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火箭的运动》教案
《火箭的运动》教案
《火箭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现代高科技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示意图了解火箭内部结构
2、通过对火箭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的分析复习巩固动量守恒定律,并提高学生对公式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3、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现代航天技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现代科技的了解,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前沿物理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更深一步的物理研究学习
【教学内容】
一、教学的重点:(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火箭内部结构、运动原理
(3)了解航天技术
二、教学难点:(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火箭内部结构、运动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已经学习了动量、牛顿运动定理、动量守恒定律,那么它们在现代航天科技中又有怎样的体现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火箭的结构与主要部件
火箭是一种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前进的飞行器。火箭的飞行原理是它借助了物体的反作用力,就像一只充足气体的气球,当我们把它从手中放开后,气球内的气体便顺着气球的气嘴喷出,同时气球向前冲去。因自身携带氧化剂,用不着像飞机那样依靠大气中的氧,所以火箭可以飞出大气层,在真空条件下飞行。
运载火箭是将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和宇宙探测器等航天器送入太空的运载工具,是人类一切航天活动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三大系统:动力系统、结构系统和控《火箭的运动》教案
制系统。动力系统即火箭发动机系统,是火箭的动力装置,堪称火箭的心脏。它依靠推进剂在燃烧室内燃烧,形成高温高压燃气,通过喷管高速排出后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火箭发动机按使用推进剂的类别分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固液混合式火箭发动机三种。结构系统通常称为箭体结构,它是火箭的躯体,用于连接火箭所有结构部段,使之成为一整体,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外形和飞行性能。控制系统是火箭的大脑和神经中枢。火箭发射后的级间分离、俯仰偏航、发动机关机与启动、轨道修正和星箭分离等一系列动作,都依靠控制系统完成。
2、火箭的升空原理
要使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作用一定时间T。在物理学上,力F和时间T的乘积FT叫做力的冲量。要使火箭发射,就必需有冲量作用在火箭上。这种冲量是通过燃气的爆炸而产生的。按照牛顿力学基本定律,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此,任何一种移动,广义地说,都是反作用运动。
火箭发动机所达到的推力和速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推进方法。这种发动机不依赖周围介质条件,在空间环境也能工作,这一特点,保证了在不同飞行速度下,发动机产生的推力不受空气接受能力的影响,而是恒定的,这也使得火箭(发动机)所能达到的飞行速度比其它任何类型发动机要高得多;其次,由于是直接反作用运动,没有中间机构,在主要的喷射通道中不存在限制工作温度的运动机构,这就决定了火箭发动机的结构简单,而所产生的推力却很大。
火箭飞行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也就是燃料燃尽时获得的最终速度,主要取决两个条件:一是喷气速度,二是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时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之比)。喷气速度越大,最终速度就越大,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一级火箭的最终速度还达不到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要的速度,所以发射卫星要用多级火箭。
3、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研制了12种不同类型的长征系列火箭,能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卫星。
从1970年到2000年的30年间,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共计67次,成功61次,6次失败或部分失败,发射成功率为91%。在1994~1996年间曾一度几次发射失败,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经过一系列质量整顿后终于打了个翻身仗。自1996年10月到目
《火箭的运动》教案
前已连续25次发射成功,这在世界卫星发射界也是不多见的。我国相继研制了
长征一号(CZ-1)系列运载火箭
1970年4月24日,中国使用长征一号(LM-1)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长征一号是在 两级中远程导弹上再加一个第三级固体火箭所组成,火箭全长29.86m,起飞总重81.57t,起飞推力为1040kN。
长征二号(CZ-2)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CZ-3)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CZ-4)系列运载火箭
目前投入使用的是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长 征火箭家族中用于发射各种太阳同步轨道和 极轨道应用卫星的主要运载工具。长征五 号(CZ-5)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即将 进入初样研制阶段,这是对中国航天未来三 十至五十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 一大项目,目标是二〇一四年实现首次航天 飞行,长征五号将主要运载嫦娥卫星直接进 入月球。
右图为“长征三号丙”火箭结构示意图
4、火箭运动过程分析
设物体质量为m,速度为v,在某一和短时间内 俘获另一速度为u的微小质量dm,若不受外 力,则在此过程中动量守恒。用v+dv表示俘获 后物体运动的速度,则
(m+dm)(v+dv)=mv+udm 将等号左方展开并略去高阶无穷小,得
Mdv+vdm=udm 这两份方程式虽然是就俘获质量的情况写出,但对向外释放质量的火箭运动同样适用,只是俘获质量时dm为正;释放质量时dm为负。无论俘获还是释放,m和dm均代表“部分”而m+dm才代表“全体”,m和dm的动量为“局部”,m+dm具有的动量是“总体”。上式中,u是dm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即绝对速度,v为牵连速度,再用v表示dm相对于
《火箭的运动》教案
以速度v运动的火箭的相对速度,根据相对速度关系式,得
u=v+v 代入上式得
mdv=-v dm
建立图3.38所示的坐标系,并将上式投影,得 mdv=-v dm 或
dv=-v
v 叫“排气速度”。对于使用一定燃料的特定火箭,若火箭周围的大气压保持不变,则v 为一常量。设火箭刚起飞时其质量为m ,速度为零;设燃料燃烧完毕时火箭的质量为m,火箭最终得到的速度即末速度为v,则将上式积分:
得
【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以下内容:
(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火箭内部结构、运动原理
(3)简单了解航天技术
既对前面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巩固,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篇:反冲运动火箭教案
《反冲运动火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
2.能够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冲运动并进行简单计算。3.了解一些火箭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反冲现象,寻找它们共同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的品质。【教学重点】
1.能够认清某一运动是否为反冲运动。2.用动量守恒定律对反冲运动进行解释。【教学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对反冲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等。【教学用具】
一些关于反冲应用的图片、动画、视频、气球 火柴 塑料管,小木棒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投影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演示实验一:定向释放气球实验。
小组合作讨论:刚才这三个实验有相互作用吗?分别是谁和谁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均是相互作用。喷出的气体与气球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于气球所做的运动?
如:节日的礼花,喷气式飞机,反击式水轮机,乌贼,章鱼游泳,火箭等所作的运动。
•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实验演示二:
• 演示:在玻璃管上放泡沫板,在泡沫板上放遥控小车。用遥控器启动小车,再观察。
探究:讨论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点?(与碰撞比较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
1、物体在内力的作用下
2、一个物体分成两个部分
3、两部分运动方向相反
师:我们把这种相互作用下运动称为反冲运动,本节课我们就研究反冲运动。
(二)新课教学:
总结:如果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内力的作用下分裂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向某个方向运动,另一个部分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反冲运动。
注:被分离的一部分物体可以是高速喷射出的液体、气体,也可以是固体. 三:反冲运动物理规律:
合力为0或者内力远大于外力,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作用前:P = 0
作用后: P′ = m v + M V 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P′ = P
即
m v + M V = 0
故有:V = −(m / M)v 负号就表示作用后的两部分运动方向相反
特点:
1、物体在内力的作用下或者内力远大于外力。
2、一个物体分成两个部分。
3、两部分运动方向相反。、内力做正功,总动能增加。物理原理:动量守恒定律。
课堂练习: 一静止的质量为M的原子核,以相对地的速度v放射出一质量为m的粒子后,原子核剩余部分运动的速度大小为(B)A
MV/m
B
MV/(M-m)C(M-m)v/m
D
(M+m)v/m 四:反冲运动的应用。
1.你知道章鱼,乌贼怎样游泳吗?
它们先把水吸入体腔,然后用力压水,通过身体前面的孔喷出,使身体很快的运动.你认为章鱼、乌贼游泳时运用了什么原理呢?(反冲运动)2.农田、园林的灌溉装置能够一边喷水一边旋转,这是因为喷口的朝向略有偏斜,水从喷口喷出时,喷管因反冲而旋转,这样可以自动改变喷水的方向。从而达到全面灌溉的效果。
3.反击式水轮机是大型水力发电站应用最广泛的水轮机。它是靠水流的反冲作用旋转的。我国早在70年代就能生产转轮直径5.5米,质量110吨,最大功率达30万千瓦的反击式水轮机。原理:当水从转轮的叶片中流出时,转轴由于反冲而旋转再带动发电机发电。
4.喷气式飞机通过连续不断地向后喷射高速燃气,可以实现超音速的飞行。第四代喷气式飞机有更强大的发动机喷射高速燃气,可以实现超音速巡航。5.火箭
(1).古代的火 箭:我国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箭杆上捆一个前端封闭的火药筒,火药点燃后生成的燃气以很大的速度向后喷出,火箭由于反冲而向前运动。
自己动手:同学们能不能自制一个小火箭呢?(2).现代的火箭 思考与讨论:
例:火箭发射时喷射出来的燃气的质量为m1,燃料燃尽后火箭的质量为m2,火箭燃气的喷射速度为V1,燃料燃尽后火箭的飞行速度V2为多大?
解析: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动量守恒。发射前的总动量为0,发射后的总动量也为0
有:m1v1+m2v2=0
则:V2=-m1v1/m2
负号表示速度的方向。可见,燃料燃尽时火箭获得的最终速度由喷气速度和m1/m2决定。
可见:多级火箭能及时把空壳抛掉,使火箭的总质量减少,因而能够达到很高的速度,可用来完成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的发射工作,但是火箭的级数不是越多越好,级数越多,构造越复杂,工作的可行性越差,目前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
五:反冲运动的防止。
(1).用枪射击时,子弹向前飞去,枪身发生反冲向后运动。枪身的反冲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所以用步枪射击时要把枪身抵在肩部,以减少反冲的影响。
(2)中国新型自行榴弹炮
火炮被称为“战争之神”。自行火炮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德国”,当时德国陆军将一种淘汰的坦克底盘装上大口径榴弹炮装备炮兵,当时它的名称是:突击炮。
• 自行火炮为什么要装在履带式的车辆上呢? • 履带表面有较深的突起抓地钩型设计? •
摩擦系数较大,止退。
• 止退犁,看到了吗?止退犁上又有两个液压缓冲器。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火炮的连射时的命中精度而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
机关枪重8kg,射出的子弹质量为20克,若子弹的出口速度是1000m/s,则机枪的后退速度是多少? 解析:
mv0.021000Vm/s2.5m/sM8课堂小结反冲运动1.定义:向气体喷出的反方向反冲运动运动2.原理:动量守恒定律3.应用:反击式水轮机、射击1.发展:宋代-明代-现代2.原理:反冲运动火箭3.提高速提高喷气速度u度方法增加质量比Δm/m
• 作 业:阅读本课后的“阅读材料” • 到图书室、阅览室了解有关火箭的知识
• 按照课本上“小实验”介绍的方法,自制一枚小火箭 完成P17-19“本章小结”及“习题
第三篇:反冲运动火箭教案
《反冲运动火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
2.能够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冲运动并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一些火箭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反冲现象,寻找它们共同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1.能够认清某一运动是否为反冲运动。
2.用动量守恒定律对反冲运动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对反冲运动进行定量计算。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等。
【教学用具】
实验器材:反击式水轮机原理模型,一些关于反冲应用的图片、动画、视频、火炮、火柴、酒精、气球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除碰撞以外还有另一种方式也较常见,我们先观察三个实验,看一看它们是否也有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一:反击式水轮机。演示实验二:铝箔纸火箭。
演示实验三:定向释放气球实验。探究一:
小组合作讨论:刚才这三个实验有相互作用吗?分别是谁和谁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均是相互作用。实验一是喷出的水与喷嘴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二是火箭和气体的相互作用;实验三是喷出的气体与气球的相互作用。
探究二:讨论这三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点?(与碰撞比较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
1、原来静止,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本来是一个整体,3、通过相互作用才分开。
师:我们把这种相互作用下运动称为反冲运动,本节课我们就研究反冲运动。
新课教学:
总结:1.反冲运动:静止或运动的物体通过分离出一部分物体使另一部分物体向反方向运动的现象。
反冲运动在生产、生活中很常见。
探究三:请讨论举例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反冲运动?
学生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很多实例如:打枪时枪会后座,爆竹“二踢脚”第一响后飞上天空,旋转烟花,喷气式飞机,火箭,高压锅气阀旋转,甚至打喷嚏、章鱼游泳等。
视频2:认识反冲运动。
可见只要注意观察,反冲运动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为什么会发生反冲现象呢? 探究四:以气球喷气为例讨论为什么静止的气球向后喷出气体后,气球会获得向前的速度呢?
学生讨论、交流:有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也有用相互作用力解释的。
总结归纳:2.反冲运动原理:
反冲运动满足动量守恒定律三类条件:
系统不受外力
系统某一方向不受外力
系统内力远大于外力
知道了反冲原理就请大家帮下面的宇航员出出注意
探究五:讨论离开飞船的宇航员与飞船相对静止,他怎样才能回到飞船?
大家都知道了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火箭发射卫星就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我们知道要想发射卫星最小速度是多少?那么如何把火箭的发射速度提高到这么大?
探究六:用如下实例讨论如何提高火箭的发射速度?
设静止的火箭起飞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喷射燃气的质量为△m,喷出的燃气相对地面的速度为V,喷出燃气后火箭的质量为m,我们设法计算火箭在这样一次喷气后增加的速度△v? 你的结论是:
探究七:
你得到的这几个量在实际发射火箭时是否是想取多大就去多大呢?快去教材中找找吧。
视频3:神舟七号发射全程动画
总结:提高火箭发射速度的有效办法是:
探究八:小组合作研究制作简易火箭方法并交流。
练习:
火箭喷气发动机每次喷出m=200 g的气体,喷出的气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1000 m/s.设火箭初始质量为M= 300 kg,初速度为零,发动机每秒喷气20次,在不考虑空气阻力和地球引力的情况下,火箭1s末的速度多大?132m/s
第四篇:《反冲运动 火箭》教案
《反冲运动 火箭》教案
《反冲运动
火箭》教案
一、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地位:本节知识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五节,即第七章动量的最后一节。知识的结构相对简单,但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和复习,尤其是对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的复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具体的知识—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对一些物理模型进行简单的解题,但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难免会束手无策。所以本节知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节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具体的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一些高科技知识;加之目前高考正面向能力测试,更多的接近生活接近科技前沿的问题考题的出现,使得本节知识显得尤为的重要了。虽然教学大纲规定为A档,即了解知道;而且从前物理老师总是把本作为学生自学或占用少量时间讲解的内容,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本节的知识必成为教学的重点。综上原因,我对本节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设计。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生活中的反冲运动,更要学会利用动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本的根本目的。
二、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反冲运动和火箭原理
(3)了解反冲运动的应用
(4)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
2、教学难点:(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反冲运动和火箭原理
3、重点难点确定分析:在目的要求部分我已经说明,本节的知识关键在于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和应用,而动量守恒定律知识更是重要的重要,而且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应用才刚刚接触,熟悉程度不够。所以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反冲运动和火箭则是对反冲运动的具体应用,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极为重要的。了解反冲运动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一方面使学生把具体的生活知识和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爱国热忱,因此,二者的地位同样非常重要。
4、教材分析及设计:教材中,对于反冲运动的原理仅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用的动量守恒定律并没有进行数学上的推理,针对这方面,我在教学中加入了这部分知识,并由学生进行推理、说明。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了反冲运动的原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反冲运动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反冲运动的事例除了书上的之外,还引入了其他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对于火箭部分的知识,除了书上的知识之外还通过书籍加入了一些常识性知识和图片,使知识更加系统、形象,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例题的设计,主要针对动量守恒定律在反冲现象中的应用,首先是两道较为简单的选择题,容易理解。作为后面难题的铺垫。接下来是有关火箭和大炮的发射原理的两道计算题,这两道题主要注重思路上的理解,数据较为简单,容易计算,能够大量的提高堂的容量。最后利用段时间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并讲解。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定率在反冲运动中的应用。试验设计出发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限,对现实生活观察不细致,所以设计了三个有趣的试验,并在堂开始就进行,这样从堂刚刚开始学生就充满了兴趣,带着解决具体问题的想法走进堂,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
三、教学媒介、板书设计:本的板书设计力求精简,大致如下:
反冲运动
火箭
一、反冲运动
二、火箭
原理分析(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导)
火箭原理
反冲定义
火箭的发展过程
2、教具、煤体使用设计
本使用了几个令学生感兴趣的试验
(1)反击式水轮机
(2)箭反冲原理模拟
(3)水火箭
这几个试验实验现象明显,实验原理简单,学生容易通过实验的观察得到正确的结论,有助于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并且实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计算机,展示了一些有趣的图片和几段录像。通过录像和图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后反思:教材中,对于反冲运动的原理仅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用的动量守恒定律并没有进行数学上的推理,针对这方面,我在教学中加入了这部分知识,并由学生进行推理、说明。
第五篇:《反冲运动 火箭》 说课教案
《反冲运动
火箭》 说课教案
一、目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地位:本节知识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第五节,即第七章动量的最后一节。知识的结构相对简单,但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和复习,尤其是对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的复习。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具体的知识—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对一些物理模型进行简单的解题,但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难免会束手无策。所以本节知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本节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具体的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一些高科技知识;加之目前高考正面向能力测试,更多的接近生活接近科技前沿的问题考题的出现,使得本节知识显得尤为的重要了。虽然教学大纲规定为A档,即了解知道;而且从前物理老师总是把本课作为学生自学或占用少量时间讲解的内容,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本节的知识必成为教学的重点。综上原因,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设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生活中的反冲运动,更要学会利用动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本课的根本目的。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的重点:(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反冲运动和火箭原理
(3)了解反冲运动的应用
(4)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
2、教学难点:(1)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反冲运动和火箭原理
3、重点难点确定分析:在目的要求部分我已经说明,本节的知识关键在于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和应用,而动量守恒定律知识更是重要的重要,而且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应用才刚刚接触,熟悉程度不够。所以巩固和深化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反冲运动和火箭则是对反冲运动的具体应用,所以他的地位也是极为重要的。了解反冲运动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一方面使学生把具体的生活知识和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爱国热忱,因此,二者的地位同样非常重要。
4、教材分析及设计:教材中,对于反冲运动的原理仅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用的动量守恒定律并没有进行数学上的推理,针对这方面,我在教学中加入了这部分知识,并由学生进行推理、说明。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了反冲运动的原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反冲运动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反冲运动的事例除了书上的之外,还引入了其他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对于火箭部分的知识,除了书上的知识之外还通过书籍加入了一些常识性知识和图片,使知识更加系统、形象,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例题的设计,主要针对动量守恒定律在反冲现象中的应用,首先是两道较为简单的选择题,容易理解。作为后面难题的铺垫。接下来是有关火箭和大炮的发射原理的两道计算题,这两道题主要注重思路上的理解,数据较为简单,容易计算,能够大量的提高课堂的容量。最后利用段时间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并讲解。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定率在反冲运动中的应用。试验设计出发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限,对现实生活观察不细致,所以设计了三个有趣的试验,并在课堂开始就进行,这样从课堂刚刚开始学生就充满了兴趣,带着解决具体问题的想法走进课堂,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理解。
三、教学媒介
1、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精简,大致如下:
反冲运动
火箭
一、反冲运动
二、火箭 原理分析(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导)火箭原理 反冲定义
火箭的发展过程
2、教具、煤体使用设计
本课使用了几个令学生感兴趣的试验(1)反击式水轮机(2)火箭反冲原理模拟(3)水火箭
这几个试验实验现象明显,实验原理简单,学生容易通过实验的观察得到正确的结论,有助于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并且实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计算机,展示了一些有趣的图片和几段录像。通过录像和图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