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模版]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使两名骑马随从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异之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不可以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2.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3.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4.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第二篇:方山子传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三篇:《方山子传》对应翻译
《方山子传》对应翻译
张氏
【题解】
陈慥为人豪爽,好饮酒,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曾与他交游。十九年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途中遇到陈慥。此时陈慥已成隐士,号方山子。苏轼认为他放弃富贵,隐居深山能够怡然自得,感慨于人世的变迁,为他写了这篇传记,记下了他青年时期的豪气和隐居后的风度。
方山子:即陈慥zào,字季常,号方山子,贵公子出身,终生不仕,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两人过从甚密。光:光州,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朱家、郭解:西汉游侠,事详《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闾里:乡里。
方山子,光、黄
间
隐人也。少
时 慕
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
皆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 宗:尊奉,尊崇。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驰骋当世:在当代施展怀抱。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遇,得志,见赏。宗
之。稍壮,折
节
读书,欲以此
驰骋当世,然终
不遇。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向,发奋读书,想要以此在当世有所作为,却始终无人赏识。
遁:隐居。遁,隐去。岐亭:镇名,位于今湖北麻城县西南。庵居蔬食:住草屋,吃素食。庵,小草屋。晚
乃遁
于光、黄
间,曰岐亭。
庵居
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 晚年就隐居于光州黄州一带,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住草屋,吃素食,不与世人来往;抛弃 毁:撤除,废除。
车马,毁
冠服,徒步往来
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
帽,车马,扔掉读书人的穿戴,徒步往来于山中,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他所戴的帽子
方屋:帽顶呈方形。(方屋,形方而突起。)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工所戴的帽子,用彩縠(縠hú,有皱纹的纱。)做成,既高又方。
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谓:称呼。
方屋而
高,曰:“此岂
古
方山冠
之遗像乎!”
因
谓之方山子。方顶而且突起,就说:“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式样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谪zhé:贬官。元丰三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适:恰好,正好。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那里”。余谪
居于黄,过
岐亭,适
见
焉。
曰:“呜呼!此 我被贬住在黄州时,(有一次)路过岐亭,正好在那里遇见他。我说:“哎呀,这是
矍jué然:吃惊地注视的样子。
吾
故人
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 所以至此 我的老朋友陈慥啊,为什么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吃惊地看着我,问我到此地的原
环堵萧然:住所简陋,屋内空荡荡的。堵,墙。萧然:空寂的样子。
者。余
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
笑。呼
余
宿其家,环堵萧然,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又仰天大笑,招呼我到他家过夜。他家里空荡荡的,既:已经。耸然:吃惊的样子。
而
妻子奴婢皆有
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但他的妻儿奴仆都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感到非常吃惊。
使酒好剑:喜欢喝酒,喜欢舞剑。有:通“又”。嘉佑七年(1060),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陈慥其父陈希亮为凤 翔府知州,因而与陈慥相识歧下。岐下,岐山下。岐山在今陕西凤翔县。
独
念
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 我独自回想起方山子年轻时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情形。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
从两骑: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骑,一人一马为一骑,这里指骑马的随从。挟二矢:携带这两副弓箭。矢,箭,这里泛指弓箭。
方山子从
两
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
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两副弓箭,在西山一带游猎。前方飞起一鹊,他就令随从
怒马:犹策马,激马使其怒而奔跑。
逐而射之,不
获。
方山子
怒马独出,一
发得之。
因
与余马上论
追逐射鹊,没有射中。方山子独自跃马而出,一箭射中飞鹊。于是就在马背上和我谈论起
精悍:精明强干。
用兵
及
古今成败,自谓
一世豪士。今
几日耳,精悍之色 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诩为一代豪杰。如今才过了多少日子,那股英气勃勃的神
见:通“现”,显现。山中之人:指隐士。
犹
见于眉间,而岂
山中之人哉!态,依然在眉宇间显现,怎么会是山中的隐士呢!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勋阀,功臣门第。阀,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立左右两柱,常用来标志功勋,左柱叫“阀”,右柱叫“阅”。陈希亮是进士出身。“使从事于其间”两句:他如果做官的话,现在已经名声显赫了。使,假使。
然
方山子
世
有勋阀,当
得官,使 从事于其间,今
已
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有功勋的家族,应当有官做,假使他做了官,至于今,也应该
显闻。而其
家在洛阳,园
宅
壮
丽,与公侯
等。
河
是声名显赫了。他的家在洛阳,园林住宅雄伟富丽,其规模与公侯人家不相上下。黄河以 河北:指黄河以北。
北
有田,岁
得
帛千匹,亦足以
富
乐。
皆弃
不取,北还有田产,每年的收入有上千匹丝帛,也足以过上富裕享乐的生活了,但他都放弃不要,独:偏偏。此岂无得而然哉: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独
来
穷山
中,此岂
无得
而然
哉? 偏偏来到穷山之中,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阳狂垢污:假装疯狂,故意涂抹污垢,(表示不愿为人所知)。阳,通“佯”,假装。
余闻
光、黄
间
多
异
人,往往
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往往蓬首垢面假装疯狂,但不太容易见到
傥见:偶然相见。傥tàng,侥幸,偶然。
方山子 傥
见之
欤?
他们,方山子是偶然见到的吧?
大铁椎传
魏禧
【作者简介】
魏禧(1624-1681),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宁都县(今江西宁都)人。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汪琬并称散文三大家。
庚戌年十一月,我从扬州回家,与陈子灿同船。子灿时年二十八岁,爱好弄枪使棒,我给他讲授《左传》中的兵谋兵法时,趁机问:“你走南闯北,碰到过奇异之人吗?”子灿向我讲述了大铁椎的事,于是我写了《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 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 技击,七省好 事 者皆来 学。人
见了大铁椎。宋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 以其 雄 健,呼宋将军云。宋 弟子高信之,亦 怀庆人,多力 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长子灿七岁,少 同学,故 尝 与 过 宋将军。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时 座上有 健啖 客,貌 甚 寝,右胁 夹 大铁椎,重四五十斤,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饮食 拱揖 不暂去。柄 铁 折叠环复 如锁上 练,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象锁上的链子,引之 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 类楚 声,扣其乡 及姓 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象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 字,皆不 答。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既同寝,夜半,客 曰:“吾去矣。”言 讫 不见。子灿 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 见窗户皆闭,惊 问 信之。信之曰:“客 初 至,不 冠 不 袜,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以蓝手巾裹 头,足 缠 白布,大铁椎外,一物 无所持,而腰
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 多 白金。吾与 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 寐而醒,客 则 鼾 睡 炕上矣。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一日,辞宋将军 曰:“吾始 闻 汝 名,以 为 豪,然 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
皆不足用。吾去矣!” 将军强 留 之,乃曰:“吾 数 击杀
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
响马贼,夺 其 物,故 仇我。久居,祸 且 及 汝。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夜半,方期我 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 曰:“吾骑马 挟 矢 以助战。” 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 客 曰:“止!贼 能 且 众,吾欲 护 汝,则不 快吾意。” 宋将军故 客人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 自负,且 欲观 客 所为,力 请 客。客 不得已,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与 偕 行。将 至 斗 处,送 将军登 空 堡上,曰: 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 “ 但 观之,慎弗声,令贼 知 汝也。” “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时 鸡鸣月落,星光照 旷 野,百步 见 人。客 驰 下,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 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 四面集,步 行 负 弓矢 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 从者百许人。一 贼 提 刀突 奔 客。客 大呼 挥 椎,贼 应声 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 落 马,马首 裂。众 贼 环而进,客 奋 椎 左右 击,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人 马仆 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 息 观之,股
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 栗 欲 堕。忽 闻 客 大 呼 曰:“吾去矣。” 尘 滚滚 东 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客人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 向 驰 去。后 遂 不复至。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年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大铁椎传》赏析
清初重要古文家魏禧是颇有民族气节的。他早年举家迁居宁都县西北的翠微峰,起先是为逃避明末战乱,求得一方净土,后来则为反清复明。隐居期间,专攻经史,著述颇丰,尤以古文成就最高,“文风凌厉雄健”,“慷慨激昂”。其为人与为文一样,豪放得开,潇洒得起。在《吾庐记》中,他对其弟季子礼“举债冒险危而游”的壮举持赞赏态度,认为季子礼“南极琼海,北抵燕”,“冲危难,冒险阻”是“得行其志为适”,季子礼“举债而饰其庐”也是如此。魏禧本人也曾步下翠微峰,到江淮一带游历,既为广交隐逸之士、明朝遗民,又为筹集活动经费。正因为他终生不忘复明,故康熙17年(公元1678年)清政府开博学鸿词科,打算选拔他去作官,他绝意仕进,托病不就。当时很有资望的李翰林及其好友闵宾连先生不仅尊重他的为人,也很赏识他的文章。王庆麟也深爱其文,盛赞“魏叔子之文,最长人见识。”(王庆麟《书<魏叔子集>后》)魏禧以写人物传记见长,他曾为众多的侠客、高士、君子、烈妇纵情放歌过,他笔下的人物“个个呼之欲出,赫然如立眼前”。(徐起云语)《大铁椎传》是魏禧传记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他将自身的追求与感慨寄寓文中,让人“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味》)
《大铁椎传》分序文、正文、评论三部分。序文主要交代写作时间与材料来源,其中作者对陈子灿的一句发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是传文的引子。这说明作者是喜欢“异人”,特别赞赏“异人”的,也说明他与“异人”具有某些相通性,为“异人”立传能自然地抒写自己的志趣、抱负。
作者在正文的开头部分,有意布设一个又一个迷魂阵,简笔勾勒出主人公大铁椎“异”的种种表现。“健啖”写其食量之异。“貌甚寝”写其容貌之异。右胁之下的大铁椎“重四五十斤”、“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从重量、形状与构造上写其武器之异。“右胁夹大铁椎”、“饮食拱揖不暂去”写其对武器的态度之异。还有“不知何许人”底细之异,“与人罕言语”、“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言谈之异,以及初来乍到时的装束之异,夜半时分的诡秘行动之异。作者定要读者疑团满腹之后才去将疑案一一揭开,让读者睁眼将“异人”的庐山真面目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给人种种神秘感的大铁椎到底是何样人物呢?作者先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揭示其性格特征,将其 5
光彩照人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这番辞行前的内心表白道出了他投奔宋将军的原因,将军“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将军威名远播,雄健有加,他是慕名而来,必有所图的。“皆不足用”的结论绝非轻率作出的,大铁椎考察不全面,论据不充分,判断不准确,就不会当面向将军下如此断语,否则,将军想必也不会允许的。事实上,将军显然是默认了大铁椎的看法。“强留之”便是“固自负”的将军在大铁椎面前无可辩驳、自惭形秽而借以掩饰自己窘态的表现。因此,“皆不足用”一语,既说明大铁椎极有抱负,想寻找真正英雄干一番大事,又表现他有知人之明,豪放而坦诚,足令将军佩服。“吾去矣”三字,语气何其坚决,感情何其沉郁!它交织着大铁椎频频失望于现实而又执著于理想追求的复杂情感,也寄寓着作者对其现实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其矢志不渝、奋发自图的深情礼赞。这里面何尝没有作者自己复明心态的曲折流露呢?大铁椎要离去,有些话是不便明说的,由于“将军强留之”,才迫不得已道出自己的隐秘:“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原来他干的是仗义除暴、劫贼济贫的大事,这种正义之举非有超人的胆识、过人的勇力是绝对行不来的。读者由此可以解开心中一连串疑团,领悟前文所写食量之大、武器之奇乃暗示其有超群的武艺,武器随身携带、片刻不离,是写其高度的警惕性,其言谈之异则是表现其深沉的性格。尽管将军不是自己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大铁椎仍有“久居,祸且及汝”之虑,他对朋友的关心,行事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的大丈夫气慨令人肃然起敬。
将军听说“今夜半”有决斗,摩拳擦掌慨然请战“吾骑马挟矢以肋战”,大铁椎则以“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阻止他。于此可以想见大铁椎与豪贼必定有过多次交锋,对对方的所作所为与人员实力当了如指掌,也足见大铁椎在强敌面前凛然无畏、乐观自信的大将风度。由此想来,一个“止”字便是高度浓缩了作者对大铁椎谙识兵谋兵法、知己知彼、胆识超人的赞赏与钦佩。将军在遭到拒绝后仍是“力请客”。迫于无奈,大铁椎只得带他前去,却是“送将军登空堡上”,并叮嘱“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关心朋友,办事负责的态度令人倍感亲切。
作者深深地喜爱大铁椎,他要让大铁椎永远活在天地人间,活在读者心中。旷野决斗便是作者精心描写的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一场撕杀,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作者先以“鸡鸣 6
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慨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天昏地暗、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应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恶战之中,大铁椎大呼一声“吾去矣”,话音才落,人已溃围而出,眨眼间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行动神速得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这一句“吾去矣”不仅是大铁椎对豪贼的蔑视,写出他挫败众豪贼的阴谋、得胜而去的雄姿,也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传达出对将军好自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着作者对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实现抱负、施展才能之艰难的沉重叹惋。
如果说作者在正文中淋漓摹画大铁椎的威武形象,还只是曲折隐晦地抒写自己的志趣,那么评论部分则是明显地坦露了自己的心迹。作者花了相当的精力研读《左传》,写了十卷《左传经世》探讨治道与兵谋兵法,又曾广泛结交复明志士,但终无回天之力,难酬复国之志,只好在翠微峰筑易堂讲学读书来打发时光,其内心难以平静是必然的。“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一句实是作者复明愿望之强烈的真情流露。大铁椎是他心目中的“力士”,是能干大事的真正英雄,他极为敬佩。然而由大铁椎身怀绝技而终不能为世所用,沦落街头靠“写市物贴子”为生的不幸遭遇,回头来看自己的蹉跎人生,难免心生哀戚。捧读南宋爱国作家陈亮的《中兴遗传》,也就难免要产生深深的感慨了,作者借评论大铁椎而在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怀。总之,作者神化大铁椎,美化大铁椎,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划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就是要在大铁椎这个终生蹉跎、难酬报国之志的人物身上寄寓自己真挚深沉的人生感慨。
第四篇: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 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C 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6.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7.B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9.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
第五篇:《方山子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惊的样子。8.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贤于材人远矣B.仓鹰击于殿上
C.舜发于畎亩之中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遁:②因谓之方山子谓: ③适见焉适:④余既耸然异之异: 1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
参考答案:
8、(2分)B
9、(2分)C
10、(4分)①隐居。②称,叫 ③适逢,正巧④以为异
11、(3分)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1分)然而他的妻子、儿女(1分)和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1分)
A
组基础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B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C然终不遇遇:对待 D因谓之方山子因:于是
【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 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D.因谓之方山子 【参考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