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整合
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
古文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阶段;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阶段;进一步的阅读和作文训练阶段。
(一)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
古文教育的读本主要有三种:《四书》《五经》;蒙学读物;文选读本。我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所以也没有具备教科书意义的语文教材。专供儿童集中识字用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及各类《杂字》;掌故性、故事性很强的《兔园册》《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进行语言文字方面“小学”教育的《字体蒙求》《文字蒙求》;古文选本中的《古文关键》《文章轨范》《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都成了清朝兴学以前各书塾采用过的语文读物。这些读物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当时的伦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和语文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读物内容上背离实用性,编排上欠缺科学性,都还不能说是合乎教学规律的语文教材;因而,也更谈不上是符合教育科学要求的语文教科书。
1.文章选本
文章选本,由来很久,专为初学编选的、分量不大而有注释评点的本子,则至宋代而大量出现。流传使用下来的和见于著录的、宋人所编的这类教材,不下十余种。清代中叶以来,特别流行的《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和《古文笔法百篇》。所有这些选本,大都有注、评(或批)和圈点。注,是注释字义、名物、典故等等;评(或批),是指点文章思想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的要点;圈点,是用符号(画在字旁的圆圈、黑点、直线、三角,画在段落末尾的短横等)标示重要的词句或段落的划分。就选文的数量说,可得三类。一类选得很多,在三百篇以上,以至上千篇,这类选本,一般学塾不直接用作教本,而是由塾师从中挑选若干篇教给学生。一类选得很少,在百篇以下,有的学塾采用这类选本,但是往往再由塾师用别本补充。再一类选文在一百篇以上,三百篇以下。在学塾中流行最广、直接用作教本的,这一类居多。
就选文的标准和范围说,每种选本当然各有自己的尺度,有的并且有某些偏见。但是有一点看来是共同的,那就是都重视选用历来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名文。
就编排的方式说,大致有三类。一类是按时代先后由古至今编排,同一时期又按作家排列。大部分选本都是这样的。一类是按时代由近及古分段逆溯,每段之中再按由古及近编排,并且兼顾体裁的分别。
从张志公的考证中可以知道,“选本”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教材,是和“整本”的经史子集并列的。
2.课外读物
值得一提的是备学生浏览涉猎的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课外阅读书。清代中叶,钱树棠、雷琳、钱树立合编了一种书,叫作《经余必读》。凡例里说:凡童子束发受书,读《四书》经传后,即可以是编循诵,故概加句读,其文义奥质者,略有笺释,使人一目了然,其易晓者则从其略。在古代教育中也出现了“课外阅读”的读本。
从张志公先生的对古文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到古文教育所使用教材的一些特点。一是教材并不固定,即使有很多选本,选择的权利也是在教师,所以每个学塾里的学生的所学是不同的;二是使用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和要求,掌握的标准都在教师手中;三是教育的主要材料是《四书》《五经》,其他材料只是识字工具或者过渡读物,是为进一步的读写训练服务的,而读写训练又是为达到仕途而服务的。当时的情况是,很多孩子不能读书。有些即使能读书,也只是在基本达到识字任务以后就结束了学习生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继续读下去。
对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材,张志公做了这样的总结:纵观中国古代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教材的主线,主要的教材是“四书五经”,自汉代以来,直至“五四”前期,“四书五经”是传统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利器”。文选类教材,是为了便捷学生获取功名的一条路径。当然也有极少数选本是为了学生自学编著的。
(二)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
在启蒙教育阶段,学习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为代表的蒙学读物,其目的主要是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儿童识字之后,一方面读些散文故事,同时读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是唐宋以来一直实行的办法,后来逐渐成了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可见,读散文读诗歌是识字以后的一项教学任务。
除了读散文诗歌还要进行阅读。“大致在儿童入学的第三个年头(有的还早些),进入以读写基础训练为主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一般的作法是:开始教学生读《四书》《五经》;配合读经,教学生阅读简短的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教学生学对对子,有的还教给学生一点极浅近的文字、音韵的知识。”
“读经”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途径,“讲读”也就成为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文章写作方面,从史料来看,汉代就有了明确的写作教学。古人在四五岁启蒙时就一面读《急就篇》《三字经》《千家诗》等识字课本,一面炼字、炼句、属对、叶韵,进行写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类似于今天小学的造句和写话,但比今天的训练层次高得多。七八岁开始学文章时,作文与阅读就同步进行了。方式由抄写和模仿开始,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过渡到独立创作。写的内容和形式随历史的发展日趋丰富,小到民间的简单契约、碑志,大到诗赋和策论,应有尽有。汉代语文教育已比较重视汉字书写和文体写作训练了。隋唐开科举之后,教学生应考的写作指导书也就应运而生,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开始了。如唐代的《diāo@③玉集》《类林》,有点像今天的作文材料参考书。书中分类摘编了若干经史典故,供习作者写作时取材使用。再一类则是供习作者作样板的范文集,类似于今天的优秀作文选,例如《兔园策府》。但是,科举产生之后,应试作文训练就成了作文教学的主流,读也只好服从于写的需要。到了清代,应试写作教学就走入了学八股文的死胡同,教条的写作方式和没落的统治思想,限制了力图以学人仕者的思维发展,害了无数本可能大有作为而又一心科考成名的青年。
关于听说教育。从社会发展史来看,听和说的教育是先于读写教育的。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交际活动和文化的传承都只能靠听说进行。有听说的活动,就必然有听说的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是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潜语文教育。有了文字以后,书本的读写教育同样是离不开听说的。但是,却没有教育家专门研究过听说教育的问题,也没有哪个教育家专门把听说作为一门课来传授。在古代,听和说的教育同逻辑教育、语法教育等一样,都只能是一种相互影响、自我感悟式的潜教育。奇怪的是,千百年来,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听说教育课,我们的古人,无论是工匠、农民、商贾还是官吏,似乎还没有出现多少听不懂话和说不来话的人。相反的是,现在的语文教育花了不少时间去教与听说密切相关的语法知识、听话要领、说话方法和如何表情达意等听说要义,然而“听”“说”的效果却不见明显,这倒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其实,人类习得母语与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密不可分。婴儿的听说器官和功能是与语言学习同步完成的。当婴儿把语音与语音所反映的事物联想起来,形成概念的同时,听说器官和功能也逐步完善。因此,母语的听力和表达力,是在母语环境的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是,我们也不否认有意识教育在听说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交际全球化、通讯现代化的今天,把古今语文教育联系起来思考,认真研究语文教育如何抓听说能力培养,肯定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知道并认真研究古代教学方面教材和教学,了解了前人教学中各种利与弊,才能更好地避开错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好的方法继续运用到今天的教学中去。而面对新世纪的到来,语文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与书籍】
【1】《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作者 谢保国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年
【2】于欣 陈绮《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语言艺术》来自杂志《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3】张志公 《传统语文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
来宾市兴宾区 古三 小学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解读教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读懂教材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必然途径,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更是决定教学手段的必要参考。更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积极去积累经验。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效及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体会认识。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特点
1.全面、准确落实语文学习目标。在教材编排中,首先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如 “课标”提出了默读速度的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五、六年级教材则编排文章较长,有利于训练默读,在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默读要求。
2.主题板块式结构,围绕主题精选课文既考虑传统课文,又有新选文章,课文内容丰富,文质兼美,体裁多样,语言规范。
3.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习的拓展与运用。每课都设计了“拓展与运用”练习栏目,目的是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拓展语文学习资源,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操作实践。
4.注意系统性和规律性。如教材在课后的练习上都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设计,每课设有“朗读”、“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四个基本栏目。引导学生完成课文内容,学会学习。5.加强了语言积累。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是语文素养的基石。比如,在课后练习中通过“读读写写”加强词、语积累;通过背诵加强段落、篇章的积累等。
6.“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如“汉字家园”的编排是长春版教材一大特点,体现了汉字文化。教材处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如,教材安排了古诗、成语故事、谚语、俗语、三字经、对子、春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材各年段的目标要求: 识字与写字方面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3~4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三学段(5~6年级)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每个学年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习作方面的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5.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大家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多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三)教材解读的途径
1.研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解读《教师用书》。3.同伴互助,积累经验。4.研读教材文本。
解读教材的一些具体做法:
怎样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的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总之,我们要懂得作者的语言和结构有什么特色?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教材拿来后,首先要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我们有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有效解读教材后,正确了解文本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情感?
3.与编者对话
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
文定好“位”,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即最终让学生懂得或借鉴什么?
4.与学生对话。
简言之,就是师生双边活动自然、默契,师生的“心”碰到了一 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目的。必须掌握和最应掌握的是什么?
总之,教材解读的基本任务要做到: 读懂教材的内容;了解教材在本单元中地位;揣摩学生学习教材的重、难点及教材给学生的启示;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
二、有效教学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上的目标要求。具体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应明确一节课的知识目标,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然后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得在三维目标整合上下功夫。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依存,互为联系,融为一体。过程与方法支撑着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提高;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受控并影响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注重实效,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
阅读教学一般情况下是分两个课时完成的(有些课文长的分三个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学习目标的定位及课堂中如何落实这些目标,是体现我们的高效课堂的关键。两个课时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但在上新课之前,预习的铺垫很重要,引领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
预习的内容:
1.采取多种渠道自习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字,会读,会写。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中高年级练习感情品读课文,把重点的句子画下来,练习背诵。
因此,家庭作业重要的是这些预习内容,而不是去做大量的练习,练习时在我们的课堂上完成的。那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们如何进行教学呢?
教学时间分配:如今我提倡三——三——三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即把一节课时间分为三个时段,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师生对话或者生生对话的时间,即说、听的时间;三分之一是学生读、背的时间;三分之一是学生写、记的时间,(学以
致用,练的时间)。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分年段结合实例谈谈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低年段: 第一课时
一般都是完成1、2个要求,即
1.学习生字新词(会认多少个生字,会写多少个生字,认识多少个偏旁。)。2.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三三课堂模式如何分配呢?三分之一时间,检查学生识字记字读词的情况,三分之一学生自读自写会写的生字或者句子,三分之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第二课时
一般是完成2、3个要求。学习流程:
1.开课之前用7到10分钟听写生字;即检查朗读课文情况,需要背诵的就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背诵。
2.朗读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读、配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思考,去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就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自读自悟,把该背诵的课文背诵,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3.进行写句仿段的训练。中高年段:
第一课时一般都是完成1、2个要求,即
1.学习生字新词,(会认多少个生字,会写多少个生字,正确读写多少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感知课文内容。(三三三课堂模式如何分配呢?)三分之一时间,检查学生识字记字读词的情况,三分之一学生自读自写会写的生字、句子段,三分
之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画出重点句或者段进行感情品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一般是完成2、3个要求。学习流程: 1.开课之前用7到10分钟听写生字新词。
2.进一步品读第一课时画出的重点句段,即引导品词析句,体会文章的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的基础上理解,理解上背诵,背诵的基础上运用,如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二)加强读写结合
那么,我就以阅读课来说说如何进行读写结合进行教学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关于“例子”,就是把一篇篇课文看作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载体,通俗来理解,教材中的课文有些类似于数学教材中的“例题”。
比如,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让学生学习如何读懂一篇篇课文,从而形成阅读能力;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就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
“教课文” 这种理念指导下,就会把着力点放在: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这句话,这个词写了什么内容,含义是什么……把读懂这篇课文作为终极的教学目标。
“用课文教”这种理念指导下,就会把着力点放在:把这篇课文作为一个例子,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从中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从中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
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堂实践探究出了低年级与中高年级有效的读写结合方法:
低年级从以下几点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1.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认读兴趣。
①猜谜语识字法。②换偏旁识字法。③游戏识字法。④实物形象识字法。⑤利用联想识字法。⑥儿歌识字法。⑦形声字识字法。这些识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为写作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光有兴趣还是不够的......)
2.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 ……可以引导学生“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 “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3、模仿型读写结合。
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如在上《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这样既很好地理解课文,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中高年级从以下几点加强读写结合训练:
(一)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以说促写。主要方法有:
1.兴趣引路创设说话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如在教学《掩耳盗铃》时,先让学生观看盗铃的视频,学生被盗铃人的行为逗的哈哈大笑,教师借机询问你们为什么笑呀?盗铃人盗铃被发现吗?你能说明原因吗?请一位学生上台一边表演一边给大家解释!孩子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既提高了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
2.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练习有条理的说话。练习说话,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依次表达,使说话训练变得简单有序。
3.结合教材、活用教材。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到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探究中总结出:
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上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之后,立即出示小练笔:小钱得救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他们之间会说什么?请你续编故事。这种
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
(二)写作方法的迁移
写作方法包括段法和篇法。操作时,应特别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1.注重平时积累。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博览群书与用心积累。为此,我们课内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
2.注意仿写训练。
(1)仿写句子。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A.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部内容时,学生模仿对人物的动作进行连续性描写的方法来写句子,使所写的句子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B.在教学《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根据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不同的句子,生动有趣。
C.《草原》一文中有几处精妙恰当的比喻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过来。”
为帮助学生积累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的课堂小练笔就可以这样设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请你展开联想仿写比喻句。
(2)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
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A.在教学《乡下人家》后,让学生模仿《乡下人家》的写法来描写校园的一处景物,把该处景物特点写具体写生动。
B.小学语文教材中《全神贯注》一文描写罗丹如痴如醉地修改雕像的那些语句极其生动,极富积累、运用价值。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了如下读写训练:
学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的情景已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吧?你能不能选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来描绘一下自己或同学全神贯注地读书或写作业的情景?
下面是一篇学生的课堂练笔,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
李元元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有时,她的眼睛里会闪着异样的光,似乎书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令她十分兴奋;有时,她会不时地痴痴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令她产生共鸣;有时,她嘴里不住地叽里咕噜的,好象在跟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象已经消失了。
(3)注重扩写训练。主要进行扩写词串练习。词串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语串连成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进行续写练习。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如教学《中奖那天》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写出:爸爸的梦想是什么?把车送走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贯穿于课堂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这样进行有效提问。
1、设问要准
所设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扣准教学目的和要求;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 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2、提问要活
问题设计要因课文而异。设计问题,或平中见奇,平中求活;或多重设问,逐层深入;或抓住矛盾,提出问题;或变化角度,启发思考。灵活的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3、发问要有层次
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正确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如:苏教版的课文《跳水》这一课,学生初读文后,教师可以提问:“你感觉有趣的地方是什么?让你最揪心的地方在哪里?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震撼点、动情点后,教师可继续提问:“本来有趣的事情怎么会变成扣人心弦的险情?船长为什么能化险为夷?你敬佩的船长是怎样一个人?”,问题层层加深,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情节发展的脉络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其实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师与生的和谐
1.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除了平时与学生语言上的沟通交流以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师生情感沟通本”的活动,从这沟通本上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了解学习的方法、兴趣和困难,特别对于一些胆小,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鼓励用这种形式与教师交流,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应用“评语式批改作业法”的方法,对每次上交的作业除了批改正确与否之外,教师也可写上激励式的语言,表明教师对此学生的关注。2.教师要善于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
经常向学生传递对学生的信任、期望、赞许的信息。如给学生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要掌握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学生感到老师很亲切、是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教与学的和谐
1.精练有趣的课堂导入。
2.运用合作学习,重视“立体互动”。
教师角色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生生关系的协调者。
3.鼓励运用质疑策略,创设宽松的思维空间。
和谐产生美,和谐的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中,师生的一颦一笑、课堂的一张一弛之间,教育者的匠心随着一种内在的韵味迅速地传导给每一个人,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将教学推向至真至纯之境,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这就是情趣。
总之,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学生要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声有色,读读背背,练练写写。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言意兼得”。语文课要唱好八字经:
识(识字)—— 书(写字)
读(阅读)—— 记(积累)
说(口语交际)— 写(习作)
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
小学生学习语文,也讲“套路”,也要得法,也应注重学习规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还负有向学生传授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有关知识,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等重要职责。
同行们,如何科学教材解读,进行有效教学将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深入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聆听,因本人水平有限,讲得不到位的、不妥当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衷心祝福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工作顺利!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3、李云翠《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4、于永正的《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5.王崧舟的《关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6.朱蓓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向美好生活的明灯,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又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审美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作出它应有的重要的贡献。在实施审美教育中要明确语文教学采用此手段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它的基本任务,同时要注意在读写听说这四个实施点怎样去实施美育。
一、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美。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预习课,讲读课,讨论课,展示课,无所不包。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不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美的渗透,美的熏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美。
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幅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的确,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才能不知不觉使学生的心情得到陶冶净化。如《珍珠泉》这篇文章所用的字语虽然寻常,作用却实为瑰妙。以“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开放着的野花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太清太凉了”描绘珍珠泉的地理环境。还用了“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来形容“水泡”从潭底冒出来。深入文章,发掘语言的内涵,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在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在这样的美读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还可以品味到文章的语言美。
2.在阅读中品味节奏美。
洪镇涛先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朗读不仅是将每个字的音发出来,而且要将字音与字义结合起来,遵循词类和句法原则,注意停顿和轻重,进一步到用审美的读法,要能表现文学趣味和兴趣,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如在指导朗读《小小的船》时,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多媒体设备,边作生动的描述,边用亲切的语气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然后提问:假如你坐在小小的船里,会有什么感觉了?让学生展开想像 的翅膀,进一步体会情境,激发美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朗读的的语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感情的流露都恰到好处。力求声音与意义的完全融合,对语言的品味,对作品意境的体验,使语感进一步趋于细腻,让学生感觉到语言(声音)的韵律的优美。
3.在阅读中品味音韵美。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重美。三种美有机结合,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美感能力的培养还应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情绪体验。一切美都能触动人的情感。没有美的情绪体验,就不能获得美的感受。“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倾注着写作者的感情,富有复杂的人物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让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领悟美。同时也要求学生能亲自用自己的情绪,去获得美感的愉快和自由。
例如在讲授《再见了,亲人》时,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特定的情境(图像),并配上比较忧伤的纯音乐。营造了一个充满伤感、离别的氛围,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亲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感恩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与文字语言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4、在阅读中品味神韵美。
语文“阅读”教学所蕴含的美学因素是丰富广泛的。语文课本课本身的思想内容、体裁、结构、风格、语言表达等都是美的,因此要让学生会欣赏、受陶冶。并且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是“文学作品”,叶圣陶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广大群众为伟大目标而斗争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
例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秋天的雨》以“清凉”,“温柔”和“轻轻地”,就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用黄色给银杏树的叶子做了一把小扇”“用红色给枫叶做了一枚邮票”“给田野铺上了一片金黄色的海洋”“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使抽象的“秋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又借助视觉、听觉等感官手段,把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色,小喜鹊造房子,小松鼠觅食,小青蛙睡大觉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立体的、充满神韵的秋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文章字时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写物附意,扬言切事,抒发对秋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笔下的美并加以具体的分析感受,要看到作者笔下的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的审美、立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二、在写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感知美。
1、在作文训练表达中,拓展学生的想像美。
写作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审美创造的基础是审美观察。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作文同样不能离开生活。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要让学生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去领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美,要让学生深入到现实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同时要求学生在作文表达训练中去创造美,更深刻去理解美,在这种“美是生活”的实践中努力提高审美立美能力。要指导学生平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作生活中的有心人,领略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使学生
创作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例如:要求学生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既可以从大的方面去写,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去写。但总的一点就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内心去抒发出对生活的“美”来。可以去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就应感受到妈妈无私的美;可以去写“唱《感恩的心》”时,就应体会到伟大母爱的美;可以去写“唱《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时,就要对过去、现在生活中所蕴含的美进行阐释。要让学生明白,作文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立意和析理,要认识到作文的美,就是真实,就是和谐,就是人的愉快和美。使学生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借鉴创造出美的文章来。
2、在书法训练中,体会创造美。
书法是一种极其丰富广博、涵盖诸门艺术的综合性极强的学问。书法是一门艺术,它以美好的希望和慰藉,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更能净化和提升人生的境界.能让小学生懂得书法艺术的美。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这是因为字写得如何,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性格、气质、风度等。汉字作为方块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本身含有美的因素:线条美、结体美等等。因此,语文教学实施美育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书法课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是学好书法的关键。我们在教授书法的同时,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汉字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给学生讲述一些通俗有趣的著名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如“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怀素无钱买纸,以蕉叶代之;王羲之为了练字,用了十八缸水等轶闻。从而使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培养热爱书法、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圣地和欣赏临摹一些名家书法作品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书法艺术的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爱上书法。比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最后要做到背临,包括意临和临意,必须建立在“对临”的基础上,在反复临习书法作品的同时,尽可能背诵作品文字内容。凡是临摹各家,不过窃取用笔,非规矩形似只取大意,尊古为实临,意临为求新;同时也可以抛开章法临意,借“意”书写,做到走出字帖,写出自己的风格。《小仓山房诗文集》中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可以说,临帖知识学习书法的前提途径,是一个“跳板”。一旦离开“跳板”,就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老停在“跳板”上,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取其各家长处,为我所用,慢慢形成自己的特点风格。
三、在倾听中领悟独特美。
语言学家指出,人类语言交流中,听说占90%,读写只占10%。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一份报告表明,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每个人成长的亲身经历也告诉我们,人们最初学习语言都是从听别人说,到自己模仿别人说开始的。
1、激发听的兴趣感受美。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仍然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很容易分散,而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听力”,选材必须儿童化。选择的内容要新颖,要有一定的情节,词语要通俗,学生能听懂,为满足新时期儿童的求知欲望,特别要选择一些学生从未听过但又急切需要知道的内容作为听说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为此,我们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知识性故事、抒情散文及他们渴望了解的最新科技信息作为培养学生“听力”的教材。如:《找春天》,《笋芽儿》,《泉水》,《难忘的泼水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恐龙的灭绝》,《蜜蜂引路》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听记。
2、以目助听感受美。
现在的学生普遍都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从低年级新生入学开始就教学生“以目助听”。因为,人的感觉器官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耳与目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要教学生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注意讲话的人,留心讲话人的姿势、神态和表情,当讲话人变换时,听的人目光也随之转换。如:老师讲述时看着老师,由老师讲转为同学回答时,大家的目光应转移到正在发言的同学身上。在听的过程中,力求目光不去注视周围与听讲内容无关的任何景或物,要集中到讲话人身上。在教学活动中反复训练学生努力使自己的眼睛为耳朵服务,并告诉学生,听人说话时看着对方,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长此以往,学生就能逐步养成集中注意力地听人说话的好习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听力基础。
3、用心欣赏去倾听感受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如:老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看文,心里记住并在文中做上该读轻、重、缓、急的记号,然后模仿着朗读。又如: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变换一下通常边看边听的方法,采用放配乐的课文录音,让学生将眼睛闭起来,侧耳细听,此时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集中地通过鼓膜,流入心田,学生仿佛跟随导游荡舟漓江,心旷神怡。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再让他们和着音乐练习朗读。这种做法既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4、多种形式听感受美。
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如果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倾听就无从谈起。研究表明,学生在老师讲故事、举例子,以及游戏、组织小品表演、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参与性的活动时,听得最认真。因此在形式上要讲究方法,如:“用悄悄话传口令”、“打电话”,做“打开知识宫”、“寻找百宝箱”等游戏,寓听力训练于游戏活动之中。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为便于学生听记海底千奇百怪的鱼,课前我配置好录音,绘好幻灯片,设计游戏、活动。课上,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听,海底有哪些千奇百怪的鱼,它们有哪些特点?孩子们带着问题,一边聚精会神地听配有优美音乐的录音,一边全神贯注地看色彩斑斓的幻灯片,注意力是那么的集中,兴趣是那么浓厚,一篇210个字的短文,学生听一遍录音后就能听出重点,并能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复述。我还组织“小小考察队”到“百宝箱”中去寻宝。“考察队员”汇报考察情况后,组织听话比赛,比一比哪位同学听到的“宝藏”最多。造成一个人人用耳,个个动口的良好的听说情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即使是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游戏的热烈气氛中也跃跃欲试,主动接受训练,这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
四、在口头表达中,拓展学生的整体美。
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中,说话能力已成为认定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应具备的。
1、创设情景,体会对比美。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景,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像。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低年级每单元都有一节口语交际课,我认为口语交际课是集中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教给学生说话方法的好时机。教师在上口语交际课时应精心设计好教学步骤,扩大训练面,增加参与量,提高参与训练度。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把总的课堂教学目标分解成几个分目标,创设情景,逐步训练。分步训练要循序渐进,化难为易,放缓坡度,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而后在分步训练的基础上把一段话连贯地说出来。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子》一文时,我就采取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情感的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来扮演,例如:被救的孩子、路人、记者、消防员、家长等等。然后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诠析,全心投入情景中去。使学生通过实际的口语交际,加深了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从而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珍惜,学会关爱,学会承担责任。真正使语文教育体现知识和情操的美的教育。
2、以述促听,体会哲理美。
叶圣陶说过:“读和听是一回事,写和说是一回事,不能丢开听说不顾,光管读和写。”复述是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好形式。促进理解,锻炼思维,在机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和记忆性复述。选择生动的童话故事、成语典故,生活常识为其主要内容,采取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等,既能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说话有条理,用词正确,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捷性。
2、以述促听,体会哲理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在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述和简要评说,由于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相互交流,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的自述内容——各种童话图画、我的家,我的小伙伴、买物品、迎客人、向教师请假、上学路上的新鲜事等等,自述形式采取大家互相交流、对话、自由插话。我在一年级上学期就曾搞过许多游戏,如“打电话”。这是一种对话性的说话趣味活动。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问答一致、条理清楚地口述和正确转述的能力。示范表演如下:教师扮妈妈,一个同学扮小明,另一个同学扮爸爸。妈妈的电话:“喂,你是小明吗?妈妈今天晚上开会,晚一点回家吃饭,你和爸爸先吃。”小明告诉爸爸:“妈妈在电话里说她今晚开会,晚一点回家吃饭,叫我们先吃。”表演完请同学评小明把电话内容传达得是否正确。再请三个同学分别演妈妈、小明和爸爸,示范一次。同桌两人互相扮小明和爸爸,把电话内容传达一遍。
4、语感训练,体会层次美。
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语感能力越强,说话能力就越好,分析理解能力就越强,语感训练的内容以说一明确的话题或一件事为材料,强调说前准备,培养先想后说的能力,写好说话提纲,言之有序。其形式可采用故事会、演讲、辩论会等。要求讲述清楚明白,完整畅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词准确丰富,语调、语音适当,表情姿态自然大方,说话语言表达上要更接近于书面表达的要求。重视语感训练。一方面可提高说话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儿童从说话表达顺利向书面表达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是一名能工巧匠;在审美教育的舞台上,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导演。为了生活和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笑和充满魅力的泪。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形式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想象美。让学生认识、思考,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去努力创造美的生活。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材与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
——以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摘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儿童文学是符合语言规范,与儿童接受能力相适应的;儿童文学是创作者提供给儿童的精神产品;儿童文学作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同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也存在着选材不全,说教味太浓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选材;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是为了实现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按一定结构系统,把语文知识组织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既为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材料,有为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材料。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来源。
一、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一)儿童文学的语言是符合语言规范,与儿童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如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离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样,离开了语言,文学便不能存在。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形象性、简洁性、音乐性、叙述性。
1、形象性
文学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语言,把世界展示给读者,使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语言的形象性,一是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使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的形式呈现,而大量的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则使儿童的生活经验得到有效的、最大限度的迁移,使陌生的事物变得亲切和熟悉起来,从而更容易被儿童感知和理解。二是突出语言的动作感,儿童的认知发生于动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结构。这决定了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动作感强烈的文学语言不仅能够唤起儿童对认知对象的注意,而且可以增强对认知对象的理解。三是使语言呈现鲜明的色彩感。如詹冰的《插秧》中写的:“水田是镜子,照映着蓝天,照映着白云,照映着青山,照映着绿树。农夫在插秧,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色彩的对比和运用,使景物显得鲜明而形象。
2、简洁性
儿童文学要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因为儿童年龄小,难以理解和接受深奥难懂的语言,所以儿童文学作品总是选取明朗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和句式并力求简洁和生动。
3、音乐性
儿童语言发展中有一种“语言结构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语词排列的敏感性,二是对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和节拍的敏感性,三是对语言不同功能的敏感性。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的语言重视声音层面。儿童语言的声音具有传情达意和审美价值,这种由声音效果造成的音乐性与词义唤起的视觉形象,使作品产生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的美感。
4、叙述性
儿童文学中无论是图文并茂的图画书还是以文字为主的作品,都是以向儿童讲故事为目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有明显的叙述功能,在童话、故事、小说等叙述文体中,无论是叙述话语还是人物对话,都有很强的叙述性。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在《浅语的艺术》一书里提出要“运用儿童所熟悉的真实语言来写”,用“儿童最熟悉的共同语言来从事儿童文学写作”。而儿童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是人类整个语言系统中最浅显、与儿童最接近的。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作,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样简洁明快、符合语言规范、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的诗句,能让儿童感知到语言的艺术魅力,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文学是创作者提供给儿童的精神产品
这种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特点,而且可以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接受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基本道德的熏陶。谦虚与容忍的美德可以通过《陶罐与铁罐》这样的童话传递给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可以通过《我爱家乡的杨梅》这样的散文传达给学生。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既不片面强调思想教育而忽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又能不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而忽视思想教育。通过对各种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够较好地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他们自主自觉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学生还能拓宽视野,获取知识。从《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学生可以获得有关动物脚印的知识和个别小动物冬眠的知识;从《精彩的马戏》中,没有看过马戏的学生也能对马戏表演产生初步的印象。这些知识都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知识。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选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文学的文类选编不全、资源流失严重
1、民间文学的缺失
民间童谣、民间童话既拥有独特的、儿童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语文价值,又是民俗、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是民间文学的一支,包含了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人文底蕴。民间童谣、民间童话,语言生动、接近口语、浅显易懂,且富有生活气息和中国农耕文化气息,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最适合做低年级语文教材。儿童在接受语文学习的同时,又能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2、缺乏幻想类作品
教材选入的多是小猫、小狗等以小动物为主角的拟人体童话,除此外再没有任何幻想性的内容。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金近说:“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因此,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儿童文学应该具备幻想的质量。”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说:“应该给儿童什么书呢?应该是能够启发儿童进行幻想的书,应该有能够启迪儿童身上那种健康的、富于创造性的想像力的书。”儿童文学在提升少年儿童的幻想质量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儿童文学应该具备幻想的质量,但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没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依然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具有知识至上和理性主义色彩的特点,忽视了对儿童想像力的培养。现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已经习惯了从各种媒体接受信息。而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他们意识到不是只有电视、电影充满了趣味,书本同样可以给他们提供想像的空间,而且在读文字的过程中,他还可以去创作,去想像,这是一种不一样的快乐。
3、幽默文学的缺失
我们的教育总是板着脸,似乎只有严肃才叫教育。然而幽默是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对形成孩子乐观、豁达的性格很有帮助,天性活泼的儿童需要幽默文学的滋养。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未来能从容面对生活的压力,乐观、积极地追求进取,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就没有理由将幽默文学拒之门外。在美国,幽默被确定为非常有用和有效的教育手段,人们认为它的益教作用是多方面的,幽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老师和教育内容的注意;幽默有助于优化学习环境,使学习更快乐;幽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科书中的幽默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韦苇先生曾说过:“幽默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和美感的象征。它是具有崇高理想的作家对于喜剧性特征的一种理解和认识,和对喜剧性内容的创造力。”可以说成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具有幽默感。彭懿先生曾说:“ 一本好的儿童书,应该是幽默迭起的”,因为儿童的阅读心理需求中对趣味的要求要高于成人,他们的期待视野中首先要的就是有趣,而幽默感的存在可以大大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伊索寓言》能流芳百世,安徒生和格林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超凡出众,幽默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入选的儿童文学,经典原作缺失,说教味太浓
现行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儿童文学的数量不少,但很多篇章是似是而非的教材体儿童文学。所谓教材体儿童文学是指教材编写者根据自己的儿童文学感觉,为教材编写的文章,其中也包含删削的儿童文学名著。教材体儿童文学不是真正受孩子欢迎的文学,孩子天性讨厌说教。语文课应该是孩子喜欢的课程,可现在很多孩子讨厌上语文课,因为他们感到语文课就是说教课。翻开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这种能激起孩子们热情的作品几乎是缺失的。教材所选的课文情节很简单,意图很明确,几乎不用孩子深思就明白说了什么道理。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小白兔和小灰兔》告诉人们要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两只小狮子》告诉人们从小就要学本领,不能靠爸爸妈妈生活一辈子;《棉鞋里的阳光》告诉我们要孝敬老人。这些课文,缺乏趣味性,文字的说教重于文字的审美趣味,没有很好地体现文字魅力。从中我们看不到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只看到它们的说教喻理,孩子们很容易转移注意力。这样的教材也影响师生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不能体现语文课的独特审美情趣。
三、总结
高尔基指出:“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会自觉地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使他们精神积极高尚,思想感情得到健康发展,这样他们才会创造美、追求美。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就承担着传播文字的魅力、培养儿童独特的精神品质和审美情趣的作用。我们应该慎重地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内容,让经典的儿童文学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yuncheng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 class 1004 num 08)Abstract: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has provided valuable material resources.Children’s literature is the creator to provide children’s spiritual products;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s broaden the students' field of vision.But at the same tim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selection of also exist material is not complete, sermons taste too thick problem.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children’s literature;select material;problems
参考文献:
[1]侯慧庆.儿童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1.10:108
[2]李山林、朱少先.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材浅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8月(B):16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4]屈华.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元素[J].专题研讨:201 [5]周蓉.重建一座幸福的童诗花园——浅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新诗的传播[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6月(6):28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材概况
一年级上册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四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3课,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作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二、教材特点
1综合性。2科学性。3时代性。4趣味性。5广泛适用性。
一年级下册
一、教材内容及其编排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界。
每组包括1课“识字”、4—5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包括词语、三字经、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课文共34篇,内容丰富多彩。“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二、教材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三)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四)大力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1.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方便学生的学。
2.教材注重引导发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3.联系单元的专题设计口语交际,加强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五)体现弹性,增加适应性。
二年级上册
一、教材编排
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
二、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课文的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材的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4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5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了亲和力。
6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三年级下册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2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3联系本单元专题,继续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二)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三)大量更新课文,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四)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3采用多种形式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4继续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五)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 1口语交际。
全册共安排八次口语交际。分别是:“介绍家乡景物”“我们能做点什么”“说说我自己”“教你学一招”“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想发明的机器人”“丰富多彩的世界”“神话、传说故事会”。
2习作。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八次。习作内容分别是:家乡的景物;关于保护环境;自我介绍,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学会一项本领中的趣事和体会;父母的爱;未来的„„;自由习作;假如我会变。
3我的发现。
根据中年级特点,拓展了“我的发现”的内容,由以前单纯地发现识字方法,拓展到发现词和句的一些规律。在语文园地中,共安排八次,分别是:反义词的特点;比喻句的不同形式;反问句的作用;区别同音形近字;区别音形相同的异义词;分辨形同异音异义词;发现成语中叠词的运用;区分形近字。发现的内容是从本册或以前所接触过的一些语言现象中归纳出来。
4日积月累,共编有三部分内容。
(1)“读读背背”系统编排了古诗、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等内容。(2)“读读认认”和“连连认认”。(3)“我会填”和“读读记记”。
5继续编排趣味语文、成语故事等新的栏目。
(六)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能。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体裁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三)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四)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策划一次与远方的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童年趣事;劝说;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情;演课本剧;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讲人物故事;聊聊热门话题。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而且涉及到一些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像“劝说”“演课本剧”“讨论或辩论”,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
(1)记实作文。安排了三次,在第二组安排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安排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安排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2)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一组是写信,介绍了信封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
(3)材料作文。在第五组安排了缩写训练,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还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都是很好的训练。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训练写有明确交际目的的实用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习作基本技能的训练。
(六)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二)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教材内容富有时代性和人文内涵。
2增加体现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体裁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三)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四)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六)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