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一

时间:2019-05-15 04:5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一》。

第一篇: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一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一

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一„„

教育理论

总要求:

教育学部分

1、了解与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具有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部分

1、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事实。

2、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情绪、动机、人格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

3、运用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复习考试内容:

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

要求:

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人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教育方针政策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二

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二„„

教育目的 要求:

1、识记教育目的、体育、美育等概念以及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2、理解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明确体育、美育的意义、任务,体育的组织形式和美育的实施途径。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智育在全国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②体育是促进学生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③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①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③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②早操、课间操;③课外体育锻炼;④运动队训练;⑤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①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兴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②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②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③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4)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①通过校办工厂(或车间)和农场(或实验园地)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②通过参加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的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③通过服务性劳动,尤其是社会公益劳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三

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三„„

教育制度

要求:

1、识记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建立学制的依据。

2、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概况,主要指现代学制颁布的年代学制名称。

(一)教育制度的概述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概念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2)狭义的概念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4)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②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③中等教育改革;④高等教育改革;⑤加强领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4)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④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四

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四„„

教师与学生

要求:

1、了解教师的作用。

2、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

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和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②连续性、广延性;③长期性、间接性;④主休性、示范性。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集体协作的精神;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

1、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①依据;②表现。

(2)学生是自欺欺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①依据;②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五

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五„„

德育理论与实践

要求:

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

3、能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德育的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学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创办业余党校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建立德育基地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六

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六„„

教学理论与实践

要求:

1、识记教学、课程、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经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1)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意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的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的意义

2、课程内容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在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

①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①学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②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③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④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4、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5、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②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③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④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⑤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⑥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

(2)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③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一些新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四)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3、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直观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③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循序渐进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巩固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因材施教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六(2)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六„„

(2)教学方法的意义

(3)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启发式和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其中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2)“导法式”教学法

(3)快乐教学法

(4)合作教学法

(5)掌握学习教学法

(6)纲要、信号、图表式教学法

4、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概念

(2)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3)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比较

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年龄特征。

(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6、教学手段及其现代化

(1)教学手段的概念

(2)教学手段的演变阶段

口耳相传;文字教材;直观教具;电教工具;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①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②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③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④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教材建设的突破;②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③师生关系的突破;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⑤扩大了教学规模。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

(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2)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2、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

指按课的任务将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大致分单元课和综合课两大类。

(2)课的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包括:①组织教学;②复习过渡;③讲授新教材;④巩固新教材;⑤布置课外作业。

3、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的概念

4、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的概念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备课的意义

(2)备课的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②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②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③各种书面作业;④各种实际作业。

(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②作业分置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③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④及时批改作业。

4、课外辅导

(1)辅导内容

①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②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③给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作个别辅导;④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辅导要求

①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②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2)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①平时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等;②考试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编制测验蓝图。

(4)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

①百分制记分法;②等级制记分法(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5)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①客观公正;②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八)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概括地说,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意义

3、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

4、常用的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5、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发展性评价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七 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七„„

课外校外教育

要求:

1、识记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内容。

2、理解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主要特点。

3、了解三结合教育的内容。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上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文娱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劳动

(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经,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1、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内容的生活化;②教育方式的情感化;③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2)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①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②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统一;③要理解和尊重孩子;④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①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②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③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方式主要有:①互相访问;②建立通讯联系;③举行家长会;④组织家长委员会;⑤举办家长学校。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方式主要有: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②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八

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八„„

班主任工作

要求:

1、识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方法。

2、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三)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优良的作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个别教育同集体教育的关系。

(2)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

4、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班主任工作的计划

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2)班主任工作的总结

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九

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九„„

心理学部分

一、心理学概述

要求: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与主要研究领域。

2、理解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探讨人类情绪、动机、人格、社会态度等非认知活动的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景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四)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1)神经元与突触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3、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识

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九

摘要: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九„„

心理学部分

一、心理学概述

要求: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与主要研究领域。

2、理解神经系统与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历程。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探讨人类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探讨人类情绪、动机、人格、社会态度等非认知活动的规律,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的哲学与科学背景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四)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1)神经元与突触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3、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识

第二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相对独立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永恒性

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相对独立性

C.永恒性

D.历史性

3.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神话起源论

4.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外体育锻炼

B.运动竞赛

C.运动队训练

D.体育课

5.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A.军事体育教育

B.天文地理教育

C.政治哲学教育

D.多方面发展教育

6.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可以加快人的发展。反映了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

A.稳定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7.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

B.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C.教学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9.教育者创设交往情境,提供社会互动机会,组织多方面交往活动以教育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疏导法

B.交流法

C.对话法

D.心理咨询法

10.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A.生物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实践起源论

11.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A.直观教具

B.口耳相传

C.文字材料

D.黑板加粉笔

12.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家长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

14.地方课程主要是由区县开发的课程。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为什么说教育救国论是错误的?

1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7.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四、论述题:l8小题,15分。

18.试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保持和联想

C.识记、再认和回忆

D.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0.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的提出者是()

A.斯普兰格

B.巴甫洛夫

C.希波克拉底

D.霍兰德

2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问题情境

B.原型启发

C.原型

D.问题对象

22.情绪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态度

C.动机

D.认识

23.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叫()

A.表象

B.做梦

C.理想

D.幻想

24.人们在乘车时,观看外面远近不同的物体,结果会发现:“近物反向移动快,稍远物体反向移动慢,非常远的物体是同方向运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明暗阴影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

D.运动视差

25.在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兴趣

C.理想

D.气质

26.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A.盲目性

B.顽固性

C.散漫性

D.动摇性

27.在分析问题中,有的人总是“人云亦云”,反映了该人思维缺乏()

A.深刻性与广阔性

B.逻辑性与严谨性

C.灵活性与敏捷性

D.批判性与独立性

28.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反射活动

B.意识活动

C.技能活动

D.无意识活动

29.学习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效果较差,是由于受到的干扰是()

A.单一抑制

B.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

D.双重抑制

30.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

A.抽象

B.概括

C.综合D.分析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压力对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32.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和一般的随意运动没区别。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34.简要说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及它们的特征。

35.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B2.A3.C4.D5.D6.B 7.C8.A9.Bl0.All.Bl2.B

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错误。目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14.错误。地方课程的管理权应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而不是区县教育行政部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它部能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不能称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2)教育救国论企图在不触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从改造教育人手,实行清明政治,富国强民,实际是行不同的。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教育救国论皆以失败而告终。

16.(1)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

(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3)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法。

(4)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17.(1)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2)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4)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四、论述题:l5分。

18.(1)讲授法是教育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和学校讲演法。

(2)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实践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要清晰、准确、精练;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突出重点;③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④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流的速度要适宜。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D20.B21.A22.A23:D24.D25.A26.A27.D28.A29.D30.B

六、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正确。(1)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人在应付压力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应对压力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适当的压力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人长期处在压力应对状态,尤其是过多、过度的压力,可能造成应接不暇和身心疲惫状态,对健康发生明显的消极作用。

32.错误。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七、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通过研究产生心理现象的客观条件的原因和表现来研究人的心理。切忌根据实验者的主观愿望或猜测来分析人的心理。

(2)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坚持系统、整体的观点,对人的心理进行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分析;也要对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整体的研究。

(3)发展性原则。在研究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心理现象,不仅要看到其现实特征,而还要看到其发展前景。反对把心理现象看作是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

34.(1)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努力水平的下降。

35.(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八、论述题:15分。

36.良好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主要做法是:①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②鼓励学生勇敢地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定性;③帮助学生排除犹豫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果断性;④调动学生克服片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制力;⑤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三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复

习资料

一、绪论

选择题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2.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信号反射)

3.下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的是(谈梅生津)

4.“谈虎色变”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二、辨析题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错误。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这类反射活动属于无条件反射。错误。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都属于条件反射活动

3.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正确。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尽管他们的作用是完全相反对立的,但他们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不仅可以感知、记忆各种事物,由情绪,能运动,而且还会说话,能运用一定的词与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抽象地思考问题和巩固自己的认识,并通过学习和交往接受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从而形成极为丰富多彩的包括新年、观点等在内的主观世界,即个体意识。人有了意识就会对外界事物产生越来越多的理解、情感与态度,并且可以察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有意志与性格,表现出个人的能力,使自己成为现实中有个性的能动的主体。

2.简要说明心理学的研究目标答;

1)陈述心理现象。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若不能被揭露,就不能被理解和控制,有时甚至会被看承是任意发生的、主观自觉的、不受因果规律支配的。

2)解释心理现象。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原因。

3)预测心理活动。人们掌握了心理活动的规律,就能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去预测心理活动

4)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心理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一、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知觉)

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知觉)

3.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4.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属于(方位知觉)

5.煤块被强光照射时,人们仍认为它是黑的,这是知觉的(恒常性)

6.下列不属于知觉的基本属性的是(知觉的规律性)

7.观察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

二、辨析题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错误。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正确。人的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对优先知觉的事物习惯成清晰的映像,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3.一般说,知觉的理解性与过去经验无关。

错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只是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正确。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比一般的知觉有更深的理解性,思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简答题

1.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1)知觉的选择性。即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 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2.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1)实物直观。即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形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2)模象直观。也叫教具直观,指通过图片、图象、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

3)言语直观。即通过语言(书面和口头)的生动具体描述、形象鲜明的比喻、合乎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观察的品质有哪些?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客观性

3)观察的精细性

4)观察的敏锐性

四、论述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知道,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连好的观察品质。

第三章 注意

一、选择题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指向性与集中性)

2.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而分散注意力,这属于(不随意注意)

3.属于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的是(时间)

4.不属于注意的品质特征的是(注意的敏捷)

5.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可二用”,从注意的规律来看“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6.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后注意

7.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作到眼、耳、手并用,这表现出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配)

二、辨析题

1.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正确。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总是和各种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2.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还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错误。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人可以“一心二用”,即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错误。注意分配是人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的注意特征。这是一种效率方面的特征。实践和实验证明,人可以“一心二用”,即同时完成两种活动。

4.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效率上的特征。

错误。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较长实践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征。

三、简答题

1.注意的特征有哪些?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朝向一切对象,而是有选择、有方向地指向特定的客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人的心理活动能在特定的方向上保持并深入下去。它使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事物与活动,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与活动上,并对其他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

2.注意有哪些功能?

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大拿跟前活动相一致的影响,避开(抑制排除)其他与之相竞争的各种影响。

2)保持功能。即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较长时间在意识中指向并保持在一定方向上,这种保持一直要使心理与行为活动达到目的为止

3)调节与监督功能。这种心理机制有利于心理和行为活动准确和精确地进行,也有利于对错误活动进行及时调节和矫正。

3.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1)刺激物本很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司空见惯的东西不易被人注意,新异的刺激或熟悉内容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易为人们所注意

②刺激物的强度大小。如强光、巨响、奇香等都会引起人的注意

③刺激物对比的差异性。对象与背景对比差异越答,越易被注意。

④刺激物突然出现与统治,增强与减弱,空间位置变化和运动等都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

①主体的需要、兴趣与期待。凡适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直接兴趣的刺激,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例如,儿童对玩具的注意;学生对书籍的注意等。

②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激发情感活动引起的刺激都能引起不随意注意。过分忧愁与疲倦则会降低人的好奇心。

③知识经验的影响。例如对一个正在专心学习的人,外界无关的刺激往往不会被他注意,而和他的经验有关的刺激(如有人用很小的声音叫他的名字),则可能被他注意。

4.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力组织:

①智力活动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4)个性特点: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一个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日呢,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5.注意的品质特征有哪些?

1)注意广度(范围)。注意广度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多少的注意特征。

2)注意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较长时间地保持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的注意的特征

3)注意分配是指根据人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的注意特征

4)注意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主动把注意从一种活动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注意特性。

四、论述题

1.教师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好教学活动?

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的注意,应作到以下几点:

1)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为了使学生能有效地学习,教师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一贯严格要求学生,向学生提出适当的合力的要求。

2)正确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教师要正确运用随意注意的规律,使教学活动本身变得有趣味,以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稳定。在教学环境方面,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防止单调死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几种注意,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学过程只考虑不随意注意,可能导致错误方向。如果只考虑随意注意,学习就会失去必要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几种注意;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应多样化,把听、看、读、写、做结合起来,交替进行;适当的工作速度也是使学生上课保持注意的重要条件;教学内容应该难易湿度,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削弱注意力。

第四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和答案

(一)(一)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l~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

B.教育考试制度

C.少年宫

D.教材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起()

A.促进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阻碍作用

3.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A.手工操作

B.机器大工业生产

C.消灭旧式分工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5.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分工

B.资本主义制度

C.手工操作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6.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反映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教育法

B.品德评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8.我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网络。()

A.社区

B.行政区

C.学区

D.街道

9.德育过程中要处理对学生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关系,这是因为()A.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B.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

C.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D.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10.是其他各育的核心的是()A.体育

B.智育

C.德育

D.美育

11.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C.教学、科研并重

D.所有时间用于教学

12.提出“四段教学法”并作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乌申斯基

二、辨析题:l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14.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三、简答题:l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6.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主要方法

17.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l8小题。15分。

18.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l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A.比较

B.分析

C.抽象

D.概括

20.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马斯洛

D.冯特

21.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被称为()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愤怒

22.情绪所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3.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这属于()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分散

24.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缺乏意志的()A.坚韧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自觉性

25.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结构是()

A.对抗型结构

B.个体化结构

C.竞争型结构

D.合作型结构

26.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这种假说叫做()

A.动机说

B.干扰说

C.衰退说

D.同化说

27.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能力

B.气质

C.动机

D.性格

28.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以突出本质要素的直观教学方式是()

A.实验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实物直观

29.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A.操作练习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原型操作

30.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耶克斯和多德森

C.韦纳

D.多伊奇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32.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所以,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哪几个方面

34.简要说明人际关系的取向。

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联系实际,谈谈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答案

(一)(一)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D2.B3.D4.A5.A6.D7.A8.A9.Bl0.B 11.Al2.B

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14.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有:永恒性;历史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相对独立性。

16.(1)访问法;(2)测量法;(3)考核法;(4)书面材料分析法;(5)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6)问卷法,可分封闭性问卷和开放性问卷两种;(7)谈话法;(8)实验法;(9)调查法。

17.(1)学校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2)采取走出去,请近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四、论述题:l5分。

18.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条件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C20.D21.B22.D23.C24.C25.D26.B27.D28.B29.C30.C

六、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错误。(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低级的,人和动物都具有。(2)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高级的、人所特有的。

32.错误。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但是,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并不是成正比。实验研究表明,一般超额学习在50%左右效果最佳,一旦超过l00%,保持效果便不再随之显著增长,反而逐次降低。

七、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2)了解自我;(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4.(1)包容需要: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离开群体就无法生存,因此,人必须与别人联系、往来、结交,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于这种愿望,人在与他人相处中,其行为具有种种共同特征,如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对他人表示亲和等。

(2)控制需要:这是一种企图运用权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其行为特征是使用权力和权威来支配、控制、领导他人,或者反对权力,藐视权威,追随、模仿他人,受人支配等。

(3)情感需要: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其行为特征是同情、热情、喜爱和亲近等,或者是冷淡、疏远、厌恶、憎恨等。

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对象的特点。这种注意范围的大小是随着被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改变的。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目的。知觉对象相同,人的活动任务不同,这时注意的范围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在活动中,主体的目的任务越明确,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小。

(3)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觉主体的所特有的知识经验使注意的范围会发生变化。知觉对象与主体经验越相关,知觉主体的注意范围就会越大。同时,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善于把知觉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

八、论述题:l5分。

36.(1)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2)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因素对能力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中,营养是影响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体早期经验对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则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自我效能感和个性品质是影响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3)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第五篇:200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题一

200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题一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哲的三条定义

2.马哲与具体科学的2条关系(对立、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的概念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两条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矛盾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一个命题

2.四条论据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概念、作用

2.4条论据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及理性认识的概念

2.三条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1.劳动的概念

2.劳动的作用(基础——三条论据)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

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

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

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

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家的本质(一句话……的工具)

2.国体及政体的概念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下载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备考重点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汇总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汇总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学理论复习重点 教育学部分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

    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大题目)重点

    成考《政治》重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

    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写作一

    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写作范文一 Ⅴ. Writing (20 points)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20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of about 80 words on the......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看重点题目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看重点题目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

    2005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下(专升本)

    【成华区】沙河公园·麻石烟云 东郊老路工业文明遗迹1楼 【时间】2012.5.27【地点】沙河公园·麻石烟云(麻石桥-SM广场侧)【人物】阿七、芸艳、海萍【公交】2、51、52、61、11......

    江苏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预测题及答案

    江苏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预测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

    2012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专升本)》预测试卷-中大网校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2012年成人高考《教育理论(专升本)》预测试卷 总分:150分及格:90分 考试时间:150分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