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中如何转变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中如何转变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
沭阳县华冲中学 223641 丁兰兰
[摘要]:目前普通高中已全面进入新课标改革,物理当然也不例外,这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目标的课改,推进了全省普通中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实施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分管理的深层次革命,而教师的教学是学校实施新课标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新课标必备条件。
在物理新课标改革的舞台上物理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为了适应角色的需要,我们物理教师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下是本人的一点看法。[关键词] 传授 教育 结果 信息交流 转变
1.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物理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经”的传授,忽视了对“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师以人为本,呼叫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
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物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现代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学习者的一生回顾上一世界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教学质量的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3.由物理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如何上?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思想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并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就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发展和身心发展。即使他们将来考上大学也不会有多大成就,因为这类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安通常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就没有创新能力,只能在别人带领下做事。同样对学生来说他们每天就是围绕老师的思维转,没有一点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那么他们在考试的时候只能解常规问题,对一些能力题就无法下手。这就是传统教育的悲哀。
新课标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圣陶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4.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背诵“物理公式”;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潜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由此可以看出,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的概念、原理、定理和概念的过程不了解,没有只能能力开发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5.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的转变
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物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信息交流方式:
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2.以淡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 3.以导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4.以探研——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过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的 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的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和过程。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计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只看重任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 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总之,新课标要求我们物理老师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才能不辱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爱民: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09年09期 [2] 林寿贵:新课标下的教学思考[J];成功(教育);2010年12期
[3] 浦立孟;;浅析高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模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1期 [4] 张旻敏;;师范学校物理探究教学现状(学生卷)的调查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5] 新理念新模式培养新思维——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年01期.
第二篇: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物理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时代。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新时期物理教师,要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充满生命活力,要使每一教学环节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物理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新的教学理念:
一、对学生的转变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首先是完整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教师要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示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作为独立的人,学生不是教师随意支配的“物”,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就连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是不可能代替的,就像学生的身体成长他人不能代替一样。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与成人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刚刚走出童真世界,虽然不失天真烂漫,稚气未脱,心智尚不成熟,行为能力也还非常有限。我们要宽容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就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以完整的生活。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特别要尊重以下几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即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第三篇:谈新课标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谈新课标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张 伟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4期
一、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二、教师的思想观念要更新
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教师知识结构要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方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中学)
第四篇: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理念
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理念
[内容摘要]: 在物理课堂中贯彻《物理课程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改进教学方式,适应新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 物理 教学 理念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物理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物理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物理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物理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否彻底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理想能否最终达成或实现,最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一个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事一个个教学活动。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往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样很容易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整天的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的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教学怎能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就要在教学设计中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知识技能目标;②情感态度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已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物理课程目标,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世界,并结合物理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测凸透镜焦距”实验中,在基本完成规定的实验要求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透镜被遮挡一部分,其成像有何变化呢?让学生不要急于动手,而是先进行推测或猜想:“不成像”、“只有一部分”、“不变化”等等,各持己见,争论 不休,这时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加以验证,发现成像情况不变,只是像的亮度变暗。教师可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依据。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推测和猜想,在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摩擦力》一课,为学生准备了小车,磁块、圆棍、抹布、测力计等材料,让学生设计减少摩擦力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用测力计拉动没有车厢的车轮,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时摩擦力最小。这一实验,学生综合运用了正压力、摩擦方式、摩擦系数等知识,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是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总结出来的。如果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就没有这么多的发现。此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组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创新。
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教育改革就要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物理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压强>>时,首先我让学生来表演钉钉子:一个是尖的,另一个是钝的,让其分别用锤子钉入木头里,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利用自己的圆珠笔和三角板,分别用手指压住其两端,体验一下两个手指的感受.由此生活情景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纷纷提出了了各种物理问题:为什么尖端的钉子更容易钉进去?钝的不容易而且要更用力?与圆珠笔两端接触的手指,尖端痛而平端不痛(三角 板一样)?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景中,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乏味,增强了教学的实效。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物理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尽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物理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那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
此外,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 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和小制作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的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潜望镜、指南针、望远镜、潜水艇、验电器、电磁继电器等实验仪器或模型,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引导学生进行“纸盒烧开水”、“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这些都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如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研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如石块,线,手表等进行研究。又如在家里利用电冰箱研究水和盐水的凝固点,这个实验在学校反而不便做到。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的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搞科技发明的奥秘在于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打破搞科技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
六、教学中重视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物理与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实质上是一种跨学科综合,也是课改的一种趋势,看起来好像与本学科无关,恰好学生很感兴趣,例如我结合“嫦娥一号”的升空,给学生布置了几个探究学习题,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①“嫦娥一号”有哪些实用价值。②“嫦娥一号”用到了哪些科学知识。③你知道“嫦娥一号”是怎样升空的吗?等等。结果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很多感兴趣的知识片段,有热情特高的学生还以“交流”为名送给我,我真的好感动。通过查资料,学 生一致认为,“嫦娥一号”用到了大量的科学知识,有数学的、物理的,特别是物理,简直用到的太多了,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就扎扎实实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物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看!目的不是达到了吗?不正是课标所要求的吗?
总而言之,要在物理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务必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这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3)《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 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李瑾瑜等主编: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5)《现代教学论基础》吴立岗等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0.(6)《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关文信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7)[美] L.爱波斯坦 [美] P.哈威特 《趣味物理寻答集》
第五篇:教师教学理念、行为转变2012.11.10上午
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转变
————————罗成玉
2012.11.10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该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本专题重点介绍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在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变:(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2)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3)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通过研究学生认知策略和自我建构;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
实现教师角色与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创设有利于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一是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在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意义的生成,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在合作交往中获取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必须由传统的权威和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这一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使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依据专家分析,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给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还要注意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指导他们确立目标,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类型,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要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需要不断提升,从而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
三、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教学情境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主要指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专科学校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而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既培养了教师自觉的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由静态的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一般需经历以下过程:一是找致电研究的起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倘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亦或从教学中的一种不明情况出发,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二是围绕问题进行对话。三是对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点上做工出解释及结论。四是构建行动策略。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在的多种资源与力量,不要受执行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干扰,也不要只满足于一个构想。五是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明确行动策略的实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动策略检验时可能发现的问题,等等。
教师成为动态研究者在具备上述研究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成为现代研究型的教师,这也是保证教师实现教学行为转换的前提。教师能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育理论等问题的研究,更新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改善、充实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应坚持以下具体的研究途径:一是在积累经验的教学实践中,加大新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分析的力度,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经验得以下断提炼、发展,然后再反过来发送实践,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避免工作中走弯路;二是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对已经积累的丰厚经验进行提炼、升华,更科学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研究型教师这种不断自我充电的过程,对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更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同时,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和实施新的教学策略的能力。它需要教师首先具备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要具备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的弊端,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总之,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更新、重组,使自己永远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