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辅导1

时间:2019-05-15 02:2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辅导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辅导1》。

第一篇:教学辅导1

教学辅导1(第1章)第一章 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重点内容 第一、组织的性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透视组织,所以对组织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互不统一,至今仍无统一的看法和定论。国内外学者对组织界定的取向有以下四个方面,即有四种基本的看法。

1、静态的组织观念。即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具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简单地说,即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或者是权责分配关系构成的体系。早期管理学家基本上都持有与此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和看法。马克斯·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更是典型的静态组织观的楷模。

2、动态的组织观。即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也就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种取向。认为组织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人的活动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一系列人的活动过程。这种观点认为组织是一个活动体,是一群人为完成工作时的一致行动或运作。

3、生态的组织观。这种组织观是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仅有静态的结构、动态的功能与行为,而且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一个开放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4、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这一组织观点以心理的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是权责分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是一种不断变迁的生命体,同时也是一种群体的精神和意识。这种组织观是对动态组织观的一种延伸,将组织看成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有机组合。

从上面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解释来看,我们认为: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第二、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目标是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机构设置:机构既是组织分工的产物,也是组织活动的平台。

3、人员构成:组织是人的群体,是以人为核心形成的,因此,人是构成组织的基本细胞。

4、权责体系: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职务、职权、职责是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

5、制度规范:规范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互动的基础。

6、资金设备:资金、房屋、车辆、通讯器材、办公用品等物财设备是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

7、技术:每个组织都拥有为其工作所用的技术。

8、信息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运转的过程,就是组织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利用、加工和传输的过程。

9、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10、环境:每个组织都处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之中。所有组织的存在都依赖于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关系。

第三、组织的分类

1、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将组织分为两大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具有下列特征:(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内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内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如政府组织、军队组织等。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以下特点:(1)自发性。(2)内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2、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性组织

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即组织中权威产生的基础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将组织分为强制性、功利性和规范性组织。

强制性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即强制当事人服从组织的管理。

功利性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规范性组织。这种类型的组织以荣誉的报赏或规范作为管理部属的方式。

3、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和公益组织。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四类。

互利组织。这种组织是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

服务组织。这种组织的基本功能是以服务为主。组织的受惠者,乃公众中与组织有直接接触者。

企业组织。企业组织的受惠者是组织的所有者和股东、经理人员。

公益组织。公益组织的主要受惠对象是全体公民。

4、政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文化性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

依据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以及组织的性质可以把组织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群众、宗教组织。

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承担着为社会创造和提供物质财富的职能。它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同领域。

政治组织。政治组织是一种追求、运用、分配社会公共权力为基本目标的组织。

文化性组织。文化性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求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和创造精神财富为职能的组织。

群众性组织。群众性组织是特定社会群体为追求和保障自己地位和权利的自治性组织。宗教性组织。宗教性组织是以某种宗教信仰为宗旨而形成的组织。

第四、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组织的功能就是组织系统内部诸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它具体表现为组织系统的功效和作用。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1)“聚合”功能;(2)“转换”功能;(3)“释放”功能。

具体来说,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

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

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第五、行政组织的特性

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明显的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组织。

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

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

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

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第六、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

大量的社会危机和公共问题,使政府面临和处理的问题日趋繁杂,与此同时,亦促成了行政权力的不断膨胀。行政权力的膨胀和政府行政组织规模的日益庞大,已经成为各国行政管理的普遍现象。

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

当代政府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日趋扩大,行政活动已深入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由传统的“守夜警察”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增强国民福利的积极力量。政府活动范围的扩大,管辖事务的增多,管理对象的复杂,管理手段的多元化,使行政组织的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

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

随着整个社会分化程度的提高,随着行政管理对象的复杂化和专门化,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政府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分工也日趋精细。行政管理的专业化使得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领域,这一领域有其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有其职业的规范和道德,有一批专门投身其中的专业人员,当代行政组织已经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

现代行政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巨大分化,使得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职能的分离与专业化,固然有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但对组织整合与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组织间的联盟与协作,促进组织活动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代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的重要面向。

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

支撑现代行政组织的基础是理性-法律的权威,在理性-法律框架下的行政组织,则显示出程式化和法制化的特征。

6、重视社会的目的

现代行政强调国民福利、社会服务,政府行政的目的就在于为最大多数的人谋取最大的幸福。作为政府行政的构成体系,现代行政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把公共利益、公共服务、公共福祉作为其重要的使命。强调行政组织的社会目的和服务精神,重视行政组织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各国行政组织管理的重心所在。

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国际化与全球化影响和冲击着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政府要解决和回应国际化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行动,以应对这一变化和挑战。因此,行政组织设计与管理中的国际化视野以及重视各国行政组织间的国际交往和国际影响就成为当代行政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

第七、行政组织在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行政组织与政治发展

作为国家政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

在现代社会,政治秩序意味着既反对无政府状态,也反对专制政体,它意味着权威的存在,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独立。作为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行政组织的职责在于:①制定和执行有关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自由、财产和权利,使之不受其它社会成员的侵害;②建立一套管理制度,确保社会的良性运行;③通过军队、警察、官僚机构等“暴力机器”防御外来的攻击,保障主权国家的独立和完整。

(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

作为利益的调节者,行政组织在政治体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平衡、调节和整合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即通过妥协、沟通、协商、法律、经济等途径和手段,实现多方利益的生存和发展。

(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行政组织的职责与作用在于:①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选择目标,引导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②通过政策工具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使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标。

(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政治一体化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结合成一个完整、统一、有序与稳定的统一体。政治一体化是维系政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2、行政组织与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经济基础的稳固,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稳步增长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作为上层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行政组织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

现代经济社会也是政治社会,没有政治体系为其提供的游戏规则和经济生活的框架,经济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转。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作提供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是政府的职责。它们包括: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契约的执行、公司法、金融制度、专利保护、著作版权、法律秩序。

(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共享性以及非排它性的特点,这两种特性就使得公共产品很难禁止他人不付费而坐享其成,导致“搭便车”现象。公共产品的共享性和非排他性也使得私人部门很少有诱因去生产公共产品,这些就需要政府来承担。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并提供公共物品。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基础研究、道路与桥梁、导航设施、灾害控制、交通管制系统以及其它基础结构。

(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共有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没有排它性,但有竞争性,共有资源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所谓的“公有地悲剧”,即私人决策者过份使用共有资源。为了使自然环境免于遭受损害,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利益考虑。因此,行政组织可通过制定相应的管制性措施来保护共有资源和环境,以减轻过度使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

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会自动出现的,相反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经济会为长期的持续失业与通货膨胀所困,更为糟糕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往往是并存的。政府的职责便在于通过制定有关的公共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缓解这种波动,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行政组织正是借用政府的各种政策工具来实现政府的经济目的。包括:财政工具,如预算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货币工具,如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贴现率、物价政策、信用制度等等。

(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市场经济是会产生不平等的结果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需要社会有一种公平再分配的机制。政府在进行再分配方面显然处于有利地位,因为政府拥有强制征税的权力,该项权力使得政府能大规模介入再分配工作,并且能够通过税制解决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性与垄断定价产生的收入分配问题。行政组织在实现收入再分配中的手段和途径有:税收转移、累进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对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货物进行课税等。

二、难点答疑及解题技巧说明 第一、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与内容

1、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4)权变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2、行政组织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导论;(2)组织理论的发展;(3)行政组织的环境;(4)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设计;(5)中国行政组织的结构;(6)行政组织的社会心理与管理;(7)行政组织中的领导;(8)行政组织决策;(9)行政组织中的冲突管理;(10)行政组织的沟通;(11)组织学习;(12)组织文化与管理;(13)组织绩效管理;(14)组织变革与发展;(15)行政组织管理及其未来趋势。

三、作业讲评(略)

四、课程拓展

第一、为什么要学习行政组织学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

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

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

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

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篇:应用写作教学辅导1

第一章 应用文写作概述

在本章的学习中,应当着重掌握应用文的概念、应用类文章的基本特征、应用类文章的作用以及提高应用类文章写作水平的途径。

一、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写作,顾名思义,就是实际应用文体文章的写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对公文的定义,推广开来,应用文的定义应为:应用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办理公务以及个人事务时,交流情况、沟通信息,具有直接实用价值和惯用格式的一种书面交际工具。

二、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作为一种文体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写法相比较,除具有一定的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一般来说,应用文写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实用性

应用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用”,“实用”是应用文与其他文体文章的主要区别之一。一般文学作品的创作是“有感而发”,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主要是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抒发理想、反映现实。而应用文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有事而发”,无事不发。比如要和远方的朋友联系,就要写信;要借款,就得立字据;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要写报告;推销产品,要写广告等,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写的,所以应用文往往被人称为实用文,是“为实用而作之文”.2、针对性

应用文的写作都有明确、直接的对象。比如信写给谁?字据立给谁?报告打给谁?都有对象,即使是一些广告、启事也是针对有关消费者、知情者的,只不过对象的范围大一些。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对象往往是不明确,没有严格的针对性,像一首诗、一篇小说、一部电影剧本,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不看,老少不分,雅俗共赏。

3、时效性

由于应用文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写的,所以它的时间性很强。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及时反映,否则拖延时间就会给生活、工作、生产带来影响。尤其是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激烈,信息传递慢,企业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而信息反映及时,就会给企业带来效益。相对而言,文学作品的写作时间性不强,像《红楼梦》写了十年之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好后又搁置了很长时间才发表。

4、真实性

应用文写作必须讲究真实、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反映情况,不允许象文学创作那样,可以虚构,进行艺术再加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追求艺术性;也不能发挥主观想象、夸大其辞,否则就会歪曲事实真相,蒙骗对方,误导消费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5、程式性

指应用文的写作有其特定、惯用的格式,这些格式,有的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有的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的。如书信有书信的格式,公文有公文的格式,经济合同有经济合同的格式等,每一种应用文包括哪些内容,那些在前,那些在后,分几部分,都应严格遵守,不得随意标新立异,也不能像有些文学创作那样,随意编排,自由联想,打破时空观,讲究情节的曲折变化等。应用文的格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应用文写作格式也会变化,使它更加方便人们表情达意的需要,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平实性

由于应用文注重实用,所以它的语言也讲究务实,就是语言要简洁、朴实、明白、准确、规范,便于理解执行。不能像文学创作那样讲究生动、形象、含蓄、朦胧,或以取悦打动读者。平实是应用文写作的基本风格。

三、应用文的作用

1、公关交际的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活动中,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免不了与外界接触、打交道。比如开业,要向工商管理局申请执照;双方合作,需要签订协议合同;销售产品,要策划广告,发函等等,都需要用应用文联系,以此来促进业务的开展,协调各方的联系。应用文表达清晰、准确,无疑会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2、宣传教育作用

党和政府通过应用文下达各种文件、法规、制度,向全国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也通过应用文推广先进经验,表扬先进人物,批评揭露不良现象,丑陋行为,制裁不法分子,以此来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安定,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3、沟通联系的作用

应用文是加强上下级联系的纽带,也是与各有关方面联系的有效工具。比如上下级之间的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交流,以此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等。

4、凭证资料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文也是开展工作,解决、处理问题的依据和凭证。向上级下达的文件、党和政府颁布的法规、有关方面的规章制度,都可作为开展工作和检查工作的依据;而一些条据、合同文本、公证材料等,也是业务中的凭证,一旦出现问题、纠纷,依靠这些凭证,可通过法律追究对方责任,维护自身利益。另外,一些重要的应用文也是历史档案资料,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或某一方面的生产经营情况,只要查阅当时存档的应用文,就可以知道。有些冤假错案在事后也能凭借这些档案的应用文得以澄清事实,还其本来面目。

四、提高应用类文章写作水平的途径

1、学习理论,钻研业务

应用文写作,是一项表达研究问题,处理工作,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严肃工作。写作应用文要具备各方面的条件:要有鲜明的政策观念,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业务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端正的写作态度。

大家知道,应用文写作不单纯是一个写作技巧和文章形式问题,而是“寓理之具”、“贯道之器”。没有理,没有道,是难以写出文章来的。应用文体,特别是公务文书,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政策性。作者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形势的发展,深入社会实际,把握工作情态,才能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熟悉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业务。知识贫乏,不熟悉业务,不深入了解情况,就不可能写出内容充实、材料精确的应用文章来。特别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应用文书,如经济类、法律类和科技类的事务文书要有专门的知识和业务能力,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所以,写好应用文必须认真地学好理论,深入钻研业务,这是写好应用文的基本条件。

2、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应用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应用写作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还要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和竞争力人才的角度出发,通过严格的写作基本功训练,使自己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应用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并在写作实践中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认真的态度,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写作实践是强化写作思路的重要环节。以写作一篇调查报告为例,不仅要重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写作实践。在写作实践中,必须走出课堂,步入社会,深入实际生活,亲自实践“调查——研究——写作”的全部写作过程,从而获得课堂上根本无法学到的实际写作技能。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先拟定调查提纲,查阅有关资料,熟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在调查过程中,还须仔细观察调查对象的形状、特征,也可以通过提问、谈话、交往、问卷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深层次的材料,并且把它记住。通过调查,自己采集到大量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获取到感性认识,这只是完成了调查报告的第一步。而要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必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深入研究,从中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第二步,也是能否写好调查报告至关重要的一步。然后从材料分类、归纳,到观点提炼,再到确立全文主旨,最后到构思、结构安排,最后动笔写作。这样,不仅培养自己科学分析的意识,而且锻炼了自己独立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3、多读、多写、多练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学习写作要“看多,做多”。看多,就是要多读多看报刊书籍,这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开阔视野,广泛了解社会;可以增长知识,充实写作内容;可以学习写作方法。对一些佳作名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从中领悟“应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所谓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意思。

做多,就是要进行写作实践。古人所说的“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甚远”,就是强调进行写作实践的意义。写作是一种能力,如同绘画、游泳一样,光靠“听讲”和“看书”是不行的,还要靠自己去写。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说得好:“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说话的能力多么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和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这就是说,学习写作,不但要读书悟理得其道,更重要的是还要变成实际能力,读别人的书和文章是吸收、借鉴,写文章最终还要靠自己去写、去表达。

多练,就是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训练,养成一种勤学多练的习惯,把知识变成技能,把技能变成技巧。所谓熟能生巧,就是熟练地掌握某种技巧,写作也是一样,写多了,练多了,就能写出得心应手的文章来。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应用文?

2、应用文有哪些特点?

3、应用文有哪些作用?

4、你对应用写作课有哪些认识和体会?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辅导1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辅导1

第一章 “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本章学习目标与要求

(一)“概述”部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文学革命的基本内涵,识记《新青年》,《文学改良刍议》与“八事”,《文学革命论》与“三大主义”。

2、“学衡派”和“甲寅派”

识记“学衡派”和“甲寅派”的主要人物和共同特点。

3、鲁迅小说

理解鲁迅现代白话小说的开拓性和典范性。

4、文学研究会和“人生派”问题小说

识记文学研究会,理解“人生派”问题小说的特征。

5、叶圣陶的小说 理解叶圣陶小说的特点。

6、创造社和浪漫主义抒情派小说

识记创造社,理解浪漫主义抒情派小说的特征。

7、郁达夫的小说 理解郁达夫小说的特色

8、“乡土文学派”小说

理解“乡土文学派”小说的特征。

9、《尝试集》

理解胡适对白话新诗的尝试。

10、《女神》

理解郭沫若对现代新诗的奠基作用。

11、小诗派

理解“小诗派”的特点。

12、湖畔诗人

理解“湖畔诗人”及其特点。

13、新月社与“新月诗派” 理解新月社与“新月诗派”的特点。

14、闻一多的诗歌 理解闻一多诗歌的特色。

15、徐志摩的诗歌 理解徐志摩诗歌的特色。16鲁迅的杂文

理解鲁迅对现代杂文的开拓和“语丝文体”的特点。

17、《野草》

理解鲁迅的《野草》对我国散文诗的贡献。

18、周作人的小品文 理解周作人小品文的特点。

19、朱自清的散文

理解朱自清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20、冰心的散文

理解冰心散文对现代白话散文的贡献。

21、早期话剧

理解早期话剧运动和“爱美剧”运动的意义、社会问题剧的特点以及初期历史剧的特点。

(二)“精读作品”部分

1、《狂人日记》

识记《狂人日记》发表时的情况以及作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意义、最后一则日记的含义;举例分析《狂人日记》现实主义手法和象征意义手法有机交融的特色。

2、《孔乙己》

理解《孔乙己》的喜剧色彩和悲剧主题;举例分析《孔乙己》是如何通过喜剧手法来表现悲 剧主题的。

3、《阿Q正传》

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主要目的;简要概括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鲁迅的创作的意图,分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4、《伤逝》

识记《伤逝》在鲁迅小说中的独特性;理解《伤逝》如何通过爱情故事来反映社会问题,涓生和子君的思想觉醒和局限以及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本问题;结合作品内容论述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对表现作品主题和刻画人物内心的作用。

5、《春风沉醉的晚上》

识记作品发表的时间;说明作品的思想主题和结构特点;结合作品论述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

6、《潘先生在难中》

识记作品的写作和发表时间、理解潘先生的个性特点;举例说明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7、《凤凰涅磐》

掌握和分析郭沫若为什么用“凤凰涅磐”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首抒情长诗在思想艺术上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有何意义;简述《凤凰涅磐》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具体论述这首长诗在实现“诗体大解放”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对现代新诗在艺术形式上的开创性价值;结合这首长诗论析《女神》所体现出的狂飙突进般的“五四”时代精神。

8、《死水》

识记《死水》的写作时间;简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死水”的寓意;通过对这首诗的艺术分析,阐明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三美”主张的具体体现。

9、《寄小读者》

识记《寄小读者》和“通讯七”的写作时间;简析本篇是如何通过对大自然的爱来表达作家对母爱和乡情的赞美的;以本篇文例,具体分析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

10、《秋夜》

识记《秋夜》的发表时间;简述《秋夜》所表达的作家特定的内心感受;简析这篇散文中的枣树的形象;以《秋夜》为例,论述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象征手法。

11、《背影》

识记《背影》的发表时间;简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绪和描写父亲的艺术特点;以《背影》 为例,论述朱自清散文情真意切、构思精巧的独特风格。

12、《乌篷船》

识记《乌篷船》的写作时间;简述《乌篷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这篇散文在运用书信体上的特色;以《乌篷船》为例,具体论述周作人小品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三)“泛读作品”部分

1、《祝福》

理解祥林嫂为什么要不惜一切地捐门槛以及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说明《祝福》是如何表现“四条绳索”从肉体到精神对劳动妇女的摧残的;简析这篇作品在揭示人物精神活动方面的特点。

2、《鸽子》

识记《鸽子》的发表时间;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作品简析早期白话诗的基本特点。

3、《炉中煤》

理解这首诗中“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这两个形象的喻义;简析作品炽热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4、《藤野先生》

识记《藤野先生》的发表时间;理解作品对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实际上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简析作品在运用白描手法方面的主要特色。

5、《获虎之夜》

识记《获虎之夜》的写作时间和作品在田汉早期话剧中的地位;简述作品的思想主题;简析造成莲姑和黄大傻爱情悲剧的原因,以及作品在设置悬念方面的成功尝试。

第四篇:教学辅导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

辅导资料(5)

姜太公的兵学成就

齐鲁文化不仅诞生了博大恢弘的孔孟儒学,而且孕育了绚丽夺目的兵学文化,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神宗元丰年间官修《武经七书》,其中《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四部兵学著作的作者都出自齐鲁大地。其中,姜太公被称为兵家始祖,孙武被称为兵圣,这充分说明兵家文化是齐鲁文化中的一朵艳丽奇葩,同时也是齐鲁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相比所独具的魅力和风采。

一、姜太公生平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姜尚的先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姜姓的这一支从伯夷起便以吕为姓氏,故姜尚又名吕尚。

姜尚的里籍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为“东海上人”,即今山东省的日照、莒县一带。在归顺周朝之前,姜尚曾在东海之滨过着十分穷困的生活。后来,他来到殷都朝歌,从事过屠牛、贩卖、佣作等劳作,生活困苦。

周族崛起后,素有治平之志的姜太公,与周文王相遇渭水之滨,遂投奔文王,谋划\参与兴周灭商活动。

对姜尚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的功绩,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曾经作过如下概括:“周西伯昌之脱羡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二、牧野大战

公元前1046年,发生在牧野的一次由周武王率领的诸侯联军与商纣王带领的商朝主力之间的战略大决战。

1、战争过程

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为完成文王的未竟之业,决定东征商纣。周军至盟津,各诸侯国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通过“孟津观兵”,周武王了解了自己的号召力和军事势力,认为灭商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吕尚等人的辅佐下,乘商军主力远征东夷之际,率领诸侯联军直捣商都朝歌。

联军兵力虽远少(不足5万)于纣军(70万,一说17万),但因纣暴虐无道,失道寡助,加之其军队为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故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联军方面,武王果敢,姜尚远谋,士卒英勇,将士一心。商军一触即溃。纣王见大势已去,于鹿台自焚。

2、战争结果

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并交活了大量动物及珠宝财物。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商王朝土崩瓦解。

3、战争意义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三、姜太公的军事思想

姜太公除了拥有赫赫战功外,还有军事著作《六韬》流传于世。《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和《犬韬》6卷,共60篇。《六韬》虽然是“托名著作”,不是吕望亲笔所书,但旧题“吕望撰”。其成书时间虽然较晚,但其主旨思想源于周代史官所记录的档案资料当无疑问。

1、“文伐”是姜太公军事理论的重要内容

姜太公的文伐,实际上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瓦解敌国,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对孙子的“全胜”思想有重要影响。姜太公认为“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因此,他强调不单纯使用武力来实现政治目标。

2、韬光养晦的权谋思想

在灭商阶段,面对商强周弱的局面,姜太公没有公开向商朝挑战,而是积极积蓄力量,暗中设法削弱商纣的辅翼,“阴谋修德以倾商政”,最终实现了

强弱转化、以弱胜强。在《六韬》中,姜太公以修德治、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政治军事思想为主线,突出了“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等韬晦思想,突出了政治重于军事、文伐先于武伐、谋胜贵于兵胜的制胜之道,对韬光养晦作了具体详尽的多角度论述。

3、修德施仁、民心为上

姜太公认为只有修德行善,争取百姓的支持,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特别强调亲民、惠民,在军事行动中打出了吊民伐罪的旗帜,以赢得民心,将民心向背看作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六韬·文韬·文师》:“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真心拥戴国君,国君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六韬》的思想内容丰富广泛、博大精深,不仅仅局限于兵事,也不单纯是一部兵书,而是一部文事武备兼资取鉴、治国理民并可为用的古代典籍,最集中、最全面地反映了姜太公的思想。

第五篇:言语交际教学辅导1:修辞概说

四 川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言语交际》单元辅导(1)

责任教师:吴会灵

一、关于修辞的定义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人出了一道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要自己的门人作画。结果,大多数人均以马蹄和花瓣作为表现形式;惟有一人在马蹄四周绘上了几只飞舞的蜜蜂,从而深刻地把握了画题,赢得了主人的夸赞。

由此可见,同一个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效果也各不相同。绘画如此,语言的运用也如此。

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应该说,“修辞”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的“修辞”通常包含三种重要的含义:

第一、指的是使语言运用达到理想效果的手段、方法或规律。比方说诗歌的创作,在语言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用词要精炼、含蓄、耐人寻味;2.句式要简短、整齐、协调;3.句与句之间要尽量做到平仄对仗,要合辙押韵。要是做不到以上几点,无论如何不能算是一首好的诗歌。精炼、含蓄,句式整齐、协调,讲究平仄、押韵等等,这些都是诗歌创作中修辞活动的规律。

所以我们说,修辞活动的规律,即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辞。第二、指修辞活动、修辞行为,即修饰文句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的言语行为。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便取得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就是修辞活动。

1、所谓修辞活动,也就是交际活动,就是利用语言进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修辞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

2、修辞活动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同义语言形式即同义手段的选择。

3、修辞活动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任何修辞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一切修辞活动都将失去意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指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即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修辞学体现在修辞的论著等研究成果中。

其次,修辞学只研究和提高表达效果有关的语言问题,而不是研究一切语言问题。通俗地讲,研究语言自身规律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要解决的是对不对、通不通的问题,即有没有这种说法以及这种说法合乎不合乎语言规范化的问题,而修辞学研究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即评判各种形式的表达效果,研究采取何种形式在此时此地能够取得最佳表达效果的问题。

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同义手段的选择,也就是语言变体的选择。

狭义的“修辞”指的是修辞活动。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修辞就是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二、修辞的原则

修辞作为一种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什么是原则?原则就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那么,什么是“修辞原则”? 修辞原则就是“为有效地表达思想,在运用语言材料美化语言时所遵循的标准、准则”(王德春《修辞学词典》)。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周代的《易·乾·文言》就已提及“修辞”的原则:“修辞立其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修辞要立足于“诚”。何谓“诚”呢?宋代的大学者朱熹解释说:“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历代学者言及修辞,必将“实”作为修辞的第一要义,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现代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我们以为,“实”就是恰切,就是适合,与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的修辞要适应题旨情景,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当然,望道先生将修辞的这个原则阐释得更全面、更明确。

那么,我们的教材是怎样阐述修辞的原则的呢?

(一)满足交际目的的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的言语行为都有其交际的目的,在进行言语交际的时候,人们会有意无意的选择那些能达到交际目的的话题目和表达方式,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适合需要的,用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我国古代修辞学史上间有“文质之争”。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也说是说,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有言之有物,同时兼顾文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修辞实际上就是形式的问题,它和内容一样,都是实现交际的重要的手段。好的修辞都是以满足交际目的为前提的。

(二)适应言语环境

1.语境可以分为两类:

(1)上下文语境,即词语句子的前言后语。(2)社会语境(情景语境),即语言运用的背景因素,小的如言语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地点等,大的如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

(语言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说话的时间、说话的地点、说话的话题、说话的目的,以及说话人、听话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修养、处境、心情、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乃至文化背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等等。)

明代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中的女主人公李翠莲,天生能言善辩、伶牙俐齿。可她偏偏就倒霉在这伶牙俐齿上。书上说她“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答百”,因此常常令人生厌。且看她新婚不久给家人敬茶的一番话:

“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来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两个拿着慢慢走,泡了手时哭喳喳。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柤。二位大人慢慢吃,休得坏了你们牙。”

这段话声韵和谐流利,内容也周到体贴,如果是小茶馆里的店小二说起来,定会赢得满堂彩。但李的身份是新婚少妇,在公婆长辈面前如此贫嘴,逢然招来怨恨。果然她的公公听完此话“大怒曰:‘女人家须要温柔稳重,说话安详,方是做媳妇的道理。那曾见为样长舌妇人!’”可见,李缺少的不是语言能力,而产交际能力。她这段话与语境一点不也符。

2.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1)语境是人们进行修辞活动的依据。运用语言形式的恰当与否,能否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语境。同一种修辞手段,在甲语境中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乙语境中则未必。我们平时说某词用得好,实际上是说,在这个语境中某词最适合,而不是评说词语本身的优劣,因为词语本身无所谓高下优劣。

(2)语境往往会赋予词语种种语境意义,从而使语义表达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有些词语,静止地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可一旦到了语境中获得了语境意义,便一下子变得鲜活异常、光彩照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 的“绿”了,关于“绿”字的妙处,前哲时贤多有评说。

(语言环境是选择表达手段的依据。语言环境是理解话语的根据。)下面举些利用不同语境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例。《现代实用汉语修辞》16到22页。

(三)坚持不断创新

修辞贵在创新。不论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还是辞格的运用,都应当有新意,防止落入俗套。有句话说,第一个说女人是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说女人是花的人就是蠢材。

比如:人们在描写秋景时,往往突出它的萧瑟、悲凉,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下面这段文字却恰恰相反,写出了新意。

这几天,碧云寺的秋意一天天浓起来了。

四门口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晚上风来时,树木的呼啸,自然不是近来才有的,可是,最近这种声响更加来得频繁了,而且声势是那么浩大,活像冲进堤岸的钱塘江的夜潮一样。(钟敬文《碧云寺的秋色》)

这段文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赏秋的情绪,借以表达对共和国飞速进步的赞叹,所以描写的秋天的水声是清壮的,树木的呼啸是声势浩大的,与萧瑟、悲凉的气氛全然不同。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创造新的修辞样式,一是对旧有样式的革新。

三、修辞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修辞与语法学

语法是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语法学研究系统和语言结构规律、规则,告诉人们有哪些及怎样的结构或说法是符合结构规律、规则的。修辞是一种言语活动,它不是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修辞学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选用言语材料、修辞手段组建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取得理想交际效果的规律、规则。它告诉人们表达主体依据什么及怎样选用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组建话语、接受主体依据什么及怎样透过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理解话语,才切合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取得想想的交际效果,显然,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对象和任务迥异。

梁晓声的《最深情的哺育》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还经常出租小人书,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火车站。”这句话也可以变换语序说成“我还经常在电影院门口、公园里或火车站出租小人书。”两种说法都是符合语法规则的。它们各是什么样的结构关系和层次,各属于哪种句型或句式,这是语法学所要研究的。至于它们在表达上各有怎样的特点,用哪一种更适合特定情境的需要,表达效果更好一些,则是修辞学所要关注的问题。前一种说法,疏朗、灵便,用在谈话语体里是适合的;后一种说法,严密、紧凑,适合用在庄重或比较正式的书卷语体里。梁著采用的是谈话语体,如果选用后一种说法,就显得过于正元曲,风格不协调。这是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问题,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范围。虽然修辞学和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等不能,但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因为修辞离不开词类、语序和句子的运用,而句子有各种不同的句式、句型和句类。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和语境因素,来决定选用什么样的词类、语序和句型、句式、句类等,都需要相应的语法知识。对这样的修辞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时,也需要有相关的语法学的知识。

(二)修辞与心理学的联系

1.修辞本身是一个以语言为媒介的心理活动过程,修辞主体的修辞行为和修辞对象接受成果都伴随着心理活动,有时是非常强烈的心理活动。例如,比喻、双关、映衬、借代、拈连、对偶、叠字、析字等,均在不同程度上用到回忆和联想。

2.修辞活动会受到修辞主体和修辞对象双方心理因素的制约,如情绪、态度、价值观、性格等会影响到修辞主体的修辞行为和修辞对象对修辞的理解。3.修辞活动是修辞活动参与者心理互动的结果。

(三)修辞与逻辑学的联系

1.修辞活动要遵循逻辑的规律,在修辞表达的准确、严谨、生动和形象等方面尤其如此。

逻辑是修辞的基础,大部分修辞手段,尤其是常规修辞,必须符合逻辑的思维规律,因些,逻辑学理论对修辞学建设十分重要。形式逻辑在研究思维的一般逻辑结构的过程中,概括出了四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条规律是形式逻辑这门学科的总纲。例如,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思考对象和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出现对象模糊、文不对题或者概念含混、思路不清的逻辑错误。不矛盾律规定,在论断过程中,不能出现自相矛盾或逻辑矛盾。排中律要求人们在两种矛盾的看法面前,不得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充足理由律规定,在论辩过程中,任何一个真实的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几条规律,常规修辞必须严格遵守。因为常规修辞要求话语文章必须明确、通顺、平匀、稳密,这些要求也是建立在形式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之上的。2.修辞可以突破逻辑的框框,营造特殊的修辞手法。

修辞有时会在心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突破逻辑的框框来满足交际的需要,这是一种变异修辞,它往往故意违反逻辑,违反事理,造成一种特定的情趣。如比拟:“羌迪何须怨杨柳”,夸张:“白发三千丈”,移就:“天空出现年轻而快活的一抹红”,拈连:“线线缝在军衣上,情意缝进我心里”等,这些辞格展现的言语都不合逻辑,不合情理,但是却有逻辑所不具有的修辞魅力。

3.有时看似违反逻辑的修辞,正是建立在以逻辑为参照的基础之上。

逻辑对修辞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修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仅仅是把话说得清楚、准确、合乎逻辑,而且还要说得生动、活泼、新颖,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修辞又不能简单、机械地顺从逻辑,而是要适当地突破形式逻辑的束缚,造成形式上与逻辑相悖的现象。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这种表面上看似不符合逻辑规律的语言修辞现象,我们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经常遇到,它打破了形式逻辑的定律,收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被视为发人深省的警句。

下载教学辅导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辅导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辅导一 (1)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律事务专业(专科)《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辅导一教学辅导一的内容包括教材的两部分内容:序言、第一章,教学重点在第一章。序言着重介绍了中国法律思想......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3) 第四编 著作权法 概述 本章需要掌握著作权的概念、法律特征,了解版权制度的沿革、著作权的国际保护,明......

    教学辅导工作总结

    教学辅导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我班学生共49人。学困生有7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入转来学生一人,有两名5名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优等生有3人,学习自觉性较高,能力也较......

    分层教学辅导

    小课题分层辅导教学计划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体自主、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关注差异,分......

    教学辅导一

    教学辅导一 第1章 绪论 [考核知识点] 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网络多媒体素材的分类、特点与用途; 3.网络多媒体素材加工的软、硬件环境; 4.从互联网上采集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教学辅导三

    《中国法制史》单元辅导(三) (第九章——第十章) 第九章 宋元的法律制度 一、宋刑统及其他法律形式 1.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 《知识产权法》教学辅导(2) 第三编 专利法 概述 本章需要掌握专利的概念,专利权的性质,了解专利保护的历史及现代专利法的产生,了解......

    教学辅导二

    教学辅导二 三十五.前赤壁赋中央电大文法部 张继缅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2. 熟读全文,认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旨 3. 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 4. 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