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闭症ABA课程(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04:4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什么是自闭症ABA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什么是自闭症ABA课程》。

第一篇:什么是自闭症ABA课程

ABA)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简称(ABA)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或者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儿童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更易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

闭症征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指导方式:

① 一对一的个别训练

一对一教学,这是主要形式,适用于参与能力、模仿、语言、认知和精细动作等项目的训练,生活自理、听一步指令、粗大动作等项目。训练时一定要选准可以影响儿童行为能力发展的增强物;随着儿童在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中行为的获得和儿童能力的发展状况,逐步将儿童带入小组或团体中做泛化指导,使得个别指导中所习得的行为得以在团体或生活实际中发展。

② 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这适用于教儿童同他人游戏、交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等项目。

③ 偶发事件中的教学,在生活(家庭、社会等)中,尤其是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活动,抓住机会促使儿童运用已会的知识、技能

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特点:

① 目标分解:即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很小的步骤。

② 使用提示帮助:为了促使儿童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帮助(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

③ 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④ 反复练习: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儿童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

五元素

指令→辅助→反应→结果→停顿

第二篇: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

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转载)

应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与?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与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每项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ABA的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经典的教学方法是给孩子提供(看或讲)很多的信息内容,孩子在教授过程中只需被动的“听”,无需明确地作出反应。ABA教法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时孩子必须作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于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老师上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过程往往不包括向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时,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不会回答,或者回答不正确时,可以再询问另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也就可以回答出来了。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了,所以必需给他们以提示,给他们多次的机会自己作出反应,再多次得到强化。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就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者“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出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的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训练”的第三环节——结果。如果儿童反应是对的,马上给某种奖励,如果反应不对,说“不好!”。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渐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给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在操作练习两天以后的技能,如果需要提示的反应,强化的方式就用赞赏(对、很对;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出的正确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给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上面这个例子提到了ABA另外两个特点(除了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和使用提示帮助以外),就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它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的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会更多地叫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孩子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在使用初级强化方式(给以食物、饮料)时,也要失用表扬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的作用。教孩子较难的技能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那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像是在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了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你在使用赞赏时,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在孩子进行对名词的理解的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孩子果真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甚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10次。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②有助他记住学过的东西;③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等,或它们的图片)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ABA最强调的一点。

具体操作方法步骤: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包括多种类型的操作。不论你想教甚么,都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操作。他们包括模仿,理解和表达语言,认知概念,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玩(游戏)能力,大动作,精细动作都可以用回合式教学(DTT)来从最基本的能力去教。在美国,孩子一般同时学10至20个项目,包括刚提到的每种项目。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20—40小时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一开始,训练是以一对一为主,但是ABA也强调乏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操作练习课。开始训练时,需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很少的环境。比如,找家里(睡觉房间)的一个角落,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个小椅子,按照你的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几项要教他的技能或概念(可以参照下面提及的一些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具体概念(名词:物品名称或图片里的物品;动词:自己的动作或图片里人的动作);比较抽象的概念(形容词:大小、颜色、长短,数字、情感„等)。训练技能项目的顺序的选择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开始应教与孩子自己有关的内容(比如:身体的部位、对家中人的称呼、房间里的物品„),然后再教更广泛的内容(如:房间或社会场所性能,常识„„在动物园里有什么?什么时候睡觉?医生是干甚么的?等等)。开始训练前,应该先简单地“测查”一下孩子对选定的练习项目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如果做几次,孩子都能够完成,这项联系技能就算通过了)。比如对《社会角色(医生、警察„)的认识和表达》的测查,先将几张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指给你看哪个是医生、哪个是警察、哪个是农民,„„。如果这些他已经能够认识,再试他的表达能够,一个一个地问“他是谁?”如果他还不能讲出来,就可以给他安排《社会角色表达》的项目训练。

选择的项目应该包括模仿项目(一步模仿、二步模仿、声音模仿、口形模仿等等);理解语言/听指令(一步指令、二步指令、认识东西和图片,等等);表达语言(讲出物品的名称、描述图片或复述故事情节,回答有关对此问题的询问);认知概念(包括颜色、形状、形容词、代词、介词、性别、物品的作用、相同和区别、分类、回答“为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的问题等);社会交往(社交问题、交流社会信息„,学会问问题,转告语言等);生活自理(洗脸,洗手,刷牙、做饭等。都可以分解目标,分成很小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训练);休闲、游戏(排列积木、讲故事„„等)。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参照下面的几个例子去教:

项目:摹仿大肌肉群运动: ① 和孩子面对面坐按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了你,就可以开始了)。

② 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 拍桌子 拍手

挥手(象打招呼似的)握双手 拍腿 摇头 点头

转身 用手把脸捂起来 拍肩膀 跳 抱臂 拍肚子 踏步 伸手 敲椅子 插腰 拍头 摩擦手掌等

③ 每个动作都要提示孩子,帮助他成功,然后给于强化。

④ 逐渐地减少实践的提示,改变强化方式。减少提示,加强表扬获奖励。最后孩子能够按照指令反应正确时才给他强化。

项目:摹仿口形的运动: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确定他是否注意。② 边示范边说:“这样做。” 口型动作包括: 张嘴 伸舌头 噘嘴 磕牙齿 吹的动作 笑

吻 舌头抵上下牙齿等

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语音模仿,那么一边做动作,一边要发出声响。如果孩子不能够摹仿你,你们可以坐在镜子面前操作。从镜子里学习模仿动作。

② 跟别的其它项目一样,只要做对了就要给他强化。先给帮助提示,逐渐减少到孩子听到了口头指令就能够正确反应。

项目:配对、区别物体 A.配对(一双、一对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主义力集中。

② 把一件物品(比如∶杯子、扣子---)放在桌子上面。

③ 把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物品给孩子,同时叫他配对,“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④ 提示他做出正确的反应(把东西放在了第一个物品的旁边--较近),给以强化。

B.配对(两双、两对物体)

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把两个不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比如:一个杯子,一个勺子,这两件东西要从形状上不容易混淆)。两件东西要摆放的距离孩子一样远。

③ 拿另外的一件东西(和上面的一件东西相同)给孩子,要求他“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

④ 如果他摆得不对,马上把东西放还给他,让他重新来一次。对他说∶“不对”并且重复说:“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用手把手地提示让他正确摆放。⑤ 对他正确的操作给以强化。和以上操作一样逐渐地减少帮助和强化。⑤ 在孩子学会了将以上两件物品相配以后,再练习随意地相配(比如:一次用杯子,两次用勺子)。也要使用提示和强化的手段。C.配对(两对物品位置变换不定)① 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义力集中。

② 和B项操作一样,只是要随时把桌子上的东西位置变动。为的是不要使孩 子只是记住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杯子在左边;勺子在右边的放法)。注意:在做好了A.B.C.三项操作练习以后,可以练习用三、四对物品相配,教他区别更多的东西。

项目:图片(领悟和表达)A.领悟:认出图片里的物品

① 把图片放在孩子的面前的桌子上,确定他已注意。② 说:“指出(图片上的)„„”。③ 用现实提示帮助他正确指出,并予以强化。④ 强化和提示逐渐减少(如以上项目)。B.表达:能够说出图片里的物品名称

第三篇:ABA教学法在自闭症集体活动中的应用及心得...

浅谈ABA教学法在集体活动中的应用及心得

广西区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 蒙静敏

今年9月份,中心在宣明会的大力支持下,邀请到星星雨的专家来到单位,组织全体医教人员进行了ABA教学法的培训和学习。在这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中,我们获益良多,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积极应用起来。

从以前的教学工作层面来讲,我们其实已经应用到了ABA中的某些训练方法。但真正理解ABA的含义,真正科学地操作起ABA教学法却很难。这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ABA教学法的机会,使得我们重新审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应用学习理论的同时归纳出自己每天工作的心得与方法,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很多人可能认为,应用行为分析法主要在自闭症儿童一对一的个训中才能奏效,在我看来其实不然。在集体课教学中,我们同样强调孩子的个别化差异,以个别化差异为切入点,结合集体课教学模式,我们也能很好地利用ABA训练法中的一些理论作为指导,开展集体课的教学工作,并达到良好效果。我们知道,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必须从行为入手,如注意力、问题行为、语言等,这些问题也同样在集体课中存在,并需要任课老师去解决。

在这里,我们可以先来描述一下在集体课教学中自闭症儿童通常会存在哪些表现及问题。当然,自闭症儿童在集体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定不止这些,我这里仅列出常见的几点。

(1)活动参与度极低:不说话,对老师的提问没有反应,或主动性不高需要反复的指令才会开口回答;无法按要求完成集体活动中某些操作性项目(如生活自理中的“洗手”、手工课中的“握笔涂色”)。

(2)注意力问题:在集体活动中,自闭症儿童会表现出最常见的漠视行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毫不关心,呆坐着或左顾右昐目光无焦点,无法对活动本身及正在上课的老师形成关注点等。

(3)问题行为:自闭症儿童在集体课中时常会有过激表现,如发脾气、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大哭大闹等,严重干扰课堂活动的进行。

本次培训中,我们了解到了ABA教学法的基本原理、特点、目标行为等理论;ABA的核心理论---强化;ABA教学法的辅助理论;ABA教学法的指令理论;ABA的问题行为定位和处理方式等。这些理论都有助于在集体教学中解决上述自闭症儿童存在的问题。

首先谈谈ABA的目标行为分解理论。集体课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也因此而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某些自闭症孩子似乎根本无法完成我们定下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操作性目标,如上述提到的手工课---握笔涂色。经过这次培训后,我们受此启发,明白看似简单的目标其实并非是真正能一步到位的目标。我们根据行为目标理论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解决方案,即对操作性目标进行目标行为分解:将一个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单元行为,对每一个单元行为继续分解,这样逐级将一个行为拆分为更小的,有先后顺序的行为链。以握笔涂色为例,可以把学会握笔涂色做为一个总目标下分成二级目标---安坐,握笔,涂色;而这一二级行为目标又可以再下分成三级目标,如握笔可以拆分为三级目标---认识笔,前三指的运用等等,不一而足。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集体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孩子定下不同的个别化差异目标逐个解决问题,直到完成最终的教学总目标。同理可以运用到集体课的其他科目的操作性教学目标中去。

第二,我们可以谈谈ABA教学法中的指令理论和辅助理论对自闭症儿童在集体课中无法形成注意力关注的应用。指令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意愿,建立起自己与别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意识;辅助则是一种附加的刺激,被使用在有意识引发正确反应(所期望的反应)。帮助孩子在指令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以保证儿童反应的正确性,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这两点正好与解决孩子在集体课中的漠然态度、不配合、不参与等行为不谋而合。我们可以通过指令(包括语言指令和非语言指令)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时发出相应的刺激。比如,要求孩子对目光前方正在上课的老师形成关注,我们可以发出指令“看老师”,身后作为辅助教员身份的家长则可以用非语言指令进行辅助配合,用手掌挡住孩子闪避到其他地方的目光,使之眼睛只能在要求的地方保持目光停留,这样就能很好的帮助一些自闭症儿童在集体课中对老师形成关注。类似这样的方法坚持应用下去,久而久之,自闭症的孩子是能够对集体课的老师形成习惯性注意并保持关注的,个别孩子在集体课中有意注意的改善也非常明显。

第三,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下ABA教学法中的强化理论、反复练习理论在集体课中的结合应用。普通教学法中我们也时常强调对孩子的“强化”,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强化理论。ABA则把强化理论针对自闭症儿童做了适应性的细化和调整,使之更适用于自闭症教学。此前,我们在集体课教学中也有对孩子进行强化的理论意识,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用起来也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经过本次学习后,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强化的要素、强化的频率、强化的分类、强化物的使用等要项,并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到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的针对性应用。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比如,对于集体活动参与度很低的孩子来说,集体活动中的常见的个别展示环节(如上前回答问题、指认物品等)是相当“痛苦”的任务。如果利用好ABA教学法的强化理论,则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在孩子按要求上前完成任务后,我们可以通过即时奖励实物(如饼干、海苔等)的方式给予强化,调动起这个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其他在旁观看的孩子也会被跟着调动起来。甚至在在以后的集体活动中慢慢可以转换成二级强化物(如小红花、口头表扬),并能一直保持孩子的活动参与意识,提高主动性。我们可以看到个别孩子甚至主动举手要求参与活动。

最后,ABA教学法中关于问题行为的理论也使我们在集体课教学中得到一些启发。我们对集中课中孩子出现的各种行为有了正确的解决理念,是不是问题行为?应不应该干预?怎么去干预?以前我们老师常犯的错误便是把孩子在集体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和异常行为混淆,或者不能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或者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感到茫然并束手无策等等。经过学习后,我们区分出了“问题行为”和“异常行为”的概念,明白了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是具有功能性的,如:回避/逃避的功能、吸引注意力、自我满足、感觉强迫。弄清楚了这些原理后,我们有了正确的出发点去探究孩子出现某个特定行为的原因,并从中找出干预解决的方案。举个例子,自闭症儿童小辉经常在集体课中毫无原因地大哭大闹。1.我们先要分析小辉的这个行为是否问题行为:小辉的哭闹严重影响了集体课的课堂秩序,可以判定为问题行为,需要进行干预行和解决。2.探究小辉在课堂上大哭大闹的可能原因:通过与妈妈的交谈,老师了解到小辉第一天来上学时,出现哭闹情绪时妈妈就把他抱离教室到外面玩了一会儿,此后小辉每到上集体课时就 3

一直出现这样的行为。由此可见,小辉的哭闹行为是具有功能性的---逃避上课。3.ABC法应用:A小辉上集体课---B小辉在集体课中大哭大闹---C老师把小辉安置到教室的后面观看其他孩子上课,但不能离开教室。这样一来,有了清晰的解决思路,接下来就是ABA教学法中关于问题行为的解决方式来制定解决方案,消除问题行为了。我们打算在集体活动课室中划出一角作为“情绪处理区”,给一些在集体活动中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用以处理情绪及行为。

综上所述,ABA教学法做为一门经过权威机构使用并论证出大量有益经验的实用技术,是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的。在有限的篇幅中,我并不能把ABA教学法在集体课中的具体应用都详尽地描述出来,只能略举一二。并且我相信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对ABA教学法理解的加深,我们将会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发掘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去。

第四篇:利用ABA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更深入的认知训练

利用ABA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更深入的认知训练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训练,和正常儿童的认知发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这个规律,孩子就算学得慢,总是在沿着上坡走,科学研究表明,除了深重度的智力障碍是无法接受训练的,中重度、中度和轻度的智障儿童都可以在科学连贯的训练中得到进步,并把自身的潜力挖掘出来。

从认知训练角度来说,孩子学习任何一个课题(项目),都要走“感知——理解——表达——泛化(扩展)”这条线路,以学颜色为例,孩子把红色做为颜色学习的第一步,要先“感知”红色是咋回事、再“理解”什么是红色、再用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方式“表达”红色,再把红色“泛化”到生活中,比如过马路时见到红灯知道停下来。如果不了解这个学习规律,要教颜色时,拿出一堆五颜六色的气球,一个个教给孩子“这是红气球”、“这是绿气球”、“这是蓝气球”、“这是黄气球”,这种教法如果遇上一个连视知觉都有问题(无法分辨红色与其它颜色的不同,就是说,他连红色物体与红色物体的配对这一关都过不了),孩子只会被一堆气球搞兴奋或搞迷糊。

说到这,必须要提ABA教学法了。以前认为ABA是一种刻板地教孩子做这做那的训练自闭症孩子的方法,大概就是指令发出了、孩子去执行。其实ABA是个适合所有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方法,甚至在与正常孩子的沟通中,都可以运用ABA。包括记忆搭积木、动物表演、讲故事、木头人游戏、视觉训练之找不同等。例如,在玩“记忆搭积木”游戏时,有的孩子很聪明直接上六块积木,中间一张白纸一挡,老师搭好六块积木后,打开白纸,让孩子记忆十个数,再挡上白纸,发指令“跟我搭一样的”,这时候我们观察孩子的表现就会知道这个课题设置难了,马上后退,撤掉两块积木,变成四块搭,明显这个设置符合孩子的能力,他在记忆模型时说“太简单了”,但真正搭时又忘掉了某个细节,我马上给予辅助,再给他快速看一眼,他搭完后我把两堆积木摆在一起,让孩子自己去总结“哇,一样的”,等孩子稍微熟悉这个游戏规则后,老师可以让孩子也当当老师,角色互换表演!

以下是对自闭症孩子进行ABA教学时精髓的分解课题、并给予辅助、及时强化的理论实践总结:

一、分解课题 课题是指孩子应该学会的一个能力,这样说来,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课题成百上千,ABA强调把每个能力分成最小、最简单的单元进行教学,这个过程就是“分解课题”。比如教认识颜色,从红色开始教(先不教其它颜色),第一步应该是配对分类,让孩子“把一样颜色的放一起”,这就是刚才我说的学习规律的“感知”阶段。说到这,可能有许多人要问“为什么教颜色时不直接告诉孩子颜色的名称,比如拿着红气球、红杯子等教‘红色’,而是先让孩子去配对去分类呢?”因为在认知发展规律中,知觉算是最基础的能力,如果人在视觉上都无法分辨并理解一个物体与其它物体的不同,又怎能理解更复杂的物体命名和功用呢?

接着讨论“分解课题”之学习颜色的例子,第一步是配对分类,如果孩子能在有干扰物的情况下把红色与红色物体快速正确地放在一起,说明孩子已经感知到了红色,注意:随着教学的深入,老师的指令语已经从最初的“一样颜色的放一起”变成了“红色的放一起”,在孩子具备这个能力后,进行第二步训练——理解,就是让孩子“拿红色给老师”,如果孩子能在有多个其它颜色物体的干扰物中间快速正确地拿一个至多个红色物体出来,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理解红色的能力,就进行第三步的训练,让孩子表达红色,比如老师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孩子回答“红色”。

ABA强调无论教孩子什么能力,比如物品认知、形状、数学、说话、画画等,都要遵循这个分解课题、循序渐进的原理。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刻板,但教学的执行者是谁?是老师。试问:你手上有一个孩子,你设计好了课题、把一步步课题分解得很细,进入教学后你发现孩子对这块的能力超乎你的预期,他学得很快、掌握得很透彻,那你还会按照写好的教案去一步一步细细教吗?——肯定不会,水涨船高嘛。

二、给予辅助 自闭症儿童之所以学东西很慢,是因为情绪认知的问题,让他们无法象正常儿童那样顺利地接受外界信息并输出这些信息,他们很难通过观察而自然地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孩子一个新的课题时给予辅助,刚开始时可能是手把手的完全辅助,随着孩子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减少辅助。这是ABA的一个主题原则。比如教孩子画一个苹果,一开始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他画,然后不再手把手教、而是给他一个视觉提示,即苹果图片让他照着画。再是老师先示范画一个苹果,收走,让孩子自己去画。最后是直接让孩子画一个苹果。细想一下,其实我们正常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也经历过无数别人的“给予辅助”,包括父母、老师、同伴,记得我小时候学包饺子,是妈妈手把手教并示范了许多回,我才学会。

做一个合格的特教老师,一定要掌握辅助的方法和技巧,不会辅助得太慢太晚而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不会过多给予辅助而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

三、及时强化 在课堂上听的最多的几句话,就是“耶”、“太棒了”、“你好聪明”,这就是强化。强化的意思就是在孩子做出一个正确反应后,老师给予的反馈。在孩子反应后,及时给予强化会让孩子愿意配合,更愿意继续学习那些新的、好的行为和能力。

其实“强化”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生孩子之前、在学校当老师时,系统学习过《教育心理学》,里面就有一章专门讲“强化”,在正常儿童的教育中,强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小时候爱学哪门功课,主要是因为喜欢教那门课的老师,而为什么喜欢那个老师,当然是那个老师对自己好总表扬自己了。

特殊孩子虽然在认知发育上存在多多少少的障碍,但爱听表扬是全人类的共性。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对你的要求有了正确反应,而你不强化他,他怎么知道他的反应是正确不正确?如果他不确定这点,那为什么还愿意继续跟随你的教学呢?

分解课题、给予辅助和及时强化是ABA教学的内涵,了解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自闭症儿童认知训练中有哪些课题可以去做呢?

按照儿童认知发育的规律,我把训练步骤大概理一理——

1、模仿:动作模仿、仿说、使用物件模仿,随后进行听指令的教学

2、视知觉:从配对和分类开始

3、搭积木(也可以和配对、分类同时进行):搭积木属于使用物件的模仿,练习孩子的视觉空间、顺序等。如果孩子搭积木不行,就要退回到动作模仿。

4、自己的认识(五官、名字等)、日常用品认知、水果蔬菜动物卡片认知、人物认知

5、功能性配对:比如了解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用的。

6、分类:先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给归归类,再进行类别教学。

7、形状(如果孩子对颜色敏感,也可以先教颜色)

8、颜色

9、对比性认知: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等

10、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中间、旁边

11、肯定与否定的教学

12、数的概念:唱数、任意起止数、点数报总数、按数取物、认识自然数、序数、量的多少、数的大小、数的分解与合成、加减运算、应用题

13、时间教学:钟表、一天的时间、星期几、年月

14、所有课题的结合(泛化),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方法都是特教专家和老师们根据多年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大致套路,并不表示孩子非要学会前一项、才能进行后一项的学习,有许多课题是可以穿插着同时进行的。而且孩子能学的课题绝不仅仅为上述十几项,课题是无穷无尽的,只要老师和家长肯用心,就能从基本课题上演化出许多子课题,即纵向上可以不断延伸。

认知训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除了用慈绳爱索牵引孩子外,家长和老师还需要掌握更多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到我们的孩子。给爱注入智慧,这份爱会更加有意义。

老师家长除了对认知训练的步骤和课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确了我家孩子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再也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的脚步。

认知是一个大脑神经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感觉、注意、记忆(经验)、知觉、分析推理、策略生成、预估与调整、表达等。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感觉的训练” 即感官通路的训练是认知训练的基础,这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本体觉和前庭觉的训练,其实这些就是改善脑功能的训练。借用一个好友对认知训练的观点“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路就是感官通路,关于感官通路方面的训练,DOMAN方法值得大家去借鉴。

在认知的训练上,注意力的集中是继基础感官能力训练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基础,这些注意力的训练包括视觉和听觉方面的。

记忆是建立在不断积累的感觉经验上的,这些感觉经验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大脑接收到新的感觉信息,透过对感觉记忆的解读,从而形成了知觉,在知觉的基础上,我们的大脑才有了形状、颜色、方位、时间、大小、量度、质地等概念,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才可以说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因此,想要给孩子进行认知训练,先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说实话,还是要打好认知基础,这个认知基础就是修好感官通路。

其实想给孩子进行认知训练,最基本的前提是你已经清楚分析并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建议家长们多了解一些认知训练方面的知识,知道学习一个课题(能力)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到你的孩子。模仿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有一定的视觉专注与视觉记忆、基本的互动意识、基础的本体感意识、基本的欲望表达与动作能力。配对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备拿和放的能力,并具备基础的模仿和听指令能力。物品认知训练的前提是孩子具备基本的配对和分类能力。学习形状和颜色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配合能力和模仿能力、分类及配对能力、一定的认知能力。学习方位词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空间的概念、具备一定的身体形象感。学习数概念的前提是孩子具备配对分类能力、具备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等认知能力。

知道了每一个课题学习的前提条件,其实就是知道了认知发育的规律。按照孩子具备的基础能力给他设计课题,让他跳起来就够得着,是比较科学并明智的。

第五篇:自闭症成因加特色课程

专家介绍:自闭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对孤单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患本病的儿童同胞中有2%-6%患本病,单卵双生子同病率高达36%。

2、家庭因素:父母是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逼倾向,对孩子冷淡和顽固,家庭缺乏暖和

3、脑器质性损害:如产伤、宫内窒息、感染、中毒等,15%-50%的患儿伴癫痫发作、脑电图异常、脑CT、磁共振有非特异性改变。有的伴有神经系统体征、躯体畸形等。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能与自闭症发病有关。

4、环境因素:早年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或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爱好。

专家指出:自闭症若是早期发现并加以系统性的治疗,是可以完全恢复的,所以早期发现此病非常重要。专家介绍说,如果细心观察,在孩子三岁以前,家长可以从四个方面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的端倪。

1、语言发育障碍

一部分自闭症患儿从来不说话,总是默默不语;一部分患儿开始讲话比别人晚,而且所讲内容少,对别人所讲话的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重复(模仿言语),有时会对以前别人所讲内容进行重复(延迟性模仿言语)。

2、人际交往障碍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和在乎别人的存在;与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主动与人交往,不主动参与或与人分享活动;与人有限的交往也只有很少的语言甚至没有语言的交流;当父母离开时,没有任何的关注和依恋;父母回来时也没有愉快的表情和迎接的姿势;当害怕或惊慌时,不会寻求旁人的保护。

3、情绪与行为异常

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某物,玩水,撕扯纸张和物件,喜欢呆在一个角落或暗处,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长时间重复一个机械动作;对某些声音、画面等很敏感,但没有害怕心理或明显的情绪波动。

4、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

坚持每次都以同一方式去做某件事情,只要一种类型的玩具。对一般同龄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游戏、衣物不感兴趣,而对一般儿童不作为玩具的物品非常感兴趣,如喜欢特殊构造和用途的成人物品、家庭用具、修理工具等。针对此类病症育龙特教学校开设了康复训练课程:

育龙特色课程

高频音乐:减轻孤僻症状,它的原理在于通过刺激听觉系统,达到刺激大脑的目的。

集体课:主要建立儿童集体学习的意识和规则,听懂集体指令和个别指令,并养成听、看的习惯。

ABA语言训练:强调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反复练习,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并给与适当及时的奖励与惩罚。

精细课:手部动作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在进行手部活动中,调动了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大脑以及身体各器官的机能都得到进一步完善、协调。

感统课: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于存在感觉统合问题的儿童,所采用的一系列游戏运动训练疗法,使身体的不同部位就能一起和谐有效地运作,使人得以顺利学习和劳动。

游戏:是通过游戏释放患儿的不良情绪,使儿童在一种被爱、被关注和容纳的气氛中渐渐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逐步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走出。

奥尔夫音乐:通过奥尔夫培养学生的感知反应能力、领悟能力、身体各部或心脑的协调能力、记忆力、创造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等。

下载什么是自闭症ABA课程(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什么是自闭症ABA课程(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ABA听课笔记

    郭延庆ABA行为分析听课笔记总结 听完郭教授这次精彩的讲座后使我受益匪浅,也更使我们确定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原来国内好多机构都没有经过系统的ABA技能培训,所以我们是占优......

    初级ABA培训心得体会

    初级ABA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只脚在门外 ——初级ABA>培训心得 南嘉艺 在没有经过ABA专业知识培训前,我只是个一只脚在内,另一只脚在外的特教老师,或许我可以尽自己所能,非常努力......

    初级ABA培训心得

    为期2个月的"ABA程"培训让我记忆深刻,并成为我们人生经历的一笔财富,老师的倾囊相授、愉快的学习气氛,让我在这段时间学到了不少知识,也充实了自己,虽然面对考试,我们都很紧张,主要......

    ABA教学方法介绍五篇

    ABA教学方法介绍 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

    自闭症讲座

    自闭症讲座 每年的4月2日都是世界自闭症日,儿童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

    自闭症解析(DOC)

    一、 孤独症解析 (一) 什么是孤独症 (二) 孤独症的表现 (三) 孤独症的原因 (四) 孤独症的治疗 (五) 孤独症的影响 二、 中心建设 (一) 基础建设 (二) 规模和场地环境 (三) 设备设施 三、 队......

    自闭症教案

    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自闭症康复训练综合课,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①社会行为的训练;②数理概念——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③语言沟通——了解特征四季、填词......

    自闭症简介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简介: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地发育障碍性疾病。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往往在3岁以前起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