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BA教学方法介绍
ABA教学方法介绍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罗瓦思写的《发育障碍儿童教育》(1981)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参考书。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罗瓦思强调说:为什么要尽早(三岁半前)开始进行训练?是因为要尽早改正或减少不良行为(在孩子已经习惯了那个行为前),也要尽早教孩子基本的语言和社会交往(包括玩)的技能。这教法强调先用一对一的方式来教,后扩大治疗环境,集体治疗,以便熟悉类似上学的环境和活动。他和提倡应用性行为分析法的人认为早期进行强化的训练使孩子上普通学校的可能性增加。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合适的(一些)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别的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分解式操作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ABA的分解式操作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结果。如果儿童反应是对的,马上给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上面这个例子提到了ABA另外两个特点(除了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和使用提示帮助以外),就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
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失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
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
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
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甚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10次。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
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②有助他记住学过的东西;③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
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等,或它们的图片)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ABA最强调的一点。项目一:摹仿大肌肉群运动: 和孩子面对面坐按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了你,2 就可以开始了)。
② 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 拍桌子 拍手
挥手(象打招呼似的)
握双手 拍腿
摇头 点头
转身 用手把脸捂起来
拍肩膀 跳
抱臂 拍肚子
踏步 伸手
敲椅子 插腰
拍头 摩擦手掌等
③ 每个动作都要提示孩子,帮助他成功,然后给于强化。4 逐渐地减少实践的提示,5 改变强化方式。减少提示,6 加强表扬获奖励。最后孩子能够按照指令反应正确时才给他强化。
项目四:摹仿口形的运动: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是否注意。② 边示范边说:“这样做。”
口型动作包括:
张嘴 伸舌头
噘嘴 磕牙齿
吹的动作 笑
吻 舌头抵上下牙齿等
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语音模仿,那么一边做动作,一边要发出声响。如果孩子不能够摹仿你,你们可以坐在镜子面前操作。从镜子里学习模仿动作。跟别的其它项目一样,4 只要做对了就要给他强化。先给帮助提示,5逐渐减少到孩子听到了口头指6 令就能够正确反应。
项目七:相配、区别物体 A.相配(一双、一对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主义力集中。② 把一件物品(比如∶杯子、扣子---)放在桌子上面。7 把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物品给孩子,8 同9 时叫他相配,10 “把一样的 东西放在一起”。
④ 提示他做出正确的反应(把东西放在了第一个物品的旁边--较近),给
以强化。
B.相配(两双、两对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把两个不3 同4 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比如:一个杯子,5 一个勺子,6 这两件东西要从形状上不7 容易混淆)。两件东西要摆放的距离孩子一样远。拿另外的一件东西(和上面的一件东西相同9)给孩子,10 要求他“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如果他摆得不12 对,13 马上把东西放还给他,14 让他重新来一次。对他说∶“不15 对”并且重复16 说:“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用手把手地提示让他正确摆放。⑤ 对他正确的操作给以强化。和以上操作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强化。在孩子学会了将以上两件物品相配以后,18 再练习随意地相配(比如:一次用杯子,19 两次用勺子)。也要使用提示和强化的手段。C.相配(两对物品位置变换不定)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和B项操作一样,只是要随时把桌子上的东西位置变动。为的是不要使孩
子只是记住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杯子在左边;勺子在右边的放法)。
注意:在做好了A.B.C.三项操作练习以后,可以练习用三、四对物品相配,教他区别更多的东西。
项目十三:图片(领悟和表达)A.领悟:认出图片里的物品
① 把图片放在孩子的面前的桌子上,确定他已注意。② 说:“指出(图片上的)„„”。
③ 用现实提示帮助他正确指出,并予以强化。④ 强化和提示逐渐减少(如以上项目)。B.表达:能够说出图片里的物品名称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已注意。② 拿起一张图片给他看,问:“这是什么?” 提示孩子正确说出物品的名12 称,13 给予强化。强化和提示和以上项目一样,14 逐渐减少。项目十九:所属关系(领悟和表达)A.领悟
① 在孩子的附近有熟悉的人(他能够见到),要求孩子:“去摸摸„„(比
如: 去摸摸华华的手)”。
② 提示他正确的反应(去摸华华的手),给以强化。③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B.表达
① 你指着一个孩子认识的人的衣服或身体的部位说:“谁的衣服(或身体某部
位)”?
② 提示他作出回答(比如:“这是毛毛的衣服„„。”),并给以强化。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4 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项目二十三:要、不要(比较喜欢,比较不喜欢)A.不喜欢的东西 ① 和孩子对面坐着。
② 把一件孩子不想要的(不感兴趣)东西拿给孩子,问他:“你要不要„„(某物品)?”
③ 提示孩子摇头或讲出“不要”。④ 孩子做到时,就立刻将东西拿开(最好是再看不到了),给孩子强化。
⑤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B.喜爱的东西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拿给孩子看他喜爱的东西(玩具、食物等),问他:“你要不要„„(物品的名称)?”
③ 提示孩子点头或者讲“要”。④ 孩子表示后马上把东西给孩子
⑤ 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C.要、不要的区别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随意交替地将孩子有兴趣及没有兴趣的东西拿给他,3 询问他:“你要
不要„„(东西的名称)?” ③ 提示孩子正确表达,并给以强化。和以上的操作过程一样,5 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项目二十六:社交问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② 问他一个社交性问题,帮助孩子讲出正确的回答。③ 给他强化。并逐渐地减少提示与强化。
可以问的问题包括: • 你叫什么名字? • 你几岁了?
• 你(今天)好吗(高兴吗)? • 你住在哪里?
• 你的(兄、弟、姐、妹)是谁? • 你喜欢玩什么?
• 你的爸爸、妈妈叫什么? • 你喜欢吃什么?
• 你在哪里上幼儿园(上学)? • 谁是你的朋友?
• 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 你家住在哪里?
• 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 什么是你最喜欢的玩具? •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 你的老师叫甚么?
项目二十五:选择技能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② 拿两件他喜欢的东西(拿在你自己的手中)给他看。③ 问他:“你要„„还是„„?”
④ 提示他指出或讲出他最喜欢的东西,马上给他。6 逐渐减少提示,7 他每次讲对时,8 都把东西给他(开始时,9 用来选择的两样物品应该一件是他十分喜爱的物品,另一件是他稍微有兴趣的物品。这样做有帮于他理解《分辨》和《选择》的概念)。
注意:如果孩子还不会说话,可以教他用手指点所选择的物品。他如果已经能够较快地选择出摆在他面前的物品时,可以让他对一些看不见的物品进行选择(比如:“你要苹果还是要饼干?„„”)。还要注意,每次问话时要变换物品名字的顺序,避免他只是选择讲的最后的物品。项目三十五:描简单的画
①.把纸和笔放在面前的桌子上。
②.在纸上画一个东西(作示范),同时要求孩子同样地画一个。
③.提示孩子拿笔画出这件东西,并给予强化。④.和以上项目一样,逐渐减少提示和强化。所画的东西可以包括: 竖线 横线 +字 圆圈 斜杠 数字 各种形状 笑脸 花 车 房子 人 彩虹 „„
项目四十:孩子给你两件东西
① 把几个物体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② 要求孩子:“把------和---------给我。”
③ 提示孩子把那两件东西拿给你,并予以强化。④ 和以往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强化。
注意:你提示孩子最好是同时拿起两件东西(一手拿一件)。如果他的理解能力比较困难,可以将你的用语简单化。比如只说:“球、小车”。而不用:“把球和汽车给我”的表达方式。也要在日常的环境中很自然地要求他拿两件东西,(比如可以是:“去拿袜子和鞋子”之类的。)
项目四十四:分类(相配,认出,说出名字)A.相配
① 把几组(不同种类)物体的卡片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2 拿出另外(卡片上面的东西和以上卡片中的一组是一类的)一张卡片,3让相配(放入相同4 种类的一组中)。5 提示他把卡片放在适合的一组中(比如:桌子上有白菜、汽车、椅子„„
等卡片,提示他将拿到的火车的卡片放在汽车上面──同属于交通工具一 类)。并给予强化。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B.认出分类
① 在一堆卡片中将相同种类的卡片归为一组。
② 要求孩子:指出„„(比如:食品/交通工具/„„)的卡片组。
③ 提示孩子指出你要他指的卡片(分类)组,并给予强化。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C.讲出分类的名称
① 把卡片按不同分类组,分别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② 你指着其中的一组卡片问他:“这些是甚么?” ③ 提示孩子讲出那组分类的名称,并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对相配(图片分类)有困难,可以使用实物来操作练习。
项目四十五:代词(我的,你的)A.领悟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引起他的注意。
② 让孩子(给他指令)摸摸(你的、我的)(衣服或者身体的部位)。
③ 提示(或手把手)或示范他正确地作出反应,并给以强化。④ 和以往的练习相同,逐渐减少给他的提示和强化。⑤ 先教使用“你的”,再教使用“我的”。然后再(随意)交替练习(领 悟)。B.表达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引起他的注意。
② 你指着你自己或孩子身上的衣服或者身体的某一部位,问:“谁的„?”
③ 提示孩子说出代词和相应衣服或身体部位的名字(比如:我的手。)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减少给他的提示和强化。⑤ 先教使用“我的”,再教使用“你的”。然后再(随意)交替练习。
注意:你的孩子学会领悟代词以后,联系几个星期后再教他练习说出代词,这样会对他更为容易掌握,更明确。
项目四十七:想出(猜出)/讲出你描写的物体(看得见或看不见)。A看不见
① 把几件东西(苹果、香蕉)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使他注意。
② 说:“我在想吃一个长在树上的、红红的、可以吃的东西”。③ 提示他指出苹果,并讲出它的名称,给他苹果以强化。④ 和以上一样逐渐减少帮助和强化。B看不见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看着你。
② 说:“我希望有个(描述)园园的,可以踢的东西”。③ 提示他(猜出你所描述的)说出东西(球),并给以强化。④ 和以上一样逐渐减少帮助和强化。
注意:开始时,放的东西不要太多(2、3件),东西相互之间的特征要有显著的不同(颜色、形状、功能„)。以后逐渐选择比较有相近特征的东西。可以提示孩子按照地方、场所区别。
项目五十:回答关于物体和图片中的问题 A.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看一个物品,问他一个问题(见提示内容)。③ 提示孩子正确回答,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B.图片、照片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孩子看照片(比如爸爸在厨房里炒菜,„)询问他问题。③ 提示他正确地讲出,并给他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询问和回答的范例: A.关于物体:
Ⅰ.① 这是什么? 是香蕉
② 这是什么颜色? 黄色
③ 你拿香蕉干甚么? 我吃香蕉
④ 香蕉是甚么? 水果
Ⅱ.① 这是什么? 是冰棍/棒棒糖
② 这是什么颜色? 红颜色
③ 你用他可以干甚么? 我舔他
④ 你在哪里买冰棍儿? 在商店里 B.关于照片: Ⅰ.① 这是谁? 妈妈 ② 她在做甚么? 她在笑
③ 她在什么地方? 她在客厅
④ 她怎么样? 她很高兴
注意:开始时只要求他回答两个问题,然后再逐渐地教他更多的内容。如果你的孩子学习这个项目很困难,可以先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问问题,然后逐渐改变成不同的形式。
项目五十五:简单句式 A.它是„„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出示给他一件物品并问:“这是甚么?” ③ 提示他讲出:“这是球„„书等。”并给以强化。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B.我看„„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一张图片,并问他:“你看什么?”
③ 提示他回答:“我在看(图片中的物品)”。给以强化。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C.我有„„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一件物品,并问他:“你有什么”?
③ 提示他回答出:“我有一个(手中的物品名称)”。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注意:学会了B的项目以后,可以教他说出图片中的几样东西(如:我看到了一个房子,一棵树,一部汽车„„等)。使用儿童画册的内容来泛化这项技能。
项目五十六:简单地相互交流 A.我有„„(物品)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把一件东西交给他,你自己手中拿着另一样东西。
② 举起你的东西说:“我有一个„„(你的东西的名称)”。强调东西的名称,讲得慢些。
③ 提示(示范)孩子也说:“我有一个××(他的东西)”。他能够正确表示
时就给以强化。几次练习后可以更换物体再练习。然后可以让他自己从盒子里挑选物体,练习句式。
⑤ 在他学会了表达“有什么”之后,教他其它表示(形容)物体的句式。
⑥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B.我看„„(图片或书上的东西)① 把两张图片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
② 你指着一张说:“我看„„(图片上的东西)”。③ 提示孩子指着另一张,说:“我看„„(他指的东西)。并给以强化。
④ 练习几次后更换图片。
⑤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实际例子: 物体 ① 我有一只鸭子。我有一只牛。
② 我的鸭子是黄色的。我的牛是黑色的。
③ 我的鸭子叫“呱呱”。我的牛叫“牟牟(叫声)”。
④ 我的鸭子生活在水中。我的牛生活在牧场。
图片/书
① 我看球。我看花。
② 我看车,树。我看人和蛋糕。
③ 我看红帽子。我看蓝色的球。
④ 我看男孩在走路。我看女孩在作游戏。
⑤ 我看汽车里的女孩。我看滑梯上的男孩子。
项目六十:询问“„„在哪里?”的练习A.请孩子找回不见的东西
① 把5个孩子认识(能够叫出名称)的东西放在他的身后(不能直接看见),让他看到物品在哪里(让他转身,并同时对他说:“看有球、汽车、书、铅
笔和帽子”。)
② 让他再次将身体转过去(又不能直接看见哪些东西了)。③ 你说:“去拿来(上述物品中的一个)”。④ 提示他找回那样东西,并给予强化。
⑤ 让三次找到了东西后,把其它的东西(比如铅笔)藏起来。
⑥ 要求孩子说:“去把„„(比如说:铅笔)找出来”。⑦ 孩子一到背后去找(铅笔)就提示他问:“铅笔在哪里?” ⑧ 马上说:“„„(铅笔)在这儿”。邦孩子拿出铅笔。并给孩子强化。
⑨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B.在活动中
① 设置一项要求孩子完成的活动项目(或程序),比如拼图或画画。
② 让孩子开始操作前,先把一件必须的东西(比如:拼图中的一块或者蜡笔)藏起来。开始让孩子操作这项活动。当他发现缺失的东西时(比如:拼图中的一块
或者蜡笔)立刻提示他问:“„„(拼图或者蜡笔)在哪儿”?
④ 马上回答说:“„„(拼图或蜡笔)在这儿”。把东西给他,并且也给他强 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7 减少提示的方法:在第一次他一找东西时,8 马上给口头提示。以后逐渐延长(在他发现缺失东西到你给他提示之间的)时间,每次可延长1秒钟左右。以致他能够自己主动地问“„„在哪儿?”
注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泛化这项技能。如:在出门前把他的鞋子藏起来等。
项目六十二:回答常识问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② 问他一个常识性的问题。③ 提示他正确地回答,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常识性的问题可以包括: 动物题目: ① 狗是怎么叫的?
② 什么动物“汪、汪”叫? ③ 狗可以做甚么?(看门)④ 牛住在什么地方? ⑤ „„ 颜色题目:
① 太阳是甚么颜色的?
② 什么东西是黄/红/绿/兰色的? ③ „„ 社会职业题目:
①(救火员/医生/司机„)是做甚么的? ② 谁给我们看病? ③ „„ 节日题目:
①(春节/儿童节/„„)是甚么时候? ②(十月/五月/„„)里有什么节日? ③ 春节时我们作什么? ④ „„ 物理特性题目: ①(糖)有什么味道? ② 讲出什么东西是(酸)的? ③ 你摸(冰)有什么样的感觉? ④(雪)是甚么颜色? ⑤ 什么东西是软的? ⑥ 什么东西大? ⑦ „„ 季节题目:
① 四个季节是甚么?
② 哪个季节里有„„(雪/很热„„)?
③ „„(夏/秋/„„)季节我们作什么(游泳/„„)? ④ „„
幼儿园常识题目:
① 晚上天上有什么亮的东西? ② 每星期有几天? ③ 鸡可以生什么? ④ „„
注意:开始最好有图片或可能观看的图片,照片作教具。
项目六十六:回答“„„在哪儿”的问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② 问他一个“„„在哪儿?”的问题。③ 提示让他回答出。并给予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相同,逐渐地减少给孩子的提示和强化。这类问题可以包括: a)你在哪儿睡觉? b)你在哪儿洗澡? c)你在哪儿吃饭? d)你住在哪儿? e)在哪儿买菜? f)炉子在哪儿? g)妈妈在哪儿上班? h)哪儿有滑梯? i)哪儿可以看到老虎? j)到哪儿可以游泳? k)生病了到哪儿去看病? l)到哪儿去买书?
m)到哪儿可以买到油条(汉堡包„„)? n)你去哪儿理发? o)„„
注意:除了口头提示(示范)以外,孩子可以使用照片、图片来作提示。
项目七十二:回答关于故事的问题。A.用图片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出示一个人在做动作(在某种场所从事某种活动)的图片/或照片(比
如,一个小朋友在海滩游泳)。
③ 讲述图片中的故事〖有一天,阿毛去海边游泳〗。4 询问孩子关于故事中的问题(阿毛到那里去了?谁到海边去了?阿毛到海 边干甚么?)
⑤ 提示他(口头)正确回答。并给以强化。
⑥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B.简单地讲故事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② 给他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有一天,妈妈去商店买冰淇淋)。
③ 询问他关于故事中的问题。(如:谁去了商店?妈妈到那里去了?妈妈在商 店里买了什么?„„)
④ 提示他正确回答出,并给以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C.简单儿童故事(书)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念儿童故事书中的一页(一、二句话)。
③ 询问他关于听到的故事内容的问题(不是要求他复述,而是回答询问)。
④ 提示孩子正确地回答,并给以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D.讲比较难的故事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
② 给他讲一个四句话的故事(比如:“有一天,一个叫毛毛的小朋友到公园玩,他发现了一个红色的球。他把球带回家给了妈妈,晚饭后他玩了会儿球,就睡了。)③ 询问孩子有关故事中的内容。
④ 提示他正确地回答的答案,并给以强化。
⑤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有困难,可以从更简单的故事开始。(如:“妈妈去了商店”。“谁去了商店?”)
项目七十四:听从“问”和“告诉”的指令 A.问
① 在遇见一个小朋友时,让孩子去“问„„ „„”(问“毛毛”他“多大” 了)!
② 用实践提示让孩子走到那个小朋友身边,示范他询问“毛毛,你多大?”
③ 那个小朋友回答后,你马上给孩子一个强化。④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B.告诉
① 在“遇到”一个小朋友时,让孩子去“告诉„„ „„„”(去告诉“毛毛”你多大了)!
② 用实践提示和口头示范让孩子走到那个小朋友身旁,并且说出(要求说的 话):“毛毛,我六岁了”。孩子说完马上给以强化。和以上的练习一样,4 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5逐渐地减少强化。C.问、告诉随意练习
① 给孩子A项或B项的(第一)指令。
② 提示孩子孩子做出正确反应,并给以其强化。③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注意:可以利用小朋友进行这个项目的练习,教孩子在玩的过程之中怎么问和回答问题。
项目七十八:解释(描述)话题 ① 和孩子对面坐着,让他注意你。
② 要求孩子:“给我谈谈(关于„„)”(内容见下面的实例)。③ 用示范帮助他说出有关题目内容中的三件东西,并给以强化。
④ 和以上的练习一样,逐渐地减少提示和帮助,逐渐地减少强化。
可以选用的实例:
① 节日 春节:是一个节日。在冬天过。大家那天在一起吃饭。
② 地方 学校:我在拉萨路小学上学。我的老师是王老师。我的同学
是王琨。
③ 家庭 妈妈:我的妈妈是马琳。她在学校里教书。④ 运动 溜冰:我和爸爸去溜冰。我们在夫子庙溜冰场溜冰。我滑得
很快。
注意:开始时先讲一句,逐渐地增加到二句、三句话。
项目八十七:回答“为什么„„?”和“如果„„?”的问题
A.“为什么” 和孩子对面坐着,2 让他注意你。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要吃饭?”)。提示他作出正确回答(“又为我饿了”)。给他强化。5 和以上操作一样,6 逐渐地减少对他的提示和强化。B.“如果” 和孩子对面坐着,2 让他注意你。王一个“如果”的问题(比如“你如果觉得饿了,4 你会作什么?”)。提示他正确回答(我会吃饭或吃东西),6 给以强化。7 和以上操作一样,8 逐渐地减少对他的提示和强化。询问的内容可以包括: 1 吃饭/饿了 2 喝水/渴了 3 睡觉/困了 4 哭/难过 5 笑/高兴 看病/不7 舒服8 9 洗澡/脏了 10 穿大衣/冷了 11 打伞/下雨
注意:用日常生活的情况,比如孩子要喝水(或饮料)时,问他为什么要喝水?同时帮助他回答“因为我渴了”。也要教他从图片上回答问题的方式(比如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孩子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哭了。问“他为什么哭”,提示他说,“因为他从自行车摔下来”)。
本文为3~4岁孤独症儿童2年的训练计划:
需遵守的总原则:
1.每次上课中伴随目光对视训练。2.在执行复杂指令前先将每个步骤与技能全部掌握。3.为保持强化物的有效性应经常更换强化物。4.不理睬发脾气与反抗,坚持工作。
注意:在每个分类中的技能是按由简单到难的次序排列的,然而训练的每个计划中,都应从各分类选取需教的技能。
第一疗程(3个月)注意力
在教儿童如何集中注意力时,指令:“看着我”是非常关键的。提示儿童坐在椅子上,放平两手,老师坐得很近,不允许儿童坐姿不正或跑开。老师 的态度是一贯性,坚定,提要求,对任何服从的表示给予表扬,拥抱,抚背。让儿童集中注意力是关键的第一步。
1)看着我面对面 1秒,2秒,5秒
由活动转向老师(让他从事活动,然后教他在老师说“看着我”时,抬头看并进行目光接触。提示:将手放在儿童下巴下面,将强化物放在眼睛的水平高度)2)对姓名的反应 2 听从一步的指令
指令:坐下 站起来 过来 手放好 举起手 拥抱一下 转过来 跺脚 挥手等,起先用身体提示,然后减退提示。“触摸身体部位” :头,脚,肚子,眼睛,腿等
“做给我看”:吃,喝,拍手,挥手,拥抱,转身,站住,坐住,走路,跑步等 3 模仿活动 “跟我这样做”
大肌肉:拍手,举手臂,拍腿,拍桌子,摸头,打哇哇,跺脚,站起来,摇头不,点头是
小肌肉:使用手指,开合手掌,接触身体部位等。
积木模仿:老师将积木搭成形状,让他模仿,用 3块~5块。
物体模仿:教模仿使用物体,如将勺子放入杯子中,用面巾纸擦面,将玩具车放入玩具箱里。
画图模仿:抓笔,画线,画图等。4 指令反应
老师将儿童想要的物品举起,叫他“用手指”,提示他将手直接指向物品(接触),然后给他,以后减退提示并增大距离。5 配对
物体间/图画与物体间/图画间/色彩间/字母间/数字间 6 语言模仿 元音/辅音~词语~词语组合 一开始可接受相近音,再慢慢纠正 7 玩耍
形状块 / 动物拼图(同时老师发出动物的叫声并学习动物的动作)
珠子 / 钟型拼图
积木 / 数字拼图
音乐(VCD,电子琴,打击乐器)
娃娃书 8 区别物体
叫他“给我”:球,杯子,鞋等,逐渐增加桌上物品的数量 9 区别图画
叫他指着: 从两幅画到许多画 10 认识物品名称
“这是什么?” 用真实物品或图画,开始时接受相近回答 11 是/否
摇头说不——对不想吃的东西
点头说是——对想吃的东西 开始提示,然后减退 12 认识动作:
1)对老师 “我在做什么?” 挥手,跳,站,坐,拍手,跑,擤鼻子,亲吻,笑,走路,睡觉,打开,喝水,吃饭,哭等(示范回答,开始时接受相近答案)
2)对自己 “你在做什么?”
3)对别人 “他在做什么?” 开始时只要求动词,如“在跳” 13 认识色彩(从理解到表达)1)指红色/蓝色/黄色等
2)“这是什么颜色?”举起物品(示范,再减退)14 所有格
指出。。的鞋(姓名)(为 你的/我的 的训练打好基础)15 形状(从理解到表达))指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这是什么形状?”,举起相应形状的木块(示范正确回答,再减退)
第二疗程(2个月)
保持以上所有课程,包括目光接触 1 比较,对比:
大/小 指着 大的/小的 车子 2 动作+物体的表达方式 喝果汁”“吃饼干”
看图说话“他在做什么?”
提到自己“你在做什么?”
提到老师 “我在做什么?” 3 新的颜色 4 所有格
“这是谁的鞋?” “。。的鞋” 5 作选择
“你想要。。还是。。?” 6 同时模仿
做。和。(拍桌子和摸鼻子)7 继续用积木模仿 8 给/取回 两到三个物品
“给我。和。和。”,从桌上开始,然后要求他在房间里周围取物,锻炼他的短期记忆 9 两步指令
“站起来并转圈”等
(这时应分别已掌握两个单独的指令)10 是/否(否定)
“这是一个。。吗?” 如举起玩具熊问“这是一匹马吗?” 11 玩耍
用小的偶像玩过家家:妈妈,爸爸,男孩,女孩,宝宝,示范一些简单的动作,吃,睡,唱儿歌等
一起读书,指着图画,拍球,滚球,提示将球取回。一开始坐得近些
一起唱歌,表扬他唱出来的部分
一起画人的五官,有时强调身体的某部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在短句中用语言提要求
示范:“我想要。”“我可以要。吗?” 13 识别情绪状态
开心/伤心/生气 指画问“他觉得怎么样?” 14 “我的/你的”
用鞋子 “把你的鞋子给我”“把我的鞋子给我”
(这可能是语言中最困难的课程,因为“你,我”是不固定的,因说话者而异,一开始要教理解语言,固定老师说话,“我”指老师,“你”指儿童,然后教表达语言,固定儿童说话,“我”指儿童,“你”指老师。在自闭症的语言中“我”和“你”常会混淆。自闭症者在对原材料除重复外,进行转达,总结,泛化方面是有缺陷的,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掌握的。)15 语言模仿 “哪里” 加上表达 “里面,外面,上面,下面”
如“哨子在哪里?” 示范“在盒子的里面,外面,上面,下面“ 17 “谁”
用照片指家人,朋友等 18 “。在干什么?”
用照片中熟悉的人在根一件特定的事(如在饮果汁),也可用图卡。
第三疗程(2.5个月)
这里有许多项目,每名训练员在每个2小时的计划中做约10个项目,一般做其他训练员未做过的项目 1 开始训练大小便 2 对比:
冷/热 长/短 重/轻等 “指给我重的” 可用这方面的教育卡片 3 指代词
看图片“他在做什么?” 示范“他在。”,再减退 4 执行两步指令(保持)5 方位词(继续)在。旁边/后面/前面 6 颜色(继续教新的颜色)7 区分情绪(继续)
用图片或面对面“我觉得怎么样?”,老师 做高兴/难过/生气的表情 8 区别
“谁,做什么,在哪里”等问题 9 宾语/动词/完成句子
用更完整的句子描述人们的动作(图片)
一开始可接受“男孩在吃苹果”,但渐渐示范更完整的句子“这个男孩正在吃一个苹果”
以后问“告诉我画上有什么/这幅画讲的是什么/这个男孩在干什么”
保持指代词“他/它”,描述动作,情绪等的训练 10 简单的句子
“我看见。。”“这是一个。”
做一本“我看见什么”的书,将图画贴在笔记本里,头五页每页一件物品,下五页每页两件。。,提示说“我看见。。和。。和。。”,保证在增加物品数量前已掌握“我看见一个球”,而不是“我看见球” 11 按指令取物 用大人的姓名,称呼来提要求: “妈妈,我要画图”等,不久还可加上触摸,提示他触碰他人引起注意 是/否,否定(继续)14 简单的社交提问 姓名,年龄,家人 15 玩耍
用毡板,将毛毡物体粘在毡板上制造情景 16 语言模仿
教词语组合,纠正他对物品的叫法 保持注意力/转移注意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1)保持注意力
在同一个话题上问几个问题“看见这只狗吗?”“它在做什么?”“这条狗是什么颜色的?”“它要到哪里去?”等。这算不上一个专门的项目,但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要强调,特别是玩耍与读书时(从长远来看,保持注意力能使儿童关注目前同一话题,限制他说傻话,走题。许多自闭症的孩子能用正确的语法与词汇说很多话,但不能专著于他的听众想谈论的话题,这会使他们很难交朋友与建立社会关系,所以这项训练是意义非凡的 2)转移注意力
*轮到我玩/轮到你玩了
*老师可坐得更远些,但仍要求不断有目光对视。老师可更经常在室内走动,或让儿童在室内走动,但不断要求他给予注意力
*老师开始一项活动,然后说“噢,不,我们还是做另一件事吧”,这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并增加灵活性
*老师建立起一个活动,如画画,这要求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桌子上,但在整项活动中不断谈话,问问题,如儿童抬头看并回答则鼓励表扬 加快更替教学材料的节奏以避免厌倦情绪,每次在椅子上坐不超过5分钟。
用“坐得好”“听得好”“你不哭,这很好。”等话来加强行为的改善。尝试不同的强化物。在出现攻击行为时说“时间到”。注意:在小孩扯头发时可压他的指关节,小手会自然地松开。对拍手,身体紧张,用脚尖走路等,说“把手放好”并抓住他的手放在身边3秒钟,如坐好了就表扬。19 保持目光对视的训练 练习“一刻钟游戏” 老师唱歌或读书,大约15分钟。21 “我不知道”
用熟悉物品的卡片,问“这是什么?”放几张不常见物品的图片在其中,如火花塞。示范说“我不知道”。他一旦理解了这句话的意义,开始用书本杂志等强化。当掌握“我不知道”后,提示他问:“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22 开始示范用低的语调说话 因为这时儿童开始用高的,吱吱声说话 哪里(表达)(前面理解课程的训练已为表达打好了基础)
将两件物品放在儿童面前,每件给他看两次。第三次时藏起一件。当他寻找时提示他说“。在哪里”整个句子。他问后表扬他并将物品给他 24 用蜡笔画画
画简单的形状,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老师画脸,让儿童加上五官,头发,眼镜等。
老师画简单的物品,让他认“花,球”等。纠正手的位置。最后学习画棍状人形,然后开始画多于一个人的场景。25 继续做扮演游戏。
假装你是飞机,猴子,婴儿,狮子等,使用动作与声音。26 分类 动物/食物/衣物
将三张这三类的卡片放在桌上,从一堆卡片中另取一张。老师问“这是什么”,回答“猫”。老师说“很好”,老师问“猫是什么?”,回答“动物”。老师说“将动物归类”,他应将卡片放入动物类中。开始时提示,然后减退。
第四疗程(2个月)继续动物/食物/衣物的分类。
加上玩具/食物/饮料的分类 2 在整个训练中贯穿指代词的训练
“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 3 开始教物品的功能
将3~4件实物放在桌上,问“你用什么剪”回答“剪刀” 4 继续“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用实物 继续“我的/你的”,开始“他的”的所有格的训练
“我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叫什么”“他的名字叫什么” 一开始可提示“把我。的鞋子给我”“把你,儿童的鞋子给我。”然后减退提示。6 保持是/否训练
“你冷/热吗?”“你是一只青蛙吗/你是一个男孩吗?”“你在睡觉吗/我在拍手吗?”
“他高兴吗/难过吗?”“这是一辆卡车还是一个胡萝卜?” 7 开始互动训练
(目的是让他回应他人的对话。一开始很机械,但当他明白含义后会变得自然。)
老师“我在用蓝腊笔画画” 示范回答“我在用红腊笔画画”
老师“我穿着一双白鞋子”,“我早餐喜欢吃面包”等 8 示范表达“谁,哪里,做什么,什么颜色”等问题,贯穿整个训练 引入“开始,然后,最后”的概念
当孩子不明白2比3小时,玩数字拼图时只作为空间的关系,按顺序排列。然后可教关系:
“你每天最早吃什么饭?”“早餐”“然后你吃什么饭?”“中餐”“你最后吃什么饭?”“晚餐” 还可找到另外的例子
第五疗程(2.5个月)继续“我的/你的”练习取3件物品,开始用较近的物品,然后增加距离 3 用排序卡片做成3个顺序场景
目的:开始教将故事的顺序,以达到扩大创造性与自发性语言的目的
强调“开始,然后,最后,结束”。一开始用很简单的故事“一个男孩买了一个雪糕,然后他正在吃雪糕,最后他吃完了雪糕,故事讲完了”。当他的语言进步后,可用更复杂的故事。可用故事卡片,让他自己排序并讲述。4 开始表达训练
“刀是什么?”示范“是你切东西用的”。
等他有概念后不再提示。问“汽车是什么?”等 5 物品的功能
“你能用刀做什么?”“你能用刀切东西” 6 房间与家具
游戏中有不同房间的画,有不同家具与设备的卡片,放入不同房间,让他对真实世界有个认识。7 语言模仿
不同的词语与声音 8 为什么/因为
故事中“为什么这只狗在叫?”“因为它看见那只猫” 9 社交问题:
姓名,年龄,家人的姓名,“你住在哪里”“你多少岁” 10 谁,什么,哪里,做什么(继续)11 继续指代词的练习你/我/他/它
老师做跳,写等动作,问“我在做什么?”要求完整回答“你在做。。”
同样让儿童做某动作,问“你在做什么?”要求回答“我在做。。” 12时间顺序
“在。之后”“很快”“然后”“以后”“现在”“在。之前”。在讲故事与玩耍中,强调这些作为时间标志的词。13继续玩“一刻钟”游戏 14 复习方位词,颜色,比较
老师给出越来越多的选择,现在用一种不太正式,不太结构化的方式做,孩子的书是主要的教学材料,图画卡和游戏也可以用。15 学习量词 “一辆车”“一碗饭”“一杯水”“一双鞋”“一盒牛奶”“一棵树”等
16开始一样/不一样,相同/不同 的练习
一开始训练“相同”。将两块一样的,一块不同的积木放在桌上,说“给我相同的”提示,表扬并解释“很好,你给我相同的,它们的颜色相同。”
其他例子:两个勺子,一个叉子/两个碟子,一个杯子等。17 开始认字母与数字
以1,2,3,A,B,C开始 18开始数字概念的训练
从4个物品中,要求给出1个,2个,3个 19 开始识别多/少
设两组,一组多,一组少,要求“给我 多的/少的” 20 回忆过去的事件
让他在另一个房间做一件简单的事,回到课堂后问他:“你刚刚做了什么?”示范“我看见了妈妈。”“我找到了一个皮球”等 “有什么不见了?”的游戏
让儿童认三件物品:石头,圈圈,心形,提示他蒙住眼睛,拿走一件,问他:“有什么不见了”。示范回答
也可用图画:人脸上有鼻子,嘴巴,头发等,但只有一只眼睛。或一张桌子,只有三条腿。问:“什么不见了?” 22 轮到谁了?
轮到你了/轮到我了游戏 23 互动练习
老师:我看见一只猫,而且它叫“喵”
儿童:我看见一只小狗,而且它在喝牛奶。
儿童必须加上信息。开始时示范,然后只提示“而且。” 24 当掌握“我是”后,进一步到“你是” 25 用故事书与普通的场景讲因果关系
“这个女孩为什么吃饭?”“因为她肚子饿了”
“我们为什么去看医生”“小狗为什么睡觉”“妈妈为什么去菜市场”等
26在小孩没有灵活性时,试图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件事:
“你把手割破了,手上面有一个伤口,它很疼,我来给它搽点药水。瞧,我们把伤口包扎好了”
第六疗程(2个月)强调指代词的训练 1)我的/你的 2)他的/它的/她的
3)当掌握后将两种材料混合训练 4)轮到你„我练习2 当叫名字时会应一声“噢” 当回声(即鹦鹉学舌时,重复他人话的后几个字)时用言语提示或将手放在他的嘴唇上,说“不要学舌” 4 继续相同/不同的训练
“。与。在什么上相同”“。与。在什么上不同” 5 尽量使用正常的语言,用一些俗语
如“不错,很棒,了不起,盖帽了,没治了,不得了,完蛋了”等 6 荒唐的概念
“这幅画有什么很傻?”示范回答,强调“很傻” 7 复习方位词/形状 哪一个不是同类?为什么?
用有系列图画的书:三种食物与一辆汽车,三个人与一个动物等 开始“怎么,如何”的概念
“这项工作怎么做?”“你怎样玩这个游戏?”“我怎样把它打开?”一有机会就教 10 更多象征性的游戏
扮演角色与对白。如消防员灭火,警察与小偷,爸爸为孩子做饭等
扮演一个中性物品,如积木,汽车,飞机,三明治,青蛙,饮料,船等。
第二篇: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
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转载)
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ABA的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结果。如果儿童反应是对的,马上给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上面这个例子提到了ABA另外两个特点(除了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和使用提示帮助以外),就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失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甚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10次。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②有助他记住学过的东西;③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等,或它们的图片)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ABA最强调的一点。
具体操作方法步骤: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包括多种类型的操作。不论你想教甚么,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操作。他们包括模仿,理解和表达语言,认知概念,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玩(游戏)能力,大动作,精细动作都可以用回合式教学(DTT)来从最基本的能力去教。在美国,孩子一般同时学10至20个项目,包括刚提到的每种项目。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一开始,训练是以一对一为主,但是ABA也强调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环境。比如,找家里(睡觉房间)的一个角落,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按照你的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几项要教他的技能或概念(可以参照下面提及的一些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具体概念(名词:物品名称或图片里的物品;动词:自己的动作或图片里人的动作);比较抽象的概念(形容词:大小、颜色、长短,数字、情感„等)。训练技能项目的顺序的选择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开始应教与孩子自己有关的内容(比如:身体的部位、对家中人的称呼、房间里的物品„),然后再教更广泛的内容(如:房间或社会场所性能,常识„„在动物园里有什么?什么时候睡觉?医生是干甚么的?等等)。开始训练前,应该先简单地“测查”一下孩子对选定的练习项目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如果做几次,孩子都能够完成,这项联系技能就算通过了)。比如对《社会角色(医生、警察„)的认识和表达》的测查,先将几张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指给你看哪个是医生、哪个是警察、哪个是农民,„„。如果这些他已经能够认识,再试他的表达能够,一个一个地问“他是谁?”如果他还不能讲出来,就可以给他安排《社会角色表达》的项目训练。
选择的项目应该包括模仿项目(一步模仿、二步模仿、声音模仿、口形模仿等等);理解语言/听指令(一步指令、二步指令、认识东西和图片,等等);表达语言(讲出物品的名称、描述图片或复述故事情节,回答有关对此问题的询问);认知概念(包括颜色、形状、形容词、代词、介词、性别、物品的作用、相同和区别、分类、回答“为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的问题等);社会交往(社交问题、交流社会信息„,学会问问题,转告语言等);生活自理(洗脸,洗手,刷牙、做饭等。都可以分解目标,分成很小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训练);休闲、游戏(排列积木、讲故事„„等)。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参照下面的几个例子去教:
项目:摹仿大肌肉群运动: ① 和孩子面对面坐按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了你,就可以开始了)。
② 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 拍桌子 拍手
挥手(象打招呼似的)握双手 拍腿 摇头 点头
转身 用手把脸捂起来 拍肩膀 跳 抱臂 拍肚子 踏步 伸手 敲椅子 插腰 拍头 摩擦手掌等
③ 每个动作都要提示孩子,帮助他成功,然后给于强化。
④ 逐渐地减少实践的提示,改变强化方式。减少提示,加强表扬获奖励。最后孩子能够按照指令反应正确时才给他强化。
项目:摹仿口形的运动: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是否注意。② 边示范边说:“这样做。” 口型动作包括: 张嘴 伸舌头 噘嘴 磕牙齿 吹的动作 笑
吻 舌头抵上下牙齿等
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语音模仿,那么一边做动作,一边要发出声响。如果孩子不能够摹仿你,你们可以坐在镜子面前操作。从镜子里学习模仿动作。
② 跟别的其它项目一样,只要做对了就要给他强化。先给帮助提示,逐渐减少到孩子听到了口头指令就能够正确反应。
项目:配对、区别物体 A.配对(一双、一对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主义力集中。
② 把一件物品(比如∶杯子、扣子---)放在桌子上面。
③ 把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物品给孩子,同时叫他配对,“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④ 提示他做出正确的反应(把东西放在了第一个物品的旁边--较近),给以强化。
B.配对(两双、两对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把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比如:一个杯子,一个勺子,这两件东西要从形状上不容易混淆)。两件东西要摆放的距离孩子一样远。
③ 拿另外的一件东西(和上面的一件东西相同)给孩子,要求他“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
④ 如果他摆得不对,马上把东西放还给他,让他重新来一次。对他说∶“不对”并且重复说:“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用手把手地提示让他正确摆放。⑤ 对他正确的操作给以强化。和以上操作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强化。⑤ 在孩子学会了将以上两件物品相配以后,再练习随意地相配(比如:一次用杯子,两次用勺子)。也要使用提示和强化的手段。C.配对(两对物品位置变换不定)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和B项操作一样,只是要随时把桌子上的东西位置变动。为的是不要使孩 子只是记住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杯子在左边;勺子在右边的放法)。注意:在做好了A.B.C.三项操作练习以后,可以练习用三、四对物品相配,教他区别更多的东西。
项目:图片(领悟和表达)A.领悟:认出图片里的物品
① 把图片放在孩子的面前的桌子上,确定他已注意。② 说:“指出(图片上的)„„”。③ 用现实提示帮助他正确指出,并予以强化。④ 强化和提示逐渐减少(如以上项目)。B.表达:能够说出图片里的物品名称
第三篇:有效教学方法介绍
有效教学方法介绍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无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是在图财害命,教学的有效性有耐与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下面我介绍几种有效教学方法:
一、西方(美国)有效教学方法简介。
(一)系统直接讲授法
系统直接讲授法指在直接讲授中,学生和教师关注一种目标和需要学习的知识;学生了解当前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能使学生确切地掌握完成一个过程的方法。研究表明,直接讲授和记忆法在时间的利用上比缺乏具体指导的课业效率更高,特别是在学生对教育目标和目的十分明确的情况下。不过,教师使用系统直接讲授法必须保证课程的系统性以防止出现学与教的混乱,因为如果缺乏能够保证合理而有序地分配各年级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全校性课程,教师就会在课程的安排上各自为政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洛森西因(BarakRosenshine)的研究结果表明,有9种教学行为在直接讲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上课后首先简短复习业已学过的内容;
2、上课后先把学习目标简要地告诉学生;
3、小步骤地讲授新教材,学生在每一步骤后进行练习;
4、讲授和解答要清楚、详细;
5、指导学生的初步训练;
6、提出大量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争取所有学生的回答;
7、为全体学生提供高级主动训练的机会;
8、提供系统的反馈和修正;
9、针对课堂作业进行明了的讲解和练习,必要时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通过演示或示范课,学生掌握新的概念和信息。但是,倘若课程内容不多,学生未必能掌握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以实现学习的迁移。通常,可以用标准化能力测验检验学生成绩是否达到直接讲授法的目标。
(二)整体讲授法
整体讲授法主要由整体语言运动的支持者们所提倡,这一运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使用有意义的和相关的材料。整体讲授法强调“从整体到部分”的学习——先观看全景,然后再分成若干部分。学生掌握能够应用于多种学习情境的学习技巧。整体讲授法要求学生享有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授权”这一术语为教师和学生所通用。师生组成工作小组,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该方法鼓励消极学生像积极的同伴那样支配他们的学习。它还能使教师更多地参与到课程的决定中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选择学习方法和内容,学生因此可以试验新的思想和理论。最严格意义上的整体语言运动鼓励学生亲自决定所学内容。多罗西·沃森(Dorothy Wat—son,1989)指出:“如果课堂活动不能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就毫无意义。”反对者们则认为,不能指望学生仅凭直觉就知道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正像一个病人不能确定需要何种药物或疗法来治愈他(她)的疾病。
整体讲授法更多地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强调课堂变成一个学习者集体,教师向学生学习,就像学生向教师学习那样,师生间相互学习。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望通过合作满足真正的需要,消除心中的疑虑。整体讲授法还强调真实的评价,即从过程和结果的观点看待学生的表现。这种评价包括较高的思维能力、知识的深度以及与世界的相关程度。学生的作业集,如最初和最终的作文草稿、研究报告、科学观察记录、数学题、读过的书目等通常被用来评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整体教授法的弊端之一是,一些学生,特别是差生,不能发现和运用学习策略。此外,有人指出,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像主流文化群体学生那样从整体讲授法中受益。根据斯皮格尔的观点,“来自上中阶层的学生入学时即已懂得参与权力的准则和规定,亦即是说,他们懂得如何在权力文化中进行操作”。相反,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来自社会经济底层家庭的学生——发现,如果像直接讲授法那样把规则讲清楚,并确切地说明他们为什么需要掌握某种信息,学习就会变得容易得多。根据戴尔皮特的看法,整体语言法,以其关注过程的讲授,“创设了多种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学生最终发现他们有责任了解一整套规则,这方面的信息谁也不曾直接获得。„„在这个国家,判断学生的标准是他们的成果,不管他们取得该成果所经历的过程如何”。
(三)“狐光”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个名叫埃利奥特·韦金顿(Eliot Wigginton)的年轻中学英语教师以其号称“狐光”法(foxfire ap—proach)的成功教学方法闻名遐迹。作为美国佐治亚州某地的一名教师,韦金顿在教授初、高中英语上竭尽全力,但教科书内容与来自阿巴拉契亚地区的贫困学生联系不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韦金顿建议学生通过从当地社区寻找故事来解释英语课程,并将这些故事写成作文刊登于班级报纸上。这便是“狐光”法的由来。韦金顿班上的学生对社区成员进行采访,采访的话题从不同疾病和伤害的民间疗法到如何给马钉蹄铁或如何制造碱皂不等。几年后,他们就以“狐光”法为名出版了数部学生作文集。
如今,美国全国各地形成一个教师网,把“狐光”法应用到教学中去。这种教学的特点是:尊重学生;保证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学会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在学习中培养美感。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其工作重心在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享有选择权和决定权。他们以特有的方式在一些项目上进行合作,大家都在发挥着自己的长处(如摄影、采访、写专栏等)。
(四)主题循环法
主题循环法是一种在小学里采用的整合课程法。它与主题单元不同,在主题单元中,某一学科领域可能集中于一个与其他学科领域无关的主题(如在社会学科中研究美国19世纪的西进运动,在数学中研究分数,在自然学科中研究核聚变);而主题循环集中于全部课程的某一个研究领域,如关于天气。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并写出天气如何影响人的室外活动,作为写作的一部分;用图标表示每天室外温度的升降变化,作为数学的一部分;阅读有关受天气影响的历史事件的资料,作为社会学科的一部分;研究云的形成和气压影响,作为自然学科的一部分。
主题循环自然会逐步形成新的主题,因为新的、相关的问题被不断地提出来。一个主题循环包括5个步骤:
l、学生通过集体协商选择主题,联合提出各种问题;
2、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习经验;
3、根据学习经验,决定教学方法和教材;
4、从创造性学习中引出新的研究领域;
5、拓宽学习活动范围,引出新的主题。
教师与学生一道面临着创造新知识的挑战,学生享有决定和选择的权利。因此,主题循环法既强调教师的贡献,又强调全体学生的贡献,课堂变成一个学习者的社会。由于全班学生以整体的方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题循环法深受双语学生的欢迎。这一方法有助于保持学生的高度积极性。美国中小学实施的主题循环法允许各学科领域教学内容的整合,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其主要弊端是,任课教师需要在备课上花费大量时间。然而,教师的周密计划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有效教学方法的种类
教学必得有效,实施“有效教学”,已悄然成为各学校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备课、上课、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上往往体现出一定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那么,教学方法有哪些呢?
(一)讲述法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1.叙述性讲述方式
是指教师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条理地向学生表述科学事实和原理的讲述方式。2.描述性讲述方式
是指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的形态结构、功能、机理、发展变化过程及事物运动的规律。以唤起学生对事物形象的想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学内容的讲述方式。3.解释性讲述方式
是指教师对研究对象或学生认识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举例、比喻、翻译(转换表达形式)等教学行为,对事物、问题进行说明的讲述方式。4.分析性讲述方式
是指教师把客观事物从整体中分解出各个部分、侧面、特征或各种属性,并揭示出存在与整体中各个部分的联系或关系。从而使学生能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讲述方式。5.归纳推理讲述方式
是指教师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使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考过程,认识事物本质的讲述方式。6.演绎推理讲述方式
是指教师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论证性或验证性的讲述方式。
(二)问题法
是教师和学生以提问并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1.设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讲解适时地提出问题,但并不要求学生做答,而是自问自答的提出问题的方式。
2.提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提问方式。
3.追问:是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针对答案中的问题或不足,从正面或反面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的提出问题的方式。
4.互问:是指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相互交流、检查,从而促进教学的活动方式。(三)讨论法(同伴互助,合作学习)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的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交流各自的意见或观点,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全班辩论
2.小组讨论(四)读书指导法
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得知识和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1.了解性阅读。是指为弄清某一段落、章节等知识的内容范围及主要内容而进行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
2.理解性阅读。是指为研究某一问题在阅读时,对某些概念、定义、法则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对某些词语进行变换并与原文表达的意义进行比较,以达到深入理解而采取的一种精细的阅读方式。
3.概括性阅读。是指为领会教学内容的思想,进而把握内容的精髓,弄清前后知识的联系、实例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
4.评价性阅读。是指为了对读物做出判断或向他人介绍读物而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5.创造性阅读。是指为了创造某种新事物,发现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问题或答案而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五)演示法
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演示实验等,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1.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的演方式。
2.使用连续成套的模型、幻灯、动画的投影片或幻灯片、电影、电视等,进行序列性演示的方式。
3.示范性动作或演示实验的演示方式。(六)参观法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界、工厂、农村、展览馆等实地,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1.准备性参观
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有关事物,为学习新知识作好感性认识的准备,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并行性参观
是指在学习某一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所学事物进行观察,边学习边观察,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3.总结性参观
是指在学完某一部分知识后,组织学生对所学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以巩固验证所学的知识。(七)练习法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使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而进行练习的教学方法。1.语言练习
2.解决问题的练习
3.实际操作的练习(八)实验法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发生变化或产生某种现象,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研究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教学方法。
1.验证性实验——没有设计2.探究性实验——部分设计3.研究性实验——整体设计(九)实习作业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1.调查法
2.专业实习法
3.“小”研究论文法
三、如何影响、提高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呢。
无效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是在浪费时间,是在图财害命。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或者说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那么,如何影响、提高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呢?
世界著名评估、评定专家鲍里奇认为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影响、提高有效的教学方法:
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最终成就有着直接的相关。我的理解“教学水平”即指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庸师手下也可能侥幸出几个良才、英才,但那一定不是庸师教导的结果。反映在教学过程当中,主要是指教师的安排??教学设计对于学生成就的提高的作用。
⒉精细的授课程度。“在这个方面教师在授课当中所使用的语言,还有指示,是否能够清晰的讲授,对于他讲授的内容是否有帮助。”换言之,选择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恰当。
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这种方法当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鼓励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程度,比如说可以提高他们对所教内容的兴趣。各种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合所有的教学情境,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⒋任务导向。主要是讲教师在一节课当中会花多少时间用于实际内容的教学,与之相对的是教师会花多长时间用于琐事的管理。这实际上是个课堂教学组织的问题,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组织得好,就能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际内容的教学”。
⒌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教师在任务导向当中所表现的良好的行为,他会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比如在课堂当中他的思维会更加积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⒍学生的成功。这主要是看教师能够为学生做出什么让学生在考试当中取得最好的成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能乐学,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总是被学习失败的阴影所笼罩,他们迟早会丧失学习兴趣的,还有什么教学效果可言。
⒎较高级的思维进展。“在这个部分主要是看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行为,能够鼓励形成有更高一级的思维,更具有批判力,更在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更具有创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能力提高了,还何愁教学的有效性。
四、促进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现在,我们通常用“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来替代“好教师”、“好教学”。我们在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时,要考虑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重视课堂里的师生的“互动关系”,并把“师生互动”作为有效教学的中心问题来考察。
课堂评估和标准化测验中发现,大约有五种教师行为与学生理想行为密切相关,我们称之为关键行为。因为它们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这五种关键行为是:
1、清晰授课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教学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有效教师授课时具有以下特点:
(1)使要点易于理解;
(2)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
(3)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的特殊习惯。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而直接地与学生交流,他们常常跑题,他们的讲话或者其讲话的方式削弱了内容显现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学,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而且学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确地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教学。
2、多样化教学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多样化的提问,“提问”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事实问题或过程问题,聚集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另一方面,多样化教学表现在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方面。研究表明,教室里物质的质地、多样的视觉效果都能增强教学的多样性。
3、任务导向
任务导向是指把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教师必须予以回答的有:
(1)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
(2)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
(3)我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所有教师都需要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让他们享受学习。如果教师把大多数时间用于教授切题的内容,而不是把时间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过程材料上,然后才让学生获得教学内容,那么,相比之下,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就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接下来课堂上“师生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就可能更高!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学生实际投入学习材料的时间,称为投入率,与教师教授某个论题的时间不同。它是指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真的在学习,忙于教学材料并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受益。有时尽管教师可能在任务导向下教学,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最多的内容,但学生可能并没有投入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操作或使用教师提供的内容。这种不投入可能涉及对或隐或显的情感、精神上的漠然。学生们跑下座位、谈话、看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书的时候,很显然就没有投入学习。学生们的不投入方式还可能更加隐蔽,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在走神。教学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一个事实是:在上课的时候有可能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走神。在纠正这种类型的不投入可能很困难,它需要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以及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这就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安排引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入率相关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难度水平由学生的成功率来衡量,也就是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有如下三种难度水平:
(1)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误。
(2)中等成功率:学生不完全理解任务,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
(3)低成功率:学生压根不理解任务。
研究表明:教师的任务导向(教学时间)和学生投入率与学生成功率密切相关。中高等水平成功率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成就,这是因为教师讲到了较多的处于学生当前理解水平的内容。而且,产生较低错误率(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调查研究显示,普通学生把大约一半时间花在那些能带来高成功率的任务上,研究还发现,一些学生在高成功率的任务上所花的时间超出平均水平,结果他们的成就更高,记忆力更好,对学校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调查结果暗示人们:学生应该把60%——70%的时间花在某些任务上,对所教材料他们几乎能完全理解,只是偶尔犯错。中高水平的成功率将使学生掌握课时教学内容,同时还提供了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因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些思考,比如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等。在策略方面,这对于自我导向学习和学会学习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很多教师这个学习阶段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达到解决问题和批判思考的目标特别关键。有效教师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
以上所述是促成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行为,也是有效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行为,只有具备了这样五种关键行为,教师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教学。
五、努力探索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的指导思想中提出了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构建丰富的课程文化的思路,那么我们教学研究的主题就是有效教学。上面我介绍了国内外一些好的有效教学的方法,这只能起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育是一项服务,是政府出资,学校具体来做的一项公益性服务,既然是服务,我们就要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我们每个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努力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心理、身体、学习),努力探索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总结出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哪些教学行为是低级或无效的,尽量避免低级或无效的教学行为,努力学习,实施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是自己教学走向多样性、灵活性、高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四篇:ABA听课笔记
郭延庆ABA行为分析听课笔记总结
听完郭教授这次精彩的讲座后使我受益匪浅,也更使我们确定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原来国内好多机构都没有经过系统的ABA技能培训,所以我们是占优势的,但是,经过这次这么多人听过此讲座之后,我们也有了莫大的挑战,莫大的竞争,所以,我们更要努力的去学习,去整理笔记。细节决定成败,做好细节,让我们永远都占据我们的优势地位,早日成为行业的领先者。目前对于孤独症就像是盲人摸像一样,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医学的角度
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脑的发育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心理发育障碍,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中遗传因素占百分之九十,环境因素占百分之十,同时自闭症患儿与癫痫的合并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七,而癫痫在正常人中患病率仅有百分之零点五,有些孩子被诊断为先天性的癫痫,但到2、3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随着癫痫的干预,儿童自闭症有时也会有好转,但是很少数
教育训练可以促进孩子身体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训练币可以改变神经元的数量,却可以改变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心理学界的盲人
1、心理理论假说(我们经常运用心灵理论学说来教育你孤独症的孩子,例如,饼干的盒子里放一只青蛙,让孤独症的孩子看一眼,然后问“你猜盖上盖子不让妈妈看到,你让妈妈猜这盒子放得是什么,他会说青蛙”他所认为他看到的就是别人也会想的,这样的哟游戏在正常4——5岁的孩子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会通过而在自闭症的孩子中只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可以通过)
2、执行功能假说,最早应用予多动症(网状上行激活系统:有滤过的作用。顶叶:决策系统。前额叶:计划、统筹的作用)
3、中央统合理论假说
4、心灵神会假说
5、整合学说
应用行为分析
例子:孩子拿着你的手机玩游戏时候,你急着要打电话,给孩子要时,会出现
1、很快就给你
2、不给,玩自己的,强制拿走会出现行为问题,家长奈何不了,只好妥协,增加了孩子的问题行为
我们往在管教孩子时总是起于问题而止于问题行为 问题是主管的,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现的 问题行为是客观的,往往是在管理中出现的 孩子没有出现问题行为时候怎么管?
预防 让孩子听话的策略
1、不管是管(1、管不过来得不管,例如,孤独症孩子在大的会场里说话,你的”嘘“对于他来说是不管用的。所以只能先给其建立规则;
2、管不了的,不管:
3、可以缓行的、缓缓再管,例如,孩子惧怕去幼儿园,可以先不给孩子说去幼儿园上课。先和孩子共同去幼儿园玩耍。待孩子习惯以后在跟她说去幼儿园上课的事情;)
2、主动满足(1、给孩子喜欢的,给孩子想要得到的,这是给的心理标准
2、给要大方的给,无附加条件的给,这是给的操作标准
3、给要抓住给的时机标准
4、在孩子非要不可的时候不可以给,这是给的排除标准)
3、信言为美(你所给孩子发出的指令,若孩子做不到,要帮助孩子做到。要看到结发指令后的等待0——3秒钟,辅助孩子时辅助等级要从低到高,注意做到辅助淡出)
4、顺坡下驴(用行为动量去代不会的,惯性原理)
5、力建常规(建立常规的东西,不需要强化物,只需要长期坚持的练习,让孩子医师到强化物只是锦上添花,2、只有在孩子做不到的情况下才会撤掉强化物,负性强化
6、抓小搁大
7、提供选择
8、亲历亲为
家长一般都很注重自闭症孩子的语言,那么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会了语言但是不分场合的去说怎么办呢?所以我们首选可以教会孩子肢体额交流,让其明白手势的含义,能够进行沟通后在进行语言训练也可以,到时候孩子的语言如果出来了,自然就替代了肢体的沟通交流
利用辅助淡出的犯法可以教会自闭症孩子一些常规的东西。例如,做饭,塞得等等,(自闭症孩子从小训练孩子做饭,以后就会吧做饭当做是自己的事情,长大后就会自己做饭等)
正常孩子学习的东西我们不重视,正常孩子不学习的我们要学(比如。4岁的孩子学做饭等)
怎样让孩子自意识到钱币的重要性及如何更好的让其学习认识钱币?
自然情境下教学和回合实验教学是不一样的,自然情景下教学只发一次指令,不用发不对信号,从小给孩子建立常规,例如,刷牙,坚持猜可以成功,年龄越小,越好培养 孩子出现了怎么管?
管理
消退是再处理问题行为时最基本的策略
负强化处在恶性的刺激里,去除恶性的刺激,行为会增加 离开强化,一切教育都是无用的 正强化;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增加或刺激物强度的增加,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负强化;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刺激的消除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负性强化物‘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任何事件,1、该事件被行为终止或预防
2、该行为因此而增加 负性的理解
1、把某时间打发而不是给予
2、行为者试图终止或预防该事件 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
1、是否依从于预期的行为
依从原则
2、是否紧随着预期的行为
即时原则
3、是否匹配所预期的行为
匹配原则
4、当时是否处于渴求的状态
剥夺原则 惩罚;是与强化对立的行为矫正程序,是基于非预期性行为给予惩罚物品的过程 惩罚物;任何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及某一行为之后
2、为了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惩罚有两种形式;给予惩罚物或撤掉强化物
区分强化 在不同刺激的影响下,只有 辨认出正确的刺激才会给强化(例如;孩子认识笔了,教师手里同时拿一支笔和一本书,问孩子“这是什么?”只有说对笔时才会得到强化)
分化训练:只有在某特殊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某行为才会受到强化,其他刺激存在的情况下被消退,该特殊刺激被称为分化性刺激;其中单一的行为事件被称为分化性反应。(孩子会说爸爸了,只有见到自己的爸爸叫爸爸才会受到强化)泛化训练:分为对环境的泛华、对不同刺激的泛化、对不同人物的泛化等 回合实验教学法 一.辅助等级包括: 高
-P-PP M PM I 低(全铺)(半铺)(示范)(提示)(独立)从高到低是-P→I:
从低到高是I→-P I:最少受限制的辅助
辅助定义:辅助是一种手段,可以增加孩子良好的行为或不好的行为 二.DTT回合试验教学
(1)回合定义:当一个实验与另一个实验之间以鲜明的开始与结束区分开来时则
称为回合.(2)回合包括:SD(指令)R(反应)SR(反馈)例如:指令是“拍拍手” 反应是“孩子拍或不拍” 反馈是“夸奖孩子或纠正孩子”(3)注意事项: 指令SD:指令要简单明了清晰
要引起孩子的注意
声音要坚定宏亮,让孩子明白[活泼为主,严肃为辅] ④每个回合只发一次指令
⑤泛化指令,看孩子是否理解[你叫什么?你是谁?] 反应R :除了-P(全躯辅助外),要有了3-5秒的反应时间
反应要有一定的标准[不要存在刻板] 允许自我矫正[除-P外]-P属于灵促学习法
④无反应即是错误反应[当在一段时间内无反应即“不对”] ⑤没有达到预期[语言/表情/严肃“再来一次”“加油了”] 反馈SR:任何一个反应之后都跟随一个反馈或结果
只强化该强化的,不要强化额外的行为[在孩子做了你要求的或没
有做到的同时又增加了额外的行为的动作不可强化] 随年龄的增长反馈要变(4)DTT回合试验教学五大步骤(阶段): 主体教学[无错误教学法] 辅助等级高到低-P→I 只有一个学习项目,没有分心刺激,指令位置都不变 单一呈现: 从低到高是I→-P 只有一个学习项目,有一个已知的分心刺激,指令不变,位置变换
随机轮换: 从低到高是I→-P 只有一个学习项目,有一个已知的分心刺激,指令位置都可变换
注:只有学习项目给予强化物,做记录
④扩展试验: 从低到高是I→-P 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学习项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分心刺激,位置/指令
都变换
⑤维持阶段: 学习新的项目中穿插学过的学习项目,巩固学过的,达到不用的记录(5)DTT操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下指令太慢[抓住注意力] 等待时间太长右太短,应等待3-5秒
太过专注核心训练,忽视了维持项目穿插
④指令与指令之间的间隔太长
⑤练习的时间太长,三四个回合稍休息一下,不要等10个回合都做完了再休息
⑥等太长时间做过多矫正,做项目时话尽量少
⑦项目过流时间不够充分
⑧未给予区分强化
⑨不要对困难做的项目给平常的强化
⑩忘记了淡出辅助
⑾孩子一坐凳子上马上开始教学
⑿给予“不”的信息,若故意出错时可以说,无反应或不是故意时不能说“不对” 应说“加油了”或“再来一次” ⒀每发一次指令都要有一个反馈 三.个训课要求(上课步骤)(一)准备情况
1.强化物3-4种(便于去选择)2.教育计划(项目/记录)3.环境(是否有分心物)4.孩子学习的位置(是否舒适/是否有变化)(二)开始教学(过程)1.注意力(坐的位置是否为水平位置且时刻要求看我们)发指令时 操作时 社会性强化 ④给予强化时 2.强化物选择在各个小节之间 3.发指令时,声音/语气是否正常
4.辅助是否及时,干净利落,是否来按辅助等级的要求来执行(-P/-PP/M/PM/I)5.呈现学习材料:是否及时/快(给予及收回)6.观察孩子的反应(等待3-5秒)7.反馈: 正确:及时给予社会性强化(以及物质性强化)无反应:充分的等待3-5秒,若还无反应就说“加油了”或“再来一次”表
情严肃 错误:及时给予错误信号
启动错误矫正程序,是否提高了相应的辅助等级
8.启动错误矫正程序
依次提高辅助等级,直到该项目完成为止
不给予强化物,只能社会性强化,做记录 9.对突发事件和问题行为的处理
10.对孩子的掌控力,老师是否占据主导位置 11.节奏感
(1)十个回合之间----回合之间的停顿 消费强化物3-5秒(2)小结之间----间隙,是否以孩子兴趣为中心,互动教学游戏
12.有无强化物敏感性选择
13.语言----指令 表扬 错误信号 14.有无适当身体接触
15.记录(工整干净及时3-5秒)四.个训老师易存在的问题
语言适合这个孩子(儿童化/不要深奥)动作适合这个孩子
对于模式化程序不熟练 1.上课起立问好 2.呈现强化物 3.做项目 4.反馈信息
5.项目做完间隙休息
6.开始下一个项目(开始语结束语)④与家长沟通
⑤对计划的理解,备计划给孩子出项目 五.强化及强化物
(一)强化定义:是行为分析技术中最基本的一种操作程序,它指的是利用强化
物来增加某行为出现的频率.(二)强化物定义:即某一行为之后,为了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三)强化是程序,强化物是事件(四)强化物的分类: 初级强化物(食品.抑制性物品)次级强化物
钱币/代币/游戏/活动 ④社会性强化物
(五)强化的标准:在出现正确的行为下(无注意力有注意力)一般强化 超级强化
正确反应 正确--提供表扬与实物奖励
良好注意力下--超级反应
无注意力下--OK强化
不正确反应 不正确--给予“不”或“再来一次” 不正确但注意力良好--再来一次
不正确且无注意力--“不” 无反应即为错误反应(六)怎样强化?强化的注意事项
只有目标行为出现时给予 是有动机的
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④根据表现,强化要有所区别
⑤持续的给予
⑥随时间逐渐淡出
⑦必须是变化的(语气/频率/时间)⑧年龄是相适应的(因人而异)六.错误矫正程序的步骤
引起孩子的注意→发指令→等3-5秒→错误反应或者无反应→低头说“不对”或“错了”→等3-5秒→发下一个指令→及时给予高级的辅助→正确反应给予社会性强化→表扬口气要略为降低一些:错误反应或无反应→低头说“不对”→等3-5秒→发下一个指令→及时给予再高一级的辅助
串联教学法;一般用于教孩子树立常规上,例如,刷牙,做饭、穿脱衣服等等 在进行自然情景教学时,要想办法创造机会,比如:
1、在他的面前吃他细化 吃的实物但不给他
2、激活一个玩具的玩法;停止后递给孩子
3、给孩子四块积木依次放入盒子里,紧接着给他一个玩具小熊放入盒子里
4、与孩子一起看书或者一本杂志
5、打开泡泡瓶,吹泡泡,然后拧紧瓶盖,递给孩子
6、做一个孩子喜欢的社会游戏,直到孩子高兴起来,然后终止并等待
7、吹气球并慢慢撒气,然后把撒了气的气球给孩子或放在自己嘴边并等待
8、给孩子一个他不喜欢的食物或玩具
9、拿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吧他放在一个透明看不到的容器里,放在孩子面前,但是孩子拿不到,等待
10、把孩子的手放在一个冷的、温的、或粘的物体上
11、滚一个球到孩子那,当孩子滚回来三次后,立即换一个不同的玩具到孩子那
12、引导孩子拼拼图,当孩子拼好三张后,给他换一张不合适的图片
13-与孩子一起玩一项活动,该活动含特别容易倾洒的物质,在孩子面前倾洒,并等待
14、把一个发声的玩具装到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让其发声,把袋子举高并等待
15、给孩子一些他喜欢玩的游戏材料,但保留工具不给他,等待
16、对游戏中得一个万军,说拜拜并拿走,重复3次,第四次,只拿走玩具
17、把一个玩具狗从桌子底下拿出来并向孩子打招呼,重复3次后,第四次,只拿出来动物并等待
第一部分 应用行为分析
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应用行为分析(ABA)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Baer, Wolf, & Risley(1968)ABA是利用行为的原理改变社会相关的特定行为并利用程序评估干预如何影响该行为。
Applied(应用的)
集中于客观定义的,可观察到的事件(具有社会意义的)Behavior(行为)目标行为是焦点而且必须是可测量的 Analysis(分析)
对行为的分析就是理解行为为什么会出现 ABA 包括: 随机教学(自然情境下教学)回合试验训练(DTT)强化程序
每个节段收集数据
应用行为分析与我们的孩子 效果肯定 易懂难练 形神一体 贵在坚持 我们的立场
我们的孩子或许表现得与众不同,但是我们知道他有自己的世界,而且我们能够了解和认识他的世界。
我们的孩子所真正缺乏的不是具体的技巧,而是对技巧应用背景理解的意识。SD→B→SR 这种意识可以是教育的人为产物,但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背景下自然习得的过程。
与对被意识到的背景一起掌握的是具体的技巧。
第三部分
应用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
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概论
行为:人的一切活动,包括躯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行为分析:研究环境事件如何改变人的行为的科学。
环境事件:行为发生的当前背景;早期行为经验;行为的现实影响; 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内容 功能分析 三大策略
~强化策略
~刺激控制策略
~厌恶控制策略
行为管理与功能分析 绝对不要忘记:
Behavioral difficulties do not “come out of the clear blue sky”!!(无风不起浪)There is ALWAYS a reason, even though sometimes it is hard to tell what that is.It will pay off for you to try and figure it out!!(事情总有起因,尽管有时它难以找到。但只有努力总是会有所得)
功能分析(了解行为的“原因”的过程): 为什么出现该行为? 告诉你行为的功能 告诉你: 何时出现, 以怎样的频度出现, 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
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时出现
Common Behaviors Treated通常的行为治疗: 攻击 – 击打,掐拧,扯头发,撞头,抓扯,咬人,踢踹,推拉,吐唾沫,把物体砸向某人或者任何武力性的身体接触
自伤(SIB)– 指向自己的任何武力性的身体接触,比如通过击打,捶,咬,挖,扯头发,掐拧皮肤,扣眼睛,撞头或使用物体伤害自己
破坏-从事毁坏财物,砸向硬物,跳起,蹦跳,站在家具上,尖叫,扔东西,踢,拉物体,脱衣服或漫骂
逃跑 – 跳离座位,走或跑开房间
自我刺激 – 重复性的语言或身体反应: 摇摆, 扑翼样拍打手或胳膊, 凝视, 搓手, 玩涎液, 手淫, 吮吸物体, 异食僻, 或重复性呻吟或尖叫 适应不良行为的最常见功能(1): 寻求注意行为:
例如: 边打另外一个孩子边看周围有没有成人注意他 适应不良行为常见的功能(2)处理这样的行为„ 使用消退
不要目光接触
仅说必须说的话,音调要单调
祛除任何潜在的强化性的人或物(比如,妈妈在场)不要安慰孩子
适应不良行为常见的功能(3)实在的强化物: 初级: 食物
次级: 玩具, 录象(动画), etc.自动/感官性: 内在强化的 比如旋转,发声, etc.必须重定向。如果对于上小学是个不适当的行为,应当重定向 行为管理的策略(1)理解孤独症孩子的缺陷
建立并持续性地使用结构化的项目 发展主动的、预防性的常规 预言并预防对个体困难的情境 发展有效的沟通系统
加强个体的能力和兴趣以发展活动 扩展社会性或娱乐性的兴趣与机会
如果一个行为确实发生,试图理清为什么,并帮助孩子以适当的方式满足他的目标
利用High-p 指令, 已经掌握,很可能依从并能够成功的项目 利用行为动量 – 从简单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利用区分强化并强化适当行为 行为管理的策略(2)消退: 阻断对一个特定行为的强化以图消灭该行为
消退爆发: 如果一个行为被“忽视”,它会增加,有时候甚至戏剧性增加。持续地“忽视”而不给予强化,它就会减少。常见行为治疗总结 DRO差别强化 Extinction消退 Punishment惩罚
Response Consequence – 通过撤掉强化物惩罚.Antecedent control procedure – 通过控制前因因素影响行为的程序
Overcorrection – 一种正性惩罚程序,基于问题行为让患者从事一段时间的费力劳动
Time-out隔离
Token systems 代币系统 行为数据的记录: ABC 数据: A – 前提 – 行为前的事件
B – 行为 – 孩子的反应
C – 结果 – 跟随行为的事件
数据是最能反应干涉的效能和反应行为的功能。
简洁
详细说明(备注)
孩子的问题行为何时最容易出现: 行为功能分析术语:
问题行为:对构成问题的行为的客观描述
行为前因:对问题行为之前环境因素的客观描述,包括客观物理环境和其他人的行为
替代行为:有关预期性行为的信息,患者能够做到而且可以被强化从而竞争问题行为的行为动机变量:所有影响强化物或惩罚物效能的环境变量
潜在强化物:有关环境事件的信息,该事件可以作为强化物或用于治疗计划中,它可以是客观环境中的物理刺激,也可以是环境中他人的行为。既往干预:过去用过的针对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以及效果 行为功能分析方法
间接方法:访谈或问卷
直接方法:观察者直接观察并纪录行为的前因,行为与结果
试验操作:通过操纵行为的前因与结果而观察他们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的功能分析-间接方法
信息提供者:问题行为者本人或其照护者。优点:容易操作,节省时间 缺点:
# 信息提供者只能依靠回忆来回答问题 # 遗忘或偏倚 要求:
# 客观描述环境事件,不做推理或解释案例分析 问题:您的孩子什么时候会有发脾气的行为? 回答1:当我告诉他关掉电视机并且来吃晚饭时他会发脾气 回答2:当他不能做他想做的事情时 行为前因
#1:该问题行为通常何时出现? #2:该问题行为通常在哪里出现? #3:当行为发生时谁在现场?
#4:在行为发生之前有什么事情或活动发生? #5:紧跟行为之前别的人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 #6:在该行为出现之前他在做别的事情吗?
#7:何时,何地,与谁在一起,什么样的环境下他的问题行为最少?行为结果 #1:行为出现后发生了什么? #2:当行为出现时您做了什么?
#3:当行为出现时,其他人都做了什么? #4:行为出现后有什么变化?
#5:问题行为后孩子得到了什么?
#6:问题行为后孩子逃避或避免了什么? 行为的功能分析-直接观察法 优点:
#1:行为发生的当时记录行为的前因与结果 #2:如果结合间接评估方法,结果将更为准确 缺点:
#1:费时费力
#2:不能显示功能联系 三种途径 描述法 列表法
间期记录法
简单课型内容的介绍
如何做好组课的辅助老师
1、给孩子最少受限制的辅助
2、只说该说的话,不要反复重复主训老师的话,不要说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
3、可以肯定孩子的某些行为。但不能否定
4、适当的淡出辅助
5、听从主训老师的安排
6、主训老师发出指令后适当辅助孩子完成任务
7、声音不要大过主训老师(语气轻柔)
课堂的注意事项(主训及辅助应该做到哪些)
作为主训老师应该做到
1、发指令时要清晰明白,简单明了,在获得孩子注意力的情况下发指令 处理问题行为要坚定果断
3准备要充分(时间·强化物·教具·环境)4多鼓励孩子少批评
5合理利用好辅助老师,检查辅助是否到位 6对整个局面的控制,组织好课堂秩序 7随机应变的能力 8目标明确
9声音洪亮,音调要抑扬顿挫 10各族可个别化目标
11适当安排项目之间的间歇
12根据表现强化有所区分(区分强化)
13内容根据主题,形势有所创新,不要一成不变
如何辅助到位(组课和运动课)运动;大龙球·独木桥。趴地推球·拍球·冲滑板·万象组合·独角椅等
如何组织课堂纪律,准备课堂内容 课前课后组织孩子排队,声音洪亮,指令鉴定充满活力 2 合理利用好辅助老师
3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并能果断处理等
内容;按照主题教学简单说明,简述课堂模式化 如何写脚本及备课
家庭作业的布置及如何与家长沟通(怎么沟通。沟通哪些内容)
第五篇:初级ABA培训心得体会
初级ABA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只脚在门外
——初级ABA>培训心得
南嘉艺
在没有经过ABA专业知识培训前,我只是个一只脚在内,另一只脚在外的特教老师,或许我可以尽自己所能,非常努力用心的去教爱心园的孩子们,但毕竟在应对自闭症孩子的一些方法上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也不是我们可以随意掌控的,因此,ABA之于自闭症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只有先掌握了它,在加上我们的用心才能在孩子们面前应对自如。
就像我们的培训老师王老师说的那样,ABA是非常灵活的,的确如此,在刚接触ABA时我还只是运用到了它其中一部分的内容,但是还不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这个孩子面前知道该怎么去做,怎么去吸引他的注意力,当他出现某些行为时怎么去处理,当他发生某种变化时去分析原因和找到解决方法,可是当换了另一个孩子时,当他有不同于别人的问题时,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用到的方法也不一样,要因人而异,这个时候我们却有点不知道如何应对,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但王老师却无论对于哪一个孩子,哪一种情况,都能应对自如,孩子到她手上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我们除了佩服,觉得好神奇啊。
于是对ABA更加充满了期待与好奇,我就在想,当我们学完ABA后也会像王老师这样对每个孩子都有办法,都有方法吗?在这种憧憬中继续着ABA培训,在加上边学边听课边练习,在操作孩子后果然较之前而言,得心应手了不少,从容淡定了不少,因为就算孩子出现了各种预测不到的行为时,我们用了王老师讲的方法,在加上自己对ABA的运用,感觉非常管用,当方法在孩子身上奏效时那种高兴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一时间感觉好有成就感,然后就在想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自己的教授下变的越来越好,就觉得好幸福,因为不仅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还能看着爱心园的孩子们快乐成长,一天比一天好,天天都有进步,想想都觉得好幸福。
之前是觉得自己的一只脚还在门外,但经过培训后就觉得自己在门外的这只脚也在渐渐向门内靠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我相信自己的那一只脚迟早会迈向门内,越来越好,成为一个两只脚都在门内的特教老师,所以我更会懂得自己的责任和所需努力的方向,不断进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王老师和爱心园的每一个老师都是自己的师傅和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ABA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是感觉到了一份责任,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孩子的希望。
今后对我来说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不仅是ABA.愿在爱心园所有老师的努力下,将所有的爱给我们的孩子,陪伴着孩子们一起成长。载着希望,驶向辽阔的海洋,我们会用全部的爱为孩子们护航。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花朵开放,果实芳香,随之而来的是满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