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村中小学书法教学的现状与思1
浅析农村中小学书法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7-28 17:44:15 | 作者: | 来源: | 浏览:36
4次 ] 中小学学生书写的整体水平造成一定的难度。农村中小学书法教学滞后的原因,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均有责任,解决的方法就是对症下药。
一、落实常规检测,提高对书法教学的重视。
学校领导应对书法教育给予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书法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都分,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入口。
在日课表中单独设置每周一节的书法课时,首先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要求各任教书法学科的教师不得将书法课挪做他用,切切实实地将书法教学开展下去。学校教务部门加强对书法课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纳入年度常规考核之中,使每位任课教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二、完善书法教学硬件设施,搭设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每所学校配备书法活动室,条件允许的配备书法专用教室,条件不许可的配备与其他学科如美术等合用的活动室,并装配实物展示仪,为书法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活动场地的保证。要定期在校宣传橱窗,各校所编校报、班级里的墙报、学校的走廊上展示学生优秀的书法作品,营造一个浓厚的书法氛围。每年学校举办一个艺术节,在艺术节里学生可以举办书法展,可以进行现场书法表演,可以进行书法作品义卖等形式,在不同组织形式中,学生可以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华。组织教师订阅书法报刊;鼓励师生向报刊投稿等。学校还要充实图书室(馆)里的书法报刊,以供师生借阅,充分调动师生的学习书法的热情。
三、教师要重视“三笔字”的训练。
中小学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临摹古代书法家的字帖,提高自身的书写技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好一笔字,决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临池功夫。字写好了,在教学上能够灵活多变,使用多种字体,让学生在感受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的集中,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提高很多。
四、学生要有练好字的强烈意识。
中小学阶段正是练字的黄金时期,如果此时对自己不严格要求,书写上马马虎虎、潦潦草草,一旦形成定势,成年后再想纠正,不仅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就好。所以学校和家长在培养孩子书法兴趣这个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鼓励学生练好字,并积极创造良好的练字环境。如果能形成良性的书法氛围,则农村中小学书法教学滞后的局面将很快得到改观。
今天,随着我国教育大环境的不断改善,特别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书法教育摆脱困境,突出重围,以现代书法学科的崭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应当是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指导意见》
2、《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庞维国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成功教育的基本模式》 刘京海
4、中国美术网、中国艺教网和教之初网站
5、《青少年书法》 2003年1-12期 河南美术出版社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与思1
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随着城乡经济收入差距的增大,农民进城务工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们背井离乡,孩子们则托付给家里年迈的老人或亲朋照顾。这些被寄养的孩子便是被称为留守学生的特殊群体。如何教育培养留守学生便成为农村中小学面临的新题。现就本地本校实际对这一课题作简要分析与思考。
一、留守学生的现状分析
1、学习兴趣缺乏。大多数留守学生因缺少学校和家长的有力监管没有学习动力,缺少自控能力,很难养成自觉学习看书的习惯;加之没有适当和及时的家庭辅导,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自然很不理想。时间一长,厌学情绪就滋生了。
2、心理素质较差。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许多留守学生亲情缺失,与父母的沟通极少甚至无法沟通;而负责监护的老人或亲朋又不会或无暇交流。于是留守学生很容易就养成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偏激,少言寡语或幼稚简单,乖张跋扈,敏感多疑等不良心态。一遇上不顺心如意的事很容易走极端,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诸多难题。我曾任教的班级有个叫王敬的学生,因受不了同伴过生日收到父母时尚的礼物并享受了父母的生日宴请在班上的炫耀而嫉恨自己父母对他生日的忽略而负气离家出走一个星期,使学校老师和家里的爷爷奶奶四处寻找乃至最终报警……。
3、行为习惯不良。父母因常年在外觉得亏欠孩子,所以对孩子有求必应。多数留守学生零花钱都比较多,养成大手大脚花费的习惯,同时也能极大的满足在同学面前的虚荣心。加之爷爷奶奶的娇惯放任,致使他们任意妄为,无视校纪班规,自由散漫,懒惰成性且屡教不改,成为最难管教的对象。
4、感恩意识匮乏。因为从小被娇惯宠爱,一些留守学生视祖辈父辈及师长的关爱付出为理所当然,不知感恩回报并将逆反进行到底。一点小愿望小要求没被满足或因犯错被批评教育,就觉得自己被歧视被遗弃从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将自己的错误归咎到在外辛苦谋生的父母身上。他们在家不做家务,在校不服班务,在外拉帮结派,长辈的无可奈何老师的苦口婆心父母的舐犊之情均可麻木不仁。
5、安全隐患严重。多数留守学生因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很容易使他们义气用事,进而滋生打架斗殴吸烟赌博早恋逃学等事端,给学校家庭社会带去很多负面影响和管理难题。
二、留守学生的管理难度分析。
1、家庭难以监护。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属于独二代,本来就备受祖辈父辈的宠爱;而外出务工的家长因与孩子生活时间少更增溺爱之举。一些家长本身文化素养不高,也缺乏教育孩子的艺术,他们普遍认同钱的万能作用,认为满足了孩子的吃穿住行已是功德无量,而孩子是否成人成才只能顺其自然。家中的爷爷奶奶亦只注重孩子是否每天或双休日回到家里。至于别的时间孩子在哪里在做什么完全无关紧要。这样的监护怎能让孩子身心都健康的成长?
2、班级难以管理。孩子在家里被宠,到学校却被校规班纪约束,有规有矩张弛有度公平公正的学校教育就让孩子无从适应;而学习任务的繁重成绩压力的增大也使他们心生厌倦;再加之经常违纪,同学不喜欢老师不放过,长此以往,同学之间闹矛盾师生之间产间隙,致使一些留守学生视读书为坐牢想方设法要逃之夭夭。这就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3、学生难以自保。留守学生父母均不在家,监护人年事已高精力缺乏,孩子手上又基本不缺钱用,加之孩子们年纪尚小思想单纯好奇心重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于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哪里好玩就去哪里。星期天节假日,可以水里游池边钓道上飞网吧混餐厅欢街道
闹……家长鞭长莫及老师望洋兴叹监护人束手无策。留守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三、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思考。
1、建立健全系统的管理档案机制。学校应 对每个留守学生进行认真摸底,全面准确地了解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建立单独的档案和联系卡。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跟班教师协助掌握第一手资料。诸如学生家长姓名,在外打工的详细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学生监护人地址,对方身体状况,年龄,与学生关系,联系方式等,并及时根据实际补充和变更档案。班主任要与科任老师随时座谈以了解所有留守学生状况,做到不忽略任何一个留守学生,以便使帮扶关爱工作行之有效。
2、落实关爱留守学生的责任帮扶制度。以学校政教处牵头,年级组统筹安排,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老师为辅助,学生干部为助手的留守学生帮扶体系。将留守学生的帮扶关爱任务分配到人头上,并让老师签定承包合同,填写教师关爱留守学生校务日志,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要求负责帮扶的教师做到定期与不定期的和留守学生谈心,随时了解他们在身体生活心理生理学习思想等方面的现状变化及需求;定期家访并常保持与监护人和家长的电话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学生在校的情况同时了解家长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并告知学生,有的放矢的对留守学生进行管理、帮扶、关爱、教育。学生之间可以设立“一帮一”或“多帮一”的手拉手帮扶队伍,并在班主任的协助下制定出具体的帮扶方法,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人帮。这样由面到点全面铺开,形成合力,让关爱帮扶活动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上,看得见听得到,以期留守学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3、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部分留守学生因长期被寄养或被娇纵,心理素质偏差或行为比较偏激,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或设置心理咨询时间,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疏导并培养其感恩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做到让家长放心。学校或年级组亦要定期要求班上开展以关爱留守学生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主题队会,经常开展帮扶小组课外活动,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让留守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谊老师的爱护及生活的美好,从而摆脱孤独与自卑,增强自信与活力,进而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4、强化负责帮扶老师和监护人的管理意识。学校宜定期召集负责帮扶留守学生的教师会,汇报总结阶段性工作,不断明确责任提升管理教育水平,检查通报实施情况及落实效果。树立榜样激励先进并填补缺漏。以年级或班为单位根据班级实际不定期的召开监护人会议,加强与监护人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向他们通报近期学生在校的一切表现,具体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商讨共同的管理教育关爱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如有条件,还可以与社区取得联系,设立关爱帮扶留守学生的广泛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关注局面,让留守学生的校内外生活都得到应有的保障并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这样也可避免留守学生的流失与流离。
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帮扶与关爱问题,不只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家庭面临的难题,还是社会需关注的焦点。希望能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让他们和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篇:中小学书法教学现状分析
中小学写字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内容提要]研讨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结论:通过多年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效果比较明显。探索大面积提高中小学生写字水平的方法。具体方法:根据我校写字、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如何将写字教学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两者共同提高。
[关键词]写字
现状
对策
一、汉字书写的功能及其现状
写字,就是对汉字的书写,而汉字又是记录和传播知识的载体,每写一字,都要认识字的音、形、义,能读出汉字读音,正确书写汉字的字形,懂得汉字的字义。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写字”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所以,中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1]。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汉字书写的功能
汉字既是图形符号又是语言符号,阅读和书写汉字,左右脑同时得到很好的开发。“近年来,中外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脑处理拼音文字时,主要使用语音编码;而处理汉字信息时,除了使用语言编码,还同时使用图形编码。所谓语音编码,就是阅读时看到字母后,需要先在头脑中经过语音处理才能进而了解意义。所谓图形编码,就是阅读时看到字形后,不经过语音处理直接了解意义。这两种编码方式在人脑中所经过的神经通路不同,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关系也不同。人脑处理拼音文字信息主要使用左脑,而处理汉字信息是左右脑并用。尤其是汉字书法,与右脑的关系更密切。因此神经心理学家称拼音文字为‘单脑文字’,称汉字为‘复脑文字’,认为汉字具有促进左脑、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现在,许多科学家认识到,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左脑负担过重,左右脑发展不平衡。现代社会,人们从图书资料中获得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种不平衡会更加严重。学习汉字,学习汉字书法,是开发右脑,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的途径之一。”[2]另外,运用汉字的书写能表达人的精神美,它能陶冶着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遐想。学习书法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学习悠久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二)汉字教学面临的问题
1、电脑文字对汉字书写的影响
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汉字的记忆好书写在快速地淡化,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的现象经常出现,尤其导致青少年学
生汉字识记能力下降。因为“用进废退”,青少年正处于大量识记汉字的时期,由于科技产品使用快捷、方便,导致汉字书写原有功能的消失,对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自然不熟悉,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即使写字也不注意书写的工整性、艺术性,甚至于写出的汉字难以辨认。
2、应试教育对汉字书写的影响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由于要写大量的作业,为了追求速度,无暇顾及执笔姿势正确与否,以致有些正确的姿势也开始慢慢变型。在期末复习时,有部分老师或者家长为了然给孩子考出一个好成绩,让学生把做错了的作业,擦了再写,甚至做了再擦,进行强化练习。一旦抄错做错,罚抄罚做更多遍,许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忽略了写字的姿势了。重复机械过于繁重的书面作业,极大地伤害了学生书写的积极性,破坏了他们的专注力,严重影响了写字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缺乏科学、具体的写字水平和能力的评判方法,鉴于当前多数语文教师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语文教学中写字能力的培养,很多地方语文教师既教语文,又教写字,显然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了,专职写字教师也只专教学生的书写技能,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这很难达到新课标要求。笔者认为写字教学要与语文等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
3、家长书写水平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
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段时间养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反复纠正,家长在家里反复强调才能养成。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79.6%的家长认为学生写好字主要取决于学校老师的指导,仅有38.9%的家长对孩子的写字姿势、方法进行指导。家长对老师的过分依赖,使得老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关于写字姿势、字形等方面的指导,在家里写作业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写字水平很难提高。
4、老师的重视程度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
孩子们写字习惯的养成不是仅靠语文老师一人,应得到各科老师的配合。但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其他科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疏忽了写字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书写姿势纠正不力,书写质量不高。有的甚至挤掉了课堂上写字的时间。学生只能在课下完成写字任务,使学生的写字过程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造成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就存在了很多问题。
5、写字课利用率不高。写字课成了课表上的装饰,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二、提高写字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写字课堂教学
写好字,看似容易却艰难,好在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要全面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写字教师既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还要得取得语文教师的大力配合。因为无论语文课堂的字词教学、作文指导、课堂板书、还是作业批改,无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着书写的指导,他们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影响远远超过每周仅上一节课的写字教师。为了充分调动语文教师的积极性,我校组织写字、语文教师就学生写好字与掌握知识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特别是在大多数人仍然只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情况下,要不要抓学生写字,如何抓?怎样检查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讨。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学生写好字,不仅有利于在校学习,而且对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会有很大帮助,当前专职写字教师应重点上好写字课,语文教师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放弃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
有了正确的认识还不够,还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新课标中有关加强学生书写的有关内容。我校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系统的书法知识,有些“三笔字”水平比较低,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对学生产生负面作用。对此,学校聘请有名的书法教师举办讲座。内容包括:书法的意义,汉字结构,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以及笔画起笔、行笔、收笔的轻重缓急等。开展这一活动,既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容量,有利于提高教者的书写水平;又能在教学时有意无意的给学生以正确示范。另外,近几年,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天写一篇毛笔字或钢笔字,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备一定的书法知识,注重课堂板书书写训练,以自己的言行教育和影响
学生。写字教学中,专职写字教师责任重大,既要扎扎实实地抓好教学,又要积极开展工作,争取语文教师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写字、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让小学生了解书法,写好汉字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让汉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这正是教师在写字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而恰当地引导、激发、培养却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1)情感沟通,引导兴趣
成功的教学是师生心灵的对话与沟通,适时地同学生讲述历史名人学习书法的方法与经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往往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古今书法家的轶闻趣事。如:“王羲之'水池尽墨'的故事”,“林则徐练字的故事”,“米芾学习书法的故事”等,学习古人勤奋练字的吃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意志。(2)优化环境,激发兴趣
环境对学生学书法兴趣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字兴趣。教学中除了印发学习的字样外,为了使学生开拓视野,有一个经常接触书法语言的环境,可以在教室墙壁,校园的橱窗展出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利用教室的黑板辟出一块地方,写上名言警句,每周更换一次作为每周一练内容。从有关报刊上剪
下优秀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使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学习的效果就能明显的表现出来了。
(3)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
首先要肯定其优点所在,当学生听到表扬时,其情绪肯定是兴奋的,兴趣也随之而生,此时再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容易满足,每次应找出一些主要的问题和他们一起讨论、研究,避免生硬的批评、指责,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的学习兴趣(4)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
学生好的作业在一定的场合展出,不仅对学生本人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而且对未能展出的学生也会有一定的激励和促进。因此,我在教学中提供让众多学生充分展示作品的机会,如:①学生每人备有一块小黑板,在练习时鼓励学生展示自感满意的作品,教师当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及时修正。优秀的作品可让学生在讲台前进行展示,请同学点评。这种做法能激发起学生潜在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②学生的作品每周进行对比展出,让学生在比照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起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5)课堂教学,调节兴趣
一般情况下,儿童注意力相对短暂,只有一、二十分钟左右,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时间的长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兴趣的浓淡则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个时间大约可延长一倍左右。所以,课堂内学生写字兴趣的激发和调节在儿童学习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①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古今书法家的轶闻趣事。如:“王羲之‘水池尽墨’'故事”,“林则徐练字的故事”,“米芾学书的故事”,“欧阳询夜宿观碑”等,学习古人勤奋练字的吃苦精神,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书法的兴趣。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
②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之后,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法故事本身的讲述上,需要教师使用简练生动的教学语言,运用直观教具,准确地传授教学内容。这样既精炼而形象、生动而有趣味,又能保证学生课堂内兴趣的持续高涨和注意力的相对集中。
③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课堂教学形式要丰富多样。如:①“笔迹鉴定”,也就是对两个字或两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点。这种做法符合儿童崇拜敬仰公安人员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学习兴趣自然大振。②“书法医生”评选。对于书法作业中有问题地方,选择典型加以放大,然后请学生“会诊、找毛病”,“对症下药、开处方”。最后选出“名医”,全班同学鼓掌祝贺。有趣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对汉字正确写法的印象。
④书法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一些基本笔画、汉字的形态特点,包括它们的书写动作,使用语言文字描述,往往比较抽象。如果恰当使用直观教具,就能直接而形象地再现被观察事物的间架结构和形体特点。如在教学“乙”、“九”、“风”等字的写法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在:“田字格”内直接书写,投放到大屏幕上,学生能非常清楚地看清教师书写时的提、按、顿、挫,观察出笔画及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正确把握字体笔画、结构,还能区分三个横折弯钩的异同,掌握写法。也可以指名学生去写,让其余学生仔细观察,最后由教师用红笔对学生书写的字进行评讲和修改。
⑤展览比赛,增强兴趣
中小学生的荣誉感、好胜心、竞争意识都很强,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身边好的榜样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书习字兴趣。教学中及时地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励后进。对书法优秀的学生号召他们系统学习书法,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书法比赛,提高书写水平,激发学生学书习字兴趣。当获奖的同学获得表彰时,其余的同学都羡慕不已,个个精神振奋,暗下决心,准备努力学习书法,争当小小书法家。
⑥学科整合,提高兴趣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小学低段语文的识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生字,而且还是开展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场所。由于各科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所侧重,因此往往会各自为战,互相割裂,无法形成合力其结果只能事半功倍。书法教师如果单枪匹马,唱独角戏,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很难有所成就。练习写字一定得识字,学习语文必须写好字。只有写字教学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横向依托,共同进步。因此各科教师必须对学生正确地加以指导、帮助。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书法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全社会都为青少年学生汉字书写创造条件
1、举办书法培训班
2、定期举行区域性的书法展览
3、多在电视台进行汉字听写、书写大会
4、将汉字书写能力的测试成绩计入语文试卷
总之,写字教学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掌握必要的指导方法,多角度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真正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汉字书写的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练习写字的兴趣。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流失现状1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 及其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姓名:王志敏
内容摘要: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系统中的第二位重要指标。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造血之源”。但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进行考察,然后对其进行成因分析,最后对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教师; 教师流失
农村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农村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摇篮,在农村人才的培养,建设新农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流失却令人担忧。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及其不利影响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尤为突出影响农村教
育最大的则是两类教师的大量流失:其
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由于收入较低,工作生活环境较差,不愿扎根乡村施教。部分青年骨干教师考调到县城或考录为公务员,甚至还有的辞职外出打工。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十分薄弱,教师布局不合理,边远地区教师缺编、缺科,尤其是英语、音、体、美等学科缺科严重,老龄化明显加大,现已成为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川北某县(属省级贫困县)共有农村教师4029人,近5年共流失骨干教师 144人。该县某校共有教学班20个,专业英语教师只有1人,50名在编教师,45岁以上的近40人,28岁至40岁之间一个都没有,教师年龄结构出现了断层;其
二、青年教师流失较多。就农村学校来说,目前,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面临诸多的问题,如农村学校待遇偏低导致优秀教师流失;教师学习专业与所教科目不对口;青年教师缺乏专业人士引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问题。同时,由于地处农村,各种信息闭塞,许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欠缺、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因此许多农村青年教师的努力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报答,所以有些青年教师为了能成为学校某学科的带头人而纷纷留入城市中小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的合理流动本属正常,但如果在某一时期、某一学校教师大量流失,就会给学校教育教学和当地教育发展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由于教师流失难以控制,致使一些学校师资结构失调,甚至有些学科无法正常开课。J县有两所公办高中,4年中共流失骨干教师55人,在教师接连流失、师资力量紧缺的情况下,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只好采取应急措施,每年从农村选调一批初中骨干教师到高中任教,这样做,不仅削弱了初中的师资力量,而且这部分教师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胜任高中教学。骨干教师的流失,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它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教师队伍的稳定。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使高、初中教师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一部分优秀骨干教师的流失,既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使得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失去信心。另一方面,由于优秀教师的不断流失,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思走,极不稳定。一些教师同赴浙江等沿海地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再三挽留也无济于事。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优秀教师还在观望等待,跳槽的欲望还比较大,一旦时机成熟,随时可能另谋他就。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成因
当今,坚守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线的800万乡村教师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大厦的基石。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国家近几年出台了许多政策,有关部门也制订了许多措施,但目前农村教师队伍流失现象仍较严重。农村教师流失不仅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挑战。现就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的成因进行简单分析。
(一)、社会地位偏低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内在根源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但社会地位却比城市教师和发达地区教师低得多,而且乡镇学校低于城区学校,村小低于乡镇学校。村小教师除了工资之外,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因此,农村一些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不是选择考研就是选择从商,以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境况,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年轻教师在就业的早期阶段容易对工作产生比较高的期望,一旦进入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接触到社会现实,发现与自己的期望值形成较大反差,从而心理感到很不满意。一些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差、资料缺、信息少,教师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难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目前的人事管理体制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教师的晋职、评优、评模、分房等与年轻教师机会不多;在农村工作的青年教师,由于交际范围小,接触面少,业余生活单调,连找对象成家都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年轻教师只好凭着学历和旺盛精力,自己寻找出路,以考研为跳板,离开学校进入新的岗位。有些教师则选择弃教从商,在已经流失的教师中,有的在原教育教学岗位上取得了相当突出成绩,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但由于用人机制不活,组织上没有及时考虑其政治待遇和其它待遇,他们感到在原工作岗位上不能大显身手了,能力发挥受阻,要求流动的愿望相当强烈;有的学校骨干教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长期得不到解决,无法安下心来埋头工作,当问题日积月累,超过其承受能力时,这些教师一旦找到合适机会,就会弃教从商。
(二)、学校管理和机制的缺陷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外部原因 与城市或城区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在管理和机制等方面也存在许多缺陷,严重地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得农村部分骨干教师外流。正如《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16日刊登的《管理不要只“管”不“理”》一文所说:“今年暑假,苏北某知名重点中学爆出了一条大新闻,该校三十多名教师‘集体出走’,加盟进了当地的一所民办学校!谈及‘出走’的原因,一位老师坦承经济收入是主要因素。但同时也强调原单位重‘管’不重‘理’。致使其总有‘理不顺,气不畅,心难平,受累不讨好’之感。„„和其他人群相比,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愿望相对强烈。他们非常渴望拥有一个高度民主、开放、自由的工作环境来帮助自己实现价值”。有的学校,不精通学校管理又不善于学习的领导干部负责学校全部教师的管理工作。他们居高临下,武断独行,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导致教师感到压抑,心情不舒畅;有的学校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裙带关系盛行,压制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上进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尚未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用人不当,不能人尽其才,教师得不到所应有的专业发展的平台,使教师,首先是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产生失望情绪,以至人心思动,人向外流。另外,教育界的论资排辈现象较其他行业更为严重,集中反映在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以及分房上。如职称评定,据有关资料统计,1992年在全国8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有高级职称者仅有89246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也仅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3.28%;小学教师中享受高级职称待遇者仅1414人,很多小学教师退休时连中级职称都不能评,青年教师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现在有些区县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超前得到了这份荣誉,但毕竟在青年教师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大多数优秀的青年教师被排斥在外,由于职称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分房困难等原因,外流者大有人在。还有,教师在选择岗位时,除了待遇因素,许多人更看重的是岗位和待遇背后带来的个人价值的体现和良好平台的归属。一位从农 2
村公办学校流动到城镇民办学校的教师就明确表示:“同时毕业、同教一科、同样的工作量,凭什么他到那个学校就拿2000元,我在这个学校就只拿800元,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事实上,即使农村教师做出成绩,也缺少奖励机制给予足够的肯定。在其它领域已逐步健全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教育领域还有待完善。
(三)、职业压力过大是中小学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职业压力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因为客观工作需要,超出了主体主观应对能力,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由于不能满足需求而引起相应功能的紊乱的状态。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读书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考期望高,因而对教师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教师此时不仅面临家长挑剔的目光,也面对越来越难管的独生子女,再加上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评价教师的客观公正标准,往往将一个学生中考或高考失败归罪于教师。许多农村教师不仅面临课堂教学的高要求,而且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还要加班加点,工作时间长而且强度大;而在工作条件方面,多数教师面临自我支配时间不足、缺少设备和必要教学材料、班额大、学生能力不齐、学习动机兴趣缺乏、难于管理等问题;兼之与社会其它行业同等学历水平及能力水平的人员相比,社会地位较低,工资福利欠佳。因此,许多教师千方百计找关系转行。
三、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研究
振兴经济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事业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然而,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流失,也非一日之功,必须立足长远,多措并举,方能标本兼治,留心留人。
(一)、改革现行的农村教育办学体制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资金短缺和质量低下“两大难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关心。就国家总体情况而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受经济等各种因素影响,发达地区与中部欠发达地区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中部地区有的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已占到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5~50%左右,但因为县级财政的总的收入偏低,对教育的实际投入远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很多县的财政收入近一半用于保教师工资,无力再投资改善办学条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议改革目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由“以县为主”改为“国办教育”,国家可以将各地征收的“教育附加”改为“教育税”,由国家统一征收,统一支配。作为一种过渡形式,目前可以实行“县级管理,三级分担”的模式。其主要内容为:
(1)由县级政府承办义务教育,在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县级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是多级政府责任,但委托县级政府办学,他们对教育质量、普及率等指标负有法定责任,并赋予其管理辖区内所有义务教育事务的权力。(2)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分担办学经费。由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大,且持续增长,而中部地区县级政府是无力承担的,必须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一是划分经费项目。将教育经费分为工资性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三部分。二是确定分项分担比例。工资性支出归县级,对县级财政的困难应由一般转移支付解决。公用经费和建设性经费由县、省和中央三级政府按比例分担,逐步提高中央政府的分担比例,最终过渡到“国办教育”。
(二)、柔性引进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机制
当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未能找到合适工作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尤其是师范类毕业生,以及城市中小学超编教师、农村中小学已经休闲在家的老教师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考试等形式将具有教师资格、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优秀人才聘用,与其签订一定期限的聘用协议,柔性引进教师。被引进的教师不迁移户口,不转编制,不影响教师在原单位的工资待遇,同时享受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和其它权利。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 3
师资问题。同时,因为同一地区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进行合理有序的交流,既可以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效益,又可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实行的城乡教师“轮岗制”,一方面,要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镇定期服务制度,选派农村学校急需的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插队落户”,建功立业;支持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到山区、农村办分校。另一方面也要选派农村学校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充电”,跟班学习,使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评价基本原理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具体运用,它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并进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目前,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多着眼于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往往过多局限于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评价结果与提职、晋级、加薪、奖金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奖惩性教师评价,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影响是自上而下的,它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有限的。要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评价要以激励性为主,强化其发展性价值,在实践中逐步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一是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在师德、班主任工作、学生思想教育、与家长和社会联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突出师德亮点;二是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并作出公正的评定,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突出教学特色;三是改革职称聘任办法。破除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建立健全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聘任管理体制,真正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
(四)、改革学校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当前,农村中小学校进人大都是被动接受上级分配,教师素质如何,学校不知“底细”,没有选择余地,只得靠天下雨,照单全收。学校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束缚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调动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议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制度(1)形成以校为本、分级管理的运行机制。学校发展以教师发展为本,校长是学校师资工作第一责任人,实行学校法人代表与教育局签订师资工作责任书制度,依法赋予校长具有本校师资引进、聘用、培训、考核、评估、晋级、分配等工作的自主权。(2)形成规范有序、依法管理的竞争机制。针对初、高中入学高峰和教师退休高峰带来的师资紧缺矛盾,除采取借调借用、延缓退休等办法保持学校适度、适量的缺编额外,积极招聘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入适度竞争、依法合理流动的机制,在幼儿园、小学教师出现富余的情况下,制定分流、转岗、培训的若干政策,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继续在教师中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形成“聘任看实绩,上岗看实干,考核看实效”的竞争机制。(3)形成鼓励冒尖、争当领头雁的激励机制。对工作实绩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制定破格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倾斜政策,对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每月给予一定的带教和科研津贴,适当拉开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收入可以是普通教师的1~2倍,从而避免教师队伍的“逆淘汰现象”———好的另谋出路,差的全部留下。大力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命名“学科名师”和“教学之星”,试行“年薪制”、“科研项目首席负责人制”、“调研修假制”等一系列制度,逐步建立分配上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开展教改和科研,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五)、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
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改革校建投资管理方式,实行校建资金统一管理,按照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用3~5年时间重点改造一批条件差的学校,加快教师宿舍、学生公寓和改 4
水改厕等硬件配套建设步伐,按省颁标准添置图书、仪器、电脑等教学设施,提高学校办学档次,形成教育亮点。同时,合理调整教育布局,撤并一些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差的农村中小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城区学校集中力量办名校,乡镇学校集中力量创特色。在解决好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之后,有条件的县区和乡镇可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或农村中心集镇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居乐教。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吸收农村教师中的优秀代表入党,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同时,由于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了才能组成一支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所以学校要为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开展如“汇报课”、“评优课”比赛及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拜师结对”、“参观学习”等活动,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目己才华的“舞台”,为他们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提供机会和条件。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高度关照并探讨对策,否则它将成为阻碍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胡东芳.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教育的透视与反思[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杨银付.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6]王洪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中小学学校管理 2002年第1期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功利思想支配,只盯住金字塔尖,办成了培养精英的教育
笔者手头有一农村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学校规定的时间精确到分,一天24小时,1400分钟,学生睡眠7个半小时,还剩余16个半小时。这中间上课时间440分钟,接近7个半小时。锻炼时间90分钟(含课间操),就餐时间120分钟,整理内务和个人卫生130分钟,由学生个人支配的时间仅有100分钟。很多时候,教师不按时下课,拖堂(由此常引发师生间小矛盾);班主任占用课间讲事、训导学生;收作业、交各种费用、学生问问题;各科教师抢占课间辅导学生、发卷子、留作业、提要求等等。学生的休息时间所剩无几,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被挤占了。
学生现在为什么会这么累?根本原因就是为考学,跳出农门,离开农村,实现学生更高的人生价值。单从个人角度来看,这并没有什么错,而现在是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方向都走向了这一个极端: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也模仿高中教育,办成了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实际上,农村孩子中,从小学一年级能够一直上到大学毕业的占到多少呢?据统计,还不到30%,那么,70%左右的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中学毕业后或者打工,或者务农了,他们在中小学校除了拼命的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并没有掌握打工或务农的一技之长,没有学到成为熟练工人或农民的知识。我国现代化工农业建设正急需有技术的人才,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不过现实是:龙和凤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平平众生,是普通劳动者。近些年,国人的功利思想越发严重了,连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也跟着功利起来,甚至是急功近利,只盯住金字塔的尖,办学目标发生了偏离。
农村中小学教育首先应该是基础教育,又是义务教育,更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必须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精英教育转为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由脱离实际转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必须变精英教育为平民教育;必须变单一文化知识教育为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农村中小学教育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服务,为建设新农村服务,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