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_生活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4:0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上_生活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上_生活科学教案》。

第一篇:8上_生活科学教案

生活科学 八年级上册 教案 魏旭

课题一 食品添加剂的功与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辨认食品标签开始学习什么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有哪些作用,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些种类,并了解常用添加剂的名称。

2.使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思想,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贴近,让学生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具有初辨食品质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热情,给学生释放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机会。

2.排除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形成科学认识,提高生活质量,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学习和动手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添加剂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它的危害,培养学生通过实践了解。

重点难点

通过对使用和不使用添加剂、天然物质和化学合成物质孰优孰劣、亚硝酸盐的功与过等问题的辩论,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功与过,得出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的结论,然后通过学习了解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用量和有关使用规定,培养学生科学的对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在教学软件中展示琳琅满目的食品图片,提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一、食品中含有哪些添加剂

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回答

1.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2.你了解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规定吗?

3.你会看食品标签并利用食品标签帮助自己选择食品吗?

4.利用我们手头有的食品包装或者饮料包装,查看上面的食品配料

介绍食品添加剂的常用分类方法:

1.按照来源分

2.按照功能分 提出学习任务:

1.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功能、用量以及有关规定,通过列表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 你对食品添加剂还有哪些疑问?

3. 查找一些你感兴趣的食品,其中常用哪些添加剂,这些添加剂的主要作用;

二、认识几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1.防腐剂。

对比两类常用的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要求:注意了解它们的使用条件。提出问题:

1.为什么用它们的钾盐或者钠盐代替? 2.山梨酸和苯甲酸主要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根据你的学习,你认为两类防腐剂哪一种用在食品中更好一些? 提示注意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它的使用的影响。利用山梨酸的结构简式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基本原则,分析其中主要基团的性质。例如,酸性是因为其中有羧基,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显酸性;容易被氧化是因为其中含有碳碳双键,是一种还原性基团,容易高锰酸钾溶液等氧化。

以苯甲酸为例使学生了解因为含有羧基所以有酸性,另外苯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基团,它也具有自己的性质,所以苯甲酸应该具有酸性和苯环的性质 2.着色剂

提出问题:根据学习防腐剂的经验,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学习着色剂的有关知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学习。

(1)常用的着色剂,能说出至少三种:(2)能说出至少三种显色基团;(3)给自己提出至少一个关于着色剂的问题以课下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如红心鸡蛋中使用的着色剂)。

3.膨松剂

思考:(1)你所了解常用的膨松剂有什么?

(2)什么时候使用,用量如何控制? 小结:我们已学的食品添加剂有哪几类?每类中主要学习了什么?食品的防腐除了可以添加防腐剂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三、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提出问题学生辩论: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1.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必要的;

2.举例说明天然物质不一定比合成物质好。

3.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用量是如何表示的,其代号是什么?用量的多少是根据什么做出的? 4.了解几种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用量标准。

(根据教材所给材料)实验:了解亚硝酸钠的功能。

取一定量肉片分三份,一份放置在空气中,一份在水中加热煮沸,一份置于10%的亚硝酸钠和5%的维生素c各1 mL的混合溶液中,观察对比肉色的变化。总结评述亚硝酸钠的功与过,了解亚硝酸钠的作用机理、功能和对人体的危害。

课后反思:通过辩论、学习、交流,对食品添加剂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知道用科学武装自己,才能提高生活品质,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课题二

膳食与健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健康的饮食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以生活场景导入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提供自己早餐选择情况。

教师活动: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喜欢吃什么呀?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的饮食情况进行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食物,进行分组演示,将食物磁性卡片贴在黑板上。

2.根据集体选择情况发现问题,产生质疑。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一看,我们对早餐的选择,你有想说的吗?

学生活动:学生与教师交流。

教师活动:你们为什么要选择比较有营养的食物呢?

学生活动:有营养的食物对我们的健康有帮助。

3.教师引导出示今天的研究课题。

教师活动:那么我们的早餐与健康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围绕“早餐与健康”这个话题进行研究好吗?(出示课题)

(二)创设学习环境,利用网络技术达到课堂教学要求。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研究问题。

教师活动:那么饮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围绕早餐与健康你们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布小组研究的问题。2.指导学生查资料学习方式,并形成小组观点。

教师活动:那好,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来研究,好吗?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搜集整理活动经验,提出注意点。

(三)、将各组对早餐与健康的观点进行讨论,供大家讨论和学习,小组发表观点。1.教师引导布置要求。

教师活动:那好,老师的要求是,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研究问题,通过“健康行动”等资料,获取认知。

2.学生活动:自己搜集认知资料,形成成熟的认知观点。3.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将各自的观点评价。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提交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将自己的观点或小组的观点陈述。4.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饮食搭配。

教师活动:对比我们的饮食习惯,应该如何调整呢?加些什么食物才更营养,让我们更健康。

四、布置课后的调查活动。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交流、反思,了解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其实与饮食与健康还有很多话题值得研究,我们将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研究。

课后反思: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在活动中,收获知识,收获经验,让我们的身体棒棒的。课题三 科学饮水保健康

教学目标

1.知道健康水的标准是什么; 2.认识到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3.在生活中为了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一定要喝健康的水。重点 :健康水的标准

难点 : 养成尽量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的习惯 教法:实验法 讲解法 学法 实验法 比较法 教具 : 实验用品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观察思考

引出本课知识 : 了解水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水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 的物质,那么你知道每人每天要补充多少水? 饮用水的品质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所以我们除了要达到每天的饮水量之外,还要特别重视饮用水的选择。那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你知道水占人体体重多少吗?

水的作用: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新陈代谢调节体温总之,没有水,就没有生命。饮用水种类: 纯净水 矿泉水 蒸馏水

阅读文字资料: 观察同学或自己的饮用水,在练习本上填写其中所含成分 填表,比较,得出结论

填表 饮用水的种类 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资料

实践探究 想一想 标签上主要内容,比较那种水更好?

认识各种饮用水的不同特点 认识健康水的标准,朗读文字资料,知道健康水的标准是怎样的

健康水的标准:

1.不含对人体有毒、有害及有异味的的物质。2.含有适当的人体所需的矿物质。3.水呈中性或弱碱性

4.溶解了适量的氧气及二氧化碳气体。5.水分子团小,易于人体细胞吸收、利用。

6.营养生理功能如渗透力、溶解力、代谢力较强。

实验:蒸馏水成分的标准 比较:纯净水、矿泉水、蒸馏水、白开水、生水以及其他饮用水的优点和缺点。

朗读文字资料,知道健康水的标准是怎样的 想一想,说一说:我以后要常喝水。作业布置:

填写第19页调查表

课后反思: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节约用水

课题四

眼花缭乱选衣料 教学目标 :

1.了解衣服选料不同

2.对于不同衣料、手感舒适度等因素的不同 3.对于不同衣料的优缺点 4.如何鉴别衣料

教学重点:衣料的优缺点及不同 鉴别不同的衣料 教学难点:理解差不多的衣服但衣料不同 不同衣料优缺点分析及辨别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课本 教学环节 提出问题:

1.为什么样式差不多的衣服手感、舒适度、保暖性能等大不相同? 2.这几款衣服的衣料有哪些性能和优缺点?

3.衣服标签上 标注的面料成份与实际质地是否相符?如何鉴别? 猜想与假设

1.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参考资料卡片常见衣料的性能优缺点、面料的几种鉴别方法、衣料保暖的“内幕”。2.搜集各种衣服标签

3.调查实践:询问父母、朋友

4.亲自动手:浸水、吹气、手捻、摩擦后靠近碎纸屑、抻拉、试穿„„

交流、得出结论 学以致用,拓展视野

1、一年四季穿衣注意什么? 纯棉布衣 羊绒毛衫 亚麻衫 尼龙T恤 混纺毛衣 真丝华服

2、牛仔裤的衣料成分吗?选购怎样的牛仔裤更健康,怎样保养才能穿得长久? 牛仔裤大多绵纸的,特点:透气性差,紧,虽然美观结实,但不利于排汗和湿气的蒸发,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常穿牛仔裤,易得湿疹等皮肤病 新买的牛仔裤最好先洗一次,以去掉不了上残留的肤色和化学助剂。

相信吗:“大豆饼粕织成衣服?”、“石油、空气和水能变成纤维?”、有“比蚕丝、蛛丝更纤细比钢铁更结实的奇特的丝”。这些难道不是天方夜谭?阅读完以下有关衣料发展和创新的资料,就会解开谜团,请将你浮想联翩的感受和同学一起交流和分享吧!

课后反思:教给学生面料的几种鉴别方法,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课题五 衣物洗涤有诀窍

教学目标:

1.不同面料的衣服洗涤方法不同

2.学会设计方案,找出衣料的洗涤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不同面料衣服的洗涤方法 设计方案洗涤衣服 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衣物的洗涤要求,懂得了洗涤衣物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学习常用衣物的洗涤(板书)。

【百度搜索】洗涤的概念http://baike.baidu.com/view/957149.htm

2、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洗衣服的图片,画面逼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明确学习任务

1、多媒体课件播放《洗衣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验军民是一家、军民一条心的感人场面。

2、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百度视频】《洗衣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演示过程

1、情况分析

随着天气变暖,每个人都会出汗,汗水对衣物起腐蚀作用,如不及时清洗会造成黄色汗渍。因此,贴身衣物要勤洗勤换。我们不仅要学会洗衣服,而且要学会科学的洗衣方法。即∶根据衣物的面料选择合适的肥皂或洗衣粉,合适的水温,这样既能节约水和洗衣粉,又能达到良好的去污效果。

2、洗涤过程

为同学们示范毛巾的洗涤过程,强调洗衣步骤∶ 清水预洗—洗涤剂洗涤—清水漂洗—脱水—晾晒。

(四)观察与讨论

1、让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洗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禁止用热开水。

(2)、顺着衣物的直纹双手揉搓。(3)、不要拧得过分干燥。

(4)、晾晒时要使直纹自然垂直。

(5)、切忌横着晾晒,也不要将两袖一字形地紧绷在竹竿上。

2、让学生看书学习并讨论毛巾被和毛巾衫的洗涤方法,然后完成以下课堂反馈题。

3、订正课堂反馈题,同时多媒体展示答案。[教师点评] 表扬、鼓励全做对的同学。

(五)实践与操作

1、活动方式∶每人一组,按洗衣步骤洗涤所带衣物

2、活动方法∶示范表演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3、操作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活动,加强反馈、及时辅导纠正,并提醒学生在劳动中积累知识和经验。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案实施较顺利。因教学经验不足,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题六

塑料使用的福与祸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将塑料和非塑料制品进行比较。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能概括塑料的优点,了解塑料的缺点。

4、知道减少塑料污染可以保护环境,愿意以实际行动减少白色污染。

5、知道科学家正在研制分解的塑料。

教学难点

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对比,了解塑料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煎锅、记录本、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了解塑料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师:同学们看,老师的手中是什么? 生:饮料瓶!

师:对!它是用什么做成的呢? 生:塑料!师: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用塑料制成的? 师:哇,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收集了几张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汇报和老师出示的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讨论)

是啊,至从1910年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德(课件出示照片)研制出合成塑料之后,塑料便与我们的生活相伴相随、密不可分了。

那么,它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它究竟有哪些优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

二、交流讨论其性能

1.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之间的优缺点。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以及它的好朋友,你们找到了吗?带到班级来了吗?(带了)谁能告诉老师,塑料制品的好朋友是呀?(玻璃、陶瓷等)大家说的真好!下面请同学们将带来的所有物品整齐地摆在桌面上,比比谁最快!(评价)

一会我们就在小组内办一个物品展,大家一起观察观察,研究研究,好不好?(好)请同学们一起来看活动要求:

1)仔细观察,分析塑料制品有哪些优点。

2)观察完毕后小组内展开讨论,并用关键词概括出优点,填写教材73页的活动记录。

活动要求明确了吗?好,下面开始活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活动安全!(学生讨论中板书:优点)

师:同学们都已经讨论结束了,谁愿意说一说,塑料制品有哪些优点呢?(适时板书)谁还能夸一夸!(指名)哪位同学还能补充?

(各组追问一次,如你为什么认为它便宜?为什么说它轻便?为什么说它结实?)(评价学生如:你真会观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很好!比较中发现优点,聪明!你真会比较!„„)

小结:正是因为塑料有如此多的优点,因此塑料制品被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着。现在,已经研制出了抗菌塑料、纳米塑料,生物塑料、防弹塑料、塑料血液,塑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认识白色污染,共商治理方案。

过渡:塑料对我们人类的贡献这么大,可老师却看到一份资料上这样写着(出示课件:塑料袋被英国媒体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这是为什么呢?(生答)那你知道它会造成什么污染?(白色污染)对,其实不仅仅是塑料袋,那些塑料饭盒、饮料瓶等所有塑料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都叫白色污染。(板书)白色污染有哪些危害?(生答)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出示)

过渡:多么触目惊心啊!白色污染已然成为困扰全球环境的一大难题!出示:白色污染已成为困扰全球环境的一大难题!

塑料垃圾很难分解,一般要过二百至四百年,有的可达500年;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事故;它破坏市容、景观,造成“视觉污染”;混入土壤,影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吸收水分、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生病,甚至死亡,抛入水面,不仅影响船只的航行,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使水质变坏;混入生活垃圾一同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而且,填埋后的场地由于地基松软,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

师:同学们,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没想到我们顺手扔掉的塑料垃圾居然有这么大的危害,难怪英国人发出了这样的呐喊:(课件出示:塑料袋——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学生齐读)

师:英国人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白色污染真的是塑料本身的罪过吗?交流看法。(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我们人类自己。)

我们的生活能离开塑料制品吗?(指2名说:离不开,因为没有塑料制品生活会很不方便„„)

师:需要和危害同时存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小组讨论)1)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代替塑料袋等; 2)重复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3)回收各种废弃的塑料。

4)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出示可降解塑料课件)

四、了解社会,总结本课。

师: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说,白色污染是可以防治的,世界各国政府也为此做出了相应的努力。我国也不例外,办工厂,建回收站、限制使用塑料袋、倡导重提菜篮子、在街头安装分类垃圾箱等等„„相信,只要我们大家携起手来,齐心协力,我们的地球就一定会充满阳光、充满绿色、充满生机!

课后反思:引导学生在在生活中,购物使用购物袋,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课题七 纸的使用与保存

教学目标:

1纸的种类不同在于原料不同 2纸的保存

3纸袋代替塑料袋弊大于利 4造纸业的污染

教学重点 纸的保存,纸袋代替塑料袋弊大于利

教学难点:

掌握长期保存纸张的方法 造纸业及纸制品的污染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引入

观察形形色色的纸思考

纸是文化的载体,再人类文明进步和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纸,我们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天读书,写字都离不开纸,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各种纸制品,然而你真了解纸吗?知道使用纸应该有哪些注意的地方吗? 2.讨论

请同学们准备尽可能多的收集不同的纸,带到学校 讨论:(1)纸的厚度、颜色

(2)用手接触纸的表面,比较各种纸的平滑度

(3)各种纸分别覆盖在一张黑纸上,比较纸的透明度(4)浸入水中比较吸水性 通过比较

大家可以发现不同纸再外观性能上有很大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阅读书中材料:纸的原料不同造成 3实践探究

纸虽然没有生命,但是也会衰老,图书、报纸存放时间长了会变黄、变脆,这是为什么呢? 4纸的保存,驱虫的方法

防止阳光照射 防止与空气水分接触 防虫蛀 5.学以致用

讨论纸袋代替塑料的利弊 6拓展延伸 造纸业的污染

课后反思: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纸

课题八

地震——不受欢迎的常客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地震发生时会出现的现象

2、掌握地震发生时采取的措施和避难方法 教 学 重 点

掌握地震发生时采取的措施和避难方法 教 学 难 点

掌握地震发生时采取的措施和避难方法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课本 教学环节

一、问题导入,明确目标

学生提前收集资料,交流回答。思考:地震会引发哪些后果呢? 地震次生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自然层面的,如滑坡、崩塌、滚石、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和溃决水灾,发生在深海地区的强烈地震还可引起海啸;二是社会层面的,如道路破坏导致交通瘫痪、煤气管道破裂形成的火灾、下水道损坏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电讯设施破坏造成的通讯中断,还有瘟疫流行、工厂毒气污染、医院细菌污染或放射性污染等。历史经验表明,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有时比直接灾害还要大。

二、预习交流,合作探究

1、如果发生强烈地震,说一说你该怎样做?

2、除地震之外,你的居住地还容易发生什么灾害?若家里准备一个“防灾急救包”,里面应存放哪些物品,应把包放在什么地方?

三、课堂总结

查阅资料:地震前有哪些前兆呢?

课后反思:引导学生重视学校的疏散演练

课题九 方向识别方法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在各种野外环境和条件下识别方向。

过程与方法: 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多种野外识别方向的方法,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多面性。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教学重点:

1.利用日光投影判别方向 2..利用月相判别方向 3.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 4.利用植物特征判别方向 教学难点:

1太阳运行时间对投影方向的影响 2植物特征细节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论法 案例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方向坐标体系:

地球自转轴与地表的两个交点为两极,其中指向北极星方向的为北极,另一方为南极。顺应地球自转方向为东,反方向为西。判定方向的关键是首先寻找到南北方向。确定了南方或者北方之后,整个方向体系就水到渠成了。

二 方向判定方法:

1:利用日光投影判定方向。太阳的运行规律是东升西落,所以在清晨太阳出现在东方,物体投影指向西方。而日落之前的黄昏时分则反之。当正午时分最大太阳高度角出现的时候,除了当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维度以外的地方,都将出现一定长度的物体投影。此时,太阳直射纬度以北的地方投影指向北方,直射纬度以南的地方投影指向南方。若是非热带地区则更好判定:北回归线以北指向北方,南回归线以南指向南方。2:利用月相判定方向

首先看月相是否满月。若为满月,则从入夜开始东升西落。月亮升起的方向为东方,落下的方向为西方。若不是满月则根据以下情况判断: 若为入夜时分则亮面朝西,落下方向指向西方。若为午夜之后,则亮面朝东,升起方向为东方。3: 利用北极星判定方向

在晴朗的夜晚,大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此时可以根据北极星的指向辨认北方。

4:利用植物特性判定方向

此方法适用于非热带地区。下面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为例介绍,南回归线以南则反之。很多植物生长都有喜阴或者向阳的习性。对于喜阴植物若生长在背阴处则长势很好,若生长在向阳方向则长势不佳甚至难以生长。此方法的应用需要首先具备对常见植物的识别和特性的了解。例如马尾松是喜阳植物,若是向阳坡则会生长茂盛,背阴坡则会长势不佳。所以对比不同坡向的长势情况就可以判定,生长旺盛的一侧为南方,另一侧为北方。贵州地区山谷峡谷低矮处常见一种苔藓类植物名为铁线莲,生于潮湿环境中。若向南的向阳方向则趋于干燥,此物种生长不好。若向北的背阴方向则趋于潮湿,此物种则生长旺盛。若见有被砍伐或倒下的树桩,还可看年轮的疏密程度来对比。年轮最密集和最稀疏的方向往往是相对的。最密集方向指向北方。最稀疏方向指向南方。

活动:利用地球仪,投影片,多媒体资料,展示地球形态和自转运动,复习和建立东南西北方向体系。

复习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利用投影片,ppt动画,回顾直射点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熟练应用相关运动规律与方向之间关系的原理。

复习月相变化和月球运行规律。

利用图片和ppt动画、投影片资料,熟悉月球运行过程中相应的月相变化规律和特点。从而掌握月相亮面指示方向的规律。

课后反思: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辨别方向

课题十 噪音的危害与消减

教学目标

1.认识噪声的危害 2.熟悉噪声的消减方法 教学重点

噪声的消减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来采取合适方法减弱噪声

教学方法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讨论法 观察法 教学环节 一 单元导入

噪声会使人烦躁、危害人体健康会给人带来精神上合身体上 的双重危害。那么什么是噪声呢?教师是给出噪声的定义。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是噪声。既然噪声对人的伤害这么大,我们能够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弱噪声?

二、预习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减弱噪声方法,大家讨论交流意见。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消声器,吸音天花板,隔音罩,隔音门,隔声窗,植物吸音墙,隔声屏障,汽车隔振隔音垫,橡胶减振垫等。学生分别指出以上图片的用途。并对以上图片进行简单分类。

三、点拨归纳,巩固拓展 你知道城市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2噪声的等级用什么计量?

3你还道噪声对人的身体有哪些危害? 4 你认为应怎样减弱噪声? 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规定? 6你对学校环境改善有哪些建议?

联系自己周围环境找出噪声源,提出决方案。

四、课堂总结,回归单元 1.什么是噪声

2. 噪声的等级划分——分贝.3. 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4. 减弱噪声的途径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考察有哪些屏障,减少噪音?、课题十一

被忽视的听力杀手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2、学生能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3、学生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教学准备

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吗?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课后反思: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让学生们思考

第二篇:生活与科学教案

惠安县涂寨东庄小学校本课程

五年级教材中的科学与生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学要为生活服务,要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第一章 生物中的科学(生物生长的需要、生命的延续、生物的进

化、)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关于动植物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动植物。

植物(Plants)是生物界中的一大类。一般有叶绿素,没有神经,没有感觉。分藻类、蕨类、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30多万种。

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说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释放氧气后,剩下葡萄糖——含有丰富能量的物质,作为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太阳每时每刻都在向地球传送着光和热,有了太阳光,地球上的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叶子大多数是绿色的,因为它们含有叶绿素。叶绿素只有利用太阳光的能量,才能合成种种物质,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一株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组成的。根、茎、叶与植物的营养有关系,因此叫做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与 1 植物的繁殖后代有关系,因此叫做繁殖器官。

了解了植物的这些知识,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根据植物的这些特点种植植物,呵护植物。

动物是自然界生物中的一类,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等,约一百三十万种。根据zoo3权威推崇出的最新动物定义为:自身无法合成有机物,须以动植物或微生物为营养,以进行或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

根据动物的食性给动物分类为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一些动物具有特殊的功能,比如:

1就算现代科技发达仍没有一种刹虫水可完全灭绝蟑螂原因是蟑螂对各种不同的刹虫水都有抗体性。

2.新西兰邦牙岛上有一种专门吃蛇的蚂蚁,它们一旦发现蛇,就立刻将其包围起来,分泌出一种毒汁,使蛇皮肉溃烂,然后慢慢食之。3.坦桑尼亚有一种能吃猫的老鼠,它们有一种特殊的内分泌器,能分泌出一种液体,并挥发出一种叫“麻磷气”的毒气,猫一闻到这种气味,便会被麻醉,瘫软无力。这时,老鼠就倾巢而出,围住昏睡的猫,断其喉管,分而食之。

4.我国南海有一种会捉老鼠的鲇鱼。晚上,鲇鱼游到岸边的浅滩,把尾巴露出水面,装成一条死鱼,觅食的老鼠发现后,便会去咬鱼的尾巴,这时鲇鱼趁机把老鼠拖入水中,饱餐一顿

5.蜘蛛——液压腿 蜘蛛的头部和胸部长着4对腿,它的腿非常奇特,里面不是肌肉而是液体。因而它行走时是靠腿里液体的压力剧增或锐减来进行的。这是一种动物界少有的独特的运动——液压传动法。6.北极熊——光电管 号称“冰上之王”的北极熊,它身上的毛是空心管子,实际上就是一根根微细的“光电管”,只有紫外线能沿着中间的空心通过。北极熊利用“光电管”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使身体周围的温度增高,好似一件自动增温的皮大衣,加上丰厚的脂肪层,就能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冰天雪地里了。

7.海豚——声纳系统 海豚头部的瓣膜和气囊系统,能发射超声波,具有回声定位功能,而且非常准确。所以,它在光线黑暗、地质情况复杂的海洋世界里,能够十分灵活、准确地跟踪和捕捉各种目标。8.萤火虫——发光细胞 萤火虫的发光器官位于腹部的右侧,由透明的表皮、发光组织及反射层组成。发光细胞内含有萤光素和萤光素酶,萤光素在萤光素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并释放出光能。萤火虫发出的“冷光”不产生热量,因此在易爆物质的贮存库和充满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易燃易爆气体的矿井中是最安全的照明设施。9.海鸥——海水淡化器 海鸥有一种奇特的本领,能够把海水淡化,原来在它的嘴眼之间有一个涎腺,能分泌涎液。这涎腺就是它的“海 3 水淡化器”。人类正在研制这种仿生淡化器。这些动物具有特殊的本领,人类可以根据动物的特殊本领进行发明创造。服务于人类的生活。

还有就是动物可以预示地震,地震前动物的习性异常主要表现为兴奋性行为活动,即大多数为在正常活动状态下出现的惊恐不安、逃离、迁移等反常的习性活动,少数表现为抑制性行为活动,即在活动状态下出现发呆、忧郁、不进食等反常活动。鱼类:翻腾跳跃,漂浮打旋 两栖类:行为呆滞,蛙蛇出洞 鸟类:惊飞惊叫,迁飞拒食哺乳动物:嘶叫奔跑,惊恐不安。

动物机体实际上是一架复杂而敏感的环境变化的感知系统,如同一架“活”的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可以把有关的地震前兆信号进行有效地提取和放大。人类可以观察动物的异常表现,在地震发生前做好准备,从而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动植物需要更好的生长,还需要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原因,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有些动物可能会灭绝,所以人类研究生物的特点,研究出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基因世纪渐渐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此,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花卉奔向了市场。例如2005年,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不仅带去了荣耀,也附带的带去了一些植物种子。例如带去的青椒的种子,强大的宇宙辐射让种子发生了变异,内部的基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种出来的请教,形状与原来纯种的青椒有明显不同,我们把这种新型的转基因变异青椒叫做“太空椒”。这种青 4 椒,个头大,颜色浅,营养含量高。备受大多数消费者喜爱。自从克隆技术运用到生活中之后,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有利的方面,它可解除那些不能成为母亲的女性的痛苦。克隆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克隆技术也可用于检测胎儿的遗传缺陷。将受精卵克隆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克隆的胚胎与子宫中发育的胎儿遗传特征完全相同。克隆技术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成年人的神经组织没有再生能力,但干细胞可以修复神经系统损伤。在体外受精手术中,医生常常需要将多个受精卵植入子宫,以从中筛选一个进入妊娠阶段。但许多女性只能提供一个卵子用于受精。通过克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卵细胞可以克隆成为多个用于受精,从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

当然,任何一种技术的应用都会有利有弊,只要人类认真对待,发扬新技术的优点,尽量缩小新技术所带来的弊端,真正让新技术为人类服务。

生物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进化现象,在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吧:草原狼是鹿的天敌。在这对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中,强壮、狡猾、奔跑快速和活动灵活的狼能有有效地捕到鹿,生存和产生后代的机会就大;病残、奔跑速度慢和呆板的狼,由于捕不到足够的食物而被淘汰。身强力壮、奔跑快速和活动灵活的鹿能避免狼的追捕,最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体质弱、奔跑速度慢和反应迟钝的鹿则成了狼的美餐,而被淘汰。通过狼与鹿的长期相互选择而共同进化,使生 5 存下来的狼和鹿都是对环境高度适应的强壮群体;19世纪末,挪威为了保护雷鸟,曾大力人工捕杀雷鸟的天敌。其结果不但没有能有效地保护雷鸟,相反,该鸟在20世纪初则大量死去。经调查研究发现,原来雷鸟天敌所捕食的雷鸟大多是体弱多病的个体。患病雷鸟的淘汰,不仅防止了疾病在雷鸟中的传播,还减少了对生境的竞争,使雷鸟种群得以健康发展。天敌被猎取后,患病雷鸟的活动,使疾病在雷鸟中广为蔓延,并导致大量死亡,种群不能正常发展。上述事实说明,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发展成为相互依赖的关系,从而促进双方的进化,即共进化。

生物在延续生命的过程中还会发生进化现象,正是由于生物进化的存在,所以生物才能更能适应环境,物种更优化,生命力更强。

考考你:

1、你知道生物的茁壮成长需要哪些因素吗?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自己的特殊本领?赶快和同学们分享吧。

3、你还知道生物的哪些变化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震?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利用网络,自己查一查,记一记。

第二章 环境中的科学(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地表剧烈变化、地表缓慢变化、矿产资源)

有些生物有自己的特性,这些特性是与环境分不开的,人类可以从生物的特性上得到启示,从而进行发明创造。比如人类在鸟的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飞机的样子;人类根据动物奇妙的护身术,发明了隐蔽性很好的雪地型和林地型军服,为行军作战的隐蔽创造了条件,成为一种特殊的“武器”。

环境中还存在一些变化现象,内力作用的结果:在地球内力作用下,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地形变得高低起伏不平。自然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处于平坦。地球上所具有的地形地貌往往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壳的运动会形成很多矿产资源,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它是发展采掘工业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品种、分布、储量决定着采矿工业可能发展的部门、地区及规模;其质量、开采条件及地理位臵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利用价值,采矿工业的建设投资、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及工艺路线等,并对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初加工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工和建材等)以至整个重工业的发展和布局有重要影响。矿产资源的地域组合特点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工业结构特点。矿产资源的利用与工业价值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 7 术经济条件有紧密联系,随地质勘探、采矿和加工技术的进步,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我们的环境中有很多科学现象,这些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中的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

考考你:

1、你还知道我们人类的哪些工具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再向老师汇报。

2、我们身边有哪些矿产资源?像我们周边地区这样开采矿产资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又会让我们失去什么?

第三章 生活中的科学(冷和热、巧妙地用力)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的许多神奇的现象都能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一、服装的颜色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因此,某种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如红色的花,是因为它只能反射红色的光线,把其他颜色的光线都吸收了;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

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对于辐 9 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一般说来,深色的东西,对太阳光和辐射热,吸收多,反射少;而浅色的东西,则反射多,吸收少。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象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二、神奇的磁化水

磁化水是一种被磁场磁化了的水。让普通水以一定流速,沿着与磁感线平行的方向,通过一定强度的磁场,普通水就会变成磁化水。磁化水有种种神奇的效能,在工业、农业和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上,人们最初只是用磁场处理少量的锅炉用水,以减少水垢。现在磁化水已被广泛用于各种高温炉的冷却系统,对于提高冷却效率、延长炉子寿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许多化工厂用磁化水加快化学反应速度,提高产量。建筑行业用磁化水搅拌混凝土,大大提高了混凝土强度。纺织厂用磁化水褪浆,印染厂用磁化水调色,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农业上,用磁化水浸种育秧,能使种子出芽快,发芽率高,幼苗具有株高、茎粗、根长等优点;用磁化水灌田,可使土质疏松,加快有机肥分解,刺激农作物生长。通过实践人们发现,常浇磁化水的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和萝卜、黄瓜等蔬菜,产量可提高10~45%,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可增产11~18%。此外,有些畜牧场用磁化水 10 喂养家禽家畜,可使禽畜疾病减少、增重快。

在医学上,磁化水不仅可以杀死多种细菌和病毒,还能治疗多种疾病。例如磁化水对治疗各种结石病症(胆结石、膀胱结石、肾结石等)、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感冒等均有疗效。对于没病的人来说,常饮磁化水还能起到防病健身的 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用经过磁化的洗衣粉溶液洗衣,可把衣服洗得更干净。有趣的是,不用洗衣粉而单用磁化水洗衣,洗涤效果也很令人满意。

三、蜘蛛捕食方式妙

有的蜘蛛是依靠它的善跳和敏捷的行动捕食的,但是许多蜘蛛是靠张网捕食的。

当蜘蛛将网拉好后,自己就躲到偏僻的地方静候食物的到来。1只小昆虫误入网上,就被有粘性的蛛网粘住,蜘蛛便闻讯赶到,伸出两只近口部的螫足,插入猎获物体内,注射毒液,使昆虫麻醉,待其内脏和肌肉液化后,蜘蜘便“他住”猎物,大口大口地吮吸。

蜘蛛的视力很弱,它怎么知道有猎物落网呢?原来,它的脚上有若干“音响探测器”——裂缝状的“耳朵”,能感知20-30赫兹的声音。因此,当飞虫在落网前,很可能已受到蜘蛛的监视。只要腿与网相连,就能感受到落网昆虫所在的部位。

蛛网是怎样结成的呢?原来,蜘蛛肚皮下有6个吐线器,呈两竖排对称排列。蛛丝在蜂蛛腹中呈液体或半流体状态,和蚕丝一样,它 11 的成分是蛋白质。当从吐丝孔吐出后,就迅速被氧化成固体。蛛丝这种蛋白质含有叶咯烷酮,具有很高的吸湿性,因而蛛丝在空气中能吸收水蒸汽,具有粘性,一旦有飞虫落网就被粘住,很难逃脱。由于蛛丝呈酸性,因此不会被霉菌寄生。蛛网在夜间组成,烈日下易被破坏,所以多在光线不强的暗处。

那么,蛛丝既有粘性,为什么不将蜘蛛本身粘住呢?这是因为,蜘蛛的脚底部都能分泌一种油脂性物质,由于“油水木相溶”,所以蜘蛛在网上行动自如,不会“做茧自缚”。

蛛丝很细,它的直径只有0.5%毫米,将其单丝环绕地球一周,其重量也不过200克。然而,它的强度比同等粗细的铁丝还大,可以承受3克的重量。无怪乎细细的蛛丝却成了飞虫的罗网。

考考你:

1、想一想,你夏天的衣服与冬天的衣服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和本节课校本课程所学知识,试着解释一下。

2、生活中还有哪些“巧妙地用力”的事例?

第三篇:科学教案 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 我会自己冲饮料

一 设计思路: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其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教育功能。冲饮料,在幼儿生活中是在再寻常不过的,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用餐、待客,都离不开冲饮料。但幼儿看得多、喝得多,真正能有机会尝试冲饮料过程的却很少。本活动旨在提供给幼儿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好模仿、爱动手的心理,又能在充分的活动中让幼儿去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如:观察固体饮料的溶解过程,冲饮的正确方法等,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引起幼儿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现象的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二 目标:

1、通过幼儿冲饮料的操作实践活动,观察了解部分饮料的色、香、味等特点及溶解变化的过程。

2、培养幼儿的动手兴趣。

三 准备:1,果珍、奶粉、高乐高这三种可冲饮食品;搅拌工具(圆头吸管);温水。2,请家长在家中冲饮料时让幼儿观察 四 过程:

一、关于饮料的讨论:

1、教师:夏天,当家里来了客人时我们拿什么给客人喝?

2、教师(出示一杯白开水)问:这是什么?你们喝过吗?(请幼儿品尝白开水后回答)什么味道?有没有喝过有味道的水呢?

二、回忆生活经验:1,你们喝过那些用水冲的饮料?是谁冲的?2,谁会自己冲饮料?怎样冲饮料?3,介绍今天老师准备的固体饮料。

三、幼儿冲饮品尝

1、幼儿自由选择冲饮(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在冲饮过程中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并鼓励其在实践中去探索。提问:① 你的饮料是怎样冲的?(冲饮方法)② 你冲的饮料是什么颜色、气味、味道?(分开提问)③杯底的固体饮料怎么不见了 ④ 如果固体饮料融化不了怎么办?⑤ 冲出的饮料太浓了或者太淡了怎么办?教师示范一种正确的冲饮方法。

3、幼儿再次冲饮请好朋友品尝。(建议换一种饮料冲饮)

四、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知道饮料喝得过多并不利于人体健康。而白开水比饮料有营养,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多喝白开水,尽量少喝饮料。

五、延伸活动请家长配合,在家里来客人时,让孩子冲饮料给客人品尝。没有客人就请孩子冲饮料给家人品尝,以帮助幼儿巩固经验及有尝试冲其他品种饮料的机会。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T:“糖好不好吃啊?张开嘴巴让我闻闻,恩„好香啊,啊呀,糖都跑到你们的牙齿里面去了,牙齿里面藏着糖会怎么样啊?那我们吃完糖以后应该怎么样啊?所以,我们吃完糖以后一定要刷牙漱口。

第四篇:科学教案(五年级上)

1单元 白天和黑夜

1、太阳和影子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2、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观测影子、画影子、玩影子游戏

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教学准备

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前半节课安排在室外,后半节课回到室内进行。㈠课堂组织,导入

1、带领学生到操场,提出活动要求,提醒注意安全。

2、导入:今天我们没带东西,到这儿研究什么呢?猜猜看。看看身边,有什么?(影子)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影子。

先请大家做一个事情,找一个物体,用粉笔在地上描画出它的影子,也可以画自己的影子,但注意要连脚一起画上,并在影子旁边标上时间。

学生分组描画,教师巡视,指导。㈡交流学生已了解的内容,进行猜测 对于影子,你了解吗? 学生发言、交流。

刚才我们画的影子,会怎样? 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猜测的对吗?我们去看看,并把现在这个物体的影子用粉笔再重画一下。再过一会儿,你们认为影子会有什么变化?能用不同颜色的粉笔预先画出来吗?小组讨论一下,试试看。

㈢影子游戏

大家对影子这么了解,能不能利用影子玩一些游戏呢?

马上大家就自己分组玩游戏,注意,虽然说是“玩”,但要玩出水平,比比谁在玩中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进行影子游戏,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游戏活动结束,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有什么新的发现。㈣重画物体影子,验证假设

不错,在游戏中大家还能有这么多的发现。那刚才我们画的影子,现在怎样了,看看,与大家预先画的吻合吗?猜测对吗?

学生观察,汇报、交流。㈤整队,回教室 ㈥质疑、交流

研究了这么长时间的影子,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问,试着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留着课后自己研究或下几节课研究。大家有没有想过,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

那今天我们所画的影子在不断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 学生解答。㈦想像,绘画影子

看来大家对影子已经有很多了解了,刚才画影子是描出来的,下面能不能就根据物体,画出它的影子?影子画在哪边?那除了画影子,还要标出什么?(光的方向)

学生自己绘画。组织展示,互相评价。㈧课后延伸

课后继续观察阳光下的影子,看看还有什么发现,也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

2.太阳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

三、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太阳钟:a.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b.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c.学生回答 d.教师小结

2.探究日晷原理

a.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b.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c.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汇报

3.认识手掌日晷

1).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3.昼夜交替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对地心说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2.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回答和解决有关昼夜交替成因的问题。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三.教学准备:地球仪、记录纸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探究

1.比较两幅图片的异同。引发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2.介绍科学史。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 3.模拟昼夜的成因。

实验:(1)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明暗的变化,并想一想,太阳绕行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2)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4.对昼夜成因的实际应用。

让学生找出当中国是夜晚时,哪些国家是白天?(那些与中国地理位置相反的国家的昼夜变化与中国相反)

5.解释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

两地的地理位置不同,秦皇岛地处东部,乌鲁木齐地处西部,当地球围绕太阳由西向东旋转时,秦皇岛先看到日出。6.探究时差对人的影响。

(二)课外拓展:自制地球仪。

(三)活动反思:1。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太阳的东升西落)2.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哥白尼)

4、看月亮

一.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月亮的基本情况。

能在模拟环境下观察月相变化情况,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即总结月相变化规律)。在课后能连续一个月实地观察月相,并用一定方式记录月相变化。2.愿意观察月亮的变化,意识到坚持性在科学观察中的重要性。

能实事求是地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情况。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月亮的基本情况,在模拟环境下会观察月相变化,描述月相变化

情况。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排球、投影机、卡片(每片上写有不同农历日期)。

学生准备:图画纸、彩笔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探究:

1.认识月亮的基本情况。

谈话关于月亮的事情你知道多少呢?

学生交流

(2)提供月亮基本情况资料。

阅读后交流:你知道了月亮的哪些基本情况? 2.画出记忆中的月亮。(1)观察学生画的月亮。(2)学生交流,作出评价。

(3)组内按照时间给月亮“排好队”,汇报原因。(4)讲述:月相的定义。3.观察模拟环境下的月相变化。

(1)讲述:场地中央排球代表“月亮”,投影仪的光代表“太阳光”,周围卡纸上的时间代表阴历日期。

(2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观察才能观察到完整的月相变化。学生汇报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在模拟环境中观察月相变化,并记录下来。(4)巡视,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顺序、角度的错误。4.交流观察所得。

(1)汇报交流 :描述观察到的月相及其变化规律。(2)在观察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课后拓展:

我们要实际观察月相变化,要从哪些方面观察?怎样观察?什么时间观察?

(三)活动反思:月相的周期变化是(一个月)

新月指的是天空中出现(不出现月亮)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活动,有的适合夜间活动。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2.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找到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能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3.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二.教学重点、难点:能解释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三.教学准备: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的影响的资料。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为什么没有闹钟的铃声,你却每天按时醒来?为什么雄鸡啼晨,蜘蛛总在半夜结网?揭题。

(二)活动探究:

1.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观察:第65页的插图。

发现:每种植物的习性和生命活动都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的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性变化一样。了解花钟。

2.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蜜蜂和蝙蝠会相遇吗?说说你的解释。

(2)调查猫、刺猬、蛾、猩猩、猫头鹰、刺猬等动物是夜间或昼间活动。

(3)交流:你能想出办法知道蜗牛、蚂蚁、土鳖是白天还是晚上活动。

(三)课外拓展:

选择一些典型的夜间活动的动物来讨论,了解是什么决定他们的活动时间。

(四)活动反思:猫头鹰睡觉的时间是(早晨—下午)

蜗牛出来活动的时间通常是(夜晚)

2单元 光与色彩

1.光的行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2.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3.感受到光学世界的奥秘和神奇。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并能解释原因。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诗朗诵。学生朗诵,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五彩缤纷。那么关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二)活动探究: 1.认识光源。

(1)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观察书中的插图,想想为什么选这四种光源?他们有什么代表性?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月球及金星等行星的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因此不是光源)

(2)讨论:书本P14 2.光是怎样行进的。

(1)提问:光是怎样行进的?

(2)观察:看P15的三幅图,推测光的传播路线,并画出路线图。

(3)实验: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到墙上。3.小孔成像实验。

(1)介绍两千多年前墨子的发现,并指导他们的制作小孔成像盒。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汇报:蜡烛的火焰能透过小孔成倒像。

(三)活动反思:光是怎样行进的?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小孔成像的原因是(光沿直线传播)

2.照镜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潜望镜成像的原理作出合理的解释。尝试制作望远镜、万花筒。

3.能够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三.教学准备:平面镜、硬板纸、彩色碎纸屑、勺子。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照镜子是同学们非常熟悉又感兴趣的活动,你们照镜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

(二)活动探究:

1.镜子为什么能照出影象。(1)讨论、汇报。

(2)讲述:皮球可以在墙壁上反弹光线也可以在物体表面反弹,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3)讨论:人在照镜子的时候,反射的光是人发出的吗?

2.制作万花筒,尝试解释其中的原理。

3.玩镜子反光的游戏,使他们认识到镜子有及强的反光能力。4.制作潜望镜。

(1)讨论:我们通过潜望镜怎么会看见东西的?路线是怎样传递的?(2)制作潜望镜。5.照曲面镜。

(1)推测:把镜面弯曲,会照出什么样的像?观察。(2)观察不锈钢汤勺。

(三)活动反思:哪些物体像镜子一样具有及强的反光能力?总结特征

(四)课外拓展:制作一个不用回头就看见身后景物的潜望镜,画出原理图。

(五)活动反思:越(光滑)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

3.研究透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2.学会做凸透镜的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做凸透镜的成像实验。三.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察:把水滴、水柱、水碟放在有字的纸片上,你发现了什么?揭题。

(二)活动探究: 1.认识凸透镜。

(1)观察,用手摸放大镜,放大镜的镜片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作用?(2)讲述: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它有聚光和放大的作用。2.凸透镜的成像实验。

(1)调节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怎样才会出现清晰的象?(2)学生实验、讨论、汇报。

(3)总结:放大镜的作用:放大、聚光、成像。3.凸透镜的应用。

学生讨论:哪些地方可以看见凸透镜?

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蜡烛相当与景物,屏幕相当于底片。

照相机的镜头不是一个单独的凸透镜,而是一组凸透镜,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三)活动反思:你知道凸透镜的作用了吗?

(四)课外拓展:1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之处。2.查阅望远镜的历史。

4.七色光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实验。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2.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秘,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三.教学准备:三棱镜、喷壶、彩笔、陀螺、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见过彩虹吗?他有几种颜色组成的/你知道怎样制造彩虹?

(二)活动探究:

1.制造彩虹,背对太阳喷雾。2.认识太阳光是有七种色光构成的。(1)指导学生做日光的色散实验。分组实验:

A.用三棱镜 B平面镜、水、卡片 C观察光盘(2)汇报:日光是有七色光构成的。

(3)提问:是谁最早发现日光是有七色光构成的? 3.简介科学史。

4.怎样证明日光是有七色光构成的。

学生讨论实验:用放大镜或三棱镜将还原成白光。5.讨论:自然界中缤纷绚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

演示实验:将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白这几种颜色的纸分别放在七色光下,分别能看到什么光?

引导发现:不同颜色的纸张,吸收和反射的色光不同,由此显现的色彩也不同。6.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图案,看看有什么变化? 7.混合红、绿、蓝三种色光实验,发现什么,说明什么?(1)学生实验:先混合两种色光,最后将三种色光混合。

(2)讨论,总结:将三种色光混合才可合成白色,这就是光的三原色。

(三)课外拓展:继续研究光与色彩的关系。

3单元 电和磁

1.简单电路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认识一些常用的电路符号,能够画出简单的闭合电路图。2.能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会画简易电路图,能够用语言、符号、图示等来描述组装的电路。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价值。二.教学难点、重点:

让学生在组装手电筒的过程中去认识电路的基本特征。三.教学准备:

手电筒、导线、电池、开关、灯泡、胶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电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举例说说。

(二)活动探究: 1.让灯泡亮起来。

(1)提问: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2)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灯泡亮起来。

(3)绘制电路图,指导认识电路符号。2.制作简易手电筒。

(1)学生分组讨论:手电筒亮起来要哪些条件?

(2)学生操作,认识一个闭合电路的组成条件。3.组装电路。

(1)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

(2)学生操作,使电路能够亮起来。4.认识不同的电路。

(1)组装32页中的两种不同的电路。

(2)提问:你能用电路符号画出这两种电路的电路图吗?

(3)比较这两种电路图,说说想法。

(三)活动反思:你知道怎样使灯泡亮起来?

(四)课外拓展:完成第32页的动手(2)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他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2.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能设计方案验证;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

3.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感受到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二.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三.教学准备:

铁片、木片、铅笔芯、橡皮、钥匙、胶带纸、组装电路的材料。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物体都能导电吗?

(二)活动探究:

1.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

(1)让学生自己设计如何进行验证,该注意哪些问题?

(2)关于水的导电性能,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

(3)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游戏,思考:验电球为什么能发光?

(4)提问: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特点是什么?

(5)总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2.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及作用。

(1)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导体和绝缘体?分别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有什么作用?

(2)小组交流,汇报。

(3)提问:这些地方为什么使用导体和绝缘体?其他材料行吗?

(三)活动反思:你怎样判断出是导体和绝缘体。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知道解秘的方法。2.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的电路,能利用简单的图形整理检测结果。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解秘的方法。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三.教学准备:暗箱、电池、灯泡、导线。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电路。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电路,是我们看不见的电路,有办法画出他的电路图吗?

(二)活动探究:

1.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的电路。

(1)学生观察暗箱判断暗箱的电路连接,设计验证的方案。

(2)学生用检测器检测暗箱。2.活动记录的整理和交流汇报。

(1)自己的研究和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暗箱中的电路图。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验证的一些想法和依据。

(三)活动反思: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研究磁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的性质,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知道磁铁磁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知道指南针的作用。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性的性质,能利用各种方法测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能利用表格、数据等形式说明磁力大小变化的研究结果,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解释。3.意识到磁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得好处,乐于探究,善于发现。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利用各种方法测量出磁力的大小,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三.教学准备:各种磁铁、天平、杯子、垫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对磁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我们将对磁铁进行探究,更全面的了解磁铁。

(二)活动探究:

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磁铁的一些知识。

(2)出示磁铁。让学生知道磁铁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2.研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1)利用磁铁学生展开活动。

(2)汇报:你们是怎么做的?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3)了解指南针。验证磁铁也可以指示南北方向。3.制作磁铁和磁铁玩具。

(1)学生根据磁铁性质来完成操作。

(2)汇报:用到了磁铁的什么性质。4.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哪些地方运用到了磁铁,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5.探究如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1)提问:同学们,不同的磁铁他们的磁力大小一样吗?

(2)交流:用什么方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学生活动。

6.测出隔着东西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1)谈话:隔着东西以后,磁铁磁力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

(2)学生发表意见,展开活动。

(3)学生完成书中的表格。

(三)活动反思: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磁铁/

5.电磁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绕的圈数有关,知道电磁铁的两极变化及应用。

2.能制作电磁铁,能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索。能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3.意识到电磁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二.教学重点、难点:

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三.教学准备:

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指南针、回行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电和磁,今天学习认识电磁铁。

(二)活动探究: 1.制作电磁铁。

游戏:接通电源吸铁,断开电源磁性消失。

讨论:永久磁铁和电磁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谁的电磁铁吸的大头针较多?观察这些装置的特点。

2.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提出假设,分组实验。

(2)总结:与电池的多少有关:电池越多,磁力越大。

与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大。

3.分辨电磁铁的两极。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磁铁的两极,那电磁铁是否也具有两极呢?

(2)学生讨论怎样验证。影响两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电池连接的位置变化而导致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绕线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极性改变。4.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外拓展:电与磁的转换。

4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测量呼吸和心跳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和心跳之间的关系,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

2.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运动后、运动结束3分钟后,1分钟的呼吸、心跳和脉搏次数。会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脉搏跳动的规律。

3.意识到运动对身体带来的影响。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

会发现呼吸和脉搏跳动的规律。三.教学准备:手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我们在运动时,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追问:同什么时候相比,呼吸和心跳加速了呢?

(二)活动探究:

1.测量自己静坐时1分钟呼吸、心跳和脉搏次数。

(1)讲解:测量方法。

(2)学生之间相互展开测量,并填写记录。2.测量运动结束时呼吸和脉搏的次数。3.测量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4.分析比较三次测量的数据。

(1)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个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分析比较自己采集的数据,寻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讨论汇报:人运动后,呼吸和脉搏跳动都增加了,休息之后两者都要减少,并逐步恢复到静坐是的频率。

5.组织学生讨论,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1)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讨论,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交流汇报。

(三)活动反思: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肺和呼吸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知道身体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了解呼吸和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

2.会做石灰水和气体的混合实验;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3.意识到肺和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二.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呼吸和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三.教学准备;石灰水、塑料袋、吸管、烧杯等。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同学们,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你知道我们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用什么方法能证明我们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二)活动探究:

1.做石灰水实验,认识我们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

(1)学生实验:

A.塑料袋搜集一些空气,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什么变化? B.塑料袋搜集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什么变化?

(2)教师指导:石灰水有这样的性质,当遇到二氧化碳时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3)提问:A 我们呼出的主要是什么气体?

B 我们吸入的主要是空气中的哪些成分?

(4)比较实验:燃烧的蜡烛在空气中能燃烧,但在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则不能燃烧。(氧气被人体吸收)

(5)讲解氧气、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听心脏跳动的声音,寻找身体的哪些部位有脉搏。

(1)提问:我们的心脏为什么总是不停的跳动?心脏跳动时是什么样?

(2)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提问;在你的身上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4)小组内相互找一找。

(5)提问:心脏跳动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6)安排活动:边听心脏的跳动,边摸脉搏,看看之间有什么联系? 3.认识呼吸和血液循环。

(1)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我们身体哪个器官进行交换?(肺)

血液在我们人体内怎样进行循环呢?

(2)指导阅读P53的资料。

肺是呼吸的重要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三)活动反思:

1.通过学习,你对呼吸和血液循环知道些什么? 2.运动时,为什么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

3.心脏和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肺活量的含义及其大小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认识常见的呼吸传染疾病和心脏疾病,并了解如何预防这些疾病,了解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肺和心脏。

2.会通过对肺活量大小的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不同。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3.意识到疾病对人体的伤害,并能意识到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常见的呼吸传染并和心脏疾病,并了解如何预防这些疾病。三.教学准备: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为什么参加体育锻时有的人轻松,有的人却总是气喘吁吁?

(二)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1)讲解肺活量的含义。

(2)组织学生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3)比较:把肺活量大的同学和肺活量小的同学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肺活量越大,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越少)

(4)讨论:A 肺活量大,对健康有什么好处/ B 怎样才能使肺活量增加,使心脏跳动更有力/ 2.保护肺和心脏还要注意什么。

(1)提问:除了参加体育锻炼外,保护肺和心脏还要注意什么?

(2)讨论交流:

(三)活动反思;

我们的哪些行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破坏。

(四)课外拓展;设计制作人们戒烟小报。

5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1.解释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解释,如何解释,能对某些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知道解释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知道解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价值。

2.能对问题进行假设性解释,能对观察结果提出自己的解释,会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的解释更合理。

3.意识到解释是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解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价值。三.教学准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释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会解释。

(二)活动探究:

1.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解释。

(1)出示图片,问:这只猫在干什么?学生手拿一块毛巾时,脸部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雪地上动物的脚印为什么两行变成一行?

(2)学生交流。

(3)小结:对于一种现象,只要你作出合理的解释,你的解释就是科学合理的,并没有哪一种正确,哪一种不正确,这仅仅是一种假设性解释。

2.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1)学生交流P59页的内容。

(2)小结:1—4为事实,5为解释。3.引导学生理解怎样使解释更合理。

(1)实践活动:用水彩笔在过滤纸上画一朵小花,蘸湿手指尖轻轻触摸花中心,对看到的现象作出解释。

(2)提问;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

(3)学生讨论,举例历史上科学家的解释。

(4)尝试解释一些著名的科学现象。

4.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和他人交流。

(1)提问;你的解释合理吗?那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与众?

(2)学生交流。

(三)活动反思:

做一个纸飞机,详细记下做的步骤,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他的步骤做纸飞机。

2.建立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学会做一个简单模型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2.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的方法、作用。3.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做一个简单模型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2.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的方法、作用。三.教学准备:三球仪、细胞模型、九大行星图。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科学家怎样解释板块说的?

2.科学家解释板块是不可能把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搬来搬去,他们是怎样来解释的?

(二)活动探究:

1.“黑盒子”里面是什么结构。

(1)了解科学家用模型解释其观点的事例。

(2)教师出示三球仪模型、细胞模型、九大行星图,任选一种介绍,说说他们的作用,你根据模型懂得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用图画模型解释现象的方法。

(1)实验:通过滚珠的运动来猜测障碍物的位置。

(2)讨论研究: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障碍物的位置,可用什么方法确定? 1.密封纸同里的秘密。

(1)教师出示一个大纸筒,有四个可以拉出的绳头,随意拉动哪一根,其他的绳头都会缩进筒里。

(2)学生画出结构图。

(3)学生制作。

(三)课外拓展:做一个肘关节模型。

第五篇:四年级(上)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课时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活及生产中的应用。

2、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性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教学准备:

水槽、透明的玻璃杯、空塑料瓶、气球2个、纸、橡皮、塑料袋、注射器、细木棍一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一起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动物植物都需要。”——(教师出示迷面,生猜。)(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1、证明空气的存在。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的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空气确实存在,就在我们的周围,再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吧。

2、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底部,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槽中,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

究竟结果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教师演示纸团不会湿实验)待同学们看到纸团未湿后,再演示纸团被浸湿实验,请生说说两种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大胆猜测。(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上面的两个实验,说明空气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共同总结)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2)说明了空气具有什么性质?(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4、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你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具有流动性(生吹大气球,对着自己的脸放出气球里的空气,用皮肤感觉空气的存在,并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5、感受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体会手压充气塑料袋的感觉和观察松手后塑料袋的复原。“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师演示喷气气球实验,生记录、观察,得出结论: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关。充气量越多,气球跑的就越远。

(3)生自己设计实验: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验证压缩空气有弹性。(4)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师小结: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6、空气与其它物体的性质对比。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的水吗?

(2)谁来说说水和空气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3)书上的表格请你们讨论以后填写。(4)学生汇报、补充。

三、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1)今天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的非常多,就是压缩空气,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2)他们是怎样应用的?

(3)想不想做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4)教师讲解三种玩具的做法,并简要介绍原理。

四、课后拓展:自制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附:板书设计 会流动 空气的性质 占据一定的空间

有质量

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第二课时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2、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会流动么?

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

4、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

二、教学新课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②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④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⑤能不能再想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你准备怎么做? ⑥书上的实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 ⑦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气? ②打开冰箱冷藏室。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动? ③冬季的冷风从哪里钻进来?

④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

3、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5)由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三、巩固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3)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

四、作业

学生回家做一个热气球。

五、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降

第三课时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么?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教学新课

1、空气的成分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

(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学生做介绍。

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四、作业

了解氮气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重

氮气

第四课时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能调查搜集当地空气污染状况,了解污染原因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知识与技能:

2、知道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关心自己生存的空气环境,能针对当地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积极提出建议;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方便舒适的生活会给空气造成污染。教学过程:

一、探究空气的重要性。

1、憋气活动:教师数秒数,学生憋气,能憋多久(不舒服时立刻停止,记下憋气的时间)。

2、提问:憋气下来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说明了什么?

3、讲述:是呀,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我们周围的空气,陪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还有数不清的动物、植物。你们看,它们在地球妈妈的怀抱里,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呀!(播放多媒体课件)

4、除此之外,自然界里还有哪些生命体也需要空气呢?它们为什么需要空气?

5、小结: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1、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洁净吗?通过前几天的考察,你有没有发现不好的现象呢?

2、学生交流。

3、提问:这些行为会使空气怎么样呢?(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变坏)

4、学生交流。

5、提问:为什么它们会污染空气呢?

6、现在,请小朋友把眼光收回来,集中到我们的日常饮食起居、衣食住行的家居生活中,找一找,在我们的家里,有没有污染空气的家用设备或行为呢?

7、讨论:科学技术发展和越来越舒适的生活与空气污染有什么关系?

8、汇报分析车辆尾气对植物影响的对比实验的结果。

9、设想:如果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在充满车辆尾气的环境中,会怎么样?

10、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

11、讨论: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给地球造成了什么后果?

三、探究保护空气的可行性。

1、提问:在前几天的考察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自己的亲眼所见。

3、提问:看到这么多使人不满意的现象,你们有何想法?(要使空气清洁一些)

4、提问:那你们认为怎么样做可以使空气变得洁净一些呢?

5、小组讨论、记录。

6、讲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一些改变空气质量的好措施了,请大家来交流交流。

7、学生交流保护空气的办法。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

四、课后拓展争当保护空气的小明星。

1、回家记录“我家的节能行动”记录表,一周后交流,评选环保家庭。

2、调查了解当地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并向有关部门以信或倡议书等形式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

第二单元 冷和热

第一课时 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学重难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教学过程:

一、建立温度的概念。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二、形成温度概念。

学生试着对观察的体验做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三、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四、预测水的温度变化。

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3)温度均匀下降。

第二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五、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

六、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七、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①描点;②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八、作业设计。

1、再次预测: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水温究竟下降到多少度?

2、如果有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然后给凉水加热,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

第二课时 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

4、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5、能正确使用酒精灯。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

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橡皮屑。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谈话:把我们的手放在桌子或暖气上,看看有什么样的感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

2、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二)探究固体(金属)怎样传热。

1、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教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学生练习使用。

5、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6、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7.教师小结: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传热方式——对流。

1、提出问题: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讨论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

3、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准确的描述和表达。小结: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四)认识热辐射。

1、小游戏,气功演示。把你的两只手掌心相对,慢慢靠近,有什么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教师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这样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五)巩固应用

1、提出问题: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

2、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热的传递

方式 适用物体 特点

传导 固体 高温 低温

对流 液体、气体 受热上升、遇冷下降 辐射 太阳 向四周直接发射

第三课时 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3、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4、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6、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教学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固体体胀器、酒精灯等。教学过程:

一、话题“聚焦”。

1、提出问题: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提问:你为什么这样想?

二、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1)先将蜡烛点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再将蜡烛熄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糖和蜡有固体变为液体,再由液体便固体的过程。(4)学生小组讨论:蜡烛加热和冷却后,各有什么现象发生?(5)学生汇报: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结:蜡烛加热后会融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变成固体。糖呢?

4、像糖和蜡烛的形态变化只是一个例子,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

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常见物体和糖、蜡一样,容易在冷热变化条件下改变形状,如松香、巧克力等。这些都是固体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那么液体呢?

5、了解二氧化碳的液化和汽化。(1)学生分组阅读资料。

(2)课件展示:二氧化碳的液化和汽化。

(3)小结:气体间冷却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加热又会变成气体。

三、研究物体体积的热胀冷缩现象

(一)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铜球,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吗?(2)学生猜测。

(3)学生分组实验。

① 铜球没加热时恰好能从铁圈中通过。② 给铜球加热。③ 铜球不能通过。

④ 把铜球放在水中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4)学生讨论交流(5)学生汇报交流

(6)小结: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气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提问:酒精或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体积发生变化吗?

1)引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可以看书上的方法,也可以自己设计)2)学生设计 ① 提出假设。② 设计实验。(研究气体是否会热胀冷缩时最好能把自己的设计画出来。)

例如:将烧杯倒入在水中,用毛巾焐热烧杯,观察冒出的气泡,或者还可以做一个气压小喷泉等。

(2)师生讨论实验方法:

1)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

2)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3)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气密性)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尝试。

3、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1)提问:你们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他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2)学生谈谈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再猜想一下温度计是怎样发明的,最早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的资料。4)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看教材中的插图并加以解释。

(1)学生解释。

(2)教师小结: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有热胀冷缩的应用——是乒乓球边鼓、设计铁轨,还有改变物体形态的活动,如弯玻璃管和炼钢。

4、教师补充事例:

据科学家测算,每升温1ºC,钢轨便伸长10万分之一米。冬夏温差达50ºC时,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钢轨在夏天会伸长257米。

(1)讨论: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探究:(1)夏天,电力工人架电线时总是架得松一点,这是为什么?

(2)夏天,小明给自行车打气,爸爸叫小明不要能打得太多,呢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天冷瓶盖不容易开,可用什么办法使瓶盖容易打开?

五、总结

1、我们通过探究性研究学习,发现物体加热和冷却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都会发生变化。

2、温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做成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板书:

3、加热和冷却

物体形态 物体体积

加热 变化 热胀 冷却 变化 冷缩

第四课时 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散热材料和隔热材料,知道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不同。

2、能够从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现实发生的事情中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分类,比较,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保温瓶,瓷杯,玻璃杯,不锈钢杯,温度计等。

2、分组实验材料:烧杯,瓷杯,不锈钢杯,保温杯,塑料杯各1只,温度计3根,泡沫,棉花,碎布料,热水若干,纸盒,雪碧各1个,直尺,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思考问题:

1.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2.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二、新授。

1、测量不同杯子里的水温度下降的快慢

(1)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那么如果在3只不同的杯子中分别倒满热水,它们的温度下降得一样快吗?

(2)学生预测,并说出理由。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小结:不锈钢杯子中的水下降得最快。

(5)讨论:3只杯子里的水温度下降得不一样快,说明了什么?(6)学生汇报,小结: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活动注意点:

(1)在实验前,可以针对“温度下降得一样快吗?”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如还需使用什么仪器,怎样使用,时间是否需要相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条件。

(2)学生汇报时可多找几名同学,防止因错误使用温度计而得出不正确的结果。

2、把身边的物品按传热本领的大小分类

(1)谈话:根据你们的经验说说哪些材料的物体传热的本领大,哪些材料的物体传热本领小。

(2)设计证明自己想法的方案。

(3)分组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分类。(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传热本领特别大的材料有哪些? 活动注意点:

(1)提供的材料种类要多,覆盖面要广,必要的话,也可由学生自备。(2)学生在分类前,教师提出“按传热本领的大小分类”的要求。

3、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他们吸热和散热的本领一样吗? 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深色和浅色的物体吸散热的性能。

(1)同时加热深色和浅色的同种液体,用温度计测量。学生轮番记录。(2)停止加热,学生记录。

小结:深色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本领强于浅色物质。

4、利用感官触摸、观察身边的物体

(1)让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摸教师里的不同物体(要求:两只手摸的物体不同)。(2)汇报自己的感觉。

(3)说说摸哪些物体的感觉是相同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将刚才摸的物体分类。(4)让学生摸一些典型的物体:金属,玻璃,棉布类。

(5)讨论:哪些物体的传热性能较强?哪些物体的传热性能较弱?(6)讨论传热性能的快慢和散热的快慢的关系。

第五课时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他们的成因。

3、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教学准备:

师:一杯温水、一支冰棒、造霜的录像

生: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火柴、盖玻片、纸巾、试管、扇子、湿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手中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水)

2、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朋友,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水呢?

3、课件演示:水的各种形态

4、小结:水在加热和受冷后,会变成云雾雨露霜雪冰等各种形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新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板书课题: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5、小组讨论:关于水的变化,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6、汇报交流,师小结:(1)水有几种形态?

(2)水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二、模拟雨雾霜的形成:

1、提问:你会造雨、造霜、造雾吗?

2、分组实验:造雨 a 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

b 用一块冷玻璃罩在烧杯的上方,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

(1)提出要求,注意安全。

(2)思考:

水沸腾后,盖玻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是为什么?

(3)讨论后回答以上问题

3、观看录像:造霜

思考: 水结冰是多少度?为什么会有霜出现?

讨论后,小结:霜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4、演示实验:造雾

思考: 你知道白气是什么吗?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后小结: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三、认识蒸发现象。

1、讨论: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哪里来的呢?

课件演示:晒干衣服 海水蒸发

2、小结: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回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3、讨论: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4、分组实验,讲清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a 王大小不同纸巾上倒入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的变化。

b 在黑板上用水图出两块同样面积的水迹,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5、蒸发的快慢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6、小结。

四、总结水的变化及循环。

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

2、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的?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一课时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教学准备:

尺子、小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钹、保鲜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你都听过哪些声音呢?这些声音都表示什么意思?(声音可以表达信息)

2、你能用哪些方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弹、摩擦、等等)

3、你能不借助于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几种声音吗?

4、你能模仿动物的叫声吗?

5.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

1、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首先让我们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实验一:一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看尺子会怎样?(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尺子为什么会发声?(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尺子振动,发出声音。

3、实验二: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有什么发现?(有声音、豆子抖动)(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鼓为什么会发声?你怎么发现鼓面在振动的?(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鼓面振动,发出声音。

4、实验三:空瓶里放些细盐,吹瓶口。有什么发现?(手感到瓶壁振动、瓶内细盐跳动代表空气振动)

(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有什么发现?瓶子为什么会发声?(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细盐振动,发出声音。

5、总结:

(1)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2)猜测:如果物体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

6、实验四:用手摸喉部,发“啊„„”的声音。终止发声后,你感觉有什么变化?(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发声与停止发声,你感觉有什么变化?这组对比实验说明什么?(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声带振动停止声音消失)(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7、实验五: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声音会停止?(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声音会停止?(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这从反面证明:振动产生声音。

8、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与什么有关?(物体的振动)

三、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那,什么叫振动呢?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第二课时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的: 过程与技能:、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二、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教师讲活动步骤。提出问题:

(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三、回顾和解释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

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2.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第三课时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四课时 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力目标:

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情感目标: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的音调和响度。教学难点:声音的音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我们所能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你感觉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师]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师:可见,影响声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声音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音的音调

1、【提出问题】同样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响亮有的不太响亮,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单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2、【猜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用同样大的力,让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观察声音的不同。

3、【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发音齿轮、纸片

〖方案1〗按教材的样式,将钢锯条压在桌子边,使钢锯条露出的长度不同,然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锯条,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

〖方案2〗让发音齿轮按一定的速度转动,用硬纸片在齿轮边靠近齿轮,通过硬纸片在不同齿数齿轮上靠近时,感受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4、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其发出声音的调子就越高,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变化称之为音调的不同。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5、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6、观看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图(通过视频播放)

7、认识一般声音的频率范围:

通过看课本上的图1.3-2,引导学生总结出(1)人的发声频率范围;(2)人的听声频率范围;(3)哪种动物听声的频率最低和最高;(4)频率范围最广的是谁。

8、观看多媒体,进一步了解动物之间交流的情景。

9、超声: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10、介绍超声和次声的应用。

(二)响度

1、【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除了有高低的不同外,还有大小的差异,这大小的差异,我们就说它们的响度是不同的,那么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该怎样描述它呢?

2、【猜想】响度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根据是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就越响。

3、【设计实验】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响度与用力的关系呢?

4、【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鼓、碎纸屑、音叉、小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

5、消除学生对用力大小是声音大小因素的误区,说明所用力的大小只是外因,物体声音的大小在其内部看来,决定于其振动的幅度。

6、结论:我们把物体振动时的幅度就做振幅,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三)音色

1、【提出问题】如果声音振动的频率和振幅都相同,这两个声音就是一样的吗?

2、【多媒体展示】 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曲子,听起来一样吗? 观看声波的录像。

3、音色:有别于其他声音的特殊因素,它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4、举一些振动频率、振幅均相同,但音色却不同的例子。如课本中的图1.3-5可以看出,音叉、钢琴和长笛的基频(振幅最大的振动的频率)相同,但是在基频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动,这些小的振动和大的振动一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四)三种典型的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张紧程度有关,弦越紧,音调越高。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4、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乐器。

(五)小结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课时 我们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能用实验的方法,监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3、能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4、能用如表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

5、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必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人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2、教学难点是按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东西?

2、同学们对吃并不讲究,只要喜欢吃就吃。其实,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吃是非常有学问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吃什么”。

二、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1、看图片,想一想,议一议:可以把它们分几类?

2、汇报分类情况

3、小结:同学们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了很多种类。现在我们看看营养学家是怎么给食物分类的?

三、了解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知道营养学家给食物分类的标准

1、分组学习,讨论: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食物可以分哪几类?

2、汇报交流。

3、不同类的食物中分别含有哪些不同的营养成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通过研究,你对食物的分类和食物的营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认识食物营养成分标签

1、看“饼干”和“燕麦片”的营养成分标签,了解它们的营养成分。

2、比较“饼干”和“燕麦片”的营养成分标签,判断谁的营养成分高?

3、想一想:为什么说“饼干”是垃圾食品?

五、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看图,知道:碘酒是淀粉探测器,棕色的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2、实验一:滴几滴碘酒到土豆和萝卜片上,看看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3、实验二:想办法看看花生里有没有油脂?

4、营养学家通过实验判断出食物的营养成分,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5、看图表,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再给食物分分类。

六、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教育学生不要偏食

1、统计一下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2、分析统计图,我们有说明发现?

3、讨论:

(1)研究我们的统计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2)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好不好?为什么?

4、小结: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营养。为了我们健康成长,食物需要多元化,不能偏食、挑食。

七、总结

1.根据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营养学家把食物分为哪几类? 2.为什么我们不能偏食、挑食? 板书:

一 淀粉类:碳水化合物

二 鱼、肉、蛋、奶、豆类:蛋白质 三 油脂类:脂肪

四 蔬菜、水果类:维生素和矿物质

第二课时 怎样搭配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作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知识与技能: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准备:食物结构金字塔方案、文具、塑料盘等 教学过程:

一、评价食物的营养搭配。

1、出示几份食物的搭配,提问:这几份食物的营养搭配是否合理?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各组的评价结果。

4、谈谈自己最喜欢哪份食物?为什么?

5、引导:评价必须要有标准。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呢?

二、学习搭配食物。

1、认识“食物金字塔”。(1)“食物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2、讨论: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3)总结。

三、设计食谱、模拟配餐。

1、分析自己的食物搭配。(1)出示各自的食物日记。

(2)根据自己的食物日记制作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3)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

2、设计食谱。

(1)根据以上情况自己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2)分组对设计的食谱进行交流、评价、修改。(3)将设计的最终食谱填写在P86活动记录中。

3、模拟配餐活动。

方案A:利用食物卡片来配餐。

方案B:采用纸制餐盘用文字或图画来表示配餐情况。(1)要求:设计的食物搭配应又好吃,又省钱„„(2)学生活动,教师作适当指导。(3)总结。

四、作业。

1、制作一周内每天的“食物金字塔”。

2、对家里的食物搭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进行分析,向自己的父母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

第三课时 食物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①熟悉人体的消化器官; ②品尝和“跟踪”饼干;

③对饼干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消化过程,认识消化器官;

②知道并学习怎样的饮食习惯比较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注饮食要卫生;

②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难点:

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以及消化道运动的方式。

三、教学准备:

饼干、听诊器、消化器官、消化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老师知道同学们个个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猜谜语也很厉害。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有关人体器官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谜语:

(1)一个住在这边,一个住在那边,说话都能听见,到老也不见面。(2)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是香还是臭,问他他就懂。

(3)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假如你要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多媒体逐个点击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猜的很对,耳朵、鼻子、眼睛都是我们身体的外部器官,你们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内部器官呢?

师:可是光知道名称还是不够的。你们能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吗?(并点出今天要研究的器官)

2、合作探究,进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器官和它们的位置,那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器官吗?

师:是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就要靠这些消化器官来消化。课上到这里,同学们肯定知道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了吗?(生答揭题)

师:对,食物要消化我们首先就要让食物——(吃下去)。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点心,我们就来吃一吃,但老师有两个要求,一要细细地品尝,二要请同桌的同学一个吃,另一个用听诊器来追着听。

(一个学生吃饼干另一个拿听诊器听,然后相互调换,并进行交流。)

师:你尝到了什么味道? 用听诊器听到了什么声音? 饼干到哪里去了?

3、大胆猜测,进行新课

师:饼干由口腔经过食管到达胃里,到了胃里之后食物又怎样在我们体内“旅行”呢?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带着四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交流。

(1)食物在体内是通过怎样的路线旅行的?(2)食物在消化道中运动的方式是什么?(3)运动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呢?(4)食物中的营养主要靠什么器官吸收的?

师:通过看书和讨论交流,大家都弄清了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行”。为了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食物在人体消化的过程和情况,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动画。

4、总结拓展,结束新课 师:“民以食为天”,通过今天的学习,食物的消化真是一件复杂的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丝懈怠,不能出一点差错,那么我们平时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注意卫生,饭前要洗手。少吃零食,要按时就餐。

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能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

师:说得真好,其实啊在民间有许多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有哪些是你们知道的呢?如: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冬吃萝卜夏吃姜。

师:其实在民间有许多这样的关于饮食方面的谚语,老师这里就还有几条,如: “有荤有素,有粗有细。”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多媒体出示)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5、作业:

(1)收集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并且在班内交流。

(2)根据书本47页上图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中运动的实验。

五、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

口腔

食道

肝 → ↓ ← 胆胰

小肠 心脏

大肠 肾

肛门 肺

第四课时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安全食品,并能够准确识别。

2、知道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

3、知道怎样做到安全饮食。教学重难点:

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鹿奶粉事件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谁来补充?)(课件演示)是啊,就是这小小的奶粉危害了儿童的身体健康,使无数家庭陷入了痛苦。俗话说“病从口入”,那么“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揭题)

二、认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1、近三天你都吃过哪些食物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请你拿出调查表,认真填写,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生填写表格,并展示交流)(评语: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同学们都是不挑食的好孩子,表现真不错。)

2、老师选取了同学们常吃的几种食物,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课件出示食品:鱼、南瓜、香蕉、果冻、可乐、火腿肠)生自主分类。

3、同学们分类的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的食品分类方法。(板书:食品;课件演示分类)像南瓜、鱼、香蕉这样,从大自然中直接得到的是天然食品;像果冻、可乐、火腿肠这样,为了长期保存、便于食用,人工处理过的叫加工食品。(板书:天然 加工)同学们,我们日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引说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4、同学们常喝这两种饮料。(出示番茄味果汁与鲜榨番茄汁)鲜榨番茄汁是天然食品,农夫果园果汁是加工食品。看看它们的配料表,(课件出示两者配料表:鲜榨番茄汁——番茄;番茄味果汁——白砂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柠檬酸、乳酸钙、食用香精、果胶„„)讨论:你有什么发现?(天然食品没有经过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加工食品是人工处理过的食品,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一些其他的物质,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5、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天然食品,什么是加工食品。请同学们拿出调查表,把你吃过的食物分为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两大类。(生自主分类,可同桌互相交流)谁来给大家展示下自己的调查表?(展示交流,生自己进行介绍)

三、调查加工食品,正确对待加工食品

1、同学们分类又快又准,老师要奖励大家,请你们去逛逛超市。瞧,货架上饮料的品种真多呀!你喜欢哪一种吧?(自由交流)

2、老师从中选了三瓶饮料。(出示美年达的三种饮料)同样是汽水,为什么颜色会不一样呢?(色素)

3、认识食用色素:(1)这三瓶饮料里含有不同的食用色素。橙味汽水含有日落黄、胭脂红,苹果味汽水含有柠檬黄、亮蓝,葡萄味汽水含苋菜红、葡萄红(课件演示色素名)因为含有的色素不同,汽水的颜色也各不相同。(2)(手指已出示的色素名)这些色素都是人们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是人造色素。还有一些色素,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叫做天然色素。比如胡萝卜素、叶绿素、姜黄素(课件出示)等。(3)为什么要在饮料中添加食用色素呢?(改变饮料的颜色和口味,让饮料更加诱人。)(4)(课件演示:P48喝胡萝卜汁和汽水)观察下,喝完不同的饮料,小女孩的舌头有什么不同?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食品中含有的人造色素过多,会损害健康,同学们购买饮料食品的时候可要留意哦!)

4、加工食品中并不只有色素这一种添加剂,还有哪些呢?让我们来做一做有心人。

5、(课件演示友情链接:防腐剂、香料、增湿剂、碱化剂、膨松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小结:像色素、防腐剂、香料、增湿剂、碱化剂、膨松剂这样的,能让食物外观、口味发生改变的物质我们都可以看作是食品添加剂。

6、(课件演示:火腿肠、可口可乐配料表)老师收集了可乐和火腿肠的配料表,你能找一找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吗?(指名生回答,课件相机演示,食品添加剂变亮)

7、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加工食品包装袋,看一看食品配料表,找一找有哪些添加剂,再完成小调查。(生实践,师巡视指导、参与)

8、(调查表展示交流,生自主介绍)相机小结:食物添加剂在用量范围之内是允许的、安全的,但对人体没有好处,一旦超过安全用量就会危害人的健康。(板书:符合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加工食品才是安全健康的。

四、认识天然食品是否一定安全

1、加工食品存在安全问题,我们吃的粮食、鱼肉、蔬菜等天然食品就一定安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50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生自由讨论)

2、谁来说说你的想法?(课件演示:垃圾猪、被污染水里的鱼、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长期存放的食品)(为了人类自身的安全,我们要爱护环境,关爱地球妈妈;已经变质的食品,不论它原先的营养价值多高或多贵,都应该弃之不吃,否则对健康有害。)

4、(板书:未被污染)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未被污染的天然食品是比较安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选择未被污染的天然食品、符合标准的加工食品。(板书)

五、了解食品安全常识

1、我们的食物存在安全隐患,日常饮食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食品安全常识。

3、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我们国家不仅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还针对食品安全设置了相关标志。

4、弹性设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谈一谈?

五、课外拓展

注重食品安全,保障身体健康。课后同学们可以这样做:

1、调查:了解市场上有哪些不安全的食物,并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更多安全饮食的方法。

2、宣传:向周围的人介绍安全饮食常识,出一份“安全饮食,保障健康”小报。

板书: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天然食品

未被污染 加工食品

符合标准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第一课时 排序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二、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排列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

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

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

(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

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排列?什么是不同的排列?

从排列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排列.

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排列,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排列.

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也是两个排列.

(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排列”是不是一个数?

生:“一个排列”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排列,“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排列.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

三、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分类

教学内容:教科书55-59页。

教学目标:

1、能按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具准备:磁性黑板,实物投影图片,圆,三角形,动物图片,正方体,扇形。学具准备:学具盒,铅笔。教学过程:

一、引入,感知分类的意义

1、感知分类:你喜不喜欢和妈妈一起逛超市?

(课件1)欣欣超市开业了。你看到了什么?

仔细观察,这里的东西是怎么放的? 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分开放,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这里还有些东西没整理好,我们来帮他。

练习本应放在第几层?请你指出来。(课件1演示)为什么?

钢笔呢?计算器呢?

(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分类。)板书。

3、分类的意义:(课件2)家家超市也开业了。你看到了什么?

仔细观察,这里的东西是怎么放的?发现了什么?

请你来分类、整理,一样的东西放在一个柜台,怎么分?请你指出来。(课件2演示)为什么?

请给这三个柜台分别取个名字,第一个柜台叫什么?第二个呢?第三个呢?(水果柜、帽子柜、钟表柜)

二、单一标准分类

1、(实物投影1)你看到了什么?

请把它们分类,同一类的圈在一起。怎么圈? 为什么?(这三朵都是红色,另一朵是绿色)

2、(实物投影2)你看到了什么?

请把它们分类,同一类的圈在一起。怎么圈? 为什么?(它们都是车子,另一架是飞机)

3、(磁性黑板)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来分类,同一类的放在一起。怎么分?

为什么?(因为这几个都是圆,那几个都是三角形)

4、(磁性黑板)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来分类,同一类的放在一起。怎么分?

为什么?(因为这几只动物都是生活在陆地上,那几只动物都是生活在水里的)

5、(实物投影3)看,这是小红的学具盒,另一个是小明的。发现什么?希望同学们的学具盒都像小明的这样整齐清楚。拿出自己的学具盒,把里面的东西分类,摆整齐。(展示)说说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

6、(课件3)这是哪儿?你看到了什么? 在马路上有没有分类? 哪些是同一类的?为什么?

7、有时候,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法。

三、多种标准分类

1、(磁性黑板)看到了什么?

请分类,同一类的放在一起。怎么分?

为什么?(按颜色分)

还可以怎么分?

为什么?(按形状分、按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分„„)

2、同学们文具盒里有很多铅笔,你能把自己的铅笔分类、整理一下吗?

可以怎么分?(实物投影)为什么?

还可以怎么分?„„

3、现在教室里的人能不能分类?怎么分,哪些人分为一类?

还可以怎么分?„„

四、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哪儿有分类?

2、总结:我们学会了什么?

请你平时再仔细观察,哪儿还有分类,回家说一说,好吗?

下载8上_生活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8上_生活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上)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题一: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 趣 3、了解设计实验、......

    五年级上科学教案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其中第23、24课是活动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1、我们吃什么(1---5课):通过学生对食物的分类,......

    六上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1 、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的进行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八年级生活科学教案下

    生 活科 学教 案 第1课 家电节能方法多 一、【教学思路】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家用电器铭牌和说明书的基本要素及其含义;二是能设计合理使用小家电的顺序;三是学......

    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可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多而杂,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四个活动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活动: 一、观察金鱼的形态......

    六上科学教案试卷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

    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校稿

    科学中班(上)教师参考 中班科学活动设计 香甜的果肉 活动目标 1. 认识几种水果,并通过看、摸、闻、尝等方式了解各种水果及果肉的特征。 2. 体验学习和操作的欢乐,丰富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