝诗集小传》,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2、宋·佚名编:《三国志平话》,1955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3、罗贯中著:《三国演义》,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毛氏修改本

4、罗贯中著:《三国演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5、宋·佚名著:《新刊大宋宣和遗事》,1954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版

6、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全传》,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7、明·容与堂刻:《水浒传》,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8、吴承恩:《西游记》,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9、吴承恩:《吴承恩诗文集》,1958年中国古典出版社版

10、沈泰编:《盛明杂剧》,1958年中国古典出版社版

11、周贻白选注:《明人杂剧选》,1958年人民文出版社版

12、明·毛晋辑:《六十种曲》,1955年人民文出版社版

13、明·王世贞著:《鸣凤记》,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社版

14、明·许仲琳编:《封神演义》,1955年作家出版社版

15、汤显祖著:《牡丹亭》,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版

16、徐朔方编著:《汤显祖宜集》,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版

17、徐朔方编著:《汤显祖集》,1962年中华书局版

18、冯梦龙编:《古今小说》,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9、冯梦龙编:《警世通言》,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0、冯梦龙编:《醒世恒言》,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21、《中国古典短篇小说》,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版

22、蒋瑞藻编:《小说考证》,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

23、王晓传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1958年作家出版社版

第九编 清代文学(26学时)

第一章

清前期文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清初文学有深入理解。并掌握抗清文人与仕清文人特点。

学时:4学时

第一节

清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学概论

(一)满族建立清王朝后,对汉民族进行残酷镇压,民族矛盾加剧,清初四十多年民族反抗的斗争连绵不断。

(二)满族经济带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进入汉族地区后,把已进入后期的封建经济拉向农奴制经济,三次圈地运动,允许奴隶存在,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遭到严重破坏。

(三)康熙时,停止圈地,实行科举,开设学校,缓和了矛盾,使封建经济得到恢复。

(四)清前期是战乱和恢复时期,文学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诗文、戏曲和小说都存在着强烈的反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内容。

第二节

清前期诗文

(一)清初的文人志士亲身参加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抗清斗争。他们所写下的诗文富有强烈的战斗和现实主义精神。

1、顾炎武的生平著作和文学主张:参加抗清的保卫战,文学上主张创作的目的为“明道救世”,反对摹拟。

讲解《精卫》、《又酬傅处士次竟》

2、黄宗羲生平著作:尖锐批判封建政治,提出“工商皆本”,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讲解《原君》

3、王夫之生平著作和文学主张:哲学上倡导唯物主义;历史观主张进化论;文学上反对复古,主张创新,反对创作上的形式主义,重视创作的思想内容。

(二)生活在民间或接触社会现实的一些作家,所写诗文反映了清初社会的真实和下层人民的苦难。

1、吴嘉纪:生活在盐民之中,他的诗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民歌风格。

讲解《盐场歌》

2、吴伟业:弃官归里后,接触现实,不少诗反映了社会的真实。

(三)以王士祯为代表的神韵派诗人,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

第三节

清前期的长篇小说

(一)英雄传奇小说《水浒后传》、《说岳全传》托言历史而寓情于今,通过历史人物和故事表现反抗阶级压迫和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

(二)社会小说《醒世姻缘传》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但封建道德观念,因果报应迷信思想充斥全书。

第四节

清前期戏剧

(一)李渔和他的戏剧理论:李渔重视创新,注重舞台演出效果,在戏剧结构、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提出一些可贵的主张。

(二)李玉和他的《清忠谱》:明末东林党人周顺昌与阉党魏忠贤及其爪牙的斗争史实。周顺昌和市民阶层不畏权贵英勇斗争的颂歌,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场面在舞台上再现的艺术处理。

(三)吴伟业、尤侗等的戏剧创作

思考题:

1、李渔在戏曲理论上的主张。

2、清代前期诗文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第二章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教学目的:让学生全面了解《聊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时:4学时。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著作

(一)生于清贫的书香之家,一生贫苦不得志,深切体会到社会的罪恶和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这些为他的创作打下深厚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二)著作丰富,诗、词、文、戏剧、小说、俚曲各种形式都有创作。

(三)诗、文除应酬之作外,不少揭露了封建官吏、地主豪绅盘剥、荼毒人民的罪行和科举制度的弊端。

(五)俚曲韵白相间,是供民间艺人说唱的作品,思想性强,艺术上有独自的特色。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

(一)揭露权贵、豪绅欺压、凌辱下层人民的罪恶,颂扬反抗压迫、不畏强权的英勇斗争精神,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如《席方平》、《促织》、《梦狼》、《红玉》、《石清虚》等。

(二)抨击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和封建文人为猎取功名而不顾廉耻的丑行。如《考弊司》、《司文郎》、《于去恶》、《五子安》等。

(三)歌颂青年男女反对封建婚姻,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斗争精神。对忘恩负义,玩弄女性的劣行给予无情鞭笞。如《连城》、《鸦头》、《瑞云》、《细侯》、《窦氏》等。

(四)富有深刻意义的寓言式小说和公案小说。如《劳山道士》、《武技》、《胭脂》等。

(五)有的作品记录怪异,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和封建伦理,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以丰富奇异的文学想象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借花狐鬼怪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

(二)人物千姿百态,性格各有不同,以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同类人写出差异,鬼狐花妖与人的思想结合塑造了独具风格的形象。

(三)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作者巧于使用“关子”,运用伏笔、悬念,使每篇故事情节变化多端,出人意料,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思考题:

以《促织》、《席方平》等为例说明《聊斋志异》的思想成就。

第三章

洪升与《长生殿》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洪升及《长生殿》产生的时代背景与艺术成就。

学时:2学时。

第一节

洪升的生平、著作

(一)一生贫苦,没有出仕,政治上受到两次打击后,隐居原籍,寄情山水。

(二)先后师事名家诗人,学众家之长,有诗集留世。戏剧创作现流传的有《四婵娟》和《长生殿》。

第二节

《长生殿》的思想

(一)《长生殿》的故事是一历史题材,见于史传,流传于民间,历代文人进行创作,思想倾向各有不同。

(二)对《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认识不一,或说歌颂爱情,或说讽刺罪恶,或说思想混乱,众说纷纭。

(三)作品的主线是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悲剧,作家笔下的主角既是帝王妃子,又是在传说基础上创造出的理想人物,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作品也揭露了唐王朝政治的腐败,这是全剧的一条副线,是作为李、杨爱情的背景去描写的。一方面是李、杨二人寄情声色造成的后果,一方面又是导致他们二人悲剧的直接原因。

第三节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严密,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即深化了主题,又使剧情起伏跌宕,使戏中有戏。同时把悲与欢,动与静有机地结合,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曲律优美,字精句研,全剧无一曲牌相同,“宫商不差唇吻”。语言个性化,不同人物有不同的语言。

思考题:

结合前代有关文学作品看《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第四章

孔尚任和《桃花扇》

教学目的: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学时:2学时。

第一节

孔尚任的生平著作

(一)孔尚任的一生可分两个时期:前期对清王朝感恩戴德,怀有效忠报国的抱负;后期感受到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深重,写下不少反映现实、抒发不平的诗文。

(二)《桃花扇》演出后,遭到打击,罢官归里。

(三)诗文与戏剧创作。第二节

《桃花扇》的思想

(一)作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

(二)作品揭露了南明王朝皇帝昏庸,奸臣专权残暴的罪恶。揭示出这一小朝廷灭亡的原因。

(三)作品以悲壮的心情歌颂了英勇抗战、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痛斥了屈节投降的民族败类。

(四)歌颂了李、侯二人坚贞不渝的爱情和他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分析侯方域和李香君形象。

(五)剧本没揭示出明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结尾的消极思想。第三节

《桃花扇》的艺术特色

(一)作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剧中涉及的大事和人物基本上都是真人真事,但作者又“稍有点染”,进行艺术加工,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二)结构与构思独具匠心,以一把扇子贯穿全剧,既有象征意义,又在结构上起到巧妙的作用。

思考题:

《桃花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

清中叶文学(1723-1839)

教学目的:全面分析清中期文学现象,使学生有深入理解。学时:4学时。

第一节

清中叶政治、经济和文学概况

(一)土地高度集中,贫富悬殊严重,农民奋起夺粮、抗租,夺田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由兴盛逐渐转向衰落。

(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有所发展,市民阶层人数增加,统治阶级压制市民阶层民主意识,大批烧毁书籍。不少文人逃避斗争,钻进故纸堆里,从事古籍整理和文学考据。

(三)创作上形式主义严重,诗文和戏剧没有出现有影响的作家。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问世,这是古代小说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花部戏繁荣。

第二节

清中叶诗文

(一)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

(二)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抒“性情”。由于缺乏现实社会内容,其诗格调不高。

(三)郑燮的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

(四)桐城派古文:刘大櫆、姚鼐、方苞等人的创作和理论。讲解方苞《狱中杂记》。第三节

清中叶小说

(一)继《聊斋志异》之后出现的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二)李汝珍的《镜花缘》通过对海外奇国见闻的描述,揭露了社会现实中种种陋习和丑恶,寄寓了作家的政治理想。

第四节

清中叶戏剧

(一)杂剧和昆曲传奇,作品多是宣扬封建道德,语言典雅,被称为雅部,逐渐趋于衰落。

(二)蒋士铨《藏园九种》,其中《冬青树》描写文天祥抗击侵略,为民族殉节的事迹。杨潮观《吟风阁》杂剧。

(三)地方花部戏的繁荣。思考题:

清代中叶诗文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第六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儒林外史》对封建礼教与八股取仕的讽刺与抨击。学时:4学时。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思想

(一)出身于名门望族,经历了家庭由鼎盛到败落,由富贵荣华到穷困潦倒的过程,对世态的炎凉、社会风气的卑劣深有感受。

(二)出身于科举世家,对功名由热衷到厌弃的经历,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文人的丑行有深刻的认识。

(三)交游广泛,结交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为创作打下基础,积累了素材。“《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

(四)《儒林外史》的创作和版本。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

(一)作品批判的矛头指向科举制度,让人看到科举是束缚知识分子的绳索,八股制艺是禁锢儒生思想的愚民术,毒害了读书人的灵魂,败坏了社会风气。

(二)作品批判的矛头指向程朱理学,让人看到程朱理学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封建纲常、伦理是骗子哲学。

(三)作品批判的矛头指向官场和社会的一些角落。

(四)作品歌颂了叛逆精神,塑造了理想人物,表现了作者初步民主义思想和对理想的积极追求。

(五)作品的局限在于作者虽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但并没找到出路,同时还表现出严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

(一)杰出的讽刺艺术:作者创作态度是严肃的,观察认识是深刻的,对讽刺的不同对象持不同态度,运用对比揭示矛盾,以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暴露其本来面目;通过细节描绘和情节的逆转增强讽刺效果。

(二)语言幽默、明快,富于形象性和个性化。思考题: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第七章

《红楼梦》

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红楼梦》及对《红楼梦》的评论、艺术成就。学时:4学时。

第一节

《红楼梦》的作者

(一)《红楼梦》作者,续作者的考定。清代的记载,胡适的考证,近年来的异议。

(二)曹雪芹的籍贯,生年及身世。

(三)曹雪芹出身于皇室的包衣家奴,亲信之家,由于政治原因而被抄家、破败。各种矛盾的冲击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对他世界观的转变和创作,起着决定的作用。

(四)《红楼梦》的创作。

(五)高鹗的生平、思想,对其续书的认识和评价。

(六)红楼梦的版本:批评抄本系统和程伟元、高鹗修改续作百二十回本。第二节

《红楼梦》的评论

(一)脂观斋的评论。

(二)清代旧红学的评论、索隐派、言情说、性理说、解脱说、言政排满说等。

(三)“五四”运动后新红学的功过,索隐派的新发展。

(四)解放后的《红楼梦》的评伦,“四人帮”评红的政治阴谋,当前评红中的动态。第三节

《红楼梦》的思想

(一)《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封建社会末期处于最下层的家庭奴隶与封建贵族阶级矛盾斗争的画卷。经济上贵族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下层人民被压榨破产,预示了封建经济不可挽回的衰败命运;政治上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残酷迫害,贵族的乐园是奴隶的牢坑。这激起了日益觉醒的奴隶们的反抗,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激烈的阶级斗争的一个侧面。

分析奴隶造反者形象一晴雯。

(二)《红楼梦》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统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他们之间的争夺与斗争,贵族统治者是极端反动、腐败、寄生的集团,他们骄横、贪婪、荒淫、懒惰,围绕着财产和权力互相倾轧、残杀,从另一方面揭示出封建社会没落、崩溃的必然性。

分析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王熙凤、薛宝钗。

(三)《红楼梦》通过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与封建势力的斗争,猛烈地抨击了封建道德的反动、虚伪和腐朽,热情歌颂了新生的、不可抗拒的叛逆精神,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社会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这是全书的一条主线,标志着《红楼梦》思想达到的新高度。

分析封建叛逆典型的――贾宝玉。

(四)《红楼梦》的思想局限:“补天”思想、宿命论。

第四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红楼梦》的构思与结构;人物的设计,主要人物与过场人物的出场和结局。情节安排上,皴染与细描的处理,日常生活与大事件的交错,主线副线的发展等都独具匠心。

(二)人物塑造上把共性和个性,形似与神似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把人物放在斗争旋涡中对比描写,以其自身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与个性。

(三)语言的个性化、形象化和情趣化。思考题:

1、《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2、贾宝玉典型的时代意义。清代文学参考书目

1、《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2、《黄梨洲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3、《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4、陈忱:《水浒后传》

5、钱采等:《说岳全传》,上海古典文学1980年版

6、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

7、李玉:《清忠谱》,中华书局1962年版

8、《蒲松龄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9、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0、路大荒:《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版

11、洪升:《稗畦集》《稗畦集续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2、洪升:《长生殿》

13、《孔尚任诗文集》,中华书局1926年版

14、孔尚任:《桃花扇》

15、李汝珍:《镜花缘》

16、郑燮:《郑板桥集》,上海书局1962年版

17、吴敬梓:《儒林外史》

18、陈汝衡:《吴敬梓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19、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20、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第十编近代文学(1840-1919)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文学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文学概况

(一)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堕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矛盾尖锐,清政府一再退让,人民和爱国志士奋起反抗。

(二)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加速了清封建王朝的灭亡。

(三)思想界保守与革新的斗争十分尖锐,一些进步思想家要求改革,而封建统治阶级则顽固地死守封建阵地,维护其统治地位。

(四)这时期的文学题材扩大了,文学形式也多样化,白话小说与白话报纸繁荣。第二节

龚自珍

(一)龚自珍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要求变法,平均财产,以改变中国的贫弱,其诗文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学术思想上反对抱残守缺,主张经世致用,要求解放个性,摆脱一切思想束缚。讲解《病梅馆记》。第三节

其他诗文

(一)反帝文学团体――宣南诗社。

(二)林则徐的生平与创作。

(三)魏源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章

太平天国时期文学

第一节

太平天国文学理论

(一)文学在内容上要直接为革命的政治服务,反对浮文巧言、鬼话、妖话。

(二)形式上反对因袭的华靡文风,提倡朴实、明晓、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第二节

太平天国革命诗文

(一)洪秀全

(二)太平天国民歌

第三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时期文学

第一节

改良主义者的思想

(一)政治上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鼓吹民权

(二)文化上反对八股取士,提倡科学,提出了“诗界革命”,“文体革命”等口号。第二节

“诗界革命”与黄遵宪

(一)黄遵宪的生平。

(二)黄遵宪在政治上要求维新,向西方学习。

(三)文学上要求创作新派诗,反对摹拟、复古,主张创新。

(四)诗歌他作上开辟了从未有过的广阔领域和新境界。第三节

“小说界革命”与李伯元等小说作家

(一)对小说认识的提高。

(二)李伯元的生平与他的《官场现形记》。

(三)吴趼人的生平与他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四)刘鹗的生平与他的《老残游记》。

第四章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文学

第一节

革命民主主义作家及作品

(一)章炳麟生平、思想及其创作。

(二)秋瑾生平、思想及其创作。

(三)邹容生平、思想及其创作。

(四)南社诗人:柳亚子、陈去病等革命诗人的创作。第二节

曾朴和《孽海花》的创作。

(一)曾朴的生平和《孽海花》的创作。

(二)《孽海花》的思想评价。思考题:

1、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和文学主张。

2、《官场现形记》和《孽海花》的评价。近代文学参考书目

1、《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洪秀全选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3、《人境庐诗草笺记》(钱钟联笺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人境庐集外诗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康有为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6、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7、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8、刘鹗:《老残流记》

9、曾朴:《孽海花》

10、《章太炎诗文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第二篇: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Ⅱ》

《中国古代文学Ⅱ》教学大纲

第二编 秦汉文学(总25学时)

第一章 秦代文学(3学时)重 点:掌握《吕氏春秋》、李斯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秦代文学简述

一、文化的专制政策与毁灭文化的举措

二、文学的冷落 秦代政论文

一、《吕氏春秋》

二、李斯的散文 研析篇目:《谏逐客书》 阅读篇目:《察今》

汉代文学绪论(1学时)

重 点:掌握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

一、汉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二、汉代文学综述

第二章 两汉散文(11学时)

重 点:理解贾谊、晁错政论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掌握《史记》、《汉书》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学成就。

第一节 两汉政论文

一、西汉政论文

(一)贾谊的政论文

(二)晁错的政论文

(三)其他政论文

二、东汉政论文

(一)王充及其《论衡》

(二)其他政论文7 第二节 两汉史传散文

一、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二)《史记》的结构、体例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五)《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二、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与《汉书》的成书

(二)关于《汉书》

(三)《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 两汉其他散文

一、西汉书信体散文

二、东汉叙事散文:碑文和游记 研析篇目:《过秦论》、《论贵粟疏》、《项羽本纪》、《苏武传》 阅读篇目:《淮南子》、《天人三策》、《潜夫论》、《昌言》《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三章 两汉辞赋(5学时)

重 点:了解汉赋的起源及其体制特点、汉赋的主要作家、汉赋的分类与流变。第一节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一、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第二节 东汉辞赋

一、班固与京都赋的崛起

二、抒情赋的勃兴 第三节 汉赋的地位 研析篇目:《鵩鸟赋》、《七发》、《子虚、上林赋》、《刺世疾邪赋》 阅读篇目:《两都赋》、《归田赋》

第四章 两汉诗歌(5学时)重 点:掌握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一节 乐府诗

一、乐府的概念

二、汉乐府的内容

三、汉乐府的特色与成就 第二节 文人诗歌

一、文人诗歌的发展轮廓

二、《古诗十九首》

(一)概念

(二)内容

(三)艺术成就 研析篇目:《战城南》、《上邪》、《江南》、《东门行》、《白头吟》、《上山采蘼芜》、《行行重行行》、《今日宴良会》

阅读篇目:《陌上桑》、《十五从军征》、《涉江采芙蓉》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总23学时)

绪 论(2 学时)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一、文学自觉的标志

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四、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五、新的文学思潮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概况

一、乱世与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二、门阀制度与寒士的不平

三、玄学与魏晋风流

四、佛教与佛经翻译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建安、正始文学

二、两晋文学

三、南北朝文学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5学时)重 点: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创作;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与他的诗歌

二、曹丕与七言诗 第二节 曹植

一、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二、曹植诗歌内容

三、曹植诗歌艺术成就 第三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

一、建安七子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

三、蔡琰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

一、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

二、人生短暂的哀叹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二、阮籍和嵇康 研析篇目:《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送白马王彪》、《七哀诗》、《悲愤诗》、《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阅读篇目:《蒿里行》、《步出夏门行》、《野田黄雀行》、《杂诗•仆夫早严驾》、《咏怀诗•驾言发魏都》

第二章 两晋诗坛(2学时)

重 点:掌握潘岳、陆机、左思等的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陆机、潘岳与太康诗人

二、繁缛的太康诗风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一、左思的《咏史》

二、刘琨的《扶风歌》 第三节 郭璞和永嘉诗人

一、游仙诗溯源

二、郭璞的《游仙诗》 第四节东晋诗人

一、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二、东晋的玄言诗 研析篇目:《咏史•郁郁涧底松》 阅读篇目:《咏史•皓天舒白日》

第三章 陶渊明(3学时)

重 点:掌握陶渊明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一、陶渊明的生平

二、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三、魏晋风流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一、陶诗题材的分类

二、田园诗的内容

三、咏怀诗与咏史诗

四、行役、赠答与哲理诗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一、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二、陶诗具体的艺术特色

三、陶诗的艺术渊源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一、《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

二、《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

三、《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一、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二、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三、酒与菊 研析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咏荆轲》、《归去来兮辞》

阅读篇目:《桃花源记并序》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3学时)

重 点:掌握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一、吴歌与西曲

二、清丽缠绵的格调

三、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

四、《西洲曲》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一、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二、直率朴素刚健豪放的格调

三、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

四、《木兰诗》 研析篇目:《西洲曲》、《敕勒歌》、《木兰诗》 阅读篇目:《子夜歌》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4学时)

重 点:了解谢灵运、鲍照;谢脁与永明体;宫体诗。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山水诗的产生与发展

二、谢灵运生平与纵情山水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四、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

五、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一、才秀人微

二、从内容与情调来看寒士的呼声

三、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

四、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三节永明体的兴起 一、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

二、永明体的特征

三、永明体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 第四节 谢朓与齐梁诗坛

一、谢朓对山水诗和新诗体的贡献

二、谢朓的小诗

三、齐梁其他诗人与诗人集团

四、宫体诗的形成与高潮

第五节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一、南北文风的交融

二、庾信前期诗艺的养成

三、庾信后期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四、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研析篇目:《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 阅读篇目:《王孙游》、《寄王琳》、《拟咏怀•楚材称晋用》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小说(4学时)重 点:掌握辞赋、骈文、散文、小说的艺术成就。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一、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的特点

二、从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过程,三、《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一、抒情体物与文章骈化的华章美文

二、骈文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三、元嘉三大家及骈文论史与骈文论文

四、抒情小赋、诗体赋与写景文

五、《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二、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

三、《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研析篇目:《江水》、《与朱元思书》、《搜神记•三王墓》、《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 阅读篇目:《洛神赋》、《与山巨源绝交书》

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重点在于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阶段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赏析,难点在于对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与把握,尤其是赋、五言诗、骈文这三大文学体式的产生、发展、演变线索和某些类型作品的源和流,以及它们在本阶段或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从时间上看,本课纵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等时期;从文学样式上看,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曲、杂剧、小说等多种体裁。

本课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简要勾勒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既力求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强调大量积累和掌握优秀的作品,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阐释的能力。

本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可以使学生充分接受优秀传统文学的熏陶,为其将来从事具体的中文应用工作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的成败。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课程适用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本课程要求学生对中国三千年古代文学的发展概貌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熟练掌握中国历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背诵一定量的优秀篇章,能够就具体的文学作品写出简要的文学评论。

结合本课程的自身特点和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将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的文学评价能力,重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为此将抽出一定的课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锻炼的舞台。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它同另外一门基础课程——古代汉语之间的关系至为密切。因为本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对于具体文本的解读,而古代汉语学习的情况,又直接决定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高低;而学生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大量的文本阅读,又有助于古代汉语的学习。

本课程与现当代文学构成纵向联系,同外国文学构成横向联系。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学好现当代文学固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对于外国文学史的学习,也具有极其重点的对比和参照意义。

相对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性质尤为明显。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本课共安排192学时,分四个学期。每学期48个学时,3学分;共计12学分。四个学期的具体分段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一)先秦两汉段(48学时)

绪论

1、学习目的及要求

引导学生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把握,并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分期

本课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开列参考书目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诗经》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诗经》的成书过程,掌握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及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

2、教学时数:6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诗经》概说

《诗经》的作者和作品产生的年代及地域 对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的评介

《诗经》的构成、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 《诗经》的流传。鲁、齐、韩、毛四家诗 第二节 《诗经》的题材分类及思想内容

农事劳作诗 兵役、徭役诗 婚姻爱情诗 政治诗 燕飨诗,古老的祭歌与创业史诗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诗经》的影响

第二章 历史散文

1、学习目的及要求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左传》与《战国策》等书的文学成就,先秦历史散文对于后世文学的巨大影响。

2、教学时数:6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左传》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左传》的思想倾向 《左传》的艺术成就。第三节 《战国策》

《战国策》的编定和体例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第四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第三章 诸子散文

1、学习目的及要求

诸子散文繁荣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背诵一定数量的诸子散文精彩篇章。

2、教学时数:8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

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

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墨子》、《老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概说。第二节 《论语》、《孟子》

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论语》的编定、体例及主要内容。《论语》的艺术特点。《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孟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张。

《孟子》的艺术成就。第三节 庄子

庄子的生平。《庄子》的篇数及内、外、杂篇的区分。《庄子》的主要思想及艺术成就。第四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 楚辞

1、学习目的及要求

楚辞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屈原的创作情况及艺术个性。背诵楚辞的代表作品。

2、教学时数:8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楚辞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楚辞产生的政治背景及主要作家。第二节 《离骚》

屈原的生平和创作。《离骚》解题。结构和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文学史上的影响。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选读

《九歌》、《九章》、《天问》、《招魂》、《山鬼》 第四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 两汉文学 第一章 汉赋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汉赋的发展过程,掌握赋的表现手法与汉赋的基本特点,重点阅读东汉抒情小赋。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赋的渊源

赋的表现手法与汉赋的基本特点。第二节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汉初到汉武初年(约70年)——形成期 汉武到东汉中叶(约200年)——成熟期 东汉中叶到汉末(约100余年)——衰微期 第三节 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的形成 抒情小赋的特点 精读及背诵篇目

《服鸟赋》、《归田赋》

第二章 两汉诗歌

1、学习目的及要求

掌握汉诗的总体情况,重点把握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教学时数:8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诗概况

楚歌 汉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文人诗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两汉史传文学

1、学习目的及要求

掌握汉诗的总体情况,重点把握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教学时数:6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传文学的产生

史传文学的渊源与产生

史传文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二节 《史记》的体例和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体例 《史记》对史传文学的贡献 《史记》的风格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节 班固与《汉书》

《汉书》的体例 《汉书》的特点 第四节 其他史传散文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段(48学时)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建安文学的思想内容,掌握其主要艺术特征,熟悉重要的作家作品。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安文学概说

建安文学的思想内容

掌握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 曹丕的创作情况 第三节 曹植

曹植的生平与创作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建安七子及其它作家

建安七子

蔡琰

其它作家和作品

第二章 正始文学、太康文学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正始和太康时期的文学总体风貌,熟悉重要的作家作品。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阮籍和嵇康

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掌握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嵇康的生平与思想

掌握嵇康的文学成就 第二节 太康文学

陆机和潘岳

左思、刘琨、郭璞

第三章 陶渊明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掌握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背诵相关作品。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的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第四章 南北朝诗歌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总体风貌,了解相关的作家创作,背诵相关作品。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

山水诗兴起于宋初的原因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第二节 鲍照与七言诗

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谢朓与新体诗

新体诗的概念

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梁陈诗人和宫体诗

萧氏父子和宫体诗

梁陈其他诗人:何逊、阴铿、江淹、吴均 第五节 庾信及北朝诗人

北朝文坛概况 庾信的生平和创作分期 庾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六节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的产生环境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北朝民歌思想内容

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 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和小说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小说创作总体情况,重点学习相关的代表作品。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北朝的骈文和辞赋

骈文的概念 骈文的产生和成熟 南北朝骈文的创作情况 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 第二节 南北朝的小说

志怪小说艺术成就及影响 志人小说的概念和主要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唐代文学概况

1、学习目的及要求

宏观把握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唐代文学繁荣盛况

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诗的发展进程

第二章 初唐诗歌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初唐诗歌在整个唐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熟读和背诵相关作家的代表作品。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贞观诗风与上官体

初唐四杰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第二节 陈子昂与张若虚

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

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1、学习目的及要求

重点掌握王孟高岑四位作家的创作情况,精读及背诵其代表作品。

2、教学时数:6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 禅宗对王维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及其艺术创造 王昌龄的边塞诗 王之涣的诗歌

第三章 李白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歌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多样化的风格 结构特点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五节 李白的影响

第四章 杜甫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杜诗的诗史性质和集大成的特点,背诵杜诗的代表性作品。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与诗人杜甫

杜甫坎坷的一生 社会**引起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诗的叙事技巧 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时事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和影响

杜诗之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五章 中唐诗歌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中唐诗歌的总体情况,重点学习相关的代表作品。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第二节 韩愈与李贺的诗歌创作

韩愈的生平

韩诗的特点

李贺的生平和心态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韩孟诗派的散文化倾向

第三节 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刘诗的雄直劲健和民歌情调

柳诗的冷峭简淡 第四节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元稹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 白居易的感伤诗、闲适诗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韩柳古文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中唐政治背景与当时文体文风改革的关系,重点学习韩柳古文的代表作品。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与政治改革

由此而触风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韩、柳的古文理论 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柳的开拓 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

第七章 晚唐诗歌与李商隐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晚唐诗歌创作总体情况,重点学习相关的代表作品。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等人的创作 第三节 李商隐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八章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词的起源和初期的发展情况,重点学习温庭筠和李煜的作品。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

词的起源

早期民间词

早期文人词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集》及花间词风

温庭筠、韦庄等人的词作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

李煜的生平及前后期词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三)宋元段(48学时)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绪 论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把握宋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宋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宋代文学的若干特征 宋代各体文学的演变

第一章 宋初文学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宋初诗风及文风,王禹偁和西昆体的创作。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的诗风与文风

宋初的诗风 文风承前启后 第二节 王禹偁

王禹偁的生平王禹偁的作品 王禹偁的文学地位 第三节 西昆派

“西昆派”的来由 “西昆派”诗人及其作品

“西昆派”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北宋诗文革新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北宋诗文革新的背景,掌握欧、梅、苏诗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诗文革新的开展

北宋诗文革新的背景 北宋诗文革新的主要人物 北宋诗文革新的主张、意义 第二节 欧阳修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欧阳修的与诗文革新的关系 欧阳修的文坛地位 第三节 梅尧臣与苏舜钦

梅、苏的生平梅、苏的作品、风格 梅、苏的文坛地位

第四节 王安石

王安石的生平在政治、文学方面的主张 散文和诗歌写作 第五节 曾巩、苏洵及其他作家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

1、学习目的及要求

理解北宋前期词与花间词的渊源关系,学习晏殊、柳永、张先、晏几道等人的创作。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晏殊及其他词人

晏殊的生平、作品及风格 欧阳修的词风 张先生平、作品及风格 晏几道 第二节 柳永

柳永生平作品及风格

第四章 苏轼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苏轼的政治经历和文学思想,全面掌握苏轼诗文词的创作。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

苏轼不同内容散文的作品 苏轼的散文风格

第三节 苏轼的诗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词词风、题材、作品 苏词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 北宋后期文学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北宋后期文学发展态势,掌握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创作情况,北宋后期词的发展情况。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黄庭坚的文学主张 “苏门四学士”形成背景及成员特点 江西诗派形成背景及成员特点 第二节 秦观 贺铸

秦观、贺铸生平的词风 秦观、贺铸的作品

第三节 周邦彦

周邦彦生平、作品 周词艺术特点

第六章 南宋前期文学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南宋前期文学的政治背景,江西诗派的发展情况,重点学习李清照词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清照

李清照生平、文坛地位、作品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第二节 陈与义 吕本中

第三节 张元干 朱敦儒 张孝祥

第七章 南宋中期文学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南宋中期诗词的流变,重点学习杨万里和范成大的创作。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杨万里

杨万里生平、作品 “诚斋体”的特点与不足 第二节 范成大

范成大的生平范成大的作品 第三节 朱熹 叶适

第八章 陆游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陆游的生平和思想,重点掌握陆游诗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陆游诗的内容

第三节 陆游诗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陆游的词和文

陆游的词和文内容及风格 陆游对后世的影响

第九章 辛弃疾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认识稼轩词的独特风貌,辛弃疾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辛派词人的创作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辛弃疾词的内容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辛派词人

陈亮 刘过

第十章 南宋后期文学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南宋后期文学的基本情况,重点学习南宋后期的词。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四灵和江湖诗人 第二节 姜夔、吴文英等词人

姜夔、吴文英的生平姜夔、吴文英的词风及作品 第三节 严羽和《沧浪诗话》

诗话的形成及特点 严羽生平、文学批评主张及对历代诗歌的评价 第四节 文天祥及其他爱国作家

第十一章 辽金文学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辽金文学的概貌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辽代文学概况

辽代的历史背景及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金代文学概况

金代历史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元好问

元好问的生平、作品、风格 元好问的艺术造诣 第四节 《西厢记诸宫调》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元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元代文学的概况。

2、教学时数:1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节 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元杂剧概况

1、学习目的及要求

杂剧形成的文化背景,杂剧的体制、主要作家。

2、教学时数:1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杂剧的形成与流变。

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经济、政治、文人)杂剧的南移和衰落 第二节 杂剧的体制

第三节 杂剧作品的流传及其版本

有关元杂剧作家 元杂剧作家作品的流传及其版本。

第二章 关汉卿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关汉卿的创作,关汉卿杂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节 汉卿的社会剧和爱情婚姻剧

关汉卿社会剧代表作的内容、结构 关汉卿社会剧思想分析 关汉卿爱情婚姻剧代表作的内容、思想 塑造的一系列妇女形象。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后人的评价。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1、学习目的及要求

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情况,西厢记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和王实甫的生平第二节 《西厢记》故事的流变

了解《西厢记》故事模型从唐传奇小说到元杂剧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崔莺莺、张生、红娘形象分析及相关情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元代其他杂剧作家的创作情况。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朴的生平及《梧桐雨》分析 第二节 马致远《汉宫秋》分析 第三节 郑光祖的作品及后人评价

第五章 元代散曲和南戏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元代散曲的发展情况。

2、教学时数:1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发展

散曲的定义 散曲的形成代表作家及风格 第二节 散曲的体制和风格

小令、套曲的体制和风格

曲与诗词的比较 第三节 主要作家及代表作 第四节 元代南戏的基本情况

南戏的发展及其体制 高明和《琵琶记》 荆刘拜杀

(四)明清段(48学时)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明代文学概貌。

2、教学时数:1学时

3、教学内容:

一、明代社会及思想文化的特点

二、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三、明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小说的成书和作者。理解小说的思想倾向。非凡的艺术成就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产生及形式特点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及作者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与发展 关于罗贯中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版本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政治上向往“仁政” 人格上注重道德 才能上崇尚智勇 关于“拥刘反曹” 第四节 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虚与实的结合 非凡的叙事才能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历史演义体语言

第五节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

1、学习目的及要求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对于“忠义”的理解,英雄传奇的开端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作者问题 《水浒传》的版本 第二节 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

“忠义”的悲歌 “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 丰富的思想内涵《水浒传》与农民起义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连环勾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明代前期诗文发展情况。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濂 刘基 高启 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诗派

台阁体 茶陵派的代表人物李东阳 向台阁体发起冲击:提出文学复古的主张 第三节 前七子的复古诗文

第四章 明代戏剧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明代戏曲的发展情况。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前期戏剧的特点 第二节 王九思与康海

第三节 明后期戏剧的特点 第四节 徐渭和《四声猿》

徐渭生平

徐渭的戏剧创作

《四声猿》在明代杂剧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昆腔兴起与《浣纱记》

昆腔兴起及其特点

《浣纱记》故事来源及成就 第六节 沈璟和吴江派

第五章 汤显祖

1、学习目的及要求

汤显祖的生平情况,《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

坎坷的仕途 徘徊于儒、道、释之间 人生的“至情”论 第二节 牡丹亭

《牡丹亭》的题材渊源 人物性格冲突

浪漫主义风格

文化警示意义 第三节 其他戏剧作品

第七章 西游记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西游记》的成书和版本。对小说内容与思想的理解。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书与作者

历史事件——历史记录——进入传说——进入文学作品 中国通俗小说作者的尴尬与研究者的尴尬 西游记作者的大幸与大不幸 版本

第二节 内容与思想

孙悟空与大闹天宫 唐僧出世故事 取经:八十一难,四十一个故事 “游戏中暗藏密谛” 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心猿归正的总体设计 个性精神的张扬是明代心学的反映 第三节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中国叙事文学的自觉 形象塑造 诙谐幽默的语言 通俗的白话语言 第四节 西游记的影响

神魔小说流派的形成

第八章 金瓶梅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金瓶梅》的成书与作者情况。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瓶梅的成书与作者

借树开花 金瓶梅作者讨论热潮 词话本与说散本 第二节 金瓶梅的内容与思想

“金瓶梅”:三个女主人公与西门庆 暴露黑暗 指斥时事 “以淫止淫”杂态度

“色”的深层意义:兽性不等于人性 第三节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寄意于时俗 从歌颂到暴露 立体化的人物性格 网状结构 白话语言 第四节 金瓶梅的影响

第九章 三言二拍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三言二拍的作者与成书 第二节 三言的内容与思想

商人成为新的主角

歌颂婚恋自主 女性意识的张扬 第三节 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

在平凡中显示传奇性

写心艺术

体式的变化

语言

第十章 明后期诗文及散曲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明代后期文学发展概貌。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后七子的复古诗文 第二节 归有光和唐宋派 第三节 袁宏道与公安派

第四节 王磐和冯惟敏等散曲家 第五节 民间诗歌

第八编 清前中期文学

绪论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清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清代文学的集大成性质。

2、教学时数:1学时

3、教学内容:

对商人的复 第一节 清代社会

异族入主 盛世与专制 右文与禁锢 第二节 清代思想文化的特点

官方思想 实学思想:乾嘉学风 第三节 清代文学: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

第一章 清前期诗文词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清前期诗文词创作简况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遗民诗人

顾炎武 吴嘉纪 屈大均 第二节 江左三家与王士祯

清诗的开山宗匠:钱谦益 吴伟业 王士祯 赵执信与查慎行 第三节 清前期的词派和词人

词学复兴:数量巨大,词派竞立,词学批评,词集的整理与刊刻 陈子龙:揭开清词帷幕遗民词:王夫之、屈大均、今释澹归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与“京华三绝”

第二章 清前期戏曲作家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清代前期戏曲创作简况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玉和李渔 第二节 长生殿 第三节 桃花扇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第三章 聊斋志异和其他文言短篇小说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文言小说的新境界。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与作品

蒲松龄经历 作品:《聊斋志异》、《聊斋俚曲》等 《聊斋志异》的成书与版本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故事大体分两类 现实的作品 幻想故事:反映科举、反映官场、描写爱情 第三节 艺术成就

开辟文言小说的新境界 情节的主动建构 幻想的魅力 人物形象与性格

第四章 儒林外史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儒林外史》的理想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吴敬梓的生平

《儒林外史》的创作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内容

批判科举 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 科举派生的“名士”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理想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与实学思想 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第四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第五章 红楼梦

1、学习目的及要求

红楼梦的版本,作品的悲剧意蕴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红学

2、教学时数:4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在清代的传说 曹雪芹被胡适的发现 红学中的曹学 红楼梦的成书 红楼梦的版本:程本和脂本 推荐阅读的当代版本 第二节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贾宝玉和人生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人各一面 性格内涵的丰富性 展示出心灵 第四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写实与诗化融合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 叙事视角的变换 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第五节 红楼梦的影响

红学

第七章 清中期的小说与戏曲

1、学习目的及要求

清中期戏曲发展情况

2、教学时数:2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多样化

李汝珍的《镜花缘》 其他作品:绿野仙踪、野叟曝言 第二节 蒋士铨和清中期戏曲

杨潮观的杂剧 蒋士铨 第三节 讲唱文学的盛行

源流、演变和发展 弹词与《再生缘》 鼓词和子弟书

第八章 清中期诗文词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清中期的文学概貌,桐城派与常州词派

2、教学时数:1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 乾嘉间的诗派与袁枚

沈德潜与格调说 厉鹗与浙派 翁方纲与肌理说 袁枚的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的赵翼与蒋士铨 郑燮与黄景仁 第二节 桐城派古文及其他

桐城派的出现 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 方、刘、姚三祖 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第三节 汪中与骈文复兴

骈文复兴及其文化背景 骈文八家与汪中 第四节 浙派词的嬗变与常州词派的兴起

浙派词的嬗变 常州词派兴起的背景 《词选》和张惠言 比兴寄托的词风

第八章近代文学概说

1、学习目的及要求

了解近代文学的发展态势及其与新文学的关系

2、教学时数:1学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近代诗歌 第二节近代小说

第三节 向新文学的推进

五、教学实践环节

本课程无单独的实践环节。

六、作业(习题)要求

要求在一些重要章节布置相应作业。

七、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在每一段教学结束时进行。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编:《中国文学(四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参考书目:

张燕瑾、吕薇芬:《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系列,北京出版社,2002(宋)朱熹:《诗经集传》,中华书局,1962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齐鲁书社,2000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 赵沛霖:《兴的源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汉)刘向集录、高诱注:《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巴蜀书社,1987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书店,1986 程树德:《论语集解》,中华书局,1990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聂石樵:《楚辞新注》,商务印书馆,2004 汤炳正:《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 姜亮夫:《楚辞通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汉)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书店,1986 年影印《诸子集成》本

朱一清、孙以昭:《司马相如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费正纲、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75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年影印本(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 1975 逯钦立编:《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 赵幼文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黄节注《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戴明扬注《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郝立权注《陆士衡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文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干宝著《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4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曹融南《谢宣城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徐陵编《玉台新咏》,中华书局,1985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本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4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1988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斯蒂芬·欧文《初唐诗》,三联书店,2005 王维《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孟浩然《孟浩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刘开扬编注《高适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 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斯蒂芬·欧文《盛唐诗》,三联书店,2005 李白《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9 裴斐等编《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 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77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蒋凡等《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17 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安国笺释《柳宗元集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刘学锴等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 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中华书局上海编印所,1962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2000 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李一氓校《花间集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王仲闻校《南唐二主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宋)宋祁:《景文集》,四库全书本(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96(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宋)王十朋:《 梅溪王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宋)陆游:《剑南诗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宋)范成大:《范石湖集》,中华书局,1962(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宋)王禹偁:《小畜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宋)苏洵:《嘉佑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宋)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87(宋)苏辙:《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57(宋)王安石:《王荆文公诗笺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宋)晏殊:《珠玉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宋)晏几道:《小山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宋)柳永:《乐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宋)贺铸:《东山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宋)陆游:《放翁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宋)吴文英:《梦窗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宋)史达祖:《梅溪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宋)张炎:《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宋)姜夔:《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宋)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宋)严羽:《沧浪诗话》,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见《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见《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见《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见《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宋)刘敞:《七经小传》,四部丛刊续编本(宋)周密:《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 18(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中华书局,1983(宋)王应麟:《困学记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现代出版社,“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宋)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丛书集成初编本(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宋)吴曾:《能该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宋)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宋)李昉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宋)陈善:《扪虱新话》,津逮秘书本(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宋)司马光:《稽古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57(元)方回:《瀛奎律髓》,李庆甲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清)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6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82(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 黄永年:《文史探微》,中华书局,2000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孙望:《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张伯伟:《中国史学研究》,辽海出版社,2000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孙钦善等主编:《国际宋代文化研究讨论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美]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吴梅:《辽金元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 19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日]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隋树森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日]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郑清茂译,艺文印书馆,1960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严敦易:《元剧斟疑》,中华书局,1960 李春祥:《元杂剧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 李修生等编:《元杂剧论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许金榜:《元杂剧概论》,齐鲁书社,1986 黄卉:《元代戏曲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么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 王季思主编:《中国戏曲选》(上、中),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郭汉城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 臧懋循编、隋树森校:《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 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80 顾肇仓选注:《元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王季思等选注:《元杂剧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 王学奇等:《关汉卿全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李汉秋、袁有芬:《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周国雄:《关汉卿艺术范式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王实甫:《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张人和:《〈西厢记〉论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华书局,1979 高明:《元本琵琶记校注》,钱南扬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侯百朋:《琵琶记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 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 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郭英德:《痴情与幻梦──明清文学随想录》,北京:三联书店,1992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日]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杨铁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0 王英志《清人诗论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钱仲联《明清诗文研究资料集》(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邓绍基、史铁良主编:《 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 汪龙麟:《 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清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 裴效维:《 20 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近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朱则杰:《清诗史(修订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严迪昌:《清诗史(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 [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胡益民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沈亨寿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方正耀:《中国小说批评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花城出版社 1988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作家出版社 1958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下),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 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01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出版社,1983 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 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出版社,1984 苏兴:《吴承恩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刘荫柏编:《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7 谭正璧编:《三言两拍资料》(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肖荣:《李渔评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路大荒:《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 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一粟编:《红楼梦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一粟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1963 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王季思主编:《中国戏曲选》(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郭汉城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喜剧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徐朔方:《汤显祖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1 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章培恒:《洪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袁世硕:《孔尚任年谱》,齐鲁书社 1987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三卷本),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 李洵:《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6 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1991 傅衣凌等:《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 1993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 1982 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 1981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 1986 郑天挺:《清史简述》,中华书局 1980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下),人民出版社,1987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 陈鼓应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九、补充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

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

适用专业:广告 大纲执笔下:刘运好

胡传志

俞晓红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

(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 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诗经·关雎》*(1课时)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伯兮》*(1课时)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

思考题:简析“杲杲出日”一章与第一章的情感的逻辑关系。

三、《诗经·采薇》(1学时)

1、《采薇》与《诗经》的戍边诗。

2、《采薇》的内容分析:前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之因。中间两章追述紧张的战斗生活。最后一章由追忆过去转入眼前。

3、《采薇》的艺术:兴与赋的结合;概括与具体描写结合;写景的翻进一层。

4、《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赋比兴的关系。思考题:(1)《采薇》中的“兴”与“赋”有何关系?(2)从《姜斋诗话》对“昔我往矣”一章的评价,分析其艺术特点。

四、《楚辞·山鬼》(1课时)

1、《山鬼》与屈原其他作品。《九歌》与楚地民歌;《九章》与屈原思想生平。

2、《山鬼》形象与主题。关于《山鬼》形象主题的几种争论;人神恋歌。

3、《山鬼》内容与艺术。结构与层次;人物与心理;抒情与写景;衬托与渲染。

4、《楚辞》的流变。

思考题:简析山鬼主人公形象与主题。

五、《左传·晋楚城濮之战》(2学时)

1、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战后对时局的影响。战争发生的原因:深层原因——晋楚争霸;直接原因——宋国背楚向晋,晋灭曹卫。战后对时局的影响:晋国称霸。

2、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艺术:叙事结构完整曲折;叙述线索明暗交错;事件剪裁详略结合。

3、人物的语言与形象。文中主要人物子玉、先轸、子犯、栾枝均是通过各自的语言透出其个性与性格特点。

思考题: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艺术。

六、《论语·侍坐章》(1学时)

1、《论语》简介。《论语》的作者与编撰;《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的文学意味。

2、《侍坐章》的文学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活泼的语言形式;诗化的人生境界。思考题:(1)《侍坐章》的人物与语言。(2)从《侍坐章》看《论语》的文学色彩。

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2学时)

1、《孟子》简介。《孟子》的作者与编撰;孟子的思想核心;《孟子》与《论语》风格的不同。

2、《孟子》的论辩艺术。严谨的逻辑结构;精湛的论辩技巧;独到的语言艺术;奔泻的文章气势。

3、《孟子》文章的影响。对韩愈、三苏、桐城派的影响。思考题:《孟子》的论辩技巧。

八、《庄子·逍遥游》(3课时)

1、庄子简介。

2、《逍遥游》的哲理与艺术。荒唐之言:语言的挥洒与谨严;鲲鹏展翅:意象的幻化与真实;逍遥自由:寓意的哲理与诗性。思考题:《逍遥游》的哲理与诗性。

九、李斯《谏逐客书》(2课时)

1、背景与中心思想。

2、艺术分析。严谨的结构;构思的巧妙;对照的手法;奔迸的气势。思考题:《谏逐客书》对《战国策》文风的继承。

十、《汉乐府·陌上桑》(1课时)

1、关于罗敷形象的争论。

2、罗敷形象的创造。正面烘托;侧面渲染;以对话展示人物性格;以自白显现罗敷智慧。思考题:(1)试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侧面渲染手法。(2)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形象塑造方法

十一、《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1课时)

1、解题。《迢迢牵牛星》与牛郎织女的传说。

2、艺术。拟人:化景物为情思;写人:化清冷为妩媚;结构:化双起为单承;叠字:化叙述为描摹。

思考题:情景交融的艺术。

十二、司马迁《项羽本纪》(4课时)

1、史学价值。

2、文学价值。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结构分析;单一与丰富的统一——人物分析;叙述与描写的结合——艺术分析。思考题:(1)联系《高祖本纪》谈谈《史记》的互见法。(2)史传文学的人物塑造。

十三、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1课时)

1、组诗的内容。

2、艺术分析。单视点的结构——乐府诗的结构方式;质朴的描述——对汉乐府诗风的继承;飞动与壮阔——诗人自我的精神境界。思考题:(1)诗人自我境界的显现。(2)以《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为例简析曹操“气韵沉雄”的特点。

十四、曹丕《燕歌行》*(1课时)

1、解题。《燕歌行》与“秋风”、“别日”二曲的关系。

2、内容与层次。

3、艺术分析。秋风萧瑟——写景;泪下沾衣——抒情;短歌微吟——节奏。思考题:(1)曹丕诗歌的“文士气”。(2)比较曹丕与曹操诗歌风格。

十五、曹植《白马篇》*(2课时)

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艺术分析。奇警的形象;飞动的气势;铺陈的手法。思考题:《白马篇》与曹植早期诗歌的风格。

十六、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1课时)

1、《咏怀诗》生成的原因。

2、《咏怀诗》的基本内容。

3、“夜中不能寐”的思想与艺术串讲分析。思考题:“夜中不能寐”抒情的基本特点。

十七、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1课时)

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对比的艺术。比兴中的对比;抒情中的对比;引史中的对比。

十八、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2课时)

1、“少无适俗韵”讲析。

2、“结庐在人境”讲析。

3、陶诗艺术风格。第一,自然——取景、写心、写意;第二,平淡——情淡、语淡、结构淡;第三,玄远——质而绮、癯而腴;第四,浑融——画面浑融、情景交融、理境统一。思考题:陶诗情、景、理的统一。

十九、谢灵运《登池上楼》*(1学时)

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艺术分析。挣扎沉沦——诗的情感;谢家春草——诗的警句;精雕细刻——诗的技巧。思考题:(1)谢灵运山水诗对诗歌意境的开拓。(2)比较陶诗与谢诗风格的异同。

二十、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1学时)

1、解题。

2、“对案不能食”的讲析。

3、鲍照与七言歌行体。思考题:(1)鲍照对乐府的吸收与改造。(2)比较左思与鲍照诗风的异同。

二十一、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学时)

1、解题。

2、层次与内容。

3、艺术分析。发端结响;写景层次丰富而又和谐完美;凄婉的情感。

4、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思考题:比较大谢与小谢山水诗抒情艺术的不同。

十二、《西洲曲》*(1课时)

1、解题。

2、《西洲曲》讲析。

3、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选取生活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整体情韵不同。

思考题:从《西洲曲》与《敕勒歌》看南北朝民歌的不同点。

二十三、曹植《洛神赋》(2学时)

1、赋的创作时间。

2、凄艳的爱情传说。

3、赋的内容与主题。

4、赋的表现艺术。鲜明生动的形象;刻画细腻的情感;华美绮丽的语言;铺张渲染的描写。

5、与《高唐赋》、《神女赋》艺术的简要比较。思考题:《洛神赋》对《高唐赋》、《神女赋》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十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课时)

1、关于“序言”。

2、结构与层次。

3、情感的挣扎与超越。

4、议论、叙事与抒情、哲理的交融。思考题:(1)情感的挣扎与超越。(2)简析赋所表达情感的深微特点。

阅读篇目:

《夸父逐日》、《鯀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蒹葭》、《丰年》、《湘君》、《湘夫人》、《秦誓》、《晋公子重耳出亡》、《冯谖客孟尝君》、《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上邪》、《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鱼我所欲也章》、《劝学章》、《公输章》、《过秦论》(上)、《陈涉世家》、《报任少卿书》、《苏武传》、《蒿里》、《悲愤诗》、《名都篇》、《泰山梁甫行》、《吁嗟篇》、《情诗》、《悼亡诗》、《咏史》(弱冠弄柔翰)、《咏荆轲》、《读山海经》、《玉阶怨》、《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拟咏怀》、《登楼赋》、《小园赋》、《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出师表》、《求自试表》、《北山移文》、《与陈伯之书》

参考书目:

袁轲《中国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朱熹《诗经集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金开诚《楚辞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朱熹《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牛洪恩《战国策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韩格平《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二学期

唐宋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2学时)

1、本文的性质。

2、作者自抒怀抱的两方面内容:命途多舛,穷且益坚。

3、应酬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4、骈文规范的遵守和创新。

5、结构特点。

6、分析“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及其他景物描写方面的技艺。

7、典故的运用。

思考题: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

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学时)

1、写作背景

2、感情特点

3、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直抒胸臆,无景物描写,却有四顾苍茫之感。思考题:(1)诗中的感情与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的关系。(2)为什么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学时)

1、层次内容。

2、感情特点。

3、月亮在全诗的中心作用。

4、诗情、画意、哲理的融合。

5、语言、章法、修辞方面的技巧。思考题:(1)如何理解诗中的感伤情绪?(2)分析该诗的艺术成就。

四、王维《山居秋暝》*(0.5学时)

1、内容。

2、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写景特色。

3、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思考题:体会该诗诗画乐结合的艺术境界。

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0.5学时)

1、感情特点。

2、分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巨大的影响。

思考题: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该诗感情上有什么特点?

六、高适《燕歌行》*(1.5学时)

1、写作背景。

2、思想意义。

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

4、环境描写的作用。思考题:(1)该诗诗序中提及张守珪守边之事,诗中内容与此事关系如何?(2)分析该诗 6 的思想性。(3)诗中写景的作用。

七、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5学时)

1、诗中的奇情壮彩。

2、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

3、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树开”、“风掣红旗冻不翻”。

4、语言及音韵特点。思考题:(1)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2)以此诗为例,分析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

八、王昌龄《出塞》(0.5学时)

1、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手法。

2、理解此诗言少意多,内蕴丰富的特点。

3、议论的作用。

思考题:理解后两句议论的意义。

九、李白《蜀道难》*(1.5学时)

1、关于主题的各种说法。

2、层次内容。

3、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4、反复咏叹的形式及作用。

5、想象、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手法。

6、语言特点。思考题:(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重复三次,有何作用?(2)试分析该诗的章法结构。

十、李白《将进酒》*(1学时)

1、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2、纵横跌宕的结构。

3、雄奇狂放的风格。

4、夸张手法。思考题:(1)如何评价纵酒行乐的消极思想?(2)结合《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诗,论述李白乐府诗的创造性。

十一、李白《望庐山瀑布水》*(0.5学时)

1、瀑布的神采

2、诗人的主观色彩。思考题:(1)阅读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分析李白此诗的主观性。(2)结合具体作品,比较王昌龄、李白七言绝句的异同。

十二、杜甫《兵车行》*(1学时)

1、写作背景。

2、诗歌内容。

3、记事与记言结合。

4、语言特点。思考题:记事与记言相结合,有什么作用?

十三、杜甫《春望》*(0.5学时)

1、情景与时事交融的手法。

2、诗人自身形象对深化主题的作用。思考题:分析此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十四、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学时)

1、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2、分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思考题:该诗怎样表现其欣喜若狂的心情?

十五、《李凭箜篌引》*(1学时)

1、描写音乐的名篇之一。

2、艺术特色。

思考题: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分析该诗与他们在音乐描写方面的不同之处。

十六、白居易《长恨歌》*(2学时)

1、创作背景。

2、层次内容。

3、主题辩析。

4、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加工

5、完整曲折的情节。

6、传神的人物描写

7、浓郁的抒情气氛

8、章法和语言特点 思考题:(1)阅读陈鸿《长恨歌传》,比较该诗与它的不同之处。(2)李杨爱情是具有政治性的历史事件,诗人如何把握这一历史题材?(3)分析该诗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十七、韩愈《张中丞传后序》(2学时)

1、创作背景。

2、思想主题。

3、议论与叙事的结合。

4、英雄形象的刻画。

5、气势充沛、饱含感情。思考题:(1)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2)理解韩文多变的特点。

十八、杜牧《山行》*(0.5学时)

1、色彩鲜明的画面。

2、“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哲理内涵。

3、凝炼的语言。

思考题:理解诗中丰富的内涵。

十九、李商隐《无题》*(1学时)

1、精纯深挚的爱情悲歌。

2、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五六两句“从对面写起”的笔法。

思考题:以此为例,分析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

二十、李煜《虞美人》*(1学时)

1、强烈悲怆的亡国之痛

2、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思考题:帝王的亡国之痛,为什么会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二十一、柳永《望海潮》*(1学时)

1、内容及其意义。

2、铺叙技巧。

3、分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思考题:理解以赋为词的手法。

二十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0.5学时)

1、清秋怀人之情。

2、境界开阔高远。

3、风格。

思考题:该词境界有何特点?

二十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0.5学时)

1、上下片的内容。

2、以乐景写哀情。

3、暗用典故。

二十四、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0.5学时)

1、遗貌取神的手法

2、分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思考题:分析该诗遗貌取神手法的意义。

二十五、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1学时)

1、感情内容。

2、时而合说、时而分写的手法。

3、白描手法。

思考题:该词上片一般理解为梦前所思,你赞同吗?为什么?

二十六、《定**》*(莫听穿林打叶声,0.5学时)

1、主题。

2、以生活小事包含人生哲理

思考题:体会词人的乐观达的精神。二

十七、《念奴娇》*(大江东去,1学时)

1、借怀古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2、“借宾(周瑜)定主(苏轼)”写法。

3、豪放词的代表作。

思考题:分析该词的豪放风格。

二十八、苏轼《前赤壁赋》(1.5学时)

1、创作背景

2、层次内容。

3、复杂的心情。

4、主客问答的意义。

5、写景、抒情、议论的统一。

6、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问答?(2)结合欧阳修的《秋声赋》,谈谈文赋的特点。

二十九、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0.5学时)

1、忆旧怀人的怅惘。

2、对前人诗句的借用点化。

3、分析“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4、结构特点。

思考题:分析该词的结构特点。

十、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0.5学时)

1、传统题材的突破

2、以议论入词

3、对神话题材的巧妙把握

思考题:比较同类诗词,看秦观该词的新意。

十一、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1学时)

1、美人过后的怅惘。

2、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思考题:分析结尾几句比喻的新警独到之处。

十二、李清照《声声慢》*(1学时)

1、创作背景

2、感情内涵。

3、借秋景以渲染愁情。

4、十四个叠字的运用。

5、音韵悲切。

思考题:该词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就愁情和风格而言,与前期词作有什么不同?

十三、陆游《游山西村》*(0.5学时)

1、思想感情。

2、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思考题:该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有何异同?

十四、陆游《示儿》*(0.5学时)

1、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2、永远的遗恨。

思考题:结合具体作品,论述陆游的爱国情怀。

十五、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学时)

1、感情内容。

2、结构大开大合,层层转折。

3、豪放而不失蕴藉之致。

4、大量用典。

思考题:清人谭献说该词有“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请谈谈对此的理解。

十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机动)

1、创作背景。

2、怀古与伤今的结合。

3、大量用典的意义。

4、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思考题: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请结合苏、辛的代表作,谈谈对此的理解。

阅读篇目:

骆宾王《在狱咏蝉》、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观猎》、《使至塞上》、《终南山》、《鹿柴》、《竹里馆》、王昌龄《闺怨》、高适《营州歌》、岑参《逢入京使》、李白《行路难》、《长干行》、《塞下曲》、《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峨嵋山月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月夜》、《羌村三首》、《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登高》、韩愈《山石》、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白居易《轻肥》、《上阳白发人》、《琵琶行》、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杜牧《赤壁》、《泊秦淮》、李商隐《锦瑟》、《贾生》、《夜雨寄北》、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三戒》、白行简《李娃传》、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梦江南》(梳洗罢)、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柳永《雨霖铃》、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执勤)、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如梦梦》(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陆游《钗头凤》(红酥手)、《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祝英台近》(宝钗分)、《清平乐》(茅檐低小)、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王安石《明妃曲》、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黄庭坚《登快阁》、《题竹石牧牛》、范成大《州桥》、《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陆游《关山月》、《五月十一日梦从大驾亲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梦断香消四十年)、欧阳修《秋声赋》、《与高司谏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苏轼《方山子传》、《后赤壁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参考书目: 《唐诗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杜甫诗选注》,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宋文选》,四川大学中文系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三学期

元明清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3学时)

1、三桩誓愿的作用。

2、窦娥的主要性格特征:(1)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2)善良质朴,对亲人充满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

思考题:(1)《窦娥冤》中三桩誓愿的实现有何作用?(2)《窦娥冤》中窦娥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结合作品细节给予说明。

二、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4学时)

1、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选取富有特征的景色,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

2、心理描写的作用。

思考题:《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景物与心理描写有何作用?

三、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1学时)

1、结句含义:点醒题旨:无论兴亡,受苦难者是百姓,立意高远,胜于一般怀古之作。

2、语言特点。

思考题:《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有何含义?

四、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1学时)

1、解题。

2、代言体的作用。

思考题:《哨遍·高祖还乡》中代言体形式的作用何在?

五、高明《琵琶记》(糟糠自厌)(2学时)

1、赵五娘形象。

2、语言风格:本色自然,虽是曲词,却运用口语入内,不事藻饰,生动自然。思考题:《琵琶记·糟糠自厌》中吃糠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六、归有光《项脊轩志》(2学时)

1、结构特点。文章所记琐事繁多作者围绕思念亲人这个核心,将所取材料交互编织。

2、语言特色:简朴精练。

思考题:分析《项脊轩志》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七、王 磐《朝天子·咏喇叭》*(1学时)

1、解题。

2、手法:借官船喇叭为题,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尽情发挥,把所咏之物与所讽之人关合得相当巧妙,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八、宗臣《报刘一丈书》(2学时)

1、以漫画笔法刻画人物。

2、详略得当。

思考题:论析《报刘一丈书》的写作特点。

九、刘基《卖柑者言》(2学时)

1、写法:以一“欺”字生发议论,从远及近,由表入里,导入正题。

2、句式特点:第二段迭用排比,再加诘问,使文章气势跌宕,淋漓尽致。思考题:说明《卖柑者言》的主要写作方法。

十、汤显祖《牡丹亭·惊梦》(3学时)

1、《惊梦》中的杜丽娘形象。

思考题:《惊梦》中的曲词有何艺术作用?

十一、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学时)

1、林冲形象分析。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考题:(1)林冲有哪些主要性格特征?“风雪山神庙”一节是如何表现的?试举例说明。(2)《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十二、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3学时)

1、周瑜、蒋干、曹操三人性格比较。

2、反间计。

思考题:《群英会》反间计的实施经过了哪几个步骤?试作说明。

十三、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2学时)

1、解题。

2、杜十娘和李甲的性格特征。

思考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十四、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1学时)

1、艺术特色:首二句写塞上夜景,壮阔中略见萧瑟;三四句在写景中融入归思,有情景兼融之妙;结三句应首句“人醉”,直抒无聊情怀。这首小令不缘藻饰,纯用白描,格高韵远。思考题: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十五、姚 鼐《登泰山记》(2学时)

1、结构特征。

2、自京师至泰安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思考题:《登泰山记》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十六、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1学时)

1、青词。

2、手法:借题发挥,语意双关。

思考题:该诗是一首青词。请说明青词的意思及其作用。

十七、秋 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1学时)

1、思想性。

2、名句分析: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思考题:分析该诗中的颔联。

十八、孔尚任《桃花扇·余韵》(3学时)

1、《余韵》在全剧中的作用。

2、三人物唱词的感情内容。

思考题:分析《桃花扇·余韵》中三个人物的唱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九、蒲松龄《婴宁》(2学时)

1、婴宁形象。

2、婴宁笑与不笑的描写及其作用。

思考题:《婴宁》中婴宁主要有哪些性格特征?

二十、曹雪芹《宝玉挨打》(2学时)

1、宝主挨打的性质。

2、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

3、冲突的实质。

4、钗黛性格的差异。

思考题:分析《宝玉挨打》中层层铺垫写法及其作用。

阅读篇目:

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夜行船》(秋思)、张可久《山坡羊》(闺思)、贯云石《红绣鞋》、无名氏《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刘因《观梅有感》、萨都剌《上京即事》、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于谦《咏煤炭》、宋濂《秦士录》、王世贞《登太白楼》、钟惺《浣花溪记》、袁宏道《徐文长传》、张岱《柳敬亭说书》、《西湖七月半》、陈子龙《小车行》、冯惟敏《玉芙蓉·喜雨》、梁辰鱼《浣纱记》、徐渭《渔阳三弄》、吴承恩《三打白骨精》、马中锡《中山狼传》、凌濛初《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吴伟业《圆圆曲》、方苞《狱中杂记》、纳兰性德《金缕曲·此恨何时已》、顾贞观《金缕曲·季子平安否》、郑燮《板桥题画》(三则)、袁枚《祭妹文》、汪中《哀盐船文》、张维屏《三元里》、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咏史·金粉东南五十州》、严复《译天演论自序》、黄遵宪《下水船歌》、《哀旅顺》、康有为《强学会序》、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洪升《长生殿·惊变》、吴敬梓《马二先生游西湖》、刘鹗《明湖边美人绝调》、李宝嘉《制台见洋人》。

参考书目: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蒲松林《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_7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⑴选用教材

A、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B、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一版

⑵参考教材:

A、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二、教学目的、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是讲授上古到近代的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和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各历史阶段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文学史发展规律的系统讲授,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并获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各阶段作家创作的主要成就,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互相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撰写学术论文的科研能力。

三、教学改革设想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文字文本与图像音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课外辅导相结合。

教师讲课要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突出重点难点而不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要求学生认真通读教材;课前抽几分钟解答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视各学期学生考试科目多少而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拟定,原则上交叉进行,均为百分制。

先秦文学

绪论(2课时)

一、先秦的社会概况

二、先秦的文学概况

第一章 上古文学(3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是难点。【本章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本章训练题】

1、简述文学艺术的起源。

2、试以中国上古神话为例,说明神话的性质、意义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试举例说明神话与迷信的区别。

【本章参考书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

第二章 古代诗歌总集——《诗经》(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 识记《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掌握《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和征役生活的诗作是重点,雅颂篇章涉及的社会背景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 《关雎》《柏舟》《静女》《氓》《君子于役》《溱洧》《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第一节 有关《诗经》的几个问题

一、《诗经》的分类

二、《诗经》的编订与传布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本章训练题】

1、什么叫做“风、雅、颂”? 它们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2、简述《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作者情况、成书的经过及传布情况。

3、大雅中有哪几篇史诗性作品?

4、简述《诗经》中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并各举几篇代表作品。

5、试举例说明诗经民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6、《诗经》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南宋)朱熹《诗集传》;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第一至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至第七辑《诗经研究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等)。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史相兼的性质,了解编年体、国别体的不同形式,掌握《左传》记事为主、擅长叙述战争、《国语》记言为主、《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左传》《战国策》是重点,《周易》《尚书》等早期文献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左传》:《重耳出亡》《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郑子产相国》;《国语》:《召公谏弭谤》;《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第一节 《尚书》《春秋》 第二节 《左传》《国语》

第三节 《战国策》

【本章训练题】

1、简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的性质,体例,记事年代和作者情况。

2、《左传》一书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举例说明《左传》在记叙战争和描写人物方面的思想、艺术特色。

3、举例说明《国语》一书的艺术成就。

4、试以《苏秦以连横说秦》为例,说明《战国策》一书在描写人物上的艺术特色。

【本章参考书目】谭家健《试论国语的文学价值》(《江淮论坛》1983年第6期);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识记先秦诸子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领会诸子散文运用寓言和譬喻来说理的艺术表现手法。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孔孟庄荀的优美散文是重点,老庄抽象而深邃的哲理论辩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论语》:《侍坐章》;《墨子》:《公输》;《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庖丁解牛》;《荀子》:《劝学》;《韩非子》:《五蠹》。第一节 《论语》《墨子》

一、孔丘和《论语》

二、墨翟和《墨子》 第二节 孟轲和《孟子》 第三节 《老子》《庄子》

一、老聃与《老子》

二、庄周和《庄子》

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

一、荀况和《荀子》

二、韩非和《韩非子》

【本章训练题】

1、简述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所处的时代及生平、思想。

2、举例说明《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

3、举例说明《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4、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5、以《劝学》为例分析《荀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6、韩非子散文大致可以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色?

【本章参考书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1935年);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修订本);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文物出版社1981年);胡念贻《孟子的文学价值》(《先秦文学论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大出版社1995年)。

第五章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7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 认知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的文学史地位,了解楚辞作为地方诗歌的新特点,掌握《离骚》《九歌》的大致内容,知晓《九章》《招魂》《天问》的主旨。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离骚》《九歌》是重点,《天问》深邃蕴义是难点。【本章学习篇目】屈原:《离骚》《湘夫人》《山鬼》;宋玉:《九辩》(节选)。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及来源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

第三节 《离骚》和屈原的其它作品

一、《离骚》

二、《九歌》

三、《九章》

四、《天问》

五、《招魂》

第四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节 宋 玉

【本章训练题】

1、什么叫楚辞?试述楚辞诗体的来源及其形式上的特点。

2、简述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4。《九歌》包括哪几篇作品?其名称是怎样来的?

5、《九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哪几类?

6、试以《湘夫人》为例论述《九歌》的艺术特色。

7、《九章》包括哪几篇作品?其名称是怎样来的?

8、简述《天问》及《招魂》基本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9、试论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0、试述宋玉《九辩》的艺术成就。

【本章参考书目】郭沫若《屈原考》(《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游国恩楚辞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潘啸龙《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秦汉文学

绪 论(2课时)

一、秦朝的社会概况与文学概况

二、汉代的社会概况

三、汉代的文学概况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7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秦朝及西汉时期产生的政论文、哲理文、故事文、骚体赋、汉大赋等不同文体的基本写作特点,识记它们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评价。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李斯、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是重点,《吕氏春秋》及汉大赋的文本阅读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李斯:《谏逐客书》;贾谊:《吊屈原赋》、《过秦论》(节选);晁错:《论贵粟疏》;枚乘:《七发》(节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节选)。第一节 秦代文学

第二节 贾谊的骚体赋与政论文

第三节 枚乘《七发》与《谏吴王书》 第四节 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第五节 刘向的故事散文

第六节 扬雄《法言》及其文学批评

【本章训练题】

1、《谏逐客书》的正反论点是什么?该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鲁迅先生对贾谊、晁错文章的风格有何评论?

3、《吊屈原赋》属骚体赋,《子虚赋》属散体大赋,试比较它们有何不同特点?

4、何谓“七发”?如何评价汉大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朱碧松《试论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5日);郭预衡《秦汉文章之变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陶秋英《汉赋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毕万忱《试论枚乘的七发》(《文史哲》1990年第5期);龚克昌《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

第二章 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司马迁生平中与《史记》写作有重大关系的相关经历,识记《史记》的五种体例,理解司马迁史笔与文笔交融的创作方法,知晓后人“不虚美,不隐恶”的相关评论,熟悉《报任安书》《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代表作品的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笔在《史记》中的运用是重点,司马迁深刻思想的体悟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项羽本纪》(节录)《李将军列传》(节录)《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陈涉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报任安书》。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

第二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章训练题】

1、在司马迁的生平中,主要有哪几件事与他《史记》的写作有密切关系?

2、《史记》一书的体例是怎样的?从史学上看它有何发展创造?

3、从《史记》的褒贬尺度看,它表现了哪些进步倾向?

4、试述鸿门宴在楚汉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项羽和刘邦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5、怎样理解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本章参考书目】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再版);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安平秋等主编《史记教程》、《史记论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第三章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辞赋(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该时期的散文类别及辞赋演变的特点,识记政论、史传、哲学散文的代表作家与作品,知晓《汉书》性质及成书过程,识记“汉赋四大家”及东汉抒情小赋的具体作家与篇名。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汉书?苏武传》及张衡、赵壹的抒情小赋是重点,《盐铁论》的犀利辩锋与《论衡》的哲理思维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桓宽:《盐铁论?本议》;刘向:《说苑?政理》(晏子治东阿);扬雄:《法言?吾子》(节录);班固:《苏武传》(节录)、《杨王孙传》;王充:《论衡?自纪》(节录);张衡:《归田赋》、《四愁诗》;赵壹:《刺世疾邪赋》。第一节 桓宽、刘向、扬雄 第二节 班固及其《汉书》 第三节 王充的文学批评

第四节 张衡和东汉的抒情小赋

【本章训练题】

1、《盐铁论·本议》记述了论辩双方哪些主要不同观点?体现了怎样的文章风格?

2、扬雄对辞赋有些什么评论?

3、《汉书·苏武传》哪些地方表现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在今天有何教育意义?

4、王充有哪些文学批评主张?

5、汉赋发展可分哪几个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作家、作品? 每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本章参考书目】朱东润《汉书考索》(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5年再版);周勋初《扬雄与王充文学思想的对立》(《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刘周堂《论张衡二京赋》(《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李维武《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四章 汉代乐府民歌(4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汉乐府作为音乐机构的职能和作为诗体的入乐性质,掌握汉乐府民歌的代表性作品,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广泛社会内容及其以叙事为主的艺术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相和歌辞”及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重点,“郊庙歌辞”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战城南》《陌桑上》《东门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有所思》《上邪》《妇病行》《枯鱼过河泣》《江南》《孔雀东南飞》。第一节 关于乐府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第四节 孔雀东南飞

【本章训练题】

1、“乐府诗”的名称是怎样来的?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采集民歌的情况。

2、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有哪些代表作品?

3、乐府民歌与《诗经》作品相比较,在艺术上有何发展?

4、《陌上桑》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独到之处?

5、试述《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

【本章参考书目】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3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体认五言诗起源于民间的观点,识记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识记《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无名氏抒情诗,了解其基本内容和“短语长情”的艺术特点。【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十九首》是重点,文人五言诗向民歌学习的演进过程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今日良宴会》;宋子侯:《董娇饶》;辛延年:《羽林郎》。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 第二节 东汉文人的五言诗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和艺术

【本章训练题】

1、简述文人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

2、《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它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如何?

3、《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如何?这组诗有何社会现实性?有何局限性?

【本章参考书目】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2课时)一、六朝的社会概况 二、六朝的文学概况

第一章 建安文学(5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建安文学的年代断限及其社会背景,掌握“三曹”、“七子”和蔡琰的代表性作品,领会“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建安诗歌是重点,建安辞赋如曹植《洛神赋》等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曹操:《短歌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域窟行》;刘帧:《赠从弟》其二;蔡琰:《悲愤诗》;诸葛亮:《出师表》。第一节 建安文学总说 第二节 曹操 曹丕 第三节 曹植

第四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

【本章训练题】

1、为什么说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什么叫做“建安风骨”?它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2、“三曹”诗歌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3、曹植的诗歌在前后期有何不同?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何贡献?

4、蔡琰的《悲愤诗》怎样运用场面描写和心理刻划来加强艺术感染力量?

【本章参考书目】《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华书局1959年);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第二章 正始西晋文学(5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识记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西晋中期文学代表作家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了解其代表作品的大致内容,了解西晋末期“永嘉文学”的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阮籍、嵇康、左思的是重点,陆机、郭璞的作品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嘉树下成蹊”、“驾言发魏都”);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陆机:《赴洛道中作》(“携辔登长路”);潘岳:《悼亡诗》(“荏苒冬春谢”);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荆轲饮燕市”);刘琨:《重赠卢谌》。第一节 正始文学 第二节 西晋文学

一、西晋初期文学

二、西晋中期文学

三、西晋末期文学

【本章训练题】

1、正始、太康、永嘉的诗风有何不同?

2、阮籍的《咏怀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他对五言诗的发展有何贡献?

3、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 【本章参考书目】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第三章 陶渊明(5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体认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和辞官归田、躬耕稼穑的生活经历,掌握《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并诗》等代表作的基本内容,领会陶诗平淡自然、意味隽永的艺术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陶渊明田园诗作是重点,其仕途经历的曲折、家境转变的影响及其思想心态的复杂性是难点。【本章学习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昔欲居南村”);《饮酒》(“结庐在人境”);《怨诗楚调示厌主簿邓治中》;《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咏荆轲》;《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陶照明作品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陶渊明的影响

【本章训练题】

1、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他隐居后躬耕田园对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2、陶渊明诗歌可分几类?主要内容是什么?辞赋和散文有哪些名篇?

3、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4、为什么说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对后代有何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唐满先《陶渊明诗文浅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华《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四章 南北朝诗文(7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山水诗、七言诗、新体诗、宫体诗的不同创作特点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体认骈文的艺术特点,领会谢灵运、鲍照、庾信的创作对文学史的不同贡献。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谢”、鲍照、庾信是重点,该时期骈赋作品中的典故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代出自蓟北门行》《拟古》(“束薪幽篁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日晚荒城上”、“萧条亭障远”)《重别周尚书》;孔稚圭:《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郦道元:《三峡》。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 第二节 鲍照和七言诗 第三节 谢朓和新体诗 第四节 梁陈诗人和宫体诗 第五节 庾信和北朝诗人 第六节 南北朝骈文和散文

【本章训练题】

1、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在艺术表观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对七言诗形式的发展有何贡献?

3、庾信后期诗风发生了什么变化?他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

【本章参考书目】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

第五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2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识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数量、所属类别及其各自相异的题材,了解《西洲曲》《子夜歌》《木兰辞》等代表作的内容与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现有乐府文本是重点,北朝乐府的流传与保存等文学史问题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南朝民歌:《西洲曲》《子夜四时歌》《读曲歌》《那呵滩》;北朝民歌:《木兰诗》《敕勒歌》《陇头歌辞》《折杨柳歌辞》。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 北朝乐府民歌

【本章训练题】

1、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试述《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本章参考书目】王运熙、王国安《汉魏六朝乐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葛晓音《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2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古代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和寓言,了解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志人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的大致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搜神记》、《世说新语》是重点,对该时期其他小说的阅读把握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搜神记》:《干将莫邪》《李寄斩蛇》;《世说新语》:《过江诸人》《周处改过》《石崇王恺争豪》。第一节 古代小说溯源

第二节 《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第三节 《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

【本章训练题】

1、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分几类?各有什么代表作?

2、试以《搜神记》或《世说新语》中一二篇作品为例,说明这些作品初步具有小说的特征。

【本章参考书目】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4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领会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批评的自觉时代,了解曹丕、陆机、钟嵘、刘勰的文学批评论著及其著名范畴和命题。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著名批评命题、基本文论范畴是重点,《文赋》《文心雕龙》的文本理解是难点。【本章学习篇目】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节选);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情采》。第一节 《典论·论文》和《文赋》 第二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三节 《诗品》和《文选》

【本章训练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2、谈谈你对下列批评命题的理解:“文以气为主”;“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文变染乎世情”;“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本章参考书目】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张少康编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唐宋文学概说(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概说部分,旨在全貌性地了解唐宋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唐宋文学的总体面貌。其中第五、六、七节属于粗略性内容,将成为相关内容的引子,引导学生自学,此后不再列入具体教学安排中。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三节是重点。第二、五、六、七为难点,学生可在课堂指导下,自行对照教材相关内容安排自学。

第一节 唐代时代精神 第二节 唐代文学面貌

唐诗分期。唐文发展轨迹。唐代传奇与变文。第三节 宋代社会与宋人的精神风貌、宋学趋向 第四节 宋代诗文词分体总说 第五节 宋代新兴俗文学及其他 宋人笔记。宋代文赋与四六 第六节 辽金文学

第一章 隋与初唐诗歌(3)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初唐”概念沿用传统用语,实际可理解为唐前期。本章主要突出此时期作为唐代文学准备期的主线。包括南北文学交融、宫廷文学的轴心地位、近体诗的定型、唐诗内质的确立等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三、四节为教学重点。第一、二节略讲。作品部分以讲解《春江花月夜》为主,《滕王阁序》挑选部分段落讲读。

第一节 隋至初唐与南北文学的交融 第二节 初唐近体诗的定型

近体诗发展过程。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第三节 初唐四杰与张若虚

初唐四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四节 陈子昂

复兴汉魏诗风的意义。陈子昂。

重点作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骆宾王《在狱咏蝉》、杨炯《从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宋之问《过大庾岭》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3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 1993 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在狱咏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

2.解释名词:上官体、沈宋、文章四友、初唐四杰 3.初唐诗在哪些方面为盛唐诗作好了准备?

4.四杰、陈子昂诗的局限性是什么?你认为这里包含了哪些历史的经验教训? 5.评析《春江花月夜》 第二章 盛唐诗歌(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两大创作群体,了解盛唐诗之盛;对两大群体各自的特点,有较透彻的理解。要求在品读重点作品中,理解设定的问题。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节之二,第二节之一、三既为教学重点,亦为难点所在。

第一节 王孟与山水田园诗

一、盛唐诗题材与王孟创作概况

二、“诗中有画”与“诗中有禅” 第二节 高岑与边塞诗

一、盛唐时代精神与边塞诗主题

二、王昌龄、王之涣(略)

三、高适、岑参

重点作品: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王维《渭川田家》《终南别业》《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逢入京使》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王达津《王维孟浩然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 马兰州《唐代边塞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李炳海、于雪棠《唐代边塞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渭川田家》《终南别业》《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出塞》《闺怨》、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逢入京使》 2.列出盛唐两大创作阵营的成员表

3.以高、岑为例说明盛唐边塞诗的思想主题 4.试述山水田园诗的价值

5.论述王维“诗中有画”和“诗中有禅” 第三章 李白与杜甫(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李杜是唐诗最优秀的代表,本章自然成为本学期课程的要点。旨在通过对李杜的重点解读,透彻地理解主体与时代的交互影响。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第二节之一、三和第三节之一、三。难点在第三节之三。

第一节 李白与杜甫的人生

一、李杜的文学史地位

二、李杜与时代

三、李杜的人生经历

第二节 李白诗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

一、李白的思想性格与其诗的精神内涵

二、李白诗的体式选择

三、李白诗的浪漫风格

第三节 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一、杜诗深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

二、杜甫乐府诗的写实倾向

三、杜甫律诗的沉郁顿挫 重点作品:《西岳莲花山》《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塞下曲》《子夜吴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兵车行》《咏怀五百字》《羌村其一》《新婚别》《闻官军收问南河北》《秋兴其一》《登高》《登岳阳楼》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李长之《李白传》(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苏仲翔《李杜诗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郁贤皓《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聂石樵、邓魁英《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塞下曲》《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兵车行》《羌村其一》《秋兴其一》《登高》《登岳阳楼》

2.李白和杜甫在思想个性上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3.李白和杜甫的乐府诗有什么不同?试述之。4.如何理解杜诗的沉郁顿挫? 第四章 中晚唐诗歌(11)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要了解中唐诗多向度的演变走向,晚唐诗的蜕变轨迹。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第二、三、四节,难点是第三、四节。

第一节 大历诗与刘长卿、韦应物 大历十才子。韦柳。

第二节 元白诗派与新乐府

新乐府与讽喻诗。张王。元白。感伤诗。第三节 韩孟诗派

意象生新。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韩孟。李贺。第四节 李商隐

无题诗与咏史诗。婉曲细密的诗风。第五节 杜牧、许浑 咏史怀古题材。第六节 晚唐诗

重点作品:白居易《轻肥》《长恨歌》、韩愈《山石》、柳宗元《渔翁》、孟郊《秋怀》、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杜牧《泊秦淮》《山行》、李商隐《贾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马嵬》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蒋寅《大历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缘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苏仲翔《元白诗选注》,中州书画社1982 周勋初、严杰《白居易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胡守仁《韩愈叙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胡守仁《韩孟诗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 肖占鹏《韩孟诗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王礼锡《李长吉评传》(见《王礼锡诗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缪钺《杜牧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吴在庆《杜牧论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胡可先《杜牧研究丛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缪钺《杜牧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白居易《轻肥》、柳宗元《渔翁》、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2.解释下列名词:大历十才子、韦柳、元白、元白诗派、韩孟、韩孟诗派、张王 3.试述中唐诗变

4.试述白居易诗歌的历史影响 5.韩孟诗派有什么特征

6.李贺歌诗的色彩运用有什么特色 7.背诵以下作品:《贾生》《锦瑟》《马嵬》 8.描述李商隐“无题”及相关诗的诗境

9.比较李商隐七绝和盛唐诗人七绝写作上的差异

第五章 唐代文风改革(6)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唐是中国散文史的重要阶段,本章主要突出韩柳与中唐文风改革的文学史意义。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均为韩柳的古文成就部分。第一节略讲。

第一节 唐代骈文与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柳古文

古文理论。古文成就。

重点作品: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祭十二郎文》、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三戒》《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

第五章 唐代文风改革(6)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唐是中国散文史的重要阶段,本章主要突出韩柳与中唐文风改革的文学史意义。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均为韩柳的古文成就部分。第一节略讲。第一节 唐代骈文与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柳古文

古文理论。古文成就。

重点作品: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祭十二郎文》、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三戒》《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

授课内容

第五章 唐代文风改革

唐文的大盛,比诗来得晚,要到中唐才出现盛极一时的景观,才产生足与诗中“李杜”比美的“韩柳”。本章将简要梳理唐文的发展脉络和中唐古文的成就。第一节 唐代骈文与古文运动

一、唐代骈文概况

骈文盛行于南北朝,入唐,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冲击,并没有削弱它的声势,却使它在调整(律化和散化的调整)、完善和适应唐代新文化需要中,保持了持续的发展。一直到开元时期,它都是章、表、奏、启、书、记、论、说诸文种的必用文体。唐代骈文大家,自“初唐四杰”到盛唐的“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颋),中唐的大儒陆贽,晚唐的“小李杜”,在骈文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不过,自南北朝开始,骈文就被视为浮艳靡丽文风的载体,而受到儒学批评家的声讨,自梁朝裴子野,西魏宇文泰、苏绰到隋的李谔都曾尖锐地抨击骈文文风,但是由于他们的批判的武器(复古的主张)太老旧、陈腐,未能动摇骈文的根基,骈体的生命力依然壮健。

直到中唐,在政治革新的大背景下,以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革新才裹挟着儒学复兴的气势,抢回被骈文长期占领的地盘,古文的复兴大大抑制了骈文的势头。不过,在韩柳去世后,古文衰落,骈文又再一次得以振兴。

二、古文运动的内涵

以运动来指称文学现象,这是现代人的说法。但用以称呼中唐的古文革新却是合适的,因为这次文风改革有明确的批判对象,有正面的理论,有领袖和一批追随者,创作实绩可观,形成了声势。

唐代古文运动是指发生在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大约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其指导思想是“文以明道”说,要求用散文阐明儒家之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参与者很多,有李观、欧阳詹、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以及韩门弟子李翱、皇甫湜。这场古文运动,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绩,形成了很大的声势,对骈文有压倒的优势,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三、古文运动发生的背景

1.政治革新的需要。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贪吏横行民贫政乱,社会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一批文化人开始在思想文化上寻找原因,韩愈柳宗元虽然在政治观点上不完全一致,但他们都认为儒学的衰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认为古道复兴才能天下大治。而“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题欧阳生哀辞后》),这才有了文体的革新。胡守仁先生说:“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质是儒学复兴运动。”(《韩愈叙论》)

2.骈文与散文消长、兴替的结果。如前所说,骈文是唐代市场很大的文体,但自南北朝以来一直存在着反骈复古的力量,这种力量长期潜滋暗长,到了中唐,终于积蓄为巨大的破坏和建设的声势。3.南北朝以来的复古文学思想调整、纠偏后的成果。前代古文家倡导的改革只是纯粹的复古,如苏绰仿《尚书》作《大诰》,企图以此为文章准式,结果被后人讥为假古董。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仍然站在儒家“教化”说,和“文关兴衰”的陈旧文学观念的基点上,把“道”和“文”对立起来,或者提出重道轻文的主张,或者要求回到《尚书》典谟训诰文体中。对上述正统文学家的纠偏,才能有古文的复兴。

四、韩愈的古文理论:文以明道

1.否定了乐正教化、文关兴衰的陈旧文艺观。他们认为国家兴盛的关键在选人任人,应该以道德、才学为用人的标准,建立以贤驭愚的社会体制。文的作用主要在于修身正心,学习古代经典目的是修养道德。这种文学思想,对于狭隘的传统儒学文学观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使“颂美升平”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得到了否定。

2.肯定了穷苦怨刺之言在文学中的作用(在传统文学观中,这是被视为“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由于强调先道德后礼乐,以道德取士,因此,对文人的要求提出了达要行道,穷则鸣道。

3.对文学和语言的重视。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中说:“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揣摩一下,可知“学古道”是目的所在,但是在“学古道”的同时,韩愈对于“通其辞”的兴趣,却似乎超乎寻常。他多次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商书》)所以朱熹就批评韩愈“未免裂道与文为两物,而于其轻重缓急本末宾主之分,又未免倒悬而逆置之也”(《读唐志》,引自《全唐文纪事》77),甚至认为其目的“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欣赏而已”,“平生用力深处,终不离乎文字、语言之工”(《韩文考异》)。韩愈这个特点,虽然不能使他成为一个高明的哲学家,却使他成为散文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第二节 韩柳的古文成就

一、唐世文章,首称韩柳

韩柳的古文合而观之,他们在创作上的贡献归纳如下:

⒈ 说理文是散体的传统题材,韩愈表现为气势雄健、结构谨严(“大部队”),柳宗元表现为逻辑缜密,文笔犀利(“轻骑兵”),各臻佳境。韩愈又以“解”、“杂说”等名目的短论,尤见特色,它们篇幅短小,往往只有百十来字,但层迭纵宕,变化莫可端倪,“若崇山广壑,使观者莫能穷其际”(方苞)。柳宗元则学习先秦寓言,创造了许多独立的寓言小品。

⒉ 继承史传文学传统,吸收唐传奇的特点,对传记文作了大胆创新。韩愈有《张中丞传后序》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则颇具小说意味。柳《种树郭驼橐传》《梓人传》《宋清传》《李赤传》都善于借人物形象生发议论。

⒊ 扩大散文领地。韩愈对赠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碑铭(《柳子厚墓志铭》《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祭文(《祭十二郎文》)等文体作了改造,使它们变为散体,巧于立意,精于选材,圣于铸语,或以抒情、或以议论,波澜壮阔,显示出大家风范。柳宗元则确立了山水游记这一散文新品,夺得了骈文写景阵地。他们的这些创新,使散文具有了原先由骈体实现的功能和优势,从而标志着古文对骈文的胜利。

二、韩愈散文的两大特点

苏轼评韩愈云:“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

1.充满激情,富有气势。不管议论抒情还是写人记事,他都是以情纬文,以跌宕淋漓之笔,写波澜壮阔之文。

2.奇诡、戏谑。韩愈以倔强刚直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情绪为文,写出了大量奇诡、戏谑的篇章,嬉笑怒骂,尽成天下奇文。《祭十二郎文》。苏轼:“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非人也。”

三、柳宗元的散文成就

论说文逻辑严密、文笔犀利。前人说韩文如海,柳文如山,准确的说,柳文如柳州的山,往往奇峰突起。寓言体是柳宗元的独创。这些小品文,类比贴切,寓意深刻。

山水游记把失志的悲哀、愤闷和希企融入自然、达人天合一境界二者交融合一。

柳宗元还是传记文的功臣,他用这种文体写了一批普通的平民形象,使传记的文体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胡守仁《韩愈叙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北师大出版社1994 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孙昌武《韩愈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高文《柳宗元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训练题

1.解释下列名词:古文运动

2.为什么南北朝以来、韩柳之前提倡古文的努力都收效不大?

3.周作人、张中行等对韩愈文风都是不满的,他们的矛头指向一是“载道”,二是做作气,请从周、张文集中找到有关表述,并解释他们反韩的实质,并阐述你对韩愈文风的态度。

第六章 唐五代与北宋前期词(5)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旨在勾勒出词史第一个重要时期的面貌和成就。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三、四节为本章重点。第一节为难点,其内容应贯彻在以后宋词各章。

第一节 词体概说

词体的产生。诗词分界。唐代敦煌词。第二节 中晚唐与温韦花间词 文人习词。花间集。温韦。第三节 二主与南唐词 南唐词。二主与冯延巳。第四节 晏欧与北宋前期词 小词观念。小令词的雅化。重点作品:李白《菩萨蛮》、张志和《渔歌子》、温庭筠“小山重叠”、韦庄“人人尽说”、冯延巳《谒金门》、李璟《摊破浣溪沙》、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虞美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 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温庭筠“小山重叠”、韦庄“人人尽说”、冯延巳《谒金门》、李璟《摊破浣溪沙》、李煜《乌夜啼》《浪淘沙令》《虞美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2.“浣溪沙”词与七律形式相近,请具体说明它们的不同。3.怎样理解温庭筠词中的艳情?

4.李璟、冯延巳的词与晏欧词有怎样的联系?为什么会有这种联系? 第七章 北宋中后期词(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突出北宋中后期词的发展和重要名家。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第一、三节,难点在第三节。

第一节 柳永与苏轼

柳永俗词对词发展的贡献。苏轼的以诗为词。第二节 晏几道与秦观

小晏的苦恋。少游的伤怀。第三节 周邦彦

一、关于“词中老杜”

二、富艳精工的词境

重点作品: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临江仙(梦后楼台)》、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莫听穿林)》《水龙吟(似花还似)》、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周邦彦《苏幕遮》《六丑》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 顾随《东坡词说》(见《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诸葛忆兵、陶尔夫著《北宋词史》,黑龙江教育2002年版 徐培均《淮海居士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小山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罗忼烈《清真集笺》,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刘扬忠《周邦彦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柳永《八声甘州》《雨霖铃》、苏轼《卜算子》《定**》、晏几道《鹧鸪天》、秦观《踏沙行》、周邦彦《六丑》《苏幕遮》

2.柳永在词史上有何地位?他的贡献是什么? 3.怎样理解苏轼的“以诗为词”?

4.试以《六丑》为例说明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 从李清照到辛弃疾(6)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以“山东二安”词之时代内涵和词艺的讲授为主,显示南渡以来到南宋中期词的发展概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和难点在第一节之三,第二节之一、二。

第一节 李清照与两宋之交的词

一、李清照的词论

二、李清照词的分期

三、易安词的雅洁与俗语

四、同时期其他词人

第二节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一、末路英雄的辛弃疾

二、刚肠似火、色笑如花

三、辛派词人及其评价 重点作品:《如梦令(昨夜)》《一剪梅》《醉花阴》《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破阵子》《水龙吟(楚天千里)》《摸鱼儿》

【本章推荐书目】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毕宝魁《李清照》,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顾随《稼轩词说》(见《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0 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如梦令·昨夜》《一剪梅》《醉花阴》《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破阵子》《水龙吟·楚天千里》《摸鱼儿》

2.李清照晚期词在情感上有何特色?试结合《永遇乐》《声声慢》二例,与前人词相比较加以阐述。

3.同为豪放词,稼轩有别于东坡,也迥异于辛派后学,请通过稼轩词的例析加以论述。第九章 南宋中后期骚雅词(4)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南宋中后期词坛的基本面貌和几个重要作家。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第一节之一,第二节之二。第二节之一、三略。难点为第二节之二。

第一节 词艺的演进与骚雅词

一、骚雅词概念

二、骚雅词在艺术上的演进

三、南宋中后期词人的人生 第二节 姜吴与张王

一、清刚隽冷的白石词

二、秾挚绵密的梦窗词

三、张炎和王沂孙

重点作品:姜夔《扬州慢》、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张炎《高阳台(接叶巢莺)》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缪钺、叶嘉莹《灵溪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夏承焘、吴无闻《白石词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1 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姜夔《扬州慢》、吴文英《风入松》 2.骚雅词派的特点是什么 3.你对梦窗词的评价如何

第十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北宋诗文革新的背景及其意义,并具体掌握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等代表作家的成就。通过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读解体认宋代诗文的特色。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二节之一、三,第三节之一、二为重点,北宋诗文革新的内涵尤其是宋诗特色的体认为难点。第一节,第二节之二,第三节之三为略讲内容。

第一节 宋初三体与古文倡导者

一、白体、晚唐体与西昆体

二、晚唐五代文风颓势与宋初古文倡导者 第二节 梅尧臣、欧阳修与诗文革新

一、北宋诗文革新的内涵

二、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苏舜钦及其在诗文革新中的贡献(详于梅,略于苏)

三、欧阳修的诗文成就及其变革意义 第三节 王安石与曾巩

一、王安石精拔而闲婉的诗

二、简峭犀利的王安石古文

三、平稳雅洁的曾巩古文 重点作品:林逋《山园小梅》、欧阳修《秋声赋》《戏答元珍》、王安石《明妃曲》《北陂杏花》《答司马谏议书》、曾巩《墨池记》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朱东润《梅尧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洪本健《醉翁的世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刘德清《欧阳修论稿》,北师大出版社1991 曾子鲁《韩欧文探胜》,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 黄一权《欧阳修散文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高克勤《王安石散文精选》,东方出版中心1998 王琦珍《曾巩评传》,江西高校出版社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山园小梅》、《戏答元珍》、《明妃曲》《北陂杏花》

2.解释名词:唐宋八大家、北宋诗文革新、韩欧、梅欧、梅苏、半山体(半山绝句)3.北宋散文革新为什么能取得比中唐古文革新更大的成功? 4.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一章 苏轼诗文(5)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走近苏轼,感受苏轼人生的魅力,了解苏轼诗文的成就,并而通过苏轼大致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外化形态。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节为本章难点与重点,第三节略讲。

第一节 苏轼人生与思想性格

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

二、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思想

三、认真执着的性格和旷达自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 苏轼诗歌

一、多样态的士大夫精神生活

二、痛快淋漓、着手生春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苏轼散文

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奇正相生、变化无端。重点作品:《前赤壁赋》《留侯论》《有美堂暴雨》《游金山寺》《和子由渑池怀旧》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王水照《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陈衍《宋诗精华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 林语堂《苏轼传》,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前赤壁赋》《和子由渑池怀旧》《望湖楼醉书》 2.叙述苏轼的人生历程

3.贬谪对于苏轼生命体验的意义 4.苏轼诗文有哪些共同性特征

第十二章 江西诗派与黄陈(5)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宋诗中影响最久远的诗派为江西诗派,本章通过对黄陈的解读明了宋诗发展的基本路径。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节与第二节之一、二为本章重点,第二节之二为教学难点。第三、四节略讲。

第一节 江西诗派及其发展过程

一、江西诗派的名称及其与江西的关系

二、江西诗派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二节 黄庭坚

一、求新自立的诗歌理念与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法主张

二、兀傲生新、瘦硬峭拔的艺术风格

三、晚年返璞归真的艺术进境 第三节 陈师道

一、寒士的品节与闭门觅句的创作方式

二、朴拙简淡的诗风 第四节 吕本中与陈与义

一、靖康之难与学杜的新路

二、“活法”理论

重点作品: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陈师道《示三子》、陈与义《伤春》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陈衍《宋诗精华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胡守仁《江西诗派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陈永正《江西派诗选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大出版社2003 吴晟《黄庭坚诗歌创作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登快阁》《寄黄几复》、《示三子》 2.解释名词:苏门四学士、“夺胎换骨”、“活法”、《江西诗社宗派图》、一祖三宗 3.概述江西诗派的诗学观

4.试结合要求背诵的三篇作品,具体阐述江西派诗的艺术特色。第十三章 中兴四大诗人与南宋诗(5)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南宋中后期诗的历史地位以及重要作家的成就。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三、四节为本章重点,其中第三节为难点。第二、五节略讲。

第一节 南宋中期诗人的创作道路

中兴四大诗人。学江西而能跳出江西窠臼。宋诗向唐诗的回归 第二节 范成大的田园诗 第三节 杨万里与诚斋体

诚斋体的含义。诚斋体诗读解。第四节 陆游

一、陆游的人生抱负及其诗歌创作

二、“以杜甫为体、李白为用”

第五节 四灵与江湖派

重点作品:范成大《催租行》、杨万里《初入淮河》《闲居初夏午睡起》《插秧歌》、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关山月》《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临安春雨初霁》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游国恩等《陆游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周汝昌《杨万里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周汝昌《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训练题

1.背诵以下作品:重点作品:范成大《催租行》、杨万里《初入淮河》《闲居初夏午睡起》、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临安春雨初霁》

2.解释名词:“以杜甫为体,以李白为用”、中兴四大诗人、诚斋体、永嘉四灵、江湖诗派 3.中兴四大诗人创作道路有什么共同特点

4.你对梁启超七绝“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是如何理解的

元代文学概说(2)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元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特点;(2)了解元代文学概貌。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元代文化特点。

一、元代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与元代吏治腐败

二、元代文化的特点

二、元代文学面貌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幺书仪《元代社会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训练题

1.元代为什么会出现俗文学的繁荣 第一章 元代戏曲纲要(8)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国戏剧的形成过程;(2)了解元代戏曲的概貌;(3)理解《西厢记》等元代名剧的思想与艺术风貌

本章教学重点:西厢记

本章教学难点: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第一节 中国戏剧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元代杂剧与南戏的形式

一、杂剧形式

二、南戏的形式

第三节 《西厢记》和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代表作家

二、元杂剧的题材类型

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第四节 《琵琶记》与元代南戏

一、南戏在元代的发展

二、《琵琶记》的成就与地位

训练题

1.解释名词:参军戏、金院本、诸宫调、南戏、宾白、科范、末本戏、荆刘拜杀、《琵琶记》 2.比较元代杂剧和南戏体制结构和表演方法的特点 3.列出元杂剧的角色

4.阅读关汉卿各类题材剧本一种,参阅教材内容,概括关剧的艺术成就 5.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6.复述《西厢记》的故事,并阐述其戏剧冲突及其意义 第二章 散曲(3)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散曲的体制及文体特点。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散曲文体风格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体制特点

名称。产生。音乐形式。体制。文体特点 第二节 元散曲的发展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

【本章推荐参考书目】

黄天骥,康保成《元明清散曲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

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杨栋《中国散曲学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训练题

1.解释名词:套数

2.词有小令和慢词之分,散曲也有小令和套数之别,词中小令和散曲中小令各有何特点 3.以作品为例,阐述散曲的文体特点 明代文学概说(2课时)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明代文学的发展

1、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的读者群的形成

2、审美趣味的转变与文学的商业化倾向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与文学论争

1、王学左派与文学

2、俗文学的繁荣及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3、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4、文学群体与文学论争

【本章推荐书目】

《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傅衣凌著 人民出版社 1956年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陈泊海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周群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人欲的解放》陈东有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年

思考题

1、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的读者群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你如何看待明代审美趣味变化对文学观念变化的影响?

第一章 三国演义(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三国演义》中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本章教学重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本章教学难点:小说中对“义”的表现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1、章回小说的形成及其特点;

2、三国故事的流传与《三国演义》的成书;

3、作者;

4、版本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主旨;

2、拥刘反曹的倾向性;

3、仁政思想;

4、对“义”的思考;

5、悲剧意蕴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虚与实的结合;

2、叙事的艺术;

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4、塑造的艺术典型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影响

1、历史演义的繁荣;

2、列国系统的小说;

3、隋唐系统的小说;

4、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阅读书目:《三国志通俗演义》

[本章推荐书目]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毛伦、毛宗岗评点,刘世德、郑铭点校《三国志演义》中华书局1995年排印本 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陈美林等《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

训练题

1、谈谈你对《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倾向的看法。

2、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描写,谈谈这描写在小说艺术结构、人物形象刻划等方面有什么特色。第二章 水浒传(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中的价值 本章教学重点:《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本章教学难点:宋江与忠义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忠义的复杂性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

1、水浒故事的流传与成书;

2、作者与版本系统 第二节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

1、宋江与忠义;

2、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

3、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传奇性英雄群像的塑造;

2、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

3、连环勾锁的结构;

4、极具表现力的白话语体 第四节 《水浒传》的影响

1、社会影响;

2、文学地位;

3、其他英雄传奇作品;

4、《水浒传》在国外的影响 阅读书目:《水浒全传》;《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水浒传》

[本章推荐书目] 《水浒全传》郑振铎 王利器 吴晓铃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4年版

《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人瑞评改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94年版 《明代小说史》齐裕焜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章回小说史》陈美林等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水浒传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年

思考题

一、谈谈你对《水浒传》梁山义军受招安这一结局的看法。

二、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思想与艺术特征的异同。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3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前期诗文的发展情形 本章教学重点:刘基的散文创作 本章教学难点:台阁体

第一节 宋濂、刘基、高启

1、宋濂、刘基的散文创作;

2、高启与明初诗歌 第二节 台阁体和茶陵诗派

1、明初时局与台阁体的特征;

2、台阁体作家;

3、李东阳与茶陵诗派 阅读作品: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秦士录》,刘基《卖柑者言》,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思考题

1、试比较宋濂散文与刘基散文的同异。

2、台阁体诗人的特点有哪些? 第四章 明代戏曲(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代戏曲发展的历史情形 本章教学重点:昆腔的发展与汤、沈之争 本章教学难点:汤、沈之争的焦点

第一节 明初到中叶的戏曲

1、明初到中叶的杂剧创作;

2、明初到中叶的传奇创作 第二节 昆腔的兴起和明中叶三大传奇

1、《宝剑记》;

2、四大声腔与魏良辅对昆腔的改革;

3、《浣纱记》;

4、《鸣凤记》 第三节 沈璟和吴江派

1、沈璟的戏剧创作及其与汤显祖之争;

2、吴江派的戏剧创作 第四节 徐渭与《四声猿》、《歌代啸》 阅读作品《浣纱记》、《四声猿》

[本章推荐书目] 《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8年

《盛明杂剧初集?二集》沈泰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中国戏曲选》王起生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思考题

一、简说“明中期三大传奇”的艺术特点和历史地位。

二、试论徐渭杂剧的思想倾向

三、“四大声腔”对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有什么影响?

四、简叙你对吴江派与临川派之争的看法。第五章 汤显祖与玉茗堂派(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文学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牡丹亭》

本章教学难点: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的意义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

1、生平与思想;

2、人生的“至情”论 第二节 《牡丹亭》

1、题材渊源;

2、人物性格的冲突;

3、浪漫主义的风格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1、《紫钗记》;

2、《南柯记》;

3、《邯郸记》 第四节 玉茗堂派及其他戏剧创作

1、吴炳;

2、阮大铖;

3、孟称舜等 阅读作品《牡丹亭》

[本章推荐书目] 《牡丹亭》(校注)徐朔方 杨笑梅校注 人民出版社 1980年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 郭汉城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年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

思考题

一、请谈谈《牡丹亭》中杜丽娘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性格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三、《牡丹亭》与《西厢记》的爱情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六章 《西游记》(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西游记》的文学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意义 本章教学难点:取经的寓意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1、取经故事的流变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2、作者问题及版本; 第二节 《西游记》的主题

1、修心与成佛;

2、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意义;

3、整体性的寓意与局部性的象征 第三节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1、幻与真的统一;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结合;

3、非凡的幽默性 第四节 《西游记》影响下的神魔小说的创作

1、《封神演义》;

2、《西游补》与《西游记》的续书;

3、《西游记》在国外的影响 阅读作品:《西游记》

[本章推荐书目] 《西游记》吴承恩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西游补》董说著 上海古籍出版影印本1994年 《明代小说史》齐裕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年 《神怪小说史》林辰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年

《西游记研究资料汇编》朱一玄 刘毓忱编 中州书画社 1983年

思考题

1、《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2、怎样理解《西游记》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第七章 《金瓶梅》(3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中的文学价值 本章教学重点:《金瓶梅》在小说表现方式上的革新 本章教学难点:小说中的性描写

第一节 《金瓶梅》的成书时代与作者

1、书名与成书时代;

2、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金瓶梅》的主题

1、社会世情的深刻展示;

2、西门庆一家的典型意义;

3、剖析扭曲的人性;

4、性描写 第三节 《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1、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2、客观性的叙事:由讲述到展现;

3、网状结构;

4、家常口语的运用艺术 阅读作品:《金瓶梅》

[本章推荐书目] 《金瓶梅词话》兰陵笑笑生撰 香港太平书局影印本 1982年

《新刻金瓶梅词话》兰陵笑笑生撰 戴鸣轰点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金瓶梅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思考题

1、与以前的小说相比《金瓶梅》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谈谈你对西门庆这一文学形象的看法。

第八章 明代的文言小说与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代文言小说与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 本章教学重点:冯梦龙的“三言”及其艺术成就

本章教学难点:文言小说的复兴与唐传奇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灯话”三种及其他

1、瞿佑与《剪灯新话》;

2、李昌祺与《剪灯馀话》;

3、邵景詹与《觅灯因话》;

4、《钟情丽集》等文言小说集与小说丛书 第二节 三言二拍

1、冯梦龙与“三言”;

2、凌蒙初与“二拍”;

3、“三言”“二拍”的思想性;

4、“三言”“二拍”的艺术性 第三节 话本小说的刊行、搜集与整理

1、《清平山堂话本》;

2、“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

3、《型世言》等其他白话小说集 阅读作品:《剪灯新话》 “三言”

[本章推荐书目] 《剪灯新话》瞿佑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94年 《剪灯馀话》李祯著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94年

《古今小说》冯梦龙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7年 《警世通言》冯梦龙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7年 《醒世恒言》冯梦龙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7年 《拍案惊奇》凌蒙初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5年 《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85年 《清平山堂话本》洪楩 编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94年 《熊龙峰四种小说》熊龙峰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94年

《明代小说史》齐裕焜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年 《话本小说史》萧欣桥等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年 《中国文言小说史》吴志达著 齐鲁书社 1994年

《“三言”“二拍”资料》谭正璧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三言二拍源流考》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 1965年

思考题

1、什么是“拟话本”?

2、谈谈“三言”“二拍”的思想倾向。

3、试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第九章 明中晚期的诗文(4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代中晚期诗文创作的发展 本章教学重点:袁宏道与公安派 本章教学难点:前后七子的形式复古

第一节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1、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

2、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

3、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及其影响 第二节 归有光等唐宋派

1、复古宗尚的变化;

2、文以明道的创作主张;

3、归有光的散文创作成就 第三节 袁宏道与公安派

1、李贽;

2、袁宏道的“性灵”论;

3、公安派文学创作的得失 第四节 公安派后的明末文坛

1、钟惺与竟陵派;

2、以复社与儿社为代表的明末文社;

3、张岱的小品文

[本章阅读作品] 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 王世贞《袁江流铃山冈庐江小吏行》 陈子龙《易水歌》 归有光《项脊轩志》 袁宏道《徐文长传》 钟惺《浣花溪记》 张岱《西湖香市》《西游七月半》 夏完淳《狱中上母书》。(均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前后七子”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2、李贽“童心说”与公安派“性灵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3、试论晚明小品文的文学成就。

清代文学概论(2课时)

一、清初文学概论

二、清中叶文学概论

三、清后期文学概论

第一章 清代诗文(5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清代诗文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作家作品。教学重点:第二节

教学难点:梅村体、神韵说、桐城派 第一节

清初诗文

一、遗民文人:钱谦益、吴伟业与梅村体、侯方域与清初三大家

二、遗民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第二节

清中叶诗文

一、王士禛与神韵说

二、沈德潜

三、才人之诗文:郑燮、袁枚、汪中

四、桐城派:桐城三祖

五、阳湖派

第三节

清后期诗文

一、龚自珍

二、魏源

重点作品:吴伟业《楚两生行》(并序)、侯方域《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黄宗羲《原君》、王士禛《真州绝句》、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袁枚《黄生借书说》、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汪中《哀盐船文》、龚自珍《咏史》、《病梅馆记》、魏源《寰海十章·谁奏中宵秘密章》

本章推荐书目:

《清诗别裁集》沈德潜等 中华书局1975年版

《清代诗学研究》张健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清诗流派史》刘世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清诗史》朱则杰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散文史》 陈柱 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骈文史论》姜书阁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思考题:

1、结合吴伟业的诗歌谈谈“梅村体”的特点。

2、王士禛的诗歌创作是否体现了他的“神韵说”,结合具体作品谈谈。

3、说说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的发展。第二章 清词的发展(3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清词的发展面貌和成就

教学重点:陈维崧、纳兰性德、浙派、常州派 教学难点:浙派词论、常州派词论 第一节

清初词的复兴

明遗民词人:陈子龙、王夫之、澹归、屈大均 二

陈维崧与阳羡词派 三

朱彝尊与前期浙西词派 四

纳兰性德与京华三绝 第二节 清中叶词坛格局 一

浙派词之嬗变

常州派:张惠言、周济

重点作品:陈维崧《贺新郎·赠苏昆生》、朱彝尊《桂殿秋》、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张惠言《木兰花慢·杨花》。

思考题:

1、背诵陈维崧《贺新郎•赠苏昆生》、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谈谈张惠言的词学观。

3、试勾勒浙派词的兴起与嬗变。

本章推荐书目:

《清名家词》陈乃乾 上海书店1982年版

《近二百年来名家词选》龙榆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词史》严迪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词论丛》叶嘉莹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清词论说》艾治平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三章 清初戏曲(4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清初戏曲的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李渔的戏曲理论 第一节、清初戏曲概括

一、文人的抒情写心剧

二、苏州派剧作家

三、李渔的风情趣味剧

第二节、李玉与《清忠谱》

一、李玉生平

二、李玉戏曲创作

三、《清忠谱》

第三节

李渔与戏曲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

二、李渔戏曲理论

三、李渔戏曲创作

重点作品:李玉《清忠谱》、李渔《风筝误》 本章推荐书目:

《清代戏曲史》周妙中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古典剧论概要》蔡仲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戏曲通论》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训练题:

1、请分析《清忠谱》中颜佩韦的人物形象。

2、李渔戏曲理论是否在其剧作中有充分展现,试以《风筝误》为例分析。

第四章

洪昇与《长生殿》(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了解《长生殿》创作过程和思想 教学重点:本章第三节、第四节 教学难点:第二节、第三节为难点

第一节 洪昇的生平和创作

一、生平经历

二、创作

第二节、《长生殿》的成书

一、李杨故事的流传 二、三易其稿

三、《长生殿》对李杨故事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一、歌颂了李杨的真挚爱情

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 第四节、《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一

人物形象鲜明 二

对比艺术

曲辞声情丰美,韵律精严 重点作品:《长生殿》 本章推荐书目:

《洪昇及长生殿研究》孟繁树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洪昇研究》刘荫柏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洪昇年谱》章培恒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五大名剧论》董每勘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思考题:

1、《长生殿》如何发展和升华了传统的李杨故事。

2、分析李、杨二人的人物形象。

3、如何理解《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第五章

孔尚任与《桃花扇》(3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认识《桃花扇》的文学价值 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桃花扇》的历史剧特质 第一节、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一、生平

二、创作

第二节、《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一、一代兴亡的反思

二、国家至上的思想

三、对忠臣志士的赞颂

第三节、《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征实精神

二、戏剧结构严整有序:

三、戏曲语言

重点作品:《桃花扇》

本章推荐书目:

《孔尚任与桃花扇》洪柏昭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孔尚任评传》徐振贵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孔尚任年谱》袁世硕 齐鲁书社1987年

《五大名剧论》董每勘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思考题:

1、《桃花扇》一剧,孔尚任是如何结合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创作。

2、“桃花扇”在剧本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3、分析李香君的人物形象。

第六章

清中期戏曲(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本期戏曲的发展状貌 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花部戏曲、雅部戏曲 第一节

宫廷大戏 一 宫廷演剧 二 清宫大戏剧目

第二节

文人的戏剧创作 一

蒋士铨 二

唐英 三

杨潮观

四 《雷锋塔传奇》

第三节、民间地方戏曲的繁荣 一

花雅之争 二

诸腔竟奏

花部剧目

重点作品:蒋士铨《临川梦》、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寇莱公思亲罢宴》、《雷锋塔》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代戏曲史》周妙中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清文人传奇研究》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蒋士铨剧作研究》熊澄宇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吟风阁杂剧研究》谢锦桂毓 台湾华正出版社1984年版

思考题:

1、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清中叶文人戏曲创作的特征。

2、何谓“花雅之争”?

第七章 清代小说(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清代各种类型的小说 教学重点:清白话小说

教学难点:各类小说的特点 第一节

清初小说

一、文言小说

二、白话小说

第二节 清中叶小说

一、文言小说

二、白话小说:

重点作品:褚人获《隋唐演义》、丁耀亢《续金瓶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吕熊《女仙外史》、李渔《十二楼》、《无声戏》、李百川《绿野仙踪》、夏敬渠《野叟曝言》 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侯忠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白话小说史》韩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 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代小说史》张俊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陈文新、鲁小俊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历史小说通论》齐裕焜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明清人情小说研究》方正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才子佳人小说史话》苗壮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思考题:

1、勾勒清前中期文言小说的发展概貌。

2、李渔话本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八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3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 教学重点:第二节

教学难点:“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1、生平

2、创作

3、《聊斋志异》的成书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1、歌颂花妖狐魅的美好世界

2、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现实世界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2、描写委曲详尽

3、极具表现力的文言表达 重点作品:《聊斋志异》

本章推荐书目:

《蒲松龄评传》 马瑞芳 人民文学版1986年版

《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 李厚基、韩海明 天津人民版1982年版 《聊斋志异欣赏》 吴组缃 北京大学版1986年版

《聊斋志异资料汇编》 朱一玄编 中州古籍版1985年版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2、以《青凤》或《婴宁》为例,说说《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九章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3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吴敬梓生平与创作

1、生平经历

2、创作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1、“机锋所在,尤在士林”

2、正面形象中寄托理想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1、独特的结构艺术

2、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3、辛辣而蕴藉的讽刺艺术

4、本色的语言艺术

重点作品:《儒林外史》

本章推荐书目:

《论儒林外史》何满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吴敬梓研究》陈美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儒林外史研究》李汉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儒林外史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 南开大学版 1998年版

思考题:

1、为什么鲁迅说《儒林外史》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2、分析杜少卿、王冕的人物形象。

第十章 曹雪芹与《红楼梦》(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地位。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人生悲剧、结构与叙事艺术

第一节 曹雪芹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

二、《红楼梦》的创作与版本问题

第二节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二、“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末世悲剧

三、贾宝玉与人生悲剧

第三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一、丰满立体的人物群像

二、宏伟而细密的组织结构

三、丰富灵活的叙事艺术

四、出色的环境和心理描写

五、高度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

红楼梦的影响

一、《红楼梦》续书

二、戏剧和影视作品的改编

三、红学

重点作品:《红楼梦》

本章推荐书目:

《红楼梦人物论》太愚 上海书店1990年版

《红楼梦艺术论》段启明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红学研究小史稿》郭豫适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红学研究小史续稿》郭豫适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红楼梦评论•红楼梦考证•红楼梦索隐•红楼梦辨》旧籍新刊 岳麓书社1999年版 《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刘梦溪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思考题:

1、宝黛爱情的悲剧及其意义。

2、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第十一章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3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清代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教学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教学难点:《歧路灯》

第一节 《说岳全传》、《水浒后传》

一、《说岳全传》

二、《水浒后传》

第二节《醒世姻缘传》、《歧路灯》

一、《醒世姻缘传》

二、《歧路灯》 第三节《镜花缘》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特色

重点作品:《说岳全传》、《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歧路灯》、《镜花缘》 思考题:

1、《水浒后传》叙事的抒情性特征?

2、《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的思想价值?

3、《镜花缘》的艺术成就?

第十二章 清代的说唱文学(2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清代说唱艺术的基本类型。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二节 教学难点:鼓词、弹词的体制 第一节

鼓词与子弟书

一、鼓词

二、子弟书: 第二节 弹词

一、弹词体制:

二、弹词作品:

三、《再生缘》

重点作品: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陈端生《再生缘》

本章推荐书目:

《曲艺丛考》赵景深 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 《曲艺论丛》傅惜华 上海出版社1963年版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 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

思考题:

1、鼓词和弹词有何异同?

2、谈谈《再生缘》孟丽君的形象意义。

近代文学概说(1课时)

一、西学东渐

二、作家的分化

三、文学观念和文学形态的变化 概说教案

第十三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的诗文词(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前期诗文词的创作情况 教学重点:龚自珍诗文创作的革新意义 教学难点:宋诗派

重点作品:《咏史》、《已亥杂诗》、《三元里行》、《卜算子》、《江边老叟诗》、《病梅馆记》、《观巴黎油画记》

第一节、龚自珍(见前)第二节、反帝爱国诗潮

一、反帝爱国诗潮的涌现

二、林则徐、魏源与张维屏

第三节、宋诗派、桐城派与词的创作

一、郑珍与宋诗派

二、桐城派

三、报章体

四、周济与常州词派(见前)

五、蒋春霖

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部分 钱仲联主编 上海书店1991年版 《近代诗钞》(全三册)钱仲联编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近代词钞》严迪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诗流派史》刘世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郭延礼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训练题:

1、背诵《咏史》、《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江边老叟诗》、《卜算子》

2、龚自珍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3、蒋春霖词的艺术特色。

第十四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的诗文词(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后期诗文词创作的发展 教学重点: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教学难点:同光体诗人

重点作品:《哀旅顺》、《少年中国说》、《苏武慢•寒夜闻角》

第一节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一 诗界革命

二、黄遵宪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

一、生平思想

二、新文体的特点

第三节近代后期的诗歌创作

一、南社

二、同光体诗人

三、汉魏六朝诗派

四、晚唐派

第四节近代后期词的创作

一、冯煦与谭献

二、清季四大词人

三、文廷式

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部分 钱仲联主编 上海书店1991年版 《近代诗钞》(全三册)钱仲联编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近代词钞》严迪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近三百年来名家词选》龙榆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代词学的建构》张宏生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词学史》谢桃枋 巴蜀书社2002年版 《清词史》严迪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任访秋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史》陈则光 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训练题:

1、黄遵宪诗作如何体现了“旧风格含新意境”之特色。

2、为什么会产生“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3、梁启超新文体的特色是什么? 第十五章近代小说创作(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小说创作的发展 教学重点:谴责小说

教学难点:《品花宝鉴》中的同性恋

重点作品:《三侠五义》、《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

一、出现与特点:

二、代表作品《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 第二节、世情小说

一、出现与特点

二、代表作品《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第三节、谴责小说

一、出现与特点

二、代表作品《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第四节 林译小说

一、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

二、林纾以古文译小说

三、林译小说的影响

本章推荐书目: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部分 钱仲联主编 上海书店1991年版 《晚清小说史》阿英 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清代小说史》张俊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清代小说论稿》林薇 北京广播学院2000年版 《晚清小说史》 欧阳健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训练题:

1、《海上花列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为什么谴责小说还算不上讽刺小说,二者有何差异?

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林译小说的特色。

第十六章近代戏曲(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代戏曲创作的大致情形 教学重点:传统戏曲的衰落与京剧的兴起 教学难点:京剧改良

重点作品:《帝女花》、《再来人》、《炎凉券》、《轩亭记》

第一节 传统戏曲创作的衰落

一、嘉道重要作家作品:黄燮清、杨恩寿、刘青韵 二 吴梅

第二节 京剧与戏剧改良

一、京剧

二、戏剧改良

本章推荐书目:

《清代戏曲史》周妙中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戏曲概论》吴梅 岳麓书社1998年版

《中国近世戏曲史》青木正儿 作家出版社1958年 《元明清戏曲论集》严敦易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0年版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晚清古典戏剧的历史意义》陈芳 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训练题:

1、吴梅戏剧的思想内容。

2、戏剧改良的表现是什么?

3、京剧唱腔表演的特色是什么?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一、 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0111104A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总学时:60 总学分:4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英文名称: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课程代码:14111206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9 学时: 148 (理论学时:148 实验学时:0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文学 二、课程性质:必修 三、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从上古到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概况,并探讨文学发生、......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5篇)

    请各部门按要求认真填写附件有关表格,其中附件2《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申请表》和附件3《第二课堂学分审核汇总表》于4月2日前纸质一份(签字盖章)交教务处实践科、电子版发到实践科......

    小教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小学师资教育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小学师资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崐程,与《中国现当代......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选修课 程。 本课程作为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的提高课,它是在学生已学过《中国古......

    中国古代文学

    孙悟空形象来源分析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更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西游记》是以唐玄......

    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 1、 隋朝李谔的《上隋高帝革文华书》 2、 “初唐四杰” 王勃 杨烔卢照邻 骆宾王 3、 “文章四友”:杜审言 李峤 苏味道 崔融 4、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