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4、传统的科学教学目标一直以(认知)为中心,教师大多关注怎么教可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是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
7、“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8、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9、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
10、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11、逻辑思维就是(指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
12、质疑精神是指(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13、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14、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15、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16、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17、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独立思考)、(分工合作)、(交流)等规则。
18、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19、英国学者将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组织全班学生,向学生进行(讲解)与应用(教学媒介)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20、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1、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22、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和(斯塔尔)把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两部分。
23、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是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24、知识发现式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其一般程序是: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25、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6、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27、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28、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29、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30、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索式)等。
31、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分别是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的。
3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3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34、((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属于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
35、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36、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37、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38、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9、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40、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1、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42、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43、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4、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45、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46、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
47、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48、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教学任务)之上,为实现(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二、简答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答: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 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怎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答:
一、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
三、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3、《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作出了哪两种解释? 答:《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作如下两种解释:①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②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4、判断课堂生成教育资源是否有益的标准是什么?
答:一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是判断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三是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
5、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6、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答: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a、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b、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c、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7、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
答: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8、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 答:主要指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9、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10、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答: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11、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答: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预设是指“教学之前的设计”,是教师课前按照教学常规,对自己的教学任务经过清晰、理性的思考后做出的教学安排。比如查阅资料、选择媒体、设计步骤、拟定环节、设置问题、撰写教案等,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预设。
生成是在学习环节中出现的许多我们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教学情况。生成是离不开精心的预设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1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答: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13、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合理现象?
答:
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
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
14、小组合作学习率先兴起于美国,它的基本做法是怎样的?
答: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15、我们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怎样才能防止误导学生? 答:首先要确定材料有必要,接着就要考虑准备的材料是否有问题,一定要防止材料的原因引起学生的错误认识;其次教师应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考虑、看待所提供的材料,不要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无关现象;其三是材料要最有利于学生的认识。
16、什么是实验探索式学习?
答:就是借助实验、调查等手段来解决“未知”问题,其一般程序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或不直接操作)—>分析实验数据(或预设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7、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18、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哪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答: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一是关注学生的表达;二是关注学生的倾听。
19、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20、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答:因为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因此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21、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22、概念辐射的材料结构性有哪几种呈现的方式? 答:1)、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递进关系,最后形成概念。2)、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同一个概念。
23、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
答: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发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4、探究教学中如何关注“儿童的问题”? 答:科学课程首先就要关注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应该是关注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该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
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还可以每学期末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提高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25、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6、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有哪几种情况? 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
27、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
1、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2、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28、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提高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提高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提高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29、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
1、使用有结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探索、锲而不舍的求知欲望。
2、科学教材中举例的事物、提问的情景、思考的问题、讨论的主题、选择的探究项目都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利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是实际的实物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真实性的特点,直接感知和语言传递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操作有结构材料,通过实践验证前人获得的科学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应用有结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察,学生可搜集到许多信息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教学中使用有结构材料,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实验操作中,自主学习,亲自动手,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整个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运用有结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既有技术问题,又有科学方法问题,实验教学是属于科学的范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共同操作实验,相互间进行交流讨论,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情感,要遵循人文的规范,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有助于心理的沟通、交流、领悟、感应和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30、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答: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3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32、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以来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三、辨析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
答:错。没有必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它是学习科学的唯一方式。这样的理解“探究”和“核心”是片面的,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这种看法是不对。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我们的教学,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服务。如果每节课都让学生讨论讨论,动一动,将探究活动泛化,学生看似自时自终在热热闹闹地探究,但学习的实效却是十分低下的。
2、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可以摒弃。
答:错。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是并不表示传统的讲授法就可以完全摒弃。科学教学中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来确定,有些教学内容就应该选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答:错。因为在科学教材中,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展开成若干个探究活动,有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而有的则侧重于探究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的训练。有的实验侧重于对比结果,有的活动侧重与学生的心理体验,有的活动侧重于交流讨论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侧重点,在实施教学中灵活运用探究方式,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意探究难度的循序渐进和探究环节的逐渐深入。
4、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答:
5、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答:对。
6、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对。
7、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护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对。
8、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对照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探究活动同样也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既可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能进行面对失败的情感教育。对。
9、为了体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一位老师在上《磁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为多个小组分别提供了多种开关的磁铁都两块、游戏棒、纸片、铁钉、玻璃、塑料、回形针、牙签等材料,然后说:“同学们,接下去让你们自由玩磁铁,但在玩中要有所发现磁铁的特性,待会儿我们看看哪组发现的最多。”于是,给了学生们足够的时间玩磁铁。你认为这位教师选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吗?为什么?
答:不合理。因为自主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放手也不等于放弃指导,要注意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的结合。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有结构性的学具材料,但是实验的目的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学生往往为了玩磁铁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缺乏实效性,看似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其实收效甚微。
10、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应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后继性和层次性。对
11、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所在社区没有联系。
错。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学校资源、家庭和社区资源、大自然资源、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等。
12、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后小学生玩电子宠物就够了,没有必要亲手饲养小动物。错。
1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错。家庭中也有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1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对
15、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对
16、《摆》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2)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
四、观点论述
1、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如何突出“科学味”?
答: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在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科学教育的大方向,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很好地把握了科学的本质内涵,将科学教育的宏观目标与现实教材巧妙地融合,才能突出“科学味”。对科学本质了然于胸,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点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答: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对于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和体验的过程。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在过程中去感受、去领悟。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只有把关于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关活动严谨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三维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合理整合
3、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
答:在科学教学中,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其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
4、从教学目标入手,比较《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常识大纲,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大纲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标准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和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突破: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
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5、“倾听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请你谈谈你是怎样来认识“倾听”的?
答:在探究过程中,倾听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内容;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经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的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的。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倾听”,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经常各异。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6、试论述在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答:有效引导,确立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
要明确告诉学生,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主要是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动手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注意吸纳别人的观点。教师在评价时,也要转变教学评价观,应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表扬鼓励,淡化个人,重视小组学生的整体表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小组间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有效引导,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正常开展。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小组之间闹矛盾的现象,这是在所难免的。主要是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且个性有差异。这时候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不光要学会做,还要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活动过程中,尽量人人动手,不会做再出手相帮,让学生享受到集体研究的快乐等等。积极评价,优化合作竞争的后续性
小组合作教学的各项活动能否行之有效地开展,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常用的方法是采取组长、组员的双向评价,即组长给组员打分,组员给组长打分。
7、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除了文中提到的8点建议:(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老师应具备材料结构性意识;(4)教师应树立角色意识。除此之外,你觉得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什么?并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答: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做到: 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9、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许多误区,你认为存在着哪些误区?选取一个谈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答:小组合作中存在着这几个误区: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放任自由缺乏监控;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过滥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等等。下面就小组合作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这点谈谈: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但是在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为学生还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不知道如何开展合作学习,那样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具体的指导,如合作中探究的方法、规则的指导和点拨,学生才能知道如何进行密切地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真正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只有到位的具体的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才会增强,才会懂得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才不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0、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但现在不少教学存在着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试阐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它的效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更不能越多越好。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体验、完成。一般较见大的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比如“叶的观察”,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又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观察,就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11、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关注些什么?
答:
1、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基础。
2、关注合作中的互动。
3、关注合作后的效果。
12、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这样的活动都是科学探究活动。
13、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请你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三类探究中某一种探究的认识。答:“以探究为本的学习”,把探究看成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这样的探究既是一种学习的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围绕着“问题”展开的活动,是一个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4、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经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经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经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经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15、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答: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强调了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就是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16、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其中就包括了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
17、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请你根据下面的案例,谈谈你对王老师处理方法的观点,并说说你打算如何来处理?
第一节课还在下雨,第二节时就停了。凸凹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一些小水洼。刚刚做完课间操的一群小学生蹲在花池旁,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还有几分钟就要上第三节课了,教小学科学的王老师从工具库中提着一大包下节课要用的教具朝教室走去。经过花池时发现他的学生还未进教室,他低头一看,原来他们正对草丛中的两条蚯蚓感兴趣。
“他们为什么从泥土中钻出来了?”
“是因为缺氧。下雨时,小鱼也会从水中探出头来呼吸。”
“或许是准备搬家。不是蚂蚁下雨前要搬家的么。”
“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把土都给腐蚀了,蚯蚓在土里呆不下去了。”
“土里有空气,下雨后土里灌满了水,没有了空气,蚯蚓憋得慌。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他们出来让雨给他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的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探究“动物与环境”的一课中。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利,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走进教室时,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的事。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不过他对同学们说:
“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答:王老师的观点明显还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没有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虽然他也关注了学生对蚯蚓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告诉学生把发现记下来以便日后研究,但是他没有想想学生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需要什么,而是让学生去探究教学进程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能不说大一种遗憾。
我想我会这样处理:放弃原来教学进程中的内容,而是先引导学生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这个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因为教师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而且科学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应该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要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为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而不是对学生说:“这问题我们下学期研究。”或者总说:“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你们提到的问题以后再说。”
五、案例分析
1、在《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假如是你在执教这一节课,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请你写出处理的设计过程。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
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生3: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4:为什么透明胶可拓印指纹? 生5:指纹有什么用?
生6:怎样才能去掉人的指纹?
生7: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 生8:动物有指纹吗?
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生10: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种指纹外,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指纹? 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 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
答:这是一个涉及关于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众多探究问题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一下提出许多问题,课堂上限于客观条件无法全都解决,而且有些学生提的问题根本不是学生现在能探究的问题。
首先我会鼓励学生,表扬他们能提出这些问题,这是他们积极参与的结果,是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原动力。
接下来的处理我准备这样进行,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不具备探究条件,不需要一定要进行探究,可以鼓励他们课外去看些相关的资料;比如“生5:指纹有什么用?”、“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有些问题是课堂上碍于条件无法进行却有具有探究价值、探究的现实性,可以在学期中安排几个特定的时段安排一些课时,专门与学生一道做专门的探究。如:“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动物有指纹吗?”…… 有些问题没有探究价值就不进行探究,如“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自己的“角色”,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
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
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
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再是把学生当做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而且教师应该创造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应该像一个导演,让小演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演好戏,并在演戏中得到发展,内化科学素养。在这节课中,看似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其实教师还是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依样画葫芦进行,学生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其实这位老师是穿着新课程的鞋子在走老路。
3、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请你从教师如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方面谈谈你的认识。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胡萝卜、卵石等11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觉得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1:和物体的不同材料有关。
师:很会动脑筋!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材料因素,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2: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
师:那你的意思就是“大沉小浮”?(师板书:大沉小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生齐说:正确。
师:在没有验证以前,我们暂不要妄下结论。想一想,除了可能和大小有关外,还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3:可能和重量有关。重量重的沉下去,重量轻的浮上来。师:哦,和重量又发生关系了,重沉轻浮。(师板书:重沉轻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生齐:(迟疑,声音略轻)正确。
师:认为两者都正确。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请看大屏幕,老师用电脑把这11种物体的大小给排出来了,请一个同学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把这11种物体标上沉(↓)浮(↑)记号。(一学生根据小组观察记录操作电脑)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踊跃举手)生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师:应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生纠正重复)
生5:胡萝卜最大,在水中是浮的;卵石比它小,在水中是沉的;可牙签最小,却又是浮的,所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
师:你说得真仔细。就是说“大小无关”了? 生齐肯定:对。(师跟着“大沉小浮”后面板书“大小无关”)生6:那只有和轻重有关了。
师:是么?老师用电脑排出它们的轻重,你来标出它们的沉浮记号。(电脑自动按从重到轻排出顺序,生操作电脑标沉浮)
师:你发现什么了?(生又踊跃举手)生7:和轻重也没有关系。……
师:奇怪了,物体的沉浮看起来居然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一下。(学生看似激烈地讨论了2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学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沉默半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真的和它的大小、重量没有关系吗?(学生还是沉默)生8:老师,我觉得还是和轻重有点关系的。
师:对呀,在什么情况下和轻重就有关系了呢?比如说,统一一个标准…… 生8:大小一样。
师:好,老师这儿有5个大小一样的乒乓球,把它们放入水中,你推测一下,沉浮可能是怎样的?…… 答:
4、《豌豆荚里的豌豆》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这两种果实里的种子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把黑板上的小问号去掉,该怎么办? 生:解剖,剥开……
师:要剥开我们得注意,这些果实里头的种子宝宝呀都是一个一个小生命,我们要怎么剥才不会伤害到它们? 生:我觉得应该从柄开始。生:动作要轻轻的。
师: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先把豌豆荚的柄拉下来,这条丝先把它拉下来,再剥开。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容易,而且这时候的种子宝宝不要让它到处满地洒,老师给你准备的这张纸巾可以摊开,在这张纸巾上把它剥开。但是油菜荚更加细嫩,你们特别要小心,我建议大家可以从尾部开始,大家可以看看,这尾部是没有种子的。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豌豆荚和油菜荚小心剥开;教师巡视指导。(如果拉不开,可以从这边上小心的剥开,尽量不要伤害到里面的种子宝宝。老师给你的仅仅是建议,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我想你们自己动脑子肯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办法。)剥开后学生不断发出惊叹!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两种果实里的种子宝宝。师:谁找到了它们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来告诉大家。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如何恰当的发挥指导作用?
答: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与实际的教学效果联系起来才能评价它的优和劣,因为教学组织形式只是反映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结构形式。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就要做认真的准备,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 ?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不用行吗?
?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小学科学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 内容适合学生个人自学? 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从而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课中,当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更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进程,讨论的焦点等等,为下一个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着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5、《淀粉的踪迹》中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片段。
师: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其中有两袋粉末,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这两袋粉末到底是什么很感兴趣,今天老师带来的一袋是淀粉,另一袋是滑石粉,(板书:滑石粉、淀粉)可是老师忘了贴上标签,你们能把这两袋粉末区分开来吗? 师: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指名说)(学生分组动手观察)
(汇报交流)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初步判断的结果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用看、摸、闻等方法有了两种初步判断,那么哪种判断对呢?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加以证明?引出用实验方法。
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分别从两袋里取出一些粉末,放在纸上,再滴入碘酒,仔细观察,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实验时当心把粉末弄到桌上。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
(汇报实验发现,教师记录结果)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答: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的方法、规则的指导和点拨。
比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前先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这两袋粉末,你有什么问题?”让问题来自学生,自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开始探究前先让学生说说“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先让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的设想,这对更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
在小组合作前,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才知道如何去开展活动,才知道如何进行密切的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才能使小学合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真正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最后汇报交流前还应该让学生也说说“交流汇报前我们要注意什么?”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交流汇报是在分享劳动成果,要学会赞美,学会理解。更重要的是,去品尝成功的快乐,坚定了继续研究、探讨的信心。同时也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规则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
6、在教学《观察蚂蚁》一课时,老师课前让学生带来了蚂蚁,可刚上课不久,有一位学生不小心打翻了装有蚂蚁的盒子,蚂蚁倒了一地。这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
方式一:老师对这位学生进行了批评,并且制止他抓蚂蚁,让他与其他带蚂蚁的同学一起观察,然后继续顺利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
方式二:老师没有指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捉。这时有的学生努力地去捉东奔西跑的蚂蚁,满头大汗但却一只也没有捉到;有的轻易就捉到了两三只;有的学生用放大镜在地上就展开了观察;有的让蚂蚁在自己的手上爬;还有的和蚂蚁玩起了堵截的游戏……
这两种教学方法你认为哪一种处理比较恰当,或者你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请阐明你的观点。
答:我认为第一种方法不可取,因为辛辛苦苦抓的蚂蚁倒在了地上,学生一定念念不忘,注意力怎么能集中到老师的教学上呢?这样的教学肯定是实效性不高的。
第二种方式教师注重了以学生为本,关注了学生的兴趣指向,相比较而言这种方法处理比较恰当,能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生身上。但是这样放任的、没有目的地让学生去抓蚂蚁,教学的实效性也不强。我觉得可以顺势诱导,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谁能有办法把蚂蚁很快地抓起来?”“蚂蚁在地上乱爬,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去仔细观察呢?”等等,以此来指导学生的观察、探究。
7、《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说:“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答: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值得。
因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花了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教师这样的处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地讲授训练更有效。而且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是相当大的。
8、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激趣导入(略)
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
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生动笔画)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
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变化的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
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样看?晚上出来看月害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答: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使用的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在这节课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和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巧妙地运用了让学生画下记忆中的月亮的方法,既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了自己对月亮的原有认识,也正是通过让学生画月亮,才让学生对月亮的形状有个整体性的发现:原来月亮的形状是会发生变化的呀!这也正是激发了他们要进一步去细致观察月亮的兴趣。接下来的引导,又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的要求,以及观察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这无形中也教会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从这位老师的做法,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科学探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让科学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二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试题及答案
一、基本概念
1.绝对评价2.课堂即时评价3.作业评价 4.形成性评价5.考试评价6.多元评价
1.绝对评价(P65):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设一个客观的标准,并运用这个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评价的结果只与被评价者自身水平相关,而与群体无关。
2.课堂即时评价(P74):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课堂即时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与评价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3.作业评价(P81):作业评价指通过包括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多个流程,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平台,也是形成性评价的主渠道。
4.形成性评价(P65):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它的优点很突出:及时了解阶段教学成果,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便及时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
5.考试评价(P97):考试是一种较为严格规范的具体评价方式。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命题,通过学生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考察学生的发展状况。
6.多元评价(P67): 根据人类智能多元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或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
二、简答题
1、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具体评价建议?(P73)答:求真情:作文评价要努力保障学生真情实感的顺畅表达,鼓励独立有创意的思考和想象。重过程:评价要重视材料准备过程,考查占有运用材料的方法、途径。多修改:教师评改、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关注修改的态度、内容、方法。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
2、课堂即时评价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P75-P78)
答:(1)课堂即时评价是发自真情的赏识(2)课堂即时评价要注重过程方法的引领(3)课堂即时评价是师生平等的对话(4)语文课堂评价应力求形象、准确、贴切
3、提出目前在成长记录袋创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P95)答:(1)、为收集而收集,有名无实。(2)、作品杂乱无章,目的不明。(3)、反省不尽人意,效果打折。(4)、存放使用不当,虎头蛇尾。
4、教师自我反思文本的构成要素。(P115)答:(1)情境:反思是对既往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回顾。这个具体情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等。(2)心理:反思也是对既往教育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活动的回顾。
(3)思考:反思是对实践活动及认识活动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和认识。
5、说说你如何认识新课改背景下的考试评价。(P97-98)答:对于考试,我们须有这样几点共识:考试是评价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评价的全部内涵,两者之间是手段与目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考试无法等同于评价。考试与其他日常、口头、随机的非规范性的评价方式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图。新课程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倡导,必然带来考试评价在内的评价理念与行为的深刻变革。作为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评价不是应不应取消的问题,而是应如何发展变革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问题。
6、要想推行成长记录袋评价,你认为哪些要素应考虑?(P96)答:p96
1、加强过程指导。
2、有机结合教学实践。(1)紧密结合教学目标。(2)在教学中收集作品。(3)及时分析反馈。3选取易操作领域。4确定评价方式。
7、发展性教师评价有那些主要思想?
答:
1、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
2、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
3、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4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8、教师自我反思可以选择那些方式?
答:
1、课后反思。
2、教学日记。
3、行动研究。
4、案例反思。
三、论述题
1.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呈现出哪些新趋势?(P107-111)答: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呈现出下列一些新的基本趋势:一是在评价功能上,淡化评比与选拔,强调发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的作用;二是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教师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并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教师的教,又关心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和谐发展;四是在评价标准与要求上,体现灵活性与开放性,弘扬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教学;五是在评价方法上,重视案例分析、课堂观察和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等等。
2、新课程语文考试命题呈现出怎样的方向与思路?(P98-99)答:新课程语文考试命题呈现出的方向与思路:(1)基础性,为人的发展奠基
基础性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中小学教育永远是“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基础”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基础,过程和方法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
(2)综合性,全面考察语文素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综合的,涉及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许多不同的侧面。语文考试有单项测试与综合测试,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性测试。“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评价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形式都应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3)整体性,变分析为感悟
语文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语文能力不是字、词、句、段、篇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整合的素质,因此,阅读考试命题要把握好局部细分缕析与篇章感悟的关系。
(4)创造性,鼓励个性表达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考试中具有开放答案的主观题的编制应该是主要的。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一种结论,提倡多角度地理解或表达。
(5)趣味性,考试是另一种方式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提倡考试内容富有趣味,考试形式体现趣,命题要求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
3、试论发展性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有何不同。(P68见图表内容)答:传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功能失调:过度注重甑别和选拔,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
2、评价内容片面:注重书面知识,忽视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评价方法单一:重量化分数,轻质性评价。
4、评价对象:地位被动,评价双方关系紧张对立。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1、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或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
2、主体性:重在全员参与。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允许被评价者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更多地体现对评价对象的关注与关怀。
3、过程性:即全程评价。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着终结性,而对过程进行评价即暗示着还有更正的时间和机会。更为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实现评价重心转移。评价的重点不是区别好差,而要启动诊断功能,帮助个体建立自信,寻找改进问题的办法。
4、激励性:强调全人意识。以保护人的尊严为起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使每一个体的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
1、检测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系统调查。
2、调节反馈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主要关心的是用评价来改进教与学。
3、展示激励功能,在多元评价理念指导下,评价活动实际上是为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发展性评价还有教育教学、反思总结、成长记录、积极导向等功能。
4、论述成长记录袋评价多方面的意义。(P94-95)答:
(一)、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突破旧的模式,打破以学科成绩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是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型评价方式。
(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以“等级——评语——特长”方式呈现,有利于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心理环境。
(三)、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使信息交流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重视各方面素养与过程方法的成长记录,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既反映学生现有水平,又着眼于未来发展,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四)、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它将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如实地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对新课程改革有更多感性了解,增强教育孩子的信心。
四、辨析题(1题,每题8分,共8分)
1.举例辨析课堂即时评价、立即评价、口语评价。答:
案例
师:好!看你们这个读书劲儿,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啊!读的同学是津津有味,听的同学是听得全神贯注。现在咱们这样,请大家来推荐,你觉得你的同学读得怎么样?(口语评价)
生:我觉得我的同学读得挺好的。
师:好!那咱们先听听她的朗读。掌声有请!(生投入地朗读)
师:停!同学们,听了她刚才的朗读,你觉得什么地方向她学?(立即评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有感情。
生:第一段她读得非常美,好像把我带进画画里去了。
生:最后一句她读得非常有力。
生:她读得十分美,好像人站在云里的感觉。
师:是吗?简直就是飘然欲仙啊!来,咱们也来找找站在云里面的感觉——(全班齐读)师:好,味道越来越好了!请大家继续推荐。(整堂课贯穿了即时评价)
异: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是针对的是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其主体可是教师、同学、学生本人;其结论可是激励性评语,体态动作、实物、象征性物品;其对象可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立即评价是指马上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即有点“点石成金”的味道,它从属于即时评价。
口语评价是指用口头言来评价,它也从属于即时评价。
因此可看出,课堂即时评价不同于立即评价,口语评价,它是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高超的表现。
同:无论何种评价,只要运用的好应该都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评价。2.“成长记录袋只是一只无所不包的大口袋,评价的重任最终还是落在考试成绩上”,对此,你怎么看?
答:此种说法不正确。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是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新型评价方式,它突破旧的评价模式,打破以学科成绩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而是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一个理想的成长记录袋,能为我们描述动态的、完整的学生发展图画,给学生的学习经历留下深深的痕迹,因其重视各方面的素养与过程方法的成长记录,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既反映学生现有水平,又着眼于未来发展,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五、试从语文教学评价的角度,作案例评析。案例1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好学生。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喜欢点我发言了,因为我书读得多,想象力也不错,敢于说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一考试,老师就看不上我了。她常常教训我,考试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要写自己有把
握的答案。遇到什么“默写自己喜欢的成语啦、段落啦、古诗啦,选做一个作文题呀”之类可以自由选择的题目,就要写简单的,自己有把握的,才不会出错。有几篇课文,老师还规定我们统一背哪段,都是字少的,说如果要考默写就默它,不会失分。有一次默写成语吧,我默的都是课外书上来的,我读的课外书是我们班上最多的,但多了一些错别字,结果一个错别字扣0.5分,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成语等于白写,结果只考了84.5分。别小看这0.5分,多了它,我的等第就是优了。老师还把我批评了一通,说这又不是上课,要逞什么能,冒什么险,还说我不听话,不懂考试的技巧,考这个分数是对我的惩罚!我真的想不通,净默书上默烂的成语,有什么意思?看到那些考高分的同学,我心里真委屈。”
请对案例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予以分析。
答:该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注重书面知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传统的不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知识本位使教学评价误入歧途,导致高分低能,呆读死记,而且教师过分注重与分数相关的考试技巧,抹杀了个体潜能,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师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折射出来的思维,尤其更要关注学生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在多角度中审视关注学生作业与考试中飞扬的个性及成功的体验。因此,新一轮课程所倡导的历年是鼓励个性发展,对学生实施因人而异的多曾评价策略,让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根本性目的。
案例2 课堂上正在讨论问题,其中一位学生已做了回答,教师也许不满意,又叫另一名学生回答。教师未料到这位学生也答不到点子上,教师马上训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讲了多少遍都记不住,牛!坐下。”学生练习时,笔者身旁的一位学生,拿出一份课外练习题向这位教师请教,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题你不必考虑,这是重点班学生做的题”。
答:本例中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的时候忽视了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功能:检测诊断功能:“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的系统调查。”全面的评价,不仅能检测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调节反馈功能:“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主要关心的是用评价来改进教与学”。评价结果作为反馈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的真实情况,帮助他在未来的教学中调整、补充、反省或改进。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并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功或压力的体验,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自觉。展示激励功能:良好的行为与成果,一经得到确认,将激发更强大的潜能。在多元评价理念的引导下,评价活动实际上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每一位被评价者的努力和成绩,个性与独特之处,都同样被鼓励与关注。
原因是这未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胜,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等。为此评价就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一般或者较低的成绩。这样,无形之中评价就变成了一种甄别的过程。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案例3 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以下造句: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丢——上街时,我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了*,理由是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答:这位教师的做法错。从以上四个造句,看出这个学生的表达很具个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体现为“多元性、主体性、过程性和激励性”几个方面。多元性体现在全面评价。根据人类智能多元构成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多元评价主张“多一把评价尺子,多一批优秀人才。”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渠道,注重发现并发展个体多方面的潜能。多元化评价,无疑能给更多的学生的发展创设新平台。教育家底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认为这位学生的独特和个性,应受到鼓励和关注。案例84 《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位男生的表现?
答:如果我是那位教师,对于这位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创造的激情,一定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的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只乌鸦说这番话的原因好吗?”再次激起众多学生的关注,最后得出:
一、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
二、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意、失败面前报有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这倒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我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关、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六、实践操作题
1、记述一个引起你思考的发生在你身边的评价案例,说一说你从中获得的启迪。
答:一次课堂上发上了这样一件事,我正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联系指导,突然班里穿来一声口哨声,我忍不住问:这是谁发出的声音?教师里顿时静得出奇,学生面面相嘘。48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我继而做出这样的评价:“我想发出这种声音的哪个同学肯定是无意的,我相信咱们班没有哪个同学想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来影响大家,希望以后注意一下!”然后继续上课。
第二天一早,便有张纸条出现在我的讲台上,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昨天吹口哨的那位同学在利用这种形式向老师认错,他对老师的这种宽容表示愧疚,并感谢老师维护了他的自尊。
这件事令我感受颇深。我想:如果我昨天在课堂上停下课来调查次事,不仅会浪费时间,也不一定查出结果,更不会产生这样好的教育结果。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的过错采用巧妙的评价,既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使他主动承认错误,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2、设计一份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列出评价的各项要素及其权重,也可对评价表作些文字说明。(答案见书本112页小学语文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表)
第三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1、课程目标_______年一贯整体设计。
(九)2、_______与_______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人文性)
3、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课程目标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维度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___年级、___年级、___年级、___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_______和_______。(1~2;3~4;5~6;7~9;整体性;阶段性)
6、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_______上升,最终全面达成_______。(螺旋;总目标)
7、阶段目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1~2年级为“_______”,3~6年级为“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
8、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_____个左右常用汉字。(3500)
9、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_______,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_______,提高文化品位和_______。(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价值观;审美情趣)
10、能主动进行_______学习,在_______中学习,运用语文。(探究性;实践)
11、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______和______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112、第一学段:
(一)识字和写字中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端正;整洁)
13、教材编写要以_______为指导,坚持面向_______,面向_______,面向_______。(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世界;未来)
14、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5、教材应符合学生的_______,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_______和_______。(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兴趣;创新精神)
1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_______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
17、教师是学习活动的_______者和_______者。(组织;引导)
18、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_______、_______教学。(启发式;讨论式)
19、口语交际是_______与_______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_______中进行。(听;说;交际情境)
20、能用普通话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选择题
一、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中,到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个,其中会写
个左右。
(①1800,②2000,③2500,④3000)(①1600,②1800,③2000,④2500)
二、在1—2年级学段中,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
、、和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带。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①声母,②韵母,③声调,④整体认识读音节,⑤《汉语拼音字母表》
三、语文课标要求。1—2年级学生要学习用普通话
、、、地朗读课文。(①正确,②流利,③有感情,④有节奏)
四、语文课标要求,3—4年级的阅读、能在理解语句过程中,能体会
号与
号的不同用法,了解
号的一般用法。
(①句号,②逗号,③冒号,④引号,⑤叹号,⑥破折号)
五、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要求:1—2年级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
能
能
。(①复述大意和精彩情,②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③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④写想象的事物)
六、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要求,5—6年级与人交流能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
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
表达要有
。(①尊重理解对方,②发表自己的意见,③抓住重点,并简要转述,④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七、语文课标中,综合性学习要求;1—2年级要达到: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
或
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①口头,②图文,③书面,④资料)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八、课标要求。3—4年级的识字与写字过程中,会使用
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①字典,②词典,③识字卡,④字母表)
九、课标要求3—4年级课内习作每年
次左右,(①12次,②14次,③16次,④18次)
十、课标要求,到了5—6年级要提高习作的能力,要学写(①读书笔记,②常见应用文,③记叙文,④书信),40分钟能完成 字的习作。(①300字,②400字,③450字,④500字)。
附答案:
一、④④
二、①②③④
三、①②③
四、①②③④
五、①②③
六①②③④
七①② 八①②
九②
十①② ②
一、填空题。
1、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师生 学生 教师
2、课程目标按()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九年一贯
3、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和(),掌握最基本的()。自信心 良好习惯 语文学习方法
4、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5、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和()。探究精神 创新意识
6、能用普通话()、()、()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和()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正确 流利 有感情 语音 语调感情
7、语文课程应考虑()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和()的能力。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语感 整体把握
8、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
9、总目标中关于写作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需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写作。” 具体明确 文
从字顺 日常生活 常见
10、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
1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2、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和谐发展。
13、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的学习和()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跨学科 现代科技手段 开阔视野 学习效率
14、学生能借助()认读汉字。能用()和()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汉语拼音 音序 部首
15、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和()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倾听 表达 应对
16、《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篇(段);课外阅读量达到()字左右。其中第二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篇,第三学段要求背诵诗文()篇。160 145 50 60
17、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和()。课堂教学资源 课外学习资源
18、第一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个,其中()个左右会写。1600——1800 800——1000
1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的能力。
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20、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 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1、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交际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2、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23、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中进行。交际情境
24、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协调
25、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6、第一学段,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姿势和良好的()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写字 写字
27、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 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8、第二学段,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9、第二学段,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30、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
31、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32、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3、教学时,新课程要求我们努力体现语文的()性和()性。人文 工具
34、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素养和()素养,具备()精神、()意识和()视野、具备包括()与()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人文 科学 创新 合作 开放 阅读理解 表达交流 搜集和处理信息
35、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和()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 全面 终身
36、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和()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培养(),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能力、()能力、()能力。理解 运用 积累 语感 思维 识字、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37、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和(),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和()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发展。品德修养 审美情趣 个性 健全 和谐
38、应该重视语文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熏陶感染 价值取向 独特体验
39、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和()的能力。良好的语感 整体把握
40、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和()的学习需求。主体 个体差异 不同
41、爱护学生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和(),倡导()、()、()的学习方式。
好奇心 求知欲 主动意识 进取精神 自主 合作 探究
4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感情、()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和正确的(),提高()和()。
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人生态度 价值观 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
43、认识中华文化的(),吸收民族()。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吸取人类()的营养。丰厚博大 文化智慧 多样文化 优秀文化
4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能力,激发()和()。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思维 想像力 创造潜能 科学
45、能主动进行()学习,在()学习、运用语文。探究性 实践中
4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3500 正确 工整 速度
47、具有()阅读的能力,注重()体验,有较丰富的(),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能初步()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阅读浅易
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万字以上。
独立情感 积累 阅读 理解鉴赏 工具书400
48、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精神。倾听 表达与交流 合作
49、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初步具备()的能力。工具书 搜集和处理信息 第二学段:
50、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51、能不拘形式地写下()、(),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见闻 感受 和 想像
52、()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愿意
53、能用简短的()进行书面交际。书面便条
5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的词句。新鲜感
55、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号、()。冒 引 号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_课时。()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 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9、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0、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1、“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3、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1、贯穿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
A、为了国家的发展B、为了学校的发展C、为了每一个教师的发展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标志着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A、《中国教育改革好发展纲要》 B、《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C、《各科课程标准》 D、《全球竞争力报告》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指定了几个领域,它们是()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的是 A、走进社会:B、珍惜环境;C、关爱他人:D、善待自己
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A、整体性;B、开放性;C、生成性:D、自由性
5、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 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6、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问题性
8、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9、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以教为中心;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1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c、博物馆: 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1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1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 有()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 1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14.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A.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B.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C.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 D.能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15.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
A.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6.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三、判断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惟一的结论。()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13、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5、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6、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1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8、《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19、《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20、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2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2、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
2、中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要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3、现代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所有的儿童接受同一种教育()
4、“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容()
5、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
6、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7、生活教育回归之时,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振兴之日()
8、创新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多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
9、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民主,但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
10、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
1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
12、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就是因为过去科学教育过头了,要让人文教育超过科学教育()
13、“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上等号()
14、今天的我国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过去杜威主张的那种活动课程()
15、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所以我们主张建立无批评的学校()
16、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化将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消亡()
17、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
18、尊重的教育要求尊重教师的个性()
19、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来源()
20、加德纳认为: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C 6.B 7.C 8.D 9.B 10.A 11.C 12.A 13.B
1、ABCD 2 ABCD 3 CD 4 ABC 5 ABD 6 ABD 7ABCD 8CD 9ACD 10 ABCD 11.ABC 12.ABCD 13.ACD 14.ABD 15.ACD 16.ABCD 1.Ⅹ 2.√ 3.Ⅹ 4。√ 5.Ⅹ 6.Ⅹ7.Ⅹ 8.Ⅹ 9.√ 10.√ 11.Ⅹ 12.Ⅹ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5××√√√ 6-10×√×√× 11-15√×√×× 16-20×√√√×
第五篇: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附答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划。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 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 集体 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 合作 意识。
5、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 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 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6、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 结果 和 标准。
7、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 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8、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 学习。
9、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3、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养生实践能力。
(5)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得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6)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4、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答:(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2)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
信任;
(4)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
(5)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5、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6、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三、辨析题:
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答:正确。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都是课程资源。
2、《摆》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
(2)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答:同意。课时目标的制定中能从科学三维目标来考虑,关于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制具体而又结合科学课的具体内容,操作性强。
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答:错。家庭也有许多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答:正确。从科学教学的目标考虑,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都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成长的。
四、观点论述题: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要点: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其联结点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必须体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上,教师起主导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又受制于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
2、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请你根据下面的案例,谈谈你对王老师处理方法的观点,并说说你打算如何来处理?
第一节课还在下雨,第二节时就停了。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一些小水洼。刚刚做完课间操的一群小学生蹲在花池旁,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还有几分钟就要上第三节课了,教小学科学的王老师从工具库中提着一大包下节课要用的教具朝教室里走去。经过花池时发现他的学生还未进教室,他低头一看,原来他们正对草丛中的两条蚯蚓感兴趣。
“他们为什么从泥土中钻出来了?”
“是因为缺氧。下雨时,小鱼也会从水中探出头来呼吸。”
“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把土都给腐蚀了,蚯蚓在土里呆不下去了。” “土里有空气,下雨后土里灌满了水,没有了空气,蚯蚓憋得慌。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他们出来让雨给他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的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探究“动物与环境”的一课后。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利,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走进教室里,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的事。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不过他对同学们说:
“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答:要点。案例中王老师虽然关注了学生对蚯蚓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告诉学生把发现记下来以便日后研究,但是他还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没有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是让学生去探究教学进程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教师应该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一学期多数探究主题将是预先确定或设计的,但应该允许少数例外。
我们的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应该是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而不应该对学生说:“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探究。”也不应该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
因此,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还可以每学期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3、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答:提示: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径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4、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性,“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答:要点:这句话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光讲授、学生倾听,应该多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
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
[案例分析]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答:值得。原因:(1)“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一堂课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反驳,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显然是不信服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
(2)学生去搜集树叶,比较树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探究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主动进行的。
(3)在第二节课堂中学生通过搜集到的大量树叶的比较,自己得出了“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更好。虽说了要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花了比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教学方法是十分可取的,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比较、概括等多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体”、“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教学理念。
2、[案例描述] 激趣导入(略)
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
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
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生动笔画)
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变变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变化的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
大家出出主意吧!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么看?晚上出来看月亮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么记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要点:这一课的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及讨论交流来学习。学习的途径: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对月亮的认识→画出记忆中的月亮(画月亮)→在讨论交流中表述自己的一半是记忆一半是画出来的月亮(说月亮)→按记忆和逻辑顺序把画出来的不同的月亮排起来(排月亮)→寻找解决“不同排列的正误”的依据→观察模拟的月相→观察真实的月相(看月亮),即采用了“学生对月亮的认识从记忆中的月亮向现实中的月亮发展的过程,过程的每一步都经过观察(或实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生活并且是从生活出发达到了解科学观察的必要性和方法的结果,完成教学目标。
对教学策略的新认识:
1、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已经设计好了。
2、教学策略包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就是说,要指向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包含一定的教学理论成分,是对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受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配和制约。这一具体化以教学模式为中介。
4、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因此人们认为它是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
5、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进行推进的措施。因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6、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