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构软件在优化设计节省材料上的显著效果
结构软件在优化设计节省材料上的显著作用
盈建科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简称YJK)是由我国建筑结构软件首席专家、PKPM创始人和总架构师陈岱林主持开发完成的全新一代的结构设计软件。YJK除了解决了一大批结构设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填补了大量应用需求的空白外,其设计结果的用钢量和工程量也有比较明显的降低。
合理的结构设计应是在满足规范要求和足够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和造价,实现建筑真正的绿色和环保。
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当前普遍应用的软件中对很多问题的处理存在不全面、粗放的状况,我们首先从几个方面详细梳理了现软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结构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的浪费和造价的增加。
一、当前软件主要问题
1、计算模型落后甚至不正确的若干方面
(1)基础筏板、桩筏或桩承台有限元计算常给出配筋异常大的结果;(2)楼板按照单房间的导致支座钢筋偏大;(3)基础冲切计算流程错误导致筏板承台厚度过大;(4)承台独基与地基梁的重复计算造成重复布置
2、采用的算法不完全满足规范要求的若干方面
(1)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的单肢配筋方式配筋过大或不够;(2)柱剪跨比按简化计算方法常导致短柱过多超限过多;(3)型钢混凝土柱的配筋按不同规程才可优化
3、采用的过于简化的计算模型的若干方面
(1)对弹性时程分析结果只能作全楼统一的地震作用放大;
(2)对活荷载的折减系数、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只能设置全楼统一的数值;(3)施工模拟计算不能胜任目前多种工程需要;
(4)转换梁按照梁杆件计算模型导致易发生抗剪抗弯超限;(5)地下室外墙的计算模型不合理导致地下室外墙过大的配筋设计;(6)基础考虑上部楼层刚度的计算不全面;
4、设计观念已经落后的若干方面
设计梁时应考虑板的共同作用从而减少梁的配筋。
5、计算模型粗放忽略了结构有利要素的若干方面(1)地下1层以下地下室的不需按抗震设计;(2)梁配筋计算没有考虑支承梁的柱的宽度影响;(3)应正确区分框架梁与非框架梁;
6、涉及优化的关键环节缺失的若干方面(1)基础承载力验算;(2)基础冲切计算;(3)柱对筏板的冲跨比计算;(4)柱剪跨比;
(5)防水板和桩的抗浮计算
7、不开放接口的封闭观念
综上所述,针对以上问题逐个解决,就可开发出优化设计、有效地节省材料和造价的结构设计软件系统,从而进一步实现绿色建筑目标。
下面按照构件类型阐述YJK的优化设计方案
二、基础设计
筏板、桩筏、独基和桩承台是最普遍应用的基础形式,多高层下的基础厚重、混凝土和钢筋用量都很大。目前的基础设计软件功能常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表现为计算不稳定、常出现异常大或小的不正常结果、计算模型粗糙、容量有限、计算原理没有交代、不能提供计算过程的计算书等。目前只有很少工程是根据权威有经验专家的设计,大多数依赖软件计算结果设计,突出的问题是不必要的浪费很多。
对基础配筋量影响较大的是有限元计算的质量,对基础厚度和混凝土用量影响较大的是基础的冲切抗剪计算,而恰恰在这两方面传统软件存在较多较大的问题。
1、YJK提供基础高质量的有限元计算
传统软件有限元常出现异常结果,比如相邻单元之间的弯矩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它的计算容量小,题目稍大就计算不过;计算模型粗糙,采用2米计算单元;单元划分质量差,常出现异常形状的三角形单元等,畸形单元常是造成配筋突然增大异常的原因。
YJK采用和上部结构统一的先进有限元技术,自动划分单元质量高,求解快容量不再受限,大量工程实践没有出现过异常现象。另外柱墙作用在基础筏板上时考虑柱宽、墙宽的荷载作用范围和扩散面,将集中力分散作用在筏板上,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
这些措施下经过对比,可有效减少筏板、桩筏、承台等基础的配筋量。
2、计算结果便于用户调整薄弱环节
传统软件有限元计算结果输出很乱,看不出受力大小的分布,找不到弯矩和配筋的分布状况,只能得到最终的基础配筋量。
YJK采用数值和等值线相结合的结果表达,受力大小的分布及薄弱环节非常明显,因此用户可方便地加强薄弱环节,减少整体材料用量。
3、提供多种参数调整计算方案
上部结构刚度、基础刚度等对基础计算结果影响较大,正确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可使筏板、桩筏等基础较少相对变形和受力,对配筋结果影响较大。
YJK提供倒楼盖法、弹性地基梁板法、是否考虑上部结构刚度的计算选项。基础上的剪力墙刚度对基础影响较大,软件可按照一定高度的深梁或刚性约束来模拟剪力墙。对于桩土刚度,软件既可根据地质资料自动计算,又可直接输入桩土刚度。
用户根据实际工程状况可灵活运用这些参数,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
4、通过减少筏板通长钢筋比例减少总的配筋量
筏板底部钢筋由通长钢筋和局部加强筋组成,合理计算后的配筋等直线图可看出较大配筋只集中在少数局部,而筏板绝大部分区域计算配筋较少。
软件设置局部补强菜单,指导用户对于局部较大的计算配筋处补强,软件可自动对补强区之外的筏板按照剩余部分最大值重新选配筏板通长钢筋,因此合理的补强区设置可以大大减少通长筋的数量,从而减少总的钢筋数量。另外用户还可把参数:筏板通长钢筋占最大配筋计算结果的百分比减小,以减少通长钢筋用量,从而有效节约配筋。
5、筏板配筋可选用不同直径搭配的配置方式
筏板钢筋直径一般较大,选用同一种直径钢筋常会造成实配的钢筋面积比计算结果的钢筋面积增大很多。YJK在自动进行筏板钢筋选配时可进行两种直径的隔一布一方式,这种方式更接近于计算结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6、合理的冲切抗剪计算
传统软件对基础的冲切抗剪计算问题很多,如内筒冲剪计算时筒底反力按照整个基础的平均值取用,取值过小,常造成筏板厚度大很多。又如柱墙对筏板及承台的冲切计算时也是对土反力取平均值(偏小),特别是不能考虑冲切破坏椎体下桩的反力,也常造成筏板厚度过大。桩冲切计算时不能按桩实际受力值,而是按照桩承载力取值(过大),造成基础厚度过大。传统软件冲切抗剪计算是个黑匣子,从计算结果输出中找不到完整的过程。
YJK对桩土反力按照有限元计算结果取用,对柱墙冲切角范围下的桩自动找出并取其反力值,对互相连接的柱墙按照合并的组合截面计算,符合实际受力状况。特别是通过柱对桩冲跨比的准确计算和表达,提示用户在桩的布置上不应造成冲跨比小、抗冲切力小的的状况,从而通过这样简单措施就可优化设计。YJK提供详细的冲切抗剪计算书,注明计算公式和每一个中间变量值。因此使用YJK软件可比传统软件减少基础厚度很多。
7、承台独基与地基梁的协同计算
承台桩基或独立基础是在柱下、墙下单独布置的基础,在工程实践中用户常把它们和地基梁布置在一起,这两类基础应能共同承担上部荷载而协同工作。但是现软件不能将这两类基础协同计算,只能分别计算。比如柱下独立基础单独承担柱传来的上部荷载,与它相连的地基梁也是单独承担柱传来的上部荷载,这种重复计算造成了独立基础和地基梁的截面尺寸都很大,完全是不必要的浪费。
YJK建立全新的基础计算流程框图,确保不同类别基础协同工作,需要做到不同类别基础按固定次序计算,如拉梁—独基、防水板—承台;不同类别基础等协调计算,如独基—地基梁、承台—地基梁;不同计算内容顺序进行:有限元—承载力—冲切—抗剪—配筋—沉降。
三、地下室设计
1、合理降低地下室嵌固层以下的抗震等级
《抗规》第6.1.3‐3指出,地下室1层以下不要求计算地震作用,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
传统软件对地下室1层以下仍按照上部结构相同的抗震等级设计,即仍按照和上部结构相同的抗震要求进行设计,这样做将造成比较大的浪费,除非设计人员进行了修改。
YJK仅对地下室1层采用和上部结构相同的抗震等级,而对地下室层以下各层的抗震等级都设置为4,对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逐层降低一级,但不低于四级。
这样做满足了规范的要求,又十分经济合理。
2、对地下室外墙的抗剪与施工缝验算按全长设计,避免计算误报告不满足要求 传统软件在进行地下室外墙的抗剪与施工缝验算时是按照逐段的小片墙、即按节点之间的墙进行正截面、抗剪、施工缝的计算的,常出现同一直线上的不同墙段有的满足要求、而有的不满足要求的情况,这样的结果不太可能发生,因为位于同一直线的长的地下室外墙的抗剪与施工缝是同时发生的。
YJK软件是这样处理的:抗剪与施工缝验算按墙的全长计算,程序自动搜索相连的直墙段,按直墙段总长进行设计,内力取叠加后的总内力;施工缝验算时,配筋面积取各墙柱配筋面积之和。
这样的计算是合理的,避免计算错误报告不满足要求,避免加大设计截面造成的不必要的支出。
3、对地下室外墙的设计采用了精确合理的方案,避免了地下室外墙过大的配筋设计 地下室外墙承受较大的水土压力,有时还要承担人防荷载,这些都是墙的面外荷载。由于传统软件有限元计算时不能计算剪力墙承受面外荷载的情况,它对地下室外墙承受面外荷载的工况采用了另外的简化模型计算,即将每层外墙按照竖向1米条带、两端支撑在楼板上的单跨模型计算。这种方法由于不能考虑竖向各层连续的因素、将墙的周边支撑简化为上下两端支撑等,常造成地下室外墙配筋过大。
YJK的有限元计算可以计算剪力墙承受面外荷载的情况,对承受面外荷载的墙给出墙的面外弯矩和配筋。由于整体有限元计算是按照各层连续、墙周边弹性支撑的精确模型完成的,配筋符合实际情况,可避免出现地下室外墙配筋过大的异常现象。经大量工程对比,这种计算方案可减少地下室外墙计算配筋20%-60%。
四、梁
1、正确区分框架梁与非框架梁
框架梁需要按照抗震要求设计,对于非框架梁如果也按照抗震要求设计,则是不必要的浪费。软件对于搭接在框架梁上的次梁,自动设置为抗震等级等于5,即按照非抗震设计。
在框剪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中,存在大量搭接在剪力墙上的梁。现软件将这类梁也按照框架梁设计,但是实践中大多数设计单位认为这些梁可以按照非框架梁设计。如果用户认识到这点,则须花费大量人力去人工修改,但更多的单位认识不到或工期紧来不及做这些修改,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
YJK设置了参数:与剪力墙相连的梁按照非框架梁设计。勾选此项后软件自动将这类梁按照非框架梁设计。
2、矩形混凝土梁按考虑楼板翼缘的T型梁配筋
梁在建模和计算中一般都是按照矩形梁,但是混凝土楼板和梁是现浇在一起的,混凝土楼板可形成梁的翼缘,使梁可按照T型梁设计,这样可使梁的下部配筋减少。从框架梁的抗震要求来看,减少梁的配筋更利于结构强柱弱梁的设计要求。混凝土规范5.2.4指出:“宜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对梁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
YJK设置了参数:矩形混凝土梁按考虑楼板翼缘的T型梁配筋。一般这样设计可减少梁下部钢筋几个百分点。
3、梁配筋计算可考虑支承梁的柱的宽度影响
梁在结构计算中按照梁的全长考虑,即梁两端支座的中到中的长度。梁的弯矩图或弯矩包络图从两端到跨中一般变化梯度较大,特别是支座处的弯矩变化梯度最大。由于支承梁的柱的截面尺寸一般都比较大,柱形心处的弯矩最大,靠近柱边处的弯矩将会减少很多。显然梁配筋时采用柱边处的弯矩是非常经济合理的,可以有效地、较大幅度地减少梁的配筋。
但现软件在梁配筋计算没有考虑支承梁的柱的宽度影响,只能按照柱形心位置配筋,造成配筋不必要的过大。
软件设置了参数:梁端内力取值位置(0—1);0即为柱的中心,1即为柱边。如果填0.8就相当于采用0.8倍柱宽处的内力来配筋。
4、楼板较厚时对梁的设计要考虑梁板共同工作
结构计算时对楼板较厚(如大于150mm时)的板应将其设置为弹性板3(厚板单元)或者弹性板6(壳元)计算,这是梁板共同工作的计算模型,可使梁上荷载由板和梁共同承担,从而减少梁的受力和配筋。既节约了材料,又实现强柱弱梁改善了结构抗震性能。对于地下室顶板、转换层、加强层等更需这样设置。
5、转换梁按照新的计算模型减少抗剪抗弯超限
传统软件用梁单元计算转换梁,计算中以梁的形心位置和上边承托的剪力墙协调工作,不能真实反映转换梁的刚度,造成转换梁容易抗剪抗弯超限。因此这样的计算模型亟待改进,以减少抗剪抗弯超限现象的出现。
YJK对转换梁采用壳元模型计算,自动进行单元划分,使细分的单元和上部承托的剪力墙单元保持协调,这种计算模型和实际模型接近,可充分发挥转换梁的刚度作用,从而减少抗剪抗弯超限现象的出现。
五、柱
1、边框柱
传统软件将边框柱和其所连的剪力墙分别配筋,并将二者配筋相加作为最终边缘构件的配筋。这样的计算方法常使带边框柱边缘构件的配筋量很大。
实际上边框柱和剪力墙现浇在一起协同工作,将边框柱和其所连的剪力墙二者配筋相加没有根据,而应该按照柱和剪力墙合并的组合墙截面进行配筋。
YJK设置参数:墙柱配筋设计考虑端柱。大多数工程表明,这样的设计可使带边框柱的边缘构件配筋大大减少。
2、型钢混凝土柱
设计型钢混凝土柱时可采用目前发布的两种规程:《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和《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YB 9082-2006)。截面配筋设计时,前者只考虑本方向工型钢,忽略另一方向工字钢,后者则每个方向都考虑全部工型钢作用。因此使用后者常可以较大幅度的减少型钢混凝土柱的配筋量。
传统软件只能按照前者的规程计算,没有按照后者规程计算的功能。
YJK对两种规程都可以计算,提供设置参数,可以由用户选择按照哪一本规程计算。
3、提供柱剪跨比的通用计算方法
柱的剪跨比是柱设计中的重要指标,规范对剪跨比小于2或小于1.5的柱判断为短柱,对短柱的要求比一般柱严格得多。
规范对柱的剪跨比计算规定的通用计算方法是M/(Vh0);简化计算方法为 Hn/(2h0),但规定简化计算方法只能用在“框架结构”中,且柱的反弯点在柱层高范围内时。
现软件只提供柱剪跨比的简化算法,首先这种应用超出了“框架结构”的范围,特别是大量按照通用算法算的柱的剪跨比并不属于短柱的结构,按照简化算法却属于短柱。这样的结果常导致在高层建筑中出现大批超限的柱,其实按照规范的通用算法它们中的大部分并不超限,这种粗略算法的结果只能通过加大柱截面尺寸来解决,造成完全不必要的浪费。
对钢筋混凝土柱提供剪跨比的通用计算方法M/(Vh0),可有效避免简化算法时大量柱超限的不正常现象。
六、剪力墙
1、自动按照组合墙配筋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是剪力墙配筋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剪力墙是多个墙肢相连组合工作的,《抗规》6.2.13条和《砼规》9.4.3条都指出:抗震墙应计入腹板和翼墙共同工作、剪力墙承载力计算中可考虑翼缘等。说明规范要求按照墙肢相连的组合截面计算。
但是现软件计算剪力墙的配筋时是按照每个单肢墙的一字墙分别计算,然后把相交各墙肢的配筋结果叠加作为边缘构件配筋,虽然这种配筋方式编程简单,但是一方面多数情况下配筋结果偏大,另一方面正如许多权威专家多次指出的:有时配筋不够不安全。
特别对于带边框柱剪力墙,现软件是将柱配筋和与柱相连的墙肢配筋相加作为边缘构件配筋,常导致配筋大得排布不下,这完全是计算模型不合理导致的错误结果。
自动按照组合截面的配筋计算方法才是正确的计算方法。
YJK设置参数选项:墙柱配筋设计考虑翼缘墙。这种方式下软件的剪力墙配筋计算的模式是:
每一墙肢计算时自动考虑墙肢两端的部分翼缘共同工作的组合墙配筋,在每一侧取的翼缘伸出部分不大于4倍墙厚且不大于腹板长度的一半。当组合墙的翼缘是墙肢的全截面时,软件按照双偏压方式计算配筋,双偏压方式属于剪力墙准确计算的理论解结果;当组合墙的翼缘是墙肢的部分截面时,软件按照不对称配筋方式计算配筋,因为此时如果按照对称配筋计算结果将偏大。
组合墙的计算内力是将各段内力向组合截面形心换算得到的组合内力,如果端节点布置了边框柱,则组合内力将包含该柱内力。
大量工程实例计算对比表明,对于一般抗震设防的剪力墙结构,采用YJK新的配筋方式,对于边缘构件配筋,虽然有的地方增加,但总的配筋量可减少5%-15%。
2、按照组合截面计算剪力墙的轴压比
当剪力墙的轴压比超限时,常需要加大墙的截面尺寸或强度。传统软件对于剪力墙轴压比的计算,也是按照单独墙肢分别计算的,常有互相连接的墙肢有的轴压比相差较大,有的超限,有的不超限,这与实际不符。
YJK按照剪力墙的组合截面计算剪力墙的轴压比,和组合截面配筋相似,计算每一墙肢的轴压比时,软件自动考虑其两端的部分翼缘。这样的方法有效避免了相邻墙肢之间轴压比相差过大的现象。
大量工程实例计算对比表明,采用YJK新的组合截面轴压比计算方式后,剪力墙轴压比超限的大大减少。
3、可使墙水平分布筋参与边缘构件的配箍
《高规》第7.2.15明确提出约束边缘构件可以考虑墙水平分布筋:“箍筋体积配箍率,可计入箍筋、拉筋以及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计入的水平分布钢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大于总体积配箍率的30%。”
YJK在剪力墙施工图软件中,可通过参数使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均可以考虑墙水平分布筋,软件根据国标图集11G101-1给出了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做法,要求保证至少每隔一个是采用封闭箍筋,也就是说即使墙身间距和边缘构件箍筋间距相同,也只是每隔一个用墙水平筋替代部分箍筋。
这种措施一般可减少边缘构件箍筋用量20%。
七、楼板
传统软件计算楼板时,对每个房间的楼板分别计算,对于相邻房间的公共支座的弯矩和配筋的取值,是取两房间分别计算的支座弯矩较大值,因此支座配筋常常偏大。应该按照楼板连续的概念计算,考虑不等跨、不同荷载、不同板厚影响,支座两边应是协调工作、弯矩相同的结果。早期采用手工计算楼板配筋时,都还按照连续板模式配筋,近十几年电算推广效率高了,但配筋量明显偏大了。
YJK提供对楼板的全层按照有限元计算的方法,发挥YJK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先进性,软件对全层楼板自动划分单元并求解计算,速度快,采用分块技术。这种计算使房间之间的楼板保持协调,支座两边弯矩平衡,可以考虑到相邻房间的跨度、板厚、荷载等的不同影响,计算精确合理。特别是可避免对支座两边弯矩人为取大造成的配筋浪费现象。
以往的软件计算楼板多是假定板的周边支座没有竖向位移,如果支撑板的梁的跨度较大、刚度较弱时梁的挠度对板计算有较大影响,考虑梁的刚度和实际情况更加符合。YJK在楼板的有限元计算中设置参数:是否考虑梁的刚度。有时考虑梁的刚度也会得到更经济合理的楼板配筋结果。
八、上部结构整体计算方面的优化改进措施
1、根据弹性时程分析结果可分层地震作用放大
弹性时程分析的作用是找出和反应谱法的各层差距,给出X、Y两个方向的各层不同的放大系数。将各层放大系数导入反应谱计算进行设计。但是传统软件对于地震作用的放大仅仅设置了一个全楼统一的地震作用放大系数,这个放大系数只能从弹性时程分析的X、Y两个方向的各层放大系数中选择最大的数值来输入,这种处理比规范要求明显偏大。
YJK的弹性时程分析模块自动对比和CQC算法的层剪力、层间位移角比值,给出各层的和全楼的地震放大系数。
YJK在上部结构计算时可输入X、Y两个方向的各层不同的放大系数,实现某层有无放大、放大系数大和小的明显不同效果,这样处理才是经济合理的方案。
2、模拟施工加载次序的楼层自动连续和指定任意构件施工次序
计算时考虑施工加载次序是规范的要求,但是加载次序设置不当常会造成异常的、过大的内力计算结果。如梁托柱楼层、转换层楼层,如果按照和它上一相邻楼层分层加载的施工次序将造成该楼层梁柱构件内力偏大很多的不正常现象。这样的结构在施工中一定是与其上相邻层共同拆模、共同施工的。只有很少有经验的用户知道应人工修改施工次序,不修改将造成内力结果过大的异常现象。
而YJK对这样的楼层可自动设置为连续两层或连续3层的施工加载次序,避免人工忘
记修改造成的结果过大的异常现象。
还有很多的结构形式也要求必须正确设置施工加载次序,如加强层的伸臂桁架部分,需要指定它的施工次序在上部很多层浇筑完成后才施工,不这样处理将造成伸臂桁架截面尺寸过大的异常现象。
软件设置了构件施工次序菜单,可指定任一构件的特定施工次序,从而可满足多样的施工次序要求。
3、活荷载的折减系数、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可按构件分别设定
传统软件对活荷折减仅能考虑考虑楼层的折减系数,对重力荷载代表值时的活荷折减系数(地震活荷组合系数)只能为全楼统一值,当结构中存在不同折减系数的活荷载时就不能准确处理,特别是工业建筑活荷载较大,折减的比例差别很大,按照全楼统一折减,取大的折减系数浪费,取小的折减系数不安全。一般用户出于安全考虑取较大的活荷折减系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YJK在计算前处理增加“活荷折减”菜单,可按单个构件设定不同的值,可按自然层分别对梁、柱、墙、斜杆的某一杆件设置。这种方式,适应了共存于同一结构的多种类型的活荷载的不同折减或组合,并可避免梁考虑面积和柱墙考虑楼层的重复折减。
九、突出涉及优化的关键环节
1、基础承载力验算
软件应将承载力结果放在突出位置显示,不区分基础类型,在同样位置和同样的操作就可得出。
桩的数量对基础工期、造价影响很大,软件应设置“承载力布置桩”、“变刚度调平布置桩”等功能菜单,提供经优化设计得出的桩的最佳数量结果。
2、基础冲切计算
冲切计算是基础非常重要的计算项目,是确定筏板或承台厚度的主要依据,冲切破坏不可修复,因此在基础设计中必须确保抗冲切满足要求。
设置突出的基础冲剪计算菜单,不区分基础类型,在同样位置和同样的操作就可得出。提供柱对筏板、承台的冲跨比计算结果,包括文本结果和图形结果。
3、柱剪跨比
柱的剪跨比是柱设计中的关键指标之一,但现软件无论在计算结果简图还是计算结果文件中都找不到柱剪跨比的结果。
软件提供柱剪跨比简图,在计算结果文件中突出剪跨比指标。
4、防水板和桩的抗浮计算
提供全新的基础和防水板协同工作的计算程序,对防水板自动进行二步计算。第一步计算将独立基础、桩承台、柱底、墙底作为支撑防水板的不动支座,对防水板进行有限元计算和配筋计算。第二步计算非防水板基础,如独立基础、桩承台等,此时考虑防水板传递过来的荷载,防水板承担的水浮力需要传递给支撑防水板的承台、独基或筏板,并由承台或筏板下的桩来承担这些水浮力,这是桩基础设计或设置抗拔桩的重要内容
十、开放接口并开发多种接口软件
YJK可提供多种知名软件的接口模块,目前有PKPM、Etabs、Midas、Abaqus等,使用户实现一模多算,充分发挥用户手中的各种软件的特点,共同完成设计和设计优化。
十一、软件即时统计混凝土和钢筋工程量
YJK软件在上部结构建模时提供结构构件的工程量统计功能,可输出每根构件的工程量、每层汇总量和全楼工程量。在基础建模时也提供基础工程量的及时统计。
在各类施工图设计中提供当前设计的钢筋用量统计功能,如在梁、柱、楼板、剪力墙和基础等的施工图模块中,都设置了钢筋统计菜单,统计当前配置下的钢筋总用量和每平米用量,便于在设计中对于不同设计方案的钢筋用量进行比较。
这种即时的工程量统计和钢筋统计,就是为了时时提醒设计人员关注设计结果的经济合理指标。
十二、小结
YJK以技术进步带动设计优化,它从多个方面入手:
1、开发更先进的计算方法
2、全面的贯彻规范
3、纠正目前软件中大量不合理处理环节,从而发挥结构应有的能力和潜力
4、突出关键环节,避免人为的失误造成浪费
YJK在大多数最容易、最常见的超限环节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所有优化环节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规范依据,为设计院总工认同,收到普遍欢迎,它的优化措施不仅仅在某个局部,而是给出一个体系完整、措施得力全面方案。
第二篇:浅谈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浅谈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伴随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组织结构的理论和概念层出不穷:事业部制,职能型组织结构,客户型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网络式组织结构等。组织结构的实践则更加丰富多彩,从战略变革到流程再造,无不涉及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但现实不容乐观,企业常常陷入组织结构的困惑:面对不同的组织模型,不知如何选择;设计了看似完美的组织结构,却难以实施。本文先从组织结构的定义入手,来对组织机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对几种典型组织机构的定义的介绍、组织结构图的展示、优缺点的列举、适用范围的概括来形成对组织结构进一步的了解,并通过对组织结构发展趋势的介绍来把握组织结构的最新动态,最后结合以上基本理论对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在石油产业中应用进行案例分析。组织结构的定义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组织结构是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组织结构的几种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1 直线制组织结构
直线制组织结构是最古老的组织结构形式。所谓的“直线”是指在这种组织结构下,职权直接从高层开始向下“流动”(传递、分解),经过若干个管理层次达到组织最低层。其特点是:
(1)组织中每一位主管人员对其直接下属拥有直接职权。
(2)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只对他的直接上级负责或报告工作。
(3)主管人员在其管辖范围内,拥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职权。即,主管人员对所管辖的部门的所有业务活动行使决策权、指挥权和监督权。
2.1.1 直线型组织结构特征
直线型组织结构图
在上图中,各车间分别从事不同的生产作业职能,在车间内生产作业职能进一步分解到工段以及班组。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对所管辖领域(部门)的生产作业活动拥有完全职权。因此,在直线型组织结构下,作业职能存在水平分工。
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均负责生产作业的管理,但其职权范围是不同的。他们的职权范围在纵向维度上经过逐层分解而趋向缩小。
厂长(或总经理)通常将采购、销售、财务、人事等经营活动的决策权、指挥权和监督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并行使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权。因此,在直线型组织结构下,经营管理职能只存在垂直分工(职权范围大小)而不存在水平分工(采购、销售、财务、人事、安全等)。这种组织形式在某种意义上类似逐级承包体制,是一种集权式的组织结构形式。
2.1.2 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职权和职责分明、命令统一,信息沟通简捷方便,便于统一指挥,集中管理。不过这种组织结构显著缺点是,各级行政首脑必须熟悉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最高行政首脑,必须是全能管理者);缺乏横向的协调关系,没有职能机构作为行政首脑的助手,容易使行政首脑产生忙乱现象。所以,一旦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工作复杂化,行政首脑可能由于经验、精力不及而顾此失彼,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
2.1.3 直线型组织结构的适用性
这种组织结构适用于企业规模不大,职工人数不多,生产和管理工作都比较简单的情况或现场作业管理。
2.2 直线智能制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是现代工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而且在大中型组织中尤为普遍。这种组织结构的特点是: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主管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如计划、销售、供应、财务等部门)从事专业管理,作为该级行政主管的参谋,实行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在直线职能型结构下,下级机构既受上级部门的管理,又受同级职能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各级行政领导人逐级负责,高度集权。因而,这
是一种按经营管理职能划分部门,并由最高经营者直接指挥各职能部门的体制。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被称为“U-型组织”或“单一职能型结构”“单元结构”(U-form
Organization, Unitary Structure)。这种组织结构,相对于产品单
一、销量大、决策信息少的企业非常有效。
2.2.1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
直线智能型组织结构图
在这种结构中,除了直线人员外,还需要职能参谋人员提供服务——他们与直线人员共同工作。直线人员直接参与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职能参谋人员则是间接参与,他们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
2.2.2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比直线型组织结构具有优越性。它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管理的长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内在缺陷具体如下:
(1)属于典型的“集权式”结构,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2)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
(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在高度的“职权分裂”基础上,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
间如果目标不统一,则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往往难以确定责任的归属;
(4)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
2.3 矩阵制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matrix organization)即“在一个机构之机能式组织型态下,为某种特别任务,另外成立专案小组负责,此专案小组与原组织配合,在型态上有行列交叉之式,即为矩阵式组织。”
在组织结构上,它是把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职能部门是固定的组织,项目小组是临时性组织,完成任务以后就自动解散,其成员回原部门工作。如图所示。
矩阵制组织结构图
2.3.1 矩阵制组织结构的特点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2.3.2 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矩阵结构的优点:
(1)将企业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相结合,有利于协作生产。
(2)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人员配置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集众家之长,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3)各部门人员的不定期的组合有利于信息交流,增加互相学习机会,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矩阵结构的缺点:
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由于项目一般涉及较多的专业,而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求项目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但是优秀的项目负责人比较难找到。
2.3.3 矩阵结构的适用范围
矩阵结构适用于一些重大攻关项目。企业可用来完成涉及面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例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
2.4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图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亦称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或多部门结构,有时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
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
2.4.1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特点
(1)按企业的产出将业务活动组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即事业部。
(2)在纵向关系上,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处理企业高层领导与事业部之间的关系;
(3)在横向关系方面,各事业部均为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
(4)企业高层和事业部内部,仍然按照职能制结构进行组织设计。
2.4.2 事业部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点
企业行政首脑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各事业部之间比较和竞争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缺点
公司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各事业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影响事业部之间的协作,一些业务联系与沟通往往也被经济关系所替代。
第三篇:在全县优化烟叶结构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会议材料之三
在全县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
会议上的讲话
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毕剑华
(2011年2月16日)
同志们:
这一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2月14日州人民政府召开的全州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座谈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今年烟叶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和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各项政策措施,强化责任,确保全年烟叶生产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下面,我强调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月14日,州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州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座谈会,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烟叶生产目标任务和优化烟叶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面对新的烟叶生产形势,我们要充分认识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烟草产业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全国卷烟品牌大规模的高度集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行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家、省、州烟草专卖局针对当前烟叶库存偏大,等级结构、部位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平衡的实际,提出了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要求各地要 1
转变发展方式,下力气解决好等级、部位和地区结构平衡问题,实现烟叶供给总量与需求相平衡、上等烟叶和优质烟区烟叶供给与需求相平衡,实现烟草产业的科学发展。二是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是重塑双柏烟叶品牌形象的重要措施。去年,由于百年不遇的干旱,为了保护烟农利益和种烟积极性,我们对收购的宏观把握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个别乡镇质量管理意识淡化,只求简单完成数量,等级质量出现了严重偏差,对我县烟叶的市场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我们一定要汲取教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转变观念,抓好落实,确保优化结构提高烟叶品质取得明显成效。三是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是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培强做大我县烟草产业的必然选择。根据省烟草公司市场调研结果,今年全国卷烟工业对云南烟叶特别是上等烟叶需求旺盛,上等烟叶的需求已占全省烟叶收购总量的70.9%,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前提下,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已成为云南烟叶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更大市场空间,机遇在市场,关键在烟叶的结构优化,重点是品质的提高。我们要以对我县支柱产业负责、对烟农利益负责、对消费者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全面抓好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各项工作。
二、理清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工作思路
今年,州政府下达我县烤烟指导性种植面积5.1万亩,生产收购烟叶15万担(其中,指令性计划12.5万担,出口备货烟叶
2.5万担)。烟叶收购等级综合合格率80%以上;工商交接合格率65%以上。围绕这些目标,一方面,我们要综合应用政策、科技、农艺、经济等措施,把不适用的下低等烟叶消化在田间,优化烟
叶结构,有效提高烟叶质量和供给水平,增强优质烟叶原料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控制总量、适度从紧”的烟叶工作方针,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控制总量为前提,以优化等级结构为抓手,以保障有效供给、促进烟农增收为目标,强化计划管理、政策引导、技术进步和组织领导,做到“一增四保证”(增加烟叶生产总量,保证计划完成、保证结构优化、保证出口备货、保证烟农收益不受影响),努力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促进我县烟叶持续健康发展。
三、抓好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要严把六关
一要严把面积关。各乡镇要认真结合生产实际,科学测算,安排生产量,合理把握,既要防止超合同多栽,又要防止实栽面积不足,确保面积落在实处,使结构调整有足量的空间,做到既完成计划任务,又优化结构。在签订的烟叶种植收购合同中,要明确种植面积、生产总量、单产、实际收购量、上等烟数量、出口备货等级数量、不收购的等级,明确采弃鲜烟叶的数量、补贴政策,并严格按合同组织好烟叶生产。在田地规划布局上,要根据地形地貌,将种烟面积落实在能够保障移栽用水和栽后有保苗水的区域。山区连片面积不低于50亩;半山区不低于100亩;坝区不低于200亩。二要严把育苗移栽关。围绕县人民政府分解下达的计划种植面积,合理安排组织好烤烟育苗工作,确保育出长势一致的充足适龄壮苗,为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质量奠定良好基础。所有规划种烟田块4月30日前完成预整地,5月10日前移栽结束。三要严把鲜烟叶采弃关。各乡镇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消化流程,明确目标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强化监督考核,采取可控、有序、有效措施,确保不适用烟叶消化在田间,不流入地下市场,不增加专卖压力。四要严把编烟挑选关。编烟前对鲜烟叶按成熟程度、病残情况进行挑选,做到分类编烟,同杆同质,病残叶不编杆、不烘烤。五要严把烟叶烘烤关。利用密集烤房集中,便于调控的优势,加强对采弃烟叶烘烤的控制,把好采弃烟叶不烘烤的最后一道关,根据种植主体鲜烟叶的数量和质量,优化烘烤控制,做好农户间的调剂。要加大配套烘烤工艺的落实力度,解决好烤后烟叶色淡、含青、油分减少、香气不足等问题,提高烘烤质量和烟叶等级。六要严把分级扎把关。实行定点集中分级扎把,切实解决烟叶分级扎把过程中混部位、混等级、掺杂使假等问题。经预检未达到收购标准的烟叶,要退给烟农或在指定场所重新整理、分级扎把,切实保障烟叶的等级纯度。
四、加强组织领导
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是今年烟叶生产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调动好烟农积极性,必须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好各方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烟叶生产宏观调控,必须高度重视烟叶生产与工业需求、品牌需求的结合。为统筹抓好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各项工作,县人民政府将成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工作的组织协调,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烟草部门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烟叶结构调整、提高质量的重要性,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狠抓烟叶生产优化结构。一要加强领导。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挂钩联系的工作制度,逐级分包村、合作社,深入一线,解
决实际问题,确保烟叶生产顺利推进。二要加强指导。随时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措施,在推进中完善。要坚持统筹兼顾,始终把构建和谐的烟农关系、工商关系作为推进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正确处理好优化烟叶结构与保证烟农增收的关系,处理好生产总量与完成收购计划的关系。三要强化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大力宣传烟叶生产政策,宣传基层优化烟叶等级结构中好的做法和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浓厚氛围。四要严格奖惩。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对实施效果较好的给予奖励,对政策把握不准、措施执行不力,达不到目标任务的进行严格问责。对采弃烟叶措施落实不力,导致烤后烟叶总量多于收购总量,引起烟农群体上访事件,被媒体报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或不按照国家烟叶等级标准收购,盲目追求上等烟比例,导致烟叶收购等级质量差,影响我县烟叶市场形象的乡镇,县人民政府将对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行政问责。
同志们,面对烟叶生产新形势和新要求,保持我县烟草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思想上要更加冷静,解决问题上要更加全面,各项措施落实上要更加细致。我相信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位的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全县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各项目标任务一定会圆满实现。
第四篇:在换届选举中优化人大代表结构
在换届选举中优化人大代表结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是这一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受国家和人民的委托,肩负着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任。在换届选举中,能否选出结构合理的人大代表,直接关系到人大代表行使民主权利的充分性与广泛性,直接影响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发挥。人大代表结构,即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指各方面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所占的比例。对此问题,现行国家法律还没有规定,实际工作中一般是在换届提名代表候选人时,由中共党组织对人大代表候选人的结构作出政策性要求,以使各级人大代表在整体结构上,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人、农民、干部、解放军、知识分子、归国华侨、少数民族、妇女等都有一定的比例,体现了各级人大组成人员的人民性、代表性和广泛性。但是,由于法律对代表界别的划分和构成没有明确规定,且有关政策的制定尚有不尽科学合理之处,以及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在人大代表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代表大会整体作用的发挥。本文就如何优化人大代表结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换届选举中人大代表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各级人大代表近300万名,通过历届历次人大换届选举,无论是代表结构还是代表整体素质都有很大进步,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代表结构和代表素质的要求还充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代表的比例结构失调,这可从下面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
1、干部代表与一线群众代表比例失调。这种情况在县级人大代表结构中尤为突出。如河北某县上届代表中干部代表有76名,占41.09%,较1983年、1993年的代表结构的干部代表比例分别增加了17.3、16.9个百分点。工农代表虽有101名,占54.59%,但除去厂长、经理和村干部外,一线工农群众代表只有22名。有些地方的政府及其部门负责人清一色全是人大代表,有的还身兼几级人大代表。这样群众代表比例过低,至使来自基层、来自弱势群体的声音减弱,这种现状对人大工作带来一定弊端:一是减少了基层工农群众当家作主和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机会。基层人大代表的意见和要求往往是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也最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有些干部代表往往出于对自己政绩的考虑,不敢讲真话,报喜不报忧,不反映甚至可能压制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从而削弱了国家权力机关的群众基础,影响民主渠道的畅通,弱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宗旨;二是代表在角色上易产生错位。领导干部具有双重身份或多重身份,他们往往以领导者的身份参加代表活动,以领导的角色代替人大代表的角色,这种角色的错位是不知觉的过程,这样就不能正确处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不是虚心听取其他代表的意见,而是对其他代表发指示、提要求,使审议会成了布臵任务会。有些干部代表在审议时面对行政或隶属关系上的领导,只敢评功摆好,不敢提出批评,生怕得罪上级领导和部门,使审议会成了“拍马会”,特别是在县、乡两级,人代会变成了党委和政府布臵工作的大会,制约了人代会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及实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功能的发挥,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优势难以体现;三是干部代表本职工作繁忙,影响了人大代表职务的履行。不少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是一个地方的党政主管或一个部门或企业的主管,担负着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压力,再加上对代表职务的认识不到位,往往把本职工作当成硬指标,把参加人代会和参加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视为软任务,对一般的代表工作和活动大多以请假处臵,更有甚者在出席人代会时委托秘书或司机报到或出席大会,在分组审议时上级领导在场就参加,领导不在就走人,不但自己的代表职务不能履行,还对其他代表造成不良影响。
2、党员代表与非党员代表比例失调。代表结构中保持一定数量的中共党员比例,是坚持党对人大工作领导的需要。但近年来,党员比例有走高的趋势。如某县十四届、十三届人大代表中有中共党员133名、137名,分别占71.9%和74.06%,均高出了以往各届。非党代表均在30%以下。有些地方,党员代表更多,甚至占到80%之多;非党员代表不到20%。中共党员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过高,使人代会变成为了“党代会”,不利于社会各方面利益在人代会上反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竞选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执政党提名推荐进行“确认式”选举的结果。
3、男性代表与女性代表比例失调。虽然选举法律法规规定要逐年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但在很多地方,妇女代表的比例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如某县本届有妇女代表40名,占21.62%,较上届减少2名,小1.08个百分点。湖南省十届人大代表中妇女代表148名,占19.42%,比上届少了3.52个百分点。虽然我国宪法规定男女平等,赋予妇女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平等参予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但由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致使女性的社会交往少,范围小,因此在代表选举中,妇女代表候选人总处于劣势,这样男性就占了大量的比例。
(二)代表的知识结构同一化、不科学
首先,在各级人大代表中,由于领导干部代表和党员代表比例较 多,主要局限在党政干部范围内,所以他们的知识层面、工作阅历、思维定势基本属于同一层次、同一类型,难以构成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集体议决重大事项所需要的立体式智能结构。其次,代表中缺乏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有的甚至不懂立法或司法的基本知识,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和执法原则及要领也了解掌握不多,影响了人大立法权和法律监督权的行使。第三,代表中缺乏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审议计划、预算时,有的代表对相关数字之间的关系搞不清,对一些基本的经济术语不明白,提不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影响人代会的审议质量。第四,代表中缺乏精通经济、法律、科技和宏观社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得人代会的审议流于形式,既提不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也提不出有分析有见的的意见和建议,远远不能适应人大工作发展的需要。第五,代表中缺乏社会学方面的人才,有的代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愿意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无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不能发挥代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六,代表的真实文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工农代表的文化比较低,这样在发言、提出议案和建议方面就缺乏应有的知识、水平和视野,这种状况难以适应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的需要。
(三)代表的来源结构不合理,“安排型”、“照顾性”代表多,由选民联名推荐当选的少
许多地方在换届选举中,尤其是在间接选举中,多数当选代表是由组织推荐提名,由代表联名推荐的候选人少之又少。特别在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依照“惯例”或者领导要求,每次换届都要对一些退休老干部、私营、个体企业老板、“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农村专业户等进行照顾安排。这部分被照顾安排的代表,更易 把人大代表看作是一种荣誉、地位或政治待遇,看作是对自己以往工作业绩的肯定或表彰,而忽视了人大代表职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基本不能发挥代表作用。
二、造成人大代表结构不科学、不合理的深层原因
(一)选民的代表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
代表意识是指人们对代表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职责具有的观念和见解。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逐步加强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人民当家作主观念的不断深入,选民对代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充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正确的人大代表意识还没有牢固树立。从代表自身来看,有的将当代表仅仅视为一种荣誉,没有认识到代表具有的崇高法律地位和重大政治责任;还有的认为,“代表有职无权,说话没有用,起不了什么作用”,因而对参加代表活动,只是“开会报个到,视察挂个号”,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不作为或者放弃权利。这种观念做法的形成,既有个别代表本身的原因,也受过去一概的选举做法影响,还与其他种种原因有关。
(二)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或组织对代表结构的科学合理性缺乏认识
在推荐和提名代表候选人时,一味要求各行各业、各阶层都安排一定数量的代表,而忽视了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职务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或者只强调代表的个体素质,忽视了代表的整体素质,致使所选出的代表虽广泛,但整体议决能力不强。
(三)关于代表的法律规定不具体、不明确
现行宪法和法律对代表的结构、必备条件和对代表的监督、罢免等,有的规定过于原则,有的尚无明确的规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如有的地方受代表名额和类别的限制,一些政治业务素质高,议政能力强的同志当不上人大代表,导致在确定人大代表时,只能采取应付和完成任务的办法,而且代表类别的界定也不能确定。又如现行法律仅原则性地规定了选民和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但 5 对罢免的标准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规定代表称职与不称职的标准,以至于对不称职代表实施撤换或罢免等都处于一种盲从状态。
(四)竞选机制不完善
我国长期的选举实践表明,选举人和被选举人参选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引入竞选机制。代表候选人不许报名参选,如若公民毛遂自荐参选,则会招来非议而不被推荐。另外,代表候选人不能竞选。候选人只能被动地依赖选举组织介绍自身的情况,候选人没有联系选民、争取选民支持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当选的代表,往往难以形成“人民选我当代表”的思想,而是认为代表是由“组织安排的”。这不但影响了代表素质的提高和代表结构的合理性,而且还影响了我国选举制度民主本质的充分体现,也使代表难以真正树立起代表意识。
(五)对代表的监督机制不畅通
现行法律虽然对代表的监督问题作了原则规定,然而由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履行职务的情况不明,实际上很难监督。加之对代表进行监督缺少明确可行、具有约束力的具体法律规定。因此,一些不积极履行代表职责、明显不称职的代表,只要不触犯法律,都能维持到任期届满,形成事实上的“代表终期制”。依照法律规定,监督代表的主体是选民或原选举单位,各级人大常委会受代表监督而反过来无权监督代表。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有权监督的主体因不了解和掌握代表的情况不好监督而了解和掌握代表情况的人大常委会又无权监督的被动局面。事实上形成了对代表监督问题上的空白。
三、优化人大代表结构的措施
(一)提高关于优化人大代表结构重要意义的认识
1、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是国家权力机关有效行使职权的需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本级国家机关中居于核心地位,行使立法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等。其权利的行使,必须紧紧依靠人大代表,并通过代表集体行使职权来实现。这就要求人大代表从整体上要适应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职权的需 6 要。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层群众,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熟悉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科技等各方面专门知识的人才,又要有懂得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也要充实一些年富力强的年轻同志。以此组成优化的群体结构,使代表之间取长补短,各尽所能,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代表的整体优势,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的正常有效运转。
2、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是人大工作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大工作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当前我国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工作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人大担负的各项任务越来越重,对代表执行职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代表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对代表年龄梯形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明显。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必须认真研究并改进当前代表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减少或增加相应的代表比例。
3、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各级人大代表,就是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如果人大代表的产生机制不完善不科学或者人为操纵,就会导致人大代表结构的不合理,政府“官员”、企业“老板”过多,必然导致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缺失,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也就难以充分实现。
(二)改革和完善现行的选举制度
现阶段,我国人大代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们的选举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我们必须要改 革现行选举制度,通过制度创新来保障和推进代表结构的合理化。
1、真正使平等选举落到实处。列宁说:“只有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选举才可以说是民主的选举”。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民主意识的增强,在有条件的地方如直辖市、省会市、地级市人大代表实行直选试点,取得经验并经法律确认后逐步推行到更大范围,从而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2、不断改进代表结构分类方法,进一步完善采用地域代表制和职业代表制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我们过去是按行政区域、部门及其人口等分配代表名额,然后下级单位再按社会阶层、职业等分解代表名额,这进一步分解代表名额就比较混乱了,没有现成的法规可依据,而且当前对选民身份的界别也比较混乱,比如是农村户口,但现在已成企业老板的选民是否还能当选为农民代表,他是否还能代表农民的利益。近几年我国的社会阶层已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用情况为标准的新的阶层分类方法,将我国的群体分为十个阶层。在新一届人大换届选举中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新的阶层划分办法,确定每个阶层适当的代表比例,增强代表结构的合理性。
(三)进一步完善选举工作程序与方法
优化代表结构必须从源头抓起,认真搞好换届选举工作,通过作大量深入细致扎实有效工作,使产生的人大代表具有代表性、广泛性。一是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指导安排好各方面的代表。选举法律法规规定,少数民族要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妇女代表的比例应逐步提高。在分配代表名额时,要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⑴中共党员比例不能超过代表总数的60%;⑵妇女代表比例应不低于25%;⑶干部比例应趋于合理,不宜偏高;⑷适应安排30%的左右上届人大代表参选。二是改进提名推荐工作。在组织提名推荐时,要逐步减少照顾安排,把着眼点放在优化年龄、知识、专业结构上。而且党委提名的幅度要适当,提名的制度要放宽,让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选民都能依法独立地提出代表候选人,并且保证其他提名的候选人与组织提名的候选人平等参选。三是引导选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要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选举法、代表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激发广大群众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四是要积极做好妇女、非党人士等候选人的宣传介绍工作,为妇女、非党人士参选创造有利条件。在选举工作中,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宣传党的政策,注意因势利导,引导选民正确行使选举权,使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高、身体素质好、议政能力强的代表候选人能顺利当选。
(四)在坚持代表候选人资格条件的前提下,用政策明确地对代表的整体结构提出要求
代表不是荣誉称号,选代表也不是评先进,各条战线上的先进模范人物尽管在本行业、本岗位上非常出色,但未必个个都能当好人大代表。《代表法》明确规定,“代表所代表的利益和意志,是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人大代表是由各选区选举产生的,代表不仅要积极反映选区选民的意见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有全局观念,能够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代表应当十分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利,积极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工作,为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效地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作出努力”等。因而选代表,除了要符合法律规定的一般资格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看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履行职责能力,看他能否胜任代表职务,特别是安排一线工人、农民等代表时,更要注重代表的履职能力、参政意识、政治活动能力,如文化素养、政治素质、理论修养、法律知识、业务能力等相关条件。同时,在考虑广泛性、代表性的基础上,侧重考虑代表整体结构的科学合理性,并要用政策对人大代表的整体结构作出规定,以弥补目前法律对代表结构未做规定的不足,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法定的换届选举,把地方人大建成高效、民主、干事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五)减少党政干部比例,增加基层工人、农民代表的比例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在《关于县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换届选举的意见》中规定: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和妇女代表的比例应比上一届有所提升,干部代表的比例应比上一届有所下降,目前各地要逐步落实。并提出明确要求,每县至少要有一名农民工代表,县级人大代表中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不超过25%,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等代表所占比例不低于75%。特别是要减少政府组成人员在本级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因为从实践情况看,这些人由于具有政府官员和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很难履行代表的监督职能。工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力量,这一方面的代表偏少,就体现不出我 国权力机关的“阶级性”。各级人大代表中至少应当有20%以上的一线工人、农民代表,以保证基层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反映,利益得到维护。要纠正把提高代表素质同发挥基层工人、农民代表的作用对立起来的观念,应当看到,在占全国人口90%的工人、农民中,文化素质和议政水平高的人也很多,要认真挑选出他们中优秀的人大代表。
(六)适应人大工作需要,增加代表中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比例,特别要着重增加复合型人才的比例
人大要决定本行政区域的重大事项,要审议和决定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各级人大代表中必须有一批熟悉经济、法律、科技方面的专家、学者,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懂得宏观管理、系统管理,能够全面把握国家方针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有远见卓识的代表,有人建议,专家学者型代表应占到30%以上为宜,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对人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七)针对地方人大不同的职权特点,分级确定合适的代表构成比例
如县、乡两级人大可以适当多安排一些农民、乡镇企业和个体劳动者代表;市级人大可以适当多安排一些从事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国有大中型企业家、科技、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代表;省级人大可以适当多安排一些具有多方面知识特别是有社会学知识的复合型代表和熟悉立法及司法方面的专门代表。
(八)把代表的选举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我国选举法中规定了候选人介绍程序,但在实践中,介绍的内容一般主要是候选人的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情况,选民除了看到这些情况外,对候选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品质、工作表现、工作业绩、价值取向、法律知识等缺乏了解,因此,除了比较候选人的官职大小、学历高低、年龄大小等条件以外,选民其实无从知晓候选人的其他情况。而竞选是一个让选民全面了解候选人的好办法:一方面,竞选过程可以使候选人和选民加强接触;另一方面,在竞选过程中,候选人会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对选民关注的问题的看法表达出来让选民知道,在这样双方互动过程中,未来的人大代表可以了解民意,选民也可以充分了解候选人的态度、看法以及政治活动能力。我国选举法既然没有禁止竞选,我们在实践中何不作出尝试。当然竞选应当有组织、按程序进行。
1、完善代表选举的法定程序。《选举法》规定了10人以上选民(代表)的联名提名与政党、团体的提名具有同等地位,但实践中政党、团体的提名往往为数过多,甚至某些不能胜任代表工作的人也被列入推荐名单,而选民(代表)的提名往往不被重视和同等对待,有的地方领导人甚至不尊重选民的意愿,事先圈定好候选人的提名方案让选民“讨论”。很显然,以这种不公正、不民主的提名为基础进入酝酿确定程序,所谓“讨论”、“协商”不过是一种形式、手续,而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现行代表候选人的提名和确定办法需要改革,改革的思路应当是建立竞争机制。建议试行初步代表候选人自愿报名登记,正式代表候选人由选民(代表)预选确定的制度。从全局出发,保持政党、团体推荐候选人是必要的,但要控制一定的比例,而且要同自愿报名的初步候选人平等地竞争,由选民投票决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和正式代表。
2、加大对代表候选人的宣传介绍力度。一方面要加强选举组织机构和代表候选人推荐者对候选人的宣传介绍力度和声势,要重点介绍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要改变目前候选人本人不进行自我介绍的做法,允许候选人(包括初步的和正式的候选人)依照一定的程序作竞选演说,并当面回答选民的提问,从而使选民对候选人有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结合以上两方面,就是 11 要建立一种由选举委员会介绍,推荐候选人的政党、团体和选民介绍,候选人自我介绍“三结合”的宣传介绍候选人的方式。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选举活动的公开性和民主性,也有利于增强当选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优化人大代表的整体素质结构。
(九)建立代表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出机制
对未经批准几次缺席人代会或长期不能履行其法定职责的代表,应采取相应措施终止或免除其代表职务,同时,要及时补选缺额的空缺代表,建立代表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出机制,改变人大代表只进不出的状况,与此要加强代表的履职培训。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的实现形式,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大代表,自身的组成结构也应当充分地反映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人大代表结构,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利于扩大人大的社会基础,又能增强人大的整体功能。
第五篇:浅析天窗结构优化设计论文
1结构优化计算1、1箱梁支座的强度优化设计
箱梁节点是整个承重钢梁最为关键的部位,在施工中采用不同形式的加劲肋对该部位进行了加固处理。严格按照要求的尺寸,对GWJ-4号承重结构进行不同荷载状态下的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GWJ-4号钢架各部分的实际三维模型进行数值计算。该有限元软件研究实际模型在承重荷载及风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着重对承重结构需要优化的地方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可行的优化设计方案。天窗闭合状态时不同受力荷载条件下对天窗闭合状态下的GWJ-4屋架的受力分析如下。1、1、1GWJ-4屋架在承重下的受力天窗全关闭状态下的GWJ-4屋架关键部位的受力分析。看出:在GWJ-4屋架的跨中位置附近,其应力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大的应力集中区,且最大Mises应力均小于100MPa,在此应力下支撑板是不会发生局部屈服的。最大Mises应力小于Q235B钢的单轴抗压强度,故在此工况下,箱形梁跨中部位的荷载承载能力满足要求。箱梁支座数值分析结果知,最大Mises应力约为230MPa,主要是因为梯形加劲肋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导致该位置出现了较大的应力。一般来说,由塑性材料制成的构件,应力集中对其在静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几乎无影响,但是该结构为滑动式玻璃天窗的承重结构,需要各种交变荷载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此支座进行优化设计,减小其应力集中系数。天窗全关闭状态下的GWJ-4屋架关键部位的位移大小分布,由于在承重荷载的作用下,箱型梁在水平方向位移值小于1mm,因此仅列出了GWJ-4屋架箱梁在天窗全关闭状态下的竖向位移分布图。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此工况下,箱形梁产生的最大竖向位移约为5mm,位置在箱型梁的跨中部位,根据钢结构的设计规范,其位移大小满足要求。1、1、2GWJ-4屋架在承重及风荷载下的受力在承重及风荷载的共同作用下,箱形梁跨中部分的应力仍然很小,因此不再重复分析。在此工况下箱形梁支座的应力状况。在两种荷载的共同作用下,支座个别单元的应力已经超过Q235钢材的屈服强度(并不意味着破坏),梯形加劲肋与竖向加劲肋的接触部位存在很大的应力集中,这对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减轻应力集中带来的危险。GWJ-4屋架在承重荷载及风荷载下的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通过对比可知,风荷载对竖向位移影响很小,竖向位移的最大值约为4、7mm,最大位移在跨中部位,满足工程设计的规范的要求,这说明该屋架的竖向刚度已经满足要求。风荷载主要影响箱形梁的水平位移,在此作用下,箱形梁产生了较大的水平位移,其最大值仍产生在箱型梁的跨中位置处,为4、3mm。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此水平位移的大小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因此无需另外增加水平方向刚度。1、1、3箱梁支座的优化设计由上面两种荷载条件下应力和位移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可知,在天窗玻璃全关闭状态下,强度和刚度都满足要求,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箱型梁支座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这导致支座支撑板出现了个别单元的屈服。根据疲劳理论,在交变荷载的作用下,应力集中会降低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提出了以下可行的减小支座应力集中的实施方案。针对梯形加劲肋应力集中程度高的现象,建议在支座两侧再添加两个相同尺寸的梯形加劲肋。对优化后的支座,运用有限元对其在承重荷载及风荷载作用下进行应力分析,如图8所示。可以得出,经过优化后支座的最大应力是187MPa,其应力集中程度相比未优化之前的支座已经减小很多。这说明此优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连接板的优化设计
滑动天窗从完全关闭至完全打开过程中时,数值模拟分析,在连接板与箱梁的接触处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这导致了部分单元的应力超过了Q235钢的屈服强度,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超过屈服强度该连接板就要破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可能会发生屈服,这对韧性结构整体的安全性影响较小。由于支架要处于不同活荷载的作用下,为了长久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连接板所受的最大应力有必要处于钢材的最大屈服强度之下,因此有必要对该处连接板进行优化设计。针对以上分析知,连接板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该处存在应力集中,导致了该处产生了较大的集中应力,从而影响结构的长期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了消除应力集中,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第一种是通过构造措施减小应力集中,例如连接钢板需要倒角处理等;第二种措施是对此处连接板进行重新的设计,例如增加连接板的数量来减小每块连接板所受的应力、连接板采用强度更高的钢材等等。此处我们对第二种优化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其可行性。
2结论
经过上述对箱梁支座和连接板的数值模拟,对钢梁的主要支座、联系杆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优化。将优化前后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对比分析,发现优化后的节点和支座可以有效避免一些较为显著的应力集中区域,从而使得屋盖结构的支座和连接更加合理和安全,为后续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较有参考价值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