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年费用比较法农村电力网结构的优化设计
年费用比较法农村电力网结构的优化设计
摘要:相对于城区电网来说,农网的拓扑结构要简单、清晰,但由于负荷对电能可靠性要求等其他原因,一般都会有小型发电厂,且通常均为小容量机组,即系统除了通过若干220 kV、110kV变电所接受区域大电网电力以外,往往包括多个110 kV及以下并网发电的若干电源点,从而使得电网不是单纯的放射型单方向模型,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确立电源点的建设和系统接线方式。
关键词:农网 网架结构 优化
农网高压配电网结构特点
相对于城区电网来说,农网的拓扑结构要简单、清晰,但由于负荷对电能可靠性要求等其他原因,一般都会有小型发电厂,且通常均为小容量机组,即系统除了通过若干220 kV、110kV变电所接受区域大电网电力以外,往往包括多个110 kV及以下并网发电的若干电源点,从而使得电网不是单纯的放射型单方向模型,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确立电源点的建设和系统接线方式。
农网网架结构优化方法的选择
2.1 网架结构优化的一般方法
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工作的基础,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一般应结合区域规划进行负荷分布分析,进而确定负荷平衡结果,即确定变电所的分布和容量规划,在负荷预测和变电所布点确定的基础上进行网络优化规划。一般来说,网络规划的目标是满足系统有功负荷的最优网架设计,有静态规划和动态规划之分。静态规划考虑的是针对某一负荷水平进行网架规划,一般从基准年开始按年度进行,需考虑现有的网架,同时后一年的网架结构规划需将前一年的网架设定为已有网架,因此,每规划目标年的网架规划既要瞻前也要顾后,做到从时间序列上的前后协调相互呼应,从而节约建设投资。但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一般考虑整个规划期的总的性能指标最优来评价方案,而且往往加入投资分析,甚至列入资金的时间价值,因而称为动态规划。网架规划优化方法常用的有两类,即启发式方法和数学优化方法。数学最优方法是通过将电网规划问题用数学化模型进行描述,然后采用一定的算法求解,从而获得满足系统要求的最优规划方案。该类方法从理论上将可以保障方案的最优性,但一般要求得最优解需要很大的计算量。启发式方法则是通过定义方案运行性能以及投资需求等综合指标,根据一定规则对线路进行逐步迭代选择直至得到满意的最优解。该类方法难以保证方法的最优性,但计算量较数学优化方法要小,计算较为方便且便于与规划设计人员的检验相结合,因而是一种更为经济而实用的方法。
2.1.1 启发式网架优化方法
根据所确定的衡量安全性指标的不同,启发式方法分为基于支路性能的启发式方法和基于系统性能指标的启发式方法。基于支路性能指标的启发式分析方法中,线路的选择是根据系统运行时线路功率传输情况来实现的,常选用的有线路是否能满足负荷要求或者线路过负荷程度等指标;而基于系统性能指标的启发式方法中,线路的选择是根据线路对系统运行时整个系统的一个特定运行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来实现的,常选用的指标有系统缺负荷大小指标等对线路的逐步选择。
基于线路指标的启发式网架规划方法分为逐步倒退法和逐步扩展法两种。逐步倒退法是根据目标年数据构成一个虚拟网络,该网络除了已有线路以外,包括所有待选的线路,这样,构成的就是一个冗余度很高但不经济的网络,然后采用潮流模型对该网络进行分析,比较各待选线路在系统中的作用和有效性,逐步去掉有效性低的线路,直到网络没有冗余线路为止。而采用逐步扩展法是根据各待选线路对过负荷线路的过负荷量的消除的有效度,选择适当的线路到现状网络上,直至网络无过负荷为止。为计算各待选线路的有效度,需要进行变结构时的潮流计算。
基于支路性能指标的启发式方法有计算简单灵活等优点,但由于通常是独立地考虑各待选线路的作用,无法直接体现系统充裕的大小等性能指标,而基于系统性能指标的启发式方法则能体现系统性能指标,从而可以从整体上识别薄弱环节并充分考虑各待选线路对系统的整体影响来选择最佳扩建线路。
2.1.2 网架结构的数学优化方法
网络优化的数学化方法可以分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优化方法。传统上采用的常常是确定的网络优化方法,即将规划问题表达成确定性的优化问题来进行求解。但随着规划的环境以及相关要求日益复杂,且负荷、设备费用、线路路径等因素均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对电网规划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因而在规划中考虑不确定性因素是必要的。按照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特征的不同,不确定网络优化有分为随机优化法和模糊优化法。随机优化法常常用于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时刻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形,而模糊优化法则常常用来处理有关事情表达不清晰的这种不确定性的情况。在通常情况下,在满足对保障负荷电能供应的前提下,可能有多种架线方法和导线截面的选择,要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则需要选择目标函数,在电网规划设计中常用到的目标函数有网架建设总投资、电能损失、维修运行费用为目标函数。由于电能的特殊性,需要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如电压范围、线路的长期极限传输容量限制等。因此,网架优化过程实际上是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状态参数之间的协调处理过程。
网络规划法是针对网络的拓扑特性所提出来的一种数学规划方法,也是在线形规划中专门处理网络问题的一种特殊算法。数学上把图看作节点和弧的集合,弧是连接在两个节点之间的有向线段。在电力系统中,节点就是接受电力或者发送功率的发电厂、变电所或者负荷点,弧就是线路。这种优化网架方法在电力系统网络优化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最少费用法、最短路径法、费用最小最大流法等方法。
2.2 农网网架结构优化方法的选择
结合农网高压配电网结构特点,选用支路交换法来进行这种辐射式结构的高压配电网的优化计算较为适用。采用该方法是从一个既定的辐射式电网开始,增加一条闭合联络支路后使辐射型网络变成一个闭合回路,然后将某一条支路断开,恢复网络的辐射型结构,并按照给定的目标函数对新构成的辐射型网络进行计算。重复上述计算过程,直到目标函数值最好为止,对应的网络即为所选用网络接线。采用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只能达到局部最优解,对于农网来说,一般规划年需要新建的高压(110 kV及以上)线路是局部的,因而采用支路交换法可以满足其要求。一般地对于既定的系统接线,考虑到节约投资,其改建项目的实施相对于系统网损等指标来说往往是不经济的,且由于受电压、可靠性等电网分析计算的约束性条件的影响。在工程实际中,其高压配电网往往是通过对新增支路,以及由于负荷的增长需要改建的线路的多个建设方案的比较,来确定规划年内网络结构的优化方案。在分析中,我认为需引入动态经济比较的概念,而对于网络优化设计方案来说,结合个人设计方案比较的经验来看,最适用的经济方案比较以年费用比较法较为适合 3 计算框图设计
计算步骤一:目标函数的确定。
当新建或者改建线路对支路潮流仅是局部影响时,只需对所需考察的支路进行网损最小分析。采用最小网损作为目标函数,即函数为:
计算步骤二:先计算电网的潮流分布,再找出与本次计算相关的支路,即列出目标支路集合,交换支路前辐射型网络网损计算。
计算步骤三:第一次支路交换后,重新进行潮流计算后,在潮流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支路交换后的辐射型网络网损计算。
重复以上支路交换计算,直至得出最优结论为止。
经济比较方法引入网架结构优化
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实际应用中,单纯采用以上支路交换法优化网络接线是不够的,应该结合经济比较,即在对方案进行投资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经济的方案。常用的方案比较方法有最小费用法、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折返年限法,每种方法又可以演化成不同的表达式。最小费用法是电力系统规划中较为普遍的方法,适用于比较效益相同或者效益基本相同,但难以具体估算的方案。最小费用法通常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案:费用现值比较法、计算期不同的现值费用比较法和年费用比较法。费用现值比较法是将各个方案基本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的全部支出费用均折算到计算期的第一年,现值低的方案是可取方案。对于不同建设期的方案则一般按照方案中计算期最短的进行计算,及计算期不同的现值费用比较法。
年费用比较法是将参加比较的诸方案计算期的全部支出折算成年费用后进行比较,费用低的方案为经济上的优越方案。其表达式为:
在比较方案部分费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只考虑有差别的费用的年费用比较法,即只考虑差别部分的费用的比较,这种方法将初始投资差额以及末期残值差额折合为年费用或者年值,再综合运行维护、改造等运行年需要投入的差别费用,比较即可以得出经济最优方案。对于农网电力建设项目,笔者推荐使用这种简化了的年费用比较法。
总结
结合农网作为辐射型受端电网的特点,用支路交换法来进行这种辐射式结构的高压配电网的优化计算,虽只能达到局部最优解。对于农网来说,一般规划年需要新建的高压线路是局部的,因而采用支路交换法可以满足其要求。在工程实际中,其高压配电网往往是通过对新增支路,以及由于负荷的增长需要改建的线路的多个建设方案的比较,来确定规划年内网络结构的优化方案。在分析中,文中引入了动态经济比较,并提出对于农网采用有差别的年费用比较法最为适用。
参考文献:
[12]张焰.陈章潮.不确定性的电网规划研究.电网技术,1999.3.[13]李林川.夏道止等.电力系统电压和网损优化计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1995.7.[5]中电联供电分会技术管理专委会.城市配电网优化的指导意见.2003年.[6]杨捷.城区电网规划的研究和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论文].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3.[7]范文涛.齐齐哈尔.考虑网损和可靠性的电网改造经济分析方法.中国城市供电学术年会暨全国供电联络年会论文集,2003.
第二篇: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的素质影响党的形象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我国党员数量已经达到8260万,其中农村党员2483万,农村党员数量庞大,但是普遍存在着“老、旧、弱”等现象,所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不断的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党员人数分布不合理。现在党员是多了,但又不是各行各业各领域普遍都多,在基层一线,尤其是农村而是相对很少,以大庄镇为例,目前共有人口6.8万人,其中共有党员1644名,仅占人口的2.4%。党员队伍还有一个结构的问题,现阶段党员不但人数规模过大,而且结构还不合理,是个倒金字塔型的,越到高层,党员数量越多;越到基层一线,党员越少。尤其是在一些“非公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两新组织”,党员力量却十分薄弱。但是在党政部门和机关,党员又遍地都是,极个别部门甚至达到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党员,已经没有“先锋队”和“大部队”之分了,没有党员和群众之分了,失去了党员作为先锋模范的意义,而在农村一线,由于党员占比例较少,难以带动群众,引起规模效应。
二是党员人员结构老化。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年轻党员、能人党员严重缺乏,党组织建设相对弱化,部分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党组织功能发挥较弱,以大庄镇为例,目前共有党员1644名,其中35岁及以下的党员298名,仅占党员总数的18.13%,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83名,占党员总数的23.30%,其中还包括常年在外工作的大学生党员,党员结构老化明显,学历水平偏低,而农村老党员普遍存在接受新事物过程慢,创新能力不足等缺点,严重影响着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而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能力的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基层党组织无法吸收这部分优秀人才,这就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感觉到后继无人,从而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党员较为分散,导致党员的教育管理较为松散,一是教育流于形式的较多,脱离党员的思想实际,缺乏战斗力和说服力,很多仅仅注重空洞的理论教育,不符合农村实际。二是对年老党员、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以及大学生党员管理力度不够,管理办法基本没有。以致有些党员长期脱离组织,不过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符其实的“下岗”党员。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进退机制,一是有的农村支部书记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路子”搞关门主义,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积极分子想入党被拒之门外。二是对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重选择、轻培养、重吸收、轻教育,有的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三是“出口”关没有“疏通”,大部分基层党组织重吸收,轻处理。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好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对一些明显违法违纪的党员不及时处理,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如何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吸纳优秀青年,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拓展党员发展渠道、改善党员队伍年龄结构的有效手段就是将优秀青年纳入到组织视野,进行重点联系、引导和培养,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展,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以生产第一线骨干为对象,把视线瞄准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运输专业户、个体经营者以及各类企业中的生产骨干和乡土人才身上,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既不盲目追求数量也不忽视新党员质量。在各行各业中为党吸收人才,补充血液。
二是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党员的文化素质。各基层党组织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结合农村实际,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以电教学习和专家讲座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用技术教育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对年终培训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基层党组织的奖惩挂钩,通过科学的培训,使他们既“挣票子”(挣钱致富),又“富脑子”(思想进步),尽快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三是建立科学的进退机制,给变质的党员、不合格党员、不发挥作用党员形成一种压力。毛泽东曾说过:“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201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专题
会议上强调,要强化党员管理,建立规模适度的党员队伍,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这是具有远见的战略举措。完善党员退出机制,要有一套科学的设计,特别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党员为本,不把这些人推向党的对立面,而是积极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再次入党。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山东寿光市综合运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登记等手段,建立起以“
半年一分析、一年一评议、两年一登记”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体系;湖南隆回县在建立不合格农村党员“出口”机制过程中,科学区分情形,建立起一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强的处置不合格农村党员的科学评价体系等,完善党员退出机制具有双重目的,既是教育和警示退党党员,更是教育和警示在党党员。
第三篇: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问题研究
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问题研究
2015-5-18 18:06:57 来源:和顺县党建网—中共和顺县委组织部
县委组织部研究室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这是保持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创新之举,是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由之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党的农村全部工作。健全农村党员能出能进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激发农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内在活力,是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现阶段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就目前农村党员队伍现状而言,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的状况难以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新形势需要,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着男女比例不协调,老龄化结构严重,文化程度整体偏低等问题。一是男女比例不协调。在发展党员中,明显忽视了发展女性党员。二是老龄化结构严重。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使得农村基层组织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三是农村党员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四是近年来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有所松懈。部分村党支部由于村里情况复杂等原因,出现了发展党员的空白档。五是党员的表率意识薄弱。具体表现在组织活动上,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无创新、无突破,发言不积极,组织性不强,个别党员甚至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党员的服务意识淡薄,小农思想较重,思想上放不开,只为自己打算,缺乏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把自己放到服务人民群众的位臵上来。
2、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党组织对党员发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发展党员工作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支部没有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员发展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农村党员队伍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重视了抓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党的建设;重视了抓党支部班子建设而忽视了党员队伍建设。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观念不适应,拓不宽发展党员工作的入口。
二是党组织号召力不强,影响了青年入党积极性。有的村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组织威信不高。这种情况削弱了党组织的吸引力,致使群众尤其是青年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党员中贫困党员多,使得有部分人认为就算入党了也没有前途,这也是削弱广大青年积极性的一个因素。
三是近年来大批农村青年外流,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外出务工、发家致富仍是在乡待业青年的首要选择,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四是忽视了对青年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正因为对青年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青年农民思想较混乱,缺乏共产主义理想,认为共产主义遥远,入党吃亏,当党员规矩多、活动多、会议多、不自由、受约束,影响致富等。少数青年农民对党认识片面,对党内某些不良现象看不惯,把少数党员和党员干部存在的党性观念淡薄、群众观念淡薄等不正常现象,看成是党组织的整体问题,把特殊理解为普遍,逐渐淡化了入党的愿望。
五是农村对女性的偏见依然很严重。大部分村民都认为女性的能力天生不如男性,对于争先进,发展党员这都应该是男人的事。于是在缺乏社会氛围,自身也缺乏自信的情况下,农村妇女就不愿申请入党了,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女性党员极少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发展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制约因素。
二、现阶段农村党员作用发挥状况及原因分析
1、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状况
一是能带头发挥模范作用的。这部分党员约占到20%左右。他们主要集中在村支“两委”干部中。他们有着较高的个人自身综合素质,能够认真完成党的任务,工作勤恳,工作实绩突出;能够做到公道正派,敢于弘扬社会正气,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作风踏实,群众关系好,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二是发挥作用一般的。这部分党员约占到50%。目前,他们大都是在思想上会记住自己是个党员,无职党员,他们会自觉参加党组织的生活,在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有所体现,比一般群众强,从总体上维护和维持了党组织的形象。
三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这部分党员约占25%左右。主要是老弱病残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他们由于受到自身能力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四是不发挥作用甚至起反作用的。这部分党员约占5%。这当中,既有在职党员、无职党员、外出党员,更有小部分村干部位臵退下的党员。他们有的人不及时参加党组织生活、学习、会议,不很好履行党员义务,更不用说做好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日常表现与一般群众无异,个别人甚至更差,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表面上关心村集体事业,却对村里的工作指手划脚,到处挑刺,暗地里干扰,阻挡村里的工作,在群众中造成较坏影响。
2、农村党员作用发挥不好的原因分析
一是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格。前些年,农村党组织在发展党员上过分注重结构和数量,在党员标准把握上不够严格,使一些入党动机不纯的人员混入党内。
二是党员队伍出口不畅通。尽管党章规定了党员被视为自行脱党的一系列行为,而在现实执行中却一直没有对不合格党员硬性约束和及时处理的好办法,导致一些自由散漫,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认真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没有“党员样子”的党员依然能留在党内,损害了党的形象。三是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当前,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部分基层农村党组织注重抓经济建设,忽略了组织活动的开展,忽略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使部分党员宗旨意识逐渐淡薄,一些党员把理想信念和党的组织观念抛在一边,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健全农村党员能出能进机制的主要做法
1、严把党员“入口”关,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在发展党员上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党员新要求,以把好党员“入口关”入手,严格入党程序,规范发展党员工作运行机制。比如,各乡镇党委在新发展党员上,严格执行了“群众评议制”、“党员票决制”和“新党员承诺制”,并通过支部初审、党委预审、组织部审核的三级共审机制,层层把关。对发展对象政审、程序和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查看填写是否规范、程序是否合符要求、标准是否严格,结构比例是否合理。同时,对新发展对象进行公示,对有不良反映的暂缓发展。实践证明,严格把好“入口”关,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的首要条件。比如,牛川乡今年新发展的6名党员中,35岁以下、高中学历以上、农村一线分别占50%,党员结构得到有效改善,严格程序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切实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2、畅通党员“出口”关,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过去净化党员队伍一般是依靠集中的整党活动,有明显的阶段性、运动式特点,而现在需要探索的是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破解能“进”不能“出”的难题。新修订后的党章明确规定党员有退党的自由,明确了劝党员退党和党员自行脱党制度,这些制度的健全,对提高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严格遵守《党章》规定,对多次评议不合格、违规参与党章明令禁止活动、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工作等等这些符合劝退除名规定的党员,对其认定为“不合格”,及时进行处臵。比如,牛川乡近几年以来,由于露天煤矿的开采,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一些村民无理取闹上访告状,特别是部分党员参与非法越级上访,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牛川乡党委就对其严格程序进行了处分,警示教育了全乡党员。实践证明只有畅通“出口”关,及时处臵不合格党员,才能纯洁党员队伍,使我们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3、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一是学习常态化。利用远程教育、阳光农廉网等网络平台,广泛宣传党建知识,通过上《党课》等形式加强各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加强廉政教育,教育党员警钟长鸣。二是活动经常化。结合全县“科级干部下基层”、“第一书记”帮扶活动,开展党员干部帮扶联系群众等活动,增强党员作用的发挥。三是管理制度化。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同时,全面推行“党日活动”制度,确定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为“党日活动”,集中开展组织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加强对党员的平常管理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和分辨是非能力。
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意见和建议
1、要强化领导,促进发展党员工作有序开展。要通过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员队伍。通过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和发展计划,对发展党员工作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宏观控制,有效防止和避免了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
2、要加强培养,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要加强宣传引导,主动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要采取开展“七一”纪念活动、举行报告会、表彰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典型,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增进群众对党的认识和感情,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广大群众的政治热情。同时,要灵活开展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坚持培养联系人制度和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汇报制度,经常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业务技能、文化素质等培训,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素质。
3、要突出重点,不断优化党员队伍整体结构。要坚持把青年、妇女、生产工作一线的优秀分子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促使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党组织要优先发展政治素质好,具有一技之长和“双带”本领的村干部等优秀青年入党。各级党组织要联合妇联组织,采取系统培训、开展活动、备案管理等措施,将发展党员计划适当向妇女倾斜,使女党员比例保持逐年升高的势头。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使党员数量实现了均衡增长,党员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4、要突破难点,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在其他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纳入经常性工作。要积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办法和措施。要注重拓宽渠道,从村级后备干部、村民代表、返乡青年、复退军人、专业大户和行业协会成员等重点对象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5、要健全制度,着力提高发展党员质量。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在继续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推优”、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发展党员工作预审等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发展党员民主推荐、公示、票决、责任追究等制度,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同时,各级党组织还要逐步建立完善发展党员有报必查制度、举报保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有效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课题组组长:杨瑞芝(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
课题组成员:李振华(县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县党建研究会秘书长)
胡旭峰(县委组织部组织组科员)
课题执笔人:李振华
第四篇:浅谈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浅谈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伴随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组织结构的理论和概念层出不穷:事业部制,职能型组织结构,客户型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网络式组织结构等。组织结构的实践则更加丰富多彩,从战略变革到流程再造,无不涉及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但现实不容乐观,企业常常陷入组织结构的困惑:面对不同的组织模型,不知如何选择;设计了看似完美的组织结构,却难以实施。本文先从组织结构的定义入手,来对组织机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对几种典型组织机构的定义的介绍、组织结构图的展示、优缺点的列举、适用范围的概括来形成对组织结构进一步的了解,并通过对组织结构发展趋势的介绍来把握组织结构的最新动态,最后结合以上基本理论对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在石油产业中应用进行案例分析。组织结构的定义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组织结构是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组织结构的几种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1 直线制组织结构
直线制组织结构是最古老的组织结构形式。所谓的“直线”是指在这种组织结构下,职权直接从高层开始向下“流动”(传递、分解),经过若干个管理层次达到组织最低层。其特点是:
(1)组织中每一位主管人员对其直接下属拥有直接职权。
(2)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只对他的直接上级负责或报告工作。
(3)主管人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拥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职权。即,主管人员对所管辖的部门的所有业务活动行使决策权、指挥权和监督权。
2.1.1 直线型组织结构特征
直线型组织结构图
在上图中,各车间分别从事不同的生产作业职能,在车间内生产作业职能进一步分解到工段以及班组。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对所管辖领域(部门)的生产作业活动拥有完全职权。因此,在直线型组织结构下,作业职能存在水平分工。
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均负责生产作业的管理,但其职权范围是不同的。他们的职权范围在纵向维度上经过逐层分解而趋向缩小。
厂长(或总经理)通常将采购、销售、财务、人事等经营活动的决策权、指挥权和监督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并行使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权。因此,在直线型组织结构下,经营管理职能只存在垂直分工(职权范围大小)而不存在水平分工(采购、销售、财务、人事、安全等)。这种组织形式在某种意义上类似逐级承包体制,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
2.1.2 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职权和职责分明、命令统一,信息沟通简捷方便,便于统一指挥,集中管理。不过这种组织结构显著缺点是,各级行政首脑必须熟悉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最高行政首脑,必须是全能管理者);缺乏横向的协调关系,没有职能机构作为行政首脑的助手,容易使行政首脑产生忙乱现象。所以,一旦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工作复杂化,行政首脑可能由于经验、精力不及而顾此失彼,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
2.1.3 直线型组织结构的适用性
这种组织结构适用于企业规模不大,职工人数不多,生产和管理工作都比较简单的情况或现场作业管理。
2.2 直线智能制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是现代工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而且在大中型组织中尤为普遍。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主管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如计划、销售、供应、财务等部门)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行政主管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在直线职能型结构下,下级机构既受上级部门的管理,又受同级职能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各级行政领导人逐级负责,高度集权。因而,这
是一种按经营管理职能划分部门,并由最高经营者直接指挥各职能部门的体制。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被称为“U-型组织”或“单一职能型结构”“单元结构”(U-form
Organization, Unitary Structure)。这种组织结构,相对于产品单
一、销量大、决策信息少的企业非常有效。
2.2.1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
直线智能型组织结构图
在这种结构中,除了直线人员外,还需要职能参谋人员提供服务——他们与直线人员共同工作。直线人员直接参与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职能参谋人员则是间接参与,他们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
2.2.2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比直线型组织结构具有优越性。它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管理的长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内在缺陷具体如下:
(1)属于典型的“集权式”结构,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2)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
(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在高度的“职权分裂”基础上,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
间如果目标不统一,则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往往难以确定责任的归属;
(4)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
2.3 矩阵制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matrix organization)即“在一个机构之机能式组织型态下,为某种特别任务,另外成立专案小组负责,此专案小组与原组织配合,在型态上有行列交叉之式,即为矩阵式组织。”
在组织结构上,它是把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职能部门是固定的组织,项目小组是临时性组织,完成任务以后就自动解散,其成员回原部门工作。如图所示。
矩阵制组织结构图
2.3.1 矩阵制组织结构的特点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2.3.2 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矩阵结构的优点:
(1)将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相结合,有利于协作生产。
(2)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人员配置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集众家之长,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3)各部门人员的不定期的组合有利于信息交流,增加互相学习机会,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矩阵结构的缺点:
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由于项目一般涉及较多的专业,而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求项目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但是优秀的项目负责人比较难找到。
2.3.3 矩阵结构的适用范围
矩阵结构适用于一些重大攻关项目。企业可用来完成涉及面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例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
2.4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图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亦称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或多部门结构,有时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
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
2.4.1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特点
(1)按企业的产出将业务活动组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即事业部。
(2)在纵向关系上,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处理企业高层领导与事业部之间的关系;
(3)在横向关系方面,各事业部均为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
(4)企业高层和事业部内部,仍然按照职能制结构进行组织设计。
2.4.2 事业部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点
企业行政首脑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各事业部之间比较和竞争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缺点
公司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各事业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影响事业部之间的协作,一些业务联系与沟通往往也被经济关系所替代。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
王兰英 侯全民 2004-9-23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401
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着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系统性、创造性的工程——课程改革。它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推动着传统教育的变革和更新,尤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触动更为
猛烈、深刻。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多、慢、差、费”现象严重制约着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材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素养,于是,古今中外各种教育理念被兼收并蓄,形式繁多、内容丰富的新教材如雨后春笋,高学历综合型教师似澎湃春潮,语文改革风起云涌,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特别明显。究其因,关键是忽视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摸索太少,缺少把优秀教材、教师知能迅速传输到受教育者身上的最佳途径,教学方式仍然是“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有好车好货但缺少良好的交通道路,教学效果最终依然
是师生两败俱伤。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平时勤奋不断的学习积累,但最有效渠道仍须着眼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材内容的筛选加工转化和创造只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要把死准备转化为活需要,把教师储备转化为学生具备,教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的本领,根本出路是在授—受、传—接方式上下一番苦工夫,即优化教学形式设计。以往人们仅仅把课堂看作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却忽视了教师的策略和真挚情感在其中的作用,致使教学缺乏有效性。好比建大楼,有了土地、材料、工人,还要有图纸协调诸因素。课堂教学最关键的因素应是四十五分钟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师、学生、环节等诸变量的调控和优化组合,它的过程也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科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从表及里、有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课内到课外的认知规律,最重要的步骤是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到他们领会、巩固、运用知识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这里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激趣诱因(引导)、寻点剖理(共振)、迁移
扩展(放飞)。
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堂课效果的优劣,直接受课堂学生心理气氛的影响。激趣诱因就是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之前,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用极短的时间创造性地设置一种最良好的平等、轻松、和谐、热烈的施教气氛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和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一个老师根据学生心理愿望营造的课堂动机激发和积极心向培养的“铺路搭桥”过程。激主动学习之趣,诱自觉探究之因,去除单调枯燥、沉默压抑、死气沉沉、漫不经心的局面。情绪轻松、气氛和谐、思维敏捷是开发智能的最佳期,也是积极参与潜能开发的有效手段和基本保证。这一环节要新颖别致有情趣,可借助贴近生活实际的悬念巧设、感情渲染、新旧衔接、相机诱导、故事过渡、模仿体验等相关观念的组合,造成心理上的渴求,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激情满怀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我教《简笔与繁笔》时在黑板上写了两首诗,请学生判断优劣。一首简而淡:“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一首繁而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激起了学生参与的强烈愿望,析诗明文,顺利入境。分析《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刘兰芝如此贤惠,焦母为何还要驱谴她?学生对此问题的参与热情很高。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情感上的距离,产生教学活动的认同感,以便下一阶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但要注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激趣诱因,都不可游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浅易明晰。
物体在受到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共振。课堂师生双边脑力劳动过程也应力求和谐共振,才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寻点剖理就是选取师生对教学内容共有的最佳切入点,扩大师生间知识和情感认同的空间,师生能思路高度一致地信息交流、逐步提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教学中都得到发展。设计中要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好比打乒乓球,有来有往,寻深入浅出之点,剖共同认知之理。具体方式有:
1、师生换位思考,有意识地消解对内容理解接受的悬殊,消解交流障碍。
2、要敢舍弃重难点,因为学生并非一无所知。
3、运用移觉手段,化难为易。将不直观的费解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形象,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播放歌曲《懂你》,让学生形象与思维对接,感知主题。
4、选准切入点,精心设疑,引发争议。教师“引而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瞄准求知点,发展思维。
5、点到为止,仅在学生思维发出偏差时或难以达成共识时稍加点拨。此阶段要注意设计的层次性,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通过充分的讨论、争辩,师生交流进入深层次,思维充分展开,形成学生一步一思考一飞跃的参与过程。
把学生带进课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是否走完全程且顺利跳出是检验课堂教学成败的标尺。迁移扩展就是从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转换到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发展深化、巩固知识、融会贯通甚至举一反
三、启迪创造,将新知熔化到更完整的旧知体系中去。它包括教学效果的验证、悬而未决问题的解决,也就是“会学”的检测,由学会到会学,即知识到能力的再认识,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的过程。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总结、归纳、强调、模仿,而是给学生创设悬疑、迁移、比较、探究、创造的条件。要注意初步性、渐进性、升华性,让学生能够沿着课堂刺激走得更远。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实践—理论—实践过程的设计,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撞击和传递的过程。要坚持深刻性、全面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正确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立足于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首先,要求教师真正转变身份,减少师生因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角色位置造成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其次,明确职责,把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开发智力、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特点、目的、价值的教育,提高教学目标的效度和期望值。再次,提高自身素养,强化自身魅力,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杰出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自觉的配合。强化沟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及时消除教学隔阂,化解教学矛盾。再次,要坚决防止牵强附会、不分主次、哗众取宠或无目的的实验、肢解,避免因自身设计失误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最后,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评
定实际教学过程和效果。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也是一种组织协调的导演调控艺术,更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