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小学教育本科课程与教学论全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前言、第1-4章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 文化 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 执行 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 实施 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学生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钦斯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
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规划与安排。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来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A),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A.实施过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成果 D.教学环境
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B)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A)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 B.教学 C.内容 D.方法
4.(D)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5.(B)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 境。
A.冲突理论 B.互动理论 C.“结构一功能论” D.分析学派
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
A.泰勒 B.斯坦豪斯 C.施瓦布 D.塔巴
7.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B)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
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C)
A.课程的适应性 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 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D)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10.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A);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A.学生的行为 B.社会 C.教师的行为 D.学科结构
三、简答题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答: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不同的。但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师必然以各种计划、学科、教材为中介,与学生发生到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答: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
答: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将基理论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的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为实现他的主张,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的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答: 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的趋势有:
(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随着研究的进展,课程评价从观念到技术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在功能上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向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质量;在评价对象上不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则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呈多元态势,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所有这些转变都表现出过程性与发展性的特点。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答: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主要特点:
1、过程模式的教育观。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炙不同的主张。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相比,其课程设计的哲学、心理学基础都是大不相同的。
2、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在设计活动时只要遵循了这些原则,课程就是有意义的,而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的。
3、对过程模式的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优秀点在于:第一,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第二,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第三,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第四,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第五,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泰勒课程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受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影响,只重视课程具体方面的改进,强调课程与教学的效率、预测和控制,尤其重视实现目标的手段,忽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第二,对课程问题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课程内容大多只叙述“如何”的知识,教学只是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让给受教育者。第三,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技术性”的过程,过分强调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一人的因素。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答: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第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设计步骤为: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
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答: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具体表现:(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基础知识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二)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这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而不仅仅注重行为的结果,这一目标宗旨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程目标新增加的一个维度,说它新是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其间知识、技能类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尝试类的过程性目标相结合,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四、论述题
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人种学研究法。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表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
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教育目的。课程、教学与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对人性的理解有关,持不同哲学信仰的人会有不同的课程、教学目的。
价值观。课程与教学价值就是学生、教师、社会对凝结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教育元素的需要、判断与取舍,持不同哲学倾向的人有不同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知识论。有的哲学观强调永恒的定理、公理,有的重视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有的强调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还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观上对它的感受、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3.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具体表现为: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课程设置。除学科课程之外,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至高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以之作为必修课。初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高中“要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从而建立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合理并存的课程结
构。明确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纵向的课程结构上以国家课程为主,给予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适度的空间,以增强课程对地域、学校差异的适应性。2)体现基础性与探索。一方面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而“学会学习”;另一方面要把各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则、原理教给学生,“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范例性,进行学生主动参与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终身学习的能力。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具体规定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了解、体验、掌握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形成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综合化推向深入,将综合课程置于课程结构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设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综合课程包括“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方案”;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4.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长期以中央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课程设计思路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对教育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摸索试验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社会、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表现在:
1、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地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
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
4、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在课程设计模式上表现出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
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兼顾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中。
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布卢姆长期人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他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各亚类又分成若干层次。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教育工作者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特别对于一些可以量化或可以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适用。但是布卢姆的分类学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分类领域层次过多、分类过细,而教学过程中并非如引刻板、机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难以清楚地观察学习结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性的学科较难适用。
第5—8章
一、填空题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 应该教什么 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泰勒提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连续性 和 顺序性、整合性 原则。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 先后顺序 排列课程内容。
2.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 学生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 教学目标。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完全未分化的课程。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三种形态。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 强制性 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 必选课与 任选课 两类。
5.课程结构是指 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 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 是如何运用的。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 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因素。
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 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 和 从中间向 的策略。10.课程管理是包括 教育行政部门 和 学校 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 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 选择、改编、新编 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
13.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学生 及 家长 和 课程专家。
二、单项选择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C)。A.课程目标 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内容本身的性质 2.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B)。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3.(B)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A.杜威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泰勒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是(A)。
A.强制性 B.自由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5.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一种完整的、规定好的课程,这是(C)。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 C.课程实施的参与制定观 D.课程实施的实践观
6.霍尔和劳克斯认为,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使用水平的最低限度要达致(A),才算已经实施了新课程。A.常规化 B.精致化 C.机械地使用 D.整合
7.(B)的课程管理模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A.中央集权型 B.地方分权型 C.混合型 D.蛋糕型
8.下面各国中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A)。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瑞典
9.下列哪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D)A.民主化 B.多元化 C.规范化 D.差异化
三、简答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答:课程与教学内容三种取向的特点: .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答: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该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答: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隐性课程的特点: 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3)影响的持久性 ;4)结果的难量化性。
(2)隐性课程的类别: 1)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它体现了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和超越,是与学科课程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特点。
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为了有效地推进选修制度,需要解决下列一些认识或实际的问题:第一,变革教育的意识,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真正地把发展选修课程置于课程领域之一的高度。这是课程改革的大前提。第二,保障教育经费,逐步改善相应的教育条件,充实教学设备。第三,确立选修学科的评价尺度,变维评价“为多维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列入评价体系之中。第四,选修制度的学科构成及其运作比之必修课程更为复杂,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援体制。6.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目前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形成了三种取向:忠实观——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课程的参与制定观——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7.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为使课程实施更加有效、不断走向成功,必须综合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认识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时间,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8.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
开展参与者因素:教师是关系因素。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态度、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素养等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管理与领导者以特定的学校管理方式形成管理特色,从而影响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是校本课程的直接服务对象。家长的支持是校本课程成功的重要支持力量。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者和帮助者。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其开发、编制、实施、评价各方面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1 .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5 .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6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呈现方式的特点。课程与教学内容三种取向的特点: .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课程往往是从深层得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务因素的关系。
2.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本身的因素)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直接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方案的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开展。)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 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只有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它方面有关问题有明了清晰认识,才能保证课程实施顺利进行。要加强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新课本的特征,而不是按原有课本的理解来认识新课本。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课程改革的内容复杂的程度,对课程实施影响较大。复杂性表现在要改革的东西太多或是改革的内容跳跃性大。改革的内容越多越广,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但也可能因所要做的东西多而导致更多的失败。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课程方案本身的内容设计以及课程方案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实施。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和价值取向。课程方案的内宾选择影响课程实施。内容应是可懂的,清楚而非模糊。课程方案的内容编排影响课程实施。是以学生心理发展顺序为主线编排,还是以学科内容的逻辑顺序为线索进行编排;课程内容是问题 型知识 多,还是陈述 型知识 多;是以能力为主,还是以知识掌握为主。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程的实施。
课程方案本身的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实施。课程方案着眼于课程理论的完善,填补某一理论空白,还是为了学生的实际发展,或是为了教师的技能适应和能力发展,都能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实施。(2)学校内部的因素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机构,是把理想课程变为现实课程的主要场所,是真正发生课程教育的地方。实施课程方案的第一步便是学校决定采用某一方案。1)校长
校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的代表。在课程实施上,校长的积极参与无疑对改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实施课程中教师的组织,争取多方帮助等。另外,校长对一个新方案的理解与支持也很重要。作为学校领导人,校长应该意识到,实施新课程方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好机会。2)教师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课程教学层面上,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文明的代表,凝聚着教育理念,体现着人文的关怀。可以说,任何课程理论与方案,只有被教师内化后,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之中,体现其理论价值。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一般说来,教师在理解实施的过程中很少是原原本本地按照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去做,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地有自己一套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对课程实施的方式就有差异。只有教师对与课程改革有关的理念、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能力,教师之间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文化之间也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决策也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决策是指课程的执行者对有关课程问题所做出的判断和决定。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面对许多与课程有关的问题。要熟悉各种教学资料,如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学生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因素又经常会发生变化,如教学环境、学生情况等。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的专业判断。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3)学校外部的因素 1)家长
现代的家长比以往更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和发展程度,家长成了影响课程方案实施的一个因素,家长的支持会促进课程的实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育改革直接相关。如果制订和调整有关的政策,理解、鼓励和支持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帮助,就为成功实施课程打下了有力的基础。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参与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组织课程实施的师资队伍,提供课程实施材料,调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业成绩等。)社会团体。学校改革得到社会团体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改革起冲击的作用,得到必要设备和材料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在考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时,要从具体课程实施的特征,以及这个课程在具体环境下的实施历史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以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对课程实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3.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
课程管理是指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体现为三方面: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促进课程改革深入。我国目前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取得了如课程权力下放、课程管理民主化增强等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如各级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手段老化等问题。
课程管理的模式分为三种: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混合型。前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第三种模式是力图融合二者之长,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前世界各国课程管理体现出相同的趋势:民主化、规范化、弹性化、整合化及课程管理越来越受重视。
新课程中的课程管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层面主要是宏观调控,制定各项课程政策与法律,制定各学科课程标准;地方层面主要是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开发地方课程;学校层面主要是保证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实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这些方面都会对校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此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根据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分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及成果,可以看出,学校的优良改革传统、雄厚的师资力力、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的及时支持、资金的外部支持及教师 专业发展,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有效因素与策略。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专家进行理论支持;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完善整体课程系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3(第9—11章)
一、填空题
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 和 参观法”。
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10.“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14.课堂管理包括“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B)。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 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 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2.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这说明教学动力具有(A)特征。A.方向性 B.动力性 C.动态性 D.转化性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A)——拟定计册——验证假设——总结提高。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 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4.(A)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A.非指导性教学 B.自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C)。A.实验法 B.实践法 C.研究法 D.练习法
6.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A)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7.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A)、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P205 答: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P221 答;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它的主要观点是: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深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经验外,教学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教学就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的过程。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P208-209 答: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1)双边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2)认知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3)实践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有(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P236 答: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学生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它的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P241 答: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的主要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工艺学等学科上呈融合化趋势。(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趋向两者的辩证统一。(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代教学模式研究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强调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P259 答:“道尔顿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尔顿制”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P261-264 答: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有(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p276 答: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主要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其中包括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其中包括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其中包括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四、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21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249--250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3、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P269-270 答:目前中小学班额人数过多,学生座位古板老套,教室设备落后。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深感当前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改革,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后,了解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主要是:(1)缩小班级规模。班级规模大小影响课堂教学管理。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如美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特朗普制就是大班、小组、个别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试验,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可采用马蹄形、圆形;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根据特殊的需要座位还可设计为弧型、辩论型。(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欧美等国试验并推行许多以个别化教学为标志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第一,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第二,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箱设备等。
4、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P273-274 答;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一般地说学生不喜欢对自己行为加以评价,特别是消极性评价。教师拟多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能较为客观地对待。(2)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3)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有学习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高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该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室,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5)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步探究的兴趣。
5,举课堂教举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所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P223-225 答:案例: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鹅》中第二自然段:“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的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丹顶鹤的底稿,请你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的内容,给它填上合适的颜色。完成后,各小组内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丹顶鹤,大家评一评,把你们这组认为最美的画推荐出来,贴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起与你欣赏。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运用了“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在这里,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意,采用画一画的形式,使学生对丹顶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刺激了他们的感官。
6、分析某一课堂教学片断,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245—248 答:苏教版语文第二册《雨点》的教学片断:
师: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池塘里。你们看,池塘里的水很平静,一动不动。书上用了哪个词语? 生:睡觉。
师:小雨点落进了池塘里,它闭上了眼睛,舒舒服服地躺在池塘里睡觉。小雨点会想到什么呀? 生:„„
师:小雨点睡得多香多甜哪,我们千万别打扰它。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练读“睡觉”。
师:读好了词,你能读好第一句话吗? 生练读。
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看看图,读读词,已经读懂了第一句话,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读第二句,看看能不能读懂。这一片断的教学,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片断中,师生通过谈话法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感受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的轻柔。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4 第12~14章
一、填空题
1.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工具、媒体或设备。2.光学媒体、文字图象媒体、综合媒体 3.传播者、信息、媒体和受害者 4.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 5.副语言、体态、面部表情
6.叙述论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 7.教学内容、学生特点
8.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 9.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0.收集与选择作品和反省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C2.3.D4.B5.6.B7.C8.B9.C
三、简答题、1.教师掌握了教学手段,就能更好的发挥一个教育者、知识传递者、组织者和经验者的作用。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简明诡要地叙述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恰当地使用教学手段,能够优质高效地输送教学信息,使教师在课堂上摆脱大量的纯技术性工作,从而更多时间同学生一起从事创造性劳动。
2.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象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3.(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2)校园网
(3)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 4.(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
(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5.(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6.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
7.第一、背景评价
第二、输入评价 第三、过程评价
第四、成果评价
8.第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打颤。第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第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第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一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见的的互动,强调被评价的需要者成为评价者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诡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第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综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又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9.一.目标评价模式
二、外观评价模式 三CIPP模式
四.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
1.(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变量
(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征 2.导课的方法:1.直接导课
2.故事导课 3.创设情境导课 4.悬恋导课
5.新旧知识联系导课 6.解释题目导课 7.演练导课 8.设疑导课
结合教学实际谈,在教学中自己是如何运用以上的某几个方法导课的
第二篇:电大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
(第9—11章)
一、填空题
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和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 和 参观法”。
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4.课堂管理包括“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B)。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 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 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2.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这说明教学动力具有(B)特征。
A.动力性 B.方向性 C.动态性 D.转化性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A)——()——拟定计册——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 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4.(D)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程序教学 B.自学 C.个别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C)。
A.实验法 B.实践法 C.研究法 D.练习法
6.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A)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7.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C)、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P205 答: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P221
答;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它的主要观点是:
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深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经验外,教学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教学就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的过程。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P208-209
答: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1)双边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2)认知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3)实践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有(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P236 答: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学生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它的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P241
答: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的主要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工艺学等学科上呈融合化趋势。(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趋向两者的辩证统一。(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代教学模式研究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强调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P259 答:“道尔顿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尔顿制”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P261-264
答: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有(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p276
答: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主要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其中包括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其中包括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其中包括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四、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21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249--250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
(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3、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P269-270 答:目前中小学班额人数过多,学生座位古板老套,教室设备落后。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深感当前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改革,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后,了解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主要是:。(1)缩小班级规模。班级规模大小影响课堂教学管理。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如美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特朗普制就是大班、小组、个别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试验,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可采用马蹄形、圆形;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根据特殊的需要座位还可设计为弧型、辩论型。(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欧美等国试验并推行许多以个别化教学为标志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第一,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第二,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箱设备等。
4、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P273-274 答;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一般地说学生不喜欢对自己行为加以评价,特别是消极性评价。教师拟多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能较为客观地对待。(2)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3)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有学习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高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该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室,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5)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步探究的兴趣。
5,举课堂教举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所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P223-225
答:案例: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鹅》中第二自然段:“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的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丹顶鹤的底稿,请你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的内容,给它填上合适的颜色。完成后,各小组内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丹顶鹤,大家评一评,把你们这组认为最美的画推荐出来,贴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起与你欣赏。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运用了“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在这里,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意,采用画一画的形式,使学生对丹顶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刺激了他们的感官。
6、分析某一课堂教学片断,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245—248 答:语文《雨点》的教学片断:
师: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池塘里。你们看,池塘里的水很平静,一动不动。书上用了哪个词语? 生:睡觉。
师:小雨点落进了池塘里,它闭上了眼睛,舒舒服服地躺在池塘里睡觉。小雨点会想到什么呀? 生:„„
师:小雨点睡得多香多甜哪,我们千万别打扰它。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练读“睡觉”。
师:读好了词,你能读好第一句话吗? 生练读。
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看看图,读读词,已经读懂了第一句话,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读第二句,看看能不能读懂。
这一片断的教学,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片断中,师生通过谈话法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感受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的轻柔。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第三篇: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指南全答案
开放教育学习指南
1、“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使用计划”包含了开放教育各专业统设必修课程的学习资源种类及相关信息。(对)
2、VOD点播是指通过专门技术将录制好的录像教材存放在指定的录像带中。(错)
3、办理学位证明书,需由学生本人申请,经省级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核实,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报学位授予高校办理。(对)
4、必修课是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按照各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设置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对)
5、毕业证明书须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具。(对)
6、补修课是注册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专业学习的学生中,部分不具备相同专业专科学历学生的必修课。(对)
7、成人的认知结构属于“经验-知识型”。(对)
8、成人的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错)
9、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上的文本资源通常以网页或Word压缩文件的形式呈现。(对)
10、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上的音视频资源只包括教育电视台的节目资源。(错)
11、符合条件的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向合作高校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对)
12、各级电大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的教学规范和要求,按照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实施开放教育教学工作。(对)
1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对)
14、根据开放教育免修免考管理规定,作为免修免考替代的课程,其专业层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分值应不低于被替代的课程(对)
15、管理人员主要为开放教育学生提供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对)
16、广播电视大学的核心价值是“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充实自我和增进动力的补给站”。(对)
17、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从事远程教育的典型代表,是我国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对)
18、归纳法可以化繁为简,提高记忆的效果。(对)
19、归纳就是从一两个个别事实形成一般性理论认识的方法。(错)20、记笔记就是从教材中抄录原文。(错)
21、教师与学生不同时在线就不能通过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活动。(错)
22、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学术性支持服务。(对)
23、教育部全国网络教育公共课统一考试科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申请免考。(对)
24、具备考试资格而且成功报考参加网考的同学必须提前带好证件到达考点机房。(对)
25、开放教育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遗失可以到教学点申请补发。(错)
26、开放教育毕业证书可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询。(对)
27、开放教育毕业证书遗失的,不再补发。(对)
28、开放教育毕业证书属于国民教育系列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对)
29、开放教育的教职工包括“四支队伍”,分别是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队伍。(对)
30、开放教育的考试都是开卷考试。(错)
31、开放教育的课程按性质分为不同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有多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对)
32、开放教育的课程考核通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
33、开放教育的所有课程每个学期都开出,都有相应的教学和考试服务。(对)
34、开放教育的学籍注册就是指学生的入学注册。(错)
35、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在职从业人员,其工学矛盾是不可解决的。(错)
36、开放教育的学生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对)
37、开放教育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对)
38、开放教育课程的学习资源通常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录音教材、CAI课件及网上资源等。(对)
39、开放教育课程期末考试只有笔试一种。(错)40、开放教育学生不允许转学或者转专业。(错)
41、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优势是学习目标明确,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
42、开放教育学生申请转专业的同时可以申请转学。(对)
43、开放教育学生需要直接接收通过卫星传送的开放教育课程资源。(错)
44、开放教育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本职工作岗位的便利条件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对)
45、开放教育学生只要课程考试都及格就可以申请学位。(错)
46、开放教育学习中,学生可利用电子邮件、论坛等工具与异地的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对)
47、开放教育以自学为主。(对)
48、开放教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组织,普通高校、行业部委共同参与,各级地方电大具体实施。(对)
49、每次自学或听讲结束后,应尽可能及时地整理和归纳笔记。(对)50、免修后的课程按照替代课程记载成绩和学分值。(对)
51、期末考试前,小组学习活动的效果一般来说是最好的。(对)
52、如果报考的两门课程被安排在同一时间考试,那就只有放弃一门课程考试了。(错)
53、如果忘记登录密码,可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首页,点击登录按钮旁边的“取回密码”,进行密码取回。(对)
54、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对所属教学点的教学过程进行督导和检查。(对)
55、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
56、实践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
57、实时教学活动是指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同时在线参与的教学活动。(对)
58、通过开放教育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技能。(对)
59、网络带宽是影响网上信息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
60、网络课程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的学习辅助软件。(错)61、为尽快完成学业,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越多越好。(错)
62、文字教材是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资源。(对)63、文字教材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学习资源。(对)
64、我国最早的函授教学机构是1914年商务印书馆成立的函授学社。(对)65、小组学习是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组织策略。(对)
66、小组学习是开放教育学生协作学习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对)67、修读证书课既可以获得课程学分,又可以获得相应的非学历教育证书。(对)68、选修课是由学校指定必须选择学习的课程。(错)
69、学生不论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上参加实时文本教学活动,还是参加非实时文本教学活动,都是以发帖或跟贴形式参与讨论的。(对)
70、学生每学期所学课程均须到教学点办理课程注册手续。(对)
71、学生只有在办理了课程注册手续后才能参加所注册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对)72、学习小组可以按照所属的社区地域进行分组。(对)
73、学习支持服务在开放教育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开放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之一。(对)
74、学习知识时,要先理解再记忆,不能死记硬背。(对)75、学习指导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依据。(错)
76、一般认为,远程教育经历了函授教育、传统的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阶段(对)77、拥有计算机一级B证书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可以免考教育部全国网络教育公共课统一考试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错)
78、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数量、使用便捷程度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对)
79、远程教育是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对)
80、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上参加实时视频教学活动时,学生可以看到老师的图像,并能与老师进行交流。(对)
81、在线提交形成性考核作业后是无法进行修改的。(错)82、在线完成的形成性考核作业都是由评阅教师直接打分的。(错)
83、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登录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进入论坛提问,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对)
84、只有拟转入的教学点开设有相同专业且教学进程相近,学生才能申请转学到该教学点。(对)
8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及基层广播电视大学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对)
86、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负责开放教育学生学位资格终审。(对)87、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高等学校。(对)88、专业课是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课程。(对)89、准备复习前要制定一个清晰的复习计划。(对)90、自愿退学的学生可重新报名参加开放教育学习。(对)
1、《开放教育学习指南》是开放教育学生的(A)A.公共基础课B.实践课C.专业基础课 2、1978年,邓小平批准创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大学首次开学的时间是(B)A、1978年2月6日 B、1979年2月6日 C、1980年2月6日
3、IP课件播放时,通常会将计算机屏幕分成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不包括(C)A.老师授课的录像画面 B.课程内容提要 C.学生信息
4、SQ3R阅读技巧指的是(A)A.概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B.概览、提问、阅读3遍C.概览、提问、阅读、作业、练习
5、按现行开放教育免修免考管理规定,下列各教育类型可替代开放教育课程总学分比例正确的是(B).电大课程(含注册生)可替代必修总学分的比例90% B.国家自学考试课程可替代必修总学分比例的40% C.普通高等学校课程可替代必修总学分的比例100%
6、采用图像、声音、图表、视频资料等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是(A)A、录像教材 B、录音教材 C、文字教材
7、倡导并批准创办广播电视大学的是(B)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
8、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课程论坛的主要功能是(B)A.资源存储 B.学习交流 C.上传、下载
9、关于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的登录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使用学号(或用户名)及密码进行登录B.使用邮箱及密码进行登录C.使用手机号码及密码进行登录
10、关于个人学习空间,下列说法不妥当的是(C)A.要尽量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舒心的、安静的学习空间B.如果你的住所离教学点比较近,可以选择去教学点上自习C.上班时间在单位学习
11、关于开放教育学生的毕业及毕业证书,正确的说法是(B)A.学生只要累积的学分达到最低毕业学分数要求就可以毕业B.毕业证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颁发并报教育部进行电子注册C.毕业证书由省级广播电视大学颁发并报当地教育厅进行电子注册
12、关于勤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安排好业余时间,每天都要有进步B.多听、多看、多记C.在考试前一次性完成全部作业
13、关于学习计划,下列说法不妥当的是(B)A.开放教育的学生需要制订好个人学习计划B.同班同学的学习计划是一样的C.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学习计划
14、记笔记时应该注意避免(B)A.自己重新组织语言B.直接抄录教材原文C.随时记录
15、教育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开放教育试点的时间是(B)A.1978年 B.1999年 C.2007年
16、截至2009年,分布在全国电大系统的县级电大教学点的数量是(B)A.1000多个B.2000多个C.3000多个
17、开放教育的“校园”是由人网、天网、地网组成的一个教学网络及学习环境,这个“校园”不包括:(C)
18、开放教育的具体教学实施单位是(C)A.中央广播电视大学B.省级广播电视大学C.教学点
19、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主要是(A)A.自主学习B、听老师讲授 C、全日制学习
20、开放教育的学习准备不包括(A)A.生活积累B.知识准备C.心理准备习
21、开放教育二年制专科专业的最短学习年限不低于(B)A.一年半 B.二年半 C.三年半
22、开放教育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A.学导结合B.开卷考试C.不用写平时作业
23、开放教育实行“五统一”管理方式,“五统一”的内容包括(A)。A.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统一考试
24、和统一评分标准B.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过程和统一考试C.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教材、统一学籍管理和统一考试
25、开放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属于(A)A.现代远程教育B.普通全日制教育C.函授教育
26、可以对zip或rar格式的压缩文件进行解压缩的软件是(C)A.Adobe Reader B.FlashGet C.WinRAR
2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C)。A.学会看书B.学会写作C.学会学习
28、论坛是大家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的系统,也叫(C)A.BLOG B.MSN C.BBS
29、目前,下列电视频道中播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的是(A)。A.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B.中国教育电视台3套 C.CCTV-10
30、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数量是(C)A、28所 B、31所 C、44所
31、通常情况下,学习支持服务分为(A)。A.学术性支持服务与非学术性支持服务B.情感服务与非情感服务C.技术服务与非技术服务
32、通过中央电视台给全国电大学生讲授第一节课的教授是(A)A.华罗庚B.钱学森C.陈省身
33、统一开设开放教育专业和主干课程的单位是(A).中央广播电视大学B.省级广播电视大学C.教学点
34、网络带宽的计算单位为(A)A.bit/s B.m/s C.kb/m
35、下列不符合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论坛发帖规则的行为是(C)A.交流学习心得B.提出学习中的问题C.发送无实际内容的帖子
36、下列不属于互联网上常用的交流工具的是(A)A.WinRAR B.BBS C.E-mail
37、下列不属于开放教育学生权利和义务的是(C)A.在学校学习的资格,如上课、考试、上网学习等B.受学校规章制度、纪律的约束和管理,如按时缴纳学费、参加学习和考试等C.要求学校保证颁发毕业证书
38、下列关于补修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C)A、补修课程全部合格,是获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 B、补修课程的学习方式有自学和参加面授辅导 C、补修课程不能申请免修
39、下列关于教育部全国网络教育公共课统一考试的说法,正确是(C)A、所有参加考试学生的考试科目相同,以便比较学生达到的水平B、属于一次性考试,学生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 C、是开放教育专科起点本科学生获取毕业证书的条件之一
40、下列关于开放教育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B.教师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C.学生是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主体
41、下列关于考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开卷考试允许互相讨论 B、闭卷考试不允许带任何学习资料进入考场 C、参加考试时必须要携带身份证、学生证、准考证
42、下列关于形成性考核说法正确的是(A)A.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考试B.是平时作业,学生自愿完成C.是一种考试,学生需要集中在考场完成
43、下列关于学生获得学习支持服务途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联系所属教学点(学习点)有关老师B.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或地方电大远程教学平台咨询C.只能面对面地向老师请教
44、下列情况中,不符合开放教育转学与转专业规定的是(C)A.学生转学后,先前已经获得的符合要求的课程成绩及学分仍然有效B.转专业后,学籍有效期仍然从原来入学注册时开始计算C.学生入学注册后就可以提出转学。
45、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开放教育学生学籍档案主要内容的是(C)A.学生的基本信息,学期、课程和考试注册情况与考试成绩B.学习过程的奖惩情况C.学生网上学习记录
46、下列选项不属于网页浏览器的软件是(C)A.Internet Explorer B.Maxthon C.Foxmail
47、下列选项开放教育学生特点的是(C)A、学习目标不明确 B可全日制脱产学习C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
48、下列选项属于开放教育网上资源的是(A)A、IP(Internet Protocol)课件 B、新闻网站 C、CAI课件
49、下列有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遗忘是有规律的B.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C.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慢后快”
50、下列有关成人学习优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学习时间充裕B.学习目标明确C.具有一定的生活积累
51、下列有关对待学习困难的做法,正确的是(A)A、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B、放一放,暂时休学 C、请人代替完成学习任务
52、下列有关解决学习过程中兴趣减退的办法,不妥的是(B)A.坚持学习一段,没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B.退学C.找老师或同学聊聊学习中遇到的苦闷 5下列有关开放教育录像教材使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通常以光盘形式直接发送到学生手中B.学生可以到教学点的视听教室集中听讲C.学生不可以在家里通过电视收看
54、下列有关开放教育阅读的说法,错误的是(C)A.在网上通过关键字或关键词可快速寻找课程的重要资料和信息B.文字教材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阅读C.阅读的材料只包括文字教材
55、下列有关开放教育综合实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好选题B.充分做好各方面准备 C.综合实践环节可以免修
56、下列有关考前复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要制定一个清晰的复习计划B.要根据考核重点做好小抄C.要利用以往的考试试卷进行模拟演练
57、下列有关考试准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考试前把需要带的东西列一个清单,以免忘记携带B.提前到达到考场以免找不到准确位置耽误时间C.只准备好学生证、准考证即可
58、下列有关提高个人自学效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B.尽可能在最清醒、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学习C.疲倦了也要坚持学习
59、下列有关提高听讲效率的说法,不妥当的是(C)A.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带着问题听讲B.听讲时摘录老师讲课要点简洁快速记录C.无法跟上教师讲授的进度时就先不用记笔记
60、下列有关提高小组学习效果的方法不包括(C)A.明确角色分工B.明确小组活动主题C.少安排活动次数
61、下列有关小组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教学点会为小组学习提供必要的场地B.小组学习可以有效消除孤独感C.小组学习必须通过面对面开展
62、下列有关学习的说法,不妥当的是(B)A、学习何时都不晚 B、学习是一种负担 C、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
63、下列载体形式中属于录像教材的是(B)A、IP课件 B、DVD C、VOD
64、下列属于教育部全国网络教育公共课统一考试科目的是(B)A.《基础写作》B.《计算机应用基础》C.《政治经济学》
65、相对于传统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下列描述符合远程教育特征的是(A)A.学习期间师生准永久性地分离B.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任何交流C.学生完全依靠自己学习
66、修读开放教育专科或本科(专科起点)的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总门数大约有(C)A.10门B.15门C.20门
67、学生了解课程学习资源的种类和相关信息的渠道不包括(C)A.到教学点查阅“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使用计划”B.登录电大68、在线查阅“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使用计划”C.到新华书店了解与课程名称相同相近的书籍
69、学生使用课程教学资源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一般应该(B)A.选择该课程全部教学资源,逐一学习B.根据自身条件和学习习惯选择资源,综合运用C.没有必要看学校提供的任何资源
70、学生向所在教学点提出申请办理转专业,须在学期开学后(B)A.一个月后提出申请 B.三周内提出申请 C.第二学期提出申请
71、学生注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习前需要参加(A)A、入学水平测试 B、全国成人高考 C、全国普通高考
72、学术性支持服务主要是指由教学人员提供的(C)A.与选课注册相关的服务B.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服务C.与学习课程相关的服务
73、一般认为,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撑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卫星数字通讯技术和(B)A.计算机芯片技术 B.多媒体技术 C.出版印刷技术
74、用于发送电子邮件的软件是(A)A.Outlook B.Word C.Excel
75、有助于提升记笔记的效率和效果的方法,不包括(C)A.用图表、关键词等形式表达B.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建立联系C.老师的话要一字不漏地记下
76、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下列描述不符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特征的是(A)A.学籍注册开放B.学习过程开 放C.学习资源开放
77、域名是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机构或个人在互联网上注册的网站名称,那么表示“中国”的域名是(B)A.china B.cn C.com
78、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上参加网上实时双向视频教学活动,与老师、同学进行音视频交流所需要的设备
79、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上参加文本教学活动时,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的方式是(C)A、视频 B、音频 C、发贴
80、在开放教育中,我们把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叫做(B)A.学习辅导B.学习支持服务C.学习监控
8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通过教育部总结性评估的时间是(B)A.2004年B.2007年C.2008年
82、综合实践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环节,一般安排在(A)A、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 B、第一个学期集中进行 C、第三个学期集中进行
83、组织补修课考试的是(B)A.中央广播电视大学B.省级广播电视大学C.教学点
第四篇: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学与论专题
学与论
教学实践需要教学理论来指导,深入探索小学课堂过程中学生的“学与论”是九龙小学的课堂特色。结合1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需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掌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习心理需求
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他与教师,同学,教科书在课堂上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需求,教师帮助他们逐步地、有目标地满足这些需求,利用和调控这些需求,会起到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得到与书上相同的结论,激励他们通过深入观察,对萨那侥幸的分类进一步概括。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
二、渗透“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
“转化”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那么,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呢?例如:在教学妈妈身高165厘米,孩子的身高是妈妈的4/5,孩子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学生对分数不理解,教师巧妙地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分数转化为整数份数,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这样学生就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了熟悉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这样在课堂中的听讲就比较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约数与倍数时,先让学生自学预习概念。在新课教学时,学生就能主动学习了。
四、教师布置的讨论内容要具体明确。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常常让学生挑自己喜欢,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小组讨论式的学习,这种方法是适宜的。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我用课件展示大量的角,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你们小组怎样对这些角分类,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不一会儿,角的分类在学生的讨论中轻松解决了。
五、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讨论
教学中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才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发展。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宽松的讨论气氛,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其次,可以适当施加一些刺激,如:开展小组竞赛,评“智多星”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六、在讨论中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
讨论不只为了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和意识的培养包括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别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用以启迪别人的思维,再集体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让学生在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学与论”的尝试,学生对我的数学课有了全新的认识,想学、乐学的学生多了,主动探究的学生多了。我自己也意识到只有充分挖掘教材中数学学科的教学资源,真正立足于实践,我们才能让数学课真正体现出他的生命张力和再生力!
第五篇: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成任务答案1范文
个人学习计划(初稿):
我在幼儿园学校担任幼儿教育教师,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孩子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家长、老师说“好”,就是“好”,家长、老师说“坏”,就是“坏”。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或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在这种环境中,每一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学校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奠基阶段,必须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才能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自主学习正是适应了未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它的重要作用被凸显出来。拥有这种自学能力的人,首先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次要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现在的各个行业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更高要求的技艺,知识越来越多地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武器。作为一名教师,我越来越觉得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在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急需要用新的理念来更新自己,因此,我选择的高学历进修,并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如下:
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用心去对待学习
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工作和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处于幼儿教育岗位的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挑战我们的自信心与毅力,这时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建立一个积极上进,乐观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坚持下去。
二、要充分利用好课上和课下的学习资源,利用网络资源
因为电大“以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的特点,所以在认真接受面授辅导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好电大提供的网络学习资源,也可以去BBS上和老师或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经常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参加小组学习
学习交流方式很多:课程论坛、学生社区、E-mail、语音教室、电话等等。
四、珍惜面授辅导机会,认真做笔记
这对于像我们这样中高基础薄弱得学员来说更现重要,因为面授辅导可以帮我们假设知识结构全方位框架,并使自己得知识和老师传授得知识融合一体,从而达到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得目的。
五、做好作业和练习
教师将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在线作业和离线作业,学生须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在线提交作业,完成作业将是参加考试的前提条件。
六、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高注意能力,有效利用学习时间,使学习活动有效果保障。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把学习当做一种愉快的情绪。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迎接第二天的挑战。
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1、学习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说的不够确切,没有体现出本学科的特点,理论上的内容太多,即普遍使用的“大道理”太多,明显是套话、空话,实质性内容太少。
2、学习者对于自己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和网络资源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内容基本没有提及。
3、计划二落实到实处检查起来较难,要有相应的措施。
4、应该写下自身修养的计划。个人学习计划(修改稿)
我在幼儿园学校担任幼儿教育教师,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孩子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家长、老师说“好”,就是“好”,家长、老师说“坏”,就是“坏”。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或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幼儿教学应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合理地应用网络化环境教学,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作为21世纪的幼儿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结合课程实际,将网络化环境渗透到幼儿教育中来,构建新型的幼儿教育模式。
本课程紧密结合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时代要求。尤其对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置的课程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及时地把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的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吸引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做到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在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组织上,有始终围绕教育的实际展开。通过本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的需要。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1、2、上网条件较好,白天上班晚上可以在家里上网学习。学习资源多样化
(1)文字教材有马云鹏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2)网上资源:包括电子教案、视频点播、重难点分析、平时作业、形成式测评等。(3)课程与教学论VCD教学光盘2个。
3、学校为我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主要包括:面授辅导、视频点播、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电话答疑。
4、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进行学习。
学习方式: 以文字教材为主,网路资源为辅自主学习。自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媒体资源,特别是中央电大IP课件和省电大直播课堂,可根据面授辅导进度,及时预习和复习相关教学内容。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在这种环境中,每一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学校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奠基阶段,必须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才能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自主学习正是适应了未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它的重要作用被凸显出来。拥有这种自学能力的人,首先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次要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现在的各个行业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更高要求的技艺,知识越来越多地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武器。作为一名教师,我越来越觉得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在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急需要用新的理念来更新自己,因此,我选择的高学历进修,并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如下:
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多读书,加强自身修养
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工作和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处于幼儿教育岗位的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挑战我们的自信心与毅力,这时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建立一个积极上进,乐观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坚持下去。我应该多读一些名著,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用知识打造自己。
二、上好面授课,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和当堂课的笔记
电大以自学为主,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课,或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同时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电大面授不同于传统的面授,它的功能是“点拨”与“解惑”。在面授课中,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疑惑进行点拨,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课前预习可以使我们在老师上课时集中思想,把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弄清,把有限的上课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把老师讲的知识点、疑难点用自己的方式去消化,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听课质量。阅读文字教材时直接在教材上做笔记,有助于自己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将教材的相应位置记下重难点和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并与自学文字教材时的笔记内容互相对照。在做自学笔记的过程中,必须思考教材的内容,随时把自己对于难理解的内容的理解记录下来。
三、经常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参加小组学习
学习交流方式很多:课程论坛、学生社区、E-mail、语音教室、电话等等。成立学习小组,解决学习困难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指导老师将同学们分别若干小组,并成立了以组长为核心的学习小组。有了学习小组既可以避免拉下功课,又可以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小组成员要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交流,互相鼓励,共同提高,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携手并肩向着胜利得高峰攀登。
四、做好形考作业和练习
教师将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在线作业和离线作业,所以我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在线提交作业,完成作业将是参加考试的前提条件。
五、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由于我现在担任信息教师的同时还兼管信息技术教室,所以又充足的时间参加网上在线学习,所以更能有效利用学习时间,使学习活动有效果保障。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把学习当做一种愉快的情绪。把学习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迎接第二天的挑战。
总之,作为一名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我的感受和信心是:学习是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因为学习是人类知识的积累,人类要是没有这盏智慧之灯,将会生活在愚昧之中。爱学习也是一种高尚的情趣,它意味着爱知识;它可以燃烧起你创造的欲望;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此,我将继续全身心地投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学业,为我的电大学习生活添上精彩的一笔。