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_语文_初中_陈芳春3705220155(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4:1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_语文_初中_陈芳春3705220155(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_语文_初中_陈芳春3705220155(共)》。

第一篇:【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_语文_初中_陈芳春3705220155(共)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 教材设计与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

学情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对于叙事散文,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写人记事的手法和结构,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的内容和结构较为容易。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篇课文的难理解之处就在于作者对于文中阿长的情感态度。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学生在体会作者儿时和写作时的不同眼光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应重点引导,同时学生在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时,可能会受到个别字句的影响,也应重点分析。

文本定位: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代表,记叙了其童年的一段经历,最初发表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的第1卷第6期。本文被收录在《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本散文集,它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重点是掌握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感受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的特点。本文属于回忆性的散文创作,是从纷扰中寻得的闲静,而不是战斗的檄文。其被编在教材第三单元第一篇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叙事散文这种文体,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文中阿长的情感态度及其变化,并学习这类文章的写作手法。

目标确立:

1.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领会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情及其变化。2.“欲扬先抑”、详略得当写作手法的运用。

教法选择: 启发式、讨论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使用:板书、PPT

文本解读:

一、有关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关于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和深切同情。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对阿长个人感情上升为对普通大众的关爱和善意的批判。文章有一处细节,即阿长睡相不好,认为鲁迅对阿长的情感不仅仅是因为她对我的关爱,而且还因为她有着劳动人民最本质的一面:善良纯朴,还有文章结尾处写到的她的孤寡穷苦。在这里作者对阿长的个人情感已上升成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普遍情感。

二、教学内容述评

(一)抓住阿长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这节课以感知人物形象开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终结。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写作技巧方面应让学生学会“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其次,适当增加学生“读”的训练,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还有益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

(二)侧重分析作者感情

整篇课文,看似在写事,实则在叙情。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同情,更包含着对“阿长”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特别是到了“鲁迅的祈福”这一环节,作者那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达到了极致。

(三)侧重双重视角分析

文章的故事分为童年的鲁迅和中年的鲁迅。围绕这两个视角,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在分析过程中,将关键的字词、课内外的知识、对阿长感情的变化全部穿插讲解出来。

(四)有关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通过对“阿长”的叙写,表达了他对小人物尊严被漠视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在文章开头,作者有意写了有关“阿长”称呼的两个细节。我认为,虽然是对人的一种“称谓”,但它体现了一种“权利结构”,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结构关系”,也显现出作者对这位底层女性命运之同情。

三、关于文章结构

本文讲述了关于长妈妈的七件事:1.名字的来历2.喜欢切切察察及限制“我”的活动3.睡觉摆“大”字4.懂得许多规矩和礼节5.讲“长毛”的故事6.谋死“我”的隐鼠7.给“我”买《山海经》。

文章以“我”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及名字的由来;第二部分(3—18)写“我”对长妈妈的由“不太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第三部分(19—29)写因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而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第四部分(30—31)怀念长妈妈。

四、关于文章写法

(一)“欲扬先抑”

鲁迅先生在前面写阿长的粗俗、封建、无知等,表达我对阿长的讨厌和不耐烦,后来在阿长讲“长毛故事”使我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再到后来为我买到《山海经》使“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直到文章最后表达了对阿长深深的怀念。整个写作过程采用了“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二)双重叙事视角

鲁迅先生当时被纷乱的世事所困扰,为了摆脱不得安宁的现状,在笔尖中寻找些许安慰,之前所经历的能够提供正能量的人和事,渐渐重现在先生的脑海里。儿时那位最关心自己的“长妈妈”,曾经给予积极的力量,此时此刻成为慰藉先生心灵的良药。文章前半部分用了儿童叙事视角,写孩子时代的“我”不喜欢阿长。文章的后面则是运用成年视角,表达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末祈福式的话语是先生表达成年后内心情感的最好体现。结合作者当时的叙事视角的独特性,就主要体现为“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交织”。

五、关于文章语言

在这篇散文中,有很多词语貌似不合语境,不符文章感情主线,实则是鲁迅巧妙用词的表现,具体而言,“大词小用”和“贬词褒用”。

就“大词小用”方面而言,长妈妈买回《山海经》那段内容,文章对“我”的反应的描写连续用了“霹雳” “震惊” “敬意”等这样的“大词”。看似“大词小用”的词语都透露给我们的是“阿长”对小鲁迅的深深的爱意。就“贬词褒用”方面而言,文章一开始就说:“憎恶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这似乎定了一个基调,即是写“我”对“阿长”的厌恶感。具体描述中的用词除“憎恶”之外,还有 “讨厌” “疑心” “无法可想” “不耐烦”等。这些贬义词语却让读者读不出厌恶来,而是觉得“可笑”,而且,还有点“可爱”。从一系列含有贬意的词语背后,品味出、感受到其间鲁迅对阿长的爱意和怀念。

教学过程:

1.导入:熟悉感受文本

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请大家自由朗读,边读边找,文中作者表达情感态度的所用的词语 和句子。

(设计意图:导入提到《朝花夕拾》以及它是一部散文集,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明确文体;二是引导学生阅读书籍。通过自由朗读,引导学生从把握文章的情感词句入手,展开文本的学习。)

2.确定文中有关情感态度的关键词

结合最初的朗读,让学生有感情读出有关表达感情方面的内容。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实在不大佩服” “不耐烦” “惊异” “麻烦” “空前敬意” “恨” “新的敬意” “伟大的神力”„„)

(设计意图:在读有关表达感情内容的同时,初次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过程中,逐步挖掘出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链。)

3.分析关键词背后表达的情感,找出文章的情感链及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确定关键词基础,捋出文章的情感链:不喜欢—— — 空前的敬意—— — 恨—— — 新的敬意—— — 文眼(文章的最后一段)。

在文章的前面对“阿长”的“不耐烦”到文末对祈福式的祝福,这种写作手法采用“欲扬先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须在教师引导把握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式的分析,捋清文章的感情链。在此,学生对情感链的学习,对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有所体悟。在分析情感链的过程中,穿插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对阿长的怀念。)

1.鲁迅在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时,是以怎样精彩的构思方法来表达的,并学习这种独特的构思方式

从“不耐烦” “麻烦”到文末祈祷的情感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间经历了长毛故事的“空前的敬意”到隐鼠的“恨”再到情感触发事件:即买《山海经》的“新的敬意”,在波澜起伏感情变化中发现,情感态度总体向积极地趋势转变。可见,文章意脉变化采用了“阶梯式思路”的写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拟写一个“阶梯式思路”提纲。

板书:不喜欢事件—— — 改变态度的事件—— — 小插曲—— — 决定态度变为喜欢的事件—— — 表达喜欢的感情

(设计意图:在梳理“阶梯式思路”的写法时,让学生再次把握文章的意脉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情感的独特写法,这样巧妙地将“读写”结合融入教学,有利于教学开展。让学生在构思提纲的过程中,深入教学文本的情感变化中,能够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真正实现学生和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5.激发兴趣,拓展阅读

课后阅读整本《朝花夕拾》,增加有关鲁迅作品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关注鲁迅作品及思想。

(设计意图: 《阿长与〈山海经〉》作为了解鲁迅的一个引子,走进《朝花夕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第三篇:《阿长与山海经》初中三年级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教学难点: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惊诧、迁徙、敬佩、叠映、率先、警醒、湍急、滋养、坚持不懈、绵延悠长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纸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篇:《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是鲁迅以儿时的心态,以儿童的眼光去表达对儿时保姆——阿长的怀念。我们要正确全面地认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所以我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把握阿长这个人物形象。2.以阅读为主,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3.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4.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 :先抑后扬。【教学重点】

把握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事件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电子图书,书名是——《山海经》,可不要小看这本书啊,它可是素有“天下第一奇书”的美誉,书中有许多神秘奇异的图片,我们来看看。

(学生看插图,师介绍:

1.有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的鱼。2.形状像老虎,却长着翅膀的野兽。3.形状像野猫的天狗。4.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的狰。5.人面兽身并长着翅膀的鸟。)有意思吧,想拥有这样一本书吗? 生:想。

师:鲁迅小时候也和大家一样,很想拥有这样一本书,那他的愿望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

二、目标认定

师:我们来明确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同学们齐读一遍。(学生齐读目标。)

三、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问题引领:

师:鲁迅小时候家里很富裕,所以能雇保姆。今天我们不妨也来“阔气”一把,课件出示——假如你也要聘请一名保姆,你愿意聘请阿长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依据课文说说你的理由什么事表现了她是什么样的人?)

2.跳读思考生:跳读课文。

师:好了,老师问一下,愿意聘请阿长做保姆的请举手。(生举手)师:看来阿长还是有一定的人缘的。师:不愿意聘请阿长做保姆的请举手(生举手)3.梳理阿长的缺点

师:好,我们先来采访一下,不愿意聘请阿长做保姆的同学,你来说一下,你为什么不愿意?

生1:喜欢切切察察。——多事,粗俗。

生2:拔草、翻石头就说我顽皮。——爱打小报告。生3:睡相不好。——不讲究细节,粗俗。

生4:知道许多规矩,特别是元旦吃福橘。——封建迷信。生5:一肚子繁琐道理。——迷信。

生6: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很迷信、很愚昧。生7:谋害我的隐鼠。——粗俗。

生8:没文化。——不认识《山海经》三个字。

师:怪不得不愿意聘请她呢,有这么多缺点呢?不过还是有同学愿意聘请阿长,请愿意的同学说说你的理由。

4.总结阿长的优点

生:阿长给我讲故事,阿长还给我买书,对我很好。师:阿长给我买了什么书?

生:《山海经》。

师:其实鲁迅小时候也和不少同学一样,一开始也不太喜欢阿长,正是买《山海经》这件事,改变了对阿长的看法,我们就一起研读这部分,看为什么这件事改变了“我”对阿长的看法呢?

四、重点研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部分 1.情景再现“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

师: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是哪一部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9~29段,读完后老师可要提问你们一个问题啊,只有读得认真才能答出问题,只有读得仔细才能答得精彩。好,开始。(生自由读)

师:老师想问同学们:阿长是如何给我买到《山海经》的?能回答出吗?

生:不能,文中没写。

师:我们不妨再现一下阿长买书的过程,我当叙述者和售货员,同学们推荐一名同学当阿长。师:你走进了一家书店,售货员就要问你:“请问你要买什么书啊!”

生:《三哼经》

师:稀奇,我们这里只有《三字经》,没有什么《三哼经》,您到别处问问吧。于是你又走在了大街上,东找西找,终于找到了一家,售货员又问:“请问买什么书?”

生:我买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这样的书。师:我找找,找到了。

2.有感情地朗读21、22、23段,读出阿长对我的无限关爱及给我买书后的喜悦心情。

师:看来阿长对《山海经》也不是不了解,这一点从21、22段可以看出。下面我来读一下21、22段,同学们仔细听,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老师故意删去:倒是、但、太、连、向来、都。)师:老师读得有问题吗?

生:删除了:倒是、但、太、连、向来、都。

师:我觉得删除这些词语没什么影响啊?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解?

生:倒是、但:对《山海经》的痴迷。太:我对《山海经》的渴望。连、向来:阿长对我的关爱。

都:我对《山海经》很了解。

师:阿长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买到书了,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所以,她一见迅哥的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他,23段的最后,高兴地说道。同学们现在就把自己想象成是阿长,应该怎么说这句话。生:试读。师:指生读。

师:好,这遍读得有韵味了,不错。师:那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生:(28段)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是长方形的。

师:质量很差,那么为什么,作者在27段却说“最为心爱的宝书”呢?

3.有感情地朗读25、26段,读出阿长为我买书后,我接到书的喜悦。

生:因为鲁迅太想得到这本书了,而阿长又满足了我的愿望,正是体会到了这种关爱,所以,当我接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有极其强烈的反应。

师:读时应该读出“我”接到书时的什么感情? 生:惊喜与震撼。(生试读)

师:不错。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就是这样一个迷信、粗俗的人,给我买来了我渴望很久的书,这件事让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

五、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师:这种方法就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出示课件: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师:虽然阿长无名无姓,无丈夫,孤苦无依,但从文中看,她有情有义,我们不知道阿长在告别人世的时候是什么情形,但我很想给阿长写一副挽联,我的上联是:无名无姓无家庭,同学们能对出下联吗?(出示课件)生:有爱有情有关怀。或者有爱有亲有真情。

七、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师:我想,如果阿长泉下有知,她肯定会对我们的对联感到满意,因为我们写出了阿长的特点;如果鲁迅先生泉下有知的话,他肯定也会对我们的对联感到满意,因为我们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最后,让我们与鲁迅先生一起深情呼告(齐读最后一段),来表达对长妈妈的思念之情、怀念之情

第五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鉴于此,我们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组内教研课题: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课堂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上学期的过激做法,尝试结合导学案由“教师引导、巧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质疑、交流;教师指导、明确。”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这节课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上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以往用学案教学中,第二课时就是学生的展示课。可是最近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生老是在点拨上抄答案,展示时也是照着所抄的答案读一下,没有多少思维的含量。由此形成了学生一种坏毛病:一发下学案,先不认真地阅读课文,而是在点拨上找。

今天这节课,我发现原来我们在操作学案中,没有把人家的精华给运用到位。在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像跟屁虫似的,跟在人家老师后面,从上课到备课,到自习,到休息。一点一点的学习,生怕放过某个细节。我记得老师给我们说:展示要让学生说出知识从哪里来。回来后我们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尽量模仿横水,这点做的还不错,虽然与老师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们的老师基本上都能独立地完成一份完整的学案了。而且还能加入自己的设想。由于我们所用的版本不一样,但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个原则是相通的。我们初二语文学科组在学习人家的基础上,大胆加入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充分发挥我们四个人的集体智慧,使我们的学案具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每课学案中设计的写作训练,我们都精拣细选。在对每一课教材的处理上,我们也是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处理时总是从文本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不是一下子就用一个大问题把学生给难住了。例如在备《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第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概括文中写了阿长的几件事?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从文中找出少年鲁迅讨厌阿长的哪些事?产生敬意的又是什么事?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课时我们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概括。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 的词语,并且把第一个词给学生示范出来:憎恨。让学生跟着找。当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都找得很准确时,我当时就想 我们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以后只要碰到让学生找感情的词语的阅读题,我想学生应该能做出来。设此题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从感情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和本文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只要给学生一点,就会明白。

一个原则,就是低估学生能力,把学案做细。

今年,我们初二语文学科还加入了对比阅读学案。对学生进行适当拓展。语文是一个很大的世界,光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在上好课内文章的前提下,一定要给学生拓展,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带到课外,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具体如何拓展?我们所用的现行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作品。比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就是以“战争”为题材,第二单元以“爱心”为题材。这本身就给了学生一个大的视野。我们的做法是,找出与每一课内容相关的文章,从内容、写作手法、结构,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对比。比如在上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们找了高中课本中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与过去初中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荔枝蜜》(杨朔)进行三对比。《阿长与山海经》和《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写作背景是相同的,都 是作者在被国民党迫害,没有自由的情况下写的,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写自己少年里的保姆,而且要表达的感情都是相同的,即怀念和尊敬。不同的是写作手法,《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而《大》用的则是直抒胸臆的表白。题材也不同,一个是散文,一个是诗歌。而《阿》与《荔》又有相同之处,就是写作手法上都采用了欲扬先抑。我们把原文给学生下载下来,后面给学生出了几个对比阅读题,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我们也正在摸索。我们计划每一单元上完后,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出一期语文小报,形式多样,内容要求是三三分,即:三分之一课内,三分之一课外,三分之一自己的作品。已经出了第一期《战争》主题的语文小报,并在各班的展示栏里展出。出小报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让学生以另外一种方式学到知识。

我们目前做的有所欠缺的是,学案设计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不能做到有效。到底怎样指导,学生什么地方需要方法指导,才是我们应该出手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之处做指导。目前我们的学法指导对学生作用不大,我觉得这是我们学案的一个不足,他们的学法指导对学生也没多大用处。学生只是读一下就完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我认为其他学校做的比较好,在每一个问题的旁边设计学法指导。很实用。我们从其他学校回来以后,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效果不是很好。但我还是赞成这种做法。直接给学生以阅读方法指导。

下载【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_语文_初中_陈芳春3705220155(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_语文_初中_陈芳春3705220155(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共5则)

    教学目标: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2、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陈天会《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撒拉溪中学

    《阿长与山海经》 撒拉溪中学——陈天会 (2017年5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2.学习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6、阿长与山海经

    罗云中学承志教育学生预学案 课题:《阿长与》 姓名:班级: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新课标 人教版

    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2)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0分) 规jǔ( ) gōng( )喜书zhāī( ) 烦suǒ( ) pi( )lì( )zhòu( )骂 ( ) 孤shuāng( ) hài( )破了胆 和ǎi......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新课标 人教版

    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1)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鲁迅先生 的散文集,又名 。(6分) 2、鲁迅字 原名 ,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 3、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16分) 憎......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

    2017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语文《阿长与〈山海经〉》

    2017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试讲:语文《阿长与〈山海经〉》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

    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2新课标 人教版

    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 查词典,解释下面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并给加点的字注音。①憎恶: ___________ ②郑重:___________ ③惶急:___________ ④磨难: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