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卖淫嫖娼收教人员性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时间:2019-05-15 04:3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州市卖淫嫖娼收教人员性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州市卖淫嫖娼收教人员性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第一篇:广州市卖淫嫖娼收教人员性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广州市暗娼嫖客收教人员性病感染趋势分析

何婉苹 汤少开 叶兴东 杨谦 高可羡 李锦亮 刘颖 广东省广州市,510095,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暗娼嫖客收教人员的性病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2005-2011年间广州市公安局收容教育所共3076名暗娼嫖客收教人员,调查其人口学特征,进行HIV、淋病、梅毒等性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3076名学员共检出333人(10.83%)患1种或合并2种及以上性病,其中,患2种及以上性病者9人(0.29%),均为女性。共检出各类性病343例(11.15%),其中,梅毒感染率最高,为186例(6.05%),其次为尖锐湿疣72例(2.34%)和滴虫感染41例(1.33%),同时发现HIV阳性6例(0.19%)。186例梅毒中,96.24%为隐性梅毒。男女性病检出率分别为48例(4.17%)和295例(15.3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0.24,P<0.01)。2005-2011年性病检出率总体呈稳中下降的趋势,2011年检出率较2005年下降了56.95%。结论 广州市暗娼嫖客性病感染率总体呈稳中下降的趋势,但仍较普通人群增高,以梅毒的疾病控制负担最为严重。[关键词] 暗娼;嫖客;性病;调查

Analysi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FSWs)and their clients in Guangzhou city HE Wan-ping,TANG Shao-kai,YE Xing-dong,YANG Qian,GAO Ke-xian,LI Jin-liang,LIU Ying.Guangzhou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Guangzhou 510095,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YE Xing-dong,Email:xingdongye@21cn.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FSWs)and their clients in Guangzhou.Methods A total of 3076 FSWs and their cl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Guangzhou Public Security System,from 2005 to 2011.The demography information about them was collected,and som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tests for HIV and othe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m.Results Among the 3076 subjects,333 persons(10.83%)suffered from at least one kind of STDs,including the 9 multiple infected ones(0.29%),all of whom were women.343 STDs cases(11.15%)were detected,of which the highest prevalence 基金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121A031001)作者单位:510095广东广州,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 通讯作者:叶兴东,Email:xingdongye@21cn.com was syphilis,involving 186 cases(6.05%),followed by 72 cases(2.34%)of Condyloma acuminatum and 41 cases(1.33%)of trichomonas vaginalis infection.There were also 6 cases(0.19%)of HIV-positive founded out.Of the 186 syphilis cases,latent syphilis cases accounted for 96.24%.The STDs cases of men and women were 48(4.17%)and 295(15.32%)respectively,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tatistically(χ2=90.24,P<0.01).The STDs prevalence among FSWs and their clients was declining steadily overall during 2005 to 2011,and the incidence rate in 2011 decreased by 56.95% comparing to that in 2005.Conclusion The STDs prevalence among FSWs and their clients was declining steadily overall,but still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and the burden of syphilis controlling was the most serious one.[Key words] Female sex workers;Clients;STDs;Investigation

暗娼嫖客是感染和传播性病的重要高危人群。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开展性病防治工作,尤其是在性病高危人群中大力开展梅毒防治知识宣教和主动筛查。为了更好了解我市涉嫌卖淫嫖娼行为的性病高危人群中性病、尤其梅毒的感染情况,为评估我市性病、尤其梅毒的疾病控制负担提供基础数据,我们对2005-2011年广州市公安局收容教育所共3076名暗娼嫖客收教人员进行了性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因卖淫嫖娼,于2005-2011年期间被广州市公安局收容教育所收教学员,共3076名。

1.2 检查方法 全部学员按照统一表格收集人口学资料,包括入所年份、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籍贯等信息。所有学员均进行性病临床检查,包括:抽血检测HIV抗体和梅毒苍白螺旋体抗体,HIV初筛阳性者由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梅毒RPR初筛阳性者进行TPPA确诊;男性取前列腺液或尿道分泌物、女性取宫颈分泌物进行涂片镜检,男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发现多形核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即确诊淋病,女性宫颈分泌物涂片发现多形核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则进一步培养,阳性即确诊淋病;所有学员均详细询问性病感染史并进行生殖部位及全身皮疹检查。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逻辑校正,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2 结果

2.1 人群一般人口学资料 3076名学员中,男1150名(37.4%),女1926名(62.6%);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7.3%,其次为小学(33.5%)及高中或中专(11.6%),而文盲占3.8%。男性学员中,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2.50±8.89)岁,76.6%介于20-40岁;53.0%已婚,44.6%未婚,2.4%离异或丧偶;职业以工人为主(44.5%),其次为待业(10.6%)、个体(10.0%)和商务(9.1%)。女性学员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55岁,平均年龄(25.39±8.11)岁,<30岁占72.6%;63.9%未婚,33.6%已婚,2.5%离异或丧偶;待业者占了绝大多数(78.7%),其次为工人(10.7%)和服务业(4.4%)。受调查者中非广东省籍占83.8%,广东省籍占16.1%,另外还有港澳台2名,均为男性嫖客,越南籍1名为女性暗娼。

2.2 性病感染情况 3076名学员中,共检出333人患有1种或合并2种及以上各类性病,感染率为10.83%,其中,患2种及以上性病者9人,均为女性学员,占阳性检出者2.70%。共检出各类性病343例,排名前3位依次为梅毒186例(6.05%)、尖锐湿疣72例(2.34%)和滴虫感染41例(1.33%),而HIV阳性亦有6例(0.19%)。343例性病中,男性48例,女性295例,男女性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0.24,P<0.01)。2005-2011年间,学员中性病年检出率总体呈稳中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2,P<0.01),2011年检出率较2005年下降了56.95%。各类性病检出情况见表

1、表2。

2.3 梅毒感染情况 3076名学员中检出梅毒186例,检出率6.05%。男性22例,均为隐性梅毒;女性164例,其中,二期梅毒7例,隐性梅毒157例。186例梅毒中,梅毒合并其他性病感染者7例,其中1例合并HIV感染。所有确诊的梅毒患者均否认梅毒治疗史,所有隐性梅毒患者均否认外阴溃疡史。186例梅毒病例中梅毒血清学检查RPR滴度分布见表3。

2.4 性病混合感染情况 检查发现2种及以上性病混合感染者9人,感染率为0.29%,均为女性学员,其中,患2种性病者8人,分别为:淋病合并尖锐湿疣1人、梅毒合并尖锐湿疣2人、梅毒合并滴虫3人、HIV合并梅毒1人、HIV合并滴虫1人,另外1人同时合并感染梅毒、淋病和尖锐湿疣3种性病。讨论

据2005年估计,我国目前的暗娼人数达到280-450万,哨点监测数据显示,这类人群在提供性服务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足40%,是STD传播的高危人群;而我国嫖客人群亦达到2190-3740万。暗娼嫖客人群已成为感染和传播性病的桥梁人群。本次调查中,暗娼嫖客收教学员的性病检出率为11.15%,较我所2002-2005年对类似人群调查发现的性病检出率明显降低,女性学员性病检出率为15.32%,较王文明报道的看守所羁押暗娼性病检出率41.08%低,这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市近几年加大性病防治力度所取得的成效。[5][4]

[1]

[3]

[2]

[1]此次调查显示,女性性病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这除了与性别生理差异有关之外,暗娼的性伴侣多于男性、生殖健康状况较差、年龄和文化程度普遍较男性低、性病防治知识缺乏、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安全套坚持使用率较低、求医行为主动性较差等均是性病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

性病感染和HIV传播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性行为过程中性病的存在增加了HIV感染的风险[7,8,9,10,11,12][6],感染性病会使HIV传播的危险提高2-5倍

[13,14,15,16],同时,HIV感染也可以增加性病的传播。此次调查共有9名学员合并2种及以上性病感染,HIV感染6名,而HIV合并其他性病感染2名,后者所占比重无论是在多重性病感染者中(22.22%)还是HIV感染者中(33.33%)均不容忽视。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2010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仅次于结核和乙肝,位居第三,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本调查人群中,男性梅毒检出率为1.91%,女性为8.52%,虽然较2000-2005年间开展的部分人群梅毒患病率调查中关于嫖客和暗娼的调查结果增高[18]

[17]

有所下降,但总体阳性率6.05%仍较普通献血人群0.71%明显。186例梅毒患者中,隐性梅毒比例高达96.24%,此类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且未必不发生传染,有研究发现,隐性梅毒患者有40.5%发生血清固定,而血清固定者约35%可出现病情复发

[19]

。研究显示,梅毒的病期越长治愈时间也越长,[20]预后较差,而且二期以上梅毒首次血清学测定滴度越低,转阴率也低,转阴时间也长。此次调查中76.54%的隐性梅毒RPR滴度≤1:4,由于患者均无法明确病期,推测大部分病期已经超过2年,进入晚期梅毒阶段,对身体的损害可能加重。186例梅毒中,女性占164例,且95.73%为隐性梅毒,这就给梅毒的传播埋下了严重的隐患,暗娼作为性病传播的核心人群,亦是促进HIV经性传播的重要人群

[21]

。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女性梅毒患者妊娠时,其

[22]对胎儿的传染性可持续多年,且几乎100%影响胎儿。孕期患有梅毒的妇女即使经过治疗,其不良结局(包括自然流产、围产期死亡、早产、新生儿梅毒感染)的发生风险仍然比未感染梅毒孕妇高2.5倍[23,24]

。因此,必须加大对此类人群尤其是育龄女性的梅毒筛查和防治。

性病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样,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卖淫嫖娼行为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杜绝,加强这一人群的健康教育、推广安全套使用是必需的措施。本次调查对象中,流动人口占了绝大多数,甚至还有个别来自港澳台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邻国。因此,加强流动人口性病、尤其梅毒防治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艾防处,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协作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中国高危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报告.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1):1-3.[2] 师伟,李新旭,阮玉华,等.男男性接触者异性性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1):33-36.

[3] 梁娴,度晓莉,吴德彬,等.成都市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335-336.[4] 梁碧华,叶兴东,杨爱成,等.广州市2002-2005年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1401-1407.[5] 王文明,薛黎坚,夏利民,等.2007年昆山市看守所羁押暗娼艾滋病性病知识和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11):965-966.[6] 肖萌.暗娼性传播感染危险因素及求医行为的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2007.[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4[R],2004. [8] 王陇德.中国艾滋病预防与控制[R].

[9] Kiat Ruxrungtham,Tim Brown,Praphan Phanuphak.HIV/AiDS in Asia[J].Lancet,2004,364(7):69-82.

[10] Patralekha Chatterjee.HIV/AIDS prevention carries on in rural India[J].Lancet,2004,4(7):386.

[11] C.B.S.Venkataramana,P.V.Sarada.Extent and speed of spread of HIV infection in India through the commercial sex networks:a perspective.Tropical Medicine and International Health,2001,6(12):1040—1041.

[12] 王全佩,叶干运,龚向东,等.对中国性病防治的未来思考.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3):223—233.

[13] 计国平.HIV性传播及影响因素.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6):403-405.

[14] Fleming DT,Wasserheit JN.From epidemio1ogical synergy to 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practice:The contribution of other sexually transmited diseases to 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infection.Sex Transm Infect 1999:75:3—17.[15] Schacker T,Ryncarz A,Goddard D,et a1.Frequent recovery of HIV-1 from genital herpes simplex virus lesions in HIV-1 infected men.JAMA 1998:280:61-66.

[16] Gott CM,Rogstad KE,Riley,et a1.Delay in symptom presentation among a sample of older GUM clinic attenders[J].Int J STD AIDS 1999:i0:43-46.

[17] Lin CC,Cao X,Chen XS,et al.China’s syphilis epidemic;a systematic review of seroprevalence studies.Sex Transm Dis,2006,33(12):726-736.[18] 钟传村,赖福春,施冬梅.珠海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518-2519.[19] 杨文林,杨键,黄新宇,等.近10年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719~721.

[20] 周平玉,顾志英,徐金华,等.早期显性梅毒治疗预后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6:366—368.

[21] 陈祥生.我国梅毒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8,53(2):73-77,19.[22] 吴志华.现代性病学[M].第2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409-416.[23] Lumbiganon P,Piaggio G,Villar J,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syphilis in pregnancy.Int J STD AIDS,2002,13(7):486-494.[24] Harman N.Staying the plague.London:Methuen,1917.作者简介 何婉苹,女,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预防保健科医师,手机:***,办公电话(传真):020-83492680,Email:hwp_117@sina.com,通讯地址:广州市恒福路56号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3楼预防保健科。

表1 3076名卖淫嫖娼人员性病检出情况 例(%)对象人数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HIV滴虫念珠菌性病检出例数男115022(1.91)3(0.26)13(1.13)0(0.00)0(0.00)5(0.43)5(0.43)48(4.17)1)女1926164(8.52)9(0.47)59(3.06)3(0.16)6(0.31)36(1.87)18(0.93)295(15.32)1)合计3076186(6.05)12(0.39)72(2.34)3(0.09)6(0.19)41(1.33)23(0.75)343(11.15)1)X2=90.24,P<0.01

年份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合计人数梅毒淋病表2 历年性病检出情况 例(%)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2(0.49)1(0.18)0(0.00)0(0.00)0(0.00)0(0.00)0(0.00)3(0.10)HIV滴虫念珠菌性病检出例数40622(5.42)5(1.23)39(9.61)56027(4.82)5(0.89)11(1.96)40421(5.20)1(0.25)11(2.72)46036(7.83)1(0.22)5(1.09)43439(8.99)0(0.00)3(0.69)44026(5.91)0(0.00)0(0.00)37215(4.03)0(0.00)3(0.81)3076186(6.05)12(0.39)72(2.34)0(0.00)1(0.25)2(0.49)71(17.49)2)4(0.71)14(2.5)9(1.61)71(12.68)2)0(0.00)6(1.49)1(0.25)40(9.90)2)0(0.00)0(0.00)1(0.22)43(9.35)2)0(0.00)0(0.00)2(0.46)44(10.14)2)2(0.45)12(2.73)6(1.36)46(10.45)2)0(0.00)8(2.15)2(0.54)28(7.53)2)6(0.20)41(1.33)23(0.75)343(11.15)2)2)X2=25.52,P<0.01

表3 RPR滴度分布情况 例(%)RPR滴度≤1:41:81:161:32≥1:64合计二期梅毒2(28.57)002(28.57)3(42.86)7(3.76)隐性梅毒137(76.54)12(6.70)14(7.82)11(6.15)5(2.79)179(96.24)合计139(74.73)12(6.45)14(7.53)13(6.99)8(4.30)186

第二篇: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和了解不同科室、专业、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的具体情况,以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方案。

方法:对本院内一科(收治心血管、结缔组织、内分泌疾病)、内二科(收治消化道、泌尿系、血液系统疾病)、外一科(腹部外科)、外二科(骨外)、外三科(心胸、泌尿外科)、神经科、妇产科、眼科、儿科、中医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对象为1999年7月至2000年12月在以上科室住院48小时以上的患者共10734例,其中男性患者7901例,女性患者2833例。医院感染的诊断按照“有潜伏期的疾病从入院第1天起,超过平均潜伏期所发生的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从入院第1天起,超过48小时所获得的感染”,实验室检查主要依据病原体培养、抗原抗体检查、X线检查等。医院感染部位的诊断标准参照王枢群等编著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结果:1.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在10734例住院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病人612例(658例次),感染病例发病率为5.70%,感染例次发病率为6.13%。发病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内一科(15.33%)、中医科(10.25%)、神经科(9.81%)、内二科(8.72%),其次是外一科、外二科、儿科、妇科、口腔科、外三科、耳鼻喉科、眼科(见表1略)。2.医院感染的部位构成:除去上呼吸道感染外,以下呼吸道、手术伤口、胃肠道、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依次为22.04%、13.98%、8.36%、6.84%,以血液感染最为少见,只有1.82%(见表2略)。3.医院感染的原发疾病分类:以血液、造血系统疾病发生率最高,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8.15%,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14.32%)、脑血管疾病(9.35%)、循环系统疾病(8.55%)、消化系统疾病(7.47%)、恶性肿瘤(7.33%),以良性肿瘤及结缔组织疾病最少(见表3略)。结论:1.从院内感染的科室分布情况看,发病率较高的几个科室依次为内

一、中医、神经、内二科,而以眼科、胸外科较低。我院内一科主要收治循环、内分泌、免疫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较大,加之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造成感染机会增多。慢性病患者、长期患病迁延不愈、住院时间较长均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神经科的感染多以管血病尤其是活动不便、长期卧床及昏迷、各种插管的患者为主,常常发生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因而,对以上科室的住院患者应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加强基础护理,保持住院环境清洁卫生,当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时应加用有效的抗生素,尽量避免有关医院感染的一切诱因。2.本组612例医院感染的部位中,以下呼吸道、手术伤口、胃肠道、泌尿道感染最多见,与全国、全省、监测资料报告相一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内科及神经科,手术伤口感染以外一(腹外科)多见,胃肠道感染则以儿科、内二科多见。考虑与原发病、抗生素的滥用、陪人过多、病房内空气不洁净及护理不当(如未及时翻身、拍背排痰)等因素有关。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花精力控制以上诸因素,建立病人感染档案,加强预防及控制工作。3.在我院外科手术伤口感染中,Ⅰ级伤口感染率为1.1%,明显高于卫生部有关综合医院管理标准所规定的<0.5%的规定。无菌切口感染与患者原发病、免疫功能、术前皮肤准备、无菌技术、手术技巧及手术持续时间、术中使用器械及液体的洁净度、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手术技术水平,缩短术前准备及手术时间。②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保证术中室内空气的净化。③加强手术室、供应室的常规消毒和隔离工作,确保术中器械物品的无菌质量。④尽量减少手术室内的参观人数,严格限制其活动范围。⑤合理应用抗生素,尤其应尽量避免预防性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⑥手术后对病人要严密监测医院感染征象,及时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

第三篇:ICU院内感染调查分析

ICU院内感染调查分析

曹凤萍,梁福攸,张宗绵,黎仕斌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摘要: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其原因,以制定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19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1.77%。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及插管时间长,肿瘤病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等。结论

ICU医院感染应采取综合性干预对策,切实降低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我院ICU是一个综合型重症监护病房,承担着各种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同时随着现代医疗高新技术的发展,侵入性诊疗技术及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社会老龄化,免疫功能低下,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提高ICU病房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我们对我院ICU成立以来(2003年8月~2005年8月)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2003年8月28日~2005年8月28日住ICU病人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统计。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1.77%,上呼吸道,占据14.52%;第3位为皮肤软组织,占6.45%,其余还有深静脉留置管占3.23%;大便占1.61%;尿占0.81%;其它部位占1.61 %.119份培养结果中有的为多部位感染,见表1 图表1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部位分布(n=124)部位 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 皮肤软组织 深静脉留置管

大便 尿 其它

例数 89 18 8 4 2 1 2

感染率% 71.77 14.52 6.45 3.23 1.61 0.81 1.61 图表2其中下呼吸道感染89例中

下呼吸道感染的菌群分布混合菌12.36%真菌13.48%杆菌50.56%球菌

2.2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上呼吸道感染中杆菌占50.56%,球菌占23.60%,真菌占13.48%,混合菌占12.36%,球菌23.60%杆菌真菌混合菌2.3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老年患者;住院时间长;肿瘤病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长期卧床;侵入性诊疗性操作 3.讨论

3.1 医院感染调查

ICU是临床危重患者监护与抢救的重要区域,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病区,我院新成立ICU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0。59%,原因主要为ICU患者病情重,卧床率高,意识障碍自主咳嗽反射差,防御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口腔常住菌下移,而消化道细菌逆向移行,导致发生内源性感染,同时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减退,各脏器功能老化,而且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有关。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能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造成二重感染,如真菌感染。除以上因素外,侵入性诊疗性操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手术和持续性导尿均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后人工气道建立,使患者呼吸道屏障破坏,失去了上呼吸道对空气的湿化与过滤作用,影响纤毛运动功能和分泌物的排出,因而易发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此外,在持续导尿与手术过程中如无菌操作不严格,由医护人员导致的交叉感染也时有发生,以上说明,ICU医院感染存在内源性感染,而交叉感染同样值得重视。

3.2 感染病原菌为耐药菌株

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造成耐药菌的产生与扩散,本结果可见ICU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和不动杆菌属具有天然与获得性耐药性,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产生超广普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菌株,产ESBLs菌呈多重耐药,由质粒介导,可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使耐药基因在细菌中扩散。目前,葡萄球菌属中出现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该菌的出现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仅对万古霉素敏感,一旦此菌在病区内流行,则造成高死亡率的严重后果。因此,要严格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菌产生与流行。

3.3 医院感染预防对策

(1)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加强环节管理,严格消毒灭菌,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对疑有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用品应废弃或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2)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教育,根据药敏结果用药,严格掌握疗程,严禁滥用或频繁换药,对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警惕有无二重感染发生。(3)严格探视制度,进入ICU应穿隔离服、鞋套,戴帽子、口罩;采用湿式打扫,定期通风换气和紫外线及苍术消毒,(4)加强各种护理措施,对长期卧床者进行口腔护理,对昏迷患者应定时翻身扣背,促进排痰并及时吸出痰液,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与清洁,对留置导尿患者保持引流集袋低于膀胱水平,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在给患者治疗前后认真洗手,严防医护人员的手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

综上所述,ICU医院感染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综合管理措施,才能降低ICU医院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付敏,洪艳华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干预对策,2006,08-0914-02 【2】 刘晓娴,45例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例分析,2006,02-0614-02 【3】 宁丹霞等,326例心血管疾病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2006,02-0152-02

第四篇:2014年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总结分析

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总结分析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评价日常监测资料的准确性,根据卫生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的要求,对我院2014年4月15日0:00—24:00住院病人进行现患率调查。方法:采用床旁和病历相结合调查方式,填写个案调查表,应查256人,实查251人,实查率98%。发现医院感染0人,社区感染1人,现患率为0.00%。通过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未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说明我院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工作比较完善。

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2014年4月15日住院的所有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但不包括新入院患者。

2、调查方法按每科配备1名调查人员,共配备调查人员4人,系由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各科兼职监控医师组成,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调查人员按照医院感染监控统一的调查方法进行集中培训。采取病案调查,并结合查阅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检验结果,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

3、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1】2号判定)。

二、结果

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应查住院患者256人,实查251人,实查率98%,其中男135人、女116人。全院共发生医院感染0人次,患病率约0.00%。其中年龄<2岁和>60岁的67人,发生医院感染0人,医院感染现患率为0.00%;2—60岁的184人,发生医院感染0人,医院感染率为0.00%。

住院病人实查数251人,抗生素应用76人。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测0例,检测率0%。共检出病原体0例。

三、从整个调查中发现抗生素使用主要问题如下: 部分科室预防用药过高,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四、整改措施:

强化全体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医院感染管理在隐患问题逐一排查,将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现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并积极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对医院感染高危人群要加强日常消毒隔离,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防护措施中存在的缺陷,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1、加强消毒隔离管理技术、无菌操作、卫生洗手的管理和检查,保证诊疗用品消毒灭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病区空气的流通,保持环境整洁,控制陪护人员数量,切实做好病区的终末消毒工作。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预防用药,缩短用药时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提高病原体标本送检率(病原体标本送检率≥40%)减少耐药菌株,杜绝因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院内感染。

4、掌握好用药指征,减少预防用药,控制用药时间,预防使用尽量控制在5天内,抗感染治疗如果三到五天没有控制,应及时送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更换抗菌药物。

5、重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做到合理用药,对于病情有变化而需要更换抗生素时在病程中应及时记录、分析。

6、熟悉各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及不良反应,正确选用药物,避免重复使用和无意义的联合用药。

7、严格按照各类抗生素的抗菌特点及药代动力,选择合理给药方法、剂量及给药间隔。

8、不断学习有关知识,充实自己,提高合理用药的能力。

感控办 2014年4月17日

第五篇:2011年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总结分析

2014年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总结分析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患病率,根据卫生部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的要求,对我院2014年所有住院病人进行患病率调查。方法:采用床旁和病历相结合调查方式,填写个案调查表和床旁调查表,结果调查237人,发现医院感染22人,患病率为9.28%。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中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通过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2014年11月16日住院的所有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但不包括新入院患者。

2、调查方法按25—30张床位配备1名调查人员,共配备调查人员9人,系由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各科兼职监控医师组成,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调查人员按照医院感染监控网统一的调查方法进行集中培训。采取床旁逐个调查和病案调查相结合,并结合查阅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检验结果,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

3、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二、结果

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应查住院患者245人,实查237人,实查率96.73%,其中男176人、女61人。全院共发生医院感染22人次,患病率约9.28%。其中年龄<2岁和>60岁的158人,发生医院感染16人,医院感染患病率约为10.13%;2—60岁的79人,发生医院感染6人,医院感染率约为7.59%。

2、各科室医院感染率情况详见汇总表一。

3、各系统疾病类医院感染率情况详见汇总表二。

4、医院感染病原体情况详见汇总表三。住院病人实查数237人,抗生素应用48人。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测12例,检测率25%。共检出病原体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异形枸橼酸杆菌属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格高菲肠杆菌1例。

5、相关因素与医院感染情况详见汇总表五。

6、各科室经血传播病毒携带情况详见汇总表六: 住院病人实查数237人,HBsAg检查136人,检查率为57.38%,抗—HCV检查95人,检查率为40.08%,抗—HIV检查89人,检查率为37.55%。全院237人例检查病人中,HBsAg阳性率为0.42%,抗—HCV阳性率为0,抗—HIV检查阳性率为0。说明住院病人中携带经血液传播病原体如HbsAg阳性患者在安置病人要尽可能单间安置,且在日常的诊疗操作与护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流程,对病人使用过的用具及医疗废物要正确处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7、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详见汇总表四本次调查237人,有48人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20.25%、其中单用药30人、占62.5%,二联用药17人、占35.42%,三联用药1人、占2.08%。

三、从整个调查中发现抗生素使用及感染病人病原体送检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部分科室预防用药过高。预防用药时间过长,2、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细菌培养率过低,我院的实际细菌培养率为25%,但仍低于卫生部要求(国家标准≥30%)。没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可以导致细菌对被滥用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必须使用其它抗生素才能控制疾病,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超级耐药菌的产生,我们只有做到及时正确的采集、送检标本,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才能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从而减少和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3、通过横断面调查发现,患病率约为9.28%,高于日常监测,较10月份医院感染率高7.17%,说明日常监测存在一定的漏报情况。患病率调查为准确。

4、在调查中发现,年龄<2岁和>60岁者,患病率为10.13%,2—60岁患病率为7.59%,<2岁和>60岁者属于年龄过小的婴幼儿及老年人,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完善或减退,老年人存在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使得这部分病人易出现医院感染,所以占相当高比例。

四、医院感染发病原因分析:

1、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1)易感人群:慢性病人(尤其是糖尿病病人)和卧床病人因长期的疾病折磨,使其全身多系统机能遭到破坏,加之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住院时间长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增加。老年人各组织器官处于衰退阶段,大多数有几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机体防御功能低下。肿瘤、放化疗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病人,自身的免疫功能遭到破坏和抑制,这些原因使部分人群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机率大为增加。(2)易感因素:长期以来,医院感染管理科将增强医务人员院感意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仍有部分医务人员院感意识薄弱,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履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和消毒隔离制度。会造成一定比例的医院感染发生。(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细菌变异,耐药菌株不断增加,而引起新的感染。(4)不能有效落实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制度,环境消毒不彻底,均可引起交叉感染,使病人感染率增加。(5)科室患者和家属多、探视人员流动大,环境拥挤病区空气质量差,导致病原菌传播。

2、从医院感染部位构成分析:(1)呼吸道感染居我院医院感染的第一位,但多集中在免疫 力低下的病区,未引起暴发流行,主要原因是随着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力度的加大,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增强,该病区对呼吸道感染的措施能够较好的掌握。(2)手术切口感染位于第二位,由于操作不当、消毒不严格造成的外源性感染也是原因之一。

五、整改措施:强化全体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医院感染管理在隐患问题逐一排查,将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现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并积极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对医院感染高危人群要加强日常消毒隔离,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防护措施中存在的缺陷,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1、加强消毒隔离管理技术、无菌操作、卫生洗手的管理和检查,保证诊疗用品消毒灭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病区空气的流通,保持环境整洁,控制陪护人员数量,切实做好病区的终末消毒工作。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预防用药,缩短用药时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提高病原体标本送检率(病原体标本送检率≥40%)减少耐药菌株,杜绝因滥用抗菌药物造成的院内感染。

4、掌握好用药指征,减少预防用药,控制用药时间,预防使用尽量控制在5天内,抗感染治疗如果三到五天没有控制,应及时送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更换抗菌药物。

5、重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做到合理用药,对于病情有变化而需要更换抗生素时在病程中应及时记录、分析。

6、熟悉各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及不良反应,正确选用药物,避免重复使用和无意义的联合用药。

7、严格按照各类抗生素的抗菌特点及药代动力,选择合理给药方法、剂量及给药间隔。

8、不断学习有关知识,充实自己,提高合理用药的能力。

下载广州市卖淫嫖娼收教人员性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州市卖淫嫖娼收教人员性病感染情况调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医院感染控制现状调查与分析

    基层医院感染控制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分析基层医院感染控制现状,加强基层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医院管理水平,增强基层医院预防和控制感染水平探讨对策。方法......

    广州市劳动者“生活工资”调查分析报告[精选5篇]

    广州市劳动者“生活工资”调查分析报告 执笔人:黄巧燕 黄树培 万嘉欣 王琨1 内容摘要:最低工资实际上是国家干预下的工资,旨在保障劳动者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最低工资制......

    上海劳教制度废止准备就绪 收教人员全部解教[推荐]

    上海劳教制度废止准备就绪 收教人员全部解教 中顾法律网报道 11月19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9日获悉,目前,上海劳教制度废止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收教人员已全部依法解教,有关......

    羊场养殖人员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调查

    羊场养殖人员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调查 【摘 要】目的:调查鑫丰牧业养殖人员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方法:对养殖人员抽取血清做布鲁氏菌抗体滴度试验,体滴度试验1:100以上......

    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调查分析

    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调查分析 ——以宁城为例 中国人民银行宁城县支行课题组  2012-08-20 11:19:28 来源:《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年第5期 摘要: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4〕839号)精神,我市......

    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总结报5篇

    2014年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分析总结报告 我院于2014年7月15-18日进行住院病人患病率调查,根据我院各科住院病人情况拟定调查计划和做好培训工作,绘制、印刷各种调查表和汇总......

    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分布情况调查与分析

    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分布情况调查与分析 “>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分布情况调查与分析2007-12-12 16::4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一、调查统计的目的本次调查统计是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