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史教学辅导一(共5篇)

时间:2019-05-15 04: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明中国史教学辅导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明中国史教学辅导一》。

第一篇:简明中国史教学辅导一

简明中国史教学辅导一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节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的人类刚刚从猿类分化出来,生产能力很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以谋生活。这样的群体学术界称之为原始群。

原始群分为两个时期:原始群前期、原始群后期

一、原始群前期

原始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的特征较多,与现代人类体质的 差别较大,学术界称之为“直立人”。这是人类的婚姻状态属于不分辈分的乱婚时期,所生子女知母不知父。

二、我国境内属于这个时期的人类主要有: 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人等。

元谋人:是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是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了。

当时,元谋人可能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了。

北京人: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距今约有70至20万年了。

北京人的身体各部的进化并不平衡,四肢计划比较快,手的演化最快,手的灵活程度和现代人的很接近。头部比较落后,头顶部低平,脑容量小,只相当于现代人的三分之一多,牙齿粗大。证明了“劳动创造了人”这一真理。

北京人使的石器工具有了提高,不仅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还会保存火种,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体质也有所发展。

二、原始群后期

这时的人类体质有了相当进步,学术界称为“早期智人”,亦称“古人”。距今约20万年至10万年之间。

婚姻状态:禁止不同辈分之间通婚,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这叫做“血缘群婚”,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子女仍然是知母不知父。

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

三、有关原始群的传说

有巢氏:人类已经开始过定居的生活了,燧人氏:不仅使用火,而且还能发明火。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伏牺氏:开始出现原始的手工业,开始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第二节

氏族公社(约前1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第三节

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一、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主要阶段。

母系氏族的特点: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

婚姻状态:实行族外婚,同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

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初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

1、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月距今10万—1万年,考古学上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的人类体质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学术界称为晚期“智人”,亦称“新人”。

代表性人类化石有:山顶洞人、峙峪人和左镇人。

山顶洞人:是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的,距今1万8千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品种多、更精致。发现了骨针,还有装饰品,证明人类已开始有了爱美观念。还发现尸骨周围撒布赤铁矿粉粒,可能这时已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当时人类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还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可能已经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

峙峪人:在山西朔县峙峪村附近发现的,出土的石器细小而精致,且数量多,其中有石镞(箭头),说明当时人类已经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左镇人:在台湾省台南县左镇莱寮溪发现的。其年代距今约有3万至2万年。他可能那个是由大陆渡海移居台湾的,与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左镇人的发现,将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2、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距今约距今1万至5千年。从这时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使用的石器主要为磨制石器,而且越来越磨制精细。考古学上称此种石器为新石器,称使用新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此时人类发明并广泛使用陶器。陶器的出现是原始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有河母渡文化和仰韶文化。

河母渡文化:分布在浙江绍兴与宁波之间,为新石器时代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约有6千8百年。生产工具主要史石器,还有陶器。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农业已相当的发展。还发现了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杆栏式建筑,可证当时的居地近水潮湿,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

仰韶文化:距今约6千多年,这类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因以“仰韶”作为这类文化的名称。它分布区域很广,遍布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呈椭圆性,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墓葬是男女分别葬在一起,说明这时尚实行族外婚。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还有骨器、陶器。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还开始种植白菜等蔬菜。家畜饲养也以出现。

另外,陶器有多种,上面绘有颜色和图案。有些彩陶上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二、父系氏族公社

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

特征: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男子代替妇女此时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婚姻形态: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

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在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正在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在产生,贫富开始分化,阶级社会在形成中。

社会生产的发展: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为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的时代。这时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且磨制得很精致,种类业增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业也有很大发展,家畜种类增多。

手工业也有很大进步。陶器种类很多,还有骨器和铜器。

私有制的产生:

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每个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同族共财制”逐渐破坏,以家庭为单位的财产私有制逐渐产生。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扩大,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贫富的分化。

神农、黄帝、蚩尤:

他们都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领袖。神农(炎帝):居于姜水领域,以姜为姓,他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传说“神农尝百草”。黄帝:居于姬水流域,以姬为姓。他的妻子臣属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

传说中国的文明时代就起源于炎帝和黄帝时代。

炎黄子孙的由来。

禅让时代:

“禅让”:就是把职位让给别人。

神农、黄帝之后,又传数百年,为我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领袖尧年老,选择舜为继承人,得到其他部落首领的同意。舜老,又得他们同意,传位给禹。这种职位职位禅让的做法仍是氏族公社选举制 的传统,史称“禅让时代”。

此时国家已在形成,禹在位时天下诸侯都朝禹,禹已是帝王,国号夏。从此,我国的历史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时在公元前21世纪。

第二章奴隶社会 第一节

夏 朝

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夏传子,家天下:禹年老,曾选东夷族的一位首领益为继承人。但禹死后,禹之子启夺得王位,并杀掉益。从此,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结束,王位“世袭”制开始。夏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国家机构:

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国王时奴隶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以父系家长制身份君临天下,称为“天子”。国王之下有“百吏”。

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牧正、庖正、车正等,分掌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

又有法律和刑罚,还有监狱叫“夏台”,用于镇压罪犯。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夏朝实行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由原属于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而转向属于国家。当时的主要农具为木器和石器,此外还有骨铲、蚌镰、蚌刀等。

手工业: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业。青铜铸造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结束了野蛮时期,进入了文明时期。

三、夏朝的灭亡

夏朝共传十四世、十七君,历四百七十一年,最后的国王叫桀,世历史上少有的暴君,荒淫无度,又好鬼神,自比太阳。于是百姓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这时东方夷族的一支叫商族的,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大败夏桀,桀逃到南方死去。夏亡。

第二节 商

(前(16世纪—11世纪)

一、商朝的建立

商族的兴起: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契是商族的祖先,其母名曰简狄,吞玄鸟卵而孕。契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任为司徒,掌教化,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以子为姓。契传十四世至汤,势力强大,建立了早期的国家,以亳(今商丘)为国都。此时,商臣服于夏。

汤建商朝:

夏桀统治时期,政治黑暗腐朽,诸侯互相攻伐。商汤乘机灭掉了一些亲夏的诸侯国,然后举兵向西伐夏,得到了各地人民的欢迎。最后打败了夏桀,建立的商朝。

盘庚迁殷:

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之争,国力一度衰弱。阳甲之弟盘庚立,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安定下来,直至商朝灭亡,共270余年未再迁都。

商迁殷后,政治有所改善,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武丁统治时期,国力很强盛,疆域面积业也扩大了。

国家机构:

商朝的国家机构比夏代国家完善。主要表现在官制、军队和刑罚三个方面。

官制: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且王位世袭,王下设相,也叫冢宰,是百官之长,辅助商王以统治全国,相下有臣等官吏。

军队:有一定的编制,为左、中、右三师。

刑罚:监狱很多,刑罚残酷。有《汤刑》

二、社会经济

农业:实行土地 国有制,农业劳动者都是奴隶,使用的工具是木器、石器,骨器,还有少量的铜器。

手工业:代表性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此外还有制陶、纺织等业。青铜器以礼器居多。最有名的是安阳殷墟发现的司母戊鼎。

商业:商业交换已有初步发展,出现了专业商人,但很少。商业交换关系中已使用了货币,时称为“贝”,主要是海贝。

三、文化艺术

当时已经开始出现脑力劳动者,专门从事文化、科学、艺术等工作,创造了辉煌的商代文化。

甲骨文: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也称卜辞。在少量铜器上亦铸有一些文字,称为铜器铭文。

天文、立法:甲骨文中有星名及日蚀、月蚀等记载,历法为阴阳合历,以阴纪月,以阳纪年。平年12月,闰年13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还有最早的干支记录

艺术:以造型艺术最为突出。多数作品刻在实用器物上,也有专供观赏之用的。主要刻在铜器、部分陶器,还有玉、石器上。

四、商朝的灭亡

奴隶主的残暴统治:商王常用人祭祀祖先、鬼神;奴隶常被砍头、焚烧、宰割或活埋;奴隶主还用人殉葬。

周武王伐纣:商朝后期统治者海连年对外战争,纣王即位后,更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矛盾加剧。此时渭水流域的周族已建国,且日益强大,乘商国内空虚之机,发兵进攻商的别都(朝歌)。纣王迎战,在南郊牧野大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我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也至此基本结束。

第三章 西周 春秋 战国(前11世纪——前221年)

周武王灭商,我国古代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基本结束,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即封建领主制(亦称奴隶制)阶段开始。这一社会阶段经历了西周、春秋和战国三个时期,至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这一社会阶段才告结束,时长约八百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进入封建地主制阶段。

第一节

西

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西周的建立

周族的兴起:传说周族的始祖是弃,其母姜嫄,在野外践巨人脚印而感孕。原居于今陕西渭水中游以北,至古公亶父时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并在此定居下来。又传至文王(时称西伯)时,文王治岐,社会发展,武力增强,又迁都至崇(今西安沣水西),改崇为丰。仍臣服于商朝。

武王伐纣:

文王死后,其子姬发继位,是为武王,迁都镐,丰、镐隔水相临,同为都城。时商朝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乘机联合其它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一带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周公东征:

武王灭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由管叔、蔡叔和霍叔监督武庚和商的遗民,史称“三监”。

武庚表面臣服周,实则梦想复国。两年后,武王死,其子成王继位,因其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权与武庚勾结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在洛水北岸修建雒邑(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的东都,以便统治东方。

二、贵族政治统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灭商后,基本上废除了商朝的奴隶占有制度,将封建领主制推行全国。国王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又是最高政治统治者。这种土地所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

王位世袭制:

此制度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周王为天下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称世子;庶子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在中央为卿、大夫。诸侯、卿、大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 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再分封。以此类推。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天子”。——“君权神授”。

六官制:

中央有六官,亦称六卿:冢宰统率百官,辅助天子;司徒管土地和人民;宗伯管王族事务;司马管军事;司寇管刑法;司空管公共工程。文武官员统称为卿大夫或士,父死子继,官员都以采邑为俸禄,采邑在王畿内,亦世袭。这就是“仕者世禄”,或谓之“世卿世禄”制。

周王室有三支军队:虎贲(禁卫军)、周六师(京师)、殷八师(地方军)

分封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师“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封诸侯,建藩卫”,简称“分封制”。所有诸侯都在王畿之外,各建邦国。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承担一定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在封国内也实行分封制。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有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相结合,就是嫡长子世袭制。

三、封建领主制经济

井田制度:这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统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含义有二:

1、“井字象田地的形状;

2、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土地为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农奴)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劳役地租;一为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即为 “私田”。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农业:

农业有所发展。当时的主要农具是木的耒耜,此外还有骨、石器工具,以及少量的铜器工具。农奴们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农业知识,农作物的种类不断增多,主要有黍、稷等及蔬菜、瓜果,还有用作手工业的桑、麻和染料作物,种植也较普遍。

手工业: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就是工匠和商贾都是官家(贵族)的奴仆,主要为封建领主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西周的官府有“百工”。就是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当时的主要手工业有青铜铸造、制陶和纺织业等。

青铜铸造业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其技术有所发展。主要青铜器为礼器、兵器和手工工具、生活用具和车马饰等。

商业:

为贵族服务,是以交换奴隶、牛马、兵器和珍奇异物为主。奴隶的价格很低,五名奴隶才换得“匹马束丝”。民间业存在商品交换关系。

西周的主要货币仍然是贝,以朋为单位。还有金(铜),以寽为单位。

四、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西周后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山林川泽有所开发。至厉王时,他把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也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引起人们不满。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厉王,厉王逃到彘山(今山西霍县),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宣王中兴:

宣王即位,国家的情况残破不堪,周边民族一再侵袭,社会动荡不安。宣王在周公和召公的辅助下,首先整顿内政,安定社会秩序。进而对周边民族展开斗争。史称“宣王中兴”。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在政治和军事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后来一再征发兵役,遭到大臣反对,农奴逃往。所谓“宣王中兴”,已掩盖不住西周的败落景象。犬戎破周:

宣王死后,幽王即位。这是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造成严重灾难。

幽王内政黑暗。他奢侈贪婪,不尽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还劫夺其它贵族领主的财物,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再加周王室内部发生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公元771年,幽王被杀,平王继位,于次年放弃丰、镐,东迁雒邑(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

第二节

(前770年—前403年)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迁都于东都雒邑,此后的周王朝史称东周,东周至公元前249年为秦所灭。我国习惯上把这段历史分为两个时期,自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前403年),为春秋时期。自“三家分晋”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大国争霸:

王室衰微:平王东迁以后,王室的势力日益衰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依靠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的支持。从此,天子的威信更加低落,仅存共主的虚名。诸侯间互相兼并,于是出现了大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国都想当“霸主”,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居局面。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的霸主,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

弭兵运动: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激烈,江、河流域所有的大小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兵连祸结,没有宁日。中原各国所受战争的灾害最为严重。由此各国普遍厌战。晋楚两国疲于攻战,也想暂时休战。“弭兵”运动由此发生。

“弭兵”是由经常处于四战状态下宋国发起的,前后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由华元提出,第二次由向戎倡议。“弭兵”运动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萌芽

铁器和牛耕出现:春期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和春秋初期。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包括农具和手工工具。牛耕也已开始出现,生产力大大提高。铁器牛耕不仅用于农业,而且为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提供了有力条件。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楚国的汋陂,还有吴国的邗沟,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春秋初期,周天子对全国土地的控制力已几乎丧失。诸侯们也不能控制国内的土地,贵族们也无力经营管理他们所分到的井田。有权势的人,强占田地为己有,不少奴农逃跑,到边远地区开荒耕种。至此,井田制在迅速破坏。

通过各种途径转化而来的私有土地急剧增加。至春秋后期,终于出现了土地买卖关系。土地买卖是土地的抵押、典当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土地私有权确立的标志。封建地主经济开始萌芽。

初税亩:

鲁国进行的赋税改革,是各国赋税改革中最著名的改革。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也就开始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初税亩等赋税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手工业:

“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破坏。但官府手工业仍处于主要地位,民间独立的手工业者很少。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门类的增多和技艺的进步两个方面。

其中以青铜器铸造的进步最为突出。

民间商业的发展:

“工商食官”制度的破坏,在商业方面比较突出。主要是民间交换关系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很多以私人资本经商的大商人:范蠡(西施)、子贡(孔子的弟子)货币发生变化,原来的海贝已不敷应用,金属铸币大量增加。“空首布”(铲币)。这是原始形式的金属货币。金属货币的使用好发展,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政在家门

长期的战争使诸侯经济困难、政治权力日弱,而不少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治和军事权力:干预君位继承。废嫡立庶,甚至将国君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最后篡夺君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晋在春秋中期,政权已经逐渐为六卿所控制,后逐渐为“韩、赵、魏”三家控制。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至前377,三家“灭晋侯,而三分其地”。晋亡。

田氏代齐:

齐国的田氏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齐桓公是来齐,姓田氏。春秋中期,势力逐渐强大。前490年齐景公死,田氏发动政变,立阳生为国君,田乞为相。田乞死后,其子田常继续为相。前481年有发动政变,另立齐平公,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前391年田常的曾孙田和自立为国君。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第三节

战国(前403-前221年)

自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史称战国时期。战国初期,尚有二十余个诸侯国,其中以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最强大。七国之间长期混战,人们称这七国为“战国七雄”,以后,人们亦称这段历史为“战国时期”。

一、各国的改革

1、魏国的李悝改革★: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他任用李悝为相,在公元前400年左右进行改革,内容: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改变“世卿世禄”制度;尽地力-鼓励农民生产;善平籴-平定粮价;制定《法经》-是我国古代法律走向完善化的标志。魏国在中国前期所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和李悝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2、秦国的商鞅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废除“世卿世禄”制:①制定二十级爵-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② 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③实行什伍制度-以什伍为基层行单位。

(2)经济方面: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

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严格执行,不得违反。(3)社会方面:

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值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与保守派的斗争: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但秦孝公在时,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秦孝公死,惠王继位,商鞅遭迫害,被车裂而死。

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1、土地私有制

土地买卖:战国时期,是土地国有制也就是封建领主制彻底瓦解,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和发展的时期。生产力的的发展和各国的改革、变法运动,是促进、加强这一转变的两种重大因素。土地自由买卖已成为正常、合法的社会现象,参与这种买卖关系的,有平民,也有官僚和贵族。

地主阶级:

地主有三种类型:贵族地主、官僚地主和商人地主。贵族地主拥有许多政治特权。官僚地主主要是军功地主,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商人地主是在民间产生的,是地主阶级中保留领主残余最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地主人数不多,占有土地的数量也较少,在政治上也没有说明特权。官僚地主和商人地主是新兴的地主阶层。

农民阶级:

农民中最多的是自耕农。每家大约占有田地百亩,男耕女织。你们向官府缴纳的土地税,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叫做“什一之税”此外还有户赋(户口税)。

与地主阶级同时产生的,是佃农阶层。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地租以实物为主,约为亩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佃农基本上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

2、农业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比较迅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耕农还是实物地租制下的佃农,其生产积极性都比较高;二是生产工具有很大进步,尤其是铁农具的推广,更提高了产生力。

铁农具:战国时期的冶铁业很发展,铁农具的推广也很迅速。所造铁农具已有一定的规格要求,种类业比较多。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序,都已使用铁器。

水利:铁器的普及使用,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国把兴修水利看作是富国之道的重要措施之一。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秦国的都江堰。农业技术: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已有很大进步。

粮食亩产量:一般为粟一石半。当时的一亩约合今0.32亩,一石半合今三斗,为四十五斤。

2、手工业:

冶铁业:当时的冶铁规模已相当大,产品种类和数量很多,北方主要以农具和手工工具为最多。而南方以兵器居多。

铸铜业:仍在发展,产品主要有礼器兵器,货币等。

漆器业:也相当发展。制作讲究,花纹美观。

造船业:有海船,内河船,有战船,有民用船。

3、商业:

货币:各国斗大量铸造金属货币,货币的形状不同,韩赵魏是铲形的“布”,齐燕赵主要是刀形币,秦和周使用圆钱中间有空。

城市: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还不断出现新的城市。

三、从诸侯称雄到秦统一中国

1、诸侯兼并

战国初期,魏国很强大,但秦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盛。关东各国互相结盟,共同抗秦。合纵与连横: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秦为了破坏关东各国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2、秦统一中国★】

统一的历史趋势: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发展,但诸侯混战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普遍厌战。因此消除封建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比较关东各国,秦国在商鞅变法的一百年间,政治上基本建立起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建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军事方面,训练严格,士兵勇敢。疆域也在不断扩大。至此,可以看出,由秦来消灭六国,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

秦灭六国:

第一阶段:从公元前278年起,开始了对六国展开了凌厉的攻势。这一年的攻楚就揭开了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序幕。第二阶段由秦王政直接领导,由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前221年灭最后一个国家齐,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四节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一、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诗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书》-《书经》或《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易经》或《周易》,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礼》-《礼经》,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各种阶级(阶层)的斗争复杂而激烈,各阶级(阶层、派)代表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主要是儒、道、墨、法等家。

孔子与儒家:

春秋后期鲁国人,曾在鲁国做过官,后自办学校,以教书为业。政治上主张复古,对现实不满,希望当政者有所兴革。他提出了“仁”,这是他的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礼”。他的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而有所发展,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为儒家,但有浓厚的发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他所说的“礼”就是“制度、政策”,这和“法”无甚区别。著有《荀子》。

老子与道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与孔子同时,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庄周,也叫庄子。

道家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无为而治”。

墨子和墨家: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基本保存了他的思想。他的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兼爱”和“非攻”。他反对战争,反对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他的信徒称为“墨者”,多为劳动人民。

法家与韩非:

法家是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前期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后期是韩非。韩非:韩国贵族出身,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著有《韩非子》。他反对儒家的说教,崇尚法治。

韩非的主张很为秦王政所重视。后韩非自韩至秦,李斯嫉妒他的才能,把他谋害致死。兵家与孙武、孙膑: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之间长期进行战争,所以官府和民间都很重视兵事,因之出现了许多“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孙武和孙膑。

孙武:齐国人,后任吴国将军,帮助吴国打败楚国,使吴国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强大的国家。著有《孙子兵法》三卷,上卷流传至今。

孙膑:孙武之后,被其同学庞涓砍断双足后逃至齐国,打败魏军,魏将庞涓自杀。

三、文学

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诗经》,后期有楚辞。屈原的著作又是楚辞的代表。

屈原与楚辞:楚国贵族,曾任大夫。他的主张没被楚王采纳,反而被放逐,后投汨罗江而死。著名的《离骚》就是他在放逐中的抒怀之作。

楚辞的主要作者还有宋玉、景差等。

四、科学技术

天文:战国时有二十八宿天文坐标图,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都有测定恒星的记录,是世界最早。后人江他们的著作合编为《甘石星经》。

历法:春秋时已有八个节气,夏历被普遍使用。

医学:名医有扁鹊,医书有《黄帝内经》。

第二篇:复习题简明中国史复习题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A)。

A.黄帝时期 B.夏朝 C.神农氏时期 D.尧、舜、禹时期

2、父系公社时期,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是(A)。

A.黄帝部 B.炎帝部 C.蚩尤部 D.东夷部

3、商朝的建立者是(A)。

A.伊尹 B.成汤 C.盘庚 D.武丁

4、周王自称(A)。

A.朕 B.陛下 C.天子 D.皇帝

5、领兵灭商,建立西周的是(A)。

A.周武王 B.周文王 C.周成王 D.周幽王

6、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是(A)。A.邗沟 B.都江堰 C.郑国渠 D.永济渠

7、城濮之战是(A)的一次战役。

A.晋楚 B.齐晋 C.齐楚 D.秦晋之间

8、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是()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是(A)A.齐 B.秦 C.魏 D.楚

9、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设计大败魏军的著名军事家是(A)。

A.吴起 B.乐毅 C.白起 D.孙膑

10、屈原在放逐中的抒怀之作是(A)。

A.《九歌》 B.《天问》 C.《九章》 D.《离骚》

二、填空题

11、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就是(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

12、陕西西安的(半坡)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13、夏朝是夏族首领(夏启)建立的,时间约在(-21世纪)。

14、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业)。

15、周的贵族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谓之(公田);将小部分土地留归自种,谓之(私田)。

16、公元前(771)年,平王被迫放弃丰、镐,迁都(洛邑),西周结束。

17、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促进了齐国的强盛。

18、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

19、公元前260年,秦派(白起)率军与赵争夺韩国上党郡,在(长平)大破赵军,坑杀赵士卒。

三、名词解释

20、初税亩:春秋时期(或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的赋税制度改革。其内容是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纳税。它的实行扩大了水源,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21、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周公其主要事件有三件:进行连征、进行分封(政治家的周公)、制礼作乐(思想家的周公)。他的思想对孔子的影响很大。

22、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四、简答题

23、列举诸子百家中主要几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答:诸子百家的主要人物主要代表的有以下几个: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奴隶社会的大思想家,以“仁“和”礼“学把我国古代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大教育家,以私人办学为先驱。著作有《论语》一书。其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著作有《孟子》、荀子》一书。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是李悝,后期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他建立了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封建,著作有《韩非子》。道家:老子,姓李名耳字,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辨证法;其中还有庄子:宋人,著作《庄子》,他的世界观和老子相同,方法论是相对的。墨家:墨子鲁国人,他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廉爱”和“非攻”著作《墨子》兵家:孙武,著作有《吴孙子兵法》,通称《孙子兵法》,孙膑,著作有《孙膑兵法》。医学:扁鹊,他有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诊兵,著作《难经》、《黄帝内经》等。

24、试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答: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概述如下:(1)人民渴望统一。(2)经济发展要求的统一。(东周欲为禾,西周不放水)。(3)民族融合为统一创作了条件。

五、论述题

2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答:商鞅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秦孝公进行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治方面:⑴奖励军工⑵建立县制⑶实行什伍制度。

2、经济方面:⑴费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⑵实行重农抑商⑶统一度量衡。

3、社会生活方面:推行小家庭政策。商鞅变法的意义是:秦国经济发展了,军事壮大了,为秦始皇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6、孔子述评。

答: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奴隶社会的大思想家,以“仁“和”礼“学把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理论思想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我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精华。也是大教育家,以私人办学为先驱,其中有两件事: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著作有《论语》一书。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

1、秦代以(A)作为规范性文字,推行于全国。

A.金文 B.小篆 C.大篆 D.隶书

2、王莽改制的最主要政策是(A)A.“王田、奴卑”政策 B.改革币制 C.改革中央机构和地方区划 D.五均、六莞政策

3、西汉末农民大起义中绿林军的首领是(A)A.樊崇 B.王匡、王凤 C.王常、成丹 D.陈牧、廖湛

4、东汉从中期开始,政权主要控制在(A)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官僚 C.宦官和官僚 D.宦官和朋党两大集团手中

5、黄巾大起义的领导人是(A)A.张鲁 B.张修 C.张角 D.于吉

6、刘秀实行的度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A)A.清查户口 B.清查田地 C.重分土地 D.清查土地、户口

7、佛教传到中国的时间是(A)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秦

8、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的是(A)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师 D.司马炎

9、所谓“士族”指的是(A)A.整个地主阶级 B.官僚 C.地主阶级的上层 D.中小地主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其中被人尊为“书圣”的是(A)A.王羲之 B.王献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二、填空题

11、在统一岭南时,秦监御史禄率士卒开通(灵渠)。

12、秦代的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绵延万余里。

13、(卫青)和(霍去病)率西汉军队几次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14、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以后,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可通过南、北两路通向中亚,这条道路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15、王莽篡位后,改国号为(新)以(大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16、东汉王朝建于公元(25)年,建立者为(刘秀),以(洛阳)为国都。

17、东汉的(班超)是继张骞的副使之后到达西亚的使节,为打通欧亚交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18、在两汉的思想领域,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西汉中期的(董仲舒)。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前期的(王充),他所著的<<(论衡)>>一书,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19、汉代(许慎)写成的<<(说文解字)>>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20、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才是举)。

21、公元230年,孙权派军航至(夷州),这是我国古代文献有关大陆人到台湾的最早记录。

22、前秦苻坚在位时,任用(王猛)为中书侍郎,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国力渐强。

三、名词解释

23、文景之治:西汉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24、昭君出塞:昭君姓王名嫱,汉元帝时宫人。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内附,请求和亲。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即“昭君出塞”。此后汉、匈长期友好相处。王昭君和她的亲属三代人都曾为汉匈和好作出过积极贡献。

25、九品中正制:三国时魏国曹丕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实行的选官制度。规定,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防本地的人士,按品德和才能优劣评定为九个品级,政府根据品级高低,任命他们担任官职。助长了世家大族势力的增长。

四、简答题

26、《治安策》和《削藩策》是谁提出来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治安策》是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提出来的。《削藩策》是西汉御史大夫晁错提出来的。内容:西汉前期,同姓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使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主张将王国分割为若干小国,以削弱其力量。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区。作用:促使汉景帝下决心削藩,导致“七国之乱”爆发。西汉政府迅速平定叛乱,沉重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27、列举三国时期三次重大战役、交战双方及其结果。

答:(1)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2)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孙刘联军取胜,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3)淝水之战,前秦与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28、“五胡十六国”主要指哪些民族和国家?

答:“五胡十六国”主要民族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建立的主要国家有:一成(汉)、二赵、三秦、四燕、五凉、一夏,史称“十六国”。

五、论述题

29、试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构成形式。

答:确定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总揽国家大权。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沿袭了这套制度。

3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答:北魏教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整顿吏治。推行“班禄”,惩治贪官污吏。(2)实行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集权。(3)颁布均田令。(4)实行定额租税的户调制;(5)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控制。(6)实行汉化政策:穿汉服、讲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意义: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加快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1、隋炀帝时,曾三次发动对(A)的战争。

A.高丽 B.日本 C.印度 D.波斯

2、隋朝的都城在(A)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扬州

3、唐代占据今云南大部,四川、贵州一部的民族政权是(A)

A.土蕃 B.大理 C.南诏 D.回纥

4、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在天竺学佛经十年的唐代高僧是(A)

A.玄奘 B.义净 C.圆空 D.鉴真

5、《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是(A)

A.杜佑 B.刘知己 C.玄奘 D.李吉甫

6、有“画圣”之称的是唐代大画家(A)

A.阎立本 B.吴道子 C.王维 D.李思训

7、唐代文学中最有光彩的是(A)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传奇

8、五代十国时期,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辽王朝的少数民族是(A)

A.女真 B.契丹 C.蒙古 D.党项

9、北宋户籍中的主户指的是(A)

A.土著户 B.外来户 C.官户与民户 D.无常产的人

10、北宋靖康二年,被金军掠去的北宋二帝是(A)

A.真宗、钦宗 B.徽宗、高宗 C.英宗、钦宗 D.徽宗、钦宗

二、填空题

11、公元581年,(隋炀帝)废周静帝自立,他就是隋文帝。

12、隋朝于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中国。13、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后攻入长安,建立了唐朝。

14、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杀兄弟,逼高祖李渊退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15、李世民即位后,鼓励臣下直言极谏,其中以(魏征)最为突出。

16、(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改国号为(周)。

17、古文运动是指唐代的一次文学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一运动的旗手。

18、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入吐蕃和亲,嫁与松赞干布。

19、(孙思邈)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大医学家,世称“药王”。20、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1、后唐河东节度史石敬塘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灭后唐,建后晋。

22、公元960年,(赵匡胤)和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等人策划(陈桥兵变),灭后周,建北宋,都于(开封)。

23、北宋时发行的纸币叫(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是最早的纸币。

24、南宋的都城原在应天府,后迁往(临安)。

25、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于是出现了蒙古汗国。

三、名词解释

26、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通余杭(今杭州),由北到南分别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27、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因而这个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开元之治”。0 名词解释

28、《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史体书,自战国写到五代书名取鉴与往事,有鉴于治道,史学在我国已有非常主要地位。

四、简答题

29、隋唐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答:(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哲学宗教文学史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重大的成就全面繁荣。(2)世界领先(3)兼收并蓄(4)影响深远 30、试述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影响。

答:发生的时间755--763唐玄宗天宝年间。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 2》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 3》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影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1、试评武则天。

答:中国封建王朝中唯一的女皇帝。在她执政时期,继续继续推行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重视科举制度和人才的选拔。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重视农业生产。因而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后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但她任用酷吏,制造冤狱,大建佛寺,统治后期纵容一批权贵,致使朝政日益败坏。

五、论述题

32、什么是“贞观之治”?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时与观年间627--649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农业实行开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民强盛,史家称此为“贞观之治”。

33、北宋初年怎样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果如何?

答:(1)政治制度:中央:把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同时监察系统方面增设谏院,置谏官,弹劾宰执、大臣,使相权进一步受到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地方: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削弱节度使的权力,规定州的长官必须用文臣,而加强对地方控制。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作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2)军事制度:通过“杯酒释兵权”把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防止武官将领权力过大。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3)财政与法律:建立由中央控制的财政制度,削弱地方政府的财政。严格法制,大权基本收归中央。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作业四

单选题

1、中国开始使用指南针于航海是在(A)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2、忽必烈时,重视发展农业,组织编写了一部农书,即(A)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桑辑要》 D.《汜胜之书》

3、元代有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佃户,最受压迫,叫(A)

A.驱口 B.部曲 C.奴客 D.旁户

4、明英宗时,操纵政府军政大权,并一手造成“土木之变”的宦官是(A)

A.魏忠贤 B.汪直 C.王振 D.刘瑾

5、明朝中后期,最早入侵中国的西方殖民者是(A)

A.荷兰人 B.英国人 C.葡萄牙人 D.西班牙人

6、公元1644年,叛明降清,并为清军打开了入关之门的叛将是(A)

A.洪承畴 B.吴三桂 C.耿精忠 D.尚之信

7、清代财政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在(A)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道光时期

8、清代中国的疆域,北到(A)A.库页岛 B.唐努乌梁海 C.葱岭 D.巴尔喀什湖

9、主张“耕者有其田”的明末思想家是(A)

A.李贽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戴震

10、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A)

A.《册府元龟》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二、填空题

11、宋代哲学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是(理学)。(朱熹)是这一派的集大成者。

12、南宋(袁枢)将《资治通鉴》的记事以类编排,写成(通鉴纪事)一书,开创了我国史书中(本末纪事)的(本末体)的体例。

13、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4、(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次年,迁都(大都)。

15、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坚决抗元,被俘后,写下了悲壮的《过零丁洋》诗,流传至今。

16、元朝时在澎湖设(巡检司),管台湾事务。

17、元朝设(宣政院),以西藏喇嘛教红教首领为副使,专管西藏事务。

18、公元138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赶跑建文帝,自即帝位。这件事史称(靖难之役)。

19、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金)国。

20、在图书典籍的整理和编纂方面,明代编有《(永乐大典)》,清代编有《(四库全书)》和《古今读书大全》。

21、康熙时,清廷下令将明代藩王庄田免价给予原来佃户耕种,叫(更名地)。

22、乾隆时,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

23、清代反对理学的著名思想家(李贽)的突出贡献是在天理与人欲问题上,对程朱理学作了深刻的批判。

三、名词解释

24、《授时历》:是一本历法书,元代时郭守敬著,比西方同类历法书要早300年,这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25、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他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女真族的传统习惯,把原来的牛录组织加以扩充,逐步建立了八旗制度,用以编制女真族人民。八旗分别为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它是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

26、郑成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1661年,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他在台湾设官府,兴办学校,招民垦荒,大兴屯田,进一步发展台湾。

四、简答题

27、简述元代行省制度。

答:元朝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政府把大都附近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央中书省,其他地区则设十行省。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以处理一省政务,凡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行省是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极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下去。

28、列举清前期为巩固、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而进行的重大斗争。

答:(1)平定三藩: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起兵叛乱,经过8年的战争,康熙帝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2)统一台湾:1683年,康熙帝命大将施琅率军队攻取台湾,并设立台湾府。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有利于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3)平定噶尔丹的叛乱,统一外蒙古。(4)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新疆。(5)改土归流: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的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当地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6)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俄军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29、列举明清重要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答:明末清初三大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主张世界是物质的,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耕者有其田”。黄宗羲,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思想。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反对理学,主张“经世致用”。清朝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戴震,主张世界是物质的,批判程朱理学。

五、论述题

30、试述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改革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些特点。主要内容:一条鞭法把原来按户按丁派役转向按地按丁派役,说明封建国家对户口人丁己控制不住,于是转向地亩。把差役改为雇役也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有利于使一部分人相对摆脱封建国家劳役的束缚,反映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这是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一条鞭法的施行只是使一般商人的负担减轻了,因为过去按户、丁派役,卢等是按资产定,现在按地、丁派役,更多地转入地产。而那些少地无地的农民的负担却加重了。既量地又计丁,丁银仍然很重,特别是北方,在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无银可纳;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则多遭受高利贷和商业资本的剥削.31、清朝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

答:清朝为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1)在中央设内阁和六部。为根绝宦官专权之祸,设内务府;地方设省、道、府、县四级。(2)增设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3)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第三篇:简明中国史平时作业小抄

1.距今约170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类。

2.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新石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等

3.原始社会末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在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在形成,进入建业,吴亡,至此,中国又归于统一。

21.公元581年,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自立为帝,是为文帝,都城在长安。

22.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政府由此增加了所辖户口和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

37.努而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38.清朝一省或数省设一总督,各省设巡抚,代表皇帝管辖地方军政。

39.清朝的军队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

40.乾隆前期,清政府加强对外之)。

21.隋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决策机构是(内史省)。

22.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

23.唐玄宗统治后期,先后专权的奸相有(李林甫、杨国忠)。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在产生。

4.约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杀掉益,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5.夏朝的手工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青铜手工业,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结束了野蛮时期,进入了文明时期。

6.商代代表性的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代表作是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司母戊鼎。

7.商代的商业交换已有初步发展,开始出现专业商人,而且在当时的商业交换关系中已使用了货币,时称贝。

8.西周灭商后,基本废除了商朝的奴隶占有制,将封建领主制推行全国。国王(天子)是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又是最高政治统治者。

9.西周的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就是工匠和商贾都是官家的封建领主制(农奴制),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

10.公元841年,西周爆发国人暴动,反对周厉王,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11.西汉建立之初,刘邦采纳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政治。

12.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文帝时,政论家贾谊上《治安策》,景帝时御史大夫兆错上《削藩策》。

13.汉武帝时,搜粟都尉总结推广了一种轮耕制的耕作方法叫代田法。

14.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作的《汉书》。

15.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造出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16.曹操的选官政策是所谓“唯才是举”,曹丕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17.建安时期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汉族民歌是《木兰诗》。

18.东晋建立前期,曾多次出兵北伐,最重要的是祖逖和桓温的北伐。

19.北魏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是宗主督户制,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是九品混通。

20.公元265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军

23.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和赋役制度是均田令和租庸调法。24.今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叫吐蕃,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向唐求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确立了西藏对唐的隶属关系。25.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安济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桥。

26.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随即黄袍加身称帝,仍都开封,史称北宋。27.今台湾在元朝是叫流求(琉球),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至此,澎湖与台湾及其附近岛屿纳入了中国疆域之内。

28.1127年,金军掳宋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等三千余人,及其所掠大量金银财宝等物北归,史称此事为“靖康之变”,至此,北宋灭亡。

29.北宋中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是发生在四川地区的由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30.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市场上流通一种纸币,叫作“交子”,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1.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1368年以它为都城,称皇帝,建立明朝。

32.朱元璋废丞相后,即设立内阁,一切内外章奏都有它代替皇帝先看,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这就叫票拟,这是它的最大的权力所在。33.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1402年取得胜利,即位皇帝,是为明成祖,1421年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34.明朝政府为了掌握人口与土地的情况,以保证赋役的征收,建立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

35.明朝时由日本的一些封建地主组织武士浪人等结成武装集团对中国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劫掠骚扰,被称作倭寇,将领戚继光和俞大猷率军抗击。

36.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某些地方某些手工业中出现,如在苏州的棉织业中最为明显。

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它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商的条理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的闭关政策。

1.原始社会的人类最早的婚姻形态为(乱婚)

2.我国原始人开始使用火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3.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文化遗存有(龙山文化、大文口文化、齐家文化)。

4.商朝的国家机构比夏代更加完善。主要表现在上(官制、军队、刑法)。

5.商朝的文字有(甲骨文、金文)等。

6.用干支纪日,并实行闰年十三个月的做法是在(商朝)。7.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营建东都(雒邑)。

8.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有(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农奴耕种的,收获物归农奴所有)。

9.我国金属货币的使用是在时期(西周)。

10.春秋时期,促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有(铁器农具的出现和使用、牛耕的出现)。

11.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为起义军推翻秦朝打下基础的战役是(巨麓之战)。

12.西汉初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刘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13.汉武帝时,汉朝与匈奴之间多次进行战争,带兵反击匈奴的汉朝将领有(卫青、霍去病)。14.佛教传到我国是在(东汉)时期。

15.在纸出现以前,我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竹木简、帛)。16.下列人物中,属于三国时期的有(刘备、孙权、曹操、诸葛亮)。

17.三国时,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8.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成为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争夺统治权的战场,参与这一斗争的主要民族有史称“五胡”的匈奴和(羯、氐、羌、鲜卑)。19.纸代替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是在(南朝)。

20.南朝时在数学方面为世界科学作出伟大贡献的是(祖冲

24.下列与科举制创立的影响有关的是(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加强了隋朝的中央集权、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25.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移动现象的科学家是(一行)。26.北宋初年,中央政府长官主要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它们互相牵制,从而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27.北宋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

28.方腊.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末期)。

29.南宋抗击金军的著名战役有(黄天荡之战、顺昌大捷、郾城大捷、采石之战)

30.元朝国内的商业繁荣,商业发达的城市很多,其中最繁华的城市是(杭州)。

31.明朝在中央政府机构中,六部为最重要,而其中又以(吏部)权最重。

32.在明朝大狱要由三法司审理,称为“三司会审”,所谓三法司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33.明朝各省设立(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为三司,分掌一省行军财司法大权。34.在明代凡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35.最先来到中国的西方殖民者是(葡萄牙)。

36.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叫(大顺)。37.清初,南方三藩割据一方,三藩是指(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38.清代城市的发展超过明代,被称为“布码头”的是(无锡)。39.提出工商“皆本”主张的明末清初思想家为(黄宗羲)。40.明清时期戏剧有很高成就,最优秀的剧本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名词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国不再听命于天子,相互兼并,于是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各大国都争当霸主,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实际上宋襄公想称霸却未做

到。而吴.越两国却相继到中原争霸,影响较大。

2.李悝改革:李悝是我国古代法家的创始人,于公元前400年左右被魏文侯任用为相,在魏国进行改革。主要内容为:削弱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尽地力”;“善平籴”;制定《法经》。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3.合纵与连横:战国时期,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强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多粮足,但军纪松弛,人心涣散。曹操能用于迎战的士卒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将士用命。公元200年曹操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附近的乌巢,全烧其粮草、辎重,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的“官渡之战”。

8.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于208年乘胜会师南下,统一长江流域。容有整顿吏治、整饬边防、兴修水利、清丈田地等。通过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同蒙古的关系,保障了农业生产,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14.郑成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1661年12月,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他在台湾督兵大兴屯田,招募福建、广东人民前来开荒,设官府,兴办学校,进一步开发了台湾。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病死台湾,年三十九岁。15.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民普遍厌战。因此,消除封建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秦国各方面的条件都要优越于其它各国。在政治方面,已基本上建立起了一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相当彻底地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又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军事方面,秦对士卒的训练是严格的,又实行“军功爵”的政策,所以士卒勇于战斗。秦的疆土也在不断扩大。至此时,已可以看出,由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联盟”,但由于关东各国之间互相猜疑,矛盾重重,在对抗秦的进攻方面,各有打算,苏秦死后,“合纵”瓦解。秦则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最后打破了关东各国的“合纵”,统一了全国。4.《五经》: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五部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书经》也叫《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经》也叫《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礼经》也叫《仪礼》、《士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也叫《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5.张骞通西域: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天的南疆。汉武帝时,为了争取联合力量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的使命虽未完成,但带来了关于西域的情况。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乌孙进攻匈奴。但这个使命虽然也没有完成,但张骞的西域之行,建立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6.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汉武帝时为太史令,幼时聪慧,年轻时周游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学术根基深厚,经历丰富。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约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全书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此后二千多年间的正史编纂创立规范。

7.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

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联军五万余人与曹军二十余万相遇于赤壁。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由于长期行军作战,疲惫不堪;内部矛盾严重,士气不振。最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9.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10.贞观之治: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即位,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11.庆历新政:为解除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北宋的统治集团中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曾提出过各种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提出了改革方案。被仁宗采纳,并诏行全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地主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改革失败了。史称“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12.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他在天文、数学以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奉命修历,认识到修历的基本工作在于实测,他创造了简仪等一系列天文观测仪器,其中简仪比欧洲同样的仪器早三百年。他根据观测和研究,制订了《授时历》,这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13.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统治,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主要内

机章京。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16.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他毕生行医,访采医药,撰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有动植物插画一千余幅。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药物学成就,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药物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解答题

1.鲁国为什么实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后果各是怎样的?

答: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私田,私田不向国家纳税,私田越多的人越富有。可是公家(诸侯)却由于公田的歉收或荒芜,经济日益困难。于是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现象。各诸侯们为了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赋税制度的改革在一定时期扩大了诸侯们的税源,充实了府库;可是,各国实际已放弃了实行已久的井田制度,也放弃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承认了土地私人占有制。这就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

2.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发展,可是当时诸侯割据混战的政治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严重的矛盾。战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

秦来消灭六国,实现全国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

3.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1)徭役频繁:秦始皇灭六国后,不仅不重视休养生息,相反却不惜民力,大搞徭役征发。(2)赋税沉重:秦的赋税征收量增加到占农民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3)刑法残酷:秦的徒刑的名目繁多,主要是太残酷。意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它推翻了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打击了地主阶级,荡涤了封建领主残余势力,改善了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的条件;并开创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荣传统。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4.简述九品中正制在西晋的变化。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士人,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虽然仍以此为选官制度,但在执行上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这样,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5.简述唐朝的科举制。科举制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秀才等。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二为乡贡。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义,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由礼部主持。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经阶级基础。

6.简述元朝的行省制元朝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政府把大都附近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书省管,此外,则设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以处理一省政务,凡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元朝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极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下去。7.简述我国古代历代农民起义口号的发展。答:(1)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2)东汉末张角黄巾起义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3)唐末黄巢起义表现出了“平均”的思想和要求;(4)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5)南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6)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从农民起义口号的提出,可以看出农民起义水平的不断地提高,农民阶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政治发展到经济,然后深刻触及到封建社会的土地问题。它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影响了后代的农民起义,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简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其意义。郑和从1405年至1433年,奉命七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了红海的海口和非洲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意义:第一,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第二,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亚非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中国人到南洋去的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商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

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第三,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试述

1.试述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原因: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即位,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彻底废除旧的以嬴氏贵族为主体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为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官僚政治制度为重点。①制定二十爵制——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②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③实行什伍制度——在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2)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①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②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3)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意义: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后商鞅被迫害致死。但通过变法,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试述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答: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建立了秦王朝,创行了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需要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皇帝制:秦王政统一中国后,决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之“帝”,合二为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的尊号。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在皇帝手中。三公九卿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以军功或劳绩为任用的主要根

据的官僚制度。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奉常、郎中令等,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郡县制: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郡以下设若干县,县下有若干乡,乡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秦始皇废除贵族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需要的重大政治制度的变革,这一变革具有革命性质。新的制度形成为由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相结合的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这套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发展,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相当的作用。在我国次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套制度。3.试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内容。你是如何分析其失败原因的?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1)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2)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促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分为“理财”和“整军”两大类。理财诸法是:(1)均输法。(2)青苗法。(3)农田水利法。(4)免役法。(5)市易法。(6)方田均税法。整军诸法是:(1)将兵法。(2)保甲法。(3)保马法。(4)军器监。失败原因:由于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反对派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所以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就随之而失败。

4.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

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第四篇:简明中国史期末考试参考题

简明中国古代史学习指导

第一编原始社会 第一章原始社会

一般掌握:

原始社会分期。

主要文化遗存的大致情况:原始群前、后期的代表性人类化石的名称,发现地点,距今年代,相当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时期,婚姻状态。(例如,北京猿人的婚姻形态处在杂交时期。);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性文化遗传的名称,发现地点和分布地区,距今年代,相当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时期,婚姻状况。(例如,著名的文化遗存半坡村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发展、繁荣时期。)从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看“劳动创造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第二编奴隶社会 第二章 夏商

一般掌握:

夏朝和商朝的社会性质。夏朝的国家机构、商朝的建立、盘庚迁殷、周武王伐纣、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甲骨文的内容、作用。了解禹、启、汤、盘庚。

第三编(上)封建领主制社会

第一章 西周 春秋 战国 重点掌握:

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国。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秦孝公在位时,决心彻底改革,于是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制定二十级爵,即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位的人中选用。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县设立令以主县政,设丞以辅佐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实行什伍制度,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即在全国内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准许民间买卖土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社会方面:主要是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

意义:这次变法促使秦国的国势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重要名词: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国不再听命于天子,相互兼并,各大国都争当霸主。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实际上宋襄公想称霸却未做到。而吴、越两国却相继到中原争霸,影响较大。初税亩

李悝改革:李悝是我国古代法家的创始人,于公元前四百年左右被魏文侯任用为相,在魏国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是:削弱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尽地力”、“善平籴”;制定《法经》。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五经》

一般掌握:

西周分封制的性质、基础,分封的对象与方式,分封制的作用;主要封国的名称、地点。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井田制的性质、含义。邗沟与都江堰。

秦统一中国的原因和大致经过。

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左传》与《楚辞》。

第三编(下)封建地主制社会 第四章 秦汉

重点掌握: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政权形式及其意义。

提要: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事均有皇帝亲自决定。

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奉常、郎中今、卫尉、太仆、选尉、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宗正。三公九卿及列卿各有自己的机构。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由皇帝裁决。

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县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方面:

建立中朝。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就重用身边人员,以他们为主,组成“中朝”,原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把“中朝”作为决策机构。设置刺史。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另外,还在国都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和附近七郡。

颁行《推恩今》和《附益之法》。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国由于众建列侯而越分越小,中央的直接辖地不断扩大。又制定了《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严刑峻法。增加律条,重用酷吏,以加强中央集权。军事方面:

在征兵之外组建了侍从皇帝的期门、羽林、孤儿等三支待从军。招募职业兵组成保卫京师的禁卫军,由八校尉率领。文化方面: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加强思想统治。财政方面: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连年进行战争,物资粮饷耗费严重,国家困难。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支援战争需要,汉武帝进行了财政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改革币制;总一盐铁;均输、平准;算缗、告缗。

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点名词: 焚书坑儒

文景之治:西汉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此时为“文景之治”。

昭君出塞:昭君姓王名嫱,汉元帝时宫人。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王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即“昭君出塞”。此后汉、匈长期友好相处。王昭君和她的亲属三代人都曾为汉匈和好作出过积极贡献。

司马迁与《史记》 班固与《汉书》

张仲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他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方剂,著《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被后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前者论述属于“伤寒”的若干病症,后者论述妇科、内科等多种常见病。它为后世医家尊为医圣。丝绸之路

一般掌握:

秦统一货币和文字的大致情况。秦修长城的起始地点。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领导人、主要战役、地点。七国之乱的原因。

王莽改制的大致情况。

黄巾起义的领导人、口号、利用宗教的名称。了解张骞、张衡、张仲景、王充、蔡伦、班超。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

重点掌握: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演变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

重点名词:

户调式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九十余万大军南下,企图消灭东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迎战。两军在肥水激战,前秦大败。苻坚逃回北方。此后形成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齐民要术》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所撰地理学专著。全书系为东汉桑钦所撰《水经》一书作注,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一千几百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城邑、关津等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三国鼎立 一般掌握: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曹魏屯田的大致内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八王之乱的原因与影响。五胡的名称。

“王与马,共天下”的含义。了解祖逖和桓温。

《神灭论》、《水经注》的作者。

第六章隋唐五代

重点掌握:

隋前期的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创立科举、改革法律、改革府兵制)唐初重要制度:均田制、租庸调法、中央和地方官制、府兵制、唐律。隋唐科举制度。

唐朝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内容。

例如,简述唐代三省六部制 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各部长官为尚书。

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唐代府兵制的主要内容

唐代科举制的内容、作用。贞观之治主要内容。

两税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重要名词: 开元之治 武则天

《通典》:唐代杜佑所著。是我国第一部政书,以记载典章制度为主。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代宗时。对每一个制度的记载都原原本本,比较详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开创了典章制度专史的编纂方法。安史之乱

一般掌握:

大运河的起始地点、各段名称。

隋末农民大起义中首先起义者、三大农民起义军的名称、领导人。了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玄奘、鉴真。

唐代、五代的大文学家、大书画家的姓名及代表作。

第七章宋辽金元

重点掌握: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及其结果。元朝的民族等级制。

元朝为了制造民族矛盾,对人民分而治之,以巩固其统治,把各族人民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为第一等,是占统治地位的等级,拥有种种政治、经济、法律上的特权。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西域人、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为第二等,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汉人(包括契丹人、女真人、北方汉人为第三等。南人(南方的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为第四等,地位最低。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失败原因。

背景:冗官员冗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繁多,农民起义、庆历新政失败 内容:

经济: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 军事:将军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固然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谓变法只是对封建统治的某些环节做部分改良,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因此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一时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三大发明的西传及其意义。

重点名词:

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在辽圣宗及肖太后率领下,辽军大举南下攻宋,宋真宗也北上抗辽。辽军至澶州受挫,双方对峙。后来双方议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史称“澶渊之盟”。

行省制:元朝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政府把大都附近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央中书省,其他地区则设十行省。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以处理一省政务,凡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行省是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极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下去。《资治通鉴》

一般掌握:

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和改革的大致经过。靖康之难的时间,大致经过。

了解岳飞、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黄道婆、沈括、马端临、郭守敬。《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内容影响。理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

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农桑辑要》。

第八章明清

重点掌握: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一条鞭法的背景、内容、意义。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改革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客观上适应了当时历史的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些特点。

主要内容:一条鞭法把原来按户按丁派役转向按地按丁派役,说明封建国家对户口人丁己控制不住,于是转向地亩。把差役改为雇役也是这个道理。这些都有利于使一部分人相对摆脱封建国家劳役的束缚,反映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这是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

一条鞭法的施行只是使一般商人的负担减轻了,因为过去按户、丁派役,卢等是按资产定,现在按地、丁派役,更多地转入地产。而那些少地无地的农民的负担却加重了。既量地又计丁,丁银仍然很重,特别是北方,在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无银可纳;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则多遭受高利贷和商业资本的剥削。

清朝前期巩固和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活动。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地丁合一制度的背景、内容、意义。

重要名词:

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郑和下西洋

尼布楚条约

郑成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1661年,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他在台湾设官府,兴办学校,招民垦荒,大兴屯田,进一步发展的台湾。李时珍 改土归流 一般掌握:

靖难之变的大致经过。卫所制度。

奴儿干都司的设置地点、作用。

土木之变的大致经过和于谦的主要事迹。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主要存在地区。来中国进行殖民活动的主要殖民主义国家。

闭关政策。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生活时代、主要思想、代表作。

《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的性质、成书年代。明清重要小说家及其代表作。

选择

1、据专家考证,最早在(B)大约已经知道用火了。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河套人时,2、父系公社时期,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是(A)A、黄帝部 B、炎帝部 C、蚩尤部 D、东夷部

3、父系公社时期,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是(A)A、黄帝部 B、炎帝部 C、蚩尤部 D、东夷部

4、反映夏朝人活动的主要文化遗存是(D)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细石器文化 D、二里头文化

5、商朝的建立者是(B)A、伊尹 B、成汤 C、盘庚 D、武丁

6、所谓“士族”指的是(C)A、整个地主阶段 B、官僚 C、地主阶段的上层 D、中小地主

7、在唐后期改革漕运、盐政,推行常平法的唐代著名理财家是(A)A、刘晏 B、杨炎 C、宇文融 D、戴胄

8、反映夏朝人活动的主要文化遗存是(D)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细石器文化 D、二里头文化

9、城濮之战是(A)A、晋楚 B、齐晋 C、齐楚 D、秦晋之间的一次战役。

10、对于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民族,史书上统称(A)A、东瓯 B、南越 C、西南夷 D、百越

11、秦代以()A、金文 B、小篆 C、大篆 D、隶书作为规范性文字,推行于全国。

12、为了抵御匈奴而修筑长城,最早是在(B)A、商代 B、战国 C、秦代 D、西汉

13、对于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民族,史书上统称()A、东瓯 B、南越 C、西南夷 D、百越

14、西汉时期,详细记录当时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A、农政全书 B、农书 C、汜胜之书 D、齐民要术

15、王莽改制的最主要政策是()A、“王田、奴婢”政策 B、改革币制 C、改革中央机构和地方区划 D、五均、六莞政策

16、西汉末农民大起义中绿林军的首领是()A、樊崇 B、王匡、王凤 C、王常、成丹 D、陈牧、廖湛

17、东汉从中期开始,政权主要控制在()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官僚 C、宦官和官僚 D、宦官和朋党两大集团手中。

18、东汉从中期开始,政权主要控制在(A)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官僚

C、宦官和官僚 D、宦官和朋党两大集团手中。

19、刘秀实行的度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D)A、清查户口 B、清查田地 C、重分土地 D、清查土地、户口 20、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的是(D)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师 D、司马炎

21、黄巾大起义的领导人是()A、张鲁 B张修 C、张角 D、于吉

22、刘秀实行的度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A、清查户口 B、清查田地 C、重分土地 D、清查土地、户口

23、佛教传到中国的时间是()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秦。

24、《周髀算经》成书于()A、周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25、我国造纸术首先传人()A、中亚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26、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的是()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师 D、司马炎

27、挑起“八王之乱”的是()A、晋惠帝 B、皇后贾南风 C、楚王玮 D、大臣杨骏

28、所谓“士族”指的是()A、整个地主阶段 B、官僚 C、地主阶段的上层 D、中小地主

29、南朝皇帝中出身庶族,最有作为的皇帝是()A、刘裕 B、萧衍 C、陈叔宝 D、萧统

30、公元382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政权是()A、北魏 B、前燕 C、后赵 D、前秦。

31、北周时,发动对佛、道二教的打击,强制三百余万僧尼还欲的是()A、宇文泰 B、宇文邕 C、宇文护 D、宇文觉。

32、建安年间,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A、《孔雀东南飞》 B、《木兰诗》 C、《悲愤诗》 D、《七哀诗》

3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其中被人尊为“书圣”的是()A、王羲之 B、王献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34、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在D)A、黄帝时期 B、夏朝 C、神农氏时期 D、尧、舜、禹时期。

35、王莽改制的最主要政策是(B)A、“王田、奴婢”政策 B、改革币制 C、改革中央机构和地方区划 D、五均、六莞政策

36、东汉从中期开始,政权主要控制在(A)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官僚

C、宦官和官僚 D、宦官和朋党两大集团手中。

37、刘秀实行的度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D)A、清查户口 B、清查田地 C、重分土地 D、清查土地、户口

38、《周髀算经》成书于(A)A、周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0、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在天竺学佛经十年的唐代高僧是(A)A、玄奘 B、义净 C、圆空 D、鉴真

41、宋应星著的全面记述我国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著作是(A)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农桑衣食撮要》

42、隋炀帝时,曾三次发动对(A)

A、高丽 B、日本 C、印度 D、波斯的战争。

43、隋朝的都城在(B)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扬州

44、建立渤海国的民族是(D)

A、契丹 B、奚 C、黑水 D、粟末

45、在(B)时,开始设置史馆,专修前朝及本朝史。从此,官修史书成为制度。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隋炀帝

46、在唐后期改革漕运、盐政,推行常平法的唐代著名理财家是(A)A、刘晏 B、杨炎 C、宇文融 D、戴胄

47、唐代占据今云南大部,四川、贵州一部的民族政权是(C)A、吐蕃 B、大理 C、南诏 D、回纥

48、唐代的“诗圣”是(B)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贺

49、在(B)时,开始设置史馆,专修前朝及本朝史。从此,官修史书成为制度。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隋炀帝 50、有“画圣”之称的是唐代大画家()

A、阎立本 B、吴道子 C、王维 D、李思训

15、唐代文学中最有光彩的是(C)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传奇

52、五代十国时期,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辽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 B、契丹 C、蒙古 D、党项

53、在(B)时,开始设置史馆,专修前朝及本朝史。从此,官修史书成为制度。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隋炀帝

54开宋词豪放派之先河的是(A)

A、辛弃疾 B、苏轼 C、李清照 D、陆游

55、中国开始使用指南针于航海是在()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56、中国发明火药是在(B)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57、明中叶,在今河北,山东地区爆发了(B)A、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B、刘通、石龙、李原起义 C、刘

六、杨虎起义 D、王聪儿起义

58、清代财政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在(C)

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道光时期

59、忽必烈时,重视发展农业,组织编写了一部农书,即(C)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桑辑要》 D、《范胜之书》 60、元代,东方最大的商港是(B)

A、广州 B、泉州 C、宁波 D、明州

61、元代有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佃户,最受压迫,叫(A)A、驱口 B、部曲 C、奴客 D、旁户。

62、公元1644年,叛明降清,并为清军打开了入关之门的叛将是(B)A、洪承畴 B、吴三桂 C、耿精忠 D、尚之信

63、清代中国的疆域,北到(D)

A、库页岛 B、唐努乌梁海 C、葱岭 D、巴尔喀什湖

64、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D)A、《册府元龟》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第五篇:简明中国史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简明中国史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严复翻译《天演论》 B、孙中山创立《民报》 C、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2、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新文学运动 B、民主、民权运动 C、反封建礼教的运动 D、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3、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鲁迅 D、蔡元培

4、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是()

A、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爆发 B、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口号

C、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D、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5、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

A、“二十一条”的签订 B、巴黎和会的召开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北洋政府的镇压

6、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是建立在()

A、北京 B、上海 C、武汉 D、东京

7、“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封建斗争 B、孙中山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 C、国民党在广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军队 D、国民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共产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B、共产党二大的成功召开 C、共产党三大的成功召开 D、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9、1925 年国共两党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的起点是()。

A、国民党一大 B、成立黄埔军校 C、五卅运动 D、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0、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B、北伐将士的英勇善战

C、直奉联合战线的瓦解 D、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和正确的北伐方针

11、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12、1938 年 10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是()

A、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 B、英美等国政府支援强国抗战 C、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 D、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13、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4、“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哪个时期的象征()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十年内战 15、1937 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的根本原因是()

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B、扩大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D、制定了所谓的“国策基准”

16、对七七事变后全民族的抗战开始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 C、日本旨在侵略全中国 D、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

17、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18、抗战初期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抵抗日本侵略 B、是否依靠人民群众 C、是否合作抗战 D、是否积极抗战

19、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实行全民族抗战 B、战争的正义性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 D、正确的战略战术 20、造成抗战时期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两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B、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C、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21、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实行“三三制”原则 C、开展整风运动 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22、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C、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23、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广大人民要求实现和平民主 B、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 C、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就绪 D.想借机诱使共产党交出政权 24、1946 年 1 月政协会议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主要是因为它()

A、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B、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C、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D.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

25、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不断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说明国民党()

A、内战失真,和谈是假

B、企图以军事优势争取谈判优势 C、根本不把中国共产党放在眼里 D.军队纪律败坏,根本不服从调遣

26、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 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27、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共同点是()

A、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B、消灭封建剥削 C、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D、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8、1947 年 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全面扩大解放区 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29、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从此是()

A、恢复和发展生产 B、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C、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D、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革命

3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几经转移。按转移先后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B、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C、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D、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

二、多项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

A、民主 B、自由 C、平等 D、科学 E、发展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有()

A、《新青年》杂志 B、《时务报》 C、《中外纪闻》 D、北京大学 E、清华大学

3、新文化运动中宣传十月革命的著作有()

A、《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C、《庶民的胜利》 D、《Bolshevism的胜利》 E、《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4、五四运动的参加者主要有()

A、青年学生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资产阶级 E、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5、五四运动中北洋政府罢免的亲日派官僚是()

A、曹汝霖 B、段祺瑞 C、章宗祥 D、陆宗舆 E、黎元洪 6、1921 年 7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

A、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提出了党的纲领

C、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 D、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 E、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1922 年 7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

A、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B、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C、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D、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E、实行国共合作

8、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的新解释有()

A、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 B、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D、在民生主义中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 E、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将地主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9、北伐战争推翻的北洋军阀有()

A、段祺瑞 B、张勋 C、吴佩孚 D、孙传芳 E、张作霖

10、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有()

A、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 B、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涨

C、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 D、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E、国民政府废除了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1、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A、整顿学风 B、整顿党风 C、整顿文风 D、整顿浮夸风 E、整顿贪腐风

1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原因是()

A、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 B、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 C、中国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D、日本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

E、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的存在

13、下列有关皖南事变的表述,正确的表述是哪些()

A、它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行为 B、英美支持国民党发动

C、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顽固派的进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完全破裂 E、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损失惨重

14、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其具体表现是()

A、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B、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C、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E、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15、下列关于相持阶段两个战场演变的说法,正确的表述是哪些()

A、正面战场消极抗战形势恶化 B、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C、敌后战场转变为正面战场

D、正面战场仍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牵制日军的作用 E、正面战场的战略地位日益降低

16、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军事进攻,中共提出三大口号的内容是()

A、坚持斗争,反对妥协 B、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C、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D、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E、坚持向前,反对退步

17、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统一战线 B、土地革命 C、武装斗争 D、根据地建设 E、党的建设

18、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其主要表现是()A、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B、实行“三光”政策

C、控制铁路交通 D、肆意掠夺矿产资源、土地及农产品 E、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19、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是()

A、抗战的领导不同 B、抗战路线不同 C、作战方式不同 D、战略地位不同 E、战场范围不同

20、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是()

A、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的陆军的 74% 以上

B、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 287 万人中,有 150 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C、中国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D、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关东军

E、美英法等国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

21、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A、尽力争取国内和平B、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 C、准备反击蒋介石的反共进攻 D、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E、迫于国内外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

22、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

A、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争取和平民主 C、召开政协会议 D、改组国民政府 E、反对内战独裁

23、下列关于重庆谈判的表述中,正确的表述是哪些()

A、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B、通过的决议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C、国民党被迫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D、谈判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局面 E、共产党通过谈判团结和教育了广大人民

24、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对下列哪些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A、陕北 B、山东 C、山西 D、河南 E、河北

25、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内制造了一系列暴行,主要有()

A、12•1血案 B、较场口血案 C、5•20血案 D、下关惨案 E、李闻惨案

26、中国的民主党派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民主建社会 C、中国民主促进会 D、九三学社 E、中国致公党

27、在1946——1948 年的国统区纸币发行量呈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这说明()

A、国民政府财政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危机 B、国统区经济飞速发展

C、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D、必然导致工商企业的大量破产 E、国民政府对人民血腥掠夺和肆意搜刮

28、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的经济陷于空前严重的危机中,其原因是()

A、美国加紧经济侵略 B、国民政府的野蛮掠夺 C、大规模战争的巨大消耗 D、民族资本家将资金转移至境外 E、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29、1947 年土地改革政策对内容包括()

A、实行减租减息

B、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D、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E、发展农业生产

30、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背景是()

A、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B、我军兵力迅速增加,装备改善 C、国民党兵力不足,开始重点防御 D、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E、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下载简明中国史教学辅导一(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明中国史教学辅导一(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史下册

    中国史下册一、中共历史上三次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1.八七会议:1927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界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内容: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

    中国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郡县制: 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

    中国史作业

    抗战日期重庆教育的若干特色 摘要:抗战日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大批教育机构和学校也执行国民政府内迁的命令,本属教育落后地区的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包含重庆)和贵州等省,一时高校......

    教学辅导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 辅导资料(5) 姜太公的兵学成就 齐鲁文化不仅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而且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47] 考试科目名称: 中国史综合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

    《半小时中国史》读后感

    你们知道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秦朝有几位皇帝吗?你们知道象棋里面的楚河汉界从何而来吗?那就跟我一块到《半小时中国史》这本书里去寻找答案吧!这本书讲述了从公元前77......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3) 第四编 著作权法 概述 本章需要掌握著作权的概念、法律特征,了解版权制度的沿革、著作权的国际保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