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
2010年7月
一、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0分,共40
分)
1.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2.为什么小学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写字教学?
3.简述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依据。
4.语文教学研究有哪些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联系自身教学实践,论述你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加强语言实践”的认识。
2.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举例论述怎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 发展性功能?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24分)
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这堂习作训练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什么精神?(8分)
2.在此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有什么鲜明特色?(10分)
3.从这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你能得到什么启发?(6分)
习作训练《农贸市场》的教学
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有一个习作训练《农贸市场》,习作要求是“有顺序地观察画面,把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的景象写出来。”而这幅图画展示的是上世纪80年代农贸市场的情景,画面也比较模糊。1998年我开始上这一课时,照搬了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审题——明确习作要求——学习习作提示——引导学生从近处到远处仔细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听老师读下水文(教参中的范文)——学生写作。
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与教参中的范文大同小异,题目一律是《农贸市场》,观察顺序一律是从近到远,结尾一律是总结农贸市场的繁荣兴旺。偶尔有几位学生作文草稿偏离了我预设的思路,我都一一改过来。当时我还比较得意,以为这样便达到了教学目标。最近,我又上到这一课。这一次,我大胆地对本次作文课进行如下设计:
学生课前准备:
星期天跟妈妈到附近的农贸市场买菜仔细参观农贸市场,用照相机拍下或用笔记下自己 感兴趣的场面。当一回“小顾客”,与摊主讨价还价。有父母或亲戚在菜场卖菜的同学,当一回“摊主”。
教师课前准备:
到几个农贸市场用数码相机拍下市场卖的东西和各种买卖场面。
习作内容及目标:学生自定。
教学过程:
1.闲话“农贸市场”。
说说你到农贸市场去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在农贸市场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2.精彩镜头回放。
(1)大屏幕投影显示学生和教师拍摄的农贸市场精彩画面,请拍摄的同学说说你拍摄的是什么,为什么对这个画面感兴趣。
(2)情景再现:请当过小贩和顾客的同学表演买卖的情景。
(3)选择感兴趣的一幅或几幅画面说一说或写一写;也可以说、写自己印象中最深的一幕。
(4)交流点评。
3.自定目标,自选内容写作。
围绕本次到农贸市场的参观实践活动,自定目标,自拟题,目,选择感兴趣的场面或印象最深的事情写下来。
作文课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学生的作文本,尽管他们的作文依然有错字、语言不通的现象,但是作文的内容、题目却是五花八门:有反映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的《今非昔比的农贸
市场》、《热闹的农贸市场》;有赞颂买卖公平、讲诚信、服务热情周到的市场新风尚的《讲诚信的卖菜老伯伯》、《服务热情的卖鱼姑娘》;还有反映自己买菜、卖菜经历的《第一次买菜》、《我当了一回菜
贩》;也有批评市场环境差,揭露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现象的《请保护农贸市场的环境》、<坑人的小贩》、《我上当了》„„
我看到了很多精彩的作文。
试卷代号:1 18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7月
一、筒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工具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5分)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5分)
2.为什么小学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写字教学?
答:
(1)写字教学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写字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影响。
(3)写字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写字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
(5)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有效手段。
以上五点各2分。
3.简述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依据。
答: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是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5分)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辅线是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重要依据。(5分)
4.语文教学研究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进行语文教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内容:教学理念问题;(1.5分)课程问题;(2分)
教学组织形式问题;(1.5分)教学方法问题;(2分)教学评价问题;(1.5分)师生的发展问题。
(1.5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8分,共36分)
1.联系自身教学实践,论述你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策略“加强语言实践”的认识。答: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而不是靠讲解和接受语文知 识。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语文实践主要是多读,以及在多读的基础上的感悟、积累:运用。(3分)
多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读思结合。(3分)
阅读教学要让小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3分)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 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重积累,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多读多背,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另外,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复述、组织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练习,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3分)
运用语言的实践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扩展阅读是阅读能力的运用。要 加强读写结合和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综合运用训练。(3分)
联系实际3分。
2.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举例论述怎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认为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内涵和意义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这是新的语文课程评价观所凸显的价值取向。(4分)
要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首先应坚持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 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而且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3分)第二,从评价内容和评价领域突出语文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3分)第三,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和灵活性。(3分)第四,关注评价主体,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提倡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3分)
举例论述2分。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24分)
1.这堂习作训练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什么精神?(8分)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求学生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次的习作教学,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习作内容来自学生到农贸市场实地观察和实践的生活经验,根据个人的体验写自己想写的事物,有自由的表达空间,有话可说,所以习作成为愉快的表达。(8分)
2.在此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有什么鲜明特色?(10)
答:
这次习作训练的开放性,是教师教学最大的特色。教师不是代替学生确定中心,选定内 容,指定体裁,而是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在习作指导中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写作的灵感。让学生自定目标,自选内容,自主拟题,摆脱了目标、中心、方法等写作技巧的束缚,学生的情绪更愉悦,表达更自由,语言更生动,思维更灵活。(10分)
3.从这个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你能得到什么启发?(6分)
答:
敢于向教材、教参挑战,而不是奉教材、教参为“圣经”,体现了教师在新的课程观下可喜的创造性,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导致教学效果的完全不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以及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开展学习的能力。(6分)
第二篇: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试题及答案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
一、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注重哪些主要方面?
3.简答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什么?应从哪几方面来进行评价?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8分,共36分)
1.举例论述阅读教学基本型模式的几个阶段及基本任务。
2.结合实际深入谈谈你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理解。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24分)
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分析下面作文教学案例的主要教学环节。(8分)
2.具体分析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16分)
一堂写作指导课
(上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莫泊桑吗?(很多同学举手)
生:他是法国作家。
生:他是《羊脂球》的作者,还写过《项链》。
师:(惊喜地问)看来同学们的阅读面非常广。这些文章都读过吗?写得好不好?生:写得很感人。
生:很好„„
师:那么,大家知道这位伟大的作家是怎样学习写作的吗?生:不知道。(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老师)
师:看来,大家不是很清楚。那么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莫泊桑学习写作的故事吧。希望大家听了以后能有所收获。
(同学们都坐好准备认真听讲故事)
师:莫泊桑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拜了一位师傅,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大作家福娄拜。他学习很刻苦,总是不停地进行写作,然后交给老师看。但是每次都是满怀希望而来,失望而归。
(讲到这里,看到同学们不以为然的样子,老师顿了顿)
师:从大家的表情上肯定可以猜出你们是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好。可是我认为还是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生:坚持不懈。
师:对。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有一次,他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拿给福娄拜看,满心以为这次能得到老师的赞扬。可是出乎意料,老师才看了几眼,就随手把他的文章丢在一旁。莫泊桑非常生气,就大声对老师说:“你为什么总是看也不看我的文章就把它扔到一旁?”
(老师看同学们听得入神,立刻停了下来)
生:(着急地追问)老师,接下去怎么样?他老师怎么说的?
师:福娄拜对他说:“你的文章我看了两句就知道下面要说什么,这样的文章我已经看过上千篇了。你应该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莫泊桑问:“那我怎样才能看到呢?”福娄拜说:“你去第九大街,在第二个十字路口向右拐,看看路口右边的第一个人是谁?”生:(非常惊讶)啊——
师:很奇怪吧?他的老师竟然让他这样去观察。莫泊桑边走边想:“老师怎么叫我去这个地方?难道他每次写作都是这样观察的吗?”当他来到路口,远远地看到有一个老妇人坐在地上,他立即掉头回来了,告诉福娄拜说:“是一个老太婆。”福娄拜摇摇头说:“你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到,你再去瞧瞧。”他于是再一次来到路口,这次他走得更近一些,回来后报告说:“那个老太婆很脏,满脸灰尘,头发乱得像鸡窝。”福娄拜面露微笑说:“这次有进步。但你看到的还是别人也能看到的。你应该用你的第三只眼去看,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东西。”莫泊桑第三次来到那个路口,他这次看得非常仔细认真。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回来对老师说:“老师,我看到了。那个老太婆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蹩脚的木匠随便拿了一块木头削了一块安在她脸上的。”
生:最蹩脚?(许多学生露出疑惑的表情)师:世界上最蹩脚的木匠会是怎么样的呢?生:(纷纷发言)技术最差的。
师:技术已经最差了,还是随便拿个木头削一块安在脸上,那将是什么样子呢?生:不堪入目的。
生:很丑的。
.师:同学们能够对老妇人的鼻子有这样的看法,是通过莫泊桑的语言得来的。莫泊桑有没有说老妇人很丑呢?显然没有。正是他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抓住了人物最主要的特点来描写,不写全貌,只写了鼻子,所以把人物丑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比又写下巴又写眼睛面面俱到要好得多。所以,他的老师高兴地说:“你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可以得满分了。明天你再来。”那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生:要抓住事物或人物的特点来写。生:还要仔细观察。
生:切入点要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些体会都是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得来的。莫泊桑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天老师想告诉大家的就是怎样观察和怎样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我想大家已经明白
了:要进行实地的、仔细的观察,还要抓住事物的某一特点,以小见大地写出事物的特征。(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领会和赞同)
师:好,今天我们就要让同学们来说说“这就是我”,如果让你来尝试向别人介绍自己,你想怎样说呢?要试着说出特点,说得与众不同。现在大家就开始写你的自我介绍吧。(思考几分钟后,学生们纷纷开始写作,大家很好地完成了自我介绍,其间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了评议)
试卷代号:118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1月
一、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0分,共40分)1.怎样理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2分)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3分)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5分)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注重哪些主要方面?
答: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5分)
同时要注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这种培养。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5分)
3.简答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5分)而言语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5分)
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什么?应从哪几方面来进行评价?
答: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4分)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参与提出目标;(1分)学生自己制定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1分)学生积极参与与他人的合作;(1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1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1分)并参与教学评价过程。(1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8分,共36分)1.举例论述阅读教学基本型模式的几个阶段及基本任务。答;
(1)创设情境,自读自悟。这是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3.5分)
(2)读读议议,披文人情。这个阶段是比较深入的阅读阶段,其基本任务是进入课文局部,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比较深入的领会。(3.5分)
(3)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这个阶段是最深入的阅读阶段,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学生质疑问难以及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结合上对课文作更加深入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3.5分)
(4)联系生活,积累运用。这个阶段是阅读教学的总结、运用和拓展阶段,其基本任务在于联系生活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达到积淀语感,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和提高语文基本素养的目的。(3.5分)
举例恰当4分。
2.结合实际深入谈谈你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理解。
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生的智力、心理结构特征及个人的兴趣、动机和要求上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新精神。(5分)在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中,应该特别注意采用专题作业的方法,即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专题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智力类型和特征。通过展示、交流,使学生逐渐获得进行专题作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能力等。(5分)由于专题活动常常是跨学科性的,在它的实施过程中能涉及较多的智力活动类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将来能够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5分)
结合实际论述3分。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24分)1.分析下面作文教学案例的主要教学环节。(8分)
答:主要环节
(1)谈话交流,创设氛围(2)故事设疑,巧妙激趣(3)抓住重点,指导教学(4)动笔写作,落实训练以上每小点各2分。2.具体分析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16分)
答:
(1)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抓住特征”的写作手法。(4分)教师巧妙地利用莫泊桑拜师学习写作的曲折经历,启发指导学生领悟应该在观察中注意抓住对象的特征。教师指导的重点放在集中观察对象最突出的外形特征,以及指导学生学习运用“以小见大”的表述方法,以“强化”典型表象,写出事物的个性特征。(6分)
(2)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在观察中抓住特征的知识,因为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而是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创设了一个引人人胜的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借助对故事体验和感悟来自己领悟并获取写作的成功经验,教师只是“顺水推舟”,这比单纯的知识讲解和直接灌输要高明,因而也更有效。(6分)
第三篇: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试题及答案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开卷)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卷代号:1 180 2011年1月
一、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语文教学过程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答: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沟通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努力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2分)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3分)
其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点拨、示范和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验,不需要听教师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知识。(3分)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重视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分)
2:语文教材如何体现鲜明的时代性?
答:一是要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2分)二是应及时反映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的新成果、新思维,运用和传递语文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2分)三是要运用鲜活的时代语言,即最新鲜的、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活泼的、切实有用的语言教育。(2分)
四是应充分注意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方式,为网上学习提供机会与可能,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2分)
此外教材编排、装帧应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特征,要有面向世界的追求。(2分)3.关于事实的语文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哪些类别?
答:主要包括语文教学观察报告、(2分)语文教学测量报告、(2分)语文教学调查报告、(1.5分)语文教学实验报告、(1.5分)语文教学经验总结报告、(1.5分)个案研究报告(1.5分)等。4.简述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和辅线。
答: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是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表明,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何运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得体地完成各类言语功能,而完成各类言语功能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是密切不可分的。(5分)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辅线是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重要依据。因为如何将教学内容系统地、有层次地、有步骤地展现出来,是口语交际教学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5分)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8分,共36分)
5.举例论述阅读教学中运用“注重人文熏陶”的教学策略怎样才能收到实效?
答:(1)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熏陶是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3分)(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同时也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社会所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其中。(3分)(3)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使学生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人格的提升。(3分)
(4)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3分)
(5)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3分)举例论述3分。6.具体论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
答: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3分)第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
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把让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极大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内外阅读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3分)
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性学习必需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或班级,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完成一项活动,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分)其三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恰当地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分)
第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具体包括:第一,增强思想教育的形象性;第二,增强文化教育的广博性和亲和力;第三,增强情感教育的渗透性;第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性。(6分)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案例进行具体分析。24分)分析下面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一堂“人物素描”作文课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
师:那用你的眼睛看看,今天来的老师有什么不同。要善于观察。比如长相、言谈举止,不管是美的还是丑的,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用自己的眼睛看,实话实说。
(学生们相当仔细地观察后,分别说出了对老师外貌特征的印象)
师:现在看看你还能不能有一双会描述的手,用三五句话把对老师的印象写出来。老师只有一个要求——“真实”。(师板书:真实)大家写五分钟。
(学生开始写作)
师:(巡视点拨)老师说的话也可以写进去。语句要连贯,注意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写完了还可以自己改一改。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交流?其他同学要善于听:他是怎么写的?有哪些优美的词句?你可以“偷偷”地用在你的作文里。
生:(读习作)X老师长得又高又瘦,就是背有点儿驼,一米七七的个子看上去顶多只有一米七五。他居然说自己是“单峰骆驼”,真有点阿Q精神。(生大笑)他脸上有一副眼镜——师:(插话)他很简洁地概括了老师身材的特点。可以改一个字,什么叫“脸上有一副眼镜”?这眼镜是长在脸上的吗?(生大笑)
生:(插话)戴着,戴一副眼镜。
生: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很斯文,也很有学问。师:这个“架”字很贴切,也很斯文。(生笑)
生:(继续读)他长着一双龅牙,但他觉得很可爱,说“有缺点的人才可爱”,可真自信呀!师:“一双”改成“两颗”好。很多词用得很恰当。
生:他逢人就笑,一笑就露出个小酒窝,给我一种很慈祥的感觉。师:越说越夸张了。(哄堂大笑)改得简练些。
生:(接着读)别看他长得高,却一点也没有架子。他的穿着也很体面,笔挺的西装,黑亮的皮鞋,还打着一条领带,很像绅士。有人说他像猴子,尖嘴猴腮,可是我觉得他像相声演员大兵——
师:(插话)他善于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联系在一起写,这种写法好。
生:(继续读)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常常引得我们哈哈大笑,紧张的情绪顿消„„这样的老师,谁不喜欢呢?(掌声)听他上课就像听相声一样,感觉——好极了!(掌声)
师:谢谢你的鼓励,我将沿着你们的期望继续努力。(生大笑,掌声)他重点写的是老师哪个特点?
生:(齐)幽默。
师:抓住一个特点,一个侧面描写,这个眼光就是独特的,这种写法也是独到的。谁还愿意来交流?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交流)
师:你们刚才写的是对老师的基本印象。要想深入地了解一个人,有哪些方式?(学生们列举了搜索资料、语言沟通、通过朋友侧面了解等方式)
师:刚才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现在如果你想深入地了解我,最简单的方式是——(生齐答)提问。
师:对,那么问些什么?从哪些方面提问?每个同学自己先设计几个问题,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问。你最想了解什么就问什么。
(学生的提问一开始基本围绕年龄、家庭等方面)
师:我把资料全告诉你们,你们记一下,不麻烦你们再问了。(生大笑)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有没有遇到过挫折,有没有帮助你的人,你最自豪、痛苦、遗憾的事是什么。这些多有价值呀!问要问得准,才能对这个人真正有所了解!列出你最想问的三个问题。
(生列出想问的问题)
师:我们来看看问的什么问题,问得有价值我就直接回答。大家可以把一些真实的材料及时记录下来。生:你有痛苦吗?
师:我们都有刻骨铭心的事,每个人都有成功有失败。想不想听老师失败的事?生:想。师:老师读师范的时候,有一次音乐考试,老师让我们选一支唱得最好的歌参加考试。我选了最流行的《军港之夜》,整整练了一个星期,自以为唱得很投入。考完试,音乐老师对我说:“你很爱音乐,也很努力,但老师劝你以后不要唱歌了。”全班只有一个不及格,那就是我。自以为唱得很投入,却不知道一开始就跑了调。尽管很伤心,但是我毅然放弃了音乐,选择了学美术。我觉得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大智慧。(掌声)
生:你小时候的趣事?
师:老师长在农村,门口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夏天的傍晚,一放学,我就和小伙伴们到小河里游泳。河里有许多小鱼,都被我们扑腾的水花惊动了,纷纷跃出水面。我们尽情地游啊喊啊,常常要到筋疲力尽再回家。每次回想那时候的情景,我都觉得这是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候,也是最令人向往的。(掌声)
生:你成为特级教师,有过什么挫折?怎样克服过去的?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我很高兴回答你。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的,我也遭受过挫折。那是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领导让我上一节大型的公开课。我精心准备了三天,自己以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但是一看到有那么多领导、老师来听课,我就很紧张,学生比我还紧张,课堂上我们是大眼瞪小眼,一个个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课自然是失败了,我难过了好几天。但我想,在哪里跌倒的就该从哪里爬起米。后来,我又上了很多次公开课,一次比一次上得成功。我真正体会到了失败最能锻炼人,最能让一个人成熟,也自然能让一个人成长。所以,当你遇到困难,遭受失败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因为走过失败,你就能获得成功。(掌声)
(生继续提问)
师:好,提问到此结束。现在大家概括一下,通过交流对老师有了哪些深入的了解。现在对老师的印象更全面了,梳理一下,哪些事例留在了你的脑海里。选择j两个方面写写你对老师的印象。要用事例来写,写一两段话,每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写出你对老师新的印象和感受。能不能写得栩栩如生,把我写活了?每个人10分钟。
(生练笔,师巡视)
师:(10分钟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朗读)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师插话:引用俗话,很有特点)别看X老师长相有点难看,(生笑。师插话:这是实话。)可真有学问,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呢。其实,X老师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过挫折,遭受过失败。那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X老师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下子就承担了重要的上课任务。(师插话:这句话写得生动)他精心准备了足足三天,连吃饭都在思考问题,(师插话:这句话写得形象)自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一上课就不行了,他和学生大眼瞪小眼,都紧张得不说话了。(师插话:不是不说话,而是紧张得说不出话)都紧张得不知说什么了。你看,这样的课肯定上坏了。老师很难过,足足三天没吃饭,(生笑。师插话:吃了。生大笑。师插话:可是吃不下。生又大笑。)足足三天茶饭不思。(师插话:这就有水平!)但是,X老师不愧是老师,他决定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一点也不气馁。真是有志者事竞成啊!经过老师的不懈努力,他终于上出了精彩的课,让人刮目相看。他说,走过失败,你就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啊!(掌声)
师:这位同学围绕哪一个方面来写的?
生:围绕老师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来写的。
师:写得真实、鲜活、准确。集中笔墨写一方面,给人的印象就深刻了。她不仅将听到的写下来了,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每个人要写出你心中的X老师。
(生再次整理作文,写出自己的感悟)(生继续交流,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通过描述写出了对老师的第二层次的印象。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就是对一个人完整的印象。不管写谁,要写出哪两个方面?
生:外貌、内心。
师:对,会总结的同学就是有智慧的。写外在,也要写内在。写外在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写作材料,要抓住特征来写。写内在的东西可以通过提问、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得相关的习作素材。总之,通过全面的了解,才能把一个人写活。
7.在案例中,该教师对作文方法的指导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指导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15分). 答:最突出的特点是把作文的方法化在具体的作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对作文方法的指导是伴随着真实、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在师生们你来我往的“交谈”中及时地发挥效应的。比如:如何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如何了解一个人最本质的方面?这些具体的方法都渗透在师生的互动交谈中了,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接受。甚至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进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相机点化。(9分)这种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最恰当的时机指导学生掌握最适合的作文方法的艺术,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习得作文的具体方法,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进。(6分)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多处插话。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看这些插话具有何种意义?(9分)
答:(1)教师以“插话”的方式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同步点评,能发挥最佳时效性。通过及时中肯的评价能敏锐地指出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点,并加以放大、肯定,让学生充分而及时地体验进步的喜悦,长此以往,对于通过评价手段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作文兴趣具有益处。(3分)(2)及时的“插话”显得自然、有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吸收。(3分)
(3)“插话”式点评,是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或肯定,或纠正,针对性强,教学效应强,在师生轻松自然的互动中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3分)
注:对于论述题和分析题,答出大致要点即可,不必要求表述完全一致。
第四篇: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哲学引论》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哲学引论试题
2010年7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
并将字母填入括弧之中。每题1分,共10分)
1.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
A.《形而上学》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D.《判断力批判》
2.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
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3.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D.巴门尼德
4.以下属于近代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培根B.笛卡儿
C.洛克D.休谟
5.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6.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路线有()。
A.观念论B.经验论
C.唯理论D.批判论
7.以下属于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A.弗雷格B.奎因
C.萨特D.康德
8.大乘佛教所主张的“三谛说”是指()。
A.真谛、世谛、俗谛B.真谛、义谛、胜谛
C.空、假、中D.空、假、真
9.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
A.个人主义B.功利主义
C.圣谕论D.义务论
10.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
A.《后现代状况》的发表B.《词与物》的发表
C.《癫狂与文明》的发表D.《新唯识论》的发表
二、辨析题(请辨别以下概念的异同,并简述理由。任选其中两道题
目进行回答。每题15分,共30分)
1.“理解”与“认识”
2.“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
3.“表现”与“表达”
三、简答题(请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体会,选择如下任意两道题目简要
回答。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哲学是人类的一种思想探索性活动?
2.什么是经验?什么是理性?两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3.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定义,并简述其内涵。
4.请谈谈你对牟宗三先生“三统说”的理解。
四、分析题(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就所提问题
进行分析。答案不求一致,凡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者均可得分.
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字数要求在800字以上。满分为40分)
在胡宁和塔帕尔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一次袭击后失踪了,据说是让印地安人给抢走的。他的父母四处寻找,结果仍徒劳无获。几年过去了,一位来自内地的军人说
起了他见过的一个蓝眼睛的印地安人,推测他很可能是那个消失的孩子。那对父母找到了那人(细节被省略了,而我不想凭空捏造),觉得还认得他。但那人经过荒漠和野蛮生活的熏陶,已经忘掉了家乡的语言。他顺从地又毫不在意地回到家里。他在家门口停住了脚(也许因为别人止住了脚步)。他看着门庭,仿佛认出了什么。突然,他低下脑袋,大叫一声,冲进门庭,穿过两个天井,直奔厨房而去。他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两眼露出了兴奋的光芒。父母则因为找到了儿子而大哭了一场。
也许紧接着这一记忆的是另一些记忆:年轻人无法忍受四堵墙壁,不久便回荒漠去了。我想知道的是在这一令人目眩的过去和现在交叉的节骨眼上,他究竟感觉到了什么。我想知道在这个儿子失而复得或彼此相认的一刹那,父母和家人(即使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或者一条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选自《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
问题1:结合这个故事,请你谈谈一个人的“自我”究竟具有什么特征?故事中的父母是如何确认那个失踪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的?
问题2:请进一步结合这个故事,谈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是否有其“同一性”?
试卷代号:116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哲学引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选择题(io分)
1.BCD2.BCD3.D4.ACD5.D
6.BCD7.AB8.C9.AB10.A
二、辨析题(30分)
1.答题思路:理解和认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外进行思想,而认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而认识则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而在认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却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会事情本身,而认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是(本质之是)。”如果说,对于“是”,我们可以认识;那么,对于“在”,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但却是可以理解和领会的。
2.答题思路:决定论就其基本的倾向看,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按照这种观点,决定论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所谓弱决定论,则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是一些哲学家在不愿放弃实际的自由,但又无法理解完全缺乏决定如何可能做到责任的需要与愿望的统一的情况下,尝试把实际的自由和责任与决定论统一起来的一种解释。如果说,强决定论在理论形态上与宿命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话;弱决定论则在另外一个方向上表现得十分接近非决定论,但也同样不能归结为非决定论。
3.答题思路:“表现”与“表达”是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所谓“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另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枚徽章代表着某个宫殿,但它却与它所代表的宫殿毫无相像之处。最广义的“表达”,与“表现”一词的意思重合。但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一种狭义上的表达。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某种属人的特性,而“寓情”和“移情”是它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且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语词等向观众自我传递了某种动机、意愿、情感、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或者:一件东西是艺术作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情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在这两个定义中,前者同时包含了“寓情”和“移情”这两个特点,而后者则只强调“寓情”的作用。表达理论比之表现理论的优势之处,就是它看起来要比表现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不仅更适合于容纳近代浪漫主义运动诞生以来新出现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派艺术风格,而且也能够涵盖传统艺术哲学理论涉及探讨的那些内容。
三、筒答题(20分)
1.答题思路: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2.答题思路: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就是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按照经验论的观点,人的一切认识(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是来源于人的感觉。人所知道的东西,至少就其作为常识的部分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人的感觉经验的。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按照唯理论的观点,认识中感觉经验因素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但它同样认为,就根源和基础来看,认识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
3.答题思路:教材主要介绍了当代艺术哲学中三种有代表性的艺术定义(1)家族相似论: 是指艺术像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共同享有某 个可观察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特点,当然更不用说是起支配地位的特点了。(2)惯例论:是指某些东西所以被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是因为它们在一整套惯例或称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3)意义形式论:是指一种把艺术判断看作是自足自律,不受日常情感影响,与一切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关切无关的,纯粹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性的东西的观点。(答出其中任何两种即可)
4.答题思路:所谓“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三统”说是牟宗三针对中国儒学乃至全部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而提出的建设蓝图。如果说道德的形上学是牟宗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三统”说则是其全部学说的理论归宿。
四、分析题(40分}
答题思路:
1.自我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的不变性;肉体的持存性;经验的实在性;“我”的私人性。从这几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分析故事中的父母和失踪的儿子的相认经过。
2.由此我们可以接着分析自我的本质问题。按照教材的介绍,支持自我存在的理由可以归结如下:自我是自己与其他的人或物区别的基础;经验主体和意识所有者是作为经验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被包含在经验中的;我们能意识到一个持续存在的实体性的自我;经验和经验的主体、意识和意识的所有者是连成一体的。结合这个故事来看,自我当然是具有同一性的,因此自我必然是存在的,那些反对自我存在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3.但是,我们也可以接着分析: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分离之后,这个失踪的人还能和他的父母建立原来的那种亲密关系吗?他的“自我”是不是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他会不会接着回到荒漠中去呢?在“他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的时候,可不可以说是先前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的一种交会?但这种交会又能延续多长时间?同学们不妨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五篇:电大本科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开卷)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试卷代号:1180 2011年7月
一、筒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10分,共40分)1.为什么说在语文课程中,表达形式的学习是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
答:语文课程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重要内涵。(2分)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4分)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2分)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2分)2.语文教材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4分)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3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3分)3.简述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口头语言及非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5分)它体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融合。(5分)4.当前小学语文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答:当前小学语文评价改革的重点是应最大限度避免将分数功能绝对化,(2分)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2分)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2分)充分利用语文评价的反馈信息,(2分)调节语文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分)
二、论述题(颦合实际问题进行具体论述。每小题18分,共36分)1.结合实际论述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
答: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3分)
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笋F题意识。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把让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切人口,极大地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它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课内外阅读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2分)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性学习必需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或班级,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与实践,共同完成一项活动,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2分)其三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并根据需要恰当地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分)
第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3分)
具体包括:增强思想教育的形象性;增强文化教育的广博性和亲和力;增强情感教育的渗透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分)
论述具体2分。
2.举例论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答: 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如主动、好奇、自信心、独立性、变通性、独创性等)。(3分)
首先,培育创造力的要求应贯穿在作文教学序列之中。比如低年级作文教学着重发展学生初步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中年级作文教学着重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高年级作文教学则着重发展学生个别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能力。(5分).
第二,培育创造力的要求应贯穿在作文教学过程之中,和命题、取材、指导、评价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包括: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自由命题,半命题,假想性命题,过渡性命题,作文指导要求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写作中选材求异、体裁求异、立意求异、结构求异、遣词造句求异。作文评改要求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自我修改或互改。
(5分)
举例论述5分。
三、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对所给问题进行具体分析。24分)
《鸟的天堂》课堂教学设计
1.上课伊始,教师运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人特定的游览情境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随巴金爷爷去鸟的天堂看看。我们漫步来到小河边,跳上一只小船,向河中心移去。小船儿平静地在水面移动,船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呀划,那声音就像一支轻快而美妙的乐曲„„” 2.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前教师提出要求:
(1)认真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
(2)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以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3.变序教学,由作者最后一句话:“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作为切人点、突破点开展学习活动。
(1)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在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出示句子(课文最后一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悟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惊叹。4.研读一:品味“天堂”静景
(1)播放CAI课件(秀丽的“天堂”静景),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画面,感受大榕树的大和茂盛。(2)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5-9自然段,思考这株大榕树大得、茂盛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画上记号,做好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并以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3)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在汇报过程中,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大榕树的大和茂盛,读出各自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熟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重点点拨以下句段:
①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感悟枝上生根的奇特景象,理解“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②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着重引导体会用词的准确,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叶“绿”,感悟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③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将原文与下列句子比较:“这是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南国的树是美丽的。”揣摩作者发自内心的惊叹,进一步体会树美,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研读二:领悟“天堂”动景
(1)播放CAI课件(众鸟纷飞的热闹景象),感知“天堂”之欢。
(2)自由读10-13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重点交流“到处都是鸟声„„有的在扑翅膀”一节,感悟清晨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堂”的热闹情形,体会作者心情的愉快。
(4)畅谈感受:众鸟纷飞,画眉鸣唱,多么热闹的景象!置身于这样一个鸟的世界,大家被深深陶醉了。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想做什么? 5.(1)回顾全文,思考: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引导学生细读全文,找出“傍晚”、“早晨”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结合自然规律来理解傍晚沉寂、早晨热闹的原因。
(2)理解重点句。再次出示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珂!”有感情地练读,结合前文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指大榕树,第二个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幽静、美丽、安全,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3)默读全文并思考:“为什么这株大椿树会成为‘鸟的天堂’?”联系文中“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们不许人去捉它们”,体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示<来自“鸟的天堂”的信》补充阅读,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谈体会。
6. 播放音乐风光片《江边晨景》(所摄景物可为远山、草滩、树林、过往船只、飞鸟、江边牧童、晨雾等),首先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然后讨论交流各事物有哪些特点,鼓励学生当场口头描述,教师随机点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取1-2样事物作片段练习,写后集体评议
1.分析下面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中每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意图。(12分)
答:(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初读感知,整体把握(3)再读全文,真切感受(4)深入研读,感悟积累(5)回归整体,深化情感(6)领悟写法,习作练笔
以上6点各2分。
2.从母语学习和语文素养的角度看,该案例在教学中有什么鲜明特点?(12分)
答:(1)尊重母语学习规律,紧紧凭借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在层层深入又重点突出的阅 读中具体落实对母语的感悟、积累和运用。(6分)
(2)教学设计重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能力的提高,追求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