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板块:求学之道(两篇教案)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苏教版]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第一板块
求学之道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2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 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 论述的。
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的。
(二)导入新课。
今天尊师重道的传统和谦虚好学的学风已经得到了发扬,那么古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韩愈的《师说》一文。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011-
第二篇:《自然之道》第一课时教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自然之道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第9课
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石萍2011年9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难点:知道做事要遵守自然规律,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会读会写。
2.随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初步感受自然之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出道,理解题意。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养过小动物吗?谁养过鱼?我想请教你们一个养鱼的问题。
例:前段时间,我养过两条小金鱼。有一次,我去外地的朋友家玩,几天后回到家里,发现小金鱼安然无恙。我当时想,我的小宝贝们一定饿坏了,就赶紧给它们大把大把的喂食。可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我发现那两条心爱的小金鱼已经死了。我难过极了。专家们,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指名说)我明白了,给小鱼喂食要有规律,这是它生长的规律,也是自然界的规律。规律也叫做道(板书:道)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板书:自然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一起读课题!(集体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认读词语。
刚才有些同学在认读这些词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让我们帮帮他:
课件出示词语正音: 沙滩 企图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旅游 筑巢孵化踌躇不前
(重点正音: 筑巢踌躇不前)学习生字、词
还有些同学在记忆这些词语时有很好的方法,我们一起分享。
出示生字词:幼龟 侦察 嘲鸫愚不可及 蠢事 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课件链接)嘲鸫:这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鸟(出示图片)
幼龟:给“幼”找双胞胎兄弟“幻”,组词并写一写。“啄”的书写,注意不要漏下这条“小虫子”;
气喘吁吁:吁是多音字,xu和yu的字音区别
响彻云霄:彻的读音,形近字:彻、砌、沏、切的区别
蠢事:找蠢的近义词,(书写:愚蠢)
三、再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填一填(课件出示:)
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去加拉巴哥岛旅游,想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那天,我们看到(①),便焦急地劝说向导(②),可结果(③)。
3.交流 反馈
点击 ①
出示:第三段
(1)(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一生读描写幼龟的话,一生读描写嘲鸫的话。指导朗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演:欲出又止、踌躇不前)
(3)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飞来,嘲鸫在哪里?(学生读)
采访:你是一只怎样的嘲鸫?你觉得要演好这只嘲鸫,特别要注意哪几个词?(理解嘲鸫的凶狠。读好:突然、啄、企图、拉)
(4)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点击②出示:第四段
(1)指导朗读。
(2)我们和向导的反应有什么不一样?概括、对比:我们的紧张、焦急;向导的冷淡、若无其事(理解)、极不情愿,再指导朗读。
(3)小结:我们焦急地劝告向导救了幼龟。
点击③②出示:图
(1)看图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再出示:第六自然段(配图读)
(3)出示: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4)练习朗读,感受当时的食肉鸟的欢乐,幼龟们的悲惨遭遇。
五、总结,质疑
小结:我们出自好心地救了一只幼龟,为什么却有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呢?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课件出示:救——?——害)
六、练习
出示练习)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筑()孵化 欲出()止()无其事
阳光明()无()无拦 响()云霄
2、抄写生字幼蠢
第三篇:《板块运动》教案
板块构造 知识点:
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各大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导入:
同学们,先前咱们一起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同学们是否会有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科学家们为这个问题开展了许多研究。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研究结论是,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并提出了板块运动理论。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板块运动理论。
【板书】板块运动
请同学们看图,地球表层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分为六个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板书】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
诶,这跟咱们之前学的大洋大洲的名字有一些相似。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回答几个问题。
1、这六大板块哪个板块基本上是海洋? 太平洋板块
2、澳大利亚位于哪个版块? 印度洋板块
3、结合地形图,说一说亚州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印度洋板块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经过以上学习,这六大板块中并不存在大洋洲板块,位于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不属于亚欧板块,而是属于印度洋板块,这个细节同学们需要注意一下。
【板书】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实际上,板块是在不停地运动之中。大家观察板块运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提示:它们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组,它们有的做的是相对的挤压运动,有的做的是相背的张裂运动,这就是板块运动的两种基本运动方式,挤压运动和扩张运动。
什么是挤压运动呢?就好比,两个板块关系非常好,两个就越挤越紧。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什么是扩张运动呢?就好比,两个板块关系相当冷淡,谁也不理谁,分得越来越开。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这两种运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咱们本节课的重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PT展示的两张图,上面是全球主要地震带和山系图,下图是全球板块图,大家有什么发现?
地震和山系主要分布在两个板块之间挤压的生长边界上
挤压形成山脉,岛弧,海沟,举例:喜马拉雅山(海洋生物化石)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板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结尾:
板块的这种挤压和扩张运动塑造了地表千变万化的形态,我们将这种称之为沧海桑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极为缓慢的,要经过亿万年的时间。
拓展:
咱们地表这种千姿百态的形态,实际上除了受板块运动这种内力作用之外,还收到了外力的影响,例如流水,风力,生物等的,这一部分并不是咱们这一阶段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行去探究,有问题的话欢迎跟老师一起讨论。,板块运动分为上下运动和水平运动,在咱们初中阶段,主要学些水平运动,如果有同学对上下运动感兴趣,欢迎在课后进行了解。
第四篇:第一板块正气歌
第一板块正气歌
单元计划
单元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单元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相关资料、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知识结构与学情分析:
本板块主题为“正气歌”,取材于《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的五言长诗《正气歌》。本板块共有3课,内容分别是歌词《苏武牧羊》、七言律诗《过零丁洋》、七言绝句《狱中题壁》和五言绝句《绝笔诗》。这个板块课文的内容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颂扬人间浩然正气、抒发胸臆、表达作者坦荡的情怀。在情感基调上,本板块课文突出了一个“爱”字。爱国,所以甘洒一腔热血;爱民族,所以不畏凶悍强敌。苏武历尽苦难信念不改,文天祥面对亡国痛楚慨然赴死,谭嗣同为强国信念情愿献出生命,吉鸿昌义正词严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爱是产生信念的基础。
6年级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提升时期,也是树立人生观的黄金时期。本板块在落实语文学习任务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两方面都有切实意义。教学措施:
1、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质。
2、以读为主,在读中体会、积累。
3、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分配:
苏武牧羊2课时
过零丁洋2课时
狱中题壁、自题小像2课时
综合实践:热点关注1课时
第二单元 汉语家园
单元计划
单元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1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子的韵味。
3.仔细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隽永。
单元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子的韵味。
2、结合资料,仔细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
知识结构与学情分析:
汉语家园》这一板块包括《贴春联》《对子歌二首》《语言之美》三篇课文。由《汉字家园》到《汉语家园》,虽然只是一字之差,透射出来的却是对汉语文化层面的关注,如果说《汉字家园》注重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汉语家园》则更多地关注汉语文化的积淀。本板块的三篇课文中,《贴春联》是节选自《红岩》的小说片断,五副对联是课文的主体;《对子歌二首》是嵌对的韵文;《语言之美》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对三篇课文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对联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嵌对的对子歌以及品味含蓄优美的诗意语言,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隽永,领略汉语言的无限魅力 教学措施:
1、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子的韵味。
2、恰当运用文中的空白处,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结合课后活动“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富有魅力的汉语言。
课时分配:
贴春联3课时
对子歌二首2课时
第五篇:求学之道在乎方法国旗下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求学之道,在乎方法
常言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的确,学习就像一场战斗,若是在交锋前没有合适的方法与策略,最后必定丢盔弃甲、惨淡而归。而若是有了合适的方法,兵刃未接却胜局已定。学习方法如同兵法,一旦掌握最合适的,将会在手中变幻出无穷的力量,转瞬间即可杀人、呼吸间尤能倾覆。
如何才能找到正确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呢?对于高中学生,需要明白的是,纯粹的重复并不能引起质的飞跃,更不能导向任何我们所需要的成功。一道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能够衍生出多种思考,这些单单用眼睛去看是无法解决的,而是要用大脑去思考,因此,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办法。期中考试即将来临,只要我们抓住课堂、抓住课本、抓好基础,复习就会有效果。考试前只要我们认真复习,调整心态,沉着应考,就能在考场上挥洒自如、发挥有佳。
其实,科学的学习方法就隐藏在细枝末节中,经常会在学习过程中与我们悄然而遇,只要用心,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练习,经过融会贯通,就会自成一体。方法得当,学习上的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即使不明显,却也有相对做起来得心应手的事,这些事可能是一种题型、一篇课文、一本练习册、甚至是一门学科……无论是什么,找到熟练的原因并逐渐抽丝剥茧,便会整理出一种思想,若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学习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便自然凝聚成一种体系、一种方法。它将引领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甚至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对我们的未来起着重要作用。
同学们,高考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用汗水浇灌成功的花朵,等到登临绝顶时,才不负,那些年,我们一起奋斗的时光;那些年,我们共创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