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教材研读,合作讨论,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2、学会托物言情、对比的写法、拟人手法、描绘奉献者心灵轨迹
3、感受并学习默默付出,自我牺牲,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学会托物言情、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点:对关键字、词、句的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著名的女作家三毛曾经引用过这段诗: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请大家做一个设想,如果你是一棵树,你希望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希望自己生长在哪里,为什么呢?
各个树们都有各自的心声,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群独特的树,走进他们,听听他们的心声——《行道树》张晓风
我们今天来学习短文两篇的第一篇《行道树》。
2、作者介绍
张晓风:(1941—)台湾女作家。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余光中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作品富有人道精神,并蕴含爱国怀乡情感。
小说:《梅、兰、竹、菊》、《白手帕》、《红手帕》;
散文:《你还没有爱过》、《春之怀古》、《愁乡石》等。
3、全班齐读,找出生字词。
读生字二遍,可能得有:
烟囱(cōng)冉冉(rǎn)升起 苦熬(áo)牙龈(yín)堕(duî)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繁弦(xián)急管: 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欢快热闹的情景。
贪婪(lán):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红灯绿酒: 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点缀(zhuì):给事物加以衬托或装饰,使之变得更加美好。
4、默读课文一遍,感知大致内容。
完成下列任务:(1)给每一自然段编上序号
⑵行道树给你一个怎样的印象。以第一人称说说道行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结合文中具体的段落、句子分析)
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快乐的树。例:A、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第③段:“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献出浓阴。”
B、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第④段:“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城市里人们欢快喧闹的夜生活与行道树孤寂黑暗的生活环境对比。
C、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行道树生活处境:孤独、寂寞、忧愁
行道树思想精神:深沉、自豪、快乐、无私奉献、勇于付出
5、同学们所说的这些②~⑤段都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树的呢?为什么要从这些角度写?有什么作用?
从树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品质来描写树
通过描写树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赞美社会中像行道树一样默默付出勤劳的人们。
⑷根据作者的通过写行道树来赞美人这一意图,我们再次浏览文章,找出其中的主题句 分析:主要是说明人们的奉献精神、而在奉献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主题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以行道树为例子。行道树为了神圣的事业,跟原始森林里的同伴相比,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相比,他寂寞,孤独,所以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深沉”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深沉”是指思想上的深沉,行道树经历痛苦之后,更懂得了生活的意义,生存的价值。
6、像这样以行道树比拟作人的方式来写人的精神品质的手法叫什么呢?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7、了解了什么是托物言志,现在我们来试着练习一下怎样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把句子写的优美、吸引人。
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说几个句子。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仿写:假如我是……我愿……
仅供参考: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我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8、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美不美?美在哪?或者说你喜欢其中的哪个句子? 可能的有: 第③段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为什么说是悲凉的点缀?”
根据上下文,想象一下,为什么感到悲凉?这个点缀是不是锦上添花? 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哀,而一行绿树只能起到点缀作用,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是悲凉的点缀。第④段
“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不被了解的孤独”,意在说明行道树制造清新,点缀城市,撒下绿荫却被人们忽视。第⑤段
“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贪婪”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贪婪”不是贬义词,说某人贪得无厌,而是指早起的孩子,趁着大好时光,尽量地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这个词用的很好,形象地写出了小孩对新鲜空气的渴求。第②段
“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结合上下文理解)
引导:是不是精神品质上的堕落?不是。堕落是由好变差,那么根据上下文理解,行道树哪些方面由好变差了呢? “堕落”这里具有特殊含义,指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与在原始森林里的树木对比,相差很大。
9、学习完文章内容,你们是否能总结出文章语言有哪些突出的特色?
拟人、托物言志、第一人称、对比、贬词褒用
第一人称: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
拟人:可以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贬词褒用:它有助于表达特定语境中的赞美,喜爱之情。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生活当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能如此的美好而快乐,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象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存在。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断创造着世界的奇迹; 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阳光洒满大地。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为整个人类和社会贡献的什么,而不是看他向社会索取了什么。”
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第二篇: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教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发生了小悦悦事件以后,网上有许多网友发表了一些过激的言论,说中国人道德沦丧,已经彻底地进入了利益社会,你们同意吗?其实这种言论很明显是过激了,媒体之所以要客观地曝光这件事儿是想唤起人们对于是非道德的正义感,这并不代表中国人全部都是这样,比如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胡忠和谢晓君夫妇,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某名校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就这样,这对夫妇在这样一所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的学校默默地无私地为学生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关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散文《行道树》。
二、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形象;品味文中的重点句子,并赏析语言特点。
三、作者链接:
张晓风:张晓风,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名家。作品有:《地毯的那一端》等。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
四、字词积累:
贪婪()雏形()丰硕()累累()点缀()苦熬()
五、整体感知:默读全文,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在课文中找出:
1.行道树与森林同伴的对比
2.行道树与城市之夜中的人们生活的对比
3.通过以上两组对比,你知道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吗?
六、合作探究
1.文中说“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而下文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既然是自己选择的神圣事业怎么会是堕落的呢?在这里堕落是什么意思?是从什么意义上来说的?
2.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在课文中找出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什么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4.课文中写到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七小结
八利用学案当堂训练
第三篇: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3、学生品味行道树形象,联系生活体验,感受奉献者的苦与乐。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行道树复杂的内心世界,领悟奉献者的精神。
2、理解形象又含蓄的语言。
三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都很出色的散文,形象的表现出行道树奉献者的形象,也很好的体现了张晓风“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偏偏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文风。非常适合于在读中体会。所以准备以讲读的方式为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其哲理,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本课时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去。学生在自己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深入对课文的分析,通过老师讲解和点拨,达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与此同时,通过知识的拓展延伸,教会学生学习要为自己的社会,或者只是自己的班级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你希望自己生活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
河边的垂柳,婀娜多姿;高山上的松柏,挺拔俊逸;茂密的森林,浓阴遍地。树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结识一位新朋友——行道树(板书课题及作者)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特殊的树,它们生活在道路两旁,它们就叫行道树。(设计意图:学生一开始对行道树没有一点的理解,通过对他们的提问,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生存的地方,以突出行道树的与众不同,让学生产生进一步理解的兴趣。)
2、在进入本文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晓风的背景资料。
3、整体感知
(一)感知行道树的形象。
1、听录音 感受在张晓风的笔下行道树到底有怎样的风景,注意黑板上的字。
2、理解“堕落”、“点缀”的含义和它在句子里面的意思,极其在本段中的作用。a.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如何理解“堕落”?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换成掉落,沉落会有什么不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在本段中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b.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段制造废气,污染城市。城市的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
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在本段中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3、文章中的“点缀”和“堕落”都是写文章最后一句的“忧愁”那文中还有哪些忧愁和快乐的句子?
忧愁:(1)不能如愿生长在自己本该生长的山上。(2)不能享受“繁弦急管”“红灯绿酒”。(3)不被赏识,人们早已习惯污浊快乐。
快乐:(1)献出浓荫。(2)迎接太阳
(3)制造清新。
(二)1学生谈一谈行道树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课文里还有一些句子也体现了它的品质,提出来再讨论。“豁达,坚韧,尽职,执着”
2、行道树通过自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4、理解这句话。
a.为什么说是神圣的事业?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b.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c.如何理解这里的深沉呢?
神圣的事业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这个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设计意图:这句话是全文的哲理之句,高度概括了行道树的工作以及形象。通过对这句话的分析,学生可以完全理解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对行道树肃然起敬。)
三、拓展延伸
以“如果我是_________________,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造一个句子。
六、板书设计
行道树
忧愁:一身烟尘、悲凉点缀、不被珍惜无私奉献
快乐:献出浓荫、迎接太阳、制造清新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与行道树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我们深深体会到:正是这些行道树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让我们的天更蓝、风更柔、空气更清新!同时我们也可体会到,生命可以轻于鸿毛,可以重于泰山。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长久,而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我们要做一个像行道树一样的人,为社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哪怕只是
为自己的班级做出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添砖加瓦,愿大家都向行道树学习。
六、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把自己的感想写成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第四篇:《行道树》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短文两篇》
授课人:王以成时间:2009-9-23
班级:七(1)班 教学目标 :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教学重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三、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②课堂讨论,思考题:
a.在课文中能找出描写行道树痛苦的词语,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四、研讨与赏析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 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五、拓宽与延伸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七、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板书设计:
行 道 树 张晓风
第五篇: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教学设计(彭建军)
教学目标:
1、弄懂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3、揣摩形象化而又深刻语言。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行道树”平凡物象的描写,阐释了勇敢执著、无私奉献的生命价值。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检测字词、了解作者;2.读议结合,体会精彩语言中奉献必将有牺牲、有快乐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并关注默默奉献的人,争做人们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教学重点:1.对比衬托,突出行道树勇担命运、甘愿牺牲的精神;2.拟人手法,描绘奉献者心灵轨迹。
教学难点:解读精彩语言中反映的无私奉献者的可敬之处。教学方法:多角度朗读、情境引申、同步联想、拓展阅读。学生学法:自主观察法、反复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研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鹰的骄傲是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火的骄傲是什么灼灼燃烧、烈焰腾腾;水的骄傲是惊涛拍岸,川流不息。那么,你认为树的骄傲又应该是什么呢?
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二、朗读
三、检查生字词
1、教师示范(注意感情、节奏、速度)
2、学生朗读
四、合作与探究:主题和写作手法
1、结合内容说说行道树是怎样的一棵树? 是一棵忧愁而快乐的树
2、本文中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心系社会等。
3、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人的形象?能举例说明吗?
无私奉献者的形象。老师、警察、环卫工人、战士、医生、科学工作者等。
4、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对比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生活环境。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生活态度。
五、句子赏析和质疑:
找出你还不明白的句子、词语或文章的内容。
(1)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2)“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在树木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为什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一身烟尘,寂寞、孤独、苦熬,因为他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4)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但是人们获得了幸福,而且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5)“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六、扩展延伸。
与行道树的对话。(分组进行,每组至少由两位同学进行分角色对话)举例:
1、原始森林与行道树对话。
2、行道树的孩子和父亲的对话。
3、读者和行道树的对话。
4、烟尘和行道树的对话。
5、一个市民和行道树的对话。
七、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这些奉献者,人类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希望我们的同学也能像行道树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布置作业:
从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中挑一景物,仿照《行道树》写一段话。(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