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

时间:2019-05-15 04:3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

第一篇: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

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

——由当前幼儿园美术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本0201班 何颖

指导教师:周红

摘 要:儿童绘画是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绘画的创造性一般是指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的独创性和大量不同寻常的细节。儿童绘画创造力的提高应主要依靠激发诱发幼儿内在的潜力。顺应儿童绘画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激发儿童绘画的创造表现能力。关键词:幼儿绘画;创造表现;培养

引言

一位美国老师给中国的孩子上美术课,深感孩子们的画技很不错。课中她以“快乐的节日”命题请孩子们作画,结果所有的孩子画的都是圣诞树。她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孩子们会画得一模一样呢?顺着孩子们的视线,她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这位老师把树遮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画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然而,令她吃惊的是这些孩子竟然无从下笔。我们不禁要思考——孩子们的创造力哪儿去了?

很大程度上,创造力是被“教”没的。在中国的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教幼儿画苹果,常常是在黑板上先范画一个苹果,然后让幼儿们照着这个苹果模特画,类似于批量生产。而在日本,教师会放一个苹果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们自己画,画好后再讲评。美国的老师会给每个幼儿都发一个苹果,放手让他们画,即使孩子把苹果画得像胡萝卜也不会责怪他,而是会和他讨论能不能种出长得像胡萝卜的苹果。这不仅仅是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更是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因此也带来儿童绘画创造表现能力的不同结果。

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今中国幼儿绘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

我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园的绘画教育大致存在三类问题:第一类,注重技能教育,没有以幼儿为主体,以老师教为主,往往是“依葫芦画瓢”的形式,抑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导致幼儿讨厌上美术课,不喜欢画画。第二类,放任自流的教育,过分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给幼儿很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却忽视了必要的技能的支持,导致幼儿有很多想出来的却不能表现出来,或者是表现出来的东西过于单调与简单,幼儿得不到新鲜感与成就感,一段时间后便对绘画失去了兴趣。第三类,绘画环境不佳,作画工具单一,限制太多。这些对儿童绘画的创造性发展都是不利的。

创造力是最大的快乐,被剥夺了人生最大快乐难道不是孩子最大的不幸吗?1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了解儿童绘画,继而针对以上三类问题提出对应的培养策略,这就是本文要阐述的重点。

一、学前儿童的绘画活动

(一)什么是儿童绘画

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造型语言,在纸、木板、布等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象。它所表现的范围甚广,从直接可视的外在物象到精神生活的表象世界,均可以通过观照表现出来,作为绘画描写的对象。

儿童的绘画主要是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在平面的纸上画出直接可视的物象。儿童的绘画反映儿童的天性,是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也是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一种形式。儿童画是儿童心理活动和个性人格的体现,具有它独特的审美特点。其中生动稚拙、无拘无束是儿童画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儿童画的天真活泼,我们在表现形式上很难给儿童画严格界定。

沈洪:《早期教育忧思录》,载于河北日报,1995年3月1日 总之,世界有多大,童心就有多大,儿童画的天地就有多宽广。儿童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神奇的想象力。选择的对象无目的性,创造出的视形象不受具体形象和色彩的限制,是儿童心理活动与幼稚表现相统一的造型观念与造型样式。那些涂抹于墙角、地面或木地板上的不为功利所为作的画,最具儿童的本性。

(二)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绘画的发展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只有了解儿童绘画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去发掘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

学前儿童的绘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涂鸦期(1.5-3.5岁)

2岁左右的儿童,由于能够独立行走,用手进行的探索变得更为自由。他们喜欢到处涂抹,于是用笔画点、画线的涂鸦行为就出现了。这些最初的用笔留下的点、线痕迹就是涂鸦画。涂鸦画不讲究造型、色彩和构图,只是学前儿童感知觉和动作有了一定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做出的一种新探索,一种新的动作练习,基本上是一种手臂动作。儿童涂鸦的根本特点就是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涂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游戏活动,能带给他们兴奋和快乐。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画什么并不重要,他们不关心画的结果,而是热衷于涂鸦的过程中得到感官上的满足。

涂鸦期的儿童绘画受到动作和手、眼、脑协调性发展的制约,此阶段的儿童绘画时往往很少移动手腕,而是依靠整个手臂的动作来涂画,因此画出来的往往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点、线,在成人看来涂鸦就是“乱涂乱画”。

2、象征期(3.5-5岁)

3岁以后的儿童,由于涂鸦的练习,已经能用手腕和手指画画。随着心理能力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

造型上,常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替代实物来表现自己的意图,这些图象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关系,常常只具备物体的最基本部分,是粗略不完整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这些几何形状和线条是用来表现事物特征的象征符号,而由于这时幼儿能使用的形状有限,类似的形状在每个幼儿的作品中或在同一个幼儿的不同作品中可能代表着极不相同的事物。此时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儿童笔下的“蝌蚪人”。即用一个大圆圈表示人的头,大圆圈内画上几个点或小圆圈表示五官,大圆圈外面有几根线条表示四肢。

色彩上,对红色、黄色等温暖色比较喜爱,而对冷色,如蓝色、紫色等不太喜爱,涂色逐渐由无序、不均匀向能用方向一致、均匀的涂色发展。

空间构图上,此时的儿童已经试图表现空间关系,但是他们不明白遮挡的关系,因此他们常常画“透明图”。

3、图式期(5-7岁)

图式期是儿童开始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经验的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会有许多独特的绘画方法,在造型、色彩和构图上有明显的进步。

造型上,开始用一定的图式描画周围环境,建立起了比较固定模式的概念画,经常重复用一定的图式画人。画面形状开始复杂化,形状数量增加了,试图将简单形状如三角形、方形等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组织,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具有了一定的表现意义。强调对称、垂直是又一个基本特点,他们习惯将人画成左右对称,重心垂直于地平线。

色彩上,对色彩运用的情感范围渐渐扩大,对更多的色彩有了情感反映。用笔更加熟练、准确,能够进行较随意地涂色,甚至能调出混合色。

构图上,开始注意到了大小比例,但分寸掌握较差,如经常会将人与动物画得一样大。有时画面中会出现一条长线或多条短线作为地面,以地平线的方式来组织画面。但是幼儿在表现三维空间时存在困难,或者说是他们的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他们出现了这个时期孩子特有的构图形式——展开式构图、多视点构图和透视画。

二、当前幼儿园在培养儿童绘画创造表现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很难在现实中看到富有童趣、充满想象创意的儿童绘画;而且很多幼儿的表现方式都很单一,并没有达到适合自己年龄层次应该达到的绘画能力水平。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我们的幼儿园的在培养儿童绘画创造表现能力上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

(一)忽略绘画活动中的创造性环节,没有以幼儿为主体,以老师教为主。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范例是幼儿绘画模仿的样本,幼儿不需经过创造,只需模仿范例便可以很直接地取得美术成果。从表面上看,幼儿的漂亮作品似乎不少,但真正会画的人不多,不少幼儿离开了样本就什么都不会。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不了解儿童绘画本身就应该是创造的,而且也不重视绘画过程中创造这个关键环节。这是当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而且也方便对幼儿绘画作品依照一个标准来进行评价。

例:小班绘画活动:“青苹果和红苹果”。

教师先拿出示范画,一个红苹果和一个青苹果,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一步一步讲解,然后再示范画一遍,并告之用红油画棒涂红苹果,绿油画棒涂绿苹果。接着让幼儿们自己画,幼儿们也一步不差地重复着教师刚才示范过的动作,而且都画得不错,教师看着自己的教学成果相当满意。偏偏有个男孩子画了两个黑苹果,教师批评了他,并让他按照范画重画。重画过程中,这个小男孩画画的热情大减。之后教师在讲评其他幼儿作品时,他一直在一边小声嘀咕:“因为天气热,苹果烂掉了嘛!”

这个教师不当的处理方法扼杀了一个幼儿的创新,这个小男孩勇于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苹果,这说明他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没有听他的解释直接批评了他,大大挫伤了这个男孩的绘画积极性。儿童对色彩的反应是强烈的、敏感的,他们具有某些天赋能力2。画黑苹果的幼儿,也许在生活中看到过烂苹果,正好今天画苹果,激起了他对表现“烂苹果”的欲望,他想用黑色来表示苹果烂了。但是本来两个很有创意的黑苹果却被两个平庸的红苹果和青苹果给取代了。也许之后的绘画活动中他再也不会创新了。

所以,在绘画教学中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为主体,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想法,使他们的想象与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忽视了必要的技能的支持。

问题之二是在解决幼儿主体性这个问题时,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幼儿园,很尊重幼儿的奇思妙想,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对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不利的。让幼儿完全自由发挥,忽视了必要的技能的支持,导致幼儿有很多想出来的却不能表现出来,或者是表现出来的东西过于单调与简单,幼儿得不到新鲜感与成就感,一段时间后便也对绘画失去兴趣了。

例:大班美术主题活动“娃娃的脸”。

教师依次放了愉快、哀伤、可怕、诙谐四段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幼儿讲一讲听四段音乐时各有什么感觉,会有什么表情,并让幼儿们听着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幼儿们发言和表演都非常积极,答案丰富多彩。接下去,教师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多种作画工具和多种颜料,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喜欢的感觉和表情画下来。但是幼儿们的表现并不理想,有些不知道选什么材料,有些选了材料却不知道怎么用,有些画了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画了笑脸。而且画出来的作品也远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精彩。

在这堂课中,从幼儿的反应来看,前半节课他们是相当积极的,情绪很高,但是他们很多表演出来的表情和自己说的感觉情绪并不符合;我觉得很多幼儿是处于“空想”和“瞎表演”的状态。而后半节课,很多幼儿开始走神、打闹,注意力不能集中到绘画这件事上。究其原因:首先是幼儿在平时缺乏审美情感的积累,有些情绪感觉离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幼儿无法正确表现;而且,把感觉情绪转化为表情表现出来,其实是一个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一种心理思维过程,这对于一个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的。其次是幼儿缺乏绘画技巧的积累,他们对材料不熟悉,绘画工具不会使用或者错误使用,当然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了;而且杂乱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幼儿的选择。所以,幼儿们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依然比较单一,因为高兴的情绪和笑脸是幼儿生活中最熟悉的。

所以在培养幼儿绘画创造表现力时,除了要选择合适的绘画内容和绘画材料外,必要的技能支 2 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1997年1月第一版,P159 持也是相当重要的,必须处理好技能教育和幼儿自主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绘画环境不佳,作画工具单一,限制太多。

问题之三是绘画环境不佳,作画工具单一,限制太多。在幼儿园看绘画活动时,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绝大多数幼儿园只要进行绘画活动,教师肯定会选择油画棒和白纸来进行绘画,很少用到颜料,更不用说其它的绘画工具和材料了。即使偶然尝试颜料做画,幼儿也要处处受限制,不能尽情的绘画。

例:小班美术活动“手掌印花”。

教室地板上铺了很大一张白纸,教师在上面已经画好了大树杆和一些草,让幼儿在上面印花。据了解该班幼儿是第一次使用颜料,而且又是把手当成绘画工具,幼儿们自然是又新奇又兴奋,非常积极。但是在印花之前,教师开始立规矩:“一组一组小朋友轮流来印,印好之后立刻去洗手,不准乱摸乱碰;一个小朋友只能选一种颜色,所以印之前先想好你要什么颜色„„”

这个活动既没有满足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应该得到的感官上的刺激和体验,也没有满足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情感需要。这样的“没有感情色彩”的绘画活动不仅抑制了幼儿的创造力,而且降低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进行这样的活动毫无乐趣可言。但是教师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幼儿用颜料容易把教室弄脏,阿姨会有怨言;幼儿容易把衣服弄脏,家长又有意见,所以本该有趣的绘画活动只能无趣地进行。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对促进幼儿绘画创造表现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上述这些绘画教学方式下,我们的儿童的思想被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了,个性棱角被一点点磨平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接受”,一旦放手让他们自己做主时,他们便陷入迷茫和不安。而这些不仅仅阻碍了儿童绘画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力

针对以上三大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力。

(一)绘画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意愿,使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尊重幼儿的意愿、尊重幼儿绘画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一般都是配合主题活动而设,因此为了既能引导幼儿有主题地进行绘画,又能给幼儿的想象、创造留有空间,使幼儿自身的情感和想法得以充分展现,避免单一形象、简单模仿,可以让幼儿以主题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组织画面,表现一定的主题情节。

幼儿时期,由于孩子没有旧的知识经验的束缚,自由的空间比较大,想象大胆,并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所以同样一个主题,由于幼儿各自的生活经验的差异,就会导致他们各自的想法不同,从而表达方式也各有特点。如:下面4幅图画是幼儿园小班孩子观察毛毛虫之后画的主题意愿画“毛毛虫”。

从四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每个孩子画得方法都不同,表现的内容也不同。这些作品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有的只是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表现方式,真诚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画和喜欢的画,画与别人不同的画。千万不可以让幼儿模仿范画,或规定应该怎样画,这样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发展,长此以往,当幼儿一旦脱离教师的示范,便什么都不会画了。此外,由于幼儿们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孩子最容易从同伴间获得学习,产生灵感。因此每次绘画活动之后还应该让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这样比较有利于幼儿互相启发和互相学习,并且丰富幼儿的表现方式,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

每个阶段的幼儿对绘画都有不同需求和意愿,所以要顺着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选择难易适度的绘画内容来进行绘画教学。

涂鸦期的儿童只满足于“动”的快感,不在意自己画了什么,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所以对该阶段的幼儿应该以表扬为主,不能因为他们画得挫劣而批评他们,更不要试图干扰或改变他们的涂鸦。这一时期,教师须重视幼儿的涂鸦,要像鼓励他们走路说话一样鼓励他们涂鸦,以激发幼儿对涂鸦的兴趣和愿望。不要因为弄脏了衣服或是因为画得“乱七八糟”而指责制止他们的涂鸦行为,以免儿童丧失自信心和创造力。因为这一时期成人的赞许和肯定是幼儿喜欢绘画的最重要情感源泉。方式上要注重有趣性和游戏性,内容选择上要注重幼儿的兴趣,以线和点的训练为主。该阶段关键是要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

象征期的儿童已经不满足于“乱涂乱画”,他们想要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画的东西有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常常不能很完美表现自己所想的。例:一个中班孩子画了一个大圈把它涂黑,又在旁边画了很多小圈把它们涂黄,作为一个成人很难想象这个孩子要表达什么。他跟老师说:“黑的是老鼠,黄的是大米,这是老鼠爱大米,我要送给妈妈的。”老师表扬了他很有想法,但是这个孩子却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觉得自己画的不好。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一般应包括视觉与情感经验。扩展幼儿有关几何形状储备,鼓励幼儿大胆命名自己创造的象征符号。创设良好宽松的绘画环境,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满足幼儿需要,而且提供各种必要绘画表现技能支持也应成为重要工作。教师应将重心放在激发、维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与丰富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上,提供各种涂色材料。

图式期儿童已经能够以自我为中心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绘画方法,在造型、色彩和构图上较象征期有明显的进步。这个阶段教师要多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概括,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有个性的创作。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幼儿在绘画表现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要及时而有差异的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应该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要理解与保护他们的独特表现方式,保存幼儿富有童趣的绘画作品。在绘画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各种绘画方式的结合和相互渗透,如:可以尝试用儿童的特殊经历或特殊故事去引发儿童一种动感的感觉,尝试表现“流动”、“喷出”、“爆发”等形态;尝试处理形态和背景的关系,逐渐学习图形和背景的关联、构成及分化。引导幼儿“一题多画,一画多变,一形多变”。此外还要注重美的教育,通过引导幼儿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来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恰当处理幼儿绘画技能与幼儿自主创造的关系

在幼儿园阶段的绘画教学中,孩子应该要学会用点、线、面等绘画语言来把握和表现事物的形态、情节,并能用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而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引导他们获得这些必要的技能。

1、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观察与概括,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

观察是儿童进行创造表象的基础,这种观察与一般观察不同,它必须是一种审美的观察。这种观察强调对被观察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形态、各部分的特征及结构变化的规律、相互之间的关系等要素进行观察与感知。观察后,需要引导幼儿把这些特征进行概括,并转化为绘画的符号。

(1)对个体事物的观察与概括

用简单的形状概括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用形象的语言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将实物的观察转化为平面的图形,即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抓住最基本的形装和特征。如,引导幼儿观察小鸡,不仅要观察小鸡长什么样,还要注意小鸡各器官是怎么分布的,各器官又有什么特点。小鸡的头是圆圆的,头上两侧分别有两个圆圆的眼睛,前面长着尖尖的嘴巴;头下面是圆圆的身子,下面长着两只树杈一样的爪子„„这样即使教师不做示范,幼儿也能用自己的想法把小鸡画下来。

对个体事物的概括,一般3-4岁左右的儿童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局部或物体的大致轮廓,在绘画作品上,大部分图像是在线圈上添加线条。这时引导幼儿概括主要是用封闭的线圈或圆形概括事物的外形。而4-5岁左右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已经比较全面,这时应该引导要他们进行相对具体的观察和概括,包括事物的各个部分。

(2)对同类事物的对比观察与概括

幼儿掌握个体事物观察概括之后,就要引导他们进行同类事物的比较观察和概括。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观察,寻找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引导幼儿借鉴相同,变化部分的不同。如:小鸡、小鸭、天鹅、仙鹤等一些禽类动物,都可以互相借鉴。

小鸡和小鸭它们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外形都比较相似。画小鸭,在绘画上只要把小鸡的尖尖嘴变成小鸭的扁扁嘴,小鸡的树杈脚变为小鸭的扁扁脚就可以了。

把小鸭的头画得离身体远一些,并画出弯曲脖子和大翅膀,小鸭就又变成了天鹅。

把天鹅的扁嘴巴变成长长的尖嘴巴,再画上尾巴和两条细长的腿,天鹅就又变成了仙鹤。

这样,只会画一种动物,抓住特征进行变化就能画很多同类的动物。而这样的一次绘画活动,也可以让幼儿同时掌握几种同类事物的画法,达到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为幼儿进行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2、引导幼儿研究事物结构变化的规律,发现表现事物不同形象、不同形态的方法

(1)研究构成事物的主要部分的要素不变,突出特征,变化其要素的形状,掌握表现同一事物不同形态的方法。

如:画金鱼,金鱼的关键特征是大眼睛、大尾巴,但是身体可以用不同的形状来画,画出的仍然是金鱼的形象。

又如:随意变化鱼的身体、尾巴,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鱼。

通过这样的研究和演示,可以开拓幼儿绘画的思路,使幼儿了解创新绘画形象的方法。(2)寻找事物变化的规律,变化事物部分要素的位置,发现各种姿态和动作变化的方法 如:天鹅,同一姿势的天鹅,身体部分不变,变化它的嘴和眼的位置,可表现不同的动作。

同一姿态的天鹅,身体不动,变化头、脖子的位置,表现不同的动作的天鹅。

通过这个“不同姿态、不同动作”的练习,幼儿在绘画中就能较自由、较自主地发挥,不必再拘泥于“像不像”、“对不对”的彷徨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比较独立自主地创造新的绘画形象,从而绘画表现力又进一步地提高了。

3、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积累各种体验和经验,促进幼儿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发展,从而提高创造表现能力。

绘画创造表现力的核心就是创造,任何创造都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让幼儿多参与各种各样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活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及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样儿童的经验和情感积累多了,就会使一些有联系的经验和情感相互发生碰撞而擦出创造的火花。如:一个幼儿摸到一根黄瓜时,问他有何感觉,他可能说不出“粗糙”和“扎人”这样的词,但是他会说:“像我爸爸用胡子来碰我的脸。”这不也是一种创造吗?

儿童在掌握一定绘画技巧的基础上,一旦在经验和情感上得到共鸣,就能够通过想象,在绘画表现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画面具有一定的场景和情节,而不仅仅只是角色形象的简单叠加。

例:《丑小鸭》的故事。从丑小鸭成长成天鹅这个过程中,丑小鸭的情感大致经历“自卑——孤单——羡慕——自信”这样一个过程。丑小鸭的故事能引起大部分幼儿的情感共鸣,但每个幼儿的情感共鸣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进入幼儿园集体后,得不到同伴和教师的认同,就会有自卑感,那么丑小鸭的自卑会引起他的共鸣;有的幼儿进入集体,一下失去了家中“中心地带”的感觉,就会觉得孤独,那么丑小鸭的孤单会引起他的共鸣;有些幼儿很羡慕别的比自己优秀的同伴,那么丑小鸭羡慕天鹅的情感会引起他的共鸣。有了这个情感基础,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如果我是丑小鸭,我会怎么样?”有的幼儿说:“如果我是丑小鸭,我不开心,因为没有人陪我玩。”有的幼儿说:“如果我是丑小鸭,我多可怜呀,没人喜欢我。”也会有幼儿说:“如果我是丑小鸭,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丑小鸭会变成天鹅的。”之后,教师就让幼儿把自己想象中的丑小鸭的故事画下来。每个幼儿都“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以表现“孤单”的幼儿作品为例:有的幼儿把丑小鸭画在一张纸的角落来表示孤单;有的把丑小鸭画得很小,别的动物画的很大来表示臭小鸭的不起眼;有的是色彩上的差异表示丑小鸭孤独。

总结这三点,基本解决了必要的绘画技能与幼儿自主创作之间的矛盾。前两点是培养绘画创造能力的必要铺垫,第三点应该是培养绘画创造能力的落脚点。

(三)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促进幼儿绘画创造表现力

1、创设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材料的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材料的种类要丰富,既要有绘画必须的各种纸张、各种画笔、颜色等;又要有各种辅助材料,由于幼儿小肌肉的动作还不灵活,制作细小、复杂的部分有一定的困难,多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有利于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启发幼儿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绘画创作。一颗小石子,一个粉笔头,甚至自己的身体和衣服都可能成为幼儿创作的对象。但是材料的选择要适当,要丰富而不杂乱,并且与绘画所要表现的内容相配合,做到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让绘画所要表达的内容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做浸染,不能选择一张密度很高的新闻纸和稀释度不好的水粉颜料来做,否者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情感环境。

绘画活动中教师不能只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组织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绘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每次绘画活动,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自始至终感受到温暖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情操。

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言要富有鼓动性和开放性,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力。不能在言语上处处限制幼儿,“不许”这样、“不能”那样。要通过积极指导的语言,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引导幼儿自己发现规律,研究画法,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创新画法,为幼儿提供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使幼儿不必顾虑成人的批评、责难,增强自信心,并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喜好,大胆的提问、质疑,大胆地探索、创新,宽松、自主才能创造。

四、结语

涂涂抹抹是每个儿童都喜欢和经历过的,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是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同时绘画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由于受到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动作发展的限制,儿童绘画往往具有荒诞性,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儿童是创造的学习的,而且绘画活动本身也是创造的,但如果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开掘和培养,那么儿童的绘画就只会停滞在简单、重复的低级阶段,从而影响儿童的创造表现力的良好发展。

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场所就是幼儿园,因此幼儿园进行怎么样的绘画活动是影响儿童绘画创造表现力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幼儿生活的家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幼儿园应该及时和家庭沟通配合,才能更好地共同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表现力。

《学习的革命》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儿童的绘画教育不应该是把孩子越教越死,不应该设好了各种条条框框去限制儿童的,而是应该设法去激发儿童自身的潜能。因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和创造者。绘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儿童绘画不应该是“被教”的,而是应该在涂画过程中被发现、被引导的。儿童的绘画受儿童心理发展和动作发展的影响,因此儿童绘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了解儿童绘画,遵循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特点,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鼓励其大胆想象和大胆创造,并且在绘画过程中促进想象和创造。这才是开掘儿童绘画天赋,培养儿童绘画创造表现能力的最优方法。

此外,作为成人,应该要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儿童的绘画作品,要理解幼儿作品的特点并且尊重、保护幼儿的作品。不能戴着成人的“有色眼镜”去评价幼儿作品,不能对幼儿的作品作轻易的否定,或者简单地以“像”与“不像”作为评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绘画作品。法国画家柯罗曾经说过一句有趣的话:“我每天都要请求造物主让我变成一个孩童,让我不带任何成见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就像孩子们一样。”是的,孩子们独具慧眼,只有孩子们才有那种得天独厚的表现才能,使孩子们的绘画创作潜能得以充分的表现。参考文献

[1]刘晓东著:《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楼必生、屠美如著:《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严蔚:《对美术教学的几点新思路》,徐汇教育信息网,2003年4月7日

[4]杨红:《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中国教育报》,2001年4月18日第4版。[5]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6]齐志前:《儿童学画的几种误区》,《中国书画报》,99年4月。[7]李慰宜:《创新教育与幼儿美术创造》,《幼儿教育》2002年8月

[8]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9]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10]张福芝:《幼儿创造性美术教育》,地质出版社,2002年一月北京第一版。

[11]杨辉:《环境对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少儿艺教网,2004年10月28日 [12]许小静:《从儿童绘画的实质谈儿童美术活动的价值》,www.xiexiebang.com,2005年4月16日

[13](美)罗恩菲德(V.Lewenfeld)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14]Anning angela: 《Making Sense Of Children's Drawing》(创造儿童画画感)2004年版

[15]Golomb.Claire:《Child art in context : a 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2002.How to cultivate creativity and expressivity of children’s

drawing ——ponder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rt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He Ying Director: Zhou Hong(Hangzhou college for Teacher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0201,No.29)

Abstract: Children’s drawing is a special visual language and children can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feelings through it.Creativity in children’s drawing usually presents children’s fresh ideas and new discoveries during their drawing.To develop children’s drawing Creativity we should bring out children’s inherent potential.We should accommodate children’s regular development of drawing, and lead children to bring initiative and activity into full play, so that creativity and expression expressivity of children’s drawing could be brought out.Key words: children’s drawing;creativity and expression expressivity;cultivate

第二篇:绘画活动与幼儿创造能力培养

绘画活动与幼儿创造能力培养

绘画对幼儿来讲是一种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来表达幼儿的喜、怒、哀、乐。在绘画过程中,孩子通过画笔、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可以说幼儿绘画活动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作为幼儿教师就要了解幼儿,让幼儿在绘画中树立起自己的信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第一,引导幼儿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幼儿对一切直观的东西都是新鲜的,但知识的累计非常有限,这就要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要按事物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对事物的大小、远近、色彩、环境、人物的衣着、质地、表情细致的观察,经过由繁到简的回想和再认识,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手、脑、眼的共同配合,以线条、块面、形态、色彩来表达对事物的感受。此外,多组织主题绘画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观察事物的主要特征,用色彩来表达对事物的感受,同时又增强了幼儿的记忆力。

第二,引导幼儿发现美,是创作的源泉。绘画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还要对幼儿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结合幼儿的特点,实施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教育,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色彩在幼儿绘画中很重要,教师既要引导幼儿在绘画中大胆使用色彩,同时也不能让幼儿盲目涂画,要通过色彩、色调表现一种美。只要孩子使用颜色的机会多了,教师适当指点,便会使幼儿对美有新的认识、新的突破。

第三,引导幼儿能变形,是创作的生命力。临摹是教师常用的便捷方法,也是掌握综合技能的初步阶段。这个阶段也很重要。但是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是创造力,所以不能只要求孩子临摹得“像”,幼儿阶段一般不容易临摹的很像。为了鼓励幼儿,教师不应当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问大家“画得像不像”,而应问“画得好不好”。孩子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以后,要正确引导孩子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让幼儿凭着自己的记忆绘画,也可以选择一定的主题,还可以让幼儿自己随意画想象画。鼓励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尽情的发挥,把自己所思所想大胆地展现出来。尽管有的幼儿作品很离奇、幼稚,会无中生有,但这种发自幼儿内心的情感宣泄是快乐的,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对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第四,提供丰富的材料,是幼儿创造的条件。让幼儿使用多种绘画材料和多种绘画工具,可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除了设计好教案,还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通过讲故事、唱儿歌、听音乐或做游戏等形式和绘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用多种材料教幼儿作画:用废旧报纸柔成团蘸色涂染、用牙刷梳子进行喷画、在色版纸上画画、在玻璃板上面吹出画、用油画棒画出图案,再用水彩颜料涂底色,使图案依稀可见,产生一种美感等等绘画形式。在活动中教师要多用指导语,“想想看还有什么别的画法,动动小脑筋,和别的小朋友画得不一样”“你能创造出新的东西”等。只要教师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材料,教会幼儿多种绘画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随之幼儿的创造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

第三篇:计算能力培养开题报告

“小学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数和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里对计算提出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尤其高年级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将计算法则遗忘,解决问题时即使会写算式也不能正确进行计算,甚至有些学生忘记计算口诀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无疑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要迅速有效地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以加强计算教学作为突破口。

就此我们提出了关于对“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研究。力求迅速有效的巩固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高年级学生计算兴趣,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学习品质。

二、课题概念界定

计算:包括学生的口算、竖式计算、估算以及联系实际进行快速计算。

计算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练习培养高年级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书写习惯;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计算效率。

三、理论依据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不同年龄不同班级都对这方面进行了加强和渗透。如:简单速算、口算、估算、简算、四则混合运算等。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容易被教师忽视。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充分结合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研究、讨论,力求建构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一)研究目标(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针对性地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等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高年级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

学生目标 :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书写和计算习惯。

第二:挖掘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汇聚成合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为提高我校的计算教学水平积累丰富经验,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形成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我校当前高年级学生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研究教师计算教学的多样化。

3、研究怎样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计算兴趣,怎样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怎样提高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4、研究学习的创新计算方法。

(三)研究重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从各角度开展对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对比研究法:定期将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在计算方法、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从相关数据上分析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计算教学模式。

3、调查法

通过对本校各年级学生计算情况的摸底测试、调查分析,了解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为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4、个案研究法

针对典型个体、典型错题、典型错因开展研究,并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找出小学高段学生计算易错原因,寻求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5、经验总结法

通过实际研究对相关过程资料进行归纳、检测、论证,从而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

(1)

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课题方向、研究内容和具体研究项目。撰写《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调查分析我校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现状,摸清学生已有 的计算基础。

(3)进行开题论证,并请专家对本课题进行相关理论指导。实验研究阶段:

⑴ 围绕课题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

⑵ 针对小学高段学生不同计算题型练习题进行整理分析,并分阶段编成集。

⑶ 立足课堂,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与学生实际,每期组织1至2次计算检测或者计算教学课例,反思总结出计算教学的不足或成功之处,从而研究计算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再次运用于计算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提炼,从而研究出提高小学高段学生口算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⑷撰写课题中期报告,撰写教学设计、精品反思以及相关论文。⑸进行阶段性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结题阶段:

(1)小学高段学生计算周期训练题汇编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

(2)编辑整理课题研究优秀案例、教学设计以及论文等。(3)整理课题相关的研究材料,认真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预设

1、通过对小学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2、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对计算教学的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有一个重视并积极支持教育科研,且管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学校领导集体。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及时请教学校已经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有经验的教师。

3、课题组负责人是年轻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踏实肯干的精神。

4、学校在经费上积极支持,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八、困难与疑惑

1、高年级学生计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难突破的教学问题,本次研究我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是否会因为过多关注习惯而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否会因为过多关注让数学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让学会厌学,从而导致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本课题由我一个人进行研究,在理论上比较欠缺,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虽然目前我们存在疑惑与困难,但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我有信心完成此项研究任务。谢谢!

第四篇:《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心理学认为,没有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以创造思维为前提的。传授物理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基础物理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一)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危机的新世纪,也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个新的世纪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能与人合作共事和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导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其中的三项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另外,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2001)报告中也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再如,1991年10月召开的国际创造学大会上各国代表所取得的共识是“创造力开发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8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创新”不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而且也成为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二)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1、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巴中市“十五”期间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和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学设计整体优化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和作用》,研究周期均为三年现已结题。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优秀电影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周期五年在运行之中。

四川省“十五”期间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实验的整合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育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育身育心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多媒体优化组合与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研究》,这些课题研究周期均为三年在运行之中。《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原文共3100字),在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后盾,构建创新教学结构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创新氛围(师生平等的交流的氛围和学生协作学习的氛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分别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1年9期和香港《当代教育》2001年6期。2001年8月11日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海南省教育学会、泰国东方文化书院、泰国中华总商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分别被评为学术论文优秀奖和教育科研奖。2003年11月该论文在北京市崇文区天龙东里小学上刊登的《运用教育美学原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结构研究开题报告》一文所引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的结题报告》(原文共2500字),分别发表于《四川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l期和《中小学电教》2003年2期。2003年2月,该论文在吉林长春中小学电教电子版上刊登。

《物理转转棋》(原文共1000字),物理转转棋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是少年儿童理想的玩具之一。制作方法简单:用木头做36枚象陆战棋子那么大的棋子,并涂上黑颜色。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漆在棋子上写上动物的名称如:狼、虎、蛇、鼠各一枚,鹰、羊、免、鸟、蛙、鹿、虫各两枚(共36枚,各18枚)。比赛只能两人进行。棋子只要至少经过一个圆弧,才能“吃”对方的棋子。棋子被对方“吃”光了的;或双方都有棋子,但都无法“吃”对方的棋子,棋子剩得少的;或到最后所剩的棋子无路可走的,这三种情况之一者算输方。原文分别发表于湖南省科协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l期和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9期。

《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原文共5000字),分别在2002年3月23日至5月28日出版的《中学生学习报》(1—7)上连载。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别控制的两种遗传病结合在一起遗传的例题辨析》(原文共2000字),在2000年3月出版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书上发表。

《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原文共1500字),在2000年9月出版的《中学生理科应试》书上发表。

《遗传病机率快速解答》、《蛋白质专题复习(上下)》和《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复习》(原文共3000字),文分别发表于《招生考试报》2002年12月2日、2003年1月21日和2003年10月14日第三版。

《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实验部份的比较研究》、《细胞质的流动》、《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原文共3500字),文分别发表于《物理报》2002年12月25日、2003年1月20日、2003年4月18日和2003年10月28日第三版。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试析单性结实》(原文共1500字),文同时发表于《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10月18日第三版。

《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水分和矿物质元素呼吸的区别与联系》、《CO2ā与光合作用碳循环》和《与DNA相关的计算题例析(上、中、下)》(原文共5000字),文分别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2003年10月18日至2004年1月18日第三版。

3、课件获奖

课件《苯酚》2000年12月5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课件《巴黎的桥》和《平分已知角》,2001年10月1日分别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奖。课件《The visit to Monkey isiand》、《原子的核外结构的发现》和《地球的运动》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一等奖。

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鸟类的多样性》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4、实验研究的条件

实验经费:由学校承担实验所需的一切经费。

设备设施:由学校向研究课题组提供实验所需一切设备、设施。

研究队伍:本课题除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外,还建立课题研究小组,顾问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我校教学设备齐、师资队伍整齐,力量强,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积极上进的教育群体。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状况

一般认为,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但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比这晚的多,一般把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作为这一领域开创性的研究标志。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就开始空前繁荣起来。1967年,吉尔福特提出了人类“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即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这一成果至今仍广为应用。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智力纬、认知方式纬和人格纬),其中的智力维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可谓各有成果,各自从不同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这些研究有的只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过于狭窄。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DC)模型”,并出版了专著,对创造性思维的纬度、心理操作过程以及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我们认为这套理论是比较科学和实用的。

除了以上的理论研究外,世界各国也一直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际探索。其中有的国家从学科入手开展研究,例如南斯拉夫就曾试图通过组织专题单元教学和活动,整合不同学科和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身心健康。还有澳洲小学也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活动。他们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案例。还有从培养创造性的方法入手进行研究的,例如“头脑风暴法”、“开放式提问”等鼓励发散思维的方法等等。意大利某中学老师就曾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美国有关学者还曾发表过《增进创造性的100种方法》一文,在七种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培养创造性的一些方法。

在我国,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政府的要求和呼吁下,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更是空前高涨,从幼儿、小学一直到大学,从普通教师到专门的研究人员,人们纷纷开始关注创造性的培养,也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文章。纵观这些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探索和研究大多是一些经验、方法以及体会之谈,有的是从学科的角度,有的是从策略角度,有的只是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即发散思维,还有的就直接把发散思维等同为了创造性思维,从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都还停留在一个初步探索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操作体系。至于从教学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更是屈指可数。(二)教学结构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教育界(特别是在中小学老师中)往往把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教学结构)习惯地称之为“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文献调研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教学结构的模式”等术语,这种情况说明大家一直都认为它们是一个概念,从未加以区分过。所以历史上一段时期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教学结构的研究。随着教改试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开始从理论上澄清“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对推动课堂教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追溯教学结构的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教育界一共出现了三种典型的教学结构。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是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以来,经过赫尔巴特、凯洛夫、赞可夫、巴班斯基、布鲁姆、加涅,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等历代众多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形成并稳固下来的一种教学结构。我国在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类似这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的“学习生成模型”就是这种教学结构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教学结构在西方国家有时候会用到,但在我国基本上很少使用。实际上这两种教学结构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开始将视角转向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除了仍旧在使用第一种教学结构外,已经开始了第三种教学结构的初步探索。据报道,93-94年北京农大附中搞过一个称之为“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研究项目,这是我们看到的关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的较早探索。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学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改革实践,还没有形成像教学模式那样的规模和阵势。出现的一些尝试如:“‘提纲三段式’教学结构”、“‘六环节’作文教学结构”、“数学五部训练法课堂结构”、“数学概念科教学结构模式”、“物理教学的节奏结构”、“‘二因素、三渠道、四层次’教学结构模式”等等。我校研究的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研究人员围绕课题研究,不少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构建了符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环导探式教学模式”,数学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导探式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创新教学结构模式”,化学、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五导探式教学模式”,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温故—探究—巩固—迁移教学模式”等等。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建立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何克抗教授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内外双循环非随意创造性思维心理模型(DC),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观点:第一,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第二,对创造性思维来说,这六个要素是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每个要素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其中,发散思维是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辨证思维与横纵思维是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策略。第三,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在于发散思维的方向性指导,然后再通过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要素(时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某些循环操作,并由辨证思维提供宏观的指导策略以及横纵思维提供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而得。第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六个要素来实现的。由于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钥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总纲,更是我们课题研究所倚仗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构成包括创新认知、创新情意、创新个性、创新思维、创新品德。创新认知指学生对创新的本质、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想创新,形成了创新的动机和动力。创新情意指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对创新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想创新,而且爱创新,乐于创新。创新个性指学生具有好奇心,不惟师、不惟书、不惟权威、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创新思维其基本特征是,敏捷性、变通性、精密性和创造性。创新品德包括创新理想、信念、合作、责任感、使命感。

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能正确有效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双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活脑神经细胞,增强人大脑的活力,而且能使左、右脑协调发展,从而在智力和创新活动中发挥出最大潜能。学生通过实验交往能力不断增强,使学生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信息沟通、交流,达成合作等。学生通过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对实践的目的、条件、手段、过程、结果等进行谋划安排,形成一个方案,使实践活动能够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充满着许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问题,要把实践活动进行好,就必须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弄清问题,分析其实质和包含的因素;探索考,提出设想;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实施计划,分析结果,总结评价;等等。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实现由传统思想观念到现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提供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时间和空间去创新、去实践。其次是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形成优化的教学合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但是,也必须重视活动课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利用校园文化、教室楼厅布置来宣传创新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第四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增长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义务劳动、主题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联系、自己组织,在自主实践中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把读书学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统一起来。

五、课题的设计思想(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为总的指导方针,一是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属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下的一种。二是探索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规律。(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一是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结构。即通过研究教学结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四种要素的优化组合,也就是一种优化的教学结构,而这种教学结构适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第二是研究与优化的教学结构相配套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教学结构的研究,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模型,即形成一个模式群。(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该实验是一项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我们的研究采用行动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等,以自然实验法为主。

行动研究法:本研究课题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广大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在实际教学中边研究边归纳和提炼,逐步完善,强调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动态结合反馈,以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初期,对学校现状做了问卷调查,作为课题研究的本底材料。在研究中,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搜集资料,对研究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后期,再使用这些方法作总结性分析和评价,并写出调查报告。

实验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在部分学科中进行教学试验,主要进行对比实验和单因素循环实验,并在小范围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总结和推广。

文献调研法:通过调研来大量拥有相关文献,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批判性的借鉴其中有用的东西,并融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中。另外,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不断收集和利用新的信息资源。(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2月--3月15号),在学校进行培训调查,包括问卷、测试、交谈、建立心理咨询台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3月16号--2016年4月10号),针对不同的调查结果研究实施阶段。根据实施效果,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有关论文。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实验总结报告、实验工作报告。

六、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研究将充分发挥的优势,注重相互间密切、有效的配合,实行分工负责制。

第五篇:《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心理学认为,没有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以创造思维为前提的。传授物理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基础物理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

一。所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危机的新世纪,也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个新的世纪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能与人合作共事和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导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其中的三项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另外,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2001)报告中也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再如,1991年10月召开的国际创造学大会上各国代表所取得的共识是“创造力开发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8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创新”不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而且也成为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

(二)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1、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巴中市“十五”期间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

和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学设计整体优化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和作用》,研究周期均为三年现已结题。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优秀电影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周期五年在运行之中。

四川省“十五”期间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化学实验的整合研究》、巴中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究》、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育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育身育心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平昌中学“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多媒体优化组合与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研究》,这些课题研究周期均为三年在运行之中。

《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原文共3100字),在创新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后盾,构建创新教学结构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创新氛围(师生平等的交流的氛围和学生协作学习的氛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技巧。分别发表于《中小学电教》2001年9期和香港《当代教育》2001年6期。2001年8月11日泰国泰华文化教育基金会、海南省教育学会、泰国东方文化书院、泰国中华总商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国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暨华人教育家成就颁奖大会上交流,分别被评为学术论文优秀奖和教育科研奖。2003年11月该论文在北京市崇文区天龙东里小学上刊登的《运用教育美学原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结构研究开题报告》一文所引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的结题报告》(原文共2500字),分别发表于《四川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l期和《中小学电教》2003年2期。2003年2月,该论文在吉林长春中小学电教电子版上刊登。

《物理转转棋》(原文共1000字),物理转转棋具有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是少年儿童理想的玩具之一。制作方法简单:用木头做36枚象陆战棋子那么大的棋子,并涂上黑颜色。分别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漆在棋子上写上动物的名称如:狼、虎、蛇、鼠各一枚,鹰、羊、免、鸟、蛙、鹿、虫各两枚(共36枚,各18枚)。比赛只能两人进行。棋子只要至少经过一个圆弧,才能“吃”对方的棋子。棋子被对方“吃”光了的;或双方都有棋子,但都无法“吃”对方的棋子,棋子剩得少的;或到最后所剩的棋子无路可走的,这三种情况之一者算输方。原文分别发表于湖南省科协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l期和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课堂》1991年9期。

《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原文共5000字),分别在2002年3月23日至5月28日出版的《中学生学习报》(1—7)上连载。

《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别控制的两种遗传病结合在一起遗传的例题辨析》(原文共2000字),在2000年3月出版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书上发表。

《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原文共1500字),在2000年9月出版的《中学生理科应试》书上发表。

《遗传病机率快速解答》、《蛋白质专题复习(上下)》和《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复习》(原文共3000字),文分别发表于《招生考试报》2002年12月2日、2003年1月21日和2003年10月14日第三版。

《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高中物理新旧教材实验部份的比较研究》《细胞质的流动》、、《呼吸作用知识的深化》、《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原文共3500字),文分别发表于《物理报》2002年12月25日、2003年1月20日、2003年4月18日和2003年10月28日第三版。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试析单性结实》(原文共1500字),文同时发表于《中学生理化报》2003年10月18日第三版。

《种子含水量与呼吸作用》、《水分和矿物质元素呼吸的区别与联系》、《CO2ā与光合作用碳循环》和《与DNA相关的计算题例析(上、中、下)》(原文共5000字),文分别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2003年10月18日至2004年1月18日第三版。

3、课件获奖

课件《苯酚》2000年12月5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课件《巴黎的桥》和《平分已知角》,2001年10月1日分别获中央电化教育馆优秀奖。课件《The visit to Monkey

isiand》、《原子的核外结构的发现》和《地球的运动》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一等奖。

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鸟类的多样性》2001年6月8日分别获巴中市教育委员会二等奖。

4、实验研究的条件

实验经费:由学校承担实验所需的一切经费。

设备设施:由学校向研究课题组提供实验所需一切设备、设施。

研究队伍:本课题除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研究队伍外,还建立课题研究小组,顾问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我校教学设备齐、师资队伍整齐,力量强,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积极上进的教育群体。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状况

一般认为,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科学文献。但是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比这晚的多,一般把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作为这一领域开创性的研究标志。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就开始空前繁荣起来。1967年,吉尔福特提出了人类“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并进一步提出了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即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这一成果至今仍广为应用。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智力纬、认知方式纬和人格纬),其中的智力维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可谓各有成果,各自从不同方面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这些研究有的只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过于狭窄。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DC)模型”,并出版了专著,对创造性思维的纬度、心理操作过程以及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我们认为这套理论是比较科学和实用的。

除了以上的理论研究外,世界各国也一直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际探索。其中有的国家从学科入手开展研究,例如南斯拉夫就曾试图通过组织专题单元教学和活动,整合不同学科和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身心健康。还有澳洲小学也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活动。他们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案例。还有从培养创造性的方法入手进行研究的,例如“头脑风暴法”、“开放式提问”等鼓励发散思维的方法等等。意大利某中学老师就曾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几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方法;美国有关学者还曾发表过《增进创造性的100种方法》一文,在七种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培养创造性的一些方法。

在我国,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关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政府的要求和呼吁下,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和探索更是空前高涨,从幼儿、小学一直到大学,从普通教师到专门的研究人员,人们纷纷开始关注创造性的培养,也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方面的文章。纵观这些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探索和研究大多是一些经验、方法以及体会之谈,有的是从学科的角度,有的是从策略角度,有的只是涉及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要素,即发散思维,还有的就直接把发散思维等同为了创造性思维,从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都还停留在一个初步探索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操作体系。至于从教学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更是屈指可数。

(二)教学结构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教育界(特别是在中小学老师中)往往把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教学结构)习惯地称之为“教学模式”。在我们的文献调研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教学结构的模式”等术语,这种情况说明大家一直都认为它们是一个概念,从未加以区分过。所以历史上一段时期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教学结构的研究。随着教改试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开始从理论上澄清“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两个不同的重要概念,对推动课堂教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追溯教学结构的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教育界一共出现了三种典型的教学结构。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是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以来,经过赫尔巴特、凯洛夫、赞可夫、巴班斯基、布鲁姆、加涅,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等历代众多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形成并稳固下来的一种教学结构。我国在9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类似这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ittrock)的“学习生成模型”就是这种教学结构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教学结构在西方国家有时候会用到,但在我国基本上很少使用。实际上这两种教学结构各自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人们开始将视角转向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除了仍旧在使用第一种教学结构外,已经开始了第三种教学结构的初步探索。据报道,93-94年北京农大附中搞过一个称之为“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研究项目,这是我们看到的关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的较早探索。从全国范围来看,教学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改革实践,还没有形成像教学模式那样的规模和阵势。出现的一些尝试如:“‘提纲三段式’教学结构”、“‘六环节’作文教学结构”、“数学五部训练法课堂结构”、“数学概念科教学结构模式”、“物理教学的节奏结构”、“‘二因素、三渠道、四层次’教学结构模式”等等。我校研究的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研究人员围绕课题研究,不少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构建了符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环导探式教学模式”,数学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导探式教学模式”,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四步创新教学结构模式”,化学、物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三五导探式教学模式”,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构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温故—探究—巩固—迁移教学模式”等等。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建立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何克抗教授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内外双循环非随意创造性思维心理模型(DC),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可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指导策略和方法。主要包

括以下观点:第一,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第二,对创造性思维来说,这六个要素是一个完整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每个要素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思维结构。其中,发散思维是解决思维方向性的指针;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是实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辨证思维与横纵思维是解决高难度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策略。第三,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在于发散思维的方向性指导,然后再通过人类的三种基本思维要素(时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某些循环操作,并由辨证思维提供宏观的指导策略以及横纵思维提供微观的心理加工策略而得。第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六个要素来实现的。由于创造性思维结构是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的钥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的总纲,更是我们课题研究所倚仗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构成包括创新认知、创新情意、创新个性、创新思维、创新品德。创新认知指学生对创新的本质、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想创新,形成了创新的动机和动力。创新情意指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对创新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想创新,而且爱创新,乐于创新。创新个性指学生具有好奇心,不惟师、不惟书、不惟权威、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创新思维其基本特征是,敏捷性、变通性、精密性和创造性。创新品德包括创新理想、信念、合作、责任感、使命感。

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能正确有效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双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活脑神经细胞,增强人大脑的活力,而且能使左、右脑协调发展,从而在智力和创新活动中发挥出最大潜能。学生通过实验交往能力不断增强,使学生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信息沟通、交流,达成合作等。学生通过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对实践的目的、条件、手段、过程、结果等进行谋划安排,形成一个方案,使实践活动能够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充满着许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问题,要把实践活动进行好,就必须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弄清问题,分析其实质和包含的因素;探索考,提出设想;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实施计划,分析结果,总结评价;等等。

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是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实现由传统思想观念到现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提供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时间和空间去创新、去实践。其次是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配合

下载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培养儿童的绘画创造表现能力开题报告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1 摘要】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 2(大全5篇)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 人类辉煌的过去离不开创造力,人类美好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力,而未来在急切呼唤高的创造力,更需要创造型的人才。多年教育学者和专家研究证明了创造......

    积极参与培养绘画能力解读

    积极参与培养绘画能力当从事培智学生绘画与手工课教学工作后。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的体会到生硬的把普通小学美术课的教材教法搬到弱智儿童美术课教学中来是行不通的。因此,如......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新学》这门课程马上就结束了,但它却给我留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学到很多在开发与应用创造性思维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师讲......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开题报告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子课题 开题报告青州市逄山初中课题组1 《推广高效阅读,为语文课改提速》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子课题 《推广高效阅读,为语文课改提速》 开题报......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大全

    摘要】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

    浅谈小班绘画能力的培养

    孩子一般都会对绘画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的幼苗需要精心的呵护和正确的培养。首 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把孩子的房间布置得鲜艳活泼,不时改变一下房间的 布局,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